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交流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
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全节共分两个部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具有如下特点:1)重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应用的联系。
2)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3)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重视内容呈现的多样化。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和他人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生活阅历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物理素材和学习能力,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动手实验的能力比较强,易于接受物理这门学科。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清单)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清单)声音知识清单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它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种机械波。
声音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通信、音乐、语言交流等。
在小学科学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关于声音的基本知识,以及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方面的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1. 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就会产生声音。
例如,我们敲击钢琴的琴键,琴弦就开始振动,发出声音。
2. 声源: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
常见的声源有人的声带、乐器、车辆等。
二、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
- 空气传播:我们日常听到的声音大多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振动,形成由物质粒子的振动传递而产生的声波。
- 固体传播:声音也可以通过固体传播,比如人们通过敲击铃铛,声音可以通过铃铛的金属部分传递出去。
- 液体传播:声音还可以通过液体传播,例如,当我们在水中拍手,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到别人的耳朵。
2.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三、声音的特性1.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程度,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
2. 声强:声强是声音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大。
3. 声音的持续时间:声音持续的时间长短称为声音的持续时间。
有些声音持续时间较短,如拍手声;而有些声音持续时间较长,如歌唱声。
4. 回声:当声音撞到一个物体上,然后反射回来,我们称之为回声。
回声的产生需要有足够大的空间和较硬的物体。
四、声音的利用与保护1. 声音的利用:声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通信:我们通过说话、打电话等方式,利用声音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
- 音乐:声音是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乐器、歌唱等方式产生的声音可以构成美妙的旋律。
- 广播和电视:广播和电视是利用电磁波传播声音信息的重要媒体。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汇总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
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
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4。
百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
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
6。
耳聋
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
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单元要点归纳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要点归纳【知识网络】【知识归纳】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3.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340 m/s;在水中传播速度约1500 m/s;在钢铁中传播速度约5200 m/s.4.回声现象:是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的.二、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的,声源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强.3.音色:声音的品质,是由发声体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的,音色不同,声波的波形不同.三、噪声1.噪声的危害:人们把噪声称做“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噪声除了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听力,使人产生头痛、记忆力衰退等神经衰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2.噪声的等级:人们用分贝(符号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为0 dB,90 dB以上的噪声将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3.噪声的防止: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有:(1)控制噪声声源(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振动);(2)阻断噪声的传播(主要方法是隔声、吸声和消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戴护耳器,如耳塞、耳罩、头盔等).四、超声波和次声波1.超声波: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波.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有广泛的应用.2.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次声波可以传得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可用来预报地震等.专题应用解读专题一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物体振动,人不一定能听到声音,人听到声音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发声的频率在20~ 20 000 Hz之间;(2)要有传声的介质;(3)要有正常的听觉系统,在分析声音的传播条件时要抓住“需要介质”这一关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声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能传声.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湿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例1】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鸟儿啼声是通过_______传播到人耳的.【解析】我们听到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答案】空气【例2】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解析】钢管中的声速大于空气中的声速,故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答案】C专题二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性在区分声音特性时,要知道:①音调高的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音调不一定高.②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音调、音色一般不变,响度会随着传播距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③音色是我们分辨声音的重要特征.【例3】英年早逝的相声演员洛桑生前其口技功夫堪称一绝,他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乐器的演奏声,这是因为洛桑发出的声音与乐器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几乎相同,使观众难以分辨.洛桑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填一种介质的名称)传到观众的耳朵的.【解析】口技主要是模仿各种物体发声的音色.【答案】音色空气【例4】胆子小的人特别害怕打雷,这主要是因为雷声的( ).A.速度快B.响度大C.音调高D.音色差【解析】胆子小的人特别害怕打雷,是因为雷声大,即响度大.【答案】B专题三控制噪声的途径在解释噪声的危害与控制问题时,掌握乐音与噪声的联系,知道乐音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变成噪声,控制噪声应着眼于消声、吸声、隔声三个环节,最根本的就是消除或降低噪声源的响度.【例5】交通噪声是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如图所示,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在_______和_______控制了噪声.