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合集下载

比较政治学第二讲 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比较政治学第二讲 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3,合法性的终极基础:同意
二、比较政治学的概念及解释
问题??? 1,合法性与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构建关系
国家认同性危机、政府合法性危机(实体性) 政策渗透性危机、政治参与性危机、 资源分配性危机(过程性)
2,合法性与合法化的关系
合法性:社会、公众对国家、政府的价值判断和 态度
合法化:国家、政府向社会、公众为寻求合法性 的过程
二、比较政治学的概念及解释
• 九、宪政样式(constitutional format):
即由宪法规定的政治决策结构以及结构 之间互相作用的模式。
政治制度、政治体制 问题?
“宪政(constitutional polity)”与“宪法政治 ( constitutional politics)”的关系
• 八、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 与社会结构
(一)社会分层:指一个社会中哪些人 结社或分离。也就是确定个人的社会身份 和政治身份。
划分标准:经济、宗教、语言和文化、 种族、地域等
二、比较政治学的概念及解释
问题?? 以“阶级”作为划分标准的评论:
1,“阶级”的经济内涵及使用意义 2,“阶级”身份的明确性与易变性 3,非经济性标准的模糊性与持久性 4,“阶级”群体行动的非实在性 结论:阶级分析方法的特殊性与解释力
二、比较政治学的概念及解释
(二)社会结构的类型:
1、垂直性分层(累积式分化)
(cumulative or mutually reinforcing): 单一标准所形成的社会结构
特点:个人身份单一、成员关注本群体、群体 间相互隔离、跨群体互动低,内部很可能是金字 塔式的结构。
后果:高强度、不妥协的政治冲突和社会竞争, 党派间相互敌对与升级,政治动荡与暴力。

《政治学原理》课件(第3章)

《政治学原理》课件(第3章)

2.共和制 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 首由选举产生、 首由选举产生、并实行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 式。 议会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是这样一种 ① 议会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是这样一种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议会居于国家的政治中心地位并由 议会组织政府和监督政府的一种政体形式。 议会组织政府和监督政府的一种政体形式。
3.契约说 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互相缔结契约的结果, 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互相缔结契约的结果, 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是共同协议的产物。国家的建立是基于人民的 同意,是人民的授权。 同意,是人民的授权。 4.功利说 国家的产生或政治社会的形成源于人们服 从的习惯, 从的习惯,国家的产生在于国家比其他选择可 以带来更多的幸福。 以带来更多的幸福。功利主义为政府干预提供 了灵活而实用的依据, 了灵活而实用的依据,任何有利于社会整体的 改革都被视为合法的。 改革都被视为合法的。
① 专制君主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体形 专制君主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体形 式。 等级君主制——西欧封建国家的君主借 ② 等级君主制——西欧封建国家的君主借 助等级代表机构实行统治的政体形式, 助等级代表机构实行统治的政体形式,是封建 割据向封建中央集权过渡的政权形态。 割据向封建中央集权过渡的政权形态。 ③ 立宪君主制——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 立宪君主制——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 (国王、皇帝)为世袭元首,但君主权力受到 国王、皇帝)为世袭元首, 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政体形式。 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政体形式。
2.联邦制 联邦制是若干个单位联合组成的统一国家。 联邦制是若干个单位联合组成的统一国家。其基本 特征: 特征: 第一,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 第一,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 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 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 第二,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行 第二,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成员。 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成员。 第三,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 第三,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 遵从代表国家利益的统一法律。 遵从代表国家利益的统一法律。 第四,联邦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机关, 第四,联邦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机关,有 自己的宪法、法律和国籍,管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 自己的宪法、法律和国籍,管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 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 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 第五,联邦和各成员国的权限划分, 第五,联邦和各成员国的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 如果联邦宪法与成员国的宪法发生冲突, 定。如果联邦宪法与成员国的宪法发生冲突,以联邦 宪法和法律为准。 宪法和法律为准。

