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宁夏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六
【第六章课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3.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4.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5.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6.()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7.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8.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9.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10.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11.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12.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13.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14。
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5.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
B.杜威
C.布鲁纳
D.克伯屈
16.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7.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18.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程类型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教师课程
19.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20.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2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22.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23.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24.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25.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26.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7.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2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29.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3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3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32.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33.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C.教学目的
D.教学目标
34.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3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6.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A.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C.教育目的
D.教育政策
37.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8.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A.课程目标
B.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39.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程评价
40.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
41.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题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42.关于新课程的理念说法不科学的一项是()。
A.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主
B.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C.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43.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44.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45.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46.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47.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48.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教学计划要-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49.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50.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
51.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以上都不对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________。
2.教育改革的核心是________。
3.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________。
4.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________、对学科的研究。
5.在泰勒“课程原理”的四个阶段中________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6.杜威的学生________创立了“设计教学法”,它分为四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
7.根据课程任务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________型课程。
8.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________能力培养的课程。
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____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10.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________。
11.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________课程。
12.________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13.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________和成果评价。
14.________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15.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________性和发展性。
16.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________、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17.拓展课常常以________的形式出现。
1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________的形式出现。
19.课程文件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________。
20.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________等。
21.教科书是________的具体化。
2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教学大纲、教科书。
23.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________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
24.教科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两种,通常采取的方式有________式和螺旋式。
25.我国小学课程设计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________为最终目的。
26.在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受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________三方面的影响。
27.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强调内容的________。
28.评价________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2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________模式。
30.________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31.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________为依据。
32.________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的问题。
33.小学教育是________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和专业教育。
3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________、基础性。
35.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
36.安排课程表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________。
37.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________模式、CIPP评价模式。
38.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________。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
2.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3.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4.简述现代课程观的基本内涵。
5.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6.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7.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是什么?
8.小学阶段课程性质的特点是什么?
9.教科书有哪些作用?
10.教师怎样才能正确使用教科书?
11.简述当代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2.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3.课程计划对教师有何指导意义?
14.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15.如何正确实施课程评价?
16.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四、论述题。
1.论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2.论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作用。
3.试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4.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的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
他们课程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B
5.B
6.D
7.D
8.B
9.D10.D11.C12.A13.A14.D15.A16.A17.A18.B19.D20.A21.D22.C23.C24.C25.C26.D 27.A28.C29.A30.B31.A32.B33.B34.A35.A36.B37.C38.C39.B40.D41.C42.A43.C44.A45.A46.C47.C48.A49.D50.D51.
A
二、填空题
1.课程
2.课程的改革
3.课程理论
4.对社会的研究
5.确定课程目标
6.克伯屈
7.研究
8.基础
9.知识性10.儿童11.潜在(隐性)12.教科书13.过程评价14.课程计划15.基础16.国家课程17.选修课18.特色课19.教科书20.周学时2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2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23.本文部分24.直线式25.培养目标26.基础因素27.基础性28.教学活动29.目的游离评价30.课程评价31.科学的分类32.课33.基础34.普遍性35.课程的设置36.生理适宜原则37.目的游离评价38.目的游离评价
三、简答题
1.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对其含义应做如下理解:首先,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其次,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再次,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3.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他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其中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目标的确定须以广泛的教育哲学为指导原则,主张通过三个来源来确定,即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2)选择学习经验:所选经验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助于获得各种知识的原理、原则、实验、事实等;有益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态度和兴趣。
(3)组织学习经验:学习经验的组织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的机会;后一经验须在前一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和深化;注意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与所学内容的统一和连贯。
(4)评价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经验包括教育方案实施前、后的两次评价,并对评价结果作恰如其分的解释。
4.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如下六种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空元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5.(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6.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学生的研究。
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将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
在课程领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学校课程毕竟是要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
由于不同的学科专家熟悉该领域的基本要领、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该学科的一般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所以,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7.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课程设计的意义:(1)从课程设计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或教育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2)课程设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8.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普及性。
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生,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
(2)基础性。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
应注意不断地把新知识变成基础性知识。
(3)发展性。
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4)可接受性。
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9.教科书不同于一般书籍,其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最大的作用。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3)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针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
10.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的关系,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
(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法使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3)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
(4)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5)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
(6)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教科书。
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产生把教科书丢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
11.小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体现出如下发展趋势:(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确立学习领域,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课程设计将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探索,注重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明确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地方教育部门在地方课程中可以决定学习领域与课时的比例分配,学校课程中学校可以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
12.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包括几个部分:(1)教学科目的设置。
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2)学科顺序。
要按规定年限、学科内容、各门学科之间的衔接、学生的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合理安排。
(3)课时分配。
应据学科的性质、作用、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恰当地分配各门学科的授课时数。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
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13.课程计划对教师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一是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教学和其他活动的要求;二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四是综观学校教育、教学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
.
14.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既体现基础性,又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精简内容,又增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15.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
正确实施课程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课程评价对象应多元化。
课程编制(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等)、学生、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都应该是评价对象。
(2)课程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课程评价主体应以教师为主,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的人员,包括课程专家、学生、行政人员、家长等。
(3)课程评价标准应多元化。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由于各地各校的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制订评价标准应该注意既把握整体水平,又必须能体现各自的进步。
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心等很多方面,在评价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评价;任何两个学生之间在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确立评价目标和标准时应适当照顾不同学生的差别,才是公正的评价。
(4)课程评价方式方法应多元化。
量化方法与质化方法的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自评与他评的结合。
16.(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四、论述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优化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1)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的作用在于:①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有可能统一各个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
②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内容的广度、深度,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的进度和方法。
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者和教师必须全面彻底地领会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③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④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的作用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