【解析】甲图“禁止鸣笛”的实质是不能发出声音,这是在声源处控制了噪声的产生;高速列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隔音墙后会反射回来,从而减小了噪声对公路两旁居民的影响,因此隔音墙的作用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声源处传播中【例6】以下四个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的是(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控制噪声污染的途径有三种:一是在声源处阻止噪声的产生;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的传播;三是在人耳处防止声音进入人耳,题中描述的四个措施中①③④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声音的传播,②是在声源处阻止噪声的产生,四个措施均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答案】D专题四了解超声波的应用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例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C.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减弱噪声【解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大于液体中的声速,液体中的声速大于气体中的声速,故A选项错误;不同的人说话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可以根据音色的不同来判断说话者是谁,故B选项错误;声波能传递能量,所以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的“结石”,故C选项正确;“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选项错误.【答案】C1、Be honest rather clever 20.7.187.18.202022:5822:58:05Jul-2022:582、By reading we enrich the mind; by conversation we polish it.二〇二〇年七月十八日2020年7月18日星期六3、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easy.22:587.18.202022:587.18.202022:5822:58:057.18.202022:587.18.20204、By other's faults, wise men correct theirown.7.18.20207.18.202022:5822:5822:58:0522:58:055、Our destiny offers not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So let us seize it, not in fear, but in gladness. Saturday, July 18, 2020July 20Saturday, July 18, 20207/18/20206、I have no trouble being taken seriously as a woman and a diplomat [in Ghana].。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 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产生和传播让我们能够交流和感知周围环境。
本文将探讨声音的产生原理以及它是如何传播的。
一、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振动。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介质的微小突厥,这些突厥随后传播出去,形成我们所听到的声音。
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所不同。
例如,当乐器的弦线或膜片振动时,会发出悦耳的音乐声;当人的声带振动时,会发出语言和歌唱声。
所有这些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其频率和幅度不同,因此声音的音调和音量也不同。
二、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通常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是通过空气分子的相互碰撞完成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空气分子的振动。
这些振动的空气分子会再次撞击周围的空气分子,引起连锁反应。
这种连锁反应使声音能够从一个点传播到另一个点,形成声波。
声波是一种有规律的机械波,它在传播过程中,会经历传播距离的延伸和旋转,并且会逐渐减弱。
因此,在传播路径较长或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声音会变得模糊不清或无法听到。
三、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声音的传播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温度和湿度等。
在相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成正比。
例如,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要慢,因为空气的密度和弹性都比水小。
此外,温度和湿度也会对声音的传播速度产生影响。
高温和高湿度会降低声音的传播速度,而低温和低湿度则会提高声音的传播速度。
四、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生活和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生活中,声音被用于听觉交流,例如日常对话、音乐和广播等;在科学研究中,声音可用于声学实验、医学诊断和工程设计等领域。
此外,声音的传播特性还帮助我们研究地震、海洋生物和地球内部结构等。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变化能够提供很多有关地球的信息,促进了地球科学的发展。
总结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它通过产生和传播帮助我们与他人交流和感知环境。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感知方式,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沟通交流,感受音乐的美妙,辨别周围的动静等。
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下面将从声音的产生机制、声音的传播速率以及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规律进行探讨。
一、声音的产生机制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这种振动通过空气、固体或液体等媒质的传播而成为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
具体来说,声音的产生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振动源:声音的振动源可以是声带、乐器、机械震动等。
当振动源发生振动时,产生的机械波就会传播出去。
2. 粒子振动:振动源传播出的机械波会使媒质中的粒子发生振动。
对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来说,空气中的气体分子会沿着传播方向上下振动。
3. 波动传播:振动的粒子会将振动信号传递给周围的粒子,形成波动传播。
这种机械波就是声波,也是声音在媒质中传播的形式。
4. 频率和幅度:声音的频率决定了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音调高低,而幅度则决定了声音的响度。
二、声音的传播速率声音传播速率是指声音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用音速来表示。
在不同媒质中,声音的传播速率是不同的。
在理想气体(例如干燥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率约为343米/秒,这是因为气体分子在空气中的平均速度约为每秒500米。
在固体或液体中,声音能够更快地传播,比如水中的声音传播速率约为1498米/秒,而铁或钢中的声音传播速率则更高。
三、声音的传播规律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遵循一些基本规律,包括折射、反射和衍射等。
1. 折射:声音传播遇到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当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导致声音的方向发生偏转。
这是因为不同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不同。
2. 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当声音遇到一个较大的障碍物时,会以与入射角相等的角度反射回来。
这就是我们在大空旷的地方喊话会有回声的原因。
3. 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会发生衍射现象。
当声波通过障碍物的缝隙或绕过障碍物时,会沿着不同的方向扩散出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人类能够听到的物理现象,它的产生和传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物质运动的过程。
当物体振动时,就会使周围的空气颤动,从而产生了声波,将声源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转换成了声能。
一般情况下,声波是以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作为传播媒介而进行传输的。
钢琴、吉他、小提琴等乐器和人的声带等都是声波的产生源,而声波的振幅、频率和波形特征则通过听觉器官被人们所感知。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又分为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两种方式。
空气传播:
大部分情况下,声音的传播是通过空气媒介进行的。
声音通过空气的振动速度、振幅大小和波形变化,以波动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红外线和射线的传播常被遮蔽或受到干扰,而声波的传播可能会遇到物体的遮挡,但通常不会完全被隔断。
固体传播:
另一种声音的传播方式是通过固体媒介进行的。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通常比在空气中传播慢,受固体密度、弹性和形状的影响,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
