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和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和方法一、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早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一种方法,它强调了线性且有序的开发过程。
该模型将开发过程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码、系统测试和系统维护五个阶段,并要求每个阶段必须完成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开发。
这种方法适用于开发较小规模或较为简单的系统,但由于需求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不能改变,未考虑需求变化和用户反馈,容易导致开发结果与用户实际需求不符。
二、原型模型原型模型强调通过构建原型系统来满足用户对系统功能的需求,并通过反复迭代改善系统的性能和功能。
该模型在需求阶段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反馈,快速建立一个原型系统,以便用户了解系统的功能和界面,并提供意见和建议。
根据用户的反馈,逐步改进并逐渐完善系统。
原型模型适用于系统需求较为模糊或复杂的情况,因为可以通过原型演示迅速调整和改变系统的功能。
三、增量模型增量模型是将系统开发过程分为多个增量阶段,每个增量阶段完成一个或多个子功能的开发。
每个增量阶段的功能越来越完整,逐步完成系统的整体构建。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开发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增量模型适用于系统需求比较稳定,但对系统性能和功能有需求变更的情况。
四、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方法是一种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码、系统测试和系统维护等开发过程融入一个迭代循环中的方法。
通过不断地迭代和交付功能模块,根据用户的反馈和需求变更进行调整和改进。
敏捷开发方法注重用户参与和团队合作,强调响应变化以及快速交付价值。
它适用于需求较为模糊、需要快速迭代和响应变化的情况。
购买开发购买开发是指通过购买现有的软件产品或解决方案来满足系统的需求。
这种方法可以节约开发时间和人力成本,但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并与供应商进行合作和沟通,以确保产品能够满足系统的需求和用户的期望。
购买开发适用于需求相对简单且可以通过现有产品满足的情况。
总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和方法应根据实际需求、项目规模和开发团队的能力进行选择。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过程,需要合理的规划、组织和控制来确保开发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有几种常见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设计系统架构、实现功能和进行测试。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包括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迭代模型和敏捷开发。
瀑布模型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最早被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
瀑布模型将开发过程分为一系列连续的阶段,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和维护。
每个阶段的输出成果将成为下一阶段的输入,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文档和检查点来确保开发过程的质量和可控性。
瀑布模型适用于开发过程线性、需求稳定的情况,但在需求变化频繁、用户需求不明确的情况下,瀑布模型的刚性结构可能导致开发困难。
原型模型是一种通过创建系统的初步版本来理解用户需求和系统功能的方法。
原型模型通常使用迭代循环的方式,反复与用户讨论并改进系统设计。
原型模型的优点是可以快速创建一个可视化的系统原型,使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反馈自己的需求,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然而,原型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原型与最终系统之间的差距可能较大,需求变更带来的影响可能较大。
迭代模型是一种将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的方法。
每个迭代周期都会完成一些功能的开发,并进行测试和修复,然后再进行下一轮迭代。
迭代模型强调持续反馈和改进,可以更好地适应需求变化和风险管理。
但迭代模型也要求开发团队具备较强的迭代管理和组织能力,同时需要及时进行系统集成和测试,以确保各个迭代周期的成果能够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敏捷开发是一种基于迭代模型的方法,强调团队合作、快速响应和用户满意度。
敏捷开发将需求分解为一系列小的用户故事,并进行优先级排序和估算,然后团队通过短期的迭代周期(如2-4周)来交付可用的系统功能。
敏捷开发强调不断的用户反馈和团队协作,能够更好地适应需求变化和提高开发效率。
敏捷开发还采用了一些技术和工具,如自动化测试和持续集成,以提高开发质量和效率。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和方法
第3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和方法
3.1.1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原则 实用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符合软件工程规范的原则 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原则
.
