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与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缄默知识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缄默知识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内容 自 发产生冲突所致 。所以, 对缄默知识 的无
视或无知 , 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 另一方面 , 它又
的某种知识 。 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识的话 , 那么我们就可 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 知识。 【l 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 , ” 】“ 2 可以在成 千上万张脸中辨认 出这张脸 , 是通常我们却说 但
是人们固有的一种理解力 。从概念关 系上看 , 缄 默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而言的, 两者共 同构成 了人类知识 的总体 。正如英 国学者 波兰尼 指出 的:人类有两种知识 。 常所说 的知识是用书面 “ 通 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 的 , 这只是知识的

识 ,又有学生的缄默知识 ; 有关于具体 内容的缄
上面的分析 , 以为我们寻找到学生难以形 可 成全面、创新的教育观念的某些原 因,不难发现
批判性 ,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知觉获得 的,
收稿 日期 :0 8—0 20 7—1 0 基金项 目 :0 6年安徽 省青年 教师科研 资助计划项 目“ 20 隐性知识与语文 教学” 2 0 jw 9 ) (0 6q 0 7 作者简 介 : 祝辉 (9 5一 ) 男 , 1 7 , 安徽淮 北人 , 淮北煤炭 师范学院信息学 院讲师 。
经验、 显性知 识和缄 默 知识 、理性认识 与缄 默知 识
“ 某种 意义 上说 ,一个 教 师越 能 意识 到 自 从 己的缄 默知 识对 教学 的制 约 的存 在 , 他就 越 能理
能够真正地有机统一起来 , 把学 习的外在动力转化
成 学 习的 内在动 力 , 现 “ 实 要我 学 ” 我要学 ” 向“ 的飞
淮北煤 炭师范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哲学

缄默知识论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缄默知识论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主体 是技术知识 ,而其 中 不得不提及野 中郁次郎 (Iur o aa kj on nk )对 它的分 i
确 实含有大量 的缄默知识 :温森提在 ( a E g 类 。 中郁次郎在个体层面很 明确地从“ 能” 认 ( t ni Wh 一 野 技 和“

]题 话

缄 默 知 识 的 内涵 及 特 征
1 默知 识 的 内涵 缄
在 人 们 的 日常 生 活 中 通 常 会 存 在 “ H用 而 不 知 ” 的 未加 编 码 或 难 以编 码 、 度 个 人 化 的缄 默 知识 。 高 波
的知识 , 就像我们学会骑 自行车 , 却很难描述我们究 兰 尼 也 发 现 , 在技 术 领 域 中 , 于 技 能 和 专 业 能 力 的 关 竟是怎么学会 的 ,或者说我们很难用 自己的表达很 论述并 不能将技术本意表达完全 ,而且在职业 能力
力 。同时 , 默知识 的体现也依赖 于具体 的行为 。 缄
二 、 业教 育中的缄默知识 职 1 . 知识与缄默知识 技术
校文化 的缄默 知识 。然而 , 关注教学 的角度来说 , 从 基 于职校 师生个体的缄默知识研究将 会对职校教学
改革 的探讨更为有效 。 涉及个体层面的缄默知识 , 就
2缄 默 知 识 的 主 要 特 征 .
在产品的生产过程 和服务 中 ,根本无法在 书本 中找
到。
总结大量文献对于缄默知识特性 概括存在大量有 价值且难 以传递 的缄
默 知 识 ,职 业 院校 的 教 学 进 行 怎 样 的改 革 才 能 使 学
快使一 个不会骑 自行车 的人学会这项技能 。这就是 形成 的过程中 ,缄默知识就有显性 知识无法代替 的 波兰尼所提 出的缄默 知识 ,他指 出 :人类有 两种 知 作用 。 “ 此外 , 内外一些技术哲学专家对明言知识和 国 识。 常所说 的知识是用 书面文字或地 图、 通 数学公式 缄 默知识 在技术知识体系 中各 自所 占的地位和 比例 来表述 的 , 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 。 这 还有一种 知识 是 问题也 进行了一定程度 的探讨 ,他们 当中的许 多人 不能系统表述的 ,例 如我们有关 自己行 为的某种 知 认 为 , 明言知识 相 比较 , 默知识在技术知识 体系 与 缄 识。 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 的话 , 那么 中 占有 更大的 比例和更 为突出的位置 ,具有更 大的 我们就可以将后 一种 知识称 为缄默 知识 。 这种缄默 价值 。然而 , ” 正如波兰尼所认 为的那 样 , 默知识是 缄 知识不仅存在于 日常生活中 ,即使是在非 常理性 化 职业能力 中最为重要也是最 难获得的部分 ,它物化 的科学研究 中也存在 。

论教师的缄默知识

论教师的缄默知识

论教师的缄默知识【摘要】当今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不能充分一致的现象迫使我们去研究真正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因素——教师的缄默知识。

文章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阐释教师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以及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并阐述了教师的缄默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号召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大量的缄默知识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从而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

【关键字】教师;知识;缄默知识一、教师缄默知识的存在及其特征(一)教师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有学者认为缄默知识也可以称为经验知识。

那么教师的缄默知识就可以认为是关于教师生活的经验、关于周围社会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基本知识。

这些缄默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活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等获得。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会不断地使用自己的缄默知识。

同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又不断检验、修改已有的缄默知识和生成新的缄默知识。

比如对待一个上课大声讲话、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就会采取不同的态度。

若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师范生,对自己的职业和未来满怀信心,抱着“拯救每一位学生”的心态来对待教学,把课堂教学管理看成是自己成功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标志。

那么他就希望自己的课堂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乖乖听乖乖记就行,若有此种意外事情发生,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可能是呵斥让学生乖乖就范。

当学生端正地坐在椅子上双手向后背着时,教师就会为自己的“战果”开心。

而对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他可能不会只看事情的表面,他会想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

因为任何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个人价值观的体现,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又与自己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相联系。

若教师对学生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说有足够的有关学生的缄默知识,那他就会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的冲突。

缄默知识的多少、缄默知识的异同都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1.教师的缄默知识的特征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

波兰尼甚至还认为,缄默知识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知识类型,是我们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结晶。

