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机之父:一生流了两次泪
王小谟领航人生_名人故事

王小谟领航人生王小谟,男,1938年11月出生于上海金山,中共党员。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1月18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这位一辈子投身中国雷达事业,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事业奠基人和开拓者的老军工,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王小谟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王小谟先后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雷达,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在国内率先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提出了我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构建了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实现了国产预警机事业的跨越式和系列化发展并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使我国国防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跃升。
王小谟历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
2009年10月1日,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我国自主研制的两款预警机空警2000、空警200在接受检阅的队伍上空作为领航机率先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预警机首次亮相。
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比美国正在使用的预警机整整领先一代。
”观礼台上,71岁的王小谟激动地扯着旁边人的袖子,指着天空直喊:“看,这是我们搞的。
”话没说完,两行热泪已顺着脸颊默默流下。
因为所从事的是事关国家安全的军工科研,王小谟的名字对普通人而言显得特别陌生。
但在国内外雷达、预警机研究领域,这却是个响当当的名字。
他一直领航着中国的雷达、预警机研制团队,不断努力让中国的预警机水平在世界领航。
在看不见飞机的山沟里研究雷达1964年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始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1969年,32岁的王小谟和大批同事从南京被调往贵州都匀的深山中,成立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他们的首项任务是研制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三坐标雷达。
军工界里的“刀马旦”——记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王小谟

王小谟——中国预警机之父单枪匹马,王小谟的三坐标雷达研究之路就这样,从这一沓厚厚的资料开始了。
那是苏联专家留下的手稿,也是当时所里仅有的资料。
“要吃饭,先种米。
”王小谟形容自己最初的研究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引技术人员,还有一部分工人,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
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
王小谟和他的同事在基地建设还没完成时就搬过来了。
由于买不起新的设备,他们还带着之前的设备。
刚来时这里只有几座房子,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于是,他们边建设、边施工安装、边生产,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宿舍……其中的艰辛自不必多言,13年后,我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诞生。
这是我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它承载着我国雷达装备发展史上的众多第一:第一次在雷达中采用集成电路;第一次采用人机工程理念;第一次采用基于统计的试飞方法,解决了C波段射频网络、自相参、双脉冲、动目标显示、沃氏函数图传等技术;在探测威力、三坐标测量精度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优于当时世界的主流雷达美国的TPS43;在开创我国雷达研制新领域的同时,一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雷达在自动获得目标距离和方位信息的同时,第一次可以同时获得目标的高度信息,三坐标雷达家族由此成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主干力量,促进实现了防空模式从人工引导向自动化引导的转变,促进实现了从概略引导向精确引导的转变,有力推动了我国防空模式的巨大变革,为保障国家领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预警机这台“大戏”20世纪80年代末期,年过50的王小谟在推进中国雷达技术迈向国际前列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300多万公里的海洋土地,仅仅依靠地面雷达是很难覆盖整个领空的。
空军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捍卫祖国主权,完成国土防空任务,就必须拥有空军作战的“空中帅府”——预警机。
因而他将研究的方向从地面转向空中,迎来了他在科技成就上的新高峰。
预警机之父:一生流了两次泪

本月人物国庆60周年阅兵典礼上,一架背负着巨大雷达圆盘的预警机空警2000作为领队机,带着庞大机群飞过天安门上空,这一瞬间,阅兵台上一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是他一辈子第二次落泪。
在他主导研发的预警机第一次试飞时,他也曾潸然泪下。
这位老人就是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九个第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
他的一生,堪称传奇!一生只干了一件事王小谟12岁时随父亲从上海迁到北京,居住在北京西城区的一个大杂院内。
每有闲暇,大杂院里喜欢京剧的大爷们总是三五成群,凳子一摆,胡琴一拉,曲声悠扬。
时间长了,王小谟也能哼上几段。
他喜欢梅兰芳的戏,最爱的一出是《宇宙风》,高中时,王小谟成了学校京剧团的骨干。
然而,命运没有让王小谟成为艺术家,1956年,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系挑上了王小谟。
大学毕业后,王小谟被分配到南京第14研究所,从此投身到国防科技工业中。
彼时,研究室主任薛国伟找到刚到所里报到的王小谟:“你负责做三坐标雷达吧。
”“跟谁一起做?”王小谟问。
“就你一个人先做吧。
”说完,薛国伟把厚厚的一沓资料放在了王小谟桌上。
那沓资料是苏联专家留下的手稿,也是当时所里仅有的资料。
读完那些资料后,王小谟又从各种渠道搜集国外资料。
然而,资料都是英文的,一直学俄语的王小谟必须在短时间内掌握英语。
他每天早晨起来就背单词,找雷达方面的经典文章,边看边查字典,花了一年时间,既把文章读通,又把英语学会了。