海伍德《政治学》目录

海伍德《政治学》目录

目录:第一部分:政治理论第1章:什么是政治1.1 政治的界定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作为妥协与共识的政治作为权力和资源分配的政治1.2 政治的研究政治研究的取向政治研究能够科学化么?概念、模型和理论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2章:政府、体系和政体2.1 传统的分类体系为何划分政治体系?古典的分类"三个世界"的划分2.2 现代世界的政体西方的多头制新民主制东亚政体伊斯兰政体军事政体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3章政治意识形态3.1 什么是政治意识形态?3.2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要素古典自由主义现代自由主义3.3 保守主义保守主义的要素家长式保守主义新右派3.4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要素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3.5 其他的意识形态传统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性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3.6 意识形态的终结?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4章:民主4.1 界定民主谁是人民?人民应如何统治?人民统治的扩展空间应有多大?4.2 民主的模式古典民主保护型民主发展型民主人民民主4.3 实践中的民主:对立的观点多元主义观点精英主义观点法团主义观点新右派观点马克思主义观点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5章:国家5.1 国家为何物?5.2 对立的国家理论多元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利维坦式国家家长式国家5.3 国家的角色最小国家发展型国家社会-民主国家集体化国家极权国家5.4"空心"的国家?全球化重建国家次国家治理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二部分:民族与全球化第6章:民族与民族主义6.1 民族为何物?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民族反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6.2各种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扩张主义的民族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6.3 多元文化主义6.4 民族-国家的未来?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7章:全球政治7.1 理解世界政治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多元主义马克思主义7.2 变化中的世界秩序冷战的兴衰21 世纪的世界秩序7.3 全球化的动力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理论与争论7.4 区域化欧洲联盟7.5 走向世界政府?联合国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8章:次级国家政治8.1 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8.2 中央地方关系联邦制单一制8.3 族群与社群政治族群政治的兴起迈向社群政治?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三部分政治互动第9章:经济与社会9.1 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各种社会主义存在经济的"第三条道路"么?9.2 社会结构和分群社会阶级种族性别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10章:政治文化、沟通与合法性10.1 心中的政治:文化和沟通公民文化还是意识形态霸权?大众传媒与政治沟通社会资本的衰落?10.2 合法性与政治稳定权力的合法化合法性危机为什么发生革命?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11章:代表、选举与投票11.1 代表代表的理论11.2 选举选举的功能选举制度:讨论与争议选举意味着什么?11.3 投票行为投票理论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12章:政党与政党制度12.1 政党政治政党种类政党的功能政党的组织:权力位于何处?12.2 政党制度一党制两党制一党独大制多党制12.3 政党衰落了么?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13章:团体、利益和社会运动13.1 团体政治团体的类型团体政治的模型团体政治的模式13.2 社会运动新社会运动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四部分:政府机构第14章:宪法、法律与司法机构14.1 宪法宪法的分类宪法的目的宪法重要么?14.2 法律法官是否具有政治性?法官是否创制政策?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15 章:议会机构15.1 议会的角色议会制与总统制议会的功能15.2 议会的结构一院制还是两院制?委员会制度15.3 议会的绩效议会是否创制政策?议会为何在衰落?议会能否崛起?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16章:政府行政机构16.1 行政机构的角色行政机构的组成政治行政机构的功能16.2 行政机构中的权力:谁来领导?总统总理(首相)内阁16.3 领导的政治领导理论领导的方式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16.3 领导的政治领导理论领导的方式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17章:官僚机构17.1 官僚制的理论理性-行政模式权力集团模式官僚过度供给模式17.2 官僚机构的角色官僚机构的职能官僚机构的组织17.3 官僚的权力:是否失去控制?官僚权力的来源如何控制官僚?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18 章:军队与警察18.1 军队与政治军队的角色控制军队军队何时攫取权力?18.2 警察与政治警察的角色政治控制与问责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第五部分:政策与绩效第19 章:政治过程与体系绩效19.1 政策过程决策理论决策阶段19.2 体系绩效稳定绩效物质绩效公民资格绩效民主绩效总结/问题讨论/扩展阅读。

《政治学概论》第三章 国家 知识提纲

《政治学概论》第三章 国家 知识提纲

第三章国家第一节国家的兴起(一)国家的定义1.国家的概念: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现代的概念。

原始政治共同体与国家质检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地缘共同体取代血缘共同体;职业化军队取代民兵。

2.国家的概念最早是由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创造的。

3.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美国政治学者查尔斯·蒂利总结了国家的几个基本特征:(1)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

多家都有领土、领土与土地不一样,前者有着明确的边界;国家的领土是连续的,成块状分布。

(2)中央集权。

国家将民间的许多权力都统统“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统一安排。

由于权力的集中,国家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人口也就负有全面的责任。

(3)垄断强制手段。

国家垄断了对暴力的合法使用,只有国家可以行使生杀予夺大权。

(4)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

政府机构的脱颖而出,与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由于国家垄断了权力和责任,也就需要建立一个政府,将原来政治单位中的权力统统接揽过来。

(5)统一的行政安排。

国家产生之后,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就对行政安排进行统一化管理,使用统一的文字、度量衡、制度、公文格式和制服。

4.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经典定义:国家是唯一合法垄断了强制手段的暴力机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5.“国家”与“民族”的区别:民族侧重于认同、国家则侧重于暴力机器。

6.“国家”与“政府”的区别:1.国家包括了军队、监狱、警察;政府广义上则是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

有的学者认为,行政机构中不随着选举而进退的文官,也属于国家;2.政府经常换届、更替,但国家基本维持不变,政府的更替只意味着由不同的人或集团来掌握国家;3.民众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可以合法的反对政府,但民众绝对不可能合法的反对国家,因为反政府可以制度化,反对国家就一定是反体制。

(二)国家的形成1.国家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资源的大量获取。

国家的形成一定要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因此能否在资源的提取和获得上取得优势或便利条件,就是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政治学课件国家

政治学课件国家
国家治理是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元行动者在 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其目的是增进公共利 益维护公共秩序。是国家的管理者向所有者负责的国家治理、多元行 动者协商协议协同基础上的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 理机制合作互补的国家治理、公共利益得到增进、公共秩序得到维护 的国家治理。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 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对工人的雇 佣制。资本主义国家又可分为自由资本主 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4. 社会主义国家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 资料公有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意识形 态。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 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4、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 国家治理体系建立的背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转型与国家、市场、社会格局初步形成。
➢ 市场治理: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 政府治理:政府职能转换 ➢ 社会治理:社会矛盾综合治理 ➢ 存在问题:政府权力绩效欠缺;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分配
不公;社会矛盾尖锐化;共治网络不健全
国家失败的特征:暴力横行,国民缺乏安全感;贪污盛行,制度形同 虚设;人民生活每况愈下,社会矛盾激化;无法有效控制国境,容易 成为跨国犯罪和恐怖主义深渊。
2.依附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勾结型国家、俘获 型国家)
3.自主性国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国家治理历史回顾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什么 如何建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威权主义国家发生了民主转型。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大一政治学导论第五章

大一政治学导论第五章

三、司法机关
1、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 职权:司法权独立;违宪审查权; 制定政策的权力。 原则:司法独立原则;司法民主原 则;平等原则。 2、中国的司法制度
第三节国家内政府间关系 一、单一制国家 二、联邦制国家