缄默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缄默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收 稿 日期 0 卜 ~ l 1 2 0 1一 6
作 者简 介: 李静(9 4 )士 , 1 7一 , 云南建水人 , 内江师范学院教师
维普资讯
・7 ・ 2
内 师 范学 院 学 报
第 1 第 1撕 7卷
明显 的例子 是 : 们有时 能够 辨 别出哪些语 句是符台 语 法的 , 未必 能说 出语法 规则是 什 人 但
与显性 知识 相 比较 , 默知识 具有 以下几 个特征 : 一 . 逻辑 性 。它不 能用语 言、 缄 其 非 文 字或符 号进 行逻 辑的说 明 其二 , 非公 共性 。 它不 能通过 大众 媒体 的形式来 进行 正规的 传 递. 因为这是连 这类 知识 的拥 有者 和使用 者都无法表 达 的 。 的传播 更多 的是借 助于个体 它 受众 的情感 、 解 获得 。其 三 , 理 非批 判性 ,所谓非批判 性 是指它 不具 有 理 论为 尺度的批 判性 它 是人们 通过 身体 的感 官或知觉 获得 的, 是一 种直接感 受 和会意 其 四. 景性 。 情 它
宴 践 所 起 的 作 用 却 是 不 容 忽 视 的 缄 默 知 识 在 我 们 的 教 学 过 程 中 起 什 /作 用 ?缄 默 知 识 厶
又 在 没 有 关 于 它 的 觉 知 的 情 况 下 并 行 地 被 下 意 识 地 处 理 . 默 知 识 是 从 个 人 有 意 识 的 经 缄
验 中被分 离 出来的部 分 。事实上 它不 可能全部 加以外显 化 , 以“ 所 我们 知道 的东西 比我们
能 告 知 他 人 的 东 西 多 ” 。
的 获 得 是 对 具 体 ’ 景 的 一 种 直 觉 综 合 或 把 握 . 此 他 的 作 用 只 有 在 相 似 的 情 景 再 现 时 才 睛 因 能 发 挥 。 由此 可 知 . 默 知 识 具 有 模 糊 性 情 景 性 等 主 要 的 特 征 。 缄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实施现状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实施现状

广义的课程目标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

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狭义的课程目标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

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它源于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基于课程内容的整合,主要策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内容,并且要确立和加强其地位;二是其他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如果适宜用信息技术作为其载体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加以传播;三是信息技术并非万能技术,还需要为那些无法用信息技术来表达的内容保留必要的空间.比如缄默知识或意会知识。

1)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1]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充分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使学生成为社会中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包括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到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平衡。

(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课程内容应该考虑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

即使在选择学术性学科的内容时,也应该尽可能地联系社会的需要,以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较好地发挥社会效用。

此外,课程内容不仅要注意与现实社会的相关,而且还要注意与未来社会的相关。

(3)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课程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而选择的。

缄默知识——精选推荐

缄默知识——精选推荐

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理论(⼀)、什么是缄默知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书中⾸次提出了缄默知识的相关是指的概念,他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种形式。

显性知识是指可以⽤语⾔⽂字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是指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传的知识。

波兰尼的理论的核⼼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说的”。

1、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分(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公共的,⽽缄默知识是难以规范的,零星的,并且常常具有浓厚的个⼈⾊彩,与个体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的情景交织在⼀起。

(2)显性知识所陈述的内容往往得到了科学的证实或检验,⽽缄默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

(3)显性知识是稳定的,明确的,是能够复现的,⽽缄默知识难以捉摸,含糊不清,没有定形。

(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经过编码或者格式化、结构化,因此,可以⽤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程序和说明书等⽅式来表达,⽽缄默知识尚未编码和格式化,更多地需要⽤诀窍、个⼈技巧、习惯、信念等形式显现。

(5)显性知识的使⽤者对所使⽤的知识有着明确的认识,⽽缄默知识的使⽤者则对所使⽤的知识不甚了解。

(6)显性知识容易被存储理解、传递和分享,⽽缄默知识则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

2、缄默知识的习得⽅式(1)通过显性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然遗忘⽽获得。

(2)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式获得,如技能的强化训练。

(3)通过建⽴“师徒学艺制”的⽅式获得: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实现转移。

(4)通过使他⼈隐性知识外显化⽽获得:对他⼈的隐性知识加以显性化、符号化,然后对它的合理性加以检验,修正与利⽤,在这⾥,默会知识的外显化以及它的检验,必须借助个体⾃我反思能⼒的提升,⽽个体⾃我反思能⼒的获得⼜必须借助⼀定外显知识的掌握才⾏。

(⼆)、在教育中的应⽤(1)对课堂教学的启⽰1)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多重性教学过程既是⼀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同时也是⼀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或者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同时还是⼀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



一、缄默知识概论 二、缄默知识的特点 三、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别 四、缄默知识的类型 五、缄默知识与教学的关系 六、在教学改革中如何面对缄默知识 七、教师成长的关键—由缄默知识向实践知识 的转化
一、缄默知识概论

1、兰尼Mickael.Polanyi(1958):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 内容,一般认为它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于 1958年最早正式提出来的。他被称为缄默知识之父。他认 为:缄默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 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 部分,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 到自己的理智力量。他基于“我们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能够告 诉他人的东西要多”这一认识论命题,即人类通过认识活动 所获得知识包括了他们通过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表达 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 存在着其它类型的知识,这种其它类型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是人类所有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为人 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

教学过程中对缄默知识的无知及由此导致的缄 默知识的自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教 学难点问题的解决,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有 效性。
当显性的课程知识与缄默知识发生冲突时,学 生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是缄默 知识,而不是显性的课程知识。

六、在教学改革中如何面对缄默知识



1、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 在,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 以及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成熟的认识主体的 观念。 2、认识和理解教学生活中缄默知识关键的一步就 是要使它们显性化,从而才能够对它们加以检讨、 修正或应用。 3、要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的价值。 4、从教学工作的各个实际环节来说,特别是从备 课和教学评价环节来说,都应该考虑到相应的缄默 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小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小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

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C。

感受、参加、养成D。

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

教师的发展 C。

学生的选择D。

课程制度的变迁4。

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

知识、技能和方法 B。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

知识、技能和情感D。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

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

加德纳B.推孟C。

韦克斯勒 D。

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A。

讲解--接受式B。

示范——模仿式C。

探究发现式D。

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

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D。

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

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

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

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

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

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 C。

国家课程 D。

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

备课 B。

上课 C。

批改作业 D。

考试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_兼论对现代教学的启示_郭斯萍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_兼论对现代教学的启示_郭斯萍

是学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 作 用 的 结 果 % 学 习 过 程 是 由 一系列的事件构成的 " 图 #$ " 加涅根 据 信 息 加 工 理 论 提 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 ! 认 为 学 习 过 程 就 是 一 个 信 息加工的过程 ! 即学习者 对 来 自 环 境 刺 激 的 信 息 进 行 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 并 具 体 描 述 了 典 型 的 信 息 加 工模式 " 认为学习可以区别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 学 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 头 脑 中 的 内 部 活 动 ! 与 此 相 应 ! 每 一 个 学 习 活 动 都 可 以 被 分 解 为 八 个 阶 段 % 见 图 &$ 方框上面是该阶段的名称 ! 方 框 里 面 是 该 阶 段 学 生 内 部的主要学习过程 " 图 && 学习的过程的阶段
#! 知识的组织化呈现
要使学生积极有 效 地 学 习 ! 教 学 内 容 应 组 织 成 富 有意义的序列 ! 符合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 " 认知加工过 程 是 指 信 息 的 输 入 )编 码 )储 存 )提 取 )输 出 的 过 程 !相 应的则要教师在呈现教学 内 容 时 ! 首 先 应 注 意 新 信 息 要具有可辨别性 ! 以有助于学 生 进 行 选 择 性 知 觉 ! 其 次 要注意新旧信息的联系 ! 新呈 现 的 信 息 要 结 构 清 晰 ) 层 次 鲜 明 !可 运 用 板 书 )图 例 等 突 出 新 知 识 的 组 织 结 构 " 再次要求教师应采取一些 教 学 策 略 使 学 生 积 极 参 与 学 习 活 动 !为 了 确 保 正 确 )牢 固 地 掌 握 所 学 知 识 !还 应 使 学生将学习的结果表现为 外 部 行 为 并 对 这 些 行 为 进 行 反馈 "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OBE_模式教学改革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OBE_模式教学改革