第3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和方法
3.1.2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
• 领导重视,业务人员积极性高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企业主要领导的重视和亲自参与,是成功对立 管理信息系统的首要条件。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服务的,只 有最高领导最了解企业的目标和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建立管理信息系 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期长,投资大,涉及面广,它的建立和应 用可能涉及某些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甚至组织机构的调整和改变,这 些涉及全局性的问题,只有最高领导亲自过问才能解决。
实际需求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原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于企 业内部和外部。
• 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即企业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只有在合理、完善的规章体制,稳定的生产秩序,一整套科学的 管理方法和完善准确的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有效的管理信 息系统。因此,企业要逐步做到管理工作程序化、管理业务标准化、数 据完整代码化、报表文件统一化。总之,实现科学管理是系统开发中很 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3、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是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 基础上设计系统的物理模型,主要的任务是:总体 结构设计;详细设计,其中包括:代码设计、数据 库/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模块结构与功能设计; 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系统设计阶段的成果是“系 统设计说明书”。
4、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是:程序设计及调试、人 员培训、数据准备、系统转换,然后系统投入试运 行。这一阶段的成果除了最终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外, 还包括有关的技术文档,如程序说明书、使用说明 书等。
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方法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组织高效地管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
然而,要确保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
本文将介绍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常用方法,并探讨它们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一、需求分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确定系统需求和功能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开发团队将与用户及相关方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通过访谈、观察和文档分析等方法,开发团队可以理解用户的具体需求,包括功能性、非功能性和性能要求等。
二、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定义系统的架构和组件,并确定模块之间的关系。
在系统设计中,开发团队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靠性等因素。
此外,设计人员还需要选择适当的技术和工具来实现系统设计。
三、实施与测试实施与测试是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设计团队将根据系统设计的要求,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来实现系统功能。
同时,测试团队也要进行系统测试,以确保系统的功能正常运行,符合用户的期望。
四、部署与运维部署与运维是指将设计与开发完成的信息系统安装在实际运行环境中并进行后续的维护管理。
在部署过程中,需要考虑硬件和软件的兼容性,并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在系统运维阶段,需要定期监测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并及时修复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优化与改进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并不是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改进和优化的过程。
通过定期的用户反馈和系统评估,开发团队可以了解系统的短板和改进的方向。
根据这些反馈,团队可以进行系统升级和改进,以提升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过程。
通过遵循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施与测试、部署与运维以及优化与改进这些方法和步骤,可以确保信息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当然,不同的项目和环境可能需要针对性调整,因此在实践中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信息系统分析考题及答案--1.什么是SDLC,SDLC分为那几个阶段?答:SDLC叫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通用性名词,它说明了软件产品开发的过程性和方法学。
SDLC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项目计划阶段:是SDLC的最初阶段,其目标是确定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并对项目做出有关计划;(2)分析阶段:目标是了解并理解信息系统的需求以及定义需求,也就是构造新系统的逻辑模型;(3)设计阶段:目标是从实现角度设计系统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构造新系统的物理模型;(4)实施阶段:目标是构造一个可靠的可工作的新系统;(5)支持阶段:目标是保证系统的长期有效运行。
2.数据和信息的概念及其关系与区别?答:数据是用来记录客观事物的可识别的物理符号序列。
信息是加工处理之后的数据,是有一定含义的数据,是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数据时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表现形式,而信息则是数据的加工、提炼和浓缩,是对数据含义的理解。
但并非所有的数据都可以表示成信息,而信息不随载荷它的物理介质变化而变化,而数据则不然,即承载数据的载体不同,它的表现形式也可以不同。
3.如何认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书上没有,自己归纳)4.信息系统的概念,列举几种常用的信息系统?答:信息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可以收集(输入)、操作和存储(处理)、传播(输出)数据和信息并提供反馈机制以实现其目标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集合。
在信息系统中,输入时获取和收集原始数据的活动。
在信息系统中,反馈是一种用来改变输入或处理的输出。
反馈回来的误差或问题可以用来修正输入数据,或者改变某过程。
,信息系统既可以是手工的,也可以是计算机化的。
例如一些投资分析家手工绘制图表和趋势图,以帮助他们做出投资决定。
