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孔角化症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沿Blaschko线分布的汗孔角化症一例

沿Blaschko线分布的汗孔角化症一例

沿Blaschko线分布的汗孔角化症一例汗孔角化症是一种较少见的、起源于遗传的慢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

以边缘堤状疣状隆起、中央轻度萎缩为特点,由Mibelli于1983年首先报告并命名。

其中沿Blaschko线分布的相对更少见,笔者发现1例沿Blaschko线分布汗孔角化症,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某男,19岁。

因“左前胸、左上臂出现灰褐色斑2年”就诊。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前胸出现灰褐色斑,不痛不痒,逐渐增多,波及左上臂,未曾诊治。

既往体健。

发病前局部无外伤史,无用药史。

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查体: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皮肤科检查:左侧前胸上部延至左上臂内侧较多粟粒至绿豆大灰褐色斑,边界清楚,部分呈环状,边缘呈堤状(如图1)。

于左前胸部行皮肤活检+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局部可见角化不全柱,棘层萎缩变薄,真皮浅层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较多噬色素细胞,符合汗孔角化症(如图2)。

患者未采用任何治疗,目前仍在随访中。

2 讨论汗孔角化症是一种较少见的、起源于遗传的慢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

可分为以下几型:斑块型、浅表播散型、单侧线状型、显著角化过度型、炎症角化型、掌跖泛发型、点状汗孔角化症。

其中单侧线状汗孔角化症是其特殊类型,皮损一般沿神经、皮节或Blaschko线排列[1-2]。

本例患者的皮损呈单侧分布,沿Blaschko 线排列,结合典型的病理表现,线状汗孔角化症的诊断明确。

Blaschko线是德国皮肤科医生Alfred Blaschko长期对一些痣类及呈线状分布皮肤病的观察,所描绘皮损沿体表呈线状分布的规律。

Blashko线的分布规律是:颈前呈V型,腹部正中线两侧呈S型,上胸部、腰背部及臀部呈M型,肩背部呈向双上肢伸侧延伸的大M型,头枕部呈漩涡状,四肢沿肢体长轴分布,其分布规律与其解剖学上的血管和神经走行及其支配区域无任何关系[3]。

皮损沿Blaschko线分布的皮肤病种类很多[4],需与汗孔角化症相鉴别的有线状表皮痣、线状扁平苔藓[5]、线状苔藓[6]、线状银屑病[7]、Blaschko线状皮炎、复发性线状棘层松解性皮病等。

汗孔角化症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研究进展

汗孔角化症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研究进展
and several new types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features.Familial porokeratosis is more common than sporadic cases.Recently,the mutation of the genes involved in the mevalonate m etabolic pathway has become the re— search hotspot.This review sum marizes the update on the clinical types,the genetic research of porokerato— sis.
Clinical phenotype and genotype of porokeratosis ZHU Peiqiu,JIANG Wei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Beif ing 10019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JIANG Wei,E—mail:jiangwei7366@ 163.Cor n [Abstract]Porokeratosis,a rare chronic hereditary skin disease,can be classified into six classical types
[Key words] porokeratosis;clinical phenotype;genotype
1 汗 孔角 化症 的概 述 汗 孑L角化 症 (porokeratosis,PK)是 较 少 见 的 慢 性
遗 传性 皮肤 病 ,多数 汗孔 角化 症 表 现 为 常染 色体 显 性 遗 传 ,仍有 一部 分 为无 家族 遗 传史 的散 发病 例 。遗 传 因素 、日光 暴露 及 机体 免疫 抑制 状 态 可 能均 参 与疾 病 的发 生 。本病 主 要 临床 特 点 为 边 缘 隆起 呈 环 状 的 角 化性 丘疹 或斑 块 ,在组 织病 理 学 中有 特 异 的排 列 紧 密 的角化 不 全 细胞 柱 。经典 分 型包 括 :Mibelli型 、浅 表 播 散 型 、光 化性 浅 表 播 散 型 、线 状 型 、点 状 型 、掌 跖 播 散 型 ,其 中 Mibelli型 、线 状 型 及 点 状 型 皮 损 较 局 限 , 浅表播 散 型 、光 化 性浅 表播 散 型及 掌 跖播 散 型 则为 泛 发性 表现 。疣 状 型 、面部 型 、巨大 型 、肥 厚 型 、网状 型 、 瘙痒 性发 疹 型 汗孑L角 化症 均 为较 少 见 的类 型… 。各 种类 型可 同时存 在表 现 为混 合 型汗 孔 角 化症 ]。在 遗 传 学方 面 。甲羟 戊酸 代谢 通 路相 关 基 因 突变 已 13渐 成 为 PK发病 机制 的研 究 热点 。 2 汗孔 角 化症 的临 床经 典分 型 2.1 Mibelli型 汗 孔 角 化 症 (porokeratosis of Mibelli, PM) PM 是最 经典 的 临床类 型 ,由 Vittorio Mibelli在 1893年首 次命 名 ,此 类 型 较 少 见 ,病 情 进 展 缓 慢 ,可 为常 染 色 体 显 性 家 族 遗 传 。但 更 多 表 现 为 散 发 病 例 _3]。PM 常 于儿 童期 发病 。多 见 于有家族 史 者 ,且男 性 好 发 (男 女 比例 为 2.17:1) J。临 床 表 现 为一 个 或

第二节 汗孔角化症

第二节  汗孔角化症

第二节汗孔角化症(鸟啄疮)中医称汗孔角化症为鸟啄疮,本病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遗传的的慢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