第4期2024年2月无线互联科技Wireless Intern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4February,2024基金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项目名称:基于OBE 模式下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跨校修读模式探索㊂作者简介:魏洪峰(1975 ),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模式识别,信息处理㊂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的OBE 模式教学改革魏洪峰(渤海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摘要:为了满足电子㊁自动化㊁通信等专业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作为其各专业课程的基础与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必须与经济技术的发展相对应㊂文章从课程的特点出发,从理论课程教学㊁实践课程教学㊁教学方法㊁考核模式4个方面对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进行了OBE 模式教学改革㊂改革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式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㊂关键词:OBE ; 数字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㊀㊀文献标志码:A 0㊀引言㊀㊀集现代化电子技术㊁信息技术㊁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社会上的众多领域都有着密切联系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数字电路及相关最新技术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㊂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专业课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㊁自我学习以及实践创新能力㊂因而,在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体系㊁课程教学内容㊁课程教学方法㊁课堂教学手段㊁实验方案及评价体系等需要不断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探索,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㊂新工科要求高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适应新业态㊁新形式的挑战,培养出多元化的技能型人才,促使学生在理论知识㊁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全面发展[1]㊂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 -Based Educaiton,OBE),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基于学习产出的教学模式㊂首先,OBE 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式的教学理念,由灌输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培养;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最后,高校人才培养要符合OBE 的教学理念,有利于社会上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能使学生具备优良的专业文化素养,让学生毕业后走出校园能及时适应社会,为学生在工作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1]㊂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模式应融合理论分析㊁虚拟仿真和实践能力,通过整合理论教学内容㊁拓宽实验教学层面,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用,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分析㊁设计电路的能力,实施基于OBE 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㊂1㊀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面临的问题㊀㊀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以适应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传统的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存在教材内容更新慢㊁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㊁教学模式和手段面临创新驱动不足等问题,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要求,一定程度上缺少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2]㊂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仍然偏重理论教学,对实际电路的设计方案和应用方面涉及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单纯记住了器件的组成及功能,在考试中能够获得较高的分数,但真正需要综合设计电路的时候力不从心;实验环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工程实践性不强,有待进一步改进;第二课堂开展不足,新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引入不够,无法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团队合作㊁自我学习和实践探索等获得 数字电子技术 的新知识和新成果的能力㊂2㊀目前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的现状㊀㊀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基本门电路的设计与测试㊁译码器与数据选择器及全加器的设计及应用㊁触发器的功能与测试㊁计数器和555定时器的设计与应用等[3]㊂通过调研33所本科院校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理论教学学时数的统计数据如图1所示[4]㊂图1㊀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数从调查结果看,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应该缩减分立器件部分知识点的讲授学时,小规模集成电路部分知识点应该精讲,而数字脉冲电路部分内容应注重应用,另外还应该引入大规模集成电路㊁可编程器件等内容[5]㊂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网络资源平台㊁手机App㊁虚拟仿真技术等结合不足,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环节少,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㊂33所本科高校的教学方法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4]㊂图2㊀各校教学方法的统计3㊀OBE理念下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的改革措施㊀㊀基于新工科背景及OBE模式标准,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㊁教学质量要求等方面对课程教学内容㊁实验项目㊁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设置㊁修订㊁完善,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形成一套可共享的㊁具有优良借鉴价值的教学改革方案㊂3.1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㊀㊀新工科背景下,根据OBE的教学理念,修正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4个模块,即基本门电路的设计与应用㊁译码器与数据选择器及全加器的设计及应用㊁触发器的功能与测试㊁计数器和555定时器的设计与应用,如图3所示㊂图3㊀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结合OBE模式相关内容对原来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将理论课中与先修课程重复的内容删除或削减,例如数值的运算这个知识点,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已经讲过,本课程讲授是可作概述总结,不必精讲细练㊂这样,将节省的课时融入新知识点体系,同时增加学生实践课堂,让学生到生产企业中参观㊁调研和学习,加强学生对本专业和课程知识结构的认识,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㊂3.2㊀实践课程教学改革㊀㊀设置合理的实验项目,强化设计性㊁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并结合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实验设计和验证㊂通过设计性㊁综合性实验的展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㊂例如,用与非门设计一电路,完成如下功能:某车间有A㊁B㊁C㊁D4台发电机,今要求A必须开机,其他3台电动机中至少有2台开机,如不满足上述要求,则指示灯熄灭㊂设计电路时,首先做逻辑抽象:输入变量A㊁B㊁C㊁D为1时是开机㊁为0时是关机;输出变量Y为1时是灯亮㊁为0时是灯灭㊂其次,列写逻辑真值表后可列写出符合要求的逻辑表达式Y=((ABC)ᶄ㊃(ACD)ᶄ㊃(ABD)ᶄ)ᶄ㊂最后,画出对应的组合逻辑电路,如图4所示,连接完图形后进行功能验证即可㊂通过实验设计,学生既开发了逻辑思维,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对应的理论知识点也得到了复习和巩固㊂图4㊀发电机逻辑电路另外,引入虚拟仿真仪器作为测试辅助手段,锻炼学生进行模拟仿真实践的能力㊂根据学生对前期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如设计综合设计项目,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自己检索相关实验内容并分配好工作,由教师审核后展开实施,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对最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点评㊂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㊂3.3㊀教学方法改革㊀㊀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平台㊁网络资源平台㊁手机App㊁虚拟仿真技术等紧密结合,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虚实相结合实现课程融合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与板书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课堂讲授的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班级学习群,把教学大纲㊁教案㊁相应的章节习题等上传到学习群中,也可以在学习群中完成在线问答与交流,扩充了师生互动的渠道与环节,方便了学生随时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的自由度和主动性得到良好的体现㊂理论章节讲授完后,教师布置一定的任务,结合情境课堂㊁互动讨论㊁任务驱动等环节,设置设计性㊁综合性实验并与虚拟仿真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电路仿真软件Logisim㊁Protel㊁Pspice㊁Multisim 等,使教学内容更符合行业的应用需求,也完善了课程体系㊂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指导,使学生独立使用仿真软件完成逻辑电路的绘制及性能的分析等,使学生对课程知识融会贯通㊂以仿真软件Multisim 设计八路抢答器为例,总体电路仿真如图5所示㊂图5㊀八路抢答器总体电路㊀㊀将各个自电路进行连接后,可运用Multisim 进行仿真来验证抢答器电路的功能㊂仿真工具的应用能突出设计的实用性㊁便捷性和易操作性,课程采用案例驱动法,以工程或生活实例导入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㊁自主查阅资料㊁合同协作等综合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㊂教师用多渠道多手段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及其应用,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㊂3.4㊀考核模式改革㊀㊀在OBE 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在传授学生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㊁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㊂考核模式不再以卷面分数为主,授课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㊁所需考核内容和实际的教学过程环节,将评价标准细化,使考核体系更加全面㊁更加完善㊂考核采用多种成绩综合评定的方式,考核成绩的形式为:总评成绩构成(100%)=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㊂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㊁情境互动㊁作业㊁实验操作㊁分析设计能力㊁实验报告㊁团队合作精神等情况给出,主要检验学生旷课与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情况㊁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㊁学生对实验项目的独立完成情况㊁分析设计及团队协作的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完成程度打分㊂期末考试成绩占70%,试卷命题以教学大纲作为标准㊁以新工科和OBE模式为依据㊁以学生为中心㊁以课程的达成目标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为依据,贯穿整体课程,突出重点与难点,难易分层,基本覆盖课程的知识点,综合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与掌握程度㊂根据学生期末试卷的答题情况给予成绩,试卷满分100分折合实际分值为70分,学生根据所得分数按比例进行折合㊂在新工科背景下,按照OBE模式以课程目标和能力标准为基础,考核将会分层化㊁具体化㊁内容全面化,能综合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达成度,使学生具备独立设计数字电路和系统的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㊂4 结语㊀㊀综上所述,OBE模式融入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注重学生学习产出,培养学生自主式和探究式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㊁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还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㊂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授课教师,要充分掌握OBE的教学理念,理解其内涵,结合课程的特点从理论课程教学㊁实验课程教学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㊁课程考核模式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OBE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㊂参考文献[1]杨春玲,朱敏.基于OBE的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改革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40):31-33.[2]刘华珠.浅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1):55-56.[3]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4]张秀荣.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教学现状的调研[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7(39):95-97.[5]刘金锦,庞学民,刘瑞婷,等.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工业信息化教育,2015 (3):24-26.(编辑㊀王雪芬)OBE teaching reform of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Wei HongfengCollege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121013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s for electronics auto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majors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s are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their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he teaching mode of courses must correspo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paper carrie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BE mode in the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from four aspects theoretical course teaching practical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and assessment mode.The reform focuses on student-centered diversified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s cultivating students autonomous and inquisitive learn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iteracy.Key words OBE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论教师教育者的教学示范性