一、单一制国家(p136)
1、概念 单一制国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组 成的统一主权国家里,权力和威权合法 地集中于中央机构。


④国家主权高度统一,由中央权力机关 代表国家主权充任国际法主体,统一行 使外交权,各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不具 有独立的外交权,即使个别地区享有一 定的自治权,但这种自治权被限制在统 一的国家主权范围之内。 ⑤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身份。

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 卢梭。
4、阶级对立论——国家是阶级对立的产 物。 雅典国家的产生被认为是“一般国 家形成的一种非常典型的例子”。这样 说的理由之一是,雅典国家的产生没有 受到任何外来或内部的暴力干涉。
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 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 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 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 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 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 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 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 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元首的职权: 象征国家; 代表国家; 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二、立法机关
1、立法机关的由来 议会制度最早出现于英国,英国被称为 “议会之母”。 参考资料:(美)里普森,《政治学的重 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9章。



南斯拉夫曾试验过五院制的议会。 1799年的拿破仑宪法就规定法国实行由参 政院、评议院、立法院和参议院组成的四 院制。 南非曾有一个奇怪而短命的三院制议会, 即白人院、有色人院和印度人院,分别代 表白人、混血人种和东方印度人种。而占 大多数的黑人在议会中没有得到代表。 1994年以后,南非有了一个黑人占大多数 的两院制国会。

《政治学概论》第五章 国 家

《政治学概论》第五章 国  家

• 四、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 以政治治理形式或权力集中的程度,可将国家划 分为集权主义和分权主义国家。 • 1、集权主义国家(20世纪影响较大的集权主义是 法西斯主义和威权主义) • ⑴法西斯主义国家:又称极权主义、全权主义国 家,根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实行极 端的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党政治;秘密警 察统治;国家垄断经济、文化和信息机构。—— 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 2、绝对主义国家: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过渡 时期。疆界划定,主权出现,国王成为主权代理 人,法律成为全民规范,军事力量扩张,常备军 制度建立,中央的赋税制度,为控制社会提供了 可资借用的体系。典型的有英国的都铎王朝(下 图分别为亨利七世、亨利八世和伊利莎白一世) 和法国波旁王朝等
• 3、现代民族国家 • 从绝对主义国家继承了疆界和主权。工业 化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技术,行政力量扩大, 国家对社会的监视力加强。——国家将社 会的空间大大压缩。 • 综上,吉登斯实际以欧洲历史为基础勾画 出了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
• 3、自主性国家 • 自主性国家是与依附性国家相对应的一个 概念,也源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新马克思主义对自主性概念又有发展,如 希腊学者普兰查斯。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并 非永远依照资产阶级的利益行动,有时会 采取与资产阶级利益相抵触的政策。
• 2、文化性的民族观 • 特点:强调族群概念和大融合 • 族群(ethnic group)侧重文化上的归属、 淡化政治利益。 • “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 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面对他们共 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这种信念 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 个群体就被成为族群”——马克斯· 韦伯

政治必答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答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答知识点总结一、国家制度1. 国家的概念、特征和性质国家是一个具有人口、领土和主权的政治实体,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国家的主要特征包括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等。

国家的性质是一个社会政治组织形式,具有独立性和主权性。

2. 国家的组成及职能国家由政府、国家机关和国家民主政治组织构成。

国家的主要职能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和最高军事指挥权等。

3. 国家的制度和组织国家的制度包括国家宪法制度、国家议会制度、国家行政制度和国家司法制度等。

国家的组织包括国家机关和国家民主政治组织等。

二、政治理论1.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包括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政治学的主要内容、政治学的科学方法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等。

2. 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包括政治发展方向、政治制度体系和政治体制改革等。

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组织结构和政治生活制度,包括政体制度、政治制度和政治管理制度等。

3. 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是人们对国家政治、政治社会制度和政治活动形态的认识和认识方式,包括政治思想的类型、政治思想的发展和政治思想的影响等。

政治文化是国家政治和政治制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形态,包括政治文化的特征、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政治文化的传播等。

4. 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政治制度是政府和政治制度建立和运作的规范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包括政治制度的类型、政治制度的结构和政治制度的法源等。

国家治理是国家政治权力的行使和国家政治事务的处理,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等。

5.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交叉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等。

三、国际政治1. 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国际关系的阶段和国际关系的类型等。

国际政治是国际关系的一部分,包括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和国际政治的主要问题等。

0302政治学:初试704《政治学基础》

0302政治学:初试704《政治学基础》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704 考试科目名称:政治学基础一、考试内容及要点考试目标:1)系统掌握政治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政治观念。

2)理解政治的过程、理论、价值、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现代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政治的现实问题。

