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与生态地理动物群的关系
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
![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448b53c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a.png)
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动物群落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各种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
它们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格局,这种格局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类型、植被等。
气候是影响动物群落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导致不同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动物群落的形成。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下的动物群落种类繁多,而极地气候下的动物群落则相对较少。
地形和土壤类型也对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山地地区的动物群落通常较为丰富多样,而沙漠地区的动物群落则相对较少。
土壤类型对植被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而植被又是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土壤类型也间接影响着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
二、地理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
一方面,地理分布格局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不同地理区域的动物群落组成不同,其所承担的生态功能也有所不同。
例如,热带雨林的动物群落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而草原地区的动物群落则对于维持土壤肥力和水循环等生态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特点也会影响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
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分布、竞争关系、捕食关系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动物群落的分布。
例如,某些动物种类对于特定的食物或栖息地有较高的依赖性,它们往往会在资源丰富的地区聚集形成特定的动物群落。
三、地理分布格局的变化与生态系统的演替地理分布格局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与生态系统的演替密切相关。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从初始阶段到稳定阶段的过程。
在演替过程中,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地理分布格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初级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低的物种多样性和较简单的动物群落结构。
动物地理分布的形成和生物地理区系
![动物地理分布的形成和生物地理区系](https://img.taocdn.com/s3/m/7ed8992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8.png)
按照动物种类划分: 哺乳动物、鸟类、爬 行动物、两栖动物等
按照地理区域划分: 欧洲、亚洲、非洲、 美洲、大洋洲等
按照生物进化历程划 分: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等
生物地理区系的特点和分布
生物地理区系是 指地球上不同地 区***组合。
生物地理区系的 特点包括:物种 丰富度、物种特 有性、生态系统 的多样性等。
适应性进化:物 种通过适应环境 变化,形成新的 形态、生理和行 为特征
分布范围:物种 的分布范围受到 进化过程的影响, 如气候、地形、 食物等
物种迁移:物种 通过迁移和扩散, 形成新的分布区 域和种群
动物迁徙对动物分布的影响
迁徙行为:动物为了寻找 食物、躲避恶劣环境或繁 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的
移动
影响因素:气候、食物、 天敌、繁殖地等
分布变化:迁徙行为会 导致动物分布的变化, 例如鸟类的迁徙会导致
鸟类的分布范围扩大
生态影响:迁徙行为对生 态系统有重要影响,例如 候鸟的迁徙对生态系统的
平衡和稳定有重要作用
Part Three
生物地理区系的定 义和分类
生物地理区系的定义
生物地理区系是根据生物种类、 分布和演化的特点,将地球表 面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
土壤条件、生物因素等
中国生物地理区系的保护和利用
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利用生 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生态修复:修复受损生态系 统,提高生态效益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 多样性,防止过度开发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 保意识,促进生物地理区系
的保护和利用
Part Six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 意义和应用价值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 机制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与地理环境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与地理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bcdde59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f.png)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 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 据
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 动物分布的影响
研究意义
揭示动物分布规律,为动物地理 学提供理论支持
预测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 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提供参考
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 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2
动物生物地理分布概述
世界动物地理分布格局
世界动物地理区系
河流与湖泊
水域环境为水生动物提供 栖息地,同时影响周边陆 地动物的分布和迁徙。
土壤和植被对动物分布的影响
土壤类型
01
土壤类型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从而间接影响动物的食源和
栖息地选择。
植被类型
02
不同植被类型提供不同的食物来源和庇护场所,如森林动物种
类丰富,而草原动物以食草为主。
植被覆盖度
03
植被覆盖度影响动物的隐蔽性、食物来源和栖息地选择,如高
雪鸡
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中,以昆虫、草籽和嫩叶 为食。
06
动物生物地理分布与地理环境的 关系总结
动物生物地理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动物适应地理环境
动物的生理、生态和行为特征使其能 够适应特定的地理环境,如极地动物 的耐寒性、沙漠动物的耐旱性等。
动物对地理环境的改造
动物的活动和行为可以改变地理环境 的结构和功能,如土壤翻动、种子传 播等。
根据动物群落的分布和组成,世界动物地理可分为6个区系,即古北区、新北 区、东洋区、澳洲区、非洲区和南极区。
动物地理分布特点