论教师教育者的教学示范性

㊀11㊀论教师教育者的教学示范性[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课题 基于嵌入性理论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J-c/2018/23)ꎮ[作者简介]朱沛雨ꎬ硕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教师教育ꎻ刘欢ꎬ硕士ꎬ助教ꎬ研究方向:教师教育ꎮ朱沛雨ꎬ刘㊀欢(宿迁学院教育学院ꎬ江苏㊀宿迁㊀223800)[摘㊀要]教师教育者教学示范性是指教师教育者所呈现的课例具有典范的特性ꎬ以观察学习理论㊁隐性课程理论㊁缄默知识理论为基础的示范性ꎬ具有创新的教学设计㊁全面的维度展示㊁艺术的教学演示㊁适时的教学提示四个特征ꎮ有效的示范不仅有助于学习内容的掌握ꎬ也有助于学习者通过观察学会教学ꎬ提高教学的效率ꎮ为此ꎬ教师教育者要从提升授 好课 能力ꎬ掌握不着痕迹地暗示授课要点等方面着手ꎬ提高自身教学的示范性ꎮ[关键词]教师教育者ꎻ教师教育ꎻ教学示范性ꎻ专业发展[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㊀㊀DOI:10.3969/j.issn.1005-1058.2020.10.003㊀㊀作为师范专业教师ꎬ常听师范生抱怨 教育理论无法指导实践 ꎬ也常听一线教师对在职培训的微词: 教育理论讲得再好ꎬ不如示范的效果好ꎮ 抱怨与微词ꎬ都指向同一个事实:教师教育者很难为学习者展示基于理论的成功课例ꎬ这折射出教师教育者教学示范性不足是亟须解决的问题ꎮ已有研究对教师教育者的教学示范性意涵㊁特征㊁理论基础与策略少有考量ꎮ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ꎬ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ꎮ一㊁教师教育者教学示范性的内涵与特征(一)教师教育者教学示范性的内涵教师教育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 依据基础教育发展要求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ꎬ遵循教师成长的内在规律ꎬ承担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发展的专业人员 [1]ꎬ既包括教师ꎬ也包括承担课程设计㊁教学管理的非教学人员ꎻ第二类指在教师教育机构中承担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ꎬ包括承担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师ꎻ第三类指在教师教育机构中承担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ꎬ由于这部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会学习者如何教学ꎬ本文中的教师教育者主要是指此类教师ꎮ教师教育者不仅传授知识ꎬ而且其自身的教学行为也易被学习者潜意识地 继承 ꎬ这对教师教育者的教学提出了示范性要求ꎬ 范 是展示出来的标准式样ꎬ 示 是指将教学要素在课堂展示出来ꎬ供学生观察ꎮ由此可知ꎬ教学示范性是指教师教育者所呈现的课例具有典范的特性ꎬ即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ꎬ将教学过程作为隐性课程向学习者展示ꎬ让学习者通过观察学会如何教学ꎮ美国学者列恩哈特将教学行为区分为科目内容知识和行动系统知识ꎬ行动系统知识是指 与上课相关的一些程序与方法知识ꎬ 这些知识将完善和补充你在其他课程里获得的科目内容知识 [2]ꎮ列恩哈特仅强调教学程序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ꎬ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情感㊁管理方式与氛围也影响教学效果ꎮ结合教师专业标准的三个维度ꎬ本文认为教学维度主要包括教学法示范㊁教学技能示范㊁教学管理示范㊁师德师风的示范四个维度ꎮ(二)教师教育者教学示范性的特征示范从字面理解ꎬ有风范ꎬ又能示之于人ꎬ让学习者感知到如何教ꎬ示范性是师范类课程与非师范专业课堂的显著区别ꎮ在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ꎬ示范性教学具有四个特征ꎮ1.创新的教学设计ꎮ创新性ꎬ一是指教学理论的可操作化ꎬ如义务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渗透课改理念㊁如何组织合作学习㊁如何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等ꎻ二是指教学形式的创新ꎬ如对学习者都熟知内容能采用新的教学设计ꎬ让人耳目一新ꎻ三是经典课型的再现ꎬ如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㊁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㊁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等ꎬ这些纠正班级授课制弊端的课型ꎬ我国学习者只闻其名未见其形ꎬ理解起来难度很大ꎬ迫切需要教师教育者作出示范ꎮ2.全面的维度展示ꎮ教师在教学中能选择适宜教学方法ꎬ显示扎实的教学技能ꎬ遵循规范的教学管理ꎬ表现出爱岗敬业㊁关爱学习者的师德师风ꎬ即把握了示范性的四个维度ꎬ课就有了 范 的特征ꎬ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ꎬ有利于学习者观察㊁认同与内化上课要领ꎬ渗透课改理念ꎬ发挥授课的全面育人作用ꎮ3.艺术的教学演示ꎮ教学是艺术也是技术ꎬ教学是从技术上升到艺术的工作ꎬ达到艺术层次教学法适当㊁教学环节完整㊁教学管理到位㊁师德师风感染性较强ꎮ艺术性的教学不仅保证思维的顺畅性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ꎬ展示课堂之美ꎬ激发专业情感ꎻ更能为学习者提供教学案例ꎬ有利于学习者反思个人教学与理想教学的差距ꎬ从而有意识地追求专业发展ꎮ4.适时的教学提示ꎮ由于学习者难以完全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及其依据ꎬ教师还需对主要环节进行提示与总结ꎬ在教学的关键之处进行点拨与指导ꎬ这样就能充分利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规律ꎬ让学习者充分观察教学行为ꎬ反思教学思想与方法ꎬ把握观察与学习的重点ꎬ真正在观察中学会如何教ꎮ二、教师教育者教学示范性的理论依据及价值(一)教师教育者教学示范性的理论基础教师是 一种不可忽视的隐性课程资源 [3]ꎬ教学具有示范性在学习论㊁课程论和知识论方面都有着较为明确的理论依据ꎮ1.观察学习理论ꎮ观察学习理论是由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提出ꎬ该理论认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情境中ꎬ人可以经由观察学习获得大量的行为模式ꎬ获得的行为模式与榜样类型和替代性强化有关ꎮ教师与学习者接触频繁ꎬ教师具有权威性ꎬ易成为学习者的榜样ꎻ学习者具有向师性ꎬ会潜意识地模仿教师ꎮ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ꎬ教师本人是学校最直观的㊁最有教益的模范ꎬ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ꎮ教师的教学行为通常会被学习者潜意识继承ꎬ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示范性要求ꎮ2.