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华南板块

合集下载

中国版块的形成于演化

中国版块的形成于演化

中元古代末期华北板块抬升成陆,代表华北板块的形成,时间为1000ma.
晋宁运动(1000ma-800ma)后,扬子板块形成,并未抬升成陆。

造寒武世中期秦岭洋向北海侵,华北板块接受沉积
晚奥陶世华北板块再次上升成陆遭受剥蚀
晚石炭世海侵华北板块接受沉积
中志留世扬子板块开始上升成陆,石炭纪海侵广泛
晚志留世加里东运动使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拼合成华南板块,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拼合
晚二叠世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拼合,后又与塔里木板块碰撞拼合
中至晚三叠世印支运动使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合,秦岭洋关闭,华南板块上升成陆
印支运动使中国古地理格局转变为东西分异,东部为沿海火山活动带及断陷盆地,西部为大型稳定内陆盆地
侏罗纪末期及白垩纪的燕山运动使西部大型稳定盆地和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
晚三叠世羌塘板块拼贴到亚洲板块上
侏罗纪末期冈底斯板块与羌塘板块拼合
新生代三期喜马拉雅运动使印度板块碰撞拼合到欧亚板块上。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论,因而对于整体论述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有不同的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在“新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以大陆动力学为线索,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构造区划。

由于板块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该文的构造区划以古生代时中国的板块构造格局为基础,同时考虑前古生代和后古生代时期中国的地壳演化,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板块)和30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或微陆块)和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将其主要内容介绍于下,仅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文参考。

特此说明。

下面是正文一、概述1、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划分该文指出,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它可以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若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则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板块构造将6大(或更多)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

但是,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需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厘定。

2、不同大地构造观和学派的出现该文指出,近数十年来,由于各个学科的迅猛发展,包括对海洋的研究、对地壳深部的研究等,因而促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有了极大的进展。

这些在近年出现的许多不同的大地构造观和学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扬子地区构造演化

扬子地区构造演化

1 晋宁(雪峰)期(Pt2—Pt3)晋宁(雪峰)期,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两弧夹一盆”的模式。

扬子古板块的基底由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岛弧和江南岛弧,中间夹上元古界板溪群组成的黔桂湘弧间盆地组成。

中国南方中一晚元古代板块构造以沟一弧一盆演化构成的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成为中国南方稳定的核心,也成为地壳向东增生的基地。

2 早加里东期(Z1—O)早加里东期扬子古板块发育成克拉通台地和南华小洋盆的开启。

扬子古板块西缘因受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隆升的影响,整个板块显示西高东低台地相的沉积态势,江南隆起处于扬子古板块与南华小洋盆的过渡区。

南华小洋盆当时,有浊积岩充填,到早加里东期闭合,形成了宽约350km的褶皱区。

向东由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地块组成的元古宙岛弧,成为赣中和赣南震旦系一寒武系浊积岩的物源区;早加里东期卷入郁南运动,形成华南褶皱区的东缘。

这个时期华南板块向东增生扩大,由南华小洋盆、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岛弧、丽水一海丰海沟或断裂组成了又一个沟一弧一盆体系。

3 晚加里东期(S)晚加里东期,南华小洋盆关闭,扬子古板块大隆大坳构造背景形成。

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洋壳沿丽水一海丰海沟发生俯冲,使南华小洋盆关闭,下古生界地层褶皱变质和火成岩体侵入,仅在钦州一防城坳陷保留残余海槽。

晚加里东运动时期作用力向西传递,使扬子古板块变形,形成许多大隆大坳的构造背景,如乐山一龙女寺古隆起和湘鄂西坳陷等。

4 海西期(D-P)海西期,扬子古板块及其周边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中。

经过强烈的加里东褶皱运动后,华南板块地壳处于应力调整状态,从中泥盆世开始发生大范围的拉张运动,扬子古板块北缘出现阿尼玛卿一勉略一大别山小洋盆,西缘出现康定、木里等三联点,南缘出现南盘江裂陷槽。

扬子古板块内部出现攀西裂谷带,并以此为中心有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它代表了地壳演化的一次特殊构造事件,二十年前我们曾命名为”峨眉地裂运动”。

