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气候与文化
气候对经济开发、人口迁移、文化传播、社会治 乱、王朝兴衰等都有重大影响。
• 节气文化与气候: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中医文化与气候:《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 • 诗词文化与气候:大量的咏怀四季的诗词 • 其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
一、人文地理环境:指社会人 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 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 通、产业等诸多方面。

1、疆域的演变

2、疆域与民族、国际关系



• • • • •

政区的演变 与自然环境:行政区与自然区重合原则 与中国政治制度:政权交替促使政区大变化 与中国经济发展:集中发展、促进竞争 与中国历史地名:传统承继与古雅指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P19)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由于人类利的差异,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时期会起到不 同的作用,但都应以不破坏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为前 提。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祥地 中纬度的季风气候及黄河中下游的河曲 湿润地区,造就了辉煌的中国农耕文化。 2、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延续 辽阔的疆域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 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 复杂的地理环境促成多样的生活生产方 式与社会政治和思想观念 • 形成丰富的地域文化:正统文化的资源 • 地理障碍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
2、气 候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 究》分为四个时期: 一、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 期 。 二、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 最大的时期是西周到元朝的中期。 三、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 四、1900年开始,为“仪器观测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的地理环境
一、文化与地理环境之关系
文化地理学所涉及的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 要有以下一些基本认识:
1.文化是人类从适应自然到征服、改造、利用 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因此,地理、文化、 人三者之间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 系。
一、中国宗法制度的产生和确立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 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 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在夏朝初步产生,完备和定型于周朝, 并影响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宗法制的基本原则, 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 中的支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 处于大宗的从属或次要地位。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 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 治伦理化。

三、两大经济类型民族的对垒冲突
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尖锐矛盾冲突, 根本的原因是游牧民族不断南下侵占农耕民族的 地盘引起的。一方面,我国古代气候周期性变冷, 迫使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由北向南迁移。自东汉 以来,我国气候有逐渐变寒冷的趋势。北方游牧 民族逐水草而居,气候变冷,水草不丰,牛羊牲 畜断草无食,游牧民族生存艰难,不得不向南转 移。可以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向南 迁移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3.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定势 宗法制长期笼罩着传统中国社会,突出表现
在以下五个方面: 1. 父系单系世系原则广泛实行。 2. 家天下的延续。 3. 封国制度不断。 4.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5. 家国同构。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 • • • •
二、求是务实 求是务实是良好的学习态度。 求是务实是良好的学习态度。 求是务实是积极的处世精神。 求是务实是诚实的做人原则。 求是务实是严谨的科学精神。
• 三、贵和尚中 • 在古人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 在古人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 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和谐统一。 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和谐统一。在人与 人的关系上,注重和睦相处,相互尊重, 人的关系上,注重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理 解和关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说: 解和关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说:“礼 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以为实行礼 学而》 之用,和为贵”(《论语 学而》),以为实行礼 制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制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 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就事业的至关重要的条 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件。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将人和看得比天时和地 公孙丑下》 (《孟子 公孙丑下》),将人和看得比天时和地 利更加重要。 利更加重要。
•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与齐景公论及 “和”与“同”: •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 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 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 之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 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 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 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 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 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 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中国文化概要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要第一章
一)中国优越的地理环境在中国文化形 成上的影响 1、中国的地理环境为发展农业提供了 适宜的条件,为中国文化的形成打下物 质的基础
1)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黄河中下游 一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成为先民生存、 繁衍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 农业区 2)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 础上,形成于农业区
二)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地理环境在起决定性作用 的同时,也给人类发展保留相对广泛的自由 1、三个方面的理由 1)地理环境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 方式和时间 2)没有规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 式和时间 3)只要不违背自然内在规律,人类可以根据自己需要 利用环境,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二、民族、人口 一)民族 1、多民族的国家 2、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
3、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在历史变迁中,一些民族被融合在汉 族之中,汉族人口也曾大量迁入非汉族 聚居区,或被非汉族融合。
4、中国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 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共同开拓和巩固 5、历史上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冲 突乃至战争长期存在,但各民族间的交 流、合作、融合毕竟是主流
二)人口 1、庞大的人口 2、不均衡的分布
3、人口迁移 1)14世纪中叶以前以南迁为主流以及三 次大的南迁 2)明初到民国的移民主流 3)海外移民和其他形式的移民
三、地形、地貌 四、气候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 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一 定程度的决定性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2、不同地区、时间的人们对于大致相 同的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和方式有很大 区别,因此造成文化的地区性和时间性 的差异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 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 二章