根据过去几个月或几年的股票价格数据,这些分析家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股票形势,利用这些分析来帮助他们确定哪些股票的价格会在几天或几周内有变化,再比如现在已经开发出了大量的用来分析股票指数,进行市场预测,同时建议什么时候买卖股票的软件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统一、信息系统的划分计算机信息系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它以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为主体内容,大体上可划分成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办公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以企业或部门的日常事务处理的计算机化为主体内容,它以提高企业或部门的全局工作效率为目标,对企业或部门不同层次的管理内容进行计算机化,它是一类较成熟的应用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基于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来支持企业不同层次,主要是高层次决策需求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它的应用希望能对企业或部门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进行辅助,以达到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正确性。
办公信息系统,狭义的理解,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即办公手段的自动化,而广义的理解,是以办公自动化的技术手段对各种信息的有效利用,即将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的手段有效地集成于一体。
二、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内容当企业提出信息系统建设要求时,必须认真处理好下列问题:•信息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系统开发策略的研讨与制定;•系统开发方法的研讨和选择;•开发步骤的划分和制定;•系统的设备配置和数据库总体设计;•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和提供;•系统和软件开发环境的选择和提供。
三、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一般来说,系统可行性研究可从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和社会可行性分析三方面入手。
1.技术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就是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确定是否能完成系统规定的目标的功能要求,这是因为系统目标和功能受技术条件和技术人员水平制约。
2.经济可行性分析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旨在完善科学管理,支持重大决策,以图取得更大的宏观效益的技术改造工程。
3.社会可行性分析分析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人机结合的特点,在系统建设时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和人的因素,考虑人员素质、管理体制、社会条件所形成的制约和限制对系统建设的影响。
四、信息系统开发策略从总体上讲,策略的制定必须考虑下述问题。
1.企业建立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必要性设计一个大系统必须有最高层的规划作为指导,以避免各子系统间的矛盾、冲突和不协调。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一、引言信息系统的开发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方法来设计、构建和实现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企业和组织实现管理和业务流程自动化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围绕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展开详细的探讨。
二、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信息系统开发中最传统和常用的一种开发方法。
它将开发过程划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以及运营维护等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依序进行,并且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
瀑布模型的特点是结构清晰,便于管理和控制,但是开发周期长,缺乏灵活性。
2.1 需求分析阶段在需求分析阶段,开发团队与用户合作,收集和整理用户需求,明确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
此阶段的关键任务是确定系统的范围和目标,并建立基本的用户界面原型。
2.2 系统设计阶段在系统设计阶段,开发团队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系统的整体结构和模块划分,制定软件架构和数据库设计方案。
此阶段的关键任务是确定系统的逻辑流程和数据流程,为编码实现阶段提供详细的设计文档。
2.3 编码实现阶段在编码实现阶段,开发团队根据系统设计的文档,使用特定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进行代码的编写。
此阶段的关键任务是根据设计要求,高效地实现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并进行单元测试。
2.4 测试阶段在测试阶段,开发团队对已经编码实现的系统进行系统测试、集成测试、验收测试等多个层次的测试工作。
此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发现和修复系统中的错误和缺陷,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可靠。
2.5 运营维护阶段在运营维护阶段,开发团队负责系统的发布上线、系统的运行维护和bug修复等工作。
此阶段的关键任务是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并及时响应用户的需求和反馈。
三、敏捷开发方法敏捷开发方法是一种迭代与增量的开发方式,它强调团队合作、灵活性和响应变化。
与瀑布模型相比,敏捷开发方法更加适应项目需求容易变动的情况。
3.1 ScrumScrum是敏捷开发方法中一种常用的框架。
管理信息系统的三种开发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三种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有三种常见的开发方法,分别是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和敏捷开发模型。
一、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它的开发过程是线性的,按照顺序依次完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这种开发方法适用于开发周期长、需求稳定的项目,具有开发过程清晰、文档完备、易于管理等优点。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瀑布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在开发前充分了解需求,避免后期修改和重构,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但是,瀑布模型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开发过程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需求变化等。
二、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一种快速原型开发方法,它的开发过程是迭代的,通过快速构建原型来验证需求和设计方案。
