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与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缄默知识与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摘要]缄默知识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的缄默性,教师要全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强化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丰富和发展教师缄默知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文章从缄默知识的概念、特征及性质入手,阐述了缄默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于缄默知识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以便为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缄默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高桂敏(1973- ),女,蒙古族,吉林前郭人,松原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吉林松原 13800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43-02

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教师和学生都具备不同层次的缄默知识,而师生的缄默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认识和理解学生的缄默知识,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技艺,认识和理解自身的缄默知识则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目标。

一、缄默知识的概念、特征及性质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也称为“隐性知识”,是指人们不

能清楚地反思和表述的知识,即不能通过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所表达出来的知识。但这种知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克莱蒙特(clement,j.)将缄默知识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无意识知识”(unconscious knowledge)和“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conscious but non-verbal knowledge)①。

缄默知识具有非逻辑性、非公共性及非批判性等三种特征。因为缄默知识是无意识的知识,所以无法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即具有非逻辑性。缄默知识的非公共性是指缄默知识无法用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因为拥有缄默知识的人本身也无法清楚地表述知识,所以不能用正规的形式进行传递。但是,缄默知识并非无法传递,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小组内协作及组间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缄默知识的传递,学生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模仿来传递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的非批判性是指不能进行“批判性反思”。由于人们通过推理获得显性知识,则可以对显性知识进行反思和批判,而缄默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观察与体验获得的一种感悟,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知识,因此无法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

缄默知识具有三种性质,即“情景性”“文化性”和“层次性”。缄默知识的形成与获得与一定的“情景”(situation)相关联,是对情景的直觉感悟和把握,因此,缄默知识具有情景性。缄默知识的“文化性”是指缄默知识的获得需要一定的文化特征,不同文化特征的人无法分享不同层次的缄默知识,如同小学生无法理解和掌

握高中知识。没有前期知识和经验的准备,无法接纳新知识和新的经验,也就是说只有相同文化底蕴的人才有可能拥有相同的缄默知识。因此,人们的交往不仅建立在显性社会规则上,而且也建立在缄默的社会规则上,所以人们才会拥有一个又一个的社会圈子。然而,缄默知识并不局限于一种形态,我们根据缄默知识被人们所意识到的程度将其划分成多种形态或多个层次,如意识的初级阶段,即无意识知识阶段;意识的中级阶段,即能够意识到但无法用语言表述知识的阶段;意识的高级阶段,即能够意识到且能够用语言表述知识的阶段,也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阶段。这几个阶段即指缄默知识的层次性。

二、缄默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缄默知识是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事物和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文化层次的缄默知识,如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缄默知识。教师的缄默知识是复杂多样的,如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缄默知识,有关师生交往和互动的缄默知识、有关多媒体教学的缄默知识、有关网络空间的缄默知识,等等。其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缄默知识,如对课程标准的缄默知识、对课程改革的缄默知识,对教师角色转变的缄默理解,对与文本、与学生如何对话的缄默理解,教学内容单元化、单元内容项目化及四环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创新等教学用语的缄默理解等。

这些缄默知识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深远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例如教师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认为这个flash动画创意效果好,要求学生像原创者那样去创新,那么教师就要按照这个标准去训练学生制作这方面的动画,指导学生分析和鉴赏这方面的优秀作品,并要求学生在这些方面“下工夫”。教师根据自身“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的缄默知识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能够突破自身思维的束缚达到创新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缄默理念和缄默知识的制约。如果没有教师的缄默知识,就不能完整深刻地理解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不能很好地重构教学内容的内在知识基础、也就不可能真正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三、基于缄默知识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1.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缄默知识,理解缄默知识的“显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不能把学生看作“无知”的人。学生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获得了不同层次的缄默知识,虽然这些缄默知识还不够清晰、不够完善,但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对教学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已有的缄默知识获得新的缄默知识,并将已有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形成显性知识。使缄默知识显性化是一种语言的过程,即将意识到的缄默知识用语言表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与协作。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固守着单一的操作方法或设计思路,而是挖掘

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及思维的创新,在这种操作过程中,学生缄默的认识、理解才能逐渐“显现”出来,才能被他人所认识和理解。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其能够意识到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知识用文字或操作方法表现出来,这样有助于将学生的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教师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显性知识,研究其所拥有的缄默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显性知识的教学方法,更要注重学生缄默的学法,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社会经历铸就了学生不同层次的缄默知识,使他们分析、理解及判断的能力产生一定的差异。教师只有注重学生的缄默知识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显性知识的同时将他们的缄

默知识显现出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操作技能、态度和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新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态度和情感,更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操作技能、态度和情感,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如果学生不能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他们的缄默知识就无法得到发展,相反,如果不是学生已有缄默知识的辅助,学生也无法顺利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使其显性化,并辅助学生获得新的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办公自动化应用课程中的长文档排版时,可以根据教材目录或阅读电子书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在讲授邮件合并时,利用打印奖状及打印成绩通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