一、政治的性质(一)政治与政治学1、政治的涵义:各类政治观:道德论、君权神授说、治国说、权力说、分配说、政府说;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的定义2、作为博弈的政治博弈和博弈论(分析利益冲突的框架)、政治博弈的要素、规则、类型3、政治的地位或作用(二)政治学1、什么是政治学政治哲学、政治科学2、政治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西方政治学发展的四阶段:古典主义政治学;旧制度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及特点和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发展和特点(三)政治学的范围(四)政治学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制度分析变迁理论2、当代政治学方法论:行为主义、理性选择主义、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二、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权力与权利1、政治权力的概念韦伯的权力观、政治权力的概念和主要因素、权力与权利的关系2、政治权力的类型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人格型权力3、政治权力的基础政治权力基础的概念及具体内容(武力、财富、技能、动机、知识、制度基础)4、权力、权威与合法性合法性、如何实现合法性权力、权力如何转化为权威5、权利公民的身份问题、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二)法治与民主1、法律制度2、法治3、民主三、政治意识政治意识的概念(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1、政治文化概念关于政治文化含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阿尔蒙德、凯泽罗夫、部分中国国内学者2、政治文化的内容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政治评价性成分3、政治文化的类型统治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阿尔蒙德和维巴)4、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理论(普特南):概念、作用、主要特征、基本要素等5、政治文化的四大功能(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二)政治社会化1、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特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政治社会化的“双运动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特点2、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工作场所、大众传播媒介、选举及其他政治场合、社会政治组织3、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三)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的涵义与特征(1)意识形态的概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曼海姆:“特殊”意识形态与“全面”的意识形态(对两种意识形态的区分)、韦伯的信仰体系(2)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意识形态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现实性、总体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和依赖性2、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社群主义、民族主义3、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四、政治体系政治体系、政治制度的含义(一)国家1、国家理论国家的起源、社会契约论(2)国家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国家权力的重要特征(3)民族国家的建构民族与国家(民族国家的定义)、民族国家的要素、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4)国家的目的(职能)国家的基本目的、国家目的的矛盾性(诺斯悖论)、国家能力及其构成2、现代国家建设(1)现代国家的含义(2)民族与现代国家建设(3)阶级与现代国家建设(4)现代国家构建的危机现代国家建构的危机、全球化时代的国家3、国家的类型与国家形态(1)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亚里士多德国家类型的分类法、韦伯国家类型的类型学(2)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马克思主义)封建制、中西封建制比较、资产阶级国家、社会主义国家(3)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标准的划分吉登斯: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现代的民族国家(4)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集权主义国家(法西斯主义国家、威权主义国家及其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威权主义国家民主化浪潮发生的原因)、分权主义国家(西方自由民主国家的特征)(5)国家形态失败国家、依附性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自主性国家(二)政府1、政府体制理论(1)政体论(2)政体类型君主制、共和制2、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1)中央政府的制度类型总统制的中央政府、内阁制的中央政府、混合型的中央政府、中国的中央政府(2)行政机关官僚制理论、官员行为理论、行政机构的作用(3)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议会主权、立法机关的结构、立法机关的职权、中国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中国的司法制度)(4)国家内政府间关系单一制国家、联邦制国家(三)政党1、政党理论(1)政党的概念(2)政党的类型按理念的本质和角色来划分、按照集权程度来划分、按照政党对党员的控制能力来划分、按照团结性来划分(3)政党的作用目标制定、利益表达、动员和社会化功能、精英的形成和遴选(4)政党的适应性问题2、政党制度(1)政党制度的含义(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资产阶级政党的起源、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4)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一党型、中国的政党制度(四)政治社会1、利益集团(1)利益集团概念的界定(2)利益集团的分类(3)利益集团与资本主义政治2、新型社会组织(1)新兴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2)新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参政议政、政府助手(3)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3、新闻媒体(1)作为一种权力的新闻媒体(2)媒体与政府的关系(3)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传播信息、影响舆论、设置议程、政治社会化、监督政府、(五)政治人1、政治人与公民(1)政治人的含义(2)公民2、政治家(1)政治家的含义与政治家的产生(2)政治家的类型(3)政治家的责任与作用五、政治行为(一)政治统治1、政治统治理论(1)政治统治的若干理论精英统治论、多元统治论、无统治阶级论、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2)政治统治的本质2、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1)政治秩序的确立(2)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过程(3)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3、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1)政治统治的类型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以阶级为统治基础的政治统治(2)政治统治的规律与政治统治的失败(二)公共治理1、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1)统治与管理(2)治理、善治与公共治理(3)公共治理的原则参与原则、透明原则、责任原则、回应原则、协作原则、合法性原则2、公共治理的模式(1)市场化治理(2)弹性化治理(3)多中心治理(4)公民治理3、公共治理的实践(1)国家治理(2)城市治理(3)跨地区治理经济合作区域联盟、大都市区(4)公共资源治理(三)政治参与1、政治参与的含义(1)政治参与的定义(2)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3)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投票、选举、主动接触、政治结社2、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2)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3)政治制度政治平等和自由、政党制度(4)政治心理3、政治参与的作用(1)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2)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3)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六、政治发展(一)政治现代化1、政治现代化理论(1)政治现代化的概念(2)政治现代化的道路英国式道路、德国式道路2、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1)政治革命的含义革命的含义与革命的类型、政治革命的条件、政治革命的作用(2)政治改革改革的含义、改革的战略3、现代化问题(1)腐败(2)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3)现代性与风险社会(二)政治民主1、政治民主理论(1)民主的含义古典民主主义、精英民主主义、多元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2)政治民主的相关变量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文化和民主、社会自治和民主2、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1)资本主义政治民主(2)社会主义政治民主(3)转型中的民主政治(三)人权1、人权的含义(1)人权概念的演化(2)人权的概念和性质(3)两种人权观(4)人权的实现条件2、人权的基本类型(1)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生存权和生命权、平等权、自由权、政治参与权(2)社会经济权利劳动和休息权、社会保障权、财产权、受教育权(3)民族权利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二、参考书目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第三章 国 家)【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第三章 国 家)【圣才出品】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1 复习笔记一、政治的内涵1.“政治”一词的起源(1)西方对“政治”的理解①从词源学意义上考察。

英语中的“政治”(politics)一词由希腊语演变而来。

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

“政治”一词从最初的城堡而衍生出了其延伸含义,即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

简言之,政治乃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②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以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政治学》中,“政治”一词也都是“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意义。

