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感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感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

在实践中,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以下几点感悟:1.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创新等一系列举措,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

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2. 人民至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强调人民至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中国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的观点,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通过推进改革、扩大民主、加强法治等措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提高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告诉我们,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强大的执政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实践中,中国通过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4. 和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展示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

中国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等方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

我们应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及历史启示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及历史启示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及历史启示第一,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公论。

因此,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邓小平认为, 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键是要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他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就是说, 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 以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两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缺一不可的, 只有坚持了这两者的有机统一, 才可以说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 只有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蓬勃地向前发展。

而过去那种搞穷过渡、大搞阶级斗争的做法显然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二,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曾走过了一段弯路, 遭受了一些挫折。

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 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 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 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就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而只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第三,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必须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一整套建国方略和工业化发展战略是基本正确的。

然而,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上的失误, 加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逐步走上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单纯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搞穷过渡,忽视综合国力提高的片面发展道路,使国民经济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重点)“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经验、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批准号:DG A010240)[收稿日期] 2004-01-11[作者简介] 廖其发(1952-),男,四川三台人。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中国教育改革的研究。

2004年4月南京晓庄学院学报VO L.20,NO.2第20卷第2期JOURNA L OF NAN J I NG XI AOZH UANG C O LLEGEApr.,2004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廖其发(西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 400715)[摘 要] 本文梳理了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其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存在的问题。

认为新中国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学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新学制的奠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学制改革的大起大落;“文化大革命”时期学制的缩短;新时期学制的迅速延长和稳定。

每个历史时期在学制改革方面都有一些经验教训,但总的来说,过去的学制改革存在严重问题,现行学制存在严重弊端。

我国今后需要在认真反思过去学制改革积累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严谨的、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各地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高效率的、富有弹性或灵活性的学制体系及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历程;经验教训[中图分类号] G 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902(2004)02-0009-08 学制是一个国家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

学制的根本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具体任务,关键是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

研究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人们了解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历史、研究学制改革的有关问题、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学习西方近现代史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启示作文400字

学习西方近现代史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启示作文400字

学习西方近现代史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启示作文400

学习西方近现代史可以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西方近现代史涵盖了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这其中蕴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智慧。

以下是关于学习西方近现代史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启示的作文:
近现代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近现代史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他们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同时也能从他们的挫折和教训中吸取智慧,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

西方近现代史告诉我们,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经历曲折和挑战。

西方国家在近现代历史中曾经历过许多动荡和战争,但正是这些历史事件锻造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国家实力。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挑战,应该看到发展中的困难和阻碍是正常的,而不是灰心丧志,我们应该坚定信心,鼓励创新,稳步前行。

中国现代化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现代化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现代化带给我们的启示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彰显改造世界的实践伟力,并促进理论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恩格斯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遵循和成功经验。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先后解答了“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课题,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这一成果反映在理论上,就是我们党在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方面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理论,为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反映在实践上,就是我们党先后探索开辟了“三条道路”,成功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走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构筑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正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向前推进的。

2.逻辑和历史相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广泛吸纳了历史经验和智慧,充分彰显了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发展规律。

一方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底线。

我们充分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新政策下当代中国经济发展

新政策下当代中国经济发展
新政策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适应时代变化和社 会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但人均水平仍需提高。
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人才流失 严重等问题仍然存在。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仍占较大 比重。
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治理压力逐渐加大。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贸易合作,推动形成全 面开放新格局。
THANKS
感谢观看
新政策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和作用
1 2
创新驱动发量和效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实现供需平衡 。
生态文明建设
3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
新政策下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新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保障,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可 持续发展。
02
新政策下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与特 点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经济发展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表现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城镇化进程加速,经济结构不断优 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绿色发展逐渐成为新趋势。
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经济增长 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精准扶贫
以精准扶贫为核心,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 振兴的有效衔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 平衡和高质量发展。
新政策对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和作用
重大政策影响
01
新政策对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是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如“一