这种开发方法适用于需求不确定、开发周期短的项目,具有快速响应需求、易于理解和修改等优点。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原型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快速验证需求和设计方案,减少后期修改和重构,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但是,原型模型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原型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需求变更、设计方案不稳定等问题。
三、敏捷开发模型敏捷开发模型是一种迭代、增量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强调快速响应需求变化、持续交付和团队协作。
这种开发方法适用于需求不稳定、开发周期短的项目,具有快速响应需求、灵活性高、易于管理等优点。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敏捷开发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响应需求变化,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团队协作和沟通。
但是,敏捷开发模型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需求变化频繁、文档不完备等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有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和敏捷开发模型三种。
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合的开发方法,以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及开发方法
第三节 原型法
原型法是面向目标的,它扬弃了那种一步步周密细致地调查分 析,然后逐步整理出文字档案,最后才能让用户看到结果的烦琐做 法。
原型法一开始就凭借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在软件 环境支持下,迅速提交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原型,向用户展示未来 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功能,然后与用户反复交换意见,协商修改,确 认系统并达成一致的理解。
A 基类或父类
B 派生类或子类
这时,我们称类A为基类或父类;而称类B为 类A的派生类或子类。
我们可以说:类B 继承了类A 还可以说: 类B是从类A中派生出来的。
如果类B是类A的派生类,那么, 在构造类B的时候,不必描述派生类B的 所有特性,只需:
1. 让它继承类A的特性, 2. 增加类B与基类A不同的那些特 性。
管理信息系统的生 命周期及开发做笔记 及时完成作业
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第二节 结构化开发方法 第三节 原型法 第四节 面向对象方法 第五节 计算机辅助工程 第六节 各种开发方法的比较
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每一个信息系统都要经历从无到 有,再到淘汰的过程。
培训业务人员和操作员)以及数据准备(由业务人员完成),然后投入试运 行。如果有问题,则修改程序;
5.系统调试 彻底考察系统存在的缺陷,检查是否产生正确的结果, 称为系统调试,即回答诸如“系统是否会在已知条件下产 生预定结果”,“系统是否满足了原定目标”等问题。系 统调试工作需要一周或以上的时间。
6.系统切换与评价 系统切换是指旧系统切换到新系统,可以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中 切换、直接切换或分批切换等策略。系统评价是衡量系统是否实现了预 定的目标。
继承 (1) 继承的概念
父亲
第四章常用系统开发方法
第四章-常用系统开发方法第四章常用系统开发方法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组织的内部结构、管理模式、生产加工、经营管理过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过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管理与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等各个方面。
这就增大了开发一个信息系统的工程规模和难度,需要研究出科学的开发方法和过程化的开发步骤,以确保整个开发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这正是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任务。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信息系统开发的规律、开发过程的认知体系、分析设计的一般理论以及具体的开发工具和技术等。
本章拟从方法论的角度,介绍创建MIS所需的规划方法,包括结构化开发和设计方法(SSA&D),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OO),原型方法(Phototyping)及CASE方法。
本章重点本章小节本章难点系统开发的过程、常用方法,SSA&D、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基本思想、开发过程、特点及其优缺点,各种方法比较系统开发方法分类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原型方法面对对象开发方法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各种开发方法比较本章小结习题四各种开发方法基本思想的理解、特点及适用范围,面向对象(Oriented Object)方法的有关基本概念及开发过程§4.1 系统开发方法的分类一、系统开发过程的管理系统开发过程是用于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和软件的一系列活动、方法和工具,这些活动工具有: IT项目管理,软件产品的质量管理、开发方法选择等。
关于IT项目的管理可以参考有献,本课件不再详细论述。
这里着重介绍如何衡量计算机软件产品质量的方法,即一个称为"软熟度"的模型,它是提高信息系统软件产品质量的一种重要的框架,通过这种模型来加强计算机的开发过程管理,以提高软件的开发质量,该模型又称能力成熟度模型,英文写成Capability Model, 简称CMM。
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提供了一个系统过程改进框架,该框架与软件生命周期无关,与所发技术也无关。
第10章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
第10章 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第一节 系统概述一、概述1.系统:由相互作用和互相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信息系统:用以收集、处理、存储、分发信息的相互关联的组件的集合,其作用在于支持组织的决策与控制。
(戈登·戴维斯)此定义前半部分说明了信息系统的技术构成,称作技术观;后半部分说明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作用,称作社会观,合起来称作社会技术观。
注:①输入是数据,输出是(有用的)信息,反馈是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 ②计算机不是信息系统固有的,但我们这里研究的是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
二、结构1.信息系统的组成包括七大部分: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数据及其存储介质;通信系统;非计算机系统的信息收集处理设备;规章制度;工作人员。
2.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信息系统从概念上来看是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等四大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信息系统的一切设计与实现都要围绕信息用户(目标用户)的需求;信息管理者要起到明确需求、协调资源和分配资源的角色——CIO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首席信息主管)信息系统基础知识3.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管理决策分为三层:战略计划、战术管理、作业处理。
信息系统也可以从纵向分解为战略计划层、战术管理层、业务处理层。