正当王小谟如饥似渴地钻研雷达技术时,他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分配到研究所机房管理计算机。
这对王小谟来说,可谓因祸得福,两年后,当他回归岗位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计算机专家了。
后来他说:“我感谢这段时间,这为后来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三坐标雷达上打下了坚实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的爆发,让中国看到了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的研制提上了日程。
通过多年艰辛的谈判,我国与外方签订合同,共同开发一架发展型预警机,当时已经是电子工业部38所所长的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
读《逐梦之旅》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逐梦之旅》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逐梦之旅》有感最近,读了刘凡君和姚远合著的《逐梦之旅》,对我国的预警机之父——王小谟有了相对于媒体上的更为深入的了解:他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带领预警机研发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发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预警机。
他所体现出来的”预警机精神”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的精神财富。
作为电科人的我,深深地为他的那种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所感动,他的精神,是新时代为国奉献的最好诠释,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楷模,更是新时代爱国情怀同无私奉献的完美结合。
《逐梦之旅》顾名思义,是追逐”中国梦”的旅程。
书中以大量详实的史料和朴素的语言,从王小谟孩提时代的梦想飞上蓝天开始,系统讲述了王小谟几十年间,如何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完成中国预警机的研发工作。
向世人展示了王小谟的成长经历及事迹,其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将王小谟几十年为我国国防事业奉献的点滴浓缩在了一本不到四百页的书中。
字里行间充满了澎湃的爱国热忱,激荡着建设现代化的军事强国的万丈豪情。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王小谟在工作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胆略。
当时,在国内,我们缺乏相关的技术,在国际上,相关国家在这方面不断打压我们,在这种国内和国际环境下,能够率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国产预警机,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能说不是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奇迹,这是我国国防建设继两弹一星后的里程碑式的成就。
这种奇迹发生的背后,就是王小谟及其带领的团队用精神和行动支撑起来的强大后盾。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任何的赞美的言辞都可以用在王小谟及其团队的身上,但任何的语言都不足以准确完整地表达其中的酸甜苦辣。
只有认真读完那段历史,并且细细体味,沿着作者的笔下,从荒芜人烟的绝地深山,到现代化的试验场,从失败的悲伤,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体会到艰难对于王小谟及其团队的意义,才能明白”预警机精神”的可贵之处。
其次,我们明白了以前我们耳熟能详的”为祖国奉献”的真正含义,它不在于我们的豪言壮语有多少,也不在于我们今天能为国家做什么,而在于我们为了国家能够甘于奉献自己的一生,而且将之视为终身最大的成就。
“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预警机之父”王小谟作者:张子扬来源:《人民文摘》2014年第09期一个国家如果拥有较好的预警机,即使战机数量只有对手的一半,也一样可以赢得战争。
接受采访时,王小谟一再“强调”请不要把自己吹捧到天上:“我都76岁了,只想安安静静发挥一点余热。
那些光彩的事,就留给年轻人吧。
”面对摄像机,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些“怕了”。
作为中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委员会副主任的王小谟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并在2013年1月18日,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职业生涯达到顶峰。
据老人透露,在获得这份殊荣后,他兴奋过一段时间,然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记者登门拜访,自己的名气越来越大,以至于走在大街上都会被人认出来,于是,他给自己定下规矩,“少抛头露面,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实验室”。
“您担心什么?”听到记者的问题后,王小谟笑了。
他说:“我从来没怕过什么,我们都是做实事的人,没有负担!”“但对于一名科技工作者来说,你的价值要体现在研发的成果上,至于是否成为名人,我不曾想过。
”老人打趣说道,“哪有名人穿40块(人民币)的衬衫啊?”如果从着装观察,王小谟身上的格子衬衫质地确显普通,然而与他身上承载的历史使命和为一个国家做出的贡献相比,他的低调与谦和,却记录着中国预警机从“幻想”到“诞生”所经历的坎坷岁月。
有人说,预警机就像空军的眼睛,是集情报探测、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信息传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电子信息装备,是国土防空中增强低空、超低空预警探测和空中指挥引导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环节,亦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性装备。
曾有军事专家称,一个国家如果拥有较好的预警机,即使战机数量只有对手的一半,也一样可以赢得战争。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的爆发,让中国看到了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的研制进而提上了日程。
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的成功故事

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的成功故事作者:孙自法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5期担当: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中国预警机首次完美亮相。
看台上的王小谟潸然泪下,这也是预警机研制以来,人们第一次看到他流泪。
