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上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 上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 上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上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旧指男子冠礼女子及笄时取与本名意义无关的别名,自称称名,称人用字。

B、“天宝末”,指用天宝年号纪年的最后一年,天宝是区别于开元的唐玄宗晚期年号。

C、“牢醴”,指祭祀用的牲品和甜酒,牢又分为太牢与少牢两种,牛羊猪各一叫太牢。

D、“赠司空”,指死后被追封为司空,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详细总结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详细总结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详细总结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八、音乐文娱九、古代服饰代称十、古代刑罚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高考必备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必备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必备文化常识大全1.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五千年中国文明史:从黄河文明到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概述。

- 几代中国领导人: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政治人物及其影响。

- 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如《诗经》、《论语》、《道德经》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2. 世界历史文化知识- 古希腊罗马文明:希腊哲学、古罗马法律、古希腊神话等。

-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文化繁荣和艺术复兴。

-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战争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3. 中国文化名人及其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 现代文学名著:如鲁迅、茅盾、莫言等作家的重要作品。

-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如孔子、杜甫、李白等。

-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如齐白石、鲁迅、郭沫若等。

4. 世界文化名人及其作品- 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 世界现代文学名著:如《1984》、《傲慢与偏见》、《人类简史》等。

- 著名画家和作品:如达·芬奇和《蒙娜丽莎》、梵高和《星夜》等。

- 著名音乐家和作品:如贝多芬和《第九交响曲》、莫扎特和《安魂曲》等。

5. 世界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节庆活动:如巴西的嘉年华节、印度的排灯节等。

- 音乐和舞蹈表演:如西班牙的弗拉明戈舞、印度的卡塔克舞等。

- 传统手工艺:如中国的剪纸、日本的和纸、印度的印染等。

- 传统美食烹饪技艺:如中国的烤鸭、法国的面包、意大利的意面等。

6. 世界知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世界自然遗产:如大堡礁、巴厘岛、亚马逊雨林等。

- 世界文化遗产: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

- 世界知名建筑:如印度泰姬陵、美国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等。

- 世界知名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

以上提供的高考必备文化常识大全涵盖了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著名人物及其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知识。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1. 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2. 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3.科举的文武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化之一,其深厚的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高考历史考试中,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的重要知识点,供考生参考。

1.中国古代的礼制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礼制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制度,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表达了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提倡仁爱、诚实和道德修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文化的瑰宝。

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诗词的黄金时代,有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

他们的作品抒发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的楷模。

3.中国古代的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千百年来,中国绘画注重表现艺术家的个性情感和审美追求,崇尚“神似”而非“形似”。

“写意”、“工笔”和“写生”是中国绘画的三大风格。

4.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古代音乐器乐有琴、瑟、筝、钟、磬等,乐曲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

中国古代音乐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传承至今仍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古代兵器制造技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兵器主要有剑、弓、箭、戟、枪、刀、盾等,其中剑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剑被视为武士精神的象征,同时也被赋予了道德和精神意义。

6.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代的建筑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如中国式的屋顶造型、琉璃瓦、斗栱、颐和园、故宫等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作品。

7.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器、形,以及烹调技巧和餐具的搭配。

中国菜系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湘菜、徽菜、鲁菜和浙菜。

8.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丰富多样,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古代服饰有汉服、唐装、宋装等,它们在材质、款式和用途上都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古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古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古文化常识【五礼】古代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1)吉礼: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2)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礼节。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 少图腾演变为姓氏。
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 蒙学教材。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 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 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 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 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 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 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 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 模。
;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 自称姓名或名。 (2) 用于介绍或作传。 (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
【称庙号】
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 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 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研读思考 1.六合是指: 2.八荒是指: 3.你知道古九州指哪九州? 4.你天下之中是哪一州? 5.你知道并州的由来吗?
六合八荒定九州
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后”, 八荒指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 南”。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 哉!”如果拿到现在说,就成了“秦王把上下 左右前前后后都收拾完了,这是多牛掰的事!” 可人家一个“六合”就代表了,古人词汇比如 今多得多。贾谊《过秦论》说秦王有“囊括四 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海”如今还用, “八荒”只存在于考试中了。
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隶。
周公推行封邦建国制,诸侯所居住的区域——国; 诸侯下边的一级是卿大夫,他们的区域叫——家。注 意,国和家,是两个概念,并不连用。国,一般指的 是诸侯们的地盘,有时候会特指他们的都城。诸侯这 样的国,其实最初是一座城及其周边组成的“城邦”, 这些地盘不管大小如何变化,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 “天子”。这就是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 然家也和今天的家不一样,古代是卿大夫的封地。
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 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在春秋战国时 期,天子的说法就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未成为正统的 称呼,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依然沿用着大王,汉代以后 天子之称谓始流行。
土社谷稷有江山, 左昭右穆建宗庙。
研读思考 1.社指的是:土神 2.稷是的指:谷神 “社稷”合称指国家。
九州,中国的 代称。一般指冀州、 徐州、兖州、青州、 扬州、荆州、梁州、 雍州和豫州。
炎黄二帝华夏肇,四海归一行禅让 承天景命王天下,黎民百姓有区别
研读思考 1.你知道炎黄子孙的由来吗? 2.你指导百姓的含义吗? 3.你知道黎民与百姓的区别吗? 4.你华夏的起源在哪里? 5.请解释肇的意思?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必背文化常识(精华版)一、名字号出生取名,成年定字。