这次运动在中、下扬子区也有反映。

这时的华南褶皱区也发生拉张运动,如在广西、湖南等地出现的许多裂陷槽图。

中国古生代古地理、古构造发展史

中国古生代古地理、古构造发展史
志留纪末,由于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南、北祁连海槽相继形成褶皱带,从而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成一个大陆。
扬子板块志留纪时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早期海域限于北部,中晚期海退,主体抬升成陆,志留纪后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统一东缘(湘中过渡带)类复理石沉积华南裂谷盆地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深水海槽。北部边缘(南秦岭)裂谷盆地。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
扬子板块寒武纪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格局,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板块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石炭纪时,华北板块的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南缘东段为被动大陆边缘,南缘西段为活动大陆边缘
石炭纪时,华南板块的北、西和东南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岩关期间,滇黔桂地区有岩相分异;湘粤地区陆表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湘赣交界至广东陆丰处是海相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沉积。大塘期间,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为主;湘粤:下部为滨海沼泽,上部为浅水灰岩。湘赣交界处是滨海含煤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含煤沉积。下扬子地区:滨海碎屑沉积至碳酸盐沉积。晚石炭世:海侵扩大,陆棚浅水碳酸盐沉积,岩相、厚度稳定
华南裂谷盆地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也由闽粤浅海相和赣粤桂次深海相二个大相带控制,寒武纪末云开和粤东上升成陆,沿着古陆周缘规律地出现滨海、陆棚次级环境分布。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奥陶纪末华南区主体成陆相。
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
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华北板块南部的北秦岭地区没有志留系的记录,推测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已形成古陆或山地。

印支运动的具体过程

印支运动的具体过程

印支运动具体过程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二者之间则形成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几乎与此同时,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也与之碰撞拼合,之间形成金沙江碰撞带的南段。

晚三叠世,保山-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之间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

最后,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其东段为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

由于印支期的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变形。

据估计,上述四条碰撞带所形成的山脉都不太高,估计海拔不超过3000米;而且由于当时中国大陆的纬度要比今天偏南10度左右,四条碰撞带均位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炎热潮湿的天气使这些山脉很快就被夷平。

今天位于金沙江断层带和澜沧江带断层带附近的横断山脉,以及位于秦岭-大别山断层带上的秦岭,都是在印支期以后的构造运动中升高的。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是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下面将从地质构造演化、岩石组成和地貌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扬子板块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板块之一,主要由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汇寄生而成。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扬子板块经历了多次大陆碰撞和变形,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

扬子地块是中国东部特有的一个地质区域,其西部和北部临近华北地块和青藏地块,东面濒临东海,南面与华南地块相接。

扬子地块具有广阔的盆地和丘陵,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在地质构造上,扬子地块被各种断裂和逆冲断裂切割,形成了丰富的断层和褶皱构造。

其中最重要的断裂是金沙江-怒江断裂带和成都-重庆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在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调节作用。

四川盆地是扬子板块内的一个大型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四川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和抬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地质岩层。

四川盆地的地壳运动主要受到东亚大陆板块东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带,包括龙门山断裂带、巴东新太古代断裂带、大邑—都江堰古隆起等。

岩石组成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扬子板块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麻粒岩、英安岩等构成,是中国东部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四川盆地主要由三叠纪和侏罗纪的火山岩、凹凸山岩和砂岩等构成,其中火山岩是盆地最主要的岩石。

地貌景观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大特征。

扬子板块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三峡大坝和峨眉山景区。

四川盆地地貌类型相对单一,以盆地为主,分布着大量的丘陵和低山。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九寨沟和黄龙景区。

综上所述,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地质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丰富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情况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情况

构造单元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早晚古生代古地理及板块特征

早晚古生代古地理及板块特征

早古生代1.中国东部早古生代沉积古地理华北板块—∈13—O1滨浅海沉积; O2-C1缺失,其南、北为大洋环境。

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北缘:南秦岭裂谷盆地东南缘:华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华夏板块。

(1)Cambrian,寒武纪1)扬子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华南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标准剖面: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面详见图集。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边缘横向古地理变化2)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晚期开始海侵。

寒武纪华北板块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

标准剖面:山东张夏剖面华北板块南缘主动大陆边缘—商丹(商州-丹凤)缝合线以北,蛇绿岩套及丹凤群的岛弧火山岩、二郎坪群的弧后火山岩,由于秦岭洋向北俯冲,在华北板块南缘形成了活动大陆边缘。

华北板块北缘和西南缘北缘推测寒武纪在白云鄂博一带处于稳定大陆边缘状态,逐渐向活动型过渡,西南侧与柴达木古陆之间为古祁连洋,早寒武世时未接受沉积,中寒武世起祁连山南北坡都张裂成裂陷海槽。

北祁连海槽中发育较深海含放射虫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及砂泥质复理石。

(2)Ordovician,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自西向东依然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萎缩加剧,导致O3的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

1)扬子板块奥陶纪古地理典型剖面:宜昌黄花场剖面东南被动大陆边缘西部为湘桂次深海(湘中地区奥陶纪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含碳质、硅质的笔石页岩,代表一种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东部为浙皖次深海(浙西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的笔石页岩相,晚奥陶世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浅水浊积岩)。