隐性课程理论ꎮ隐性课程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杜威隐晦提出ꎬ杜威指出: 有一种意见认为ꎬ一个人所学习的仅是他当时正在学习的特定的东西ꎬ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学中最大的错误了ꎮ [4]后来研究者杰克逊在«教师生活»中明确提出隐性课程概念ꎬ现一般指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知识㊁价值观念㊁态度和行为方式等ꎮ教师教育者在课堂上呈现的不仅是知识ꎬ其教学行为㊁教学态度㊁教学管理及其所构成的课堂场域ꎬ也对学习者教学能力的形成产生影响ꎮ3.缄默知识理论ꎮ缄默知识理论最早由英国学者波兰尼提出ꎬ波兰尼在«个体知识»中认为: 缄默性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ꎬ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ꎮ [5]缄默性知识主要通过 行动 传递ꎬ 行动 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知识的方式ꎮ在教师教育者的课堂上ꎬ 行动 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ꎬ这些 行动 中蕴含着能被反思和模仿的知识与技能ꎮ(二)教师教育者教学示范性的价值教师是教学要素的核心ꎬ在国家重视教师教育㊁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今天ꎬ重视教师教育者教学的示范性对于学习者的素质提升㊁师范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㊁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具有促进作用ꎮ1.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质量ꎮ人是环境的产物ꎬ具有 向师性 的学习者容易对教师课堂行为认同㊁内化与模仿ꎬ渐成自己的行为习惯ꎮ舍恩认为: 教师的经验是以案例的形式保存的ꎬ当实践者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ꎬ先前的案例就可以作为供参考的先12㊀㊀例ꎻ各种各样的案例构成了实践者的资料库ꎬ案例越丰富ꎬ意味着教师的实践智慧越丰富ꎮ [6]教师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往往会成为学习者不自觉模仿的案例ꎬ显著地提升学习者的教学能力ꎮ2.促进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为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抓手ꎮ在我国有关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尚未出台的背景下ꎬ以示范性教学的特征为其专业发展的主要标准是明确可行的ꎮ二是有助于教师教育者反思个人的专业素质与示范性教学的差距ꎬ找准素质短板ꎬ针对性提升个人专业素质ꎮ三㊁教师教育者教学示范性的提升路径提升教学示范性ꎬ教师教育者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ꎬ还要掌握 范 与 示 的要点ꎮ(一)上 好课 是前提好课 标准多样ꎬ可以是理念先进㊁目标明确㊁内容正确㊁方法恰当㊁师生互动的好课ꎬ可以是具有 高阶性㊁创新性㊁挑战度 [7]的 金课 ꎬ即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ꎬ教学内容有时代性和前沿性ꎬ教学形式有先进性和互动性ꎬ教学难度在 最近发展区 内等ꎮ作为教师教育者的 好课 应具有鲜明特色ꎬ还要具有教学法合理㊁教学技能娴熟㊁教学管理艺术㊁师德师风高尚等特征ꎮ为上好课ꎬ教师教育者要熟悉基础教育ꎮ教师教育者每年都要采用挂职锻炼的形式进入学校ꎬ熟悉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特点ꎬ发现他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ꎮ同时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研课㊁磨课ꎬ用新课改理念指引教学ꎬ积累教学经验ꎮ着重研究课改理念的具体化策略ꎬ以及课改理念与其他教学要素的组合策略ꎬ尽量提高教师教育者的教学水平和示范能力ꎮ(二)适时提示是关键教师教育者提供有效教学活动范例ꎬ其教学方式比内容更能够影响学习者对教学实践的认识ꎮ除无意注意的观察学习外ꎬ也需要有意注意提醒ꎮ为此ꎬ在课前揭示教学目标时ꎬ要提醒学习者观察和注意ꎻ在新授过程中要提示注意教学环节的过渡㊁教学重难点的处理ꎻ教学后要提醒学习者回忆与总结ꎮ适当提示的方式有适当停顿㊁加重语气㊁反复强调等ꎬ采用这些提示方式既能让学习者关注教学内容ꎬ反思教学方法ꎬ又不至于影响教学的连续性ꎮ(三)促进迁移是重点教师教育者不仅演示他们的教学行为ꎬ还要让学习者 了解与教学行为相伴的教法推演过程ꎬ及思维与行动方式 [8]ꎮ所以ꎬ在授课即将结束之际ꎬ提问学习者 你学到了什么 ꎬ要求学习者揣摩㊁模仿㊁体会教师的教学意图及其依据ꎬ反思教师的教态㊁教学设计㊁课堂管理及师德师风ꎬ应该如何加以改进ꎬ对于学习者以后的教学有何启示ꎬ并用语言明确表达出来ꎬ教师对于疑问予以解释说明ꎮ通过反思与解释ꎬ让学习者加深对于教师教学的理解ꎬ换位思考自己如何教学ꎮ四㊁结语教师教育者的教学示范性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ꎬ完善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质量ꎬ提高教学示范性要从 范 与 示 两方面着手ꎬ但这个过程涉及教师培养制度㊁培训者选拔制度㊁示范课的模式等方面ꎬ特别是示范课的模式是一个有待探索的内容ꎮһ参考文献:[1]赵明仁.教师教育者的身份内涵㊁困境与建构路径[J].教育研究ꎬ2017ꎬ38(6):95-100.[2]GOODTLꎬBROPHYJE.透视课堂[M].陶志琼ꎬ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ꎬ2009:2.[3]郭书敏.教师:一种不可忽视的隐性课程资源[J].中小学教师培训ꎬ2015(7):71-74.[4]杜威.我们怎样思维 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ꎬ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ꎬ2004:265.[5]王晶.理解知识的新视角:评迈克尔 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ꎬ2012ꎬ33(4):43-48.[6]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夏林清ꎬ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ꎬ2007:115. [7]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中国 金课 要具备高阶性㊁创新性与挑战度[EB/OL].(2018-11-24)[2020-02-24].http://education.news.cn/2018-11/24/c_1210001181.htm. [8]李芒ꎬ李岩.教师教育者五大角色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ꎬ2016ꎬ28(4):14-19.㊀13㊀。