例如,木头、钢铁或石块等硬质材料通常具备较好的声波传输性能,而泥巴、水泥和沙子等松散材料则弱化了声波的传播能力。
总结: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一个物理过程,我们应该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声音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感知体验;而在工业生产、健康医疗等领域,声波的产生和利用也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PPT)5-5
【插手】∥动①帮着做事:想干又插不上手。②比喻参与某种活动:那件事你千万不能~。 【插穗】动插条。 【插条】动用于扦插的枝条。也叫插穗。 【插 头】名装在导线一端的接头,插到插座上,电路就能接通。也叫插销。 【插图】名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包括科学型的和艺术型的。 【插销】
器。 【喳】见下。 【喳喳】拟声形容小声说话的声音:嘁嘁~。 【喳喳】?ɑ动小声说话:打~|他在老伴儿的耳边~了两句。 【馇】(餷)动①边拌边煮 (猪、狗的
知识辨析:
例2,一根充满水的长钢管的一端被敲击 后,站在钢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几次敲击 声?
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钢最 快,空气最慢,三种介质,钢、水、空气 先后把声音传播到另一端,就会使人听到 三次敲击声。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传播速度是
。
4、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2=1200 km,
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2=600 km/h,则
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_____。
。②〈方〉绣花。 【插花】副夹杂;交错:玉米地里还~着种豆子|农业副业~着搞。 【插画】名艺术型的插图。 【插话】①(-∥-)动在别人谈话中间 插进去说几句:我们在谈正事,你别~|插不上一句话。②名在别人的谈话中间插进去说的话。③名插在大事件中的小故事;插曲?。 【插画】名艺术型的 插图。 【插架】①动把书刊放;杏耀平台手机注册地址 杏耀平台手机注册地址 ;在架上:~万轴(形容藏书极多)|~的地方志有五 百部。②名旧时悬在墙壁上的架子,类似后来的书架。 【插件】名①可以增加或增强软件功能的辅助型的程序。②装有电子器件的电路板,可插入计算机插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_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本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才能、实验才能、和科学抽象才能;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展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局部,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1声音的产生1、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2、声音产生/振动的特点:(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1.2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2、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2)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3、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又叫声波;4、声速<光速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如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但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 消失 。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 声速 ,声速大小跟 介质 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
在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声现象的基本内容,也是声现象重要知识点。
中考题中,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考题出现频率也较高,但一般不会只考查“声音的产生”或“传播”单一知识点,结合对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利用或噪声控制等内容的考题较多。
1.声音的产生: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发声体是什么,声音来源于什么物体的振动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有的时候为了迷惑学生,会考查一些诸如“高科技产品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之类的问题,但无论怎么出题、如何表达,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考生需要牢记的,例如:手机声音是手机膜片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等等。
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多了解一些有关发声体的知识。
2.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介质;没有介质,即便物体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
这是声音能不能传播出去和我们能听到声音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为了考查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经常会出现太空中宇航员与地面通话,用真空罩罩住发声体,电磁波的传播与声波的传播等考题。
对这些问题加以理解和关注,对解答此类问题大有益处。
3.声速:对声速的考查也曾出现,但考查此知识点的考题较少,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太高。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主要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因为振动而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固体、气体、液体。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声波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
真空中没有介质,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称为声速,其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知识点,例如通过敲击音叉产生声音,观察音叉的振动;或者通过扬声器发声时,观察纸盆的振动激起的空气振动,从而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同时,也可以通过测量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来理解声速与介质的关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教科书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基础练习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
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_。
在1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
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物理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感知方式,它通过空气、水或其他媒介的震动来传播,让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
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呢?本文将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也跟着振动,形成一系列的压缩和稀疏区域,即声波。
这些声波会在空气中传播,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以乐器演奏为例,当乐器的弦线、膜面或空气柱等振动时,就会产生声音。
不同乐器之间的声音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的振动频率、振幅和波形等特征不同。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的震动传播的,常见的介质包括空气、水和固体等。
以空气为例来说明声音的传播过程。
1. 压缩和稀疏当声源振动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压缩和稀疏区域,即声波。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会使空气分子相互挤压和撞击,形成类似于波纹的传播形态。
这种由压缩和稀疏区域组成的波动称为纵波。
2. 声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有限的,称为声速。
在20摄氏度的室温下,声速约为每秒343米。
当声音遇到媒介变化时,如进入水中或固体中,其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
3. 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
折射是指声波遇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发生方向改变,造成声音传播的路径弯曲。
反射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或壁面时发生反射,使声音沿原来的方向返回。
衍射是指声波绕过障碍物传播,使声音能够进入遮挡区域。