7 扬子-华南板块(一)w

7 扬子-华南板块(一)w

澄江组 砂砾岩 ~~~~~~~~ 晋宁运动850-800Ma 柳坝塘组 (Pt3q)
莲沱组 长石-石英砂岩 ~~~~~~~~~~~~~~~雪峰运动 板溪群
板岩、硅质岩
砂板岩
~~~~~~~~~~ 四堡运动 1000 Ma ~~~~~~~~~~~~~~~~~~~~
昆阳群 (Pt2c-j)
四堡群
碳质板岩、石英砂岩
扬子-华南板块 中三叠世古地理图
华北板块晚三叠世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晚三叠世古地理图
瑞替克期-里阿斯期(T33- J1)象山群(艮口群、安源群
~~~~~~~~~~~~~~~~~~~南象运动~~~~~~~~~~~~~~~~~~~~
诺利克期 T23 卡尼克期 T13
~~~~~~~~~~~~~~~~淮阳(金子)运动~~~~~~~~~~~~~~~~
扬子-华南板块 早寒武世沧浪铺期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古地理图
华北板块早奥陶世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早奥陶世古地理图
华北板块中奥陶世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中奥陶世古地理图
华北板块晚奥陶世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晚奥陶世古地理图
华北板块志留纪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早-中志留世古地理图
• 太古代-古元古代 古陆核形成 • 中-新元古代 (850-800Ma )
基底形成
IJ ¼Ò °Ó Ⱥ 2.0Ga

áÇ Áë Ⱥ »Æ Áê »¨ ¸Ú ÑÒ 1.9-2.3Ga
èó ¾» ɽ
´ó ºì ɽ Ⱥ »ù ÐÔ ÑÒ 1.7-1.9Ga
Ħ Ìì Áë »¨¸Ú ÑÒ ½á ¾§ ï¯ Ê¯ 0.76Ga
~~~~~~~~~~~扬子运动800Ma ~~~~~~~~~~~~~

04扬子-华南板块

04扬子-华南板块

三、克拉通(盖层)构造演化阶段 1.南华纪 2.震旦纪-古生代 3.三叠纪
扬子-华南板块 南华纪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震旦纪古地理图
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处在南半球; 古构造表现为“南隆北坳”;古地 理表现为“滇黔桂古陆”和“上扬 子海盆”。
扬子-华南板块 早寒武世沧浪铺期
扬子-华南板块 早寒武世龙王庙期
共性是华南地区在Pt - Pz1为海相活动类型沉积为 主,而Pz2 除钦防地区存在残余海槽(广西钦州-防城 是华南唯一的S-D连续地区)有活动类型海相外,均 为稳定陆 – 浅海沉积,有裂陷。
2. 华南ALPS模式
许靖华采用类比大地构造学的方法,通 过读图,认为华南地区和北美东部 appalachian山脉的构造格局具有十分相似 的特点,故提出“华南ALPS,不是华南地 台”的观点并以此为题发表论文,其中心 思想认为华南是印支造山带,推覆构造十 分发育,江南古陆实际上为推覆体,由四 川盆地向东的构造格局、分带和北美地台 向东appalachian山脉格局分带完全一样。
(康滇式)
Pt2
Pt3Biblioteka 前 南 华 纪 古 构 造 简 图
小结
相当吕梁运动的龙川运动形成由Ar-Pt1深变质岩系组成的结晶地块 构成了相对孤立的古陆核,川中-康滇联为一体称川中陆核;大 别-江汉一直到苏北-胶南-南黄海称东部陆核;红河断裂以北为黔 -滇-桂古陆核。
中-新元古代(Pt2-3)克拉通开裂,在西部康滇一带形成沟-弧-盆体系; 东部则围绕陆核边缘发育稳定-活动型的陆缘浅海沉积,形成逐 渐向东南扩展的大陆边缘。新元古代中期820 Ma晋宁运动形成 了扬子地台的基底。 由于基底形成晚,基底岩系以浅变质的砂板岩组成,刚化固结程度 弱于中朝地台,这就决定了扬子地台后期发展的许多活动性特 征,包括现代地震活动除川西、滇东以外,地应力通过柔性基 底的变形而释放,因此和中朝地台相比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特 点。