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伟大运动,通过这场运动,中国取得了深远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中,既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又汲取了痛苦的教训。

本文将探讨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应引以为戒的教训。

一、成功经验1.坚定信念,始终坚持核心价值观在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中,共产党始终坚定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为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正确的领导核心与组织体系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中,形成了正确的领导核心和组织体系。

通过党的领导核心的正确指导,广大干部与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紧密团结,共同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3.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中国的领导层始终保持对改革与稳定之间的正确把握。

在推进革命事业的同时,合理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保持稳定提供了基石。

4.全面推进经济发展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中,在推进革命事业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发展。

通过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模式,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教训与反思1.防止个人崇拜与权力过分集中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中,个人崇拜与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时有发生,这对革命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教训是过去的错误应引以为戒,必须建立科学的权力机制,防止个人权力过于集中化。

2.解决人民群众的合法诉求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应重视人民群众的合法诉求,解决民生问题。

仅依靠意识形态的正当性是不够的,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听人民声音,真正解决民生问题。

3.加强党的纪律与建设在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中,党的纪律问题时有发生。

因此,反腐败斗争与党的纪律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坚决惩治腐败,形成廉洁政治氛围。

4.正确处理国内与国际关系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中,正确处理国内与国际关系是重要的经验教训。

苏联解体对当代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当代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引言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最深远的政治事件之一。

这一历史转折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苏联解体对其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维度探讨苏联解体给当前中国的发展带来的经验与启示。

一、经济发展的启示1.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等国家在经济领域陷入严重困境,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未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优势。

这给中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义: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努力成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

2.坚持市场导向苏联解体后,许多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转向市场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

这告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经济发展。

3.加强经济体制改革苏联解体揭示了经济体制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应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政治治理的启示1.加强法治建设苏联解体揭示了政治体制问题的重要性。

中国应加强法治建设,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人权保护,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国家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2.增强政府公信力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缺乏公信力,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增加。

中国政府应增强公信力,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效能,加强民主监督,增进政府与人民的紧密联系。

3.坚决反腐倡廉苏联解体中腐败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中国应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监督,坚决整治腐败问题,保持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压态势。

三、社会建设的启示1.坚持社会稳定与改革并行苏联解体后,一些国家在改革过程中社会动荡、分裂较大,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国要有效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坚持改革稳定并行,积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确保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2.保障民众基本权益苏联解体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经验

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经验

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经验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拥有丰富历史背景的国度,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经验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重点之一。

历史是人类进步的基础,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必须尊重历史,认真总结历史,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来推动中国未来的发展。

一、对历史的认同和尊重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茫茫人海中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繁荣昌盛,经过无数的战争与灾难,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民心灵深处也充满了深刻的历史感。

中国古代是一个文化、哲学、艺术、文学、科学都十分繁荣的时代,优美的诗歌、雄浑的文章、博大精深的哲学都在那个时代得到了极大的繁荣与发展。

而在现代的中国,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对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历史是一代人传承给另一代人的宝贵遗产,它是人类千年智慧的结晶,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兴衰周期,是我们建立未来的基础。

因此,对历史的认同和尊重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要珍惜和保护历史遗产,通过这个过程,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历史和现实历史不仅是过去,更是未来。

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历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历史不仅带给我们文化和艺术,同时还带给我们启示和理念。

中国人民经受了无数次战争和灾难,这些磨砺与磨练,不仅造就了一个强大的中华民族,也孕育出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强国。

在历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多元文化和思想体系交互融合的启示。

历史使我们明白,多元文化和思想体系并不矛盾,而是可以融合和共存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就。

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走在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时期对我们要求更高,需要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理解和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创造出适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制度和文化体系。

三、历史发展的经验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的今后发展十分重要。

首先,坚持大公无私的思想。

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从1849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这个时期里,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了极其野蛮的侵略,他们蚕食瓜分我国土,奴役蹂躏我国人民,使中国堕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在这个时期里,反对压迫崇尚民主的中国人民,为了争取祖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革命高潮,为了民族的存亡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领导下的人民斗争更是此伏彼起,以磅礴的气势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这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斗争中,无数革命先驱,经历了迁回曲折的道路,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提供了极可宝贵的历史经验。