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岁、女 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二、古代表年龄称谓的词汇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2——3岁的儿童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三、谥号、庙号、年号【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庙号】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用于后人祭奠的牌位上的名号。

【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在位时的纪年方式。

区分:庙号:祖宗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明清科举制度八月)员会试(春闱)三年一次(春季)京城贡院(礼部)举人钦差大臣贡士会试殿试会试同年四月皇宫(宫殿)贡士皇帝(有时委派大臣)进士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三甲:若干五、三省六部【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古人纪月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 的称谓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 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 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 冬、季冬
古人纪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 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十五日 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2.名字



人的名称代号
结生三月而加名 ——周礼
公文场合自称蔑称 上对下长对晚等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 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 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 因称字为表字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礼记
他人敬称:下对上平辈间
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
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1不然籍何以至此
吉礼
• 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 礼仪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 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 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 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
凶礼
• 指凭吊各种天灾人 祸的丧葬的礼节
• 如:古代的五服制 度
古人对死的讳称
• 1、天子、太后、公卿 王侯之死:崩、薨、百岁、 千秋、晏驾等
1.朔日 2.晦日 3.望日 4.既望 5.下九 6.初阳
1. 农历每月的第一日
2.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3. 农历每月的十五
4. 农历每月的十六
5. 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农 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 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 段时间例如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 来贵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语文必备)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高考备考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备考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明清之际,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单选题精编(上)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德、景泰都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如宣德炉,即明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景泰蓝,即明景泰年间盛行的工艺品。

B.御史是中国古代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例如宋代的包拯就做过御史,他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著称。

C.薨是死亡的用语之一,天子死叫“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D.庙堂,宗庙之堂。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庙堂”便是此含义。

同时庙堂也借指朝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即官员受贬之后被重新起用为官。

B.祭酒,职官名,汉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

C.摄政,代替君主处理国政,在古代摄政的可能是朝廷重臣、太后或者太上皇。

D.赐姓,多指天子以国姓赐予功臣,以表恩宠;如汉代娄敬,高祖赐姓刘氏。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我国古代继承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梁祖受禅”即梁祖接受禅让。

B.“翰林学士”,古代官名,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

C.“太子”古指预定继承君位的皇子,一般为皇嫡长子。

“太子少保”是辅导太子的官。

D.后唐主李存勖是晋王李克用的长子,他是后唐王朝的建立者,“庄宗”是他的谥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是官职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考核、测验等职务。

B.“酬倡”亦称“唱酬”“唱和”,指朋友间用诗词相互酬答唱和,是古代文人雅事。

C.“自请以归”指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与“乞骸骨”“致仕”词义相同。

1D.“铭其墓”即“墓志铭”,古代的一种文体,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撰写。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本指由马驾的车,后也专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

C.“服阕”是守丧期满除服。

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子女须穿丧服守孝三年。

D.“除秘书监”指卸任了秘书监的职务。

“除”在文中是除去官职的意思。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酒”本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的风俗,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

B.“檄”原是指较长的竹木筒,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

C.“服阙”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指守丧期满除服,与“服除”同义。

D.“谥”号是古人死后依据其生前行迹所立,用来褒贬善恶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削籍”是革去官职,古代用于对犯罪的官员施以惩戒的一种手段。

B.“称旨”指符合皇帝的意思,官员往往会因此而受到提拔或者重用。

C.“诣阙”是前往京都,类似的意思有“赴行在”,指到皇帝临时行宫。

D.“进秩”是逐级推荐的意思,是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一种常见形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2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科举殿试时录取者都叫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