缄默知识与课堂教学改革路径初探

缄默知识与课堂教学改革路径初探

自 然知识学习等有关的缄默知识。”哒就提醒我们, 身上潜藏的缄默知识的基础上, l 着重分析这些缄默知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身上缄默着的关于教学理 l 识对授课各环节的影响, 合理利用那些对教学活动有
念、 教学活 动 、 教学 内容 、 教学方式等 的不 同认 知 , : 对 利的缄默知识 , 引导学生剔除那些对教学和学生学习
识会 在潜移默化 中对人们的行 为施加强烈的影响 , 支 基础 。 在显性知识 的各部分之间起着连接 、 滑的作 : 润 用, 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自 身掌握的 显性知识。 l 持或阻碍人 的行为选择。同时 , 人们对外 界信息 的接
与显性知识相比, 缄默知识有下列特征: 第一, I 不 收和消化也经常受到缄默知识 的干扰 , 人们身上存在
这些知识每一位课堂参与者尤其是授课教师必须予 l 不利的缄默知识,防止其对教学活动的干扰作用, 简 以充分重视, 缄默知识会给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带 J 化学生的学习难度 , 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来 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 三
在教学资源的甄别、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方式 I 缄默知识本学意外的处理等方面, 缄默知识都在 自觉 I 和传播的特殊性, 虽然缄默知识理论也并没有为破除
与信仰 、 与习惯以及社会传统与 习俗 、 化气氛 : 品位 文 释性框架和 知识信 念 ; 所有 的显 性知识 都植根 于缄
与集体知识在人们头脑中的长期积淀。 l 默知 识 , 性知 识 的增 长 、 用 和理 解也 都依 赖 于 显 应 事实上, 显性知识在任何社会或者知识体系中都 l 缄默知 识 。 人们内心所潜藏 的缄 默知识是分散 的 、不清 晰 不是唯一和全部的知识,无论它们的作用多么重要 , ! 它们只能是整个知识体系的一个部分, 在显性知识之 I , 因而其指引下的特定环境下的发生的行为往往具 的 外、 , ST 还存在各种各样其他类型的知识 , 他们不但 I 有突然性 , 规律性缺失 , 易于与外界产生冲突。 当特定 填补着显性知识遗留的空隙, 甚至构成了显性知识的 I 的环境 、 氛围或压力 映射 到我们 的头脑中时 , 缄默知

中职硕士培养过程中缄默知识的习得与教学改革

中职硕士培养过程中缄默知识的习得与教学改革

2008年第5期第23卷总第204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 oU R N A L O F J I A N G SU T E A C H E R S U N I V ER S I T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N o.5.2008V01.23G en em l N o.204“中职硕士”培养过程中缄默知识的习得与教学改革王良,周明星(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天津300222)摘要:“中职硕士”是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而设置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型学位,旨在培养中等职业学校高层次“双师型”教师。

缄默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中职硕士”习得缄默知识的途径主要有现代师徒制、行动学习法、网络博客(B109)式;其教学改革路径为教学目标岗位化,教学过程情景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评价多样化。

关键词:中职硕士;缄默知识;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401(2008)05一0056一03“中职硕士”是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为背景设置的一种职业型学位,旨在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既懂得相关基础理论,又能进行相关实践的高级“双师型”教师。

…中职硕士培养目标中对实践有较高的要求,而缄默知识在实践性技能的习得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培养过程中重视缄默知识的习得是中职硕士的重要特征。

积极探索中职硕士培养过程中缄默知识的习得途径,并据此对中职硕士的教学进行改革,对于提高中职硕士的培养质量,促进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硕士缄默知识习得的意义缄默知识(t aci t know l edge,也有人译作默会知识、隐性知识)的概念,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Pol anyi)于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指那些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的并且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获得缄默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获得缄默知识

运 用信 息 技 术 促 进 教 师 获 得 缄 默 知 识
郭 凯 ,陈 琳
( 州 师 范 大 学 信息 传 播 学 院 ,江 苏 徐 州 2 10 ) 徐 2 0 9
摘 要 : 缄 默知 识 作 为 评 价 教 师 专 业 水 平 的 重要 依 据 , 教 学 实 践 中教 师 教 学 行 为产 生 重 要 影 响 .本 文 通 对
(nr e1t n we g ) iat uae 0 lde . i k
( )非公 共性 2 缄 默 知识 不 能 以 正规 的形式 加 以传 递 .由于 缄 默 知 识 很 难 用 言 语 表 达 清楚 , 一 种 连 知 识 的拥 是 有 者 和 使 用 者也 不 能 清 晰表 达 的知 识 , 很 难 像 外 显 知识 那 样 , 接 通 过 正 规 的形 式 加 以传 递 , 不 它 直 也 能 同时 为 不 同 的人 们 所 分 享 .因 此 , 然 知 识 缺 乏 外 显 知 识 的 公 共 性 特 征 , 一 种 高 度 个 体 化 的 缄 是
了界 定 , 他们 认 为缄 默知识 是 高度 个体 化 , 以形式 化或 沟通 , 难 而且 难 以与 他人 共享 的 知识 .
1 2 缄 默 知 识 的 特 征 .
由缄 默 知识 的定 义可 知 , 缄默 知识 是一 种 难 以用语 言表 达 , 且 能影 响个 人 行 为 的知 识 . 并
实践 .
通 讯 作 者 :陈琳 ( 97一) 男 ( 族 ) 徐 州 师 范 大 学 信 息传 播 学 院 院 长 , 授 , 究 方 向 : 育 技 术 理 论 与 实 践 , 育 15 , 汉 , 教 研 教 教
技术 学科 发展 , 数字化教 育资源建设 、 字媒 体艺术 、 数 数字 摄影.