1.社会制度腐败必然挨打从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起,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一百多年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等等,几乎所有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除最后一次抗日战争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

在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近代,对于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封建统治者却仍把它看作是至善尽美的东西,对于中国以外的新事物全然不知,把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设备,看作不祥之物,并称作“形而下器”、“奇技淫巧”,以为一旦传到中国,就要“用夷变夏”,“败坏风俗”。

为此,他们拒绝一切工业设备和科学技术。

我国近代史上多次惨败造成的民族悲剧,社会制度腐败正是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开始时,由于林则徐、邓廷祯积极进行备战,并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了人民,英国侵略军在广东的多次挑衅,都被广东爱国军民击退,不仅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却吃了不少亏。

但是,在腐败的清王朝领导下,中关虽已开战一个多月了,从浙江到直隶的漫长的海防线上,却不作任何战守准备,使英国侵略军得以乘虚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并派舰队北迫天津,威胁京都,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责怪林则徐禁烟惹出祸事。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也就是说,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演进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党90多年执着奋斗、60多年执政兴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一个基本的结论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继往开来实现中国梦,改革这条道路要更加坚定地走、这个法宝要更加坚定地用。

如何走得更好、用得更好,出路和关键就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梦内涵丰富,既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物质层面的理想追求,又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层面的理想追求;既反映了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雄心壮志,又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雄心壮志。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总布局相契合,与全面深化改革“六个紧紧围绕”的总思路相辉映。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发展和矛盾相伴,集体诉求和个体诉求交织,实现中国梦除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外,别无他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注重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注重眼前和长远相统筹,注重渐进和突破相衔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全面部署了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要求和特征,有利于实现国家、民族、大家“三个都好”。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要求实现中国梦,要跨越“两个一百年”关键节点,汇聚十几亿人口的目标诉求,必然涉及方方面面,涉及深层次问题、深层次矛盾的有效解决和重要利益关系、基本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等等,任务之复杂、之艰巨可想而知。

在这种背景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瓶颈、涉险滩,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向前进。

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社会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保障。通过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 幸福感和获得感。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改革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国家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巨 大变革。
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社会制度逐渐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福利保障得到 改善。
VS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 一步提出了农村改革的措施,包括建 立健全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多种形式 的农业规模经营、推进乡镇企业改革 等。
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宏观 调控体系,包括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宏 观调控体系的职能和作用,包括实行适度从 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国家计划的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政策文件、学术 论文、新闻报道等资料,对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进行深入研究 。
02
当代中国改革的启动与 初步探索(1978-1991 )
改革的启动背景
1 2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一个新 的历史时期。
经济的严重困境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加上自然灾害和世界 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3
邓小平的复出与思想转变
1977年,邓小平复出,他开始积极倡导和推动 改革。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安徽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迅速在全国推广,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成就和经验教训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成就和经验教训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成就和经验教训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课后心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课后心得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课后心得课后心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历史文脉和当代华章有着浓厚的兴趣。

通过学习和阅读,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对当代的影响和启示,也认识到要谱写好当代华章,必须赓续历史文脉。

在这篇课后心得中,我将从历史传承、当代发展和个人感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能够深入探讨和思考这一重要话题。

一、历史传承历史是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经验教训。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价值,都对当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要谱写好当代华章,就必须赓续历史文脉,传承历史的智慧和精神。

首先,历史传承需要加强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弘扬。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而历史文化则是文化的源泉和根基。

只有深入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才能够赋予当代社会更多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道德观念,这些都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历史传承需要关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

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历史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着整个社会和时代。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的真相和发展脉络,还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例如,西方历史中的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对当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借鉴和学习的。