本病以边缘堤状疣状隆起,中央轻度萎缩为特征。

本病由Mibelli于1893年首先报告并命名,Mibelli认为本病的损害是由于汗孔部位角化障碍所引起的,因此命名为汗孔角化症。

但有些学者发现皮肤边缘的角样板层可能和毛囊有关,而且病损也可见于粘膜、龟头以及其他无小汗管的部位,所以,这一命名可能是错误的,但习惯上应用至今[1]。

历代中医古籍对本病缺乏记载,现代中医从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将其称为“鸟啄疮”。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为素体肾阴亏虚,母病及子,肝肾不足,肌肤失于荣养;或情志不随,肝气郁滞,肝木乘脾土,肝郁脾虚;或劳倦伤脾。

致脾虚血虚,肌肤失养,血虚生风,泛于肌肤而致。

1 肝肾亏虚肾主藏精,《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还有:“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而肾阴亏虚,肝失所养,母病及子,肝阴不足。

肝主藏血,《素问·五藏生成》中有“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释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何也?肝主血海故也。

”《素问·五藏生成》中还有:“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皮肤受血才能润。

肝肾亏虚,血虚阴亏,肌肤失于荣养而致2 脾虚血虚情志不随,肝气郁滞,肝木乘脾土,肝郁脾虚;或劳倦伤脾。

致脾虚。

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中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此中焦即为脾胃。

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而致血虚,肌肤失于荣养肌肤失养,会出现皮肤干燥鳞屑,血虚生风,泛于肌肤而致。

【临床证候】皮损开始为一小的角化性丘疹,缓慢地向周围扩展形成环形、地图形、匐形性或不规则形的边缘清楚的斑片,边缘呈堤状、有沟槽的角质性隆起,灰色或棕色,中心部分皮肤干燥光滑而有轻度萎缩,缺乏毳毛,其间汗孔处有时有针头大小的角质栓。

皮损形态不一,可从细小的角化性丘疹直至巨大疣状隆起,有时因边缘狭窄,颜色深而像一圈黑线,或向单一方向扩展形成线状,或因中央发生新疹而形成多环状。

15例汗孔角化症回顾分析

15例汗孔角化症回顾分析

( .Dea t n fDemaoo y,WetC ia Hoptl ih a U iesy, h n u Scu n, 1 0 ,C ia;2 1 pr me to r tlg s hn s i Scu n, nvri C e d , ih a 6 0 41 hn ao f t .De at n f r pr me t De— o maooy,teAfl tdHoptlo r ih a dc lC l g , n h n Sc u n,3 0 0,C ia) tlg h f i e si Not Sc u nMe ia ol e Na c o g, ih a 6 7 0 i a af h e hn
A t o p c i e S u y 0 Pa i n s wih Po o e a o i f M i e l Re r s e tv t d f 1 t t t r k r t ss o g pn
角 化 症 病 因 不 明 确 。 临 床 上 除 特 征 性 的环 状 角 化皮 损 外 , 型 有 各 自的 皮 损 表 现 特 点 , 病 理 改 变 相 同 。 治 疗 无 特 异 性 , 各 但 即
使 消 退 仍 可 能 复 发 , 分 还 可 能 转 变 为 皮 肤 肿 瘤 。结 论 遗 传 、 境 和 免 疫 因 素 可 能 在 汗 孔 角 化 症 发 病 中 起 重 要 作 用 ; 床 表 部 环 临
维普资讯
第 21卷
第 5期
川 北





Vo . 1 21. . No 5
20 0 6年 1 月 0
J OURNAL OF NORTH CHUAN MEDI SI CAL COL LEGE

皮肤镜在汗孔角化症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皮肤镜在汗孔角化症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病 的皮肤 镜 下 表 现 :红 色 背 景 下 ,可 见 红 点 ,白色 鳞 屑 。PP的皮肤 镜下 表 现 :边 界 清楚 的褐 色环 ,中 央无 萎 缩 ,可见 红点 ;而 其他 生 殖器 部位 皮 肤病 无 此表 现 。 扁平 苔癣 样 角化 病 的皮 肤 镜 下 表 现 :卵 圆 巢 结 构 、叶 状 区 、轮 辐状 结构 。
PK最 早 由 Mibelli于 1983年 首 先 报 道 并 命 名 。 病 因不 明 ,遗传 、紫 外线 照射 、免疫 抑制 、创 伤 、感 染 等 均 可 导致 PK的 发生 [6]。依 据 临 床表 现 ,分 为经 典 斑 块 型 PK(PK of Mibelli.PM)、播 散 性 浅 表 性 PK(dis— seminated superficial PK,DSP)、播 散 性 浅 表性 光 化 性 PK(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K,DSAP)、掌 跖 点状 PK(punctate palmoplantar PK,PPPK)、掌 跖合 并 播散 性 PK(palmafis et plantaris disseminate PK,PP— PD)、臀 部 疣 状 PK(ptychotropica PK,PP)等 。PK典 型皮损 边 缘呈 堤 状 隆 起 ,中央 呈 萎 缩 性 斑 疹 或 斑 片 。 组 织病 理 为表 皮 内柱状 角化 不全 (角样 板层 ),颗 粒层 消失 ,基底 细胞 液化 变性 ,真 皮浅 层 炎症 细胞 浸润 ,偶 见淀 粉样 物质 沉积 ,罕 见淋 巴细胞 带 状浸 润 ]。角 样板 层是 PK的特 征性 表 现 。但 研 究 表 明 ,角 样板 层 不仅 见于 PK,还 可 见 于 日光 性 角 化 病 、硬 化 性 苔 癣 、 脂溢 性角 化病 、银 屑病 、病毒 疣 、基底 细 胞 癌 和鳞 状 细 胞癌 _8 J。 目前无 有效 治疗 方法 。预后 良好 ,但 病 程 较 长且 皮损 较 大 的易 发 生 恶 变 ,如 Bowenl9]、鳞 状 细胞 癌 。