浅 谈 缄 默 词 语 三 步

浅  谈  缄  默  词  语  三  步

浅谈缄默词语三步万州区联铨小学张冬梅语文学习,既有外显学习,也有内隐学习;语文知识既有显性知识,也有缄默知识。

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获得的指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语言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理性主义教学法日益暴露出的弊端使人们意识到,将语言视为理性化的人类经验、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恶果使语言成为死的、固体的研究对象,唯余形式而丧失意义。

自19世纪末开始的实证主义教学法(直接法、听说法、功能法等)及人本主义教学法在批判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重视语用、听说领先、情景交际、意义追寻等主张,在语言教学改革中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

人们曾试图用“经验实证”、“实践”、“策略”等术语来总结改革成果的功臣,但事实上,现代语言习得和教学的重要基石是“缄默知识”。

第一步、什么是缄默知识我们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怎么骑自行车的知识,但究竟如何让使车保持平衡并使它前进,则必须有赖于个体的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自如地骑自行车了。

很显然,这种体验是难以言传的。

也就是说,有一种难以说清楚的知识在起作用。

因为它的难以用语言清晰的表述,所以称为“缄默知识”。

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

“眼前有景道不得”,是李白面对黄鹤楼崔灏题诗发出的感叹;“心中有识说不出”,是缄默知识的生动的注脚。

缄默知识是相对显性知识而言的,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就是显性知识。

不可言传性是缄默知识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汉语文特点,以及课标教学目标的三维性决定了它必须与内隐学习、缄默知识相伴而行(一)汉语文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与内隐学习、缄默知识结伴而行汉语是表意文字,“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

1、意合性“以意会而相联,以事理而相合”是汉语的特点。

比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的前三句由九个名词简单排列而成,且相互之间没有其他语法成分连接,但是这些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浑然一体,构成了意境深远的山村秋景图,收到了言简意丰的效果,作者所凭借的就是意合法。

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策略

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策略

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策略一、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基础地位与强势作用从内容的角度看,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一个知识系统。

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认为,知识不仅包括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图形等加以陈述的显性知识,还包括那些个体自己意识不到,或者只是模糊地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的说明,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的缄默知识。

②据此分析,教师的教育观念就不仅包括用言语表达的部分,如他们学习并接受的解释教育现象的概念和理论,他们在生活经历和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总结和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等,而且包括他们通过无意识地内隐学习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缄默知识。

生活经验表明,在一些情境下,人们虽然并没有意识到也无法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那些规则,这属于无意识的内隐学习。

每个教师都当过学生,都受过教育,都有过学校生活的经历,因此,在他们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以前,他们对于知识是什么,教育、教学是怎么一回事,学校、老师是干什么的,师生关系是怎么样的等问题,实际上已经有了感受。

并且,这种感受有些可以言说,有些则自己还未意识到也说不清楚,但它确确实实存在着,并影响、支配着个体的行为。

一位身为教师的家长为无法改变自己孩子的行为而苦恼,笔者问她:“有无与孩子谈谈?”她说:“有。

”笔者再问她:“谈话中全是你说还是有机会让孩子也说说?”她回答:“当然是我说。

”仔细分析一下,这位教师实际上是把教育等同于喋喋不休的说教,这就是她的关于“教育”的缄默知识。

她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但会从其教育态度、行为中反映出来。

其实,只要我们注意观察与思考,就不难发现这些缄默的教育知识真实地存在于每一个教师的知识体系里,体现在每一个教师的行为中。

这就形成了教师隐性的教育观念,它是个体的教育知识背景或教育知识图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师解释教育现象,规范自己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内隐的解释性框架。

心理学家发现,无论从人类种系进化还是从个体心理发生的角度看,复杂的无意识知觉和内隐认知机能的出现都大大早于意识。

缄默知识及其研究发展

缄默知识及其研究发展

缄默知识及其研究发展陈柳钦(天津社会科学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所谓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可以通过信息、经验心得、抽象的观念、标准作业程序、系统化的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

知识呈现的形式虽然有很多种,但在本质上都必须具备创造附加价值的效果,否则就不能被称为知识。

因此引进、学习、扩散、创新知识,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驱动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力量。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资源可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

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是可以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缄默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它往往被偶然发现,并且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对“缄默知识”的思考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东方,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文化典籍《道德经》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

”这可以看作是早期东方文化对缄默知识较为精确的界定.西方,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就认为感觉经验也可以使人获得某种知识.而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则认为,“有两种知识,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暧昧的"。

真实的知识是通过理智获得的,它是对原子和虚空的把握.感觉所获得的知识是暖味的,它停留于事物的现象,并受认识主体因素的影响,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内容。

至于“暧昧知识"如何过渡飞跃到“真实知识”,德谟克利特没有说明。

但是,他注意到了那些模糊的,不能清楚表达的知识的存在,而且这些知识是约定俗成的、主观的,存在着个体差异,并可上升为显性的概念。

这些论述无疑使我们看到了缄默知识的影子。

后来的哲学集大成者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进一步认为,人的认识有不同的层次,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同的灵魂状态:相当于最高一部分的是理性,相当于第二部分的是理智,相当于第三部分的是信念,相当于最后一部分的是想象.他区分出了理性灵魂与非理性灵魂,并承认了非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得前人关于缄默知识的影子逐渐清晰起来。

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讨

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讨

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讨1. 引言1.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具备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健全发展的品德,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主动参与、自觉遵守法律的公民。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还在于教育学生履行公民责任,尊重他人权利,培养学生正直的品质,弘扬社会正气,倡导公序良俗,强化法治观念,守法诚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国家法治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推进教育事业的有效途径,助力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1.2 缄默知识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意义缄默知识理论强调了知识的积累和传递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缄默知识理论注重了情感和体验的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

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激发其对道德与法治的情感认同,从而真正内化这些知识。

缄默知识理论还注重了个体的内在修养和意识形态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道德与法治不仅仅是为了遵守规则,更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缄默知识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自我修养,让他们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获得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影响。

2. 正文2.1 缄默知识理论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缄默知识理论是指在我们的思维中存在着一种无法外化表达的知识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缄默知识与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摘要]缄默知识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的缄默性,教师要全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强化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丰富和发展教师缄默知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文章从缄默知识的概念、特征及性质入手,阐述了缄默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于缄默知识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以便为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缄默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作者简介]高桂敏(1973- ),女,蒙古族,吉林前郭人,松原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