4.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1)从技术角度看信息系统功能结构(2)从业务角度看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3)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4)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①集中式②分布-集中式③分布式第一节系统概述三、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1)面向作业处理的系统①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②事务处理(Transaction Processing)系统③数据采集与监测(Data Acquiring and Monitoring)系统(2)面向管理控制的系统①电子数据处理(EDP)/数据处理(DP)/事务处理(TP)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初级阶段。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系统开发是指根据用户需求,通过采用一定的开发方法和技术手段,构建和完善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复杂度的信息系统的过程。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适用于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也日益多样化。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包括瀑布式开发方法、敏捷开发方法和原型化开发方法,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瀑布式开发方法瀑布式开发方法是目前最为常见和传统的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它采用线性的顺序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这些阶段由严格的时间顺序和规定的输入输出控制,以确保每个阶段顺利进行。
瀑布式开发方法的优点在于结构清晰、易于管理和控制,每个阶段的成果清晰可见。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固定的项目计划和不适应变化的需求等。
二、敏捷开发方法敏捷开发方法是一种以迭代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系统开发的方法。
敏捷方法强调与用户的紧密合作和灵活变通,在需求变化频繁的情况下,能比较好地应对变化。
敏捷开发方法通常采用短周期的迭代开发,每个迭代周期内完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验收等工作。
敏捷开发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变化,开发过程透明可见。
然而,敏捷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沟通不畅、需求变化无限制等。
三、原型化开发方法原型化开发方法是一种通过迅速构建可操作原型来获得用户反馈和验证需求的方法。
在原型化开发方法中,开发团队通过迭代地设计、构建和测试原型,与用户进行反复沟通和调整,最终确定最终系统的需求和功能。
原型化开发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提前发现和修正问题,减少后期开发和维护成本。
然而,原型化方法也存在一些限制,如原型精细度和稳定性等。
综上所述,不同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场景。
瀑布式开发方法适用于需求相对稳定和明确的项目;敏捷开发方法适用于需求变化频繁和灵活性要求较高的项目;原型化开发方法适用于需求不确定或者项目风险较高的情况。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可以根据项目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最终交付高质量的系统。
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法包括
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法包括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法包括:1. 数据采集与存储技术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处理和管理数据,因此数据采集与存储技术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在信息系统中,数据采集可以通过传感器、扫描仪、摄像头等设备实现。
同时,为了有效地存储和管理海量的数据,常常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进行数据的组织和存储。
例如,关联型数据库、非关联型数据库以及图数据库等多种数据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系统中。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致力于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在信息系统中,各种数据分析算法和方法被使用来进行数据挖掘、数据清洗、统计分析、人工智能等任务。
例如,机器学习算法、聚类算法、分类算法和关联规则挖掘等技术可以帮助信息系统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关联和趋势,并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3. 网络与通信技术信息系统通常是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交换和传输的。
因此,网络与通信技术在信息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信息系统中,常用的网络技术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无线局域网(WLAN)等。
此外,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远程访问和远程控制成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访问信息系统,并实现实时的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
4. 软件开发与集成技术软件开发与集成技术是信息系统中实现各种功能和业务需求的重要手段。
在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常常使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C)模型来规划和管理开发过程。
同时,为了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流程整合,需要进行软件集成。
例如,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和供应链管理(SCM)系统等都是通过软件集成来实现数据的共享与管理。
5. 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信息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包括身份识别与访问控制、加密与解密技术、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等。
信息系统需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来防止恶意攻击和未授权访问,同时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信息系统开发的不同方法
信息系统开发的不同方法信息系统开发是指设计、构建和实施用于处理和管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的过程。
它包括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程、测试和部署等一系列阶段。
在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方法论可以应用。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用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并对其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评估和总结。