播散性浅表性汗孔角化症一例

播散性浅表性汗孔角化症一例
但 有研究 表 明 , 机 体 的免疫反 应 能够 抑制 角 质形 成 细 胞 的增殖 _ 4 ] 。T a n a k a 等认 为 , T细胞 介导 的免 疫 反 应 在 汗孔 角化 症 的炎 症 阶段 起 重要 作 用 _ 5 J 。本 患 者 无 暴 晒史 , 家族 中无 类似 疾病 , 本 身无 器质 性疾 病 , 病 因 有待进 一 步研究 。 目前本 病 尚无根 治方 法 。可局 部 用糖 皮质 激 素 、
理显 示表 皮角化 过度 伴灶 性角 化不 全 , 表 皮 凹陷 处可
见 角化不 全细 胞柱 。根据 临 床表 现 和组 织病 理 结果 ,
可 以鉴别 。 汗孔 角化 症 发 病 机 制 仍 未 阐明 。有 多 种 原 因可 能诱 导其 发 生 , 包 括 遗传 、 紫外 线 照射 、 肿瘤 、 口服 免 疫 抑制剂 等 _ 6 ] 。炎症 性 D S P的发 病 机 制也 不 清楚 ,
讨论
汗孔 角化 症 是一种 较 少 、 起源 于 遗 传 的
起、 中 央轻度 萎缩 , 组织 学 E 存 在 角质 样 板层 为特 点
根据 皮 损 表 现 主 要 分 为 : (1 ) Mi b e l l i汁 孔 角 化 症
( P M) ; ( 2 ) 播散 性 浅 表性 汗孑 L 角 化痢 ( D S I ) ; ( 3 ) 播 散性 浅 表性 光 化 性 汗 孑 L 角化 症 ( D S A P) ; ( 4) 线胸片, B超 检 查 均 未 见异 常 胸 前 皮损 组 织病 理 示 : 表 皮 角 化 过 度 伴 灶性 角 化 不 伞 , 表 皮『 u 1 陷处 可见 角化不 全细 胞柱 , 真 皮 浅层 m管 剧 见 多量 色素 及淋 巴细胞 浸 润 ( 图2 a 、 b ) 、根 据 临 床 表现

阴囊汗孔角化症误诊1例

阴囊汗孔角化症误诊1例

阴囊汗孔角化症误诊1例高方铭;戴向农;田歆;叶兴东【摘要】汗孔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角化不全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面、颈、四肢等外露部位,临床表现以边缘角化过度、中央稍萎缩的环形斑块多见。

但发生于阴囊的汗孔角化症少见报道,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阴囊、并误诊5年的汗孔角化症。

【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16(023)001【总页数】3页(P45-47)【关键词】阴囊汗孔角化症;误诊【作者】高方铭;戴向农;田歆;叶兴东【作者单位】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广州 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广州 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广州 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广州 5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5患者男,30岁,以阴囊皮损伴剧烈瘙痒5年就诊。

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阴囊出现粟粒大小丘疹伴瘙痒,瘙痒以夜间为甚,常影响睡眠,后丘疹离心扩大、增多,且瘙痒加剧,无明显渗出。

自用“金达肤王”瘙痒可减轻,但皮损未见消退。

曾多次在当地卫生院就诊,诊断为阴囊湿疹、股癣等,予以口服伊曲康唑、罗红霉素及外用地塞米松乳膏,症状未见改善。

半年前患者于当地人民医院行皮损部位冷冻治疗,自诉疗效不佳,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5年6月19日来我院就诊。

患者既往体健,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否认食物与药物过敏史,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

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图1A、1B):阴囊处可见数个褐色或紫红色丘疹,边缘围堤状、环形、不规则,直径0.5~1.5 cm大小,压之不褪色,皮损界限清楚,稍有隆起,中央轻度萎缩,上附少许鳞屑,阴囊右下侧有一结节样突起,黄豆大小,中央脐凹,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初步诊断:“扁平苔藓?”予以“泼尼松、甲氨蝶呤、谷维素、氟米松等”治疗。

自诉用药可止痒,但停药后瘙痒复发,皮损未见消退。

遂取皮损局部组织做病检。

汗孔角化症一家系调查

汗孔角化症一家系调查

该家系中以发病早的皮损较重 , 户外活动多者发病 皮损较重 。患者 Ⅱ。 性 ,0岁 , 男 6 高级 工程 师 ,4岁 l
发病 , 见 面部 双 面颊 少 量 皮 损 , 浅 褐 色 至 棕 蓝 仅 呈 色 。患者 Ⅱ 男 性 ,4岁 , 师 ,0岁 发 病 , 损 表 s 5 教 l 皮 现 与先 证 者 Ⅱ 相 似 。患 者 Ⅲ 男 性 ,0岁 , 程 3 工 师 ,2 发 病 。患 者 Ⅲ l岁 男 性 ,6岁 , 2 先证 者 之 子 ,
相表里, 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 , 当肺脏功能发生障碍
之时, 大肠 易受其 害 。大肠 为 消化道 的最末 端 , 其生
药理作用, 以促进炎症 吸收和溃疡愈合[ 。诸药 可 2 ] 合用 , 共奏清肺愈肠之效, 既可使肺经郁热从“ 中 清”
而散 , 又可将肠 中湿 热从 “ ” 利 中而 除 , 以达到 “ 上清 下愈 ” 之功 , 故用于治疗本 病 , 疗效 明显 。
导变化, 则见腹泻, 或见脓血、 粘液样粪便。若治疗 不当, 或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 , 过食油腻 、 生冷之物损
伤肠 胃, 湿 热 复 加 , 熏 于肺 , 调 受 阻 、 失 宣 使 上 通 气 畅、 下窍 不利 , 局 部气血凝 滞 、 结肠 营卫 不和 、 络阻 经
E] 陈灏珠 , 1 李宗明 , 李华德 , 内科学E . 等. M]北京 : 民卫 人
中图分类号 : 5 . R78 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 074 20 )20 5 —3 10 -4 X(0 80 —140
汗 孔 角 化 症 ( K) 一 种少 见 的慢性 皮肤 病 。 P 是
蛇形或不规则形皮疹, 边缘较韧呈堤状隆起 , 中央轻