B.“优人”指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或称戏曲演员。

文中的朱虎山就曾为优人。

C.“株连”指古代因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的一种刑法,文中的吴月案被株连的有千余人。

D.“盗”“贼”“寇”“匪”在古代都表示破坏国家正常秩序,而“盗”侧重于表示抢劫。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名,一般指姓名,幼年时一般由父亲命名;多用于自称,或用于做传时介绍传主。

B. 行陈,亦称“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代指军队。

C. 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在。

D. 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

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B.“普通元年”是用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常用的有王公位次纪年和年号纪年及干支纪年。

中国古代从秦始皇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C.“服阕”,又叫服除,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居丧者的服丧期长短不同。

3D.“尚书”,一指《尚书》,是现存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另指官职,本文“尚书左丞”就是辅佐尚书令的职官。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母丧免,指古代官员遭遇了母亲的丧事要免去官职,为母亲守孝三年,停止娱乐和交际。

B.古代朝廷多居于中原地区,周边则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说。

文中用“夷狄”泛指少数民族。

C.驰驿,古时官员因急事奉召入京或外出,由沿途驿站供给差役、马匹和粮食,兼程而行,称驰驿。

D.籍其家,籍”是登记的意思,这里是把他的家产都登记造册,意同《鸿门宴》中“籍吏民”中的“籍”。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纲纪,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

汉以功曹、五官掾为郡国的纲纪,有时也将主簿包括在内。

后来州牧的主要属吏别驾、治中也称为纲纪,魏、晋均沿用此称。

B.上巳,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

魏晋以后一般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举行水边饮宴、郊外游春活动等。

C.“崩”是典型的象形汉字,形自上而下之势,从周代开始常用山塌下来比喻帝王死;殂,形声字,从歹且声。

“歹”与“且”合起来,相当于迅速死亡、安乐死。

D.卤簿,中国古代王公大臣出外时的仪仗队。

《石林燕语》卷四:“唐人谓卤,橹也,甲楯之别名。

凡兵卫以甲楯居外为前导,捍蔽其先后,皆着之簿籍,故曰‘卤簿’。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术数是中华古代神秘文化的主干内容,基础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太玄甲子数等B.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谓;公主出嫁称为出降,迎娶公主称为尚。

C.王,多义词。

既指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也可指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文中4指王爵D.“介”指古代战士戴的帽子,“胄”是用来防身的一种武器,即铠甲。

介胄分别指头盔和铠甲。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京兆,就是京城,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的称谓。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

与“中宫”可借指“皇后”同理。

C.岭外泛指南方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南、岭表。

古时岭外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称为“蛮夷之地”。

D.刺史是官职名,汉代始置。

刺,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御史。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视事,指就职治事。

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后来也经常用来指官员的任职。

B.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称阼阶,天子祭祀升阼阶,后用践阼指皇帝祭祀祖宗。

C.大司农,官职名,始置于汉,掌钱谷之事,为九卿之一。

由魏至明,历代相沿,或称司农。

D.晏驾,本义是车驾晚出,汉以前用以讳称帝王死亡,而汉以后则讳称驾崩。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京兆原是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也是古代行政单位,隋唐均设京兆尹管理该地区。

B.贡部是主持贡举的部门.唐代的科举分为常例的“贡举”和皇帝因事临时设置的“制举”。

C.“领省事”中“领”一般指高级官员兼任低级职务,也可指低级官员暂时代理高级职务。

5D.卒指人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不禄,士死日卒,庶人死日死”。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由自己取定的,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对自己称字,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某种志趣或情感。

B.“刺史”,原为巡查的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追加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9.对原文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太祖”,太宗之类的称呼叫做庙号,是古代帝王生前所获得的封号。

只针对特定人群去世之后的封号称为谥号。

C.“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普通的廉价衣服,代指平民;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的衣服,后世称富家子弟。

D.“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

致仕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有的朝代也有特殊规定),有疾病可以提前。

官员自请退职也可称之为乞骸骨。

20.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B.“擢刑部侍郎”中的“擢”是指提升职务,古文中同样表示提升职务的还有“升”、“拔擢”、“陟”“超擢”等;相反,“罢”、“免”、“解”、“黜”、“夺”、等表示官员因过失解除职务或贬官降职外调远方。

6C.“登第”指登进士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