(吉林松原 138005)[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43-02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教师和学生都具备不同层次的缄默知识,而师生的缄默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认识和理解学生的缄默知识,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技艺,认识和理解自身的缄默知识则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目标。

一、缄默知识的概念、特征及性质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也称为“隐性知识”,是指人们不能清楚地反思和表述的知识,即不能通过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所表达出来的知识。

但这种知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克莱蒙特(clement,j.)将缄默知识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无意识知识”(unconscious knowledge)和“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conscious but non-verbal knowledge)①。

缄默知识具有非逻辑性、非公共性及非批判性等三种特征。

因为缄默知识是无意识的知识,所以无法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即具有非逻辑性。

缄默知识的非公共性是指缄默知识无法用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因为拥有缄默知识的人本身也无法清楚地表述知识,所以不能用正规的形式进行传递。

但是,缄默知识并非无法传递,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小组内协作及组间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缄默知识的传递,学生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模仿来传递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的非批判性是指不能进行“批判性反思”。

由于人们通过推理获得显性知识,则可以对显性知识进行反思和批判,而缄默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观察与体验获得的一种感悟,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知识,因此无法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

缄默知识具有三种性质,即“情景性”“文化性”和“层次性”。

缄默知识的形成与获得与一定的“情景”(situation)相关联,是对情景的直觉感悟和把握,因此,缄默知识具有情景性。

缄默知识的“文化性”是指缄默知识的获得需要一定的文化特征,不同文化特征的人无法分享不同层次的缄默知识,如同小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高中知识。

没有前期知识和经验的准备,无法接纳新知识和新的经验,也就是说只有相同文化底蕴的人才有可能拥有相同的缄默知识。

因此,人们的交往不仅建立在显性社会规则上,而且也建立在缄默的社会规则上,所以人们才会拥有一个又一个的社会圈子。

然而,缄默知识并不局限于一种形态,我们根据缄默知识被人们所意识到的程度将其划分成多种形态或多个层次,如意识的初级阶段,即无意识知识阶段;意识的中级阶段,即能够意识到但无法用语言表述知识的阶段;意识的高级阶段,即能够意识到且能够用语言表述知识的阶段,也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阶段。

这几个阶段即指缄默知识的层次性。

二、缄默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缄默知识是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事物和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文化层次的缄默知识,如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缄默知识。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复杂多样的,如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缄默知识,有关师生交往和互动的缄默知识、有关多媒体教学的缄默知识、有关网络空间的缄默知识,等等。

其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缄默知识,如对课程标准的缄默知识、对课程改革的缄默知识,对教师角色转变的缄默理解,对与文本、与学生如何对话的缄默理解,教学内容单元化、单元内容项目化及四环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创新等教学用语的缄默理解等。

这些缄默知识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深远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例如教师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认为这个flash动画创意效果好,要求学生像原创者那样去创新,那么教师就要按照这个标准去训练学生制作这方面的动画,指导学生分析和鉴赏这方面的优秀作品,并要求学生在这些方面“下工夫”。

教师根据自身“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的缄默知识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能够突破自身思维的束缚达到创新的要求。

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缄默理念和缄默知识的制约。

如果没有教师的缄默知识,就不能完整深刻地理解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不能很好地重构教学内容的内在知识基础、也就不可能真正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三、基于缄默知识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1.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缄默知识,理解缄默知识的“显性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不能把学生看作“无知”的人。

学生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获得了不同层次的缄默知识,虽然这些缄默知识还不够清晰、不够完善,但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对教学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生通过已有的缄默知识获得新的缄默知识,并将已有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形成显性知识。

使缄默知识显性化是一种语言的过程,即将意识到的缄默知识用语言表述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与协作。

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固守着单一的操作方法或设计思路,而是挖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及思维的创新,在这种操作过程中,学生缄默的认识、理解才能逐渐“显现”出来,才能被他人所认识和理解。

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其能够意识到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知识用文字或操作方法表现出来,这样有助于将学生的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教师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显性知识,研究其所拥有的缄默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显性知识的教学方法,更要注重学生缄默的学法,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社会经历铸就了学生不同层次的缄默知识,使他们分析、理解及判断的能力产生一定的差异。

教师只有注重学生的缄默知识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显性知识的同时将他们的缄默知识显现出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操作技能、态度和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新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态度和情感,更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操作技能、态度和情感,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

如果学生不能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他们的缄默知识就无法得到发展,相反,如果不是学生已有缄默知识的辅助,学生也无法顺利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使其显性化,并辅助学生获得新的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解办公自动化应用课程中的长文档排版时,可以根据教材目录或阅读电子书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在讲授邮件合并时,利用打印奖状及打印成绩通知单为例,借用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及生活体验分解疑难知识点,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民间教育学”的挖掘。

1996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bruner,j.)首次在《教育的文化》(the culture of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这种缄默的、难以表达的教育知识以明确的概念——“民间教育学”(folk pedagogy),它是师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缄默的教育知识。

也就是那些“目前尚未用语言和文字对其进行表述”的“隐含的教育学知识”“教育中的直觉性观念”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挖掘“民间教育学”、重视“民间教育学”,使缄默的“民间教育学”显性化,促使教师能够自主发展教学能力,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4.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内实践活动。

虽然在教学活动中不能通过“正规的”“直接的”方式传递缄默知识,但学生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通过“师傅带徒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传递和获得缄默知识。

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检验在课堂上学到的显性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弥补学生自己也说不清楚的缄默知识。

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尝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四环节”教学法,即确定项目主题、项目分析、项目制作及展示评价。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确定所要完成的项目主题。

其次,师生共同进行项目分析、分解,明确完成此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提出注意事项。

再次,学生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与同伴共同讨论、协商进行创作。

最后,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项目,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项目完成后要求学生演示讲解。

在这种小组内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小组间融洽相处、共享信息资源、共同完成项目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满足了教学对于大量缄默知识的要求。

5.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大力提倡课外实训,真正与企业对接。

根据缄默知识的理念,信息技术教学改革需要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因为中小型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学生将来的工作去向,与企业对接就是与社会对接。

为实现这种对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课外实训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拉近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项目实训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

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初期可以无偿地为自己学院的多个部门创建网站,提高自身操作能力,后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校外企业或个人创建网站、维护网站;广告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广告公司实习实训,在真正与公司、与社会的接触与融入中,将自身的缄默知识显性化,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与企业的对接,为学生将来平稳地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缄默知识的理论,教师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情况、学习表现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提交的作品、试卷等来分析学生的缄默知识对学生理解、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影响及作用。

教师要学会个性化地评价学生,因为学生的能力不仅表现在他们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据自身的缄默知识去认识、理解、分析和处理教材及教材以外的问题。

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缄默知识,丰富自身缄默知识并将自身的缄默知识显性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认识和理解缄默知识,有助于加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材的处理、对学情的分析及掌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