臀部汗孔角化症一例

臀部汗孔角化症一例

臀部汗孔角化症一例杨丹琦1㊀赵旭明2㊀周向昭21河北北方学院ꎬ张家口ꎬ075000ꎻ2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ꎬ张家口ꎬ075000通信作者:周向昭ꎬE-mail:zxiangz@126.com[摘要]㊀患者ꎬ男ꎬ55岁ꎮ双侧臀部可见弥漫分布的褐红色丘疹ꎮ组织病理示:圆锥形板层出现柱状角化不全特征性改变ꎬ表皮呈轻度乳头瘤样增生ꎮ诊断:汗孔角化症ꎮ给予阿维A胶囊口服ꎬ卤米松乳膏及维A酸乳膏外用ꎮ治疗8周后皮损好转ꎮ[关键词]㊀丘疹型ꎻ㊀汗孔角化症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182777219)DOI:10.12144/zgmfskin202005301Porokeratosisonthehip:acasereportYANGDanqi1ꎬZHAOXuming2ꎬZHOUXiangzhao21HebeiNorthUniversityꎬZhangjiakou075000ꎬChinaꎻ2DepartmentofDermatologyꎬtheFirstAffiliatedHos ̄pitalofHebeiNorthernUniversityꎬZhangjiakou075000ꎬ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HOUXiangzhaoꎬE-mail:zxiangz@126.com[Abstract]A55-year-oldmalepresentedwithdarkredpapuleonthehips.Biopsyshowedcolumnarkerati ̄nizationintheconicallamellarlayerandmildpapillomatoushyperplasiaintheepidermis.Thediagnosisofpo ̄rokeratosiswasmade.Thepatientwastreatedwithacitretincapsulesꎬtopicalcompoundhalometasoneandtretinoin.Thelesionsimprovedaftertreatedfor8weeks.[Keywords]㊀papuletypeꎻporokeratosisDOI:10.12144/zgmfskin202005301㊀㊀临床资料㊀患者ꎬ男ꎬ55岁ꎮ因臀部起皮疹伴瘙痒15年ꎬ近3年加重来我院皮肤科就诊ꎮ患者于15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臀部瘙痒ꎬ搔抓后出现小丘疹ꎬ继而瘙痒减轻ꎮ近3年皮损数目逐渐增多ꎬ瘙痒剧烈ꎬ经多方医治ꎬ效果不佳ꎬ且无自愈倾向ꎮ自述除臀部外ꎬ未波及其他部位ꎬ症状无季节性ꎮ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ꎬ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ꎮ体检:一般状况良好ꎬ各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ꎮ皮肤科情况:双侧臀部可见弥漫分布的高粱粒至黄豆大褐红色丘疹(图1)ꎮ双侧基本对称分布ꎬ局部皮疹为环状ꎬ周边呈堤状隆起ꎮ口腔黏膜㊁面部和足跖部无皮疹ꎮ皮损组织病理示(臀部丘疹状皮疹):角化过度ꎬ角化不全柱(圆锥形板层)ꎬ其下方可见颗粒层局灶性缺失及角化不良(图2)ꎮ诊断:汗孔角化症ꎮ治疗:口服阿维A胶囊20mg日1次ꎬ同时外用卤米松乳膏及维A酸乳膏ꎬ早晚各1次ꎮ用药8周后ꎬ部分皮损好转ꎬ遗留暗褐色斑(图3)ꎮ图1㊀双臀部弥漫分布高粱粒至黄豆大褐红色丘疹㊀㊀图2㊀角化过度ꎬ角化不全柱(圆锥形板层)ꎬ其下方可见颗粒层局灶性缺失及角化不良(HEꎬˑ40)㊀㊀图3㊀治疗8周后部分皮损遗留暗褐色斑(下转第320页)103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㊀2020年5月第36卷第5期sorafenibandall-transretinoicacidonHCCgrowthinhibi ̄tion[J].OncolRepꎬ2014ꎬ31(2):540-550.[36]MartinJCꎬBériouGꎬHeslanMꎬetal.Interleukin-22bindingprotein(IL-22BP)isconstitutivelyexpressedbyasubsetofconventionaldendriticcellsandisstronglyin ̄ducedbyretinoicacid[J].MucosalImmunolꎬ2014ꎬ7(1):101-113.[37]ShabgahAGꎬNavashenaqJGꎬShabgahOGꎬetal.Interleu ̄kin-22inhumaninflammatorydiseasesandviralinfections[J].AutoimmunRevꎬ2017ꎬ16(12):1209-1218. [38]PerusinaLMꎬLinYꎬFangJꎬetal.Biologicalandpatholog ̄icalactivitiesofinterleukin-22[J].JMolMed(Berl)ꎬ2016ꎬ94(5):523-534.[39]许文娟ꎬ刘全忠ꎬ李燕ꎬ等.IL-22及IL-22siRNA对HaCa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ꎬ2013ꎬ27(12):1211-1214.[40]简瑜ꎬ董萍云ꎬ任占芬ꎬ等.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及血清中IL-22的水平[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ꎬ2013ꎬ27(2):142-144.[41]DamskyWꎬKingBA.JAKinhibitorsindermatology:Thepromiseofanewdrugclass[J].JAmAcadDermatolꎬ2017ꎬ76(4):736-744.[42]WangWꎬYuXꎬWuCꎬetal.IL-36gammainhibitsdiffer ̄entiationandinducesinflammationofkeratinocyteviaWntsignalingpathwayinpsoriasis[J].IntJMedSciꎬ2017ꎬ14(10):1002-1007.(收稿:2019-09-05㊀修回:2019-10-16)病例报告(上接第301页)㊀㊀讨论㊀汗孔角化症(PK)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进行性角化不全性皮肤病ꎬ通常有遗传背景ꎬ好发于暴露部位ꎮ其临床分型多种多样ꎬ除了Mibelli所述的经典斑块型及其异型ꎬ如显著角化过度型㊁丘疹型等ꎬ还有浅表播散型㊁单侧线状型㊁播散性浅表性光线型㊁掌跖泛发型等[1]ꎮ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ꎮKanekura等[2]认为丘疹型汗孔角化症可能为经典型汗孔角化症早期炎症阶段的表现ꎬ且CD4+T细胞㊁CD8+T细胞及朗格汉斯细胞可能参与了炎症的发生ꎮ近年来有学者[3]检测结果表明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发病与本家系中MVK基因突变位点(c.1040-2A>C)相关ꎮ本例患者皮损主要发生于臀部ꎬ表现为双侧广泛㊁对称分布的褐色㊁形态不规则㊁角化性丘疹ꎬ直径3~5mmꎬ局部少许皮损相互融合ꎬ瘙痒明显ꎬ无季节性ꎮ这与既往报道的多型病例不全相符ꎮ组织病理表现可见角化不全柱ꎬ符合汗孔角化症的典型组织病理特点ꎬ结合皮损与组织病理诊断为汗孔角化症ꎮ该病在临床上应与点滴状银屑病㊁毛囊角化病㊁扁平苔藓等疾病相鉴别ꎮ组织病理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ꎮ虽然汗孔角化症有多种治疗方法ꎬ但是尚无标准的治疗指南[4]ꎮ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冷冻㊁CO2激光㊁外用氟尿嘧啶㊁维A酸及咪喹莫特或手术切除等[5]ꎮJoshi等[6]报道了27例局限于外生殖器及肛门臀部的PKꎬ其最常累及的部位为阴囊㊁阴茎㊁臀部及邻近的大腿ꎬ这些患者往往确诊困难且对各种治疗反应欠佳ꎮ本例患者为发生于臀部的丘疹型汗孔角化症ꎬ为Mibelli汗孔角化症的一个异型ꎬ其臀部皮损面积较大ꎬ经治疗部分皮损遗留暗褐色斑ꎬ获得了一定的疗效ꎮ由于临床中某些患者的皮损特点缺乏典型性ꎬ故必要时进行活组织检查ꎬ以防漏诊或误诊ꎮ参考文献[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2版.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ꎬ2017:1176-1177.[2]KanekuraTꎬYoshiiN.Eruptivepruriticpapularporokerato ̄sis:apruriticvariantofporokeratosis[J].JDermatolꎬ2006ꎬ33(11):813-816.[3]于越乾ꎬ付希安ꎬ刘红ꎬ等.双下肢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一例基因突变检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ꎬ2019ꎬ35(8):451-453.[4]WilliamsGMꎬFillmanEP.Porokeratosis[M].TreasureIs ̄land(FL)ꎻStatPearlsPublishing2019:1. [5]林尽染ꎬ韩凌ꎬ陈明华ꎬ等.发疹性丘疹型汗孔角化症1例[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ꎬ2013ꎬ6(4):238-240. [6]JoshiRꎬMinniK.Genitoghtealporokeratosis:aclinicalre ̄view[J].CEnCosmetInvestigDermatolꎬ2018ꎬ11:219-229.(收稿:2019-09-12㊀修回:2020-02-18)023ChinJLeprSkinDis.May2020ꎬVol.36ꎬNo.5。

