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5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6课时 认识梯形 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单元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56——P70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四、单元教学安排平行四边形和梯形……………………………………………………7课时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一、教学内容:平行与垂直P56-P57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的界定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且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课件、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回忆直线有什么特点?想一想在任意画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二)探索发现第一环节平行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画一画,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汇总。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4、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
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学生用铅笔摆图形,分组讨论。
学生在全班汇报,补充说明。
5、尝试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6、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重点讨论第3幅图,直线向两头无限延伸,因此应该是相交的)总结: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不相交。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5.2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人教版
高
零五网
二、探究梯形的特征,理解含义
(三)认识特殊梯形
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
1. 问题:这两个四边形是梯形吗?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 问题:观察这两个梯形,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第一个梯形两腰长度相等;第二个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
相等
上底
腰
腰
下底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零五网
上底
高
腰
腰
下底 零五网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画出每个梯形的高,分别指 出它们的上底、下底和腰。
梯形
梯形
梯形
1. 出示练习,学生完成。
2. 学生实物投影汇报展示。 3. 追问:第三幅图不是直角梯形吗?你们怎么说它不是梯形呢?
2. 要求:请你给大家指一指。 3. 问题:刚刚他给我们指了指上底、下底、两条腰,还有高。上底、
下底和两条腰我们都看到了,高没看见。你能把高画出来吗?
4. 学生画高后实物投影展示。 5. 追问:只能画这一条高吗?
预设:在上底、下底之间有无数条高。
上底
梯
腰
高
形
腰的
高
下底
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的垂直线段叫做梯 形的高。
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请将这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成两个一样的梯形。
1. 出示练习,学生完成。 2. 学生实物投影汇报展示。 3. 追问:你们所剪出的梯形形状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预设: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四、布置作业
作业:第67页练习十一,第4题。
二、探究梯形的特征,理解含义
(一)研讨梯形的特征,理解“梯形”含义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5课时梯形的认识【说教学内容】: 教材第66页例3。
【说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以及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学会画梯形的高。
【说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梯形的定义以及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正确地画出梯形的高。
【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这样的图形你见过吗?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3。
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概括并板书: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今天我们学习梯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梯形)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说明:平行的两条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3)梯形的高在哪儿?(4)教师画高。
教师边画高边讲解。
通过上底一个顶点向对边(下底)引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5)让学生画高。
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展示学生作品。
3.认识两种特殊的梯形。
边出示图边说明: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4.巩固练习:(1)教材第66页“做一做”。
先自己独立练习,小组内说一说,互相交流检查。
(2)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画在教材上。
三、实践应用1.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1)小组内讨论交流,数一数,说一说。
(2)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
(1)小组内讨论交流,该怎样剪?(2)试着剪一剪,说一说。
3.教材“练习十一”第7题。
说出图中我们学过的图形,用字母表示,如梯形 BCDF 。
(1)小组之间说一说,看谁说出的图形最多。
(2)小组代表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说课稿第【2】篇〗内容: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课时:2说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框架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5.梯形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5.梯形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5.梯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特征,学会用直尺和圆规画梯形,并能够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梯形的概念,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体会梯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方面,还需进一步培养。
在导入环节,我会利用学生已知的平行四边形知识,激发他们对梯形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梯形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
2.学会用直尺和圆规画梯形。
3.能够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特征,学会用直尺和圆规画梯形。
2.教学难点:理解梯形的概念,能够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梯形,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梯形的特点。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画梯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梯形的特征。
4.对比法:引导学生对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加深对梯形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梯形的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直尺、圆规等画图工具,供学生画梯形使用。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楼梯、梯子等,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梯形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展示梯形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梯形有哪些特征呢?”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用直尺和圆规画梯形,实践操作。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教案第【1】篇〗《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6页的教学内容,教学梯形的认识和给梯形画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和垂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将为后面继续学习梯形的面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梯形的概念以及梯形各部分名称,了解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以及给梯形画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描一描,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经历认识梯形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知道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能过直线外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这些都为新课的教学作了一定的识铺垫和技能准备。
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但很难准确地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
【教学重点】建立梯形的概念,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给不同位置摆放的梯形画高。
【教学关键】通过各种动手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梯形特征的理解。
【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活动引领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认一认、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学一学等数学活动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教学课时】共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1、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齐读课题:梯形的认识2、初步认识梯形。