扬子板块

扬子板块

重庆区域地质图 1:1000000
四川台向斜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简述
四川台向斜属于扬子地台的核心,其地台基底出露 较少,除康滇、江南外,仅在江南、黄陵、张八 岭、连云港等几处出露。 • 太古代-古元古代 古陆核形成 • 中-新元古代 基底形成 • 早古生代 扬子板块处在南半球;古构造表现为 “南隆北坳”;古地理表现为“滇黔桂古陆”和 “上扬子海盆”。 • 中古生代北部隆升为上扬子古陆,南部为黔桂海盆 • 晚古生代扬子板块从浅海相碳酸盐海盆转为滨海 -沼泽相盆地;东吴运动引起川西峨眉山玄武岩 喷发。
如下图2川东隔槽式褶皱剖面图川东隔档式褶皱分析川东褶皱构造特征的成因常见的背斜和向斜应该是在比例尺度上近似的组合在一起但是川东南的褶皱为什么是隔档式或隔槽式的组合呢这与它的构造演化以及在周边所受力不同可能有很大造演化以及在周边所受力不同可能有很大的关系
报告内容
1.四川地区总的地质构造演化史简述。 2.川东南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的综述。 3.分析川东褶皱构造特征的成因。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东南部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 皱的综述
1.隔档式褶皱又称梳状褶皱,有一系列平行 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成,其中背斜是窄而 紧闭的,形态完整清晰,呈线状延伸;二 两个背斜之间的向斜则开阔平缓。如下图1
• 2.隔槽式褶皱也是有一系列平行的背斜与向斜相 间排列组成的,但其中背斜与向斜的形态正好相 反,其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呈线状排列,而两 向斜之间的背斜则平缓开阔呈箱状。如下图2
2.在褶皱发育的过程中可能受到坚硬 老基地的挤压变形
四川东南部地区因靠近推覆体雪峰山,使 其遭受南东北西向上较强的挤压应力,从 而形成了北北东向的紧闭背斜与宽缓向斜, 即隔档式褶皱。同时,在铜梁沙溪地区由 于在北西南东挤压的过程中遭遇到古陆核 的阻挡,使褶皱的轴部向东南方向发生折 弯。

地质时间

地质时间

地质时间华南板块内部华南板块边界华北板块内部华北板块边界前寒武华南板块形成的阶段:古元古代华南板块的陆核已经存在;中新元古代板块边缘增生;晋宁运动之后华南板块进入了稳定的阶段.震旦纪华南内部为海相沉积。

华北板块形成的阶段:太古宙华北板块的陆核形成;古元古代原地台形成;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形成.字新元古代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的状态之中.早元古代寒武纪扬子海侵广泛,地层二分: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丰富.O扬子处于可拉通盆地状态.S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S后期,扬子与华夏板块拼合,华南形成;柴达木与华北板块碰撞,扩大了华北板块的范围。

扬子板块东南缘和华夏都属被动大陆边缘.两者间的华南裂谷盆地在加里东运动早期活动性较强,后期经历了盆地的消减至造山作用阶段形成了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加里东末期扬子和华夏板块对接拼合(发生在东秦岭一带)。

早寒武世开始海侵,寒武纪华北板块为稳定的陆表海沉积.早中奥陶世主要为碳酸盐沉积;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一直处于隆升阶段.因此,华北板块主体部分没有这段时期的地层记录。

华北板块的南北均为大洋环境,北缘在加里东后期形成一条东西向褶皱带拼贴在华北板块的北部;南侧古祁连和北秦岭消失,柴达木、秦岭微板块和华北对接碰撞。

晚元古代泥盆纪早期除钦防线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均遭受剥蚀,从早泥盆开始海侵范围逐渐扩大,出现“象州型”和“南丹型”岩相及生物分区,到二叠纪海域范围覆盖了华南,绝大部分的地区.华南早泥盆到二叠的地层发育良好.华南板块的西缘D时已存在特提斯多岛洋;北缘为南秦岭地区.东南缘研究较少.C西缘特提斯多岛洋进一步发展; ;北缘为南秦岭盆地.P南缘为著名的金沙江---藤条河缝合带;西缘为火山岛弧带.O3到早石炭世一直处于隆升阶段.因此,华北板块主体部分没有D的地层记录。

C下统处于剥蚀的状态,因而,主要发育了上通的沉积记录.P以陆相沉积为主,已基本上脱离了海洋环境.D华北板块的南缘为活动型沉积;北缘为被动型大陆边缘沉积.C西缘发育较全;北部上下统都有出露;南缘出现小型走滑拉分盆地.P北缘P1以巨厚的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和大量中酸性火山岩为特征,P2以中酸性火山岩和黑色板岩为主;南部裂陷海槽仍存在.中生代中生代是中国古地理分布的转折期.特别是在发生在T印支运动的前后,印支运动之前中国地理分布为“南海北陆”,印支运动后则为东西分异.T中国地史时间上二分;空间上三分.K—J东西分异显著.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和断陷盆地;西部:大稳定盆地;东西分带随时间逐渐向东迁移;海相沉积仅限于青藏高原、台湾、和黑龙江东部。