(2)从《尚书·洪范》到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殷周时期,与阴阳观念同时流行的还有五 行思想。五行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 篇:
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则是“求久”观念应运 而生。反映在民间心态中,便是对用具追求“经 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 求延绵永远。
第三节 社会政治结构 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以血缘宗法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 专制制度
1.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 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 义务的法则。
经济多元融合与民族多元融合是一个主题的 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来说,汉族是农耕的主 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农耕与游牧的交流, 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 采的中华文化。
在经济多元融合和民族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 才有文化的多元会通,形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会通之学”的特色。儒学、道教、中国化佛教 的形成发展都是如此。
2、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相交融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构成了中国古代 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也构成了中国 古代文明的主体。
正是农耕与游牧的互通,互补,促进了农耕 人与游牧人的相互交流。
中国的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类决非自我封 闭的系统,而是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 互市等等途径,彼此交流,互相融合。
(2)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 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 行的,从宗统上说,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权与 政权互为表里,宗族与国家一体同构。
(3)宗庙制度
上古时代,社会上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一 是奉祀祖宗,二是征伐不臣。

中国文化概论 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概论 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西 周 初 年 分 封 形 势 图
• 3、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国版图 的基础): 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 到长城,南达越南东北和广东 地区。
• 4、唐:(中国版图全盛期) 东达大海,西到咸海(前期),东 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一带(中期),南达南海。 西部与北部疆域的开拓超过以往任 何一个朝代。
• 海洋并非开放的唯一途径。 • 事实上,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 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人的优越感(地 理条件过于优越、农耕经济发达)和 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所以,改革开 放的最大阻力应该是这种思想观念。 要解放思想。
•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落后?
清朝中后期,就是在所谓康乾盛世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 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 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的时候, 中国自己所谓强大的时候,西方完成了 工业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蒸汽 机、纺纱机等等,英国大踏步地前进。
• 温度的变化:从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 器时代到17世纪(清代),我国气候 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但是到 了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受 厄尔吉诺现象影响,中国的气温也迅 速上升,如今,青藏高原上千年的冰 山开始融化。
• 湿度的变化:距今五、六千前的新石 器时代至两千五百年前较湿润,洪水 频繁,这从古代史书记载可以看到, 古代受人尊敬的英雄,都是治水有功 的人。到了近五百年,我国的旱灾多 于水灾。北方尤其明显,而南方的水 灾更加频繁,这实际上与气温变暖、 冰山融化有关。
秦始皇置36郡,以郡统县,汉代郡国并存。 陇西、颖川、南阳、邯郸、巨鹿、渔阳、 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 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 郡、长沙、黔中,后又添南海、桂林、象郡、 闽中、九原等。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
域的拓展主要是在汉武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 东抵日本海、
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 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著名的丝绸之路就 是这个时候开通的,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加强了中国和中亚、西 亚和欧洲的交往。东汉时期,因为北方的匈奴南侵,疆域缩小。 势力范围不如西汉,辖境内缩主要是因为弃守朔方郡。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
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 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 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 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 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 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 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 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 闭的。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 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3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4 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 与影响
第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1)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 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
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
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
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代对中国 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3)周朝:其统治范围包括进黄河、长江流 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 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 唐朝全盛时,疆 域东到大海,南到 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 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 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 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 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 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论空气水和环境的影 响》
❖ 文艺复兴时期学者(法)让·博丹
❖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孟德斯鸠
❖ 正式将“地理唯物论”引入文化研究的是英国历 史学家巴克尔(1821-1862),其《文化史》一 书认为气候、土地、食物等是文化发达的决定性 因素。
❖ 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1841-1904)发表的《人类地理 学》,赋予“地理唯物论”以完整的理论形态:
第一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关于地理环境与文化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一、疆域
四大文 明古国
疆域范围
疆域面积
印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德干高原 度
10余万平方 公里
巴 两河流域上游的扇形山麓地带,以底格里 比 斯河、幼发拉地河为心腹地区,东面扎格 几万平方公里 伦 罗山脉和伊朗高原,西面叙利亚沙漠
❖ 会馆
❖ 会馆是中国明、清两代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明、清 时代异籍人在客居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与活动场所。
❖ 明中叶后科举兴盛,寓京官绅将会馆作为安顿来京试子 的理想场所,会馆服务于科举。
❖ 会馆一般分为官绅试子会馆、工商业会馆、移民会馆三 大类型。明清会馆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同乡籍性和基层社 会的自我管理组织性,最基本的功能是“祀神、合乐、 义举、公约”。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 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锐意通四夷”,1405年 至1433年,郑和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东 南亚、印度洋、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马达加斯加等 37个国家和地区。
❖ 明初,中国沿海地区受到倭寇骚扰,由山东逐次向南蔓 延,至苏、浙、闽、粤等广大地区,明太祖朱元璋开始 发布禁海令,其初衷是禁止内地商贾出海勾结倭寇从事 海盗贸易,以免危及沿海地区的社会安定,保证国家财 富不致外流。