这是什么图形?生:梯形。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梯形?生:……(设计意图:形成表象,结合生活初步感知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二、探究新知,构建概念1、了解梯形的特征,概括梯形的定义(1)观察大屏幕中的三个梯形,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梯形都有()条边,()个角,所以梯形也是()边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6个课时)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计划及教案【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垂直与平行中线探讨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出垂直与平行概念,再学习掌握垂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中先通过画一画,比较观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再探究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课程目标描述】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会画垂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会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通过分类、比较、归纳等多种方式,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概念,能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能画长方形或正方形。
2.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认识等腰梯形。
4.经历对几种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比较、类推的思想和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平行和垂直的特点并能描述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2.掌握画垂线的步骤并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并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都相等;4.掌握长方形的画法,按照题目的要求正确画出长方形,应用垂直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各部分的名称,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6.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定义、各部分名称;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课时划分】本单元预计用6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平行与垂直【教材分析】教材第56页例1及57页“做一做”。
本课与原教材相比去掉了情境引入,简化了活动目标,垂直与平行线分别进行教学,还增加了字母表示、记法和读法。
例1开门见山引出“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借助画直线活动,学生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特别要关注的是两条直线从原先的没有相交到延长后相交这一种特殊情况,学生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时教案+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例1。
【教学目标】:理解垂直与平行这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的概念。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行与垂直的特点。
难点:对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的描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教师将两根小棒随意丢在讲台上。
提问:想一想这两根小棒落在讲台上会形成哪些图形呢?你能把这些图形画出来吗?2.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二、探究新知1.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了解情况。
2.选择其中一个小组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
3.讨论探究。
(1)你能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可能会按以下几种情况来分类:①②③④(2)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所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教师用课件演示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让学生继续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
(板书:相交、不相交)4.构建新知。
(1)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课件出示三组平行线图:图中直线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平行线。
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说一说,然后分小组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平行的例子。
如:电线、窗子、栅栏、门两侧、轨道两边等等。
(3)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角会是多少度?(90°或不是90°)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课件出示:上图中直线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4)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垂线。
三、实践应用1.教材第57页“做一做”。
同桌或小组中说一说,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第一题。
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指名上台指一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全单元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全单元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教学内容 1.平行与垂直。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三点。
细节变化在介绍中体现二、教学目标三、具体内容(一)平行与垂直 1.例 1:认识平行与垂直。
教材去掉了情境引入,直接通过学生在平面上画任意两条直线来引入,这样编排可引导学生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就能比较好地回避了重合这种情况。
分别教学平行和垂直,重点更突出、线索更清楚。
教材第一次给出了平行的记法与读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而且体现了数学的简洁之美,能够与第三学段的学习做好对接。
后面量一量的活动意在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两条直线相交的两种情况,认识到垂直是在相交的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从而在感知与体验中建构垂直的概念。
教材呈现了三组不同方向的垂直情况图,加深对垂直特征的理1/ 7解,帮助学生建立垂直的表象。
2.例 2:画垂线。
本套教材删去了平行线的画法,但保留了垂线的画法,因为后边画高要用到画垂线的知识。
首先呈现了用两把三角尺或量角器来画垂线,意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画法。
接下来,通过三幅连续的动态图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重点突出了画的过程。
3.例 3: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首先自主尝试,亲身经历画、量、比、想的过程,从而发现点到直线间垂线段最短的这一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发现的能力。
然后让学生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垂线。
画、测量、发现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这一特点。
做一做以生活中走斑马线为素材,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备课
教 学
内 容
1.平行与垂直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 材
分 析
“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之一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本单元的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第二部分,继续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由于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表面有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的物体,因此教材提供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图片,如伸缩门、楼梯栏杆、梯子、足球网架等,让学生在图中分别找出这些物体上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从而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表象。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概括和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重 点
难 点
重点:学生在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5.梯形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5.梯形
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梯形的定义及特点。
2.能够辨别和绘制不同种类的梯形。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梯形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梯形的定义。
2.梯形的性质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梯形的定义并能正确运用。
2.区分不同种类的梯形。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2.教具:直尺、圆规、橡皮、钢笔等。
3.课件:关于梯形的相关图片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出示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具有梯形特点的图形,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 学习梯形的定义
让学生观察梯形的形状,引导他们发现梯形的定义:有两条平行边的四边形为梯形。
并请学生一起理解和掌握梯形性质。
3. 认识不同梯形
老师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梯形,如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让学生辨别并总结各种梯形的特点。
4. 练习
让学生在册子上练习绘制各种类型的梯形,并针对计算梯形面积、周长等问题进行练习。
5. 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自行设计一个包含梯形的日常场景,并向其他同学展示并解释。
6. 总结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梯形的定义及性质,并巩固学生对梯形的理解和运用。
六、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上关于梯形的练习题。
2.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梯形的知识解决。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相信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梯形的相关知识,提高几何形状的认知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梯形的认识》优质课课件_1
观察这些梯形,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 特点?
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 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梯形?
①
②X
③
④X
X⑤
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上底腰腰下 Nhomakorabea底
下底
腰
上 底
腰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梯形
直角 梯形
努 力 吧 !