毛囊角化症的临床和遗传特征的研究

毛囊角化症的临床和遗传特征的研究

毛囊角化症的临床和遗传特征的研究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毛囊角化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遗传特点。

方法:将我国2010年-2020年期间报道的毛囊角化病家族系统展开一系列的分析依旧研究,最终分析毛囊角化症的临床特点以及遗传特点。

结果:通过本次实验分析研究发现:(1)毛囊角化症属于体染色体显性遗传。

(2)我国患有毛囊角化症疾病的人群,主要的临床表现常以皮脂溢出部位毛囊角化性丘疹为主。

(3)系谱患有毛囊角化症的报道,比较常见的是一些小系谱,且系谱中的男性以及女性比例不见君等。

(4)系谱常为不规则的显性。

(5)同一个系谱中患有毛囊角化症患者的实际表现也存在部分差异。

结论:毛囊角化病属于一种高度外显性率的体染色显性遗传疾病,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毛囊角化性的丘疹病变,且疾病逐渐发展可以合并其他的疾病症状,不同的疾病患者症状表现度也存在着部分差异。

关键词:毛囊角化症;临床特征;遗传特征毛囊角化症作为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疾病,其主要是由于人体的表皮细胞角化不良所出现的病理变化,从而造成的丘疹鳞屑性皮肤疾病[1]。

临床医学中常见的毛囊角化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坚硬的毛囊性丘疹症状,且表面会附有油腻性的鳞屑[2]。

毛囊角化症的患者发病初始常会出现细小、坚实正常肤色的丘疹。

其呈现出多对称的分布状态,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正常肤色的小丘疹会变成灰褐色或者黑色油腻性痂,并逐渐扩大最终融合成疣状增生[3]。

本文搜集的一例毛囊角化症家系患者在家系中,所有患者都经过了临床皮肤科医师的检查诊断,其均符合毛囊角化症的诊断判断标准[4]。

与此同时,本院结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的相关内容,对中国汉族人发生毛囊角化症家系报道以及原文展开分析整理,最终研究毛囊角化症的临床症状以及遗传特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报告搜集的毛囊角化症患者,先征者,男性23岁,其额头部位、颈部、躯干以及四肢泛发扁平状的丘疹15年,并不存在自觉症状。