在迄今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王小谟先后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在国内率先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构建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并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拥有预警机是中国几代人的期望。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未能成功。
那时,王小谟就敏锐地意识到,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中国必须拥有预警机。
于是,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中国预警机研制事业。
十年磨一剑,中国自主研制成功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创造出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9个第一,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在众多关键技术指标上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预警机主流机型,是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美国智库评价比美E-3C和E-2C预警机整整领先一代。
在中国历次重大军事演习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安保中,空警2000均以优异性能出色完成任务。
创新:将数字阵列雷达技术应用于预警机早在投身预警机事业之初,王小谟就意识到中国疆域广大,除装备大型预警机外,还应形成中国自己的预警机装备系列。
他开始在心中描绘中国预警机体系化发展的谱系蓝图,打造类似美国E-3A性能的预警机,以验证“小平台、大预警”技术,解决大型预警机载机的国产化难题,并通过研制工程的延伸来继续锻炼培养预警机技术队伍。
感动人物黄旭华的事迹_描写作文

感动人物黄旭华的事迹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他身处惊叹骇浪的时代,肯于唛头苦干,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黄旭华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感动人物黄旭华的事迹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黄旭华——隐姓埋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获奖名片】:誓言无声【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推选理由】:阎肃: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胡占凡: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
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孙伟: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
1/ 5【事迹介绍】: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xx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王小谟 “中国预警机之父”的雷达人生

王小谟“中国预警机之父”的雷达人生作者:梁伟来源:《中华儿女》2013年第04期1月18日,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郑哲敏和王小谟院士成为奖项设立以来的第21位和第22位得主,其中著名雷达专家王小谟是首位获得最高科学技奖的军工装备专家。
“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把设计变为现实。
我只是一位普通人。
国家给我这个奖,是对整个科研团队的肯定,我代表他们领奖。
”王小谟激动地说。
“这是中国的…争气机‟”如果说雷达是国防的眼睛,预警机就是空军的眼睛。
它是集情报探测、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信息传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电子信息装备,是国土防空中增强低空、超低空预警探测和空中指挥引导能力的重要手段,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各个军事强国着力发展的重点。
作为空军“力量倍增器”的预警机,过去只有美、俄、以色列三国全面掌握其制造技术,如今,中国已成为预警机俱乐部中后来居上的一员,其分辨精度相当于200公里外打靶,枪枪都是10环。
美国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曾评价:解放军采用相控阵技术的空警2000和空警200预警机,比美国的E-3C和E-2C预警机整整领先一代。
这一切的一切自然离不开王小谟的付出与努力,所以在这一行里,很多人喜欢称呼他为“中国预警机之父”,可他总是谦逊地摆摆手。
拥有预警机曾是中国几代人的期望。
1970年代,我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未能成功。
而就在那个艰难时刻,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王小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预警机研制事业中。
“最开始的预警机,是把地面雷达放到飞机上,好比母鸡想变身老鹰,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因而没有成功。
”王小谟说。
在这以后的数年里,在位于贵州山沟沟里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所研究雷达的王小谟,规划和实施了对于机载预警雷达的技术攻关,并逐步突破了机载雷达最为关键的技术。
为了加快预警机研制,我国开展预警机对外合作。
“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整理精校版)

“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素材汇编0720 1931“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新华网北京7月20日电(记者罗沙)他说起“雷达”、“相控阵”这些专业词汇如数家珍,他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励却渴望平静的生活,他也是每天负责接送小孙子上下学的好爷爷,他说他的中国梦是把中国的预警机做到“找不到词来形容的最强”……他就是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做事情,最重要就是执着”“做事情,最重要就是执着。
”面对记者的王小谟像个慈祥的邻家老大爷,“跟你们写文章要来回来去修改一样,没有什么事情是能一次就做成功的。
”从一穷二白开始,他带领研制团队突破了预警雷达研制最为关键的“两高一低”技术,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测试暗室和亚洲最大的热压罐。
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