一、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它采用线性顺序的方式,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一系列阶段,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
每个阶段的输出将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
这种方法注重规划和文档化,并且只允许在一个阶段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
瀑布模型的优点在于其结构化和可预测性。
由于每个阶段的输入和输出都清晰定义,开发团队可以更好地控制进度和质量。
瀑布模型适用于大型项目,特别是对于那些需求相对稳定、优先级明确的项目来说,因为项目经理可以提前规划和安排资源。
然而,瀑布模型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
它忽视了迭代和反馈的重要性。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而瀑布模型无法很好地应对这种变化。
由于每个阶段必须在前一阶段完成后才能开始,这种顺序性可能导致较长的开发周期。
瀑布模型对开发团队的要求较高,需要充足的资源和明确的沟通渠道。
二、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是一种以快速迭代和反馈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它强调团队合作、自组织和适应性,通过将开发过程划分为若干个迭代或周期,每个周期都可交付可用的软件。
敏捷开发注重需求的灵活性和变化响应能力。
相较于瀑布模型,敏捷开发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由于迭代和周期性的开发方式,敏捷团队可以更快地对需求变化作出响应,并及时调整开发计划和优先级。
敏捷开发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激发了创新和自主性。
然而,敏捷开发也存在一些挑战。
敏捷方法依赖于高效的团队合作和有效的沟通。
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或信息共享不畅,可能会导致开发效率下降。
敏捷方法对项目管理和进度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定义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定义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利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来设计、开发和维护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的过程和活动。
它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管理学和运筹学等多个学科。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决策能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一、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开发是指根据组织或企业的需求,设计和创建能够支持业务流程和决策过程的软件系统。
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步骤和方法,例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等。
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是确保系统具备高可靠性、高性能和易用性,同时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信息系统开发可以分为自主开发和外包开发两种方式。
自主开发是指组织或企业内部自行进行开发工作,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外包开发是指将开发工作委托给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或个人,可以减轻组织的负担,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以确保项目的成功。
二、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是指对已经建立的信息系统进行维护、运营和改进的活动。
信息系统管理的目标是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数据的安全性和业务的持续性。
管理工作包括系统维护、问题解决、性能优化、安全管理和用户培训等方面。
信息系统管理需要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和流程,以确保系统能够适应业务变化和技术发展。
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背景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地协调各方的利益,提高业务效益和用户满意度。
三、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它能够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决策能力,使业务流程更加高效和精确,减少冗余和错误。
其次,它能够帮助组织及时获取和处理海量、复杂的信息,提供决策支持和业务分析的依据。
再次,它能够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机会。
总结起来,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关注技术手段的运用,又关注管理方法的应用。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
信息系统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设计
3、合作开发 合作开发是介于自行开发与委托开发之间的一种方式。合 作开发方式对用户单位的技术力量(即开发能力)有一定 要求。与委托开发一样,要寻找好的合作伙伴,合作伙伴 的实力、经验、业绩、能力是应该首先考虑,主要看合作 伙伴的技术水平。用户单位主要是参与管理和业务的处理。 这种开发方式的优点是可充分发挥科研技术机构技术力量 强。用户单位人员对管理业务熟悉的优势,共同开发出具 有较高水平而又适应性强的系统,系统维护起来比较容易, 也有利于用户单位计算机应用队伍的培养与提高。其主要 缺点是:合作的界限如何划分,责、权、利如何明确存在 一定的难度。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4、购买(租用)软件包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商品化软件、通用化软件将 越来越多。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或租用)软件包 是最省力、最便捷、最经济的开发方式。尤其对于自身不 具备系统开发能力的中、小型企业适用。同时国内外系统 开发人员的待遇越来越高,使得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的成 本都很高。应该提出,由于各个单位(即使是同类型的企 业)都有自己个性,管理模式也有差异,因此,通用化软 件要完全通用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有一个二次开发的过 程。目前出售或出租商品化软件的公司都提供了维护服务, 并负责安装、调试、更新、升级等。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自行开发的主要优点是:可锻炼本单位计算机开发应用 的队伍,当企业管理业务有变化或发展时,可以及时对 系统进行变更、改进和扩充,即有利于系统维护。其主 要缺点是:开发人员受到本单位领导思想的束缚,不易 开发出一个高水平的管理信息系统,而且全部都要用本 单位内部的费用。 2、委托开发 委托开发是把系统开发任务委托软件开发公司或科研单 位进行开发。由于整个开发工作委托给外单位,故选择 好具有开发经验、又熟悉本系统业务的委托单位,并正 确地将企业对新的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传达给委托单位, 就成为开发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企业事前应当在调 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委托开发的单位提出系统开发任务 书,明确新系统的目标、范围和总的功能需求。如