③到了近代,随着国家空间范围的扩大和现实政治生活内容的丰富化、多样化,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们对政治的理解和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国家及国家活动的基础上,“政治”被赋予以多种多样的含义。

(2)中国社会对“政治”的理解①中国古代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指君主与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通常充满了道德色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治、仁治。

②在我国古代,“政”和“治”多是分开使用的,“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准则);“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

③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这一解释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而且也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及近代对政治含义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较大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指君主和代表君主的官吏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只是到了近代,“政”和“治”两个词才开始完全结合在一起使用。

2.政治内涵的演变(1)古希腊时期的伦理政治观①古希腊的政治是一种城邦政治。

“正义”、“善”等道德原则贯穿于古希腊政治思想之中,伦理与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正义观念是伦理和政治结合最为集中的表现。

正义被看做最高的美德和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它不仅是伦理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人们伦理生活的目标和政治生活的准则。

《政治学原理》第二章:国家政权

《政治学原理》第二章:国家政权
自由民内部分化为不同的阶层
东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区别是政体形式
奴隶制国家建立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标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封建制国家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成为统治阶级 农民只占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 西方实行领主占有制度 东方实行地主占有制度
东西方封建国家之比较
国家结构形式
分封割据制度 (王权虚弱,割据势力强大) 中央集权制度 (“海内为郡县,法令为一统”)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在摧 毁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 新型的国家类型。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数是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或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建立的。
(二)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特征
1.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2.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 3.基本职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4.执政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 5.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权力结构体系
等级制度 官僚制度
(土地所有权决定政治权力) (专职官僚 治吏制度 封建特权)
政教相互关系
政教合一,教权至上 政教分离,皇权至上
结合) (儒家思想宗法制度相
(以罗马天主教为至尊)
四、资本主义国家
(一)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是在反封建反神权的斗争中建 立起来的 资本主义国家是建立在资本占有制基础上的 政治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三)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现实
社会主义思想起源于十六世纪,经过从空 想阶段到科学阶段的发展,到二十世纪初,社会 主义理论终于变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 1.生产力水平 2.所有制形式 3.分配制度 4.经济体制 5.发展趋势

《政治学概论》第五章 国 家

《政治学概论》第五章 国  家
.
• 2、国家社会共同体说 • 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康德等人将国家视
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强调其是人们为了某 种“善”或共同利益结合而成的集合体。 • ——特点:强调国家是基于团结而非分歧 (如阶级斗争)的产物
.
• 3、社会契约说——人造国家,对国家神权 说的彻底否定
• 此种理论是17、18世纪欧洲启蒙时期最著 名也是最具冲击力的政治理论。代表人物 主要有霍布斯、卢梭、洛克等。(《利维 坦》、《社会契约论》、《政府论》)
害的意志和能力。
• 秩序:国家通过法律等规范(硬性)社会成员和 组织行为的能力——制定游戏规则,担任“裁判 员”。
• 正义:一种道德规范(柔性),合法性资源。但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其正义观念是不一样的。
.
• 第二节 现代国家建设 • 一、现代国家的含义 • 1、现代国家的特征 • ⑴国家是国际体系中的实体(物质性)—
.

• 二、国家的目的 • 1、国家的本质(国家是什么?) • ⑴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大都坚
持超阶级的国家观 • 英国工党、伯恩施坦、德国社会民主
党、民主社会主义等
.
• ⑵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论 • 突出强调国家的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国家本质论最
为显著的特点。 • “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物的
第五章 国 家
国家是政治行为主体的一种,也是 一种社会政治组织。国家是政治学
的核心概念。
.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与国家的目的 一、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 题,也引起了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 生态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共同 关注。 如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1818-1881)提 出的“氏族模式”(氏族——部落——部 落联盟——国家)。

国家理论学说(政治学)

国家理论学说(政治学)

国家理论学说关于国家的理论和思想体系。

包括国家的起源、概念、本质、职能;国家的类型、形式、结构;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国家与革命的关系;治国安民的方略;以及国家发展规律等学说。

国家学说是政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自国家出现后,便逐渐产生了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学说。

古今中外各个时期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国家问题作过论述,随着人类对国家认识的逐步深入,国家学说也逐步发展。

但国家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国家理论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一些国家理论往往带有阶级偏见。

因此,长期以来国家理论很混乱,直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诞生后,才从根本上澄清了国家理论问题上的混乱。

西方历史上的国家学说大致可分为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及近代几个阶段。

古希腊的国家学说西方最早的国家学说是古希腊的国家学说。

公元前4世纪,苏格拉底和德谟克利特等就已谈到国家的起源、本质等问题,对各种政体也有所论述,但没有完整著作留传下来。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国家学说。

他们的学说反映了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奴隶制国家的状况。

他们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用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来解释国家的起源、目的和使命,宣称国家的出现是人的本性的完成。

柏拉图把国家归结为人类要求互助的结果;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国家起源于人类合群的天性和品德,是由家庭而村社而国家自然地生长起来的,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足而且至善的生活。

古希腊城邦众多,形式纷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对政体的比较研究,企图找到一种最好的政体形式。

他们认为国家如何、政体的区别,皆以国人的“品性”、“性情”而定。

柏拉图把政体分为:贤人政治、军阀政治、富阀政治、平民政治和专制政治,而以哲学家为国王的贤人政治是“理想国”政治。

亚里士多德则第一次对国家政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政体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是城邦公职的分配制度,是城邦居民用以分配政治权力的体系。

他把政体分为王制(君主政体)、贵族(贤能)政体、共和政体,认为统治者若不照顾全邦共同利益只顾自己的利益,上述三个正宗政体就会相应变态为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政治学 国家