二课时中国文化入门第一章

二课时中国文化入门第一章

参考书目
1、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 国地图出版社 2、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 人民出版社 3、赵林著,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 合及其历史效应,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年11月第 55卷,第6期
中国气候
一、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的风向有显著变化。 温度和水分配合良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 件。 二、大陆性气候强,冬夏两季平均温度与同纬度其 他地区和国家有较大差异。 三、温度变化比较稳定。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 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 类社会的影响 •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 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 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意识 和精神的基础。人类对地 理环境利用的程度不同影 响着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 的千差万别。
• •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 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农耕文明因为匍匐在大地上,自给自足,这种生产生活方 式自然造成了这种文明中的保守、和平、中庸和“稳定 压倒一切”的心理。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农耕文明还 处于季风气候下,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经常会给中国带 来巨大的灾害。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无力改变这种 不可抗拒力,就非常容易产生敬畏神灵的心理,认为自然 灾害都是由于人的恶行而导致的惩罚。 而海洋民族,凭借船只“四海为家”的特点决定了他的 流动性和侵略性,居住在海洋边的人总是得向大海不断 地求取,于是造就了他们的扩张性和不稳定性;从大海里 索取的食物是通过商品经济的形式交换的,商品经济极 为发达;海洋连接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比大陆更为自由和 无界限的世界,这是海洋文明的广阔性和不稳定性。
中国民族、人口
历史上几次人口的迁徙 促进了文化的交融。 如14世纪中叶以前,从 北向南,黄河流域迁止 长江流域及更南地区。 20世纪前期,从平原进 入山区,从内地迁往边 疆。从农村、小城镇迁 往沿海城市和工矿城市。