信息系统应用开发
15.2 数据库设计步骤
2. 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把概念结构转化为某种 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通常逻辑结构设计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就是按照 E-R 图向数据模型转换,将概 念结构转化为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第二步则是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以提高系统 效率。 包括:E-R图向数据模型的转换 、数据模型的 优化 。
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数据库的重组织和重构造。
(2)系统运行的适应性,包括系统使用、维 包括:E-R图向数据模型的转换 、数据模型的
调查研究阶段: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对现行 明书的要求,进行组织、安排计划、培训人员等。
护的方便性、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用户满意 第二步则要对设计的物理结构根据某种方法进行
置加以科学详细的设计。 15.1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原型化法:该方法是一种考虑到人本身的灵活、 数据库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开发任务的基本完
5. 系统评价阶段 多变、依经验行事的特点而产生的信息系统开发方
从初始到结束划分成若干个预先规定好任务的阶段, 数据库实施、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数据库试运行。
系统评价阶段包括系统维护和评价两方面的内 适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其中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
15.2 数据库设计步骤
3. 数据库物理设计 数据库物理设计是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合 适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其中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 法),它完全依赖于给定的计算机系统。 物理设计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分析得到的各种数据模型,依据在实际 执行时可能产生的数据容量,以及各种数据模型的相 互依赖程度等,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 第二步则要对设计的物理结构根据某种方法进行 评价,评价的重点是时间和空间的效率。 包括: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评价物理结构、 数据库实施、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数据库试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摘要】:一个信息系统开发的成败与采用的开发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已有多种开发方法,而目前常用的几种方法有: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和CASE方法。
对一个具体的信息系统而言,不是所有方法都适合该系统的开发,也不是一个系统只能用到一个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找到合适的方法,同时提出几种方法的结合,发挥各自的优点,作为新的开发方法。
【关键词】:信息系统;结构化;方法;原型法一、信息系统的概念及方法概述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是指在信息系统开发中的指导思想、逻辑、途径以及工具等的组合。
它涉及的知识面广,至今没有一种统一完备的开发方法,常见的方法主要有: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和CASE方法。
(一)结构化方法结构化方法是在70年代末,为解决当时的“软件危机”而产生的一种面向数据流的系统开发方法。
它以用户至上为原则,采用自顶向下的整体分析和设计和自底向上的逐步实施。
其开发过程(一个生命周期)为:(1)系统规划:初步调查,确定系统目标和总体结构及实施进度,进行可行性研究;(2)系统分析:分析业务流程、数据与数据流程、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提出分析处理方式和新系统方案;(3)系统设计:进行总体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模块功能设计,给出设计方案;(4)系统实施:进行编程和人员培训及数据准备;(5)系统运行与维护:进行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及局部调整,出问题时提出开发新系统的请求。
(二)原型法原型法是80年代在关系数据库系统(RDBS)、第4代程序生成语言(4GL)和各种系统开发生成环境产生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系统开发方法。
它凭借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原型,并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形成实际系统。
开发过程为:(1)确定系统基本要求和功能;(2)构造初始原型;(3)运行、评价、修改原型;(4)确定原型后处理。
(三)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是90年代随面向对象技术的日益成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系统开发方法。
对象是该方法的主体,封装了属性和方法,具有继承性、封装性和多态性等特征。
该方法开发过程为:(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进行调查研究,弄清要干什么;(2)分析问题性质和求解问题:在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及其属性、方法等,也叫面向对象的分析(OOA);(3)整理问题:对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抽象、归类、整理,以范式形式确定,也叫面向对象的设计(OOD);(4)程序实现: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范式直接映射为应用软件,也叫面向对象的程序(OOP)。
(四)CASE方法CASE是20世纪80年代末从计算机辅助编程工具、第四代语言(4GL)及绘图工具发展而来的一种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法,能全面支持除系统调查外的每一个开发步骤。
严格地讲,CASE只是一种开发环境而不是一种开发方法。
采用CASE工具进行系统开发,必须结合一种具体的开发方法,如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或原型法等,它仅提供了支持每一过程的专门工具。
因而,CASE实际上把原先由手工完成的开发过程转变为以自动化工具和支撑环境支持的自动化开发过程。
二、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分析及比较系统开发方法除产生背景不同外,在设计开发中也存在的差异,通过比较可反映出它们的优劣势,现通过结构化方法与原型法的差异及结构化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的差异来更深入的了解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一)结构化方法与原型法的差异结构化方法与原型法是最先应用的系统开发方法,且至今还在应用,它们有着一定的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1.结构化方法结构化方法是最先产生的系统开发方法,它与原型法比较有以下特点:优点:(1)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采用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2)深入的进行调查研究,严格的区分工作阶段,每一步都要求标准规范化,文档也要求标准化,增加了软件规则说明的可读性和软件系统的可靠性;(3)基于功能分解设计系统结构,采用数据流图(DFD),容易理解,便于开发人员与客户的交流。
