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联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指为⼈类提供⽂化⽣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类赖以⽣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类产⽣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化产⽣了⼴泛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化的关系概述地理环境包括⾃然地理环境和⼈⽂地理环境。
⾃然地理环境,⼀般指⽓候、地形、地貌、⽔⽂、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环境⼀般指疆域、政区、民族、⼈⼝、⽂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这两⽅⾯相互作⽤,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个历史概念,这⾥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化发⽣发展的⽐较稳定的地理概况⽽⾔。
当然地理环境本⾝并不是⽂化,却是⽂化赖以产⽣的基⽯,对⽂化的发⽣、发展具有⼀定的物质上的制约⼒。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化的作⽤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定程度上的作⽤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个民族的⽂化产⽣的动因、⽂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陆的⼀部分,中国地理⾯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样⼤,⼴⼤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化的滋⽣繁衍提供了⼴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
在数千年的⼈类⽂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化,在很⼤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块完整⽽⼴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明中,古埃及和巴⽐伦⽂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的沙漠,⼈类能够⽣存的地⽅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是中国历史的两⼤现象,但统⼀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 古代的宗法文化不仅给君主一种血亲的 归属感,同时它也构成一种现实的政治 力量。(亲亲互隐 )
讨论与观察
• 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在亲亲的原则下, 同族、同乡、同门、乃至科考的同年都能 唤起天然的亲近感,人们利用这种种关系 资源编制自己的政治关系网络,对上钻营、 依附,寻找靠山,对下按亲疏远近分配权 力资源,培植私人势力。
对自然界的依赖、感恩戴德的心情。 追寻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 农业社会中的居民储藏一切的生活必需品, 包括自己身后的棺材,都认为是理所当然 的事。
•
——张爱玲
现实生活中的小段子
• 有一天晚上,我的自行车坏了,正在车摊 修车时,放在车架上的一本《西方哲学史》 的书名给一位路旁休息的中年人看到了, 他好像是突然发现外星人似的惊讶地看着 我,并自言自语地说:“哈!哲学!现在 是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在读哲学!”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自然地理环境看文化的类型
• 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 • 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 • 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平原 ; • 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
之岛屿 。
• 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 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类型。
Hale Waihona Puke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 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 羊。
冯天瑜
大河—农业文明的稳定持重,与江河灌溉造 成两岸居民农耕生活的稳定性有关;
草原——游牧文明的粗旷剽悍、惯于掠夺,与 来自草原多变的恶劣气候提供的“射生饮血” 的游牧生活方式有关;
海洋—商业文明的外向开拓精神,则与陆上 资生环境的内不足和大海为海洋民族的流动 生活提供纵横驰骋、扬帆异域的条件有关。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第三大特性是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这种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
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独立的特性。
在地理上,中国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
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碍,给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
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方便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形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半开放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上独立成长,虽偶尔有外部文化传入,但都无法改变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
中国的文化基本上是在本土上成长的。
如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道教等,这些思想和宗教流派在世界上自成一体,影响深远。
又如汉字,汉字完全是中国人创造的,不像其它的文字,如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印度文、阿拉伯文等,基本上都是来自腓尼基文字。
又如中国的书画艺术,更是中国人的独创。
中国的四大发明——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也是由中国人独立创造的。
其它的中国文化也是如此。
也有外来文化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比如佛教,但“佛教自它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是再按照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再宣传自己的理论,当时的中国人是把它看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来处理的。
”7经过中国化的佛教已经不是印度经院哲学的佛教,而是中国人自己引申发挥的,与印度本土的佛教大不一样。
宗教是这样,其他的思想学说也是如此。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自我状态独立地向前发展。
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加上中国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人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意与外界打交道。
明清两朝基本上是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致使中国很少接受外来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
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 二章
(2)从《尚书·洪范》到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殷周时期,与阴阳观念同时流行的还有五 行思想。五行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 篇:
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则是“求久”观念应运 而生。反映在民间心态中,便是对用具追求“经 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 求延绵永远。
第三节 社会政治结构 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以血缘宗法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 专制制度
1.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 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 义务的法则。
经济多元融合与民族多元融合是一个主题的 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来说,汉族是农耕的主 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农耕与游牧的交流, 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 采的中华文化。
在经济多元融合和民族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 才有文化的多元会通,形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会通之学”的特色。儒学、道教、中国化佛教 的形成发展都是如此。
2、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相交融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构成了中国古代 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也构成了中国 古代文明的主体。
正是农耕与游牧的互通,互补,促进了农耕 人与游牧人的相互交流。
中国的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类决非自我封 闭的系统,而是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 互市等等途径,彼此交流,互相融合。
(2)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 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 行的,从宗统上说,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权与 政权互为表里,宗族与国家一体同构。
(3)宗庙制度
上古时代,社会上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一 是奉祀祖宗,二是征伐不臣。
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人文地理特征的国家,其地理环境与人文背景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相互关联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与其广阔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和湖泊等多种地貌特征。
因此,不同地区和地域拥有各自独特的人文地理特征。
1. 北方平原:中国北方平原地广人稠,土地肥沃。
这里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北方平原是中国大部分粮食的主要生产地,农业在社会经济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此外,北方平原还孕育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例如中原文化。