我国的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获得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期间的曲折只有经历过的人最明白。
见过预警机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种机身上装着巨大圆盘状雷达天线的大型飞机。
“就那个大蘑菇,以前我们别说造,就是从国外买回来再自己装到飞机上去都很困难。
”王小谟感慨地说。
我国第一型自行研制预警机的原型机,装好雷达天线后进行首次试飞,他就在地面盯着飞机从起飞到着陆,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最后试飞员从飞机上走下来跟他说:“感觉非常好!”王小谟的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所能取得的成就,如果没有数代军工电子人的不断探索和技术积累,没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和超前管理,是不可想象的。
”得奖之后,面对媒体聚光灯的他这样说。
“我从来不相信中国人会比别人笨。
别人搞得出来的东西,我们也可以。
这个信念一直都在我心里,支持着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制雷达。
王小谟“预警机之父”的“雷达人生”

家如果拥有较好的预警机 , 即使战 机数量只有对手的一半 , 也一样可
以赢得 战争 " 作 为空 军 / 力量 倍 增 器 0 的 预警机 , 过 去只有 美 ! 俄 ! 以 色列 三 国全面掌握 其制造技 术 , 如 今 , 中国 已成 为预 警机 俱乐部 中后来 居 上 的 一 员 , 其 分 辨精 度 相 当于 0 0 公里 外 打靶 , 枪 枪 都 是 l(2 2 环美国智 库詹姆 斯敦 基金会 曾评价 : 解 放 军 采 用相 控 阵 技 术 的 空 警 200 0 和 空 警 20 0 预警 机 , 比 美国 的 E一3C 和 E 一 ZC 预 警 机 整 整 领先 一 代" 王 小 漠 , 就 是 中国 预 警 机 事 业的开 拓者 和奠基 人 "
. |, 一 l l, 1
一引
科技 人 生
郑 哲 敏
解 开 爆 炸 的 力 学 密 码
郑哲 敏 , 男 , 1924 年 10 月 出生 于 山 东 省济南市 " 194 7 年毕 业于清 华大学 机械 工 程 系 , 194 8 一 19 5 2 年 在 美国 加小 . 理工 学 1
院机械工程系学习, 先后获得硕士 ! 博士
学位 " 1 9 5 年 回国 后在 中国科学 院 力学 研 究所 工作至 今 , 历任室 主任 ! 副所长 ! 所 长 等职 , 现 任所 学 术委 员会 名誉 主 任 " 1980 年 当选 中国科学院院 士 , 1993 年 当选 美 国工程院 外籍院士 , 19 9 4 年 当选 中国工 程} 剔晓士 " 几十 年 来 , 郑 哲敏 院 士 取 得 了一 系 列重 大科技 成果 , 先 后获得国家 级奖 励及 其 他多项奖 励 " 郑哲敏 院士是 国际著 名 力 学家 , 我国爆 炸力学的奠 基人 和开拓 者之 一 , 是 中国 力学学科建 设与 发展的组织 者 和 领导 者之 一 " 他阐明 了爆炸 成形的机 理 初 见 王 小 漠 时 , 你 很容 易被 这位智者 的谦 逊健 谈所打动 , 而忘 却 他是一 位曾 经身患淋 巴癌的 7 4 岁 老人 " 如果说雷达是国防的眼睛, 预 警机就是空军的眼睛 " 集 合 厂 /远 程 侦 察 0 ! / 空 中 导航 0 ! /空战指 挥 0 各项重要 功能 于一 体 的 现代 预 警 机 , 堪 称 /空中帅
我的中国梦励志故事

“我的中国梦——青春励志故事”第1期刘若鹏如果哈利·波特的隐形斗篷和星球大战的隐形飞船都成为现实,世界该是怎样一幅奇幻景象?曾经,很多人都把这种“隐形衣”称为“伪科学”,可对一个今年刚满29岁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它却早已不再是脑海中的想象。
在他的实验室里,“隐形衣”已经看得见、摸得着,静静地“萌发”、壮大,甚至一举一动都足以震动整个世界。
在他的构想中,若干年后,自己的公司应该是全球超材料领域里的“苹果”或者“英特尔”。
然而,在他的生活中,也有着艰难的抉择。
他曾总结说:“要进入这个行业,工作狂是基本条件。
”“在通往科技兴国的道路上,尽管会困难重重,但我将永远做一个奋斗不息、激流勇进的人。
”他就是2013年1月31日“我的中国梦--青春励志故事”的主人公、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创始人、院长、首席科学家刘若鹏。
我的中国梦——青春励志故事”第2期陈一冰他在2006、2007、2010、2011年世锦赛吊环项目上四次夺得金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吊环项目上夺得金牌,并在2012伦敦年奥运会吊环项目上夺得银牌。
他是队长,带领自嘲为“臭茄子和烂土豆”的中国男子体操队多次夺冠。
他是奥运冠军,但他也是一个早产儿,出生的时候重量只有4斤多,在保温箱里呆了一个星期,当时差点没能活下来。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他以近乎完美的动作捍卫了自己的吊环荣耀,成为人们心中公认的无冕之王。
面对不公,陈一冰表现得非常大度,脸上洋溢着笑容主动去拥抱并祝贺巴西选手。
这一刻,他“输”掉了比赛,却赢得了全世界。
他的微笑,他的从容,他的大度,他所弘扬的体育精神已经令任何奖牌黯然失色。
此时此刻,他战胜了最大的对手——自己,向全世界诠释了何谓“王者风范”,他——无愧于“吊环王”!他就是2013年2月4日“我的中国梦——青春励志故事”人物,中国体操队运动员、奥运冠军陈一冰。
“我的中国梦--青春励志故事”第3期景海鹏他是一名优秀的军人,始终践行着“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接受祖国的挑选”的誓言。
宋文骢“歼―10之父”筑梦蓝天

宋文骢“歼―10之父”筑梦蓝天从最初计算全靠人工,到歼-10战机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仪式上飞过天安门广场,宋文骢,有“歼-10之父”之称的他,完成了一个军人的时代使命。
宋文骢的一生跌宕起伏,富于传奇色彩。
这一生他是如何走过来的?他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1930年3月26日,宋文骢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原籍云南大理。
宋文骢的少年时代是在防空警报和硝烟战火中度过的,目睹美丽的古城昆明经常遭遇日军轰炸,一个念头在少年宋文骢心中潜滋暗长:“我长大要当飞行员!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
”1949年,宋文骢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的一名侦察员。
1950年,宋文骢担任云南军区情报处谍报组长,同年调入长春空军第二航空学校学习,儿时的梦想,曙光初现。
1951年,作为空军机械师的一员,宋文骢参加抗美援朝。
1954年,宋文骢如愿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入空军工程系学习,开始了他的飞机设计生涯。
1960年大学毕业后,宋文骢先后在沈阳飞机制造厂、国防部六院一所工作,他是我国飞机设计气动布局专业创建人之一,同时,他也是我国新式气动布局设计技术的开拓者。
此后,宋文骢殚精竭虑,为我国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8飞机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年奋发,澎湃强国雄心1980年6月17日,宋文骢任611所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空军,尽管在飞机制造设计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甚至没有一款“拿得出手的先进战机”。