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2500-1800Ma)期间的,在此期间,在今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扬子板块

扬子板块
思茅地块西侧存在二叠纪的火山盐岩,深海放射虫硅质岩构成的蛇绿混杂岩带,说明存在一个向东俯冲的洋壳消减带.
思茅地块东侧区域仍然处于拉张状态,而且存在许多小地块.这些小地块二叠纪时出现暖水型动物群和和华夏植物群.
早泥盆世:广西中南部,云南东部
中泥盆世:贵州南部,湖南中南部
晚泥盆世:广东北部,江西东部
泥盆纪末期,华南部分地区地壳上升,海水退去.石炭纪初开始新的海侵,造成泥盆系与石炭系之间的沉积间断.
早石炭世的海侵范围较晚泥盆世略有扩大,滨岸带出现重要的含煤沉积,岩相类型与晚泥盆世相似.
石炭-二叠纪:总体构造格局与泥盆纪相似.中,南秦岭地区广布碳酸盐岩沉积,局部地区发现有深水放射虫硅质岩.说明秦岭洋仍然分隔华南和华北.
2,扬子板块西缘
晚古生代,扬子板块西缘处于古特提斯多岛洋的状态,火山岛弧,中间地块和洋盆相间排列.
1)泥盆纪:
思茅地块以西,保山地块以东的澜沧江一线为古特提斯洋的一个主要分支,发育泥盆纪的放射虫硅质岩,为典型的深海远洋沉积类型.该洋盆从D1开始张开,D3进入成熟阶段,成为阻隔华南区与冈瓦纳区生物交流的屏障.晚泥盆世的Yunnanella动物群仅分布在澜沧江以东地区.
扬子板块 为我国古地质板块构造之一,大致包含我国华南东部、四川东部,长江沿线及其以南地区。
受加里东期的构造运动影响,从泥盆纪开始中国的古地理面貌和构造格局与早古生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变化:
中国东部地区,除华南下泥盆统下部为陆相沉积外,在整个晚古生代时期呈现"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
分隔华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秦岭洋在晚古生代时期明显收缩.
分隔华北,塔里木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古亚洲洋在晚古生代时期由西向东逐渐闭合.

扬子板块

扬子板块
奥陶纪
奥陶纪华南地区自西向东依然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从奥陶纪起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特别是中奥陶世以后萎缩速率加剧,盆地中心向北面迁移,导致晚奥陶世的古地理格局发生明显变化,早期新的海侵开始。
华北地区奥陶系主要是碳酸盐沉积,南部大陆边缘是活动型大陆边缘,板块北缘有早古生代的蛇纹岩套,代表奥陶纪古亚洲泙向南的俯冲消减带
一直处于隆起遭受缓慢剥蚀状态,主体部分仍然是一个近乎准平原的低地,到晚石炭世开始缓慢沉降。
二叠纪
华南板块二叠纪时遭受了晚古生代最大的海侵,总体上呈东西两侧古陆边缘,粒度较粗,陆相和近海沼泽相发育,中间部位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对称格局。
基本脱离海洋沉积,仅局部地区遭受短期海侵影响,早二叠世至中二叠世早期普遍出现聚煤环境,中二叠晚期至晚二叠早期普遍以杂色至紫红色内陆盆地河湖沉积为主,晚二叠世晚期分布干旱气候等红色河湖沉积。
扬子板块:
华北板块
寒武纪
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其东部为扬子板块的东部被动大陆边缘而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隙盆地发展阶段,为稳定的陆棚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康滇大陆蛇纹存在,其范围不断扩大。北部大陆边缘为南秦岭区。
华北地区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缘以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华北板块南部寒武纪是主动大陆边缘,展布于高丹缝合线以北。
加里东运动之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
仍处于剥蚀古陆状态,柴达木地块与华北板块已经碰撞相连,在祁连加里东造山带的山前利山间盆地中发育粗碎屑的磨拉石沉积。
石炭纪
扬子板块地区开始出现海域沉积,早石炭世早期为典型的陆表海,以碳酸盐盆地沉积类型为主,早石炭世பைடு நூலகம்期海侵范围扩大,造成地层起覆,晚石炭世海侵进一步扩大,均为碳酸盐沉积。

中国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8个项目介绍

中国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8个项目介绍

中国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八个项目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该文取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最新专题栏目“走进深部”中的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的有关图文资料。

在编辑中,对其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基本上未作变动,仅对文章段落格式做了部分改动,并在文字上作了一些修改。

特此声明。

笔者编辑本文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网友、博友和读者了解中国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8大项目的内容,,充分发挥互联网络在普及地球科学方面的作用,为普及地球科学、推动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笔者微薄的力量。