2.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地势平缓,气候湿润,这里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密集和经济繁荣。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同时也拥有许多大城市,如上海和重庆。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吸引了大量人口和投资。
3.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植被繁茂。
这里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多元的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
西南地区是中国多民族的聚居区,各个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和传统文化。
此外,西南还拥有许多珍贵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需要进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二、区域差异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导致了不同地区和地域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异。
这些差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1.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这里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早期的改革开放政策。
而中国的西部和中部地区相对欠发达,这里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相对贫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
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需要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来缩小。
2. 城乡差距:中国城乡差距较大,这里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村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和农业劳动力的过剩。
城乡差距在农村地区导致了社会问题,如农民工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
中国的地理与文化的交融
中国的地理与文化的交融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合,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独特而丰富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地理与文化的交融,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化发展,并展示中国各地因地理差异而产生的特色文化。
1.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地理特征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区域:东部沿海地区、西南高原地区、北方平原和西北干旱地区。
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地利用和资源分布,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
在东部沿海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促进了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这里的居民善于航海和渔捞,海洋文化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充分发展。
例如,福建和广东地区的人们熟练掌握船舶建造和航海技巧,他们的文化中蕴含着对海洋的崇拜和海上贸易的繁荣。
在西南高原地区,多山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这个地区的居民依靠农业和畜牧业生活,他们的传统文化与土地的神圣联系紧密相关。
例如,在云南省,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的信仰、服饰和艺术形式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在北方平原,广袤的农田和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一地区的人们以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和畜牧业为主,他们的文化体现了劳动与耕作的精神。
例如,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这里的文化强调了对土地的尊重和农民的努力。
在西北干旱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形式。
这一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居民的生活方式与草原和沙漠的环境相适应。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牧区,蒙古族人民骑马、放牛、狩猎的传统生活方式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草原的热爱。
2. 中国地理差异带来的文化特色中国地理差异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各地区因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差异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东部沿海地区,福建的土楼是中国独特的建筑形式,而广东的岭南文化以其精美的工艺品和宗教信仰闻名于世。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特点解析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特点解析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人文地理特点的国家。
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着深远影响,同时人文地理特点也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国情和文化。
本文将对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特点展开解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非常广泛多样,包括了高山、平原、水域、草原、沙漠等多种地貌类型。
首先,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喜马拉雅山脉,其中包括了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
这些巍峨的高山不仅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和降雨分布,还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珍贵的矿产资源。
其次,中国的平原地区广袤辽阔,适宜农业生产,是中国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最著名的平原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水域方面,中国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其中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扮演着重要的交通和灌溉作用。
此外,中国还有广袤的草原地区,如内蒙古草原,是重要的畜牧业和旅游资源。
沙漠方面,中国有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呼伦贝尔沙漠,这些沙漠对中国的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挑战。
二、人文地理特点中国的人文地理特点也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人口分布、城市发展、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等方面。
首先,中国人口众多且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区,而西部和北部地区人口相对稀少。
这种人口分布格局对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成为了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同时,中国也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城,如西安、成都等,这些城市不仅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方面,中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丰富多样。
例如,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和碰撞也形成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景观。
综上所述,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国土面貌和民族性格。
6.中华文明生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华文明生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文化诞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
中国世界领域广大,地形地貌繁复。
中国文化,开始便在一个复杂而广大的地面上展开,有复杂的大水系,到处有堪作农耕凭籍的灌溉区域,诸区域相互间都可隔离独立,如此则极适合于古代社会文化之酝酿与成长。
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使中华文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1.统一性地理环境极为完整,山脉河流构成一完整系统,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易于形成大一统的国家。
1.独立性。
周边环境的大势为负陆面海的格局,但又非可以形成海洋文化的基本地形。
与其他文明中心区距离遥远,且有重重关山阻碍,使得中华文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中华文化是独自完成文化发展过程的。
2. 延续性。
幅员辽阔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缓冲的空间。
土地的富饶与辽阔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不同区域间文明的传播、交流与共同进步。
使中华文化较完整地保留民族传统,获得前后北朝、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3.免外来入侵。
我国东太平洋,其它方向都有高山、高原的阻隔,特别是西面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阻隔,使我国免受西面外来民族的入侵,使中国文化在一个相对对立的范围内成长。
4.闭关锁国,固步自封。
中国周围,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北面多沙漠,西面从北到市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把中国和西亚隔开。
这种态势,加之周边国家文化在历史上落后于中国,易于使闭关锁国政策长期实行。
使中国人逐渐染上自我中心主义的痼疾。
3.自然条件较好,地域辽阔、产丰富、易于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延续发展。
4.气候温和,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易于形成中庸平和的族性格。
相对稳定的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宗族观念形成的影响。
由于易于安居的环境创造了发达的家庭形式,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家族不易瓦解,进而长辈的权威性也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建立,并衍生出“孝”的权威思想观念,进一步催生出儒家“以孝治天下”的伦理政治纲领。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族观是环境与人之间的长期作用形成的。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