患者体格检查结果:患者的一般状态良好,智力发育正常,对其进行系统检查并未发现任何异常。

斑块型汗孔角化症一家系MVK基因突变检测

斑块型汗孔角化症一家系MVK基因突变检测

斑块型汗孔角化症一家系MVK基因突变检测叶珊珊;李莹洁;王东霞;李卉;王再兴【摘要】目的:检测1家系7例中国汉族斑块型汗孔角化症(PM)患者MVK基因上的突变位点.方法:收集家系成员7例患者及2名正常成员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样本,提取外周血DNA,PCR技术扩增MVK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采用Sanger测序法对纯化后的PCR产物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既往测得676名健康对照的全部外显子进行对比.结果:在7例患者中检测出突变位点(c.604G>A),此突变曾在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DSAP)患者中报道.正常家系成员及健康对照中未检测到此突变.结论:本家系中MVK基因突变(c.604 G>A)与PM发病有关,且为DSAP 与PM的共同突变位点.【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8(034)008【总页数】3页(P478-480)【关键词】汗孔角化症;MVK基因;基因突变【作者】叶珊珊;李莹洁;王东霞;李卉;王再兴【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合肥,230000;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合肥,230000;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合肥,230000;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合肥,230000;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合肥,230000【正文语种】中文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PK)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慢性角化不全性皮肤病,具有遗传异质性[1]。

1875年Isidor Neuman首次发现此病特点,但于1893年被Vittorio Mibelli命名为“汗孔角化症”[2]。

继斑块型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 of Mibelli,PM)被发现后,PK的其它几种常见临床亚型及少见特殊类型陆续被认识,而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亚型。

PK临床表现可见中央萎缩,边缘呈堤状隆起的环状斑块,病理检查以角化不全柱为其特征性表现[3]。

双下肢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一例基因突变检测

双下肢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一例基因突变检测

双下肢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一例基因突变检测于越乾;付希安;刘红;张福仁【摘要】目的:检测一例局限于双下肢的散发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患者致病基因突变.方法:提取患者外周血DNA,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既往报道的汗孔角化症致病基因比对,采用Sanger测序对发现的突变位点在100例患者中进行验证.结果:最终将DSP的致病基因锁定为位于12号染色体的MVK基因,检测到10号内含子c.1040-2A>C突变位点,在全部正常对照中未检测到该位点.经检索,该突变为浅表播散型和播散性浅表性光线型汗孔角化症的共同突变位点.结论:本家系中MVK基因突变位点(c.1040-2A>C)与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发病相关.【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9(035)008【总页数】3页(P451-453)【关键词】汗孔角化症;突变;MVK基因【作者】于越乾;付希安;刘红;张福仁【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00;山东省皮肤病医院 & 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22;山东省皮肤病医院 & 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22;山东省皮肤病医院 & 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正文语种】中文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 PK)是一种少见的、与遗传密切相关的慢性进行性角化不全疾病,临床表现为环形皮损,中央萎缩凹陷,周围有堤状或疣状角化增生。

组织病理学特征性存在角质样板层,即角化不全柱。

除Mibelli描述的经典斑块型汗孔角化症外,还可以分为浅表播散型(DSP)、播散性浅表性光线型(DSAP)、掌跖泛发型(PPPD)、疣状斑块型(PM)、单侧线状型、炎症角化型、点状汗孔角化症、丘疹型、显著角化过度型以及混合型等多种类型[1]。

汗孔角化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汗孔角化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汗孔角化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李俊燕(综述);张莉(审校)
【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卷),期】2005(21)10
【摘要】汗孔角化症是一组少见的角化异常性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较多,并取得了不少进展.现就近几年来关于汗孔角化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802-804)
【作者】李俊燕(综述);张莉(审校)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皮肤性病科,2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汗孔角化症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研究进展 [J], 朱培秋;姜薇
2.汗孔角化症的病谱及遗传学研究进展 [J], 张正华;刘维达
3.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点和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J], 赵平平;刘靖芳
4.异维A酸治疗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的研究进展 [J], 马龙
5.汗孔角化症研究进展 [J], 魏生才;张学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Ⅷ代遗传病汗孔角化症家族的353人家系调查与遗传方式研究

Ⅷ代遗传病汗孔角化症家族的353人家系调查与遗传方式研究

Ⅷ代遗传病汗孔角化症家族的353人家系调查与遗传方式研究陈胜湘;伍汉文;徐美录;李翠奇;陈服文【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03(013)015【摘要】目的:探讨"湖南家系"汗孔角化症遗传病进行家系调查研究,探讨该遗传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与遗传方式.方法:对"湖南家系"进行拉网式调查,并对汗孔角化症患者及其相关亲属采外周血2-5ml(自愿者),用于基因定位.详细记录每代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并根据家系图表达的致病基因的传递规律分析该家系的遗传方式.结果:"湖南家系"共调查了Ⅷ代353人次,汗孔角化症患者53人次,男性患者36人次,女性患者17人次;Ⅷ代家族成员中代代有患者,没有男女性别的明显差异;主要临床特征:皮损部位在面部及四肢为主,褐色斑疹,周边高,中央低;该病基因定位在12q23.2~24.1.结论:"湖南家系"汗孔角化症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遵循孟德尔遗传学规律,一代一代往下传递;"湖南家系"致病基因定位在12q23.2~12q24.1.【总页数】4页(P26-29)【作者】陈胜湘;伍汉文;徐美录;李翠奇;陈服文【作者单位】中南大学人类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410078;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41001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4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6【相关文献】1.“人类遗传病和遗传病的预防”一节教学设计 [J], 张唯2.案例法进行"人类遗传病和遗传病的预防"一节的教学 [J], 丁洪峰3.怎样写遗传病的家系调查报告 [J], 许卓文;张凤云4.原发性闭角青光眼一家族四代遗传病例报告 [J], 张荣兰5.延边朝鲜族几种遗传病的临床及家系调查报告 [J], 李秀朋;全信福;朴哲文;杨康鹃;金雄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种形态汗孔角化症并发鳞癌1例及家系报告