各动物地理区系的动物组成和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如古北区和新北区以温带动 物为主,东洋区以热带动物为主,而澳洲区和非洲区则以特有动物种类丰富著 称。
动物群落结构与地理格局
![动物群落结构与地理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4670952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7.png)
动物群落结构与地理格局地球上的动物群落结构与地理格局密切相关。
动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
地理格局则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地理分布特征。
本文将探讨动物群落结构与地理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动物群落结构的形成动物群落结构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理格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地理格局决定了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
例如,沿海地区的动物群落通常包含许多海洋生物,而高山地区的动物群落则以高山动物为主。
这是因为地理格局决定了动物群落所处的生境类型和资源分布,从而影响了动物的适应性和竞争关系。
此外,地理格局还影响了动物之间的迁徙和交流。
地理障碍如山脉、河流等可以阻断动物的迁徙路径,导致不同地区的动物群落之间的隔离。
这种隔离可以促进物种的分化和特化,形成独特的动物群落。
例如,澳大利亚的动物群落与其他大陆上的动物群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澳大利亚长期与其他大陆隔离所致。
二、地理格局对动物群落的影响地理格局对动物群落的影响表现在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分布等方面。
首先,地理格局决定了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地理上的隔离和环境的差异可以导致物种的分化和特化,从而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由于地理上的隔离和气候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
而相对较为孤立的岛屿上的动物群落则通常物种较少。
其次,地理格局还影响了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地理上的隔离和资源的分布不均可以导致物种的竞争和适应。
一些地理上较为孤立的地区,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竞争的激烈性,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低。
相反,一些地理上相对连通的地区,由于资源的丰富性和竞争的相对较少,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高。
最后,地理格局还决定了动物群落的物种分布。
地理上的隔离和环境的差异可以导致物种的独特分布。
例如,南极洲的动物群落主要由适应极寒环境的动物组成,而沙漠地区的动物群落则主要由适应干旱环境的动物组成。
三、动物群落结构与地理格局的保护动物群落结构与地理格局的保护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动物种群动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动物种群动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bcbc27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6.png)
动物种群动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环境的持续变化,动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动物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决定了动物的生存条件和适应能力。
本文将探讨动物种群动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典型例子。
首先,地理环境对动物种群的分布范围和数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对不同的动物种群有着不同的适应性要求。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高温、高湿等环境条件,使得许多动物种群能够在这里繁衍生息。
而在寒冷的极地地区,只有少数动物种群能够适应极端的气候条件,如北极熊和企鹅等。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直接决定了动物种群的分布范围和数量。
其次,地理环境对动物种群的资源利用和竞争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资源分布和丰富程度不同,这直接影响了动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例如,草原地区的丰富草食动物资源,使得狮子等食肉动物能够在这里建立起庞大的种群。
而在沙漠地区,由于资源的匮乏,动物种群的数量相对较少。
地理环境的资源分布差异性决定了动物种群之间的竞争程度和生态平衡。
此外,地理环境对动物种群的迁徙和适应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季节的交替,使得许多动物种群需要进行迁徙以适应不同的生存条件。
例如,候鸟每年都会进行长途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的繁殖和觅食地。
地理环境的变化也要求动物种群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以应对不同的环境压力和生存挑战。
例如,某些动物种群能够在干旱地区存活并适应水分的稀缺,而其他动物种群则无法生存。
最后,地理环境对动物种群的保护和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对动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例如,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导致了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丧失,使得它们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因此,保护地理环境和动物种群的栖息地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只有保护好地理环境,才能够保护好动物种群,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动物种群动态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适合初中生读的地理书动物的世界地理
![适合初中生读的地理书动物的世界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a95fd4f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3.png)
适合初中生读的地理书动物的世界地理一、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学科。
动物的世界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了动物种类、分布、栖息地以及与地球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
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动物的世界地理既能增加对地球的认识,又能培养对动物的爱护与保护意识。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对动物的世界地理进行探讨。
二、动物的世界地理分类动物的世界地理可以根据动物分布的地理区域进行分类,主要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生动物。
2.1 陆生动物陆生动物(Terrestrial animals)是指在陆地上栖息、繁衍生息的动物。
它们根据地理区域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2.1.1 热带雨林动物•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温暖潮湿•树木繁茂,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和食物来源•典型动物:狮子、长颈鹿、大象等2.1.2 沙漠动物•位于干旱地带,气候干燥炎热•动物要适应高温和缺水的环境•典型动物:骆驼、刺猬、沙漠狐狸等2.1.3 极地动物•位于地球两极附近,气候寒冷冻结•动物要适应低温和严寒的环境•典型动物:北极熊、企鹅、海豹等2.2 水生动物水生动物(Aquatic animals)是指在水中栖息、繁衍生息的动物。