政治学 国家

2. 国家的基本目的 我们认为,国家的基本目的主要有以 下: (1)安全。国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共 同体的安全。这种安全应建立在基本正义 基础上,不应狭隘地理解为统治者的安全。 安全也不是绝对的,国家为追求安全而进 行的军备竞赛会导致各个国家的不安全, 这就是安全悖论。
(2)秩序。国家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 必须保障资源分配的一定秩序。这种秩序 的形成必须基于两个条件:法律的限制是 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秩序的仲裁必须是基 于合法程序的公正裁决。 (3)正义。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 生存所需的基本要求。资源分配应该给予 公平交易,机会均等,同时又应该保障分 配结果不至于差异巨大。
2. 国家社会共同体说 国家社会共同体说。亚里士多德认为, 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有益团体。每一个 国家都是一种团体,每一种团体都是为了 某种善而建立。但是社会共同体说没能很 好地把国家与其它社会团体区别开来。 3. 社会契约说。社会契约说是对国家 社会契约说。 神权说的否定。国家是处于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的人 自然状态 们为了保障生命与财产安全 保障生命与财产安全而订立契约而 保障生命与财产安全 建立的。国家的任务是遵守自然法 自然法,保障 自然法 公民权利;如果违背契约,人民就有权推 公民权利 翻之。社会契约说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 资产阶级革 新国家的建立。 命和新国家 新国家
安全需要暴力来保障,秩序需要权力 来维护,正义需要权威来达成。
安全 秩序 正义
暴力
权力
权威
3. 国家目的的矛盾性 国家与社会、统治者与人民利益的差 异性导致了国家悖论的出现。诺思认为, 国家制订规则基于两个目的:第一、界定 所有权结构,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第二、 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产出最大化。这两 个目的之间往往会导致矛盾,这就使国家 悖论,这是国家不稳定的根源。国家兴衰 说到底就是社会正义和统治者利益之间的 关系协调问题。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国家第一节国家的兴起一、国家的定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原始政治共同体与国家的根本区别:①地缘共同体取代血缘共同体;②职业化军队取代民兵。

☆查尔斯〃蒂利【国家的几个特征】:①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②中央集权;③垄断强制手段;④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⑤统一的行政安排。

☆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定义】(恩格斯)——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这种有组织形式的暴力叫做国家。

国家是唯一合法垄断了强制手段的暴力机器。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学说在人类原始社会并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政权,而只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公社。

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新生产工具的产生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个体经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不断得到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一起了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

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开始产生,一些掌握了权力的氏族首领就利用权力发展了自身的利益,逐渐在氏族内部形成了一个贵族阶层,社会开始出现阶层分化,并最终分裂为对抗阶级,为了压制对抗阶级间的大规模公开冲突,国家政权便应运而生。

在此阐释中应该注意三点:①伴随着私有制产生的私有观念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②权力、阶级与国家三者的逻辑关系。

显然,权力先于阶级和国家,正是基于氏族的公共管理权力,氏族首领才具有了垄断社会剩余产品的可能性,从而导致阶级的分化和国家的产生。

③国家的产生并不是人类文明的倒退,相反缔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开端,人类只有在国家中才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国家和政府的联系和区别:【联系】:⑴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⑵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三章 国家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三章 国家

第三章国家名词解释1、国家马克思: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是唯一合法垄断了强制手段的暴力机器。

恩格斯: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至于在无谓的都争斗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王书: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2、绝对主义国家是指在这些国家之中,君权具有绝对性,君主大权独揽,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一身,而且君主作为主权的化身,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一切法律的合法性源泉。

这样一来,君权基本上不受任何约束而可以自行其是;同时,君主依靠理性化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去实施自己对民间社会的一元化专制统治。

3、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形态,对应于福利国家的这一社会发展阶段,有时候又被称为晚期资本主义,以对应于早期资本主义。

同时也意味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有机化和最终成熟。

福利国家保留了资本主义早期的政宪体制,但是其国家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型。

福利国家的根本特征是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目的是为了弥补自由市场制度下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4、威权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亚非拉地区兴起的一些新的民族国家。

建立了一种威权主义的国家形态。

这些民族国家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

刚刚摆脱宗主国的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政权掌握在少数以革命发家的武装领袖手中。

由于他们是新国家的缔造者。

也是国家独立的象征,他们的权威不容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形成了少数人的威权主义统治。

威权国家独立之时统治者基本上是坐享其成的,他们将殖民者的统治机器不经改造就直接占为己有,因此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国家机器对民众的强权统治。

初中政治学习中的国家制度与政治理论

初中政治学习中的国家制度与政治理论

初中政治学习中的国家制度与政治理论在初中政治学习中,学生们将接触到国家制度和政治理论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国家制度是指国家组织形式的总称,政治理论则是指对于国家政治运作原则和规律的研究和总结。

本文将从国家制度和政治理论两个方面展开,介绍初中政治学习中的相关内容。

首先,国家制度是政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国家制度是国家内部政权组织机构和政治体制的组合,包括国家的组织形式、政治权力结构以及政府的职能和权限等。

在初中政治学习中,学生将了解到一些常见的国家制度,如君主制、共和制、专制制度等。

在君主制中,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手中,他通过世袭或选举产生,可以是君主或国王。