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
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
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中国文化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联
中国文化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联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中国文化的特征(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
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
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2、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
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
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2023年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国。
这片土地上,有着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和多元的自然环境,这些都为中国带来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并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
一、地理环境首先是地理环境,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化的地形,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和经济特点。
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巨大,南方多山地、水乡和亚热带气候,北方则是广袤的平原、草原和寒带气候。
这种地形地貌差异,影响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差异。
1、南方中国南方以山地、水乡为主,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绵延不绝的喀斯特地形,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区。
这里丰富的水资源、温暖的气候以及特殊的土壤,使得南方成为中国出产优质水果和茶叶的主要地区。
与此同时,南方的多样化文化,也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的兴趣。
2、北方而北方则以辽阔的平原和草原为主,这里的自然资源主要以水资源为主,在荒漠化和风蚀严重的情况下,北方农业技术难度也更大。
但是这里的人们有着封闭性强、忍耐力十足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精神。
在地理环境上,中国还有世界闻名的青藏高原和河南黄土高原等,这些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在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举个例子,青藏高原上出产的藏红花和牦牛肉,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些产品成为珍贵的资源,成为西藏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
二、文化背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根植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孕育了厚重的文化韵味,也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1、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食文化。
中国的餐桌上有着各种丰富多彩的食物,例如宫廷菜肴、民间美食,还有各种各样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
这些菜肴传承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代表着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闻名的宝库之一。
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地理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黄河流域为例,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勤劳、节俭和尊重自然。
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要求密切相关,人们需要通过勤劳劳作来获得丰收,通过节俭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尊重自然来保护生态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
在山区地区,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人们往往采取农耕与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坚韧的品质,因此山区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坚韧和团结的精神。
而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人们往往以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冒险的品质,因此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冒险和开放的精神。
2. 地理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干旱地区,人们面临着水资源的稀缺问题,因此对水的珍惜和节约成为了这些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例如,在西北地区,人们常常把水看作生命之源,将其视为宝贵的资源,并形成了节水的传统习俗。
而在湿润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态度则不同。
他们可能更加关注水的利用和开发,形成了与干旱地区不同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引导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1. 传统文化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往往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精讲
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精讲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相互关系的特点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自然条件,例如地貌、气候、水文等。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
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
文化则是指人类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宗教、社会制度、艺术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特点。
1.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各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业资源,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
例如,山西地区因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基地;沿海地区的水资源和地理位置,促进了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经济。
2.气候与农业发展:中国的气候环境非常复杂多样,从北方的寒冷干旱到南方的湿润温暖,这种差异性造成了中国各地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例如,江南地区因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种植水稻,从而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主导的农业经济模式;北方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所以北方农业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
3.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长江和黄河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江流域的温暖湿润的气候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滋养了中国南方文化的繁荣;黄河流域的干旱气候和多沙质土壤对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障碍,而战争和过度开发使黄河流域的文化一度衰落。
二、中国特有的文化地理现象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地理现象。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中国特有的文化地理现象:1.北方与南方的区别: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这导致了各地在经济、农业、民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北方地区干旱寒冷,农业以耕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南方地区湿润温暖,农业以种植水稻、茶叶、桑蚕为主。
2.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中国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自古以来就与世界的交流密切,是中国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
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
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中国地理文化特征
中国地理文化特征中国地理文化特征博大精深,凝结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民族文化。
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得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特点,同时也塑造了各地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民俗文化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介绍中国地理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赋予了中国独特的地理文化特征。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广袤的平原、高耸的山脉、曲折的河流、广袤的草原以及壮丽的自然风光。
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民族、风俗和文化。
例如,西南地区的山地和高原地形,形成了独特的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而北方的草原和沙漠区域,则孕育了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文化。
中国的地理多样性不仅反映在自然景观上,还流淌在人们的思维和文化传统中。
二、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国地理文化特征中,民俗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悠久的农耕文化和最古老的文字文化,这些文化传统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习俗。
在北方的农村地区,农耕文化是主要的民俗文化特征之一。