多种形态汗孔角化症并发鳞癌1例及家系报告

多种形态汗孔角化症并发鳞癌1例及家系报告
张薇;苏静秋;潘华;何秀丽;高英
【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
【年(卷),期】2009(17)7
【摘要】汗孔角化症是一组慢性角化异常性皮肤病,以不断扩展的多发性环状角化、皮损中央萎缩、边缘堤状隆起的角化过度性损害为特征,与遗传有关,可在一个家族几代发病,本文报告一例,并作家系调查。

【总页数】2页(P1344-1345)
【作者】张薇;苏静秋;潘华;何秀丽;高英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辽宁,沈阳,1100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辽宁,沈阳,1100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辽宁,沈阳,1100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辽宁,沈阳,1100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辽宁,沈
阳,1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5
【相关文献】
1.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症一例及其家系报告 [J], 孙彩虹;常宝珠;康晓静;蒋法兴
2.疣状汗孔角化症一例及其家系报告 [J], 赵天恩;周桂芝
3.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1例及家系报告 [J], 曹索奇;胡浪;余跃德
4.多种形态表现的汗孔角化症1例 [J], 马蕾;杨方印;姚志远;汪晨
5.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1例及家系报告 [J], 顾敏;宋英;赵雁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汗孔角化症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研究进展朱培秋;姜薇【摘要】汗孔角化症是较少见的慢性遗传性皮肤病,依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6种经典类型及多种新类型.家系遗传性汗孔角化症较散发病例更为常见.目前本病的研究热点为甲羟戊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突变.本文就汗孔角化症的临床分型、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8(034)009【总页数】5页(P564-568)【关键词】汗孔角化症;临床表型;基因型【作者】朱培秋;姜薇【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北京,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1 汗孔角化症的概述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PK)是较少见的慢性遗传性皮肤病,多数汗孔角化症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仍有一部分为无家族遗传史的散发病例。

遗传因素、日光暴露及机体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均参与疾病的发生。

本病主要临床特点为边缘隆起呈环状的角化性丘疹或斑块,在组织病理学中有特异的排列紧密的角化不全细胞柱。

经典分型包括:Mibelli型、浅表播散型、光化性浅表播散型、线状型、点状型、掌跖播散型,其中Mibelli型、线状型及点状型皮损较局限,浅表播散型、光化性浅表播散型及掌跖播散型则为泛发性表现。

疣状型、面部型、巨大型、肥厚型、网状型、瘙痒性发疹型汗孔角化症均为较少见的类型[1]。

各种类型可同时存在表现为混合型汗孔角化症[2]。

在遗传学方面,甲羟戊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突变已日渐成为PK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

2 汗孔角化症的临床经典分型2.1 Mibelli型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 of Mibelli,PM) PM是最经典的临床类型,由Vittorio Mibelli在1893年首次命名,此类型较少见,病情进展缓慢,可为常染色体显性家族遗传,但更多表现为散发病例[3]。

PM常于儿童期发病,多见于有家族史者,且男性好发(男女比例为2.17∶1)[4]。

临床表现为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环状斑块,中央萎缩,边缘角化隆起呈嵴状,斑块可随时间渐渐扩大,直径达20 cm,皮损可侵犯躯体任何部位(包括面部、颈肩、掌跖、生殖器及黏膜等),而四肢尤其是手足更易受累,病变多单侧分布[2,4,5]。

皮损常无特殊不适,但在褶皱处可有瘙痒感[5]。

1942年Vigne首次报道了PM的恶性转归,且文献指出7%~11.6%的PM患者皮损可能发生癌变[7],其中皮肤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4]。

2.2 浅表播散型PK(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porokeratosis,DSP) 1937年Andrew首先发现DSP并将其归类为PM的一个临床亚型[4]。

DSP发病年龄较早(多5~10岁,偶出生即有),部分病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发病与光照无关,故光暴露部位和非光暴露部位均可受累,临床表现为累及躯干、生殖器及掌跖部位的红斑或色素性角化丘疹,其中央萎缩,而周边逐渐扩大呈表浅环状。

其中约1/3的患者自觉皮损处有瘙痒感。

2.3 光化性浅表播散型PK(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is,DSAP) Drewing认为某些DSP很可能由日光照射而诱发,Chernosky和Freeman于1967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光化性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DSAP)的诊断名称[8]。

DSAP是PK众多类型中最常见的一型,多于30~40岁发病[9],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为数个至数百个不等的直径1 cm的环状皮损,并且可融合成多环状[4,6]。

其发病与日光照射有关,故皮损对称性分布于光暴露部位,如小腿、前臂及肩背部的伸侧,但面颊部较少受累(约见于15%病例)[6,10]。

约50%患者经夏季日光或人工光(UVA/UVB)照射后皮损会加重,在冬季皮疹可逐渐消退[4,6]。

DSAP患者中女性稍多(男女比例为1.76∶1),约1/3的患者自觉皮损处有瘙痒感[4]。

2.4 线状型PK(linear porokeratosis,LP) 1971年Goldner等首次报道了线状分布的汗孔角化症[11]。

Rahbari在1974年提出“线状分布的汗孔角化症”,即LP,为PM的变异类型[12]。

LP是更为少见的类型,常出生时即有或在儿童期发现,可于青中年时期进展。

皮损沿Blaschko线呈簇状或线状排列于肢体或躯干,但面部受累罕见。

皮损表现为离心性扩大的角化过度性丘疹,边缘角化嵴明显,中央出现色素沉着、色素脱失或仅为红斑。

需与表皮痣、线样银屑病及线状苔藓相鉴别。

此皮损有两种存在方式:(1)单侧分布,多见于肢体远端,较为常见,若累及四肢可同时出现甲损害[13]、指端畸形[14];(2)少数情况下皮损多发,累及肢体多处,躯干可受累,呈带状疱疹样分布模式[11,15]。