这种制度下,君主通常拥有较大的权力和特权,而政府的职能则是由君主及其委任的官员来实施。

共和制是一种国家制度,国家的权力通常由人民通过普选来获得和行使。

在这种制度下,政府的权力不是集中在一个人或少数人手中,而是通过各种机构和组织来分散和制衡。

这有助于实现民主决策和权力制约的原则。

专制制度则是一种以一党或一个人为核心的国家制度,政府的权力相对集中,政府的决策通常不受民众的直接参与和监督。

这种制度下,政府的权威通常是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来保持和巩固的。

除了了解这些不同的国家制度,初中政治学习还将介绍国家制度与国家的政治系统之间的关系。

国家的政治系统是指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组织形式和相互关系。

它包括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机构,以及党派、群众组织等政治力量。

各个国家制度下的政治系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模式。

其次,政治理论是初中政治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政治理论是指对于国家政治运作原则和规律的研究和总结。

在初中政治学习中,学生们将学习到一些基本的政治理论,如民主、平等、自由等。

民主是指国家和政权实现公民参与、政府公开透明和法治运作的政治形态和政治制度。

在民主制度下,政府权力通过普选等途径来产生和行使,公民的权益得到保障和尊重。

平等是指人人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益和地位,无论种族、性别、社会阶层等因素。

民族、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权建设--关于国家建设理论的笔记

民族、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权建设--关于国家建设理论的笔记

民族、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权建设--关于国家建设理论的笔记黄杰
【期刊名称】《唯实》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家庭、民族和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三个稳定的群居形式。

而民族国家是近代欧洲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其他地区通过民族独立运动、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国家,它构成了当今世界体系的基础。

共同的认同感、国家主权和公民权利,是民族国家最重要的特征。

国家政权建设是现代化过程中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制度与文化整合措施、活动及过程,其基本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合理化的、能对社会与全体民众进行有效动员与监控的政府或政权体系。

具体为三个过程,即国家主权的建立过程、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渗透过程以及国家公民权利的建立过程。