本文目录项目1 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项目2 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项目3 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及试验研究项目4 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试验示范项目5 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试验项目6 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实验研究项目7 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数值模拟项目8 深部探测综合集成与数据管理下面是正文项目1 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Sinoprobe-01)承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负责人:杨文采魏文博目标:解决大陆尺度、阵列式(Array)大地电磁参数标准网观测计划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系统开展中国大陆地壳电磁参数标准网建设和中国大陆地壳和上地幔三维物性结构及构造格架模型研究作必要的人才和技术准备。

探测原理:根据电磁波传播理论,电磁波的穿透深度与频率成反比,即随着信号频率降低,其探测深度增大。

通过在地面上探测和研究大地对不同频率交变天然电磁场的响应,获得地下不同深度介质导电率的分布规律,据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环境、地热结构和物质状态等信息。

项目工作部署:研究电磁参数标准网构建方法;全国(4°×4°)阵列式大地电磁网“控制格架”;大华北和青藏地区(1°×1°)大地电磁网;4°×4°和1°×1°壳、幔电磁三维结构模型;地球物理-地质综合建模研究。

(完整版)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完整版)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完整版)中国八大构造运动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或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2划分依据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分布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

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吕梁运动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

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

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我国古生代华南华北地区地层对比研究分析[权威资料]

我国古生代华南华北地区地层对比研究分析[权威资料]

我国古生代华南华北地区地层对比研究分析[权威资料] 我国古生代华南\华北地区地层对比研究分析TU457A1673-0992(2011)01-0028-01摘要:我国早古生代的古地理格局是震旦纪的继承和发展。

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主体部分和塔里木板块的北缘以稳定海相碳酸盐沉积为主。

自晚古生代开始,我国南方华南板块持续的海侵使海域扩大,至二叠纪覆盖了华南绝大部分地区。

因此对我国古生代华南、华北地区地层进行对比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生代;华南;华北;地层古生代是地质历史时期中自543,250Ma前的地史阶段,延续时间达293Ma之久。

华北板块主体青白口系沉积后隆升,直到早寒武世晚期才下降接受沉积,中奥陶统沉积后又隆升,一直持续到晚古生代,华南地区由扬子板块和华南板块组成,两板块间为华南裂谷盆地。

扬子板块加里东运动后期主体上升,仅在川滇一带形成狭窄海湾。

1我国的寒武系华北地区的寒武纪非常发育,沉积了以石灰岩为主的海相地层,岩相稳定,特征明显,化石丰富,其中以三叶虫占绝对优势,为气候温暖的正常浅海沉积。

山东张夏是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

华南地区的寒武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其中以湖北宜昌三峡发育最全。

寒武系是一套海相沉积,早期为正常浅海,以钙泥质沉积为主,化石较多;中晚期海水较深,以碳酸盐岩为主,多含白云质,化石较少。

2我国的奥陶系奥陶系的沉积继承寒武系的特点,仍以碳酸盐岩为主,岩相和厚度变化都不大,相当稳定,化石丰富,种类繁多,以笔石动物、角石、三叶虫和腕足动物为主。

中奥陶世后期,华北地区上升,经过长期的侵蚀,直到中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积,所以华北地区大部缺失奥陶纪晚期沉积。

华南广大地区的奥陶系发育齐全,下、中、上三统皆有,而且岩性较为复杂。

与华北地区奥陶系的稳定沉积相反,华南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故各地奥陶系岩相、厚度变化较大。