它们根据栖息水域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2.1 海洋动物•栖息在海洋中的动物•分为近海动物和深海动物两类•典型动物:鲸鱼、海豚、海龟等2.2.2 淡水动物•栖息在淡水环境中的动物•主要分布在湖泊、河流、水库等水域•典型动物:鲤鱼、鲈鱼、水蛭等2.2.3 江河动物•栖息在江河中的动物•受到河流的流速和水质等因素的影响•典型动物:江豚、鲟鱼、河蟹等2.3 空生动物空生动物(Aerial animals)是指在空中栖息、繁衍生息的动物。
它们可以分为以下两类:2.3.1 鸟类•大部分鸟类都能在空中飞行•栖息地和迁徙路径多样•典型动物:鹰、孔雀、鸽子等2.3.2 昆虫•大部分昆虫可以在空中飞行•根据生态习性不同,栖息地也不同•典型动物:蝴蝶、蜜蜂、蚂蚁等三、动物的世界地理与生态系统关系动物的世界地理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的不同对动物的栖息地选择、繁殖和食物链影响巨大。
动物的生物地理与分布规律
![动物的生物地理与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7bcad5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3.png)
动物的生物地理与分布规律动物的生物地理与分布规律是研究动物在地理空间中分布、迁移和适应环境的一门学科。
动物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地壳构造等。
本文将探讨动物的生物地理与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意义。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动物分布的影响1. 地形地形是地表的地势和地貌特征,对动物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动物种类较少;而山脉和河流等地理障碍会限制动物的分布和迁移。
2. 气候气候是影响动物分布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繁殖、生长和适应能力。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温暖潮湿,适合繁茂植被和繁衍生息的动物种类多样。
3. 植被植被种类和分布状况与动物的分布密切相关。
植被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例如,草原地区适宜大型草食动物的生存,而热带雨林适合各种栖树动物的繁衍生息。
4. 地壳构造地壳构造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构造等自然现象,对动物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地震可能破坏动物栖息地,导致物种灭绝或重新定居。
二、生物地理界限和动物分布的规律1. 生物地理界限生物地理界线是根据区域性和全球性动物区系的分布特点所划定的。
例如,Wallace线和Wallace分区将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以西的区域划为东方界,区别于东亚和东南亚的西方生物地理界。
2. 动物分布规律动物在地理环境中有着明显的分布规律。
其中,赤道附近地区物种多样性较高,而高纬度地区物种相对较少。
另外,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的动物分布规律。
三、动物迁移与适应环境的重要性1. 动物迁移动物迁移是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条件而进行的周期性或长途迁徙行为。
迁徙可以帮助动物逃避恶劣环境和寻找更丰富的食物资源。
例如,候鸟每年进行长距离迁徙,以避开寒冷的冬季。
2. 适应环境动物的适应能力决定了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的分布范围。
某些动物可以通过进化发展出适应性特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例如,沙漠中的动物通常有耐旱和节水能力。
动物的地域分布和生态位
![动物的地域分布和生态位](https://img.taocdn.com/s3/m/a51ed78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2.png)
传播种子和花粉: 动物在生态系统 中通过摄食、传 播种子和花粉等 行为,促进植物 繁殖和扩散,增 加生物多样性。
3
动物地域分布和生态位的相互关系
动物地域分布对生态位的影响
动物地域分布决定了生态位的大小和范围 动物地域分布影响了生态位的稳定性和变化 动物地域分布对生态位的利用和竞争产生影响 动物地域分布对生态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人类活动对 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态位的变化:人类活动对动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健康:人类活动对动 物生态系统的影响
对动物资源利用和生态工程的影响
动物地域分布和生态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 动物的生存环境和习性,为动物资源的合 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 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和角色,包括其生存环 境、食物来源、天敌等。
生态位类型:根据生态位的 不同特征,可以分为基础生 态位、现实生态位和潜在生
态位。
基础生态位:指一个物种 在理想环境中所能占据的 生态位,即其生理和生态 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的状态。
现实生态位:指一个物种 在实际环境中所占据的生 态位,可能会受到其他物 种的竞争、环境的变化等
生态位的重要性:动物生态位对 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 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生态位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位:动物在环境中的位置和角色
竞争与合作:动物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
环境因素:气候、地形、植被、食物链等
适应性: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态平衡:动物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关系
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对动物生态位的 影响和破坏
海洋:丰富的海洋生物, 如鲸鱼、海豚、鲨鱼等
动物世界中的生物地理分布
![动物世界中的生物地理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45be741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4.png)
动物世界中的生物地理分布动物世界中的生物地理分布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种类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和原因的学科。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动物种类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这涉及到地理环境、气候、地质变化等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地理区域的动物分布、生态位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探讨动物世界中的生物地理分布。
一、地理区域的动物分布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被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每个地理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生物群落。
例如,亚马逊雨林是一个生物多样性极高的地区,拥有众多独特的物种,如巨型水生植物、热带鸟类和猛兽。
而非洲大草原则是狮子、斑马和大象等动物的天堂。
动物的分布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例如,鸟类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取决于其繁殖和越冬的地点。