这种特殊的分布可能与基因嵌合相关。

而LP可与DSAP/DSP合并存在,这可能为受精卵合子后突变导致杂合性缺失所致[16]。

女性发病率稍高(男女比例为1.63∶1)[4]。

LP是最易恶变为鳞状细胞癌的类型[17],也可恶变为鲍温病[18]。

2.5 点状型PK(porokeratosis punctata) Rahbari等[19]于1977年首次提出应将PP归为汗孔角化症的一个临床亚型。

此型多成年发病,皮损为局限于掌跖部位的粟粒样角化斑点,边缘稍隆起,触之柔软。

2.6 掌跖泛发性型PK(porokeratosis palmaris et plantaris disseminata, PPPD) Guss等[20]于1971年首先提出了PPPD,青少年或成年期发病,皮损初发于掌跖部位,表现为双侧对称分布的棕红色角化性丘疹,直径1~2 mm,渐渐泛发全身,包括光暴露部位和非光暴露部位(四肢、躯干)。

也有极罕见病例,其皮损首发于躯干四肢,随后累及掌跖部位[21]。

男女发病比例接近2∶1[4]。

3 非经典型汗孔角化症除上述经典分型外,特殊类型的汗孔角化症更加少见,如网状PK[22]、脓疱型PK[23,24]、瘙痒性发疹性丘疹型PK[25]、皱褶部位反转型(疣状)PK[26]、局限于生殖器的PK[27]、溃疡型PK[28]、大疱型PK[29]、结节性痒疹样PK[30]、光化性面部PK、汗孔角化棘皮瘤、脂溢性角化样PK[31]、面部毛囊型PK[32]等。

上述类型中,一部分仅为病例报道,一部分日渐为学者所熟知。

3.1 巨大汗孔角化症(giant porokeratosis,GP) 一部分学者认为巨大型PK是PM 的一种形态学亚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是PK的独立类型,其皮损直径可从10~20 cm不等,角化过度的厚度可达1 cm,有报道巨大型PK可发生皮肤鳞状细胞癌(SCC)、Bowen病[33]。

3.2 播散性发疹型汗孔角化症(eruptive disseminated porokeratosis, EDP) 此类型既往也被称为感染性DSP或发疹性瘙痒性丘疹型PK,通过文献复习,Shoimer 等[34]提出,应将上述类型统一均归为EDP,并发现EDP多为老年发病(平均年龄为65.8岁),男女比例接近2∶1,急性病程(<2个月),泛发全身(皮损数目>100个),常伴瘙痒,皮损缺乏特征性而表现出多形性,诊断需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

本型无明确家族史及恶性转归,如发展为鳞状细胞癌等。

上述特点使其与DSP相鉴别。

约30% EDP患者被诊断出患有恶性肿瘤,所合并的肿瘤多为消化系统来源,如肝细胞癌或胆管癌,也可为卵巢肿瘤或淋巴瘤。

有30%患者存在免疫抑制情况,常因服用药物(泼尼松、抗风湿类药物及生物制剂等)引起。

还有30%患者由先前存在的PK皮损(多为DSP)而诱发。

故可将EDP分为:副肿瘤性EDP、免疫抑制性EDP、感染性EDP及其他类型。

3.3 疣状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 ptychotropica,PPt) 此类型由Lucker等[26]于1995年首次命名并描述,“ptychotropica”源于希腊语ptyché(皱褶)和tropé(反转)。

皮损常见于躯体褶皱部,经典部位为肛周区域,表现为红棕色的疣状斑块,周围可零星散在相同皮损,常伴瘙痒。

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多发角化不全柱,多数病例报道真皮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可能由于皮损反复摩擦所致。

此类型需与反转型银屑病、慢性接触性皮炎、慢性间擦疹、毛囊角化病及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等鉴别。

有时由于对其诊断缺乏了解而导致误诊,且治疗抵抗,效果不佳。

根据目前报道的病例,本病家族史尚未明确,均为男性受累[35]。

有学者提出,疣状PK、角化过度型PK、生殖器肛周PK及汗孔角化瘤均为同一类型疾病[36]。

3.4 日光性面部汗孔角化症(solar facial porokeratosis,SFP) Sharquie等[37]在2003年对仅发生于面部的PK进行了归纳与描述,SFP好发于女性,无明显遗传因素,皮损仅出现在面部,多位于鼻根部及鼻翼周围,表现为鳞屑性疣状皮损,周围绕以角化环,可离心性扩展,病情夏重冬轻。

SFP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角化不全细胞柱可出现在毛囊内[38],这与Wang等报道的面部毛囊性PK相符合[32]。

3.5 汗孔角化瘤(porokeratoma) 汗孔角化瘤表现为单个或数个角化过度的疣状斑块、结节,多分布于四肢远端,其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多个角化不全细胞柱[39-41]。

此型并非家族遗传也与免疫抑制无关,可能与细胞镶嵌现象相关的PK局限型表现。

Caseiro等报道的病例与HPV感染的关系明确[42]。

4 PK的遗传学研究现状2004年起,学者们先后在DSAP家系及散发病例中发现SSHI[43]、ARPC3[44]、SART3[45]、SLC17A9[46]等可能致病基因。

近年来,编码甲羟戊酸途径合成类异戊二烯催化酶的相关基因备受关注。

2012年,Zhang等[47]在DSAP家系中发现MVK基因的突变,功能学实验证实MVK基因在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过表达与棘层细胞中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标志蛋白1(keratinocyte differentiation marker keratin 1,KRT1)和颗粒层细胞中内皮细胞蛋白(involucrin,IVL)表达量增加有关,由此提出MVK基因在Ca2+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可保护角质形成细胞免受UVA照射所致坏死性损伤,指出MVK为DSAP的致病性基因。

2013年,有学者在DSAP家系中发现MVK基因缺失突变,导致下游产物减少,引起相应的小G蛋白异戊二烯化不足,可能进一步导致细胞增殖分化异常、紫外线诱导细胞凋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