华中及西南一带的奥陶系主要由石灰岩及页岩组成,以含三叶虫、珊瑚、腕足动物化石极为丰富的壳灰岩相为主,厚度不大,代表水流畅通,阳光充足的稳定浅海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构造单元的共同特点:
(1)具有前南华纪基底,最初的盖层在 820Ma的晋宁运动后才出现;
(2)自南华-震旦纪起都是稳定型沉积,未变 质,中古生界基本不缺失。海相沉积作用从 南华-震旦纪持续到中三叠世;
(3) 印支运动后扬子地台解体,襄樊盆地至 雪峰山脉以东部分卷入亚洲东部活动大陆边 缘。
二.基底组成及其构造演化
主体在志留纪末结束活动性演化 的加里东造山带。
本构造单元的共同点是下古生界 都是活动陆缘型沉积组成的变质 褶皱基底,它们与未变质的上古 生界盖层之间有一个巨大的不整 合。
钦州、防城和海南岛,活动阶段 结束的时间还要晚些。
二、基底分布
“江南古陆” 以南前震旦 纪古陆残块 分布图
三、演化 湘桂地区南华系沉积古地理示意
三、克拉通(盖层)构造演化阶段 1.南华纪 2.震旦纪-古生代 3.三叠纪
扬子-华南板块 南华纪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震旦纪古地理图
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处在南半球;
古构造表现为“南隆北坳”;古地 理表现为“滇黔桂古陆”和“上扬 子海盆”。
扬子-华南板块 早寒武世沧浪铺期
扬子-华南板块 早寒武世龙王庙期
以 晶上地事块实是说存明 在了 的扬;子说地明台吕存梁在运着动(Ar在的云古南陆称核龙,川至运少动Pt1)结 1.8—1.9 Ga。有可能形成比现在所知道的规模更大的古 老地块,康滇地轴可以视为从川中陆块分裂出来的残块。
中-元古代
康滇地轴(滇东、川西)
江南台背斜(鄂西、桂北)
澄江组 砂砾岩
莲沱组 长石-石英砂岩
四、小结
华南造山系是一个走向北东,向南西开口的加里东期活动海槽。
以茶陵-郴县断裂为界,以西为稳定陆缘,以东活动。
存在浙南-闽北、赣中-赣南和云开大山三个古陆残块, 中间是裂谷或海槽。
活动海槽的主要活动阶段从震旦纪到奥陶纪,志留纪时 深水盆地局限在粤西一隅,从东北向西南封闭发展的。
广西运动以后,除海南岛与钦防地区外全部抬升成陆。
第三章 扬子-华南板块
第一节 扬子地台
• 概述 • 基底组成与大地构造演化
1. 太古宙-早元古宙
2. 中-新元古宙 • 克拉通(盖层)构造演化阶段 1. 南华纪 2. 古生代 3. 三叠纪
一、概 述
华南是世界上最重 要的含矿花岗岩类 分布地区之一,号 称世界第一的钨及 相关多金属特大型 矿床的相当一部分 就集中在那里,如 世界第一的钨(赣 南大庾)、锡矿 (湖南水口山); 四川是我国重要的 含油气和钾盐盆地。
1980年黄汲清指导,任纪舜等执笔《中国大地构 造及其演化》中正式列出“南海地台”这一构造单 元,称之为“历史构造单元,今日其大部分已不复 存在”。
1. 加里东造山模式-传统观点
槽台观点:华南为加里东的地槽,D3-C-P(CO3) 后为加里东地台(褶皱带),Mz活化,形成地洼。
板块观点: Pt3-Pz1为扬子板块(地台)的南部大 陆边缘,形成沟弧盆体系,华夏板块向扬子之下俯冲。 Pz1未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拼合,形成统一华南陆 块,Pz2发育裂陷槽。
• 三叠纪与印支运动
东部下扬子及苏北地区形成一系列自南向北的弧形推覆造山带, 比如宁镇山脉推覆体, 和苏南、北推覆体,方向NEE,略向北突 出的弧形。
在苏南太湖附近的风景区里灵岩山、飘渺峰等著名景点都 是一些低缓角度逆掩断层造成的飞来峰
第二节 华南造山带
一、概述
西北沿“江南古陆”南侧的江-绍断裂与扬子地台接壤; 西界沿十万大山前缘断裂与右江褶皱带毗邻。东界?
2)80年代初湖北宜昌所在黄陵背斜测得 侵入崆岭群的黄陵花岗岩中碎屑锆石的年 龄1.9—2.3 Ga;汉南隆起的牟家坝群为2.0 Ga左右;说明了Pt1基底的存在。
3)80年代北京三所测定了在广西北部侵 入在四堡群中的摩天岭花岗岩,发现晶形 完好的结晶锆石760 Ma,但同时又发现有 被磨圆的碎屑锆石,U-Pb法获得2.86 Ga的 年龄,说明存在Ar的古陆核,上述碎屑锆 石很可能来源于四川古陆核。
扬子-华南板块 早奥陶世
扬子-华南板块 中奥陶世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晚奥陶世
早-中志留世
中古生代 北部隆升为上扬子古陆, 南部为黔桂海盆
中泥盆世
早石炭世
晚古生代
扬子板块从浅海相碳酸盐海 盆转为滨海-沼泽相盆地; 东吴运动引起川西峨眉山玄 武岩喷发。
晚石炭世
早二叠世
晚二叠世