1981年年底,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向邓小平建议搞新一代歼击机,预计初期投资在5亿元。
邓小平批示:“新歼项目较为重要,前期投资5亿元左右,目前花钱也不多,拟同意。
”代号为“10号工程”的新一代歼击机项目正式拉开序幕。
1986年,时年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肩负起了我国自主研发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历史重任。
感动人物黄旭华的事迹_描写作文

感动人物黄旭华的事迹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他身处惊叹骇浪的时代,肯于唛头苦干,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黄旭华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感动人物黄旭华的事迹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黄旭华——隐姓埋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获奖名片】:誓言无声【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推选理由】:阎肃: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胡占凡: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
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孙伟: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
1/ 5【事迹介绍】: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xx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院士

随后 , 国产首 架 出 口型 预警 机 顺 利 交 付 , 这 一
嚣
2 0 1 0年 , 他 主导研 制 的预警 机项 目荣 获 国家科
学 技术 进步 奖特 等奖 。同时 , 他 亲任 出 口型 预警 机
总设 计 师 , 首 次 提 出 运 八 平 台 背 负 圆 盘 型 天 线 罩 的 设想 , 实 现 了“ 小平 台 、 大预警 ” 。
“ 中国 一 定 要 有 自己 的预 警 机 ” 。 i 。
啦 ‘ 鬻 档 避 麟 % 强 镶 j 。 。 t ≮
际压 力单 方 面 中止合 同时 , 他 部署 安排 的 国内 同步 研制 工作 , 取得 了重 大进 展 , 并做 出了预 警机 样 机 。
自力 更 生 ,属 于 中 国 人 自己 的 预 警 机 呈 现 了 雏 形 。 我 国 的 预 警 机 成 为 世 界 上 看 得 最 远 、功 能 最 多 、 系
个愿 望 , 到 7 0岁 以后 不再 参 与工 作 , 找一 帮喜 欢 京
剧 的人 一起 练练 。看 来 只能 8 0岁 以后 了 ! ”
他 还在 谋划 祖 国预 警机 未来 发 展 的蓝 图 , 还在
为 预警 机事业 发 掘更 多 的“ 千里 马” 。因 为 他 清 醒 地 知道 : “ 研 制预 警机 的路 还很 长 。搞 装备 的 , 国 家 的
领 的 空 中梯 队 以 及 地 面 雷 达 方 阵 首 次 公 开 亮 相 , 令 全世 界雷 达领 域 的同行 为之 惊 叹。 看 台 上 的 王 小 谟 流 泪 了 。因 为 在 这 些 成 就 与 惊 叹 的背后 , 有他 在雷 达界 半个 世纪 的付 出与心 血 。 作为 我 国预警 机事业 的奠 基人 和开 拓者 , 5 0年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7篇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7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篇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钱学森知道了这个好消息,就要立刻回国,他情愿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也要回归祖国。
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希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低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让他离开。
”读到这里,我想大家气得心里咚咚跳,牙齿咬得咯咯响,太可恶了!“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
”最后,钱学森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投入了祖国的怀抱中,和人民共同呼吸,共同患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心只想着报效自己最挚爱的祖国。
然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空,第一枚州际导弹发射成功。
”钱学森倾注大量的心血。
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里至少向前推进20年。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导弹之王”。
“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
”我想:钱学森爷爷一句简单而普通的话,却让我们大家读完这故事后从心底涌出天大的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钱学森爷爷的敬佩之情。
当然,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少年更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向钱学森爷爷一样报效祖国,把祖国的明天建设更好!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心里都要眷恋着祖国,心里首先要想着报效祖国,热爱祖国。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篇2】经过五年的归国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他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冲劲十足!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
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
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
”谁是生下来就是天才,就有成就,这些都是通过钱学森的刻苦学习而换来的,钱学森在美国有那么多,他有理由不回中国,那他还是毅然的回来了,来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让中国更加强大。
王小谟

王小谟:中国预警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王小谟院士与预警机团队一起在数据分析室工作(2012年2月摄)。
新华社发“我这一辈子,已经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此时回头看,人生在世,无非是明白一些道理。