200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00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二、“三代”以来农耕文明与牧业文明的分野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环境复杂多 样,加之其他原因,使得早期农耕文化在起 源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诸多土著文化互立 并存,并相互吸收邻区文化因素共同发展的 历史特征。例如迁移与内聚。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这里值得特别强调的是:
化,主要发生在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范围 内,明显表现为: (1)海陆变迁 (2)水域变迁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3) 高原变迁 (4) 沙漠变迁
关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近万年以来,中国 气候总的发展趋势是由暖湿转向凉干 例如:气候干燥的辽河上游一带,曾经是 暖湿地带。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田广林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总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中国传统的创造主体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 二、地理、气候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显著特征:
湿度:中国大 陆以距海远近 形成了从东南 向西北由湿润 、半干旱到干 旱逐渐递变的 明显趋势。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冷暖度: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 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2.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 近万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地形、地貌变
第一,铜器的发明 第二,快轮制陶技术的普遍应用 第三,养蚕缫丝和手工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制玉、漆器、建 筑各业的大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公元1850年
43000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
唐宋时期中国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化: 此前,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此后,中国人口的重心转移到将江南地区,江苏、江西、 浙江和福建占据中国人口前四把交椅。近代,苏州 成为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腾冲—漠河线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 趋南----三次人口南迁高潮: 南北朝、唐末、两宋之际的汉族人口南迁; 趋边----汉族人口由中原地区向边疆地区迁移: 闯关东,走西口,移民台湾; 趋洋----中国人迁移海外。
中国经济总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中国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 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 力和延续力。 2、经济的多元化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农耕文明的早熟和发达与中国文化的保守性。
一、宗族制度的发达
1、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宗法制度的渊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农村公社的解体不充分。 宗法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其标志主要有三: 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 分封制; 宗庙祭祀制度。
社会 地理 环境
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 (古代)
逐渐开放的大陆-海洋型 (近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图
中国地形-----三级台阶
中国人口分布图
一、
中 国 降 水 量 分 布 与 农 牧 业 分 界 图
都江堰的鱼嘴 灵渠铧嘴
桔槔和水车
对中国古代经济方式的经典描述:自给自足的采用手工工具;分散性。 小农经济体制下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 商品经济的发育水平。
2、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牛耕与铁农具的使用推广 轮作复种制度
灌溉业的发达 灌溉设施:都江堰、郑国渠、灵渠 灌溉工具:水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疆域、政区1、疆域①夏、商、周(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没有完全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但可以肯定它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

②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

③汉、晋、唐、宋、元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天中国领土以外的疆域。

如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

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都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咸海。

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大片领土;甚至连条约都不签订,凭借实力造成侵占的既成事实。

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国土免遭更大的损失。

今天,中国国土的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位。

2、政区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

中国文化概论1地理精品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1地理精品PPT课件
•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 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 中黄、东青、南红、西白、 北黑,象征五行。坛中央 原有一方形石柱,为“社 主”,又名“江山石”, 象征江山永固。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 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 “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 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 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 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 着可贵的泥土。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 变态。 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
(二)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决 定意义,是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为 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 了物质基础。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不是绝对的, 这是因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 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 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方式也迥然不同, 而且,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 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三)省的出现及演变。 元朝行省制。
二、民族、人口 、语言
• (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的融合与演 化状况
• 民族 的“多元一体”格局与观念。
(二) 人口的变迁
• 中国历史上就是 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人口数量一 直居世界前列。
• 特点是分布不均 衡,人口迁移频 繁。
• 南北人口构成比例 的变化。
• 公元初,60%的人口分布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 是京畿地区人口密度大, 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 人口稀少.以后随着南方 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 逐渐南移和人口的南迁, 南方所占全国人口比例 逐渐增大,以至超过北 方.10世纪以后,主要的 人口稠密区已经转到了 南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第一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什么是文化?1979年版的辞海的释义,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们不完全赞同出海的这一决定,让同意有着流传很广的定义作为讨论的基础。

传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在传承发展中逐渐定型的,是对民族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的文化现象。

而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

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积极的体现民族优良品质,代表民族发展方向,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精髓。

中国的疆域。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政权,他的主要版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到公元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清朝乾隆年间,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目前我国的疆域俄罗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

中国的政区。

中国古代证据是不断演变的系统。

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注意。

1、行政区划分反映了各地政治经济地位。

2、两千年来,最高行政区的变化最大,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则最为稳定。

这是因为,两千年来,农耕经济,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基础,没有动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从根本上动摇了小农经济模式。

全国行政区划,变动最大的就是两千年来最稳定的县一级。

3、在中央集权制前期,你二级行政区为主,南北朝以后你三级行政区为主。

中国的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广义的民族包括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还可以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是汉族。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夏朝,但到了春秋时候才出现华夏这个名称。

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前提,是一个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统一的国家的建立。