北极地区是许多候鸟的繁殖地,它们在夏季飞往北极繁殖,然后在冬季飞往更温暖的地区越冬。
这种迁徙行为使得鸟类能够充分利用不同地理区域的资源。
二、生态位和物种多样性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通过适应不同的生态位,避免了直接竞争,从而实现了物种多样性的存在。
例如,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在非洲大草原上共存。
食草动物通过吃草维持生存,而食肉动物则以食草动物为食,形成了食物链的结构。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地球上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不同地理区域的物种组成和数量都有所不同。
例如,热带雨林是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的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
而极地地区由于极端的环境条件,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
三、地质变化对动物分布的影响地球的地质变化对动物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质变化包括地壳板块的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
这些变化导致了地形的改变,进而影响了动物的栖息地和迁徙路线。
例如,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山脉的形成。
山脉的形成改变了地形,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和生态系统。
这种地理变化对于动物的分布和适应产生了重要影响。
动物生态行为与地理资源的关联性
![动物生态行为与地理资源的关联性](https://img.taocdn.com/s3/m/01d3ac0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6.png)
动物生态行为与地理资源的关联性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
动物的生态行为与地理资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
地理资源包括水源、气候、土壤等各种自然条件,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动物的生活方式、繁殖行为和栖息地选择等方面。
首先,动物的生活方式与地理资源密切相关。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动物,由于所处的资源条件不同,其生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位于沙漠地区的动物,如沙漠狐狸和沙漠蜥蜴,适应了干燥的气候和缺乏水源的环境,它们通常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和适应性,能够在没有明显水源的条件下生存。
而生活在水源丰富的湿地地区的动物,如水鸟和蛙类,它们的生活方式则与水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它们依赖水源进行觅食、繁殖和栖息。
其次,地理资源对动物的繁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动物的繁殖行为往往需要特定的地理资源作为基础。
例如,一些鸟类在繁殖季节会选择栖息在树上或岩石上,这是因为这些地理资源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繁殖场所。
而一些海洋动物,如海龟和鲸鱼,它们的繁殖行为则与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海洋流动等地理资源紧密相关。
地理资源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动物的繁殖行为,进而影响到物种的繁衍和生存。
此外,地理资源对动物的栖息地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
动物选择栖息地的依据往往是地理资源的分布情况。
例如,一些草食性动物选择栖息在草原地区,因为草原提供了丰富的植物资源作为食物来源。
而一些食肉动物选择栖息在山地或森林地区,因为这些地理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猎物资源。
动物对于地理资源的选择是为了满足其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这种选择与地理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息息相关。
总结起来,动物的生态行为与地理资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地理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动物的生活方式、繁殖行为和栖息地选择等方面。
在地球上的各个地理环境中,动物通过适应和利用地理资源来生存和繁衍。
地理资源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态行为和生存状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地理资源对于维护动物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77982b4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1.png)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是指动物在地球上分布的范围及其形成和演化过程。
生物地理分布与地球的地理环境、地质历史、气候和生物的生物学特点密切相关。
下面将从大陆漂移、地理隔离、生态因素和物种散布等方面入手,探讨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1. 大陆漂移与动物的分布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漂移的状态。
大陆漂移对动物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恐龙时代,世界上的大陆是一个大陆超级大块,称为“盘古大陆”。
随着大陆的分裂与漂移,形成了现代的各个大陆。
这导致了不同大陆上动物的分离,进而形成了类似于澳洲独特的动物群。
2. 地理隔离与动物的分布地理隔离是动物在地球上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理隔离可以是由地理屏障、物理隔离或生态隔离等因素所引起的。
例如,长江和黄河的存在,导致了中国东部和西部动物群落的分离。
地理隔离与适应环境的不同需求和生态位的竞争有关,进而影响物种的形成和分化。
3. 生态因素与动物的分布生态因素对动物的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
生态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域等。
例如,在寒冷的极地地区,动物适应了严寒的气候和食物稀缺的环境,如企鹅、北极熊等。
而在热带雨林等生态系统中,动物适应了高温、湿润的气候和繁茂的植被,如热带雨林中的猴子、蛇等。
4. 物种散布与动物的分布物种散布是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过程。
物种散布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
物种的散布可以通过迁徙、扩散、迁移等方式实现。
例如,候鸟的迁徙是一种周期性的迁徙行为,它们根据季节的变化在不同地区进行繁衍、觅食等活动。
综上所述,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大陆漂移、地理隔离、生态因素和物种散布。
我们通过了解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演化过程。
对于保护和管理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物种群分布与地理条件
![动物种群分布与地理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6647a04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6.png)