~~~~~~~~晋宁运动850-800Ma ~~~~~~~~~~~~~~~~雪峰运动
柳坝塘组 (Pt3q) 板岩、硅质岩
板溪群
砂板岩Βιβλιοθήκη ~~~~~~~~~ 四堡运动 1000 Ma 昆阳群 (Pt2c-j)
碳质板岩、石英砂岩
~~~~~~ 龙川运动1900-1800 Ma 红山群 (Pt1)
片岩、板岩、大理岩、细碧 角斑岩(锆石 U-Pb )1840 Ma
~~~~~~~~~~~~~~~~~~ 四堡群
砂板岩、片岩 ~~~~~~~~~~~~~~~~~~ (Ar -Pt1)
石英岩、斜长角闪岩紫苏 麻粒岩(锆石 U-Pb )2332 Ma
江南台背斜(江南式)
由两套浅变质岩系组成:上部板溪群 (更桂北P老t3本的q)洞Pt,1花,下岗两部岩者四1之.0堡6间群G的(aP四,t2堡c四-j)运其堡动下群十部变分可质强年能烈有龄。 1.0—1.1 Ga ; 侵 入 板 溪 群 的 黄 陵 花 岗 岩
•基底组成 扬子地台基底出露较 少,除康滇、江南外,仅在江南、 黄陵、张八岭、连云港等几处出露。
• 太古代-古元古代 古陆核形成 • 中-新元古代 基底形成
(Ar?-Pt1 )基底岩系的存在
1) 50年代航磁发现川中、江汉和南黄 海是三个高磁异常区,同时又是重力高 区,推测是磁性结晶地块。
1971年8月10日,7002钻井队使用7000 米超深井钻机,在龙女寺构造开钻国内 第一口超深井——女基井,1976年2月 27日完钻,井深达6011米。中央领导对 成功钻获该井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三节 南海-印支地台
南海-印支地台是一个大部分被海水覆盖的前寒 武纪地块,最早是1964年任纪舜根据当时刚发现的 海南岛南部地台型-O,以及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东 部赣、粤地区Pz为巨厚碎屑岩的事实,提出它们不 可能来自扬子陆块,因为两者间隔着广阔的Pz 1的 CO3 台地,意味着褶皱带的东南侧当时应有大陆存 在(作为陆源碎屑的物源)。
中-新元古代(Pt2-3)克拉通开裂,在西部康滇一带形成沟-弧-盆体系; 东部则围绕陆核边缘发育稳定-活动型的陆缘浅海沉积,形成逐 渐向东南扩展的大陆边缘。新元古代中期820 Ma晋宁运动形成 了扬子地台的基底。
由于基底形成晚,基底岩系以浅变质的砂板岩组成,刚化固结程度 弱于中朝地台,这就决定了扬子地台后期发展的许多活动性特 征,包括现代地震活动除川西、滇东以外,地应力通过柔性基 底的变形而释放,因此和中朝地台相比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特 点。
3. 争论焦点
1)板溪群的时代、板溪群的性质 – 涉及Pz1- Pz2板溪洋是否存在?
(1)前Pt3活动大陆边缘沉积,基本原地(王鸿祯、郭令智等) (2)板溪群为混杂岩带时代复杂,为飞来峰(许靖华、李继亮等)
2)“江南古陆”是否存在?— 涉及古地理格局问题
(1)Pt3 – Pz1为一古陆,古岛弧,控制构造古地理格局 (2)无“江南古陆”因有几个时代的地层CO3(Pz1- Pz2)无古陆物 源
819—860 Ma,代表着最终形成基底的 雪峰运动,其强度西北强、东南弱,向华
南造山系(褶皱系)逐渐过渡,四堡、板西群 的沉积可能看作是围绕川中古陆核逐渐向 外迁移的陆缘海沉积。
(康滇式)
Pt2
Pt3
前 南 华 纪 古 构 造 简 图
小结
相当吕梁运动的龙川运动形成由Ar-Pt1深变质岩系组成的结晶地块 构成了相对孤立的古陆核,川中-康滇联为一体称川中陆核;大 别-江汉一直到苏北-胶南-南黄海称东部陆核;红河断裂以北为黔 -滇-桂古陆核。
3)华南造山带形成时代及演化模式
(1) Pz1 – 俯冲、碰撞造山,大陆增生 (2) Mz – 造山存在逆冲推覆
4)特提斯东延问题
4.扬子地台与中朝地台在地史期间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扬子地台演化的重要构造运动和关键地质事件 广西运动 东吴运动
共性是华南地区在Pt - Pz1为海相活动类型沉积为 主,而Pz2除钦防地区存在残余海槽(广西钦州-防城 是华南唯一的S-D连续地区)有活动类型海相外,均 为稳定陆 – 浅海沉积,有裂陷。
2. 华南ALPS模式
许靖华采用类比大地构造学的方法,通 过读图,认为华南地区和北美东部 appalachian山脉的构造格局具有十分相似 的特点,故提出“华南ALPS,不是华南地 台”的观点并以此为题发表论文,其中心 思想认为华南是印支造山带,推覆构造十 分发育,江南古陆实际上为推覆体,由四 川盆地向东的构造格局、分带和北美地台 向东appalachian山脉格局分带完全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