不足:(1)基本上是一个静态过程,虽基于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原则,但没有突出体现系统研制过程的反复本质;(2)用户参与仅限于系统分析与设计,没有体现用户参与开发的全过程;(3)开发周期长,系统反馈较慢,对功能的变化十分敏感,设计出的软件难以重用,延缓了开发的进程。
2.原型法原型法产生于结构化方法之后,它相对于结构化方法有以下特点:优点:(1)先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原型,然后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最终形成实际系统,充分体现了系统开发的反复性;(2)开发过程中有用户的审查这一环节,强调了用户参与开发的全过程;(3)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信息反馈速度快。
不足:(1)原型法要求一开始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对工作人员有一定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它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配置较好的系统开发环境。
(二)结构化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的差异结构化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作为系统开发的方法,从问题的认识到建立模型,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具体表现在:1.结构化方法结构化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相比,有以下特点:优点:(1)数据流图的使用,增强了规则软件说明的可读性,便于用户与开发人员的沟通,也有利于开发人员的开发;(2)模块化开发,不容易产生冗余信息,开发效率高,易维护;(3)规则的开发过程,从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和维护,规范的体系结构,阶段化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足:(1)模块千差万别,共用程度不高;(2)对问题域的认识和描述以数据流为中心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不能直接反映问题域,当系统较复杂时,很难检验分析的正确性,与后续开发阶段的衔接也较困难;(3)设计文档与分析文档有差异。
结构化分析结果数据流图DFD和结构化设计结果模块结构图MSD是两种不同的表示体系,从分析到设计的“转换”不存在可靠的转换规则,带有随意性;(4)软件难以重用,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较弱。
2.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相较于结构化方法相比有以下特点:优点:(1)以对象为开发的基本单位,有利于解决复杂问题,稳定性强,可扩展性高;(2)将实体和方法封装起来,提高了软件的可重用性,利于功能的扩充;(3)分析和设计不存在差异。
面向对象方法从分析到设计再到编码采用一致性的模型表示,其开发是一种平滑过程,即实现的是一种无缝连接。
不足:(1)对象的确定有时会因客观边界模糊而难以确定,易带有人为因素,很难保证软件描述的正确性;(2)认识差异。
在问题域模型中,面向对象方法把问题域或现象直接表述为对象,同时把现象类型表述为类。
而大多数面向对象分析方法支持多视角模型,不同的系统描述者在观察描述同一问题域现象时,都可以把该现象表述,结果得到的对象或类并不很适合于某个描述者得到的表述。
三、几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结合系统开发方法存在着差异,但它们的开发过程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将它们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开发方法,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
(一)结构化方法与原型法的结合基于上面的比较,原型法属于“逐步改良型”,有可完善的空间,而结构化方法是一个静态的过程,每一步都很规范,可完善空间小,有选择地把生命周期法的成功做法和工具渗透到原型法之中,将形成新的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1)在需求分析前,加上“系统建设规划”;(2)在需求分析中,运用生命周期法的“周密调查”、“改进分析”、“抽象描述”来完成,具体为:划清人机界面;确定新系统功能;对数据流进行合理分析,提出数据流程图;数据量的估计;确定组建系统的设备选型;(3)在开发原型中,运用结构化方法的做法和工具,具体为:设计数据库模式;采用“自顶向下”、由粗到精的分解方法,划分模块;设计应用系统开发结构;利用数据库语言,根据原型功能要求,编制应用程序;(4)在系统测试和评价中,延用传统方法,在测试中运用测试资料,在评价阶段中侧重功能需求,操作方便、可靠及原型的适应能力。
(二)结构化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的结合通过上面的分析,结构化方法为开发者提供了合适的抽象和功能分解的机制,较适于系统构造前期,当开发者对系统中数据和对象及操作已清楚地理解,对具体的软件行为采用面向对象方法比较合适。
其实现过程为:现实世界—流程图—映射—类图—面向对象语言—执行求解。
因为这个方法主要集中在结构化设计与面向对象实现间的映射转换:结构化设计结果是系统模块图、结构图,而面向对象实现所要求的是对象类、控件,所以结构图必须能转换为对象、控件,对象的粒度必须小于等于结构图中的每个模块中数据粒度,这样设计的系统过程为:(1)用结构化方法SM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寻找所要求实现的功能及功能间的说明,构造总的和分层的数据流图DFD;(2)用结构化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将分析所产生的数据流图表示的信息转换成程序结构的实现。
(3)对具体行为或功能由面向对象的方式实现,先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类的规划与设计,并与上一步的功能设计相互校核,直到合理为止.最后把上面设计阶段的结构图细化映射为对象与类。
(4)编程实现用面向对象语言,如,C ++,JA V A等。
(5)运行、维护。
四、结论通过方法间的比较,更深入了了解了方法的特点,并结合它们的特点产生新的方法,结合后的方法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发挥了优势。
结构化方法与原型法结合后的方法,即保持了原型法的特点,又使其在做法上实现了可操作性,同时两种方法可相互渗透,不仅加快了开发速度,而且用户也参与了全过程,使系统更适合用户的需要;结构化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结合后的方法弥补了结构化方法对改动很敏感这一不足,采用面向对象来实现,使后期更新维护变得相对容易;同时也弥补了面向对象方法对问题认识的差异,用比较清晰的数据流程图来表示问题域时,可以使差异大大减少。
总之,系统开发方法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影响信息系统开发的成败。
开发方法理论对实际开发信息系统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开发系统前,要充分做好前期调查工作,针对该系统的具体特征来选择适当的开发方法。
参考资料:[1]朱海滨.面向对象技术—原理与设计陈佳.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教程(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2]李洪波邵香丽涂生.面向对象法、原型法及CASE法的有机复合在大型MIS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工程与应用.2003年[3]王成均马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思路-生命周期法与原型法的结合.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12月[4]缪淮扣高晓雷李刚.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和形式方法的比较与结合.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