动物种群分布与地理条件地理条件是影响动物种群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多样,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这些地理条件对动物种群的生存、繁衍和迁徙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1. 气候对动物种群分布的影响气候是地理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不同气候区域的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因素都会对动物的生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在寒冷的极地地区,只有适应极端寒冷环境的动物才能生存。
例如,北极熊、企鹅等动物具有厚毛皮和脂肪层,可以在极寒的环境中保持体温。
而热带地区的动物则需要适应高温和湿度,例如狮子、长颈鹿等。
此外,季节性气候变化也对动物种群分布产生影响。
在温带地区,动物根据季节性气候变化进行迁徙。
例如,北美洲的鸟类会在冬季迁徙到南方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2. 地形对动物种群分布的影响地形也是影响动物种群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形特点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和活动方式。
山地地区通常具有陡峭的地形和多样的生态系统。
这种地形特点使得山地地区成为许多动物的理想栖息地。
例如,山地森林中的猴子和山羊可以利用峭壁和树木来躲避天敌。
而平原地区的动物则更适应开阔的环境,例如狮子、斑马等。
此外,水域也是许多动物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生存环境。
例如,鲸鱼、海豚等海洋动物依赖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鱼类为食。
3. 土壤和水源对动物种群分布的影响土壤和水源是动物种群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土壤和水源条件会影响动物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选择。
肥沃的土壤通常会有更多的植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例如,草原地区的牛羊等动物依赖于大片的草地来获取食物。
而贫瘠的土壤则会限制植物生长,影响动物的食物链。
水源的可用性也对动物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河流和湖泊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吸引了许多动物聚集在周围。
而干旱地区的动物则需要适应缺水环境,例如沙漠中的骆驼和蜥蜴。
综上所述,地理条件对动物种群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生态位分化与物种互容性的探究
![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生态位分化与物种互容性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c14cf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f.png)
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生态位分化与物种互容性的探究动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由多个物种组成的动物群体。
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是生物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在地球上的不同地理区域,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的背后,是动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分化与物种的互容性的相互作用。
首先,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因素会对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气候湿热,适宜生长大量的植被,因此热带雨林地区的动物群落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高。
而在极地地区,气候寒冷,植被稀疏,动物群落的种类相对较少。
其次,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还与物种的生态位分化密切相关。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所起到的特定作用。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生态位的分化,避免了直接的竞争,从而实现了物种的共存。
例如,在同一地理区域的湖泊中,鱼类通过占据不同的水层和食物资源,实现了生态位的分化,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鱼类群落。
此外,物种的互容性也是影响动物群落地理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
互容性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有利于它们的共存和繁衍。
在动物群落中,物种之间的互容性可以体现为互利共生、互不干扰等形式。
例如,蜜蜂和花朵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蜜蜂可以从花朵中获取花蜜,同时为花朵传粉,促进了花朵的繁殖。
总结起来,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与环境因素、物种的生态位分化和物种的互容性密切相关。
在不同地理区域内,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是动物群落中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深入研究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从而为保护和管理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和物种互容性的探究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例如,在某些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一些物种能够突破地理障碍,跨越大片陆地或海洋,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动物的生态位与生态关系
![动物的生态位与生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9f38f5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f.png)
动物对环境的影响:如 蜜蜂的授粉和蚯蚓的土
壤改良
协同进化的例子:如珊 瑚礁和珊瑚虫、蚂蚁和
蚜虫的共生关系
生态位与物4种多样性的
关系
生态位重叠与竞争排除理论
生态位重叠:两种或多种生物共享同一生态位 竞争排除:一种生物通过竞争将另一种生物排除出其生态位 生态位分化:生物通过改变其生态位以避免竞争 物种多样性:生态位重叠与竞争排除理论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位宽度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
生态位宽度:指 一个物种在生态 系统中占据的资 源和空间范围
物种丰富度:指 一个生态系统中 物种的多样性程 度
正相关关系:生 态位宽度越大, 物种丰富度越高
负相关关系:生 态位宽度越小, 物种丰富度越低
中间类型:生态 位宽度适中,物 种丰富度也适中
生态位分化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生态位是由物种的生理特性、行 为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生态位可以反映物种之间的相互 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物种与环 境的相互适应。
生态位的研究对于理解生态系统 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具有重 要意义。
生态位的特征
空间位置:动 物在环境中的
位置和分布
食物资源:动 物获取食物的
方式和种类
竞争关系:动 物与其他生物 之间的竞争和
气候变化对动物生态位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环境变化,影响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动物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发生变化 气候变化可能影响动物的繁殖和迁徙行为 气候变化可能对动物种群的基因多样性产生影响
保护动物生6态位的措施
与建议