【总页数】5页(P83-87)
【作者】黄杰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南京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从“民族国家”到“政治国家”——兼论“民族国家”与“政治国家”之异同[J], 白贵一
2.民族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国家主权--从西欧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看东南亚民族国家
的发展 [J], 邓国宏
3.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想象与国家形象——新世纪中国电视剧与民族国家想象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J], 李兴阳
4.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想象与国家形象——新世纪中国电视剧与民族国家想象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J], 李兴阳
5.从“汉民族国家”到“中华民族国家”——孙中山民族国家理论的历史转变 [J], 才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一)从传统国家到现代民族国家
1、从古至今国家欧洲)国家形态演进的历史: 最早出现的普遍性的国家形态是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城邦国家衰落后, 取 而代之的普遍性国家形态是罗马帝国。 “罗马灭亡之后, 在西欧的广阔空间中形成了以封建割据为基础的统一的基 督教世界。”一方面是林林总总的封建邦国, 另一方面又是凌驾于这些邦国之 上的一统权威——教皇, 罗马教皇成为整个西欧社会的无上权威。教皇把这些 大小邦国联结而成为一统的基督教世界。在基督教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 一个大的政治体系的情况下, 普世世界国家成为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形态。 但是,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其他社会力量 和政治力量的推动下, 各种以王朝名义命名的政治共同体逐步获得了独立性和 主权, 并最终取代了基督教普世世界国家。在王朝国家时代, 国家对国内居民 进行了强有力的政治整合, 并促成了王朝国家基础上的经济整合和文化整合, 逐渐塑造出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以后, 就成为国家共同体内一股足以抗衡王朝政权的 强大社会力量, 甚至与王朝发生摩擦和冲突。最终, 民族与国家的二元关系又 通过民族与国家融合的方式得到协调, 形成了一种以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为基础 的国家形态, 并取代了王朝国家。这种全新的国家形态, 就是民族国家。 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参考文献:1、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北京大学学报》2004(6);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 P123):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三)作为民族国家要素的‚国家‛(Nation) 1、国家的起源
(1)暴力说:国家的产生是由于原始部落发生冲突,较强的部落用暴 力征服较弱部落的结果。代表人物:考茨基 、杜林和、巩普洛维奇 (2)神权说-- 神权说认为,神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创造者和最高主 宰者,一切权力均来自于神。 代表人物:阿奎那 、董仲舒 (3)契约说--契约论者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互相缔结契约的结 果,是共同协议的产物。代表人物:格老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 洛克、卢梭 (4)功利说--功利主义出现于19世纪的英国,为国家产生的正当性 提出了不同于契约论的解释。功利主义把趋乐避苦视为人的行为的唯 一动机,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作为评价是非善恶的价值标 准。 代表人物:边沁、詹姆斯· 密尔、约翰· 斯图亚特· 密尔。 (5)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运用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对国家的起源、演变、本质和职能 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4)绝对君主制国家(绝对主义国家)
A 、到16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强有力的 君主制,其中法国和普鲁士是绝对君主制度的 最好代表。在绝对君主制下,君主大权独揽, 等级会议作用衰落。 B、尽管君主专制国家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 但是它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C、绝对君主制形成了一个领土相对完整的主权 独立国家,对整体的民族利益的发展起了促进 作用。
帝国的含义一般有两种理解:
A、狭义:帝国一般是指领土辽 阔,统治民族众多,拥有持续传统 的强大君主制政体国家。而且帝国 称号的使用一般需要国际上普遍的 认同。帝国的国家元首在汉语中一 般称为皇帝,但也常使用音译(如 奥古斯都、哈里发、苏丹、沙皇 等)。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B、广义:广义上帝国的含义要宽泛很多,只要是统治或支配的地域广阔, 在国际上或某一地区强盛一时的国家,就可以被称为帝国。且不论政体是否 为君主制,这些国家本身一般并不称自己为帝国。 现代的‚帝国‛更多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而并非指其实质的政体,著名 的有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纳粹德 国)、罗纳德·里根提出的邪恶帝国(苏联帝国)、被称为新罗马帝国的美 利坚帝国(美国)。 ‚帝国的特征就是指将集权的政治权威强加给松散界定的领地,这些领地 上居住着许多不同的社会和种族群体。‛ (戴维·赫尔德,2001,466) 一般认为,帝国对内具有强制性、对外具有扩张性。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1、从古至今国家形态的演变
(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轨迹) (1)城邦国家(city-states)
第一,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 它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 古代希腊。 第二,城邦国家的特征:小国寡民 第三,城邦制度衰落后,欧洲进入帝国 时代。
(2)帝国(Empire):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2)民族国家的概念界定问题 A、汉语学术界的界定 ①民族学、人类学的进路 ②政治学的进路 B、西方学术界的界定
安东尼· 史密斯:族群是民族的基础,民族国家是由族群组成的国家。。。 本尼· 迪克特、哈贝马斯:
C、一种综合性的视角(肖滨,2009) ①在领土-主权层面,民族-国家是划定边界的主权国家; ②在族体-国族层面,民族-国家是由族体整合和融合而成的国族-国 家; ③在个体-公民层面,民族-国家是国民-国家。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条 件下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但却聚焦于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这就 是民族是否把国家当作自己的国家, 即民族是否认同国家。这意味着 , 民族与国家形成何种关系, 取决于民族是否认同国家。民族与国家 认同关系的形成, 又取决于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周平, 2009)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5)现代民族国家( Nation-State)
中文的民族国家概念,来自于 英文的nation-state, 即民族-国 家是对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的概括。 作为民族与国家相结合的产物, 民 族国家既有民族的内涵, 又有国家 的内涵, 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一般来说,只有当民族与国家 两者合为一体,即国家内只有单一 的民族,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 住地范围相同,而且文化与政治已 经逐渐融合,才符合‚民族国家‛ 的纯粹含义,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民 族国家是一种多民族的混合体,它 们共同享有以下几个特征(‚三要 素说‛):领土、人口、主权 (‚四要素说‛还包括政府)。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二)民族国家语境中的 ‚民族‛(Nation)
1、作为政治学概念的民族
A、强调民族的客观、客观要素 ; B、从文化、政治和心理等层面去界定民 族的含义(海伍德《政治学》P132)。 就政治学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而言,目前 有两点基本共识: ①民族(Nation)不是国家(State),更准 确地说,民族不是国家统治组织; ②民族是国家性的政治共同体,作为政 治共同体,民族总是涉及领土、主权以 及国家统治组织(State)这些基本要 素。这样,民族作为政治共同体,其实 质乃是国族。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王绍光:《民族主义与民主》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2、民族与民族的构成 3、民族形成中的建构和演化 4、族际关系与族际整合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5、民族主义
(1)概念:民族主义(Nationalism),
亦称国民主义或国族主义,为包含民族、 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 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 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 之理念基础。其基本主张为:民族为 ‚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 ‚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经常(并非总 是)无从区分。开化的社会过去大多强 调民族共同体,而最近则着重于由国家 或政府陈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体。 (2)含义(理解民族主义的三种维度, 史密斯:《民族主义》): ①作为象征系统的民族主义 ②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扩张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民 族主义(海伍德:《政治学》P139) ③作为民族集体情感的民族主义
6、民族与现代国家建设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把不同的民族组织在一个国 家内,而民族观直接影响着现代国家的组织形式。在国家建设的意义 上,世界上流行着两种民族观:
(1)政治化的民族观:斯大林的民族观、民族四要素(民族是人们 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着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 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这样,民族就有了自决性质,即把一个国 内的族群看作是政治集团,强调其整体性、政治权力和领土疆域。 存在的问题:以苏联民族问题为例进行分析 (2)文化性的民族观:这种民族观其实是族群关系的一种表达, ‚族群‛多用于表示多族群国家内部具有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传统 (包括语言、宗教)甚至不同体质特征但保持内部认同的群体,这些 族群在一定程度上是该社会中的亚文化群体。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3)封建国家
‚中世纪‛经历了封建国家、等级国家和绝对君主 国家三个时期。封建国家实行领主制,领主在 得到分封土地的同时,也得到了这块土地的 ‚特恩权‛,即行政、立法、司法、军事、铸 币等全部权力,由此形成了封建割据状态。在 这些分散的封建邦国之上,则是统一的基督教 权威——教皇,基督教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 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
三、国家理论(一)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建设
2、民族国家的要素和概念
(1)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或者说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看, 民族国家就是以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为基础的主权国家。民 族国家之所以是现代国家,是因为它拥有边界精确划分的领土、享有对内对 外的国家主权、具有现代性的国家统治体系以及以国(民)族和国(公)民 为基础。 A、领土(疆域):传统国家有边陲而无边界,现代国家有确定的边界。 B、国家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表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 面。对内主权是指国家对内一切事务具有排他性的最高统治权,对外主权是 指国家在对外事务上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代表人物:布丹、格老秀斯、卢 梭等。国家主权理论反映了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对统一市场和民族发展的需 求,虽然它为绝对君主制中王权的加强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也为王权向人民 主权过渡奠定了基础。此后,主权在民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原则之一。 C、人民(人口):‚民族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要全面实现和巩固民族对国家的 认同, 国家就不能只属于某些人, 而应该属于这个国家的所有人或民族的所 有成员, 即属于全体人民。只有当人民认同国家, 把国家视为自己的国家的 时候, 才能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真正统一。‛(周平,2009) D、国家统治体系(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