因此,历史传承需要不断加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规律和发展动向。

最后,历史传承需要倡导历史观念和文明态度。

历史观念和文明态度是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和态度,也是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通过倡导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文明态度,我们可以增强对历史的尊重和理解,为当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战争和冲突是历史上的常态,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些悲惨的经历,而应该吸取教训,倡导和平与和谐。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_廖其发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_廖其发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重点)“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经验、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批准号:DGA010240)[收稿日期] 2004-01-11[作者简介] 廖其发(1952-),男,四川三台人。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中国教育改革的研究。

2004年4月南京晓庄学院学报VOL .20,NO .2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NANJI NG XIAOZHUANG COLLE GEApr .,2004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廖其发(西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 400715)[摘 要] 本文梳理了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其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存在的问题。

认为新中国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学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新学制的奠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学制改革的大起大落;“文化大革命”时期学制的缩短;新时期学制的迅速延长和稳定。

每个历史时期在学制改革方面都有一些经验教训,但总的来说,过去的学制改革存在严重问题,现行学制存在严重弊端。

我国今后需要在认真反思过去学制改革积累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严谨的、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各地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高效率的、富有弹性或灵活性的学制体系及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历程;经验教训[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902(2004)02-0009-08 学制是一个国家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

学制的根本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具体任务,关键是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

研究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人们了解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历史、研究学制改革的有关问题、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比较中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与教训,有哪些体会和感悟

比较中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与教训,有哪些体会和感悟

比较中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与教训,有哪些体会和感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挫折,但仍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建立起比较完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单一星”,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直到今天还在支持和励着我们前进的步伐。

通过字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历史,我有以下四点体会和感悟:一是要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这个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莫定了政前提和制度基础,道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经过曲折探素和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符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是党和人民100年奋斗、创适、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加倍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不走封僵化的老路,否则中国必穷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否则中国必乱,道路要靠制度来菩实和保障。

中国待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

二是要强化历史拍当尽职责,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课复兴,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直面社会矛盾新要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保持对人民的亦子之心,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要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内涵要求,团结市领人民有效应对里大拥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伟大使命,党员干部要在各项工作中发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面对矛盾敢于迎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切实墙强实干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

三是要坚持调查研完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是找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工作的传家宝,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不断加和改进调查研究,要经常走出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扬“四下基层“泥腿子精神,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引究,做好新形势下的调查研究工作,要紧密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失重大决策部的贯彻执行,围绕巩固拓展脱热攻坚成果和多村振有效衔接,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央出问题,深入研究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使调查研究和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为提高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和思考后,结合了自己的金融专业的背景,我对的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成就和不足有了新的不成熟的看法和理解,在此写下。

想要评价当代中国的发展功与过,得与失,就必须从改革开放开始。

从总体上评价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有四点看法。

第一点,改革开放式在“文化大革命”借宿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大彻大悟(或者可能是迫不得已),对中国向何处去做出的一个明智而艰难的抉择。

叶剑英在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再不拐弯不行了。

以邓小平、陈云、叶剑英和胡耀邦等人为代表,做出了抛弃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文明的选择。

应该说,对比今日朝鲜,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第二点,30多年的改革开放是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模式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拯救。

经过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78奶奶,我国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劳动者占了社会总数的99.96%,城乡个体劳动者仅有0.04%。

这个结果就是,扼杀了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生活必需品、副食品,从粮食、棉布,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甚至火柴,都要凭票证供应。

这说明,“一大二公”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前的生产力水平下是不合适的。

于此同时,党国在政治和文化体制上搞大一统的转圈,通过不断整人、“自我清洗”的政治运动来解决社会矛盾,伤害了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民主党派甚至开国功臣。

这与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肃反抓捕政治犯并将他们作为不付工钱的奴隶投入工业化建设有出发点上的区别。

当这个体制走到尽头,不仅在经济上,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难以为继。

可以说,在“文化大革命”中,绝大部分的中国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所以当改革开放开始后,这些过往受到利益损害的人得到了利益,成为了改革的动力和支持者。

第三点,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增长速度和时间完全可以媲美镀金时代的美国和6、7十年代的日本。