加强栖息地保护与管理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 动物的栖息地,防止人
类活动对动物的干扰
合作关系
环境适应:动 物对环境的适 应能力和生存
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模式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探究
![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模式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3b3f4e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0.png)
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模式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探究动物群落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
它们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模式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模式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一、地理分布模式的分类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模式可以分为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三种类型。
聚集分布是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聚集的趋势。
这种分布模式通常出现在资源分布不均匀或物种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的情况下。
例如,狮子群落通常聚集在水源附近,因为水是它们的主要资源之一。
此外,一些鸟类也会在特定的季节聚集在某些地区,以便利用丰富的食物资源。
随机分布是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无规律的分布。
这种分布模式通常出现在物种间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或资源分布相对均匀的情况下。
例如,某些昆虫在寻找食物或繁殖地时,会随机地分布在不同的区域。
均匀分布是指物种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均匀分布的趋势。
这种分布模式通常出现在资源分布均匀或物种间存在竞争关系的情况下。
例如,某些树种在生长过程中会互相竞争,导致它们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均匀分布的模式。
二、地理分布模式与生态系统功能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模式对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分布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生态效应。
聚集分布模式有助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物种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促进物种间的合作和互惠关系。
例如,一些鸟类在聚集分布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群体捕食,提高狩猎效率。
此外,聚集分布还可以促进物种间的交流和繁殖,有助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保持。
随机分布模式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由于物种的随机分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少,资源利用效率也相对较低。
然而,随机分布也有助于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耗竭,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均匀分布模式对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物种的均匀分布可以减少资源的竞争,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此外,均匀分布还可以增加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物种间的竞争和适应能力的提高。
物种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物种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585c93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3.png)
物种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引言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与非生物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总体,它直接影响着物种的分布格局和多样性。
通过研究物种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为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物种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重要意义。
一、气候及地理因素对物种分布的影响1.1 气候因素气候是生物分布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不同物种对温度、降雨、光照等气候因素的适应程度各不相同,通过分析物种对气候要素的响应,我们可以预测其分布范围和适应性。
例如,驼峰在沙漠地区分布广泛,因为其对干旱和高温的适应能力强,而冰岛企鹅则居住在南极地区,适应寒冷和冰雪覆盖的环境。
1.2 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如陆地类型、海拔、土壤类型等也对物种的分布产生显著影响。
陆地类型的不同会造成有限的物种迁移和扩散能力,例如,沙漠地区的植物物种相对较少。
海拔高度的变化会导致气温和气候的改变,从而对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产生影响。
土壤类型的差异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影响依赖植物生存的动物的分布。
二、生态环境对物种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影响2.1 资源的可利用性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物种所需的资源的可利用性,进而影响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存能力。
例如,植物物种根据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的可获得性,在不同生态环境中形成不同的分布格局。
对于动物物种来说,食物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也决定了其分布范围和数量。
2.2 竞争与共生关系生物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也是生态环境对物种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竞争可以限制物种数量和分布范围,只有适应竞争压力的物种才能存活下来。
而共生关系则促进物种的互利共生和相互依赖,例如,蚂蚁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使得植物能够获得保护和传播其种子。
三、物种分布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1 生态系统稳定性物种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强的生态系统更具有抵御环境变化和灾害的能力。
动物行为的地理分布特征与生态功能
![动物行为的地理分布特征与生态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e989565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c.png)