从这个意义上说,秦王朝,是汉族形成的开端,不过,秦立国日短,汉族真正形成是汉朝开始的。

中国的人口。

1999年的10月12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中国和西方国家对海洋认识的差异
❖ 古希腊:爱琴海地区孕育了克里特文明和麦锡尼文明, 海上贸易发达。前75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向外殖民,地 中海成为其内海。
❖ 古罗马:罗马帝国建立后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成为地 跨欧洲、亚洲、非洲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变成罗马的 内湖。
❖ 荷兰:17世纪,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被称 为“海上马车夫。”
❖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论空气水和环境的影 响》
❖ 文艺复兴时期学者(法)让·博丹
❖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孟德斯鸠
❖ 正式将“地理唯物论”引入文化研究的是英国历 史学家巴克尔(1821-1862),其《文化史》一 书认为气候、土地、食物等是文化发达的决定性 因素。
❖ 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1841-1904)发表的《人类地理 学》,赋予“地理唯物论”以完整的理论形态:
❖ 大一统进程:
❖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分封制;思想文化领域文字不 统一,百家争鸣;经济领域,货币、度量衡不统一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废除了分封制施行郡县制; 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 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 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 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 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 施有效。焚书坑儒,开始了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
❖ 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是俄国海军发展的黄金 时代,俄国重建了黑海舰队,沙俄在黑海寻找到 第二个出海口
❖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海参崴(符 拉迪沃斯托克)被沙俄占领。1872年俄罗斯在 此建设军港,将太平洋舰队驻地迁于此。符拉迪 沃斯托克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军港,俄罗 斯太平洋舰队、太平洋边防军司令部驻地。
❖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再次严厉禁海,停止 与南洋原本规模甚微的贸易。次年,英国政府派遣特使 马戛尔尼到天津,且求在舟山和广州等地开港,并通市 天津,结果被康熙皇帝“逐条指驳”而断然拒绝。
❖ 2、广大的地域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和明显 的地缘特征。
❖ 正式提出“大一统”的是《公羊传·隐公元年》: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夏。” ❖ 《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 《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鸜鹆不逾济,貉逾汶
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 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 [ 鸜鹆(qu yu):八哥;济:济水,出河南王屋山; 貉:狐狸;汶:山东大汶河]
❖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 中国:有18000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和6000多座大小岛 屿
❖ 《尚书》:“四海会同”、“环九州为四海”、“江汉 朝宗于海”
❖ 《尔雅》:“物产富饶为陆海”
❖ 《周易》:“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辑,舟辑之利, 以济不通,致远于天下。”,
❖ “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起于战国。
❖ 《山海经·海内北经》载: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 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
❖ 第一,直接的生理影响 ❖ 第二,心理的影响 ❖ 第三,对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的影响 ❖ 第四,支配人类迁徙及其最后分布
❖ 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Vidal de Blache 18451918)也主张人类文化固然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但怎 样利用地理环境,这个主权全在人类,不在地理环境。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反映,全视人类天赋的智慧,传统的 技能与社会的习惯。所以在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地理环 境,因而也产生各种不同的文化。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主 人,不是地埋环境的奴隶。
❖ 唐颜师古:“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 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 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 一一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 李斯:“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 《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 同风,九州共贯也。”
❖ 大一统:消灭对手,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
❖ 3、夷夏观念确立
❖ 先秦时期,中国是指周王朝的京都所在地。秦汉以后, 中国成为定都于中原地区的历代王朝的代称。
华夏二字并称最早出现于《左传》,有 “裔不谋夏, 夷不乱华”。
❖ 东晋十六国 “五胡乱华”实际上是华夷融合。 4、龙的图腾崇拜 龙是集中了多种动物特征的复合形象,如驼头、鹿角、 牛耳、龟眼、鳄棘、鹰爪、鱼鳞、蛇身、蜃腹。龙作为 中华民族的图腾,本身也集合了许多其他民族的图腾符 号,组成了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整体的民族图腾,反映 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