比如,人吃过真正的苦后,才懂得什么是甜;比如,遇到挫折时,要坚持坚持再坚持;比如,能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并把这件事和为国家作贡献相连,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王小谟简介我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1938年11月王小谟出生于上海,从事雷达研制工作50余年,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雷达和预警机事业。
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设计的“JY-8”雷达成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他设计我国第一部高低空兼顾的“JY-9”雷达,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和低空探测性能,在国内外军事演习和综合评分中名列前茅,荣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
新世纪开始,他任出口型预警机总师,预警机总顾问,为我国预警机实现从国外引进到出口,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言传身教、甘为人梯,先后为我国培养出18位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
王小谟1985年以来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荣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008年荣获国防科学技术特等奖,201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把设计变为现实。
”“我只是一位普通人。
国家给我这个奖,是对整个科研团队的肯定,我代表他们领奖。
”这些话,是这位皓首苍颜的老人,我国著名雷达专家王小谟院士的肺腑之言。
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的两次流泪

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的两次流泪作者: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2015年第43期在国庆60周年阅兵典礼上,一架巨大的预警机——空警2000,作为领队机,带着庞大的机群飞过了天安门的上空,那一时刻,阅兵台上有一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是这位老人这辈子的第二次落泪,上一次落泪,还是在他主导研发的预警机第一次试飞时。
这位老人就是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九个第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
他的一生,堪称传奇!王小谟12岁时随父亲从上海来到北京,居住在西城区的一个大杂院内。
每有闲暇,大杂院里喜欢京剧的大爷们总是三五成群,凳子一摆,胡琴一拉,曲声悠扬。
时间长了,王小谟也能哼上几段了。
他特别喜欢梅兰芳的戏,最爱的一出是《宇宙锋》。
读高中时,王小谟成了学校京剧团的骨干。
然而,命运并没有让王小谟成为一名艺术家,1956年,他考取了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系。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南京第14研究所工作,从此投身到了国防科技工业中。
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彼时,研究室的主任薛国伟找到刚到所里报到的王小谟,说:“你就负责做三坐标雷达吧。
”“跟谁一起做?”王小谟问。
“就你一个人先做吧。
”说完,薛主任把厚厚的一沓资料放在了王小谟的桌上。
那沓资料是苏联专家撤走时留下的手稿,也是当时所里仅有的资料。
在读完那些资料后,王小谟又从各种渠道搜集国外的资料。
然而,资料都是英文的,一直学俄语的王小谟必须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英语。
为此,他每天早晨起来就背单词,找雷达方面的经典文章,边看边查字典,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他终于既把文章读通了,又把英语学会了。
正当王小谟如饥似渴地钻研雷达技术时,却被冠以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分配到研究所机房管理计算机。
这对王小谟来说,可谓因祸得福。
两年以后,当他回到原岗位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计算机专家了。
后来他说:“我很感谢这段时间,这为我后来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三坐标雷达上,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一生献给中国心记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一生献给"中国心":记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光明日报一个知识分子的命运,通常是与自己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对真理的执著追求,会成为他创造奇迹的不竭动力。
——题记在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史上,深深镌刻着一个大写的名字——吴大观。
这位我国航空发动机科研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自己93年的风雨人生中,为了中国战机能够装上强健的“中国心”,把自己的满腔忠诚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哺育他的伟大国家和民族,一生无悔。
“什么时候拿出我们的产品来献给党”“什么时候拿出我们的产品来献给党?”在标着“1962年12月-1963年6月”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吴大观用红笔写着这样一句话,仿宋体,工工整整。
几十年过去了,字迹如新,感情如旧——那是吴大观的心声,也是一代人的心声。
出生于1916年的吴大观,像那个时代的无数爱国知识分子一样,感受过“落后就要挨打”的伤痛,遭受过学成归国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迷茫,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当家做主人的喜悦。
“祖国的航空事业,祖国的繁荣昌盛全靠共产党的领导,我要为它而献身”。
他说。
1949年1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忠诚和信仰从此成为他一生的注解。
“不研制出发动机,我死不瞑目。
”吴大观暗暗下定决心。
1958年7月26日,星期六,沈阳飞机厂机场。
随着一架崭新的飞机呼啸着冲向蓝天,人群一下子沸腾了——装配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型喷气发动机喷发1A的歼教-1飞机首飞成功!这一刻,来之殊为不易。
军用航空发动机,战机的心脏。
即便现在,能制造飞机的国家不少,能独立研制发展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一个巴掌就能数过来。
1956年11月,满怀“航空报国”豪情的吴大观在沈阳一个叫“黎明”的工厂装配车间里,带着60个战友开始了追寻新中国航空发动机“黎明”的征程。