三、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1. 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声波单位时间内的振动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音调;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音调。
人类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通常在20赫兹到20千赫兹之间。
2. 声强声强是指声音的能量大小,也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响度。
声强的单位是分贝(dB)。
声强越大,声音就越大;声强越小,声音就越小。
3. 波长声波的波长是指声波在媒介中传播一个完整的周期所需要的距离。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1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学习目的知识目的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才能目的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展实验探究。
会描绘实验现象,搜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情感目的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别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意识。
学习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习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具与媒体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假设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学程序内容与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根据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老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刚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答复〕老师:从本节课开场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二、新课教学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展探究。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展: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
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章《声现象》声音知识点复习总结
声现象第一节声音产生和的传播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振动的物体一定在发声;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选填:一定、不一定)3、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能听到(选填:一定、不一定)。
因此,我们不能用我们是否听到了声音来判断物体是否在发声(选填:能、不能)。
4、声源是自己能发声的物体。
5、人的说话声,是由于人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蜜蜂从我们身边飞过时的“嗡翁”声,是蜜蜂翅膀的振动而产生的;打鼓时的的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而产生的;蝉的鸣叫声是由于发声器的振动而产生的;吹笛子时笛声是由于笛子中空气的震动而产生的;拉小提琴时,小提琴的声音是琴弦的振动发出的。
6、我们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说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
在金鱼缸边拍手,金鱼会受到惊吓,说明声音除了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外,还能在液体中传播。
地道战中的游击队员通过一根细铁丝就能听到另一个地道中游击队员的说话声,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在月球上的宇航员相互距离很近也不能直接对话,而要通过无线电通话,这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所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8、放一个手机在密闭的玻璃球内,当我们给手机发信息时,我们能听到手机铃声,能看到指示灯的闪烁(选填:能、不能);当我们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球内的过程中,我们听到的铃声会越来越小。
而把空气抽完后,我们就不能听到手机的铃声了,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9、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所以声音又叫声波。
10、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所以声音有速度叫声速。
11、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古时候,远征的战士们晚上睡觉时,常常“枕戈待旦”就可以很快地发现敌人夜间偷袭,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快的原因。
铁道游击队员常常用耳朵贴着铁轨听,敌人的火车还离得很远就知道了,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快的原因。
夜间狗睡觉时,总是把一只耳朵贴着地面,来人离人家很远,人还没有感觉到,狗就会叫起来,也是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快的原因。
专题01声现象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
专题01声现象章节考点考试题型难易度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选择题、填空题★声音的三特性:音调、音色、响度选择题、填空题★声音的利用选择题、填空题★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选择题、填空题★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1)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2)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回声)。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振动的物体发出声音,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6.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1)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2)影响声速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②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7.声音的反射: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17m ;8.回声的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1)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2)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8.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波→介质传声→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9.骨传导: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骨传导的原理是固体可以传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北京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齐代龙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初二学生刚刚开始学些物理学科,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为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及常见的声现象。
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
难点是真空中不能传声。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也相对简单,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
3.教学方式
教师演示与学生体验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分析归纳相结合。
4.教学准备
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提出问题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
件
声音的传播
探究1:敲鼓 解释生活现象
学生活动体验声音的存在
声音的产生
探究2:敲音叉
探究3:弹吉他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
设情境播放不同物体的发声视频。
(钢琴声,流
水声,鸟叫声,读书声)
学生聆听。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
里,丰富多彩的声音给我们的大自然增添
了无限的乐趣。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
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又是怎样传到我们
耳朵里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音
的产生与传播》。
学生回答、配合
教学。
明确研究内容
二、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实验演示
鼓槌敲鼓
敲音叉
弹琴弦
(1)你听到了哪些物体所发出的声音?