动物行为的地理分布特征与生态功能动物行为是动物在特定环境中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和表现,是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
动物行为的地理分布特征与生态功能是生物地理学和行为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动物行为的地理分布特征和生态功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动物行为的地理分布特征动物行为的地理分布特征是指不同地理区域内动物行为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物种的进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1. 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动物行为地理分布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在沙漠地区,由于干旱和高温的环境条件,动物往往会表现出节约水分和降低体温的行为特征。
而在雨林地区,由于湿润和多样化的环境,动物可能会表现出繁殖行为频繁、食物选择性较高等特点。
2. 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是动物行为地理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极地地区,由于极端寒冷的气候,动物往往会表现出冬眠和迁徙等行为,以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
而在温带地区,由于四季分明的气候,动物可能会表现出季节性繁殖和迁徙等行为。
3. 物种的进化历史物种的进化历史也会对动物行为的地理分布特征产生影响。
例如,由于地理隔离和环境适应的不同,同一物种在不同地理区域内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
这种差异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物种行为来研究。
二、动物行为的生态功能动物行为的生态功能是指动物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
动物行为通过影响物种的生存、繁殖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1. 捕食行为与控制食物链动物的捕食行为对食物链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捕食者通过捕食其他物种来维持食物链的平衡,控制种群数量和物种多样性。
例如,猛禽通过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控制了这些物种的数量,维持了食物链的平衡。
2. 繁殖行为与种群数量调控动物的繁殖行为对种群数量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繁殖行为包括交配、产卵、育雏等过程,通过调控繁殖行为,动物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种群数量的平衡。
我国动物地理分区概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1课时).doc
![我国动物地理分区概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1课时).doc](https://img.taocdn.com/s3/m/4cd4d4c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11.png)
我国动物地理分区概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1课时)我国动物区系分属于世界动物区系的古北界与东洋界两大区系。
这二大区系的分界线西起横断山脉北端,经过川北岷山与陕南的秦岭,向东达于淮河一线。
在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地势平坦,缺乏自然阻隔,因而呈现为广阔的过渡地带。
我们祖国有着广阔疆域和多样的自然条件,动物类群极为丰富,特别是古北界与东洋界均见于我国,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可比拟的,这些为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和广泛利用动物资源提供了优越条件。
加以我国在第四纪以来,并未遭受像欧亚大陆北部那样广泛的大陆冰川覆盖,动物区系的变化不像欧亚北部那样剧烈,因而保留了一些比较古老或珍稀种类,例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褐马鸡、扬子鳄和大鲵等,均为世界仅有的珍贵动物。
解放以来,我国动物学和动物地理学工作者对我国昆虫以及陆栖脊椎动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根据对我国自然区划、动物区系和生态动物地理群的综合分析,把我国分为东北、华北、蒙新、青藏、西南、华中和华南七个区,各区内并有相应的亚区。
制定动物地理区划的最终目的在于合理地、有计划地利用动物资源,因而必须优先注意各区内的数量占优势的种类以及有发展前途的种类。
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与生态地理动物群的关系如下表所示:(一)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包括东北北部(大、小兴安岭北部)和新疆最北部(阿尔泰山区),均属泰加林南部的边缘地区,是我国木材及重要毛皮兽产区。
兽类中有蹄类众多,驼鹿、马鹿、麅和野猪为优势种,食肉类中黄鼬、香鼬、艾虎、棕熊、狐、水獭等较普遍,松鼠、花鼠、林姬鼠、棕背 NFDBF 和红背 NFDBF 为小型兽类的优势种及常见种,后两种对红松更新有严重危害,解放后我国动物学工作者在控制其危害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鸟类中以榛鸡、斑翅山鹑和雉较为繁盛,是重要狩猎对象。
此外星鸦、渡鸦、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戴菊和币鸟等均为本区常见的有代表性种类。
变温脊椎动物稀少。
(二)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从东北针叶林带以南至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温带季风地区。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鸟兽物种丰富度的相关性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鸟兽物种丰富度的相关性](https://img.taocdn.com/s3/m/a7f1645377232f60ddcca19e.png)
6+0($’2( :98 @ABA8C DA7@E ,C7FG8GH4B BG@@AI7C4G8 JACKAA8 ELAB4AE @4B=8AEE GM N4MMA@A8C C7FG8GH4B >@G3LE =7E JAA8 78 7BC4OA 4EE3A 48 J4GN4OA@E4CD EC3N4AE* 1GKAOA@ ,C=A@A 7@A BG8C@7N4BCG@D @AE3ICE* ?A BGIIABCAN ELAB4AE B=ABPI4ECE M@GH C=@AA >AG>@7L=4B @A>4G8E :QGG>AG>@7L=4B @A>4G8E ,7NH484EC@7C4OA @A>4G8E 78N 87C3@A @AEA@OAE 48 R=487* ?A 787IDQAN JGC= BG@@AI7C4G8 78N @7C4G GM 7O478 78N H7HH7I478 ELAB4AE @4B=8AEE 48 C=AEA @A>4G8E* ?A 7IEG B7IB3I7CAN C=A BG@@AI7C4G8 78N ELAB4AE @7C4GE GM J4@N 78N H7HH7IE 48 N4MMA@A8C I7C45 C3N487I 78N IG8>4C3N487I @A>4G8E* S3@ @AE3ICE E=GKAN C=7C C=A@A KA@A E4>84M4B78C BG@@AI7C4G8E( A T #* #$ ) JACKAA8 C=A J4@N 78N H7HH7I ELAB4AE @4B=8AEE 48 A7B= GM C=GEA @A>4G8E* /II 7O478 78N H7HH7I478 ELAB4AE @4B=8AEE BG@@AI7C4G8 BGAMM4B4A8CE KA@A =4>=A@ C=78 #* (& AFBALC C=7C GM 87C3@A @AEA@OAE ,#* ($( ,78N C=7C GM C=A :G@C= R=487 UA>4G8 ,#* +)(* V=A@AMG@A ,C=A =4>= BG@@AI7C4G8 JACKAA8 7O478 78N H7HH7I478 ELAB4AE @4B=8AEE H7D =7OA L@AN4BC4OA O7I3AE* V=A@A KA@A 8G E4>84M4B78C N4MMA@A8BAE( A W #* "# ) 7HG8> ELAB4AE @7C4GE GM J4@NE 78N H7HH7IE AFBALC C=GEA GM N4MMA@A8C QGG>AG>@7L=4B @A>4G8E( A T #* #& ) * V=A J4@N 78N H7HH7I ELAB4AE @7C4G 48 R=487 K7E IGKA@ 48 C=A BA8C@7I @A>4G8 J3C =4>=A@ 48 C=A JG@NA@ @A>4G8E K4C= C=A =4>=AEC O7I3A M@GH 8G@C=A7EC R=487* ?A 7IEG EC3N4AN C=A N4MMA@A8BA 48 ELAB4AE @4B=8AEE 78N ELAB4AE @7C4GE