美丽的陷井 1只. 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 2.梯形中不平行的两条边分别叫做梯形的腰.(√ ) 3.梯形可以作无数条高且都相等。 ( √ ) 4.等腰梯形不可能是直角梯形。 ( √)
同学们,我想用一根木棍试试
水槽的深度,这种方法对吗?如 果是你,你该怎么做?
下图中有几个梯形?把它 们指出来。
ab
a
b
课下作业设计:
在梯形里加一条线段,把一个梯形 变成已经学过的两个图形,有几种 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梯形的认识》公开
只有一组对边 平行的四边形叫 梯形。
不平行的 一组对边 叫做梯形 的腰,梯
形腰有。两条腰
上底
从上底的一 点到下底引
一条垂线,这 高
点和垂足之 间的线段叫 做梯形的高。
在梯形里,相互平行 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 的底。通常把上面的 底叫上底。
腰
下面的底叫下底。 下底
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的特征: 两腰相等。
直角梯形 直角梯形的特征:1、有一个角是直角 。
2、有一条腰就是它的高。
1、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为什么?
1
2பைடு நூலகம்
3
4
7
5
6
1 3 6 是梯形
2、做一做:P66
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画出每个梯形的高,分别 指出它们的上底、下底和腰。
梯形
梯形
梯形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 (1)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2) 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 × )
(3)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 ) (4) 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
(5)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
边形。
(√ )
4、请将这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成两个一样的梯形。
5、欣赏生活中的梯形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梯形
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特征:有一组对边平行、有两条腰、两条底。
上底
各部分名称: 腰
高
腰
下底
等腰梯形: 两腰相等 腰
直角梯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6个课时)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计划及教案【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垂直与平行中线探讨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出垂直与平行概念,再学习掌握垂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中先通过画一画,比较观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再探究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课程目标描述】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会画垂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会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通过分类、比较、归纳等多种方式,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概念,能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能画长方形或正方形。
2.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认识等腰梯形。
4.经历对几种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比较、类推的思想和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平行和垂直的特点并能描述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2.掌握画垂线的步骤并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并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都相等;4.掌握长方形的画法,按照题目的要求正确画出长方形,应用垂直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各部分的名称,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6.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定义、各部分名称;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课时划分】本单元预计用6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平行与垂直【教材分析】教材第56页例1及57页“做一做”。
本课与原教材相比去掉了情境引入,简化了活动目标,垂直与平行线分别进行教学,还增加了字母表示、记法和读法。
例1开门见山引出“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借助画直线活动,学生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特别要关注的是两条直线从原先的没有相交到延长后相交这一种特殊情况,学生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5.梯形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5.梯形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5.梯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梯形的定义、性质和特征,以及会画梯形,并能运用梯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梯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梯形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梯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梯形的定义、性质和特征,会画梯形,并能运用梯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梯形的定义、性质和特征,以及会画梯形。
2.教学难点:梯形的高的概念和求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梯形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梯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梯形的特征: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实物模型和学习卡片,观察、操作、思考梯形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梯形的定义、性质和特征。
3.梯形的高的求法: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践操作,探索梯形高的求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梯形高的概念和求法。
4.应用拓展: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梯形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5单元第6课时梯形的认识(共20张PPT)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5单元第6课时 梯形的认识 人教版(共20张PPT)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5单元第6课时 梯形的认识 人教版(共20张PPT)
基础训练
填一填
( 上底 ) ( 上底 )
(腰)
(
(
( 腰 ) ( 腰 )下
上
(腰)
( 腰)
底
底
)
)
( 下底 )
在梯形里,相互平行
的一组边叫做梯形的
底。通常把较短的底
腰
叫上底。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5单元第6课时 梯形的认识 人教版(共20张PPT)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5单元第6课时 梯形的认识 人教版(共20张PPT)
探索新知
相等
上底
腰
腰
下底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5单元第6课时 梯形的认识 人教版(共20张PPT)
探索新知
平行四边形:
梯形: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5单元第6课时 梯形的认识 人教版(共20张PPT)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梯形与平行 四边形比较, 有什么区别?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5单元第6课时 梯形的认识 人教版(共20张PPT)
探索新知 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为什么?