❖ (3)把地理环境全部看作人类社会的外力,认 为这种外力决定着社会进程、左右着人性和文化 特征,从根本上忽视了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人类 社会实践在创造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1、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地域的广阔性、气候 的多样性为大陆农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充足 的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及文化方 向,当然也防碍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开发 及利用。
❖ 3、地理环境决定论 ❖ 该理论认为地理环境制约着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方
向,地理条件规定着民族性和社会制度。它是地 理唯物论极端形态的表现。
❖ 失误的原因 ❖ (1)把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从特定的时
间范畴里抽象出来,加以无限制的发挥。
❖ (2) 忽略若干中介,把自然对人类社会及其文 化的作用直线化、简单化、夸大化,以致得出气 候决定民族性、地势左右社会制度这样明显的结 论。
பைடு நூலகம்
埃 尼罗河第一瀑布下的三角洲地带 ,上埃及 不超过4万平
及 狭窄河谷平原
方公里
中 黄河中下游诸地 国
10几万平方 公里
❖ 二、气候
❖ 一是季风气候明显冬夏风向更替十分明显。冬季 的冷空气来自高纬度大陆区,多为偏北风,寒冷 干燥。夏季的风主要来自海洋,多为偏南风,湿 润温暖。
❖ 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 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的国家,一月平均气 温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平均要偏低15~20℃,黄 淮流域偏低10~15℃,长江以南偏低6~10℃, 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则是世界上同纬度平 均最暖的国家(沙漠除外)
第一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关于地理环境与文化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一、疆域
四大文 明古国
疆域范围
疆域面积
印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德干高原 度
10余万平方 公里
巴 两河流域上游的扇形山麓地带,以底格里 比 斯河、幼发拉地河为心腹地区,东面扎格 几万平方公里 伦 罗山脉和伊朗高原,西面叙利亚沙漠
❖ 三是气候类型比较完备。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温带、寒温带几种不同的气候带。
❖ 三、地形、地貌
❖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 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
❖ 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 约占34%
❖ 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
第二节 关于地理环境与文化关系的理论
❖ 《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上》载:其传在渤海 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 《史记·武帝纪》载:建章宫中,建大液,中有蓬莱、 方丈、瀛洲,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 海上寻仙活动,战国时期的齐威王是第一人,秦 皇汉武时期达到了鼎盛。秦始皇五次出巡,三次 到过蓬莱。汉武帝八次东巡,七次到过蓬莱,徐 福、韩终、卢生等入海采药,找寻“蓬莱仙人”, 历史上第三次入海求仙。
❖ 一般认为,商业性会馆最初见于明万历时期的苏州。商 业性会馆成为明清会馆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散布于全 国各大都市和工商城镇。1840年鸦片战争后会馆也逐步 从地缘性为主转变到商业性为主,以至最后自然而然地 融入商会组织之中。
❖ 3、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其表现为:
❖ (1)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俗、语言习 惯等生活方面的多样性。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 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锐意通四夷”,1405年 至1433年,郑和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东 南亚、印度洋、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马达加斯加等 37个国家和地区。
❖ 明初,中国沿海地区受到倭寇骚扰,由山东逐次向南蔓 延,至苏、浙、闽、粤等广大地区,明太祖朱元璋开始 发布禁海令,其初衷是禁止内地商贾出海勾结倭寇从事 海盗贸易,以免危及沿海地区的社会安定,保证国家财 富不致外流。
❖ 明中期以后,中国的海禁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致 “片板不许入海”,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明世 宗下令:“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沿海军民, 私与贼市,新邻舍不举者连坐”。
❖ 清王朝立国以后,颁布了与明王朝相同的“寸板不得下 海”的禁海令,继之又颁布迁海令,强令闽、粤、苏、 浙沿海居民内迁50里,越界者立斩不赦。
然而指及人面而不敢竟抵人面者,恐真斗之不利于己也,又不闻 革命之役乎?革命功成而享大名,据显位者,多东南之人:其冒锋 镝,弃沙场,掷头颅,亲奔走者,鲜东南之人也。……
❖ 中国大一统观念的主要表现 ❖ 1、中华共同始祖的追认 ❖ 炎帝与黄帝,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著名人物。史料和神
话传说,三大部落集团: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炎、 黄联合打败了九黎族,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 炎黄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 2、汉文明的主导地位 ❖ 章太炎《中华民国解》:
❖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 名,乃为一文化之种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 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 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 其后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推 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也。——《民报》 (第15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