动物地理群
![动物地理群](https://img.taocdn.com/s3/m/872307a36137ee06eff91894.png)
第一章1关于动物地理学的概念,一般认为,它是研究现代动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科学。
▪我们认为:动物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现代的或和地质历史时期的各种动物(包括科、属、种等不同分类等级单位)和动物生态地理群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生态地理分布规律的科学。
2(一)研究对象▪动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动物区系或动物生态地理群。
其中:▪ 1. 动物区系: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某类或所有类动物各级分类学单位的总和。
它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动物界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
▪ 2. 动物生态地理群:又称“动物生态群落”(ecological communities of animals)或“生态地理动物群”,简称“动物群”(zoogroup)。
它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通过彼此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紧密相联的动物集合体。
3从总体上看,动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在于阐明地球上动物分布的基本规律,为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恢复与定向改变动物群提供科学依据。
4动物地理学在其学科领域内,已形成了三个不同研究方向,即:区系历史方向、生态地理方向和景观地理方向。
5综观动物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或阶段):(一)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二)记载动物地理学时期(公元16世纪~18世纪末)科学的动物地理学直到在十八世纪后半叶才开始形成,至十九世纪后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三)比较动物地理学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中叶)▪华莱斯(A·R·Wallace,1876)发表了名著《动物的地理分布》,被人们称为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
(四)原因动物地理学时期(大约在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五)生态动物地理学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以来)第二章1动物分类就是根据自然界中各种动物之间特征或特性上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并将其鉴别到种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草原、寒漠鸟类以褐背地鸦、棕颈雪雀及其他几种雪雀、红嘴山鸦、黄嘴山鸦、岩鸽、秃鹫等为常见代表。爬行类的西藏沙蜥以及前述的两栖类均较普遍。
(六)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自内蒙古西部至新疆的荒漠、半荒漠带,包括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和境内各个山的山麓地带。兽类中以沙鼠和跳鼠两个类群为绝对优势种类,此外常见种类为黄鼠、野兔及鹅喉羚。在偏僻地区可偶见小群野驴。鸟类中最常见的是角百灵和凤头百灵。爬行类中以各种沙蜥和麻蜥占绝对优势,在部分地区的沙蟒(Eayx miliaris)、花条蛇(Psammophis lineolatus)和蝮蛇密度较高。两栖类很少。
在灌丛农田区的野猪、猕猴和麂类等为较常见的大型兽类,主要农田害鼠为黄毛鼠、黄胸鼠、板齿鼠、青毛鼠、社鼠和褐家鼠。鸟类中的麻雀、山麻雀、斑文鸟、白腰文鸟、八哥、各种画眉和鹎、棕背伯劳、多种太阳鸟等最为常见。两栖和爬行类中的树蛙、蛤蚧、鼠蛇等南方种类占优势。
(四)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北部及秦岭淮河一线间的广阔地区。农业开发历史较为悠久,原始林型稀少。赤腹松鼠、长吻松鼠和岩松鼠等为小型的林间兽类优势种,林间常见有蹄类为小麂、毛冠鹿、野猪和林麝,华南兔亦较为习见。食肉兽中的优势种和常见种主要是黄鼬、鼬獾、豹猫、果子狸、大灵猫、小灵猫和青鼬
(二)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动物群从东北针叶林带以南至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温带季风地区。林相以温带落叶林阔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为主,限存于山地。在东北东南部山地以野猪及马鹿较为常见,此外有多种小型食肉兽。啮齿动物以松鼠、林姬鼠、棕背鼠、红背鼠等数量占优势,沼泽区则主要为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华北山林地区优势动物群大致与东北温带林区种类相似,但典型森林啮齿类红背鼠与棕背鼠已罕见,并出现了一些与南方共有的种类(如岩松鼠、社鼠)。本地区农田主要害鼠是小家鼠、黑线姬鼠和背纹仓鼠。
在绿洲区的胡杨林灌丛和住家附近以麻雀、黑胸麻雀、紫翅椋鸟、巨嘴沙雀、红尾伯劳、岩鸽和多种斑鸠的数量最多。
(七)高地森林草原-草原、寒漠动物群青藏高原及其毗连的高山。森林草原兽类中的白唇鹿、马鹿、马麝等为常见的大型有蹄类,啮齿类以高原兔、喜马拉雅旱獭、长尾仓鼠、松田鼠、根田鼠和鼠兔为主,食肉兽有狼、狐、猞猁、石貂、马熊和艾鼬等为主。鸟类中的藏马鸡、蓝马鸡、高原山鹑、雪鹑、虹雉、雉鹑等都为本区著名代表。爬行类有雪山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两栖类的倭蛙、高山蛙、西藏蟾蜍、短齿蟾和山溪鲵等均为本区数量占优势的种类。
(一) 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包括东北北部(大、小兴安岭北部)和新疆最北部(阿尔泰山区),均属泰加林南部的边缘地区,是我国木材及重要毛皮兽产区。兽类中有蹄类众多,驼鹿、马鹿和野猪为优势种,食肉类中黄鼬、香鼬、艾虎、棕熊、狐、水獭等较普遍,松鼠、花鼠、林姬鼠为小型兽类的优势种及常见种,后两种对红松更新有严重危害,解放后我国动物学工作者在控制其为害方面取得显著成就。鸟类中以榛鸡、斑翅山鹑和雉较为繁盛,是重要狩猎对象。此外星鸦、渡鸦、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等均为本区常见的有代表性种类。变温脊椎动物稀少。
等。在广大农耕地区以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
鸟类以麻雀、金腰燕、棕头鸦雀、黄臀鹎、绿鹦嘴鹎、珠颈斑鸠、山斑鸠、画眉、噪眉和大山雀等较为常见。两栖类及爬行类中的泽蛙、姬蛙、树蛙、虎纹蛙、湍蛙、东方蝾螈、肥螈以及草游蛇、水赤链蛇、眼镜蛇、竹叶青、石龙子、鳖、乌龟等较为普遍。
(五)温带草原动物群内蒙古东部干草原地带。动物组成比较简单,兽类中以食草啮齿类(田鼠、黄鼠、旱獭、鼠兔和鼢鼠)特别繁盛,有蹄类以黄羊为代表。鸟类中的优势种及常见种为云雀、角百灵、蒙古百灵、芦莺、黑眉苇莺、凤头麦鸡、灰头麦鸡、毛腿沙鸡、大鸨等。爬行类以眼斑麻晰、白条锦蛇、黄脊游蛇和蝮蛇较为习见。两栖类中的花背蟾蜍、中国林蛙为本区常见代表。
本区森林鸟类中的优势种与常见种为大山雀、沼泽山雀、红尾伯劳以及雉等。农田区则为麻雀、家燕、金腰燕以及在高大建筑物群聚的雨燕。
爬行类中以虎斑游蛇、火赤链、蝮蛇、麻蜥、草蜥及壁虎等较为常见,两栖类的大蟾蜍、中国林蛙、黑斑蛙、金线蛙和狭口蛙为优势种及常见种。
(三)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热带森林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岛、福建南部和台湾,目前原始林区不多,大多形成次生林灌、芒草坡和农田。有关本区鸟兽数量分布情况还有待于深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