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和思考后,结合了自己的金融专业的背景,我对的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成就和不足有了新的不成熟的看法和理解,在此写下。

想要评价当代中国的发展功与过,得与失,就必须从改革开放开始。从总体上评价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有四点看法。

第一点,改革开放式在“文化大革命”借宿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大彻大悟(或者可能是迫不得已),对中国向何处去做出的一个明智而艰难的抉择。叶剑英在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再不拐弯不行了。以邓小平、陈云、叶剑英和胡耀邦等人为代表,做出了抛弃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文明的选择。应该说,对比今日朝鲜,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第二点,30多年的改革开放是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模式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拯救。经过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78奶奶,我国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劳动者占了社会总数的99.96%,城乡个体劳动者仅有0.04%。这个结果就是,扼杀了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生活必需品、副食品,从粮食、棉布,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甚至火柴,都要凭票证供应。这说明,“一大二公”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前的生产力水平下是不合适的。

于此同时,党国在政治和文化体制上搞大一统的转圈,通过不断整人、“自我清洗”的政治运动来解决社会矛盾,伤害了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民主党派甚至开国功臣。这与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肃反抓捕政治犯并将他们作为不付工钱的奴隶投入工业化建设有出发点上的区别。当这个体制走到尽头,不仅在经济上,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难以为继。可以说,在“文化大革命”中,绝大部分的中国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所以当改革开放开始后,这些过往受到利益损害的人得到了利益,成为了改革的动力和支持者。

第三点,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增长速度和时间完全可以媲美镀金时代的美国和6、7十年代的日本。这是客观事实。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国家生产总值以9.8%的速度平均递增,持续30多年不衰,现在以GDP来看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达到了1895年清朝的世界经济排名(美国第一清朝第二)。劳动生产率有了极大地提升,2010年的劳动生产率是1978年的40余倍。在生产力的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第四点,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复兴的中国经济,但是没有造就复兴的中国文化。我们作为世界工厂,能够出口“Made In China”的产品,但是却缺乏阳光、自主的文化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了执政者对民族的自由全面发展关注不够。“猫论”在整个治国理念上的蔓延,使得社会上充斥着浮躁的气氛。当前阶段共产主义信仰实质上的破灭,使我们这个破除了传统封建文化“遗毒“的民族失去了信仰。配合浮躁的时代背景,自然产生了道德滑坡、治安混乱、腐败蔓延、贫富差距拉大、拜金主义泛滥的问题。

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了公共产品短缺的时代。在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的通知书,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矛盾和挑战。随着改革开放所产生的阶段性变化,在我看来,尽管官方说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没变,但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明显改变。

今天,我们存在着三个比较突出的矛盾:第一个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自然环境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第二个是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非典“以后,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但是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产品的攻击还不到位,甚至可以说现在开始进入一个公共产品稀缺的时代。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且尽管政府采取了相当大的力度来缓解、解决这方面的矛盾,但与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还有一定差距。

第三个就是随着社会进步和利益关系多元化,对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提出的一些要求,也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公共治理结构建设滞后的矛盾突出。例如,利益关系改变后,人们都需要一个正常的、法定的程序来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需要有一个协商对话的机制。整个社会生活发生变化以后,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社会监督,同时社会发展进步对政务公开、对政府的自身建设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这三个矛盾从客观上来说是阶段变化的必然反映,我们要把握这样一个阶段变化的趋势来寻求新阶段如何来以进一步改革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中国在摆脱了“亡国灭种”之后的又一次历史关口,将决定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英美一样的“主导者”还是德日乃至拉美诸国“附庸者”。

在这三个主要矛盾的下面,是我们国家在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其他具体问题。

第一是当前的“国进民退”问题。推进市场化改革最主要的是推行公平竞争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是出于平等的地位。在改革开放中,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对经济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但是当前的某些体制、政策对民营经济的要求可以说是有严重阻碍的。

例如,在一些资源性垄断行业,尽管法律没有规定垄断,但是实际上民营企业是进不去的,如通讯、能源领域的巨型垄断国有企业在对外竞争中处于明显下风而对内则依靠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回报。在比如,民营企业可以喝国有企业一样获得金融支持,但事实上民营经济难以得到大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更有甚者,政府有时还为国有经济消除民营竞争对手。政府存在的国有经济偏好,这是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保增长、包就业、扩内需的角度上看,应该对民营经济采取更加宽松的态度来处理。

政府的国有经济偏好,大部分原因是出于国家政权的掌控者阶层的私利考虑。作为国家的“亲儿子”,自然掌控在掌权者的手中。在改革发展中,大量“红色贵族”接管了大型国有企业和由国有资产改制成的大型集团(如鲁能集团),形成了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在政治和经济上掌控中国。与美国以财团控制政治的模式相反,中国沿袭了自古以来的传统,以政权控制经济。事实上这种“权力寻租”现象表现出来的也是腐败在中国难以根除的原因。权利所有者的权力不受监督,必然会以权谋私,视公产如私产。这所以在事实上“国进民退”就是政府中央集权策略,是权贵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中成长的表现。

第二是4万亿投资的问题。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方案中的两大方案,这是蒸发在金融危机中出售比较快,力度比较大的两大方案,在应对危机中值得部分肯定。但是问题是如何使这样一个大的投资计划和产业振兴规划达到预期目标。

问题出在了这个计划和振兴规划的布局上。4万亿的投资全部集中在了基础领域和重大项目投资上,没有将扩大投资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