这是客观事实。

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国家生产总值以9.8%的速度平均递增,持续30多年不衰,现在以GDP来看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达到了1895年清朝的世界经济排名(美国第一清朝第二)。

劳动生产率有了极大地提升,2010年的劳动生产率是1978年的40余倍。

在生产力的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第四点,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复兴的中国经济,但是没有造就复兴的中国文化。

我们作为世界工厂,能够出口“Made In China”的产品,但是却缺乏阳光、自主的文化精神。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了执政者对民族的自由全面发展关注不够。

“猫论”在整个治国理念上的蔓延,使得社会上充斥着浮躁的气氛。

当前阶段共产主义信仰实质上的破灭,使我们这个破除了传统封建文化“遗毒“的民族失去了信仰。

配合浮躁的时代背景,自然产生了道德滑坡、治安混乱、腐败蔓延、贫富差距拉大、拜金主义泛滥的问题。

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了公共产品短缺的时代。

在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的通知书,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矛盾和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所产生的阶段性变化,在我看来,尽管官方说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没变,但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明显改变。

今天,我们存在着三个比较突出的矛盾:第一个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自然环境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

第二个是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非典“以后,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但是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产品的攻击还不到位,甚至可以说现在开始进入一个公共产品稀缺的时代。

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且尽管政府采取了相当大的力度来缓解、解决这方面的矛盾,但与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还有一定差距。

第三个就是随着社会进步和利益关系多元化,对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提出的一些要求,也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公共治理结构建设滞后的矛盾突出。

例如,利益关系改变后,人们都需要一个正常的、法定的程序来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

需要有一个协商对话的机制。

整个社会生活发生变化以后,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社会监督,同时社会发展进步对政务公开、对政府的自身建设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这三个矛盾从客观上来说是阶段变化的必然反映,我们要把握这样一个阶段变化的趋势来寻求新阶段如何来以进一步改革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中国在摆脱了“亡国灭种”之后的又一次历史关口,将决定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英美一样的“主导者”还是德日乃至拉美诸国“附庸者”。

在这三个主要矛盾的下面,是我们国家在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其他具体问题。

第一是当前的“国进民退”问题。

推进市场化改革最主要的是推行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是出于平等的地位。

在改革开放中,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对经济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

但是当前的某些体制、政策对民营经济的要求可以说是有严重阻碍的。

例如,在一些资源性垄断行业,尽管法律没有规定垄断,但是实际上民营企业是进不去的,如通讯、能源领域的巨型垄断国有企业在对外竞争中处于明显下风而对内则依靠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回报。

在比如,民营企业可以喝国有企业一样获得金融支持,但事实上民营经济难以得到大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

更有甚者,政府有时还为国有经济消除民营竞争对手。

政府存在的国有经济偏好,这是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保增长、包就业、扩内需的角度上看,应该对民营经济采取更加宽松的态度来处理。

政府的国有经济偏好,大部分原因是出于国家政权的掌控者阶层的私利考虑。

作为国家的“亲儿子”,自然掌控在掌权者的手中。

在改革发展中,大量“红色贵族”接管了大型国有企业和由国有资产改制成的大型集团(如鲁能集团),形成了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在政治和经济上掌控中国。

与美国以财团控制政治的模式相反,中国沿袭了自古以来的传统,以政权控制经济。

事实上这种“权力寻租”现象表现出来的也是腐败在中国难以根除的原因。

权利所有者的权力不受监督,必然会以权谋私,视公产如私产。

这所以在事实上“国进民退”就是政府中央集权策略,是权贵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中成长的表现。

第二是4万亿投资的问题。

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方案中的两大方案,这是蒸发在金融危机中出售比较快,力度比较大的两大方案,在应对危机中值得部分肯定。

但是问题是如何使这样一个大的投资计划和产业振兴规划达到预期目标。

问题出在了这个计划和振兴规划的布局上。

4万亿的投资全部集中在了基础领域和重大项目投资上,没有将扩大投资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