这一年是新中国科学史上的第一个“春天”: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到处生机勃勃。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读书心得400字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读书心得400字钱学森爷爷,我们想如果你还活着的话,必须会对当时你的所作所为倍感自豪,更会为有这么多的后继者把祖国建设得如此繁荣而欣慰的。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读书心得1在周末的时候,我利用空闲的时间把《钱学森》这本书给读完了。
读完之后,我的感受颇深,让我觉得钱学森是一位伟人,他十分了不起,是一位爱国人士。
故事的资料大概是这样的:1949年10月1日的时候,新中国诞生了。
当时任美国超音速实验室主任的钱学森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深深的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
当他正准备回国的时候,却被美帝国主义用尽各种手段阻挠。
当我读到“钱学森是中国人,我是中华人民”这句话时,我真的、真的深深地被他感动了。
他这种强烈的爱国之心,实在是无人能比的。
他放着高薪的美国实验室主任不做,却要回到刚刚成立的中国,当时让我感到有些不可理解。
我继续往下看,原先他是要回到自我的祖国,用自我的知识和发明来报效国家,用自我的努力和创造使中国不再落后,他要用科学不断地造福祖国和人民。
从这,能够看出钱学森对自我的祖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觉得自我对祖国的认识和感情不够深厚,每当新中国的生日来临,我总是不太关心和在意。
读了《钱学森》一书后,我发现自我做的真的是不好。
我下定决心,必须要以钱学森为榜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胸怀祖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少年。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读书心得2他,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他,为了回到自己深爱的祖国,历经千辛万苦;他,为我国的航空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就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学习知识,贡献社会”这八字家训从小就深深印在了钱学森的心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1932年的“一二。
八”抗战,他目睹蔡廷锴将军率十九路军以弱势的空军力量,在上海慷慨悲壮抗击日寇的战斗场面,更坚定了他要为祖国制造出现代化武器、抵抗外寇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警机之父:一生流了两次泪
作者:陈全忠
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5年第10期
陈全忠
国庆60周年阅兵典礼上,一架背负着巨大雷达圆盘的预警机空警2000作为领队机,带着
庞大机群飞过天安门上空,这一瞬间,阅兵台上一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是他一辈子第
二次落泪。
在他主导研发的预警机第一次试飞时,他也曾潸然泪下。
这位老人就是创造了世界
预警机发展史上九个第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
他的一生,堪称传奇!
一生只干了一件事
王小谟12岁时随父亲从上海迁到北京,居住在北京西城区的一个大杂院内。
每有闲暇,大杂院里喜欢京剧的大爷们总是三五成群,凳子一摆,胡琴一拉,曲声悠扬。
时间长了,王小谟
也能哼上几段。
他喜欢梅兰芳的戏,最爱的一出是《宇宙风》,高中时,王小谟成了学校京剧
团的骨干。
然而,命运没有让王小谟成为艺术家,1956年,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
系挑上了王小谟。
大学毕业后,王小谟被分配到南京第14研究所,从此投身到国防科技工业中。
彼时,研究室主任薛国伟找到刚到所里报到的王小谟:“你负责做三坐标雷达吧。
”“跟
谁一起做?”王小谟问。
“就你一个人先做吧,”说完,薛国伟把厚厚的一沓资料放在了王小
谟桌上。
那沓资料是苏联专家留下的手稿,也是当时所里仅有的资料。
读完那些资料后,王小
谟又从各种渠道搜集国外资料。
然而,资料都是英文的,一直学俄语的王小谟必须在短时间内
掌握英语。
他每天早晨起来就背单词,找雷达方面的经典文章,边看边查字典,花了一年时间,既把文章读通,又把英语学会了。
正当王小谟如饥似渴地钻研雷达技术时,他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分配到研究
所机房管理计算机。
这对王小谟来说,可谓因祸得福,两年后,当他回归岗位的时候,已经是
一个计算机专家了。
后来他说:“我感谢这段时间,这为后来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三坐标雷达
上打下了坚实基础。
”
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的爆发,让中国看到了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的研制
提上了日程。
通过多年艰辛的谈判,我国与外方签订合同,共同开发一架发展型预警机,当时
已经是电子工业部38所所长的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
然而,2000年,迫于美国压力,合
作方单方面终止了研制合作。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王小谟向上级建议:“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这一建议很快得
到中央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我们一定要争口气”,这幅标语至今仍挂在预警机机库的墙上。
从1999年立项,到
2004年首飞成功,王小谟和他的团队实行的是“7-11”工作制,一周七天班,每天工作超过11个小时。
仅一年时间,王小谟带领的团队就把地面样机做好了,又过了一年,样机飞上了天。
随后,他们又打破了外界关于从科研样机到研制成功至少需要十年的预言,仅花费了五年时问
就研制成功。
“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如此评价王小谟和他的团队研制的预警机。
最终,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国产
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九个第一,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
杂的记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2013年1月18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王小谟颁发2012年度国家最
高科学技术奖。
对此,王小谟只是淡淡地说:“我一生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
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把设计变为现实。
”
一辈子流过两次泪
在预警机第一次试飞那天,王小谟原本也要参加试飞。
按行内的话说:“要摔,总设计师
陪着飞行员一起摔!”然而,试飞员拉着他的手说:“王总,您这么大年纪就别飞了。
请放心,我们一定把飞机完整无缺带回来!”