人们遵循着传统的农事活动和农历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等,通过祭祀、表演龙舞、放烟火等方式来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的好运。
在南方的水乡地区,水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江南地区以水乡风情著称,人们建造起了独特的水上建筑和运输工具,如水车、木船等,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水紧密相连。
水乡地区的民俗表演,如舞龙、舞狮等,都和水元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地理文化特征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上。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文化传承是保持和传扬中国地理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通过语言、艺术、音乐、戏曲、书法等形式,将历史和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北京的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居住之地,以其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试述与地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试述与地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当然会对人类文化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可以说有着决定性影响。
所以说,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人类文化的类型,就其地域特征而言,通常分为两种类型:陆地文化、海洋文化。
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的文化属于陆地文化。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
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东北有广袤的原始森林。
同时,中国广袤疆土的内部又平原广阔。
这种“隔绝机制”加上气候条件的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丰富性,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易于统一,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风格和完整系统,使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并使之绵延不绝。
(1),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封闭性和稳定性。
以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为发祥地的中华文化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
北有难以逾越的蒙古戈壁和西伯利亚原始森林,西北万里黄沙,西南是最高、险、峻的青藏高原,东南是海洋。
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这样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外部世界很难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不仅我们很难出去,外面的也很难进来。
外来民族的征服也是由于自然屏障的作用很难凑效。
这从客观上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发展。
中国地域辽阔,跨纬度大,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限,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
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重中之重。
这种地理环境孕育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本质上是脆弱的经济,要求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保护。
得天独厚的环境促使中国很早就成为农业大国,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曾有力促进并延续中国小农经济发展的封闭性环境却非常不利于商业流通,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开放。
与此同时小农经济又强化了这种封闭性(2),封闭性的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自我为中心的民族自傲感。
中国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
中国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中国的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体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国的地域文化形成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文化。
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传统的建筑风格存在着明显不同。
北方地区降水少、气温相对较低,所以民居屋顶坡度小,甚至没有坡度,房檐较短,并且北方的房子墙体较厚,便于保暖。
而南方地区由于雨水和热量条件优越,房屋往往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并且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此外,像内蒙的蒙古包、山西的窑洞、西南地区的吊脚楼均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2.饮食文化。
我国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其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所以北方人习惯于吃面食;而南方地区则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人们更喜爱吃稻米。
我国的菜系丰富多彩,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的所谓八大菜系,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例如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川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辣”,这与当地湿热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辣椒可促进人体出汗排毒,有利于当地人们身体健康,长期的饮食习惯便使得这快地方的人喜欢上吃辣。
3.信仰文化。
我国民间的信仰文化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例如,成都平原地区人们信仰二郎神,因为这里历史上经常出现洪涝灾害,人们崇拜神的二郎神便是治水之神。
还有,杭嘉湖地区历史上纺织业比较发达,所以该地区民间信仰蚕丝娘娘。
关于妈祖的信仰,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和台湾、澳门及香港等沿海地区地区。
4.音乐文化。
首先,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音乐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北方的音乐往往大气磅礴、高昂激越,南方的音乐则显得婉转柔和。
前者如京剧、秦腔,后者如越剧、黄梅戏。
甚至关于戏曲的称谓都不一样,北方称为“剧”,南方则称为“戏”。
再比如,青藏地区海拔比较高,大气相对稀薄,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往往肺扩量很大,唱起来的歌曲也是舒展辽阔,而云贵高原上飘荡的却是一支支曲调明快、纯朴爽直的山歌,由于当地地势崎岖,有些欢快的山歌中还采取了对歌的演唱形式。
中国文化地理的总体特征
(1)务实精神 ) (2)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 (3)恒久不变的发展观念 ) (4)中庸之道 ) (5)内向型的文化气质 )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性反应机制”
“保护性反应机制”:不仅指环境对外部文化侵入时的单纯 防御性保护作用,而且指当外部文化一旦侵入之后的对异族 文化的同化或融合作用,以及对于有可能导致本民族文化毁 灭的环境变迁的适应能力,或称之为应付环境变迁的挑战的 能力。
(1)地理环境的偏远、封闭保证了中国政治— 文化史的连续性; (2)地理环境的优越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各 民族文化融合的“烘炉”; (3)辽阔的腹地使得中国文化足以应付环境变 迁的挑战。
Back
二、中国地理环境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风貌 1、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 (1)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 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 (2)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3)条件优越的农耕世界 条件优越的农耕世界 (4)幅员辽阔的文化领地 幅员辽阔的文化领地
2、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传统文化风貌 、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时代约 距今3850年--3550年,相当于 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 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型 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 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 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 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 证明了二里头是我国最早的都 城遗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中国文化的特征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
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
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
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
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
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2、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
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
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
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
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
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
结构。
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
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
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
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
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
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