各部分名称: 腰
高
腰
下底
两腰相等
等腰梯形:
腰
腰
有一个角是直角
直角梯形: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5单元第6课时 梯形的认识 人教版(共20张PPT)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5单元第6课时 梯形的认识 人教版(共20张PPT)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5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6课时 认识梯形 说课稿
梯形的认识一、课标要求与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标在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的认识”部分指出: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梯形。
这部分要求是知识目标。
行为动词是:认识;学习水平是:认识;学习内容是:梯形;前提条件是:通过观察、操作。
二、教材分析《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六课时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与垂直,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这节课是在这部分知识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
在整个小学阶段梯形是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
所以部分知识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
本课也是在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特征、制作模型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三、学情分析:优势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
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
劣势分析:学生虽然对梯形有着一定的感知,但是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课上我将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适时运用CAI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并在适当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来分散教学难点。
五、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5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6课时 梯形
《部编版》;统编;新人教版第6课时梯形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新知。
(5分钟)1.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这种(梯形)图形吗?3.这类四边形的形状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
今天我们来研究梯形。
(板书课题)1.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2.找生活中的梯形。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填空。
(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交点叫做()。
(2)两组对边()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答案:(1)直垂足(2)分别平行2.标出下面图形的各部分名称。
(1)(2)3.选一选。
(1)下面图形中,具有不稳二操作体验,了解特征。
(20分钟)1.认识梯形。
(1)梯形有什么特征?拿出工具检验一下。
(2)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比较不同: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呢?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学习1.(1)通过测量和检查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2)学生理解概念。
(3)同桌间互相指画高。
(1)课件出示梯形图,介绍名称。
(2)学生先小组说,再请2~3名学生回答。
(3)指导学生试着画高,教师巡视指导。
(4)画一画,量一量:画出一个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称并作高。
3.认识等腰梯形。
(1)(出示等腰梯形)观察这个梯形的两腰有什么特点?(相等)你有什么办法验证一下吗?(2)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4.认识直角梯形。
(1)(出示直角梯形)观察这个梯形,它有什么特点?(有一个角是直角)你能想办法验认梯形各部分名称。
2.(1)在介绍中深入了解梯形。
(2)学生在学具上标出梯形的底、腰和高。
(3)用画平行线间垂直线段的方法尝试画出梯形的高。
(4)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梯形的特征尝试画梯形并作高。
3.认识等腰梯形。
(1)学生认识并验证等腰梯形的特征。
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形四边形和梯形《认识梯形》教学课件
两腰相等
两腰不相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这个四边形是梯形吗?它的角有什么特殊性?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我用长方形 纸来剪。
方法一
方法二
我在钉子板上围。
0
1 2 3 4 5 6 7 8
我用直尺在方
格纸上画。
8
7
方法三
6
0 1 2 53 4 5 6 7 8
4
3
2
0 11 2 3 4 5 6 7 8
发现:任意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和都为360°。
04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你知道了梯形的哪些知识?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梯形只有一类高,为无数条。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是特殊的梯形。
图形 ① ② ③ ④ ⑤
各个角的度数 90° 90° 90° 90° 120° 60° 120° 60°
70° 110° 110° 70° 90° 90° 90° 90°
88° 84° 150° 38°
四个角的和 360° 360°
360° 360°
360°
你发现了什么?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你会得 到同样的结论吗?(选题源于教材P68练习十一第10题)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 梯形宝宝有个性,只有一组对边是平行; 画高更不难,夹在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
03
当堂检测
夯实基础
1.写出下面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 上底 )和 ( 下底 ),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 腰 )。
2.梯形有( 无数 )条高,这些高都( 相等 )。 3.看图填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梯形的认识
一、课标要求与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标在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的认识”部分指出: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梯形。
这部分要求是知识目标。
行为动词是:认识;学习水平是:认识;学习内容是:梯形;前提条件是:通过观察、操作。
二、教材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六课时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与垂直,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这节课是在这部分知识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
在整个小学阶段梯形是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
所以部分知识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
本课也是在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特征、制作模型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三、学情分析:
优势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
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
劣势分析:学生虽然对梯形有着一定的感知,但是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课上我将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
动。
适时运用CAI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并在适当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来分散教学难点。
五、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六、教学流程:
对照新课程理念和课标要求、教材意图及学情实际,我尝试构建一种探索性数学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模式,主要分为:“重叠图形,认识梯形—→操作体验,了解特征—→操作探究,深化新知—→巩固认知,拓展新知—→交流评价,总结升华”五大教学环节。
一)、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重叠,引入新课。
让学生通过动手和观察电脑操作,初步感知重合部分的样子,通过已有图形的知识,使学生发现重合部分图形的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梯形的认识。
(5分)
二)、操作体验,了解特征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交流和讨论,从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认识梯形的腰。
这样有层次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10分)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动一:利用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活动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活动三: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操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转换,进一步加
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又认识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独特属性。
(10分)
四)、巩固认知,拓展新知
这个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操作,讨论中灵活的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使之真正掌握今天所学的新知。
(12分)
五)、交流评价,总结升华
这个环节老师利用互动评价方法,引导学生交流活动感受,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品质,升华发现能力。
(3分)
七、课堂评价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