当预警机完成预定的测试成功落地的时候,王小谟不禁潸然泪下。
他想起了为它奋斗的日
日夜夜:西北大戈壁上的试飞现场,夏日骄阳似火,把漫天黄沙烤得热气腾腾。
预警机封闭的
机舱内,温度达到了四十多摄氏度,在里面工作就像是在蒸桑拿;冬天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
摄氏度,即使裹着羊皮大衣也瑟瑟发抖,每次下机后耳朵都不停地轰鸣,两三个小时听不清声音,而且预警机试飞会有生命危险。
年纪已大的王小谟经常带着技术人员苦干,一上机就是四
个多小时,经常加班到凌晨,一工作就是整整两个多月。
在研制过程中,王小谟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
某型预警机研制最关键的时刻,王小
谟先是遭遇了车祸,伤愈后更有噩耗传来,他被确诊为淋巴癌。
王小谟坦然面对:“我这辈子
没有什么遗憾了,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去的是自己想去的地方,国家也给了我足够多的荣誉,我该知足了。
”他的病房里,传出的是京胡声,还有与预警机设计师的讨论声。
自称“整天除
了躺着就没事干”的王小谟还在病床上提出了下一代预警机的发展战略。
半年后,王小谟奇迹
般地痊愈,回到了试验现场,他对大家说:“我又活过来了。
”
2009年10月1日,当声势浩大的国庆60周年阅兵接近高潮,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空警2000和空警200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分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
这是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公开亮相。
“看,那就是我们的飞机!”观礼台上,王小谟忘情地仰望蓝天,情不自禁拉起身边陌生
人的手,大声说道。
那一天,是他五十多年科研生涯的收获时刻。
那一刻,年逾七旬的他,激动地流下了幸福
的眼泪。
王小谟说:“一辈子流这两次泪,值了!”
教出18名总设计师
王小谟是一个惜才如命的人。
陆军就是王小谟在20世纪80年代用四十万元“买”回来的
七个学生之一。
当时这七个学生在中国科技大学就读的都是定向培养专业,由学校提供学费,
毕业后也必须服从学校分配。
为了要到这七个人,王小谟咬咬牙,硬是在他时任所长的中国电
科38所经费最困难的时候掏出了这笔钱。
“现在看这七个人,都很有出息”。
人才培养中,王小谟常做出惊人之举。
他让刚毕业的陆军做项目总设计师,后来更是拍板
让38岁的陆军当预警机的总设计师,还让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设计师。
这些曾经遭人质疑的“小孩”,最终都不负导师期望,完成了艰巨的任务,成长为预警机领域
的骨干人才。
现在,王小谟还能记得他招聘如今已是院士的吴曼青时的情景。
那时的吴曼青刚毕业,背
着个小军用书包来找工作,问王小谟要不要他。
王小谟干脆地回答:要!一老一少就这样组合
在一起,碰撞出许多火花。
王小谟培养人才的方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给年轻人压重担。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
的吴曼青就参与了当时最新技术的研制工作,吴曼青也很争气,一头钻了进去,结果成就了全
国第一。
对人才有信心,敢于给他们重任再推一把,这就是王小谟培养人才的绝招。
在他手把手的指导下,一批年轻人迅速成长,相继走上重要岗位,多年来,王小谟先后培
养出18名中国预警机系统和雷达系统总设计师。
在王小谟及其团队的辛勤耕耘下,中国国产预警机家族不断壮大,中国也由此跨人世界上拥有先进预警机研制能力的国家行列。
王小谟虽年事已高,仍坚持每天上班,每周都到实验室与课题组年轻人一起研讨技术问题。
“本来计划在七十岁后停止工作,找一帮老票友练练京剧,组织一个京剧社……”这个愿望目
前还没空实现,他又默默地把实现愿望的时针往后拨到了八十岁。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编辑陈陟czmoc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