(2)这些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特
征吗?
探究1尺子发声实验:将尺子压在桌
边,拨动尺子使其发出声音,观察尺子的
运动情况。
探究2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
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探究3将乒乓球用细线悬吊,并且乒乓
球与音叉相接触。
敲响音叉,让学生观察
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探究4把装有水的大烧杯放在桌面上,
学生仔细倾听认
真观察。
学生观察,回答
听见了鼓的声
音,音叉的声音,
琴的声音。
小组讨论交流猜
想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产生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同时,引发问题,进
而猜想是否一切发声
的物体都在振动?激
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探
究学习。
二、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用小锤敲击桌面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
情况。
观察了以上几个实验之后,我们发
现,音叉、喉咙、尺子等物体发出声音的
时候都会振动,像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
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将停止。
提问:1.探究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
现和疑惑?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
吗?月球上的航天员通过无线电交谈,为
什么不像在地球上的我们一样直接面对
面交流呢,声音的传播到底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
探究5探究声音的传播
在密闭的玻璃罩中放置电铃,可通过
排气孔对玻璃罩进行抽气和充气。
实验过程:
1.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让同学听装
置中的声音,引导大家猜测抽气后的状
况;
2.对钟罩装置进行抽气;
3.引导大家思考听到声音变化的原
因,猜测充气过程中声音的变化;
4.停止抽气,并缓慢向钟罩内充气,
验证学生猜想。
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呢?
这个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你能通过这
个实验解释为什么在月球上航天员不能
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吗?
追问:
当我们走进钓鱼人身边说话的时候,
鱼儿因为受惊吓而逃跑。
古代士兵趴到地
上就知道敌军离自己部队多远。
这又是为
什么?
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
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波。
声音在真空中
不能传播。
学生动手探究。
学生归纳和总结
声音产生的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结论:气体
固体和液体都可
以传播声音。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
亲身体验和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引发问
题,再由实验进行验
证,最大限度地调动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
积极性。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出实验结
论,问题的设置可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
情,培养其观察及实
验探究、归纳的能力。
三、应用与拓展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嘴,
马上就听到声音了。
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
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
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
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
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
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常温常压下一
些介质中的声速。
小组讨论交流
共同归纳:声音
的传播需要时
间,也就是声音
是以一定的速度
传播的。
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四、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归纳总结知识巩固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评价内容
(1)学生在课上注意力是否集中以及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
(2)学生讨论交流后所得结论是否正确。
(3)课上提问学生回答的正确率。
(4)课后习题解答的正确率。
2.评价量规
评价项目优良中得分
学生在课上注意力是否集中,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35分)
23~35分10~22分0~9分
注意力非常集
中,对所研究
问题十分感兴
趣
注意力比较集
中,对所研究
问题不很感兴
趣
注意力不太集
中,对所研究
问题缺乏兴趣
学生讨论交流后所得结论是
16~25分9~15分0~8分
积极参与讨论愿意参与讨论不愿参与讨论
否正确(25分)交流并能得出
正确结论,或
对问题的归纳
很有条理交流并能得出
部分结论,或
对问题的归纳
比较有条理
交流或无法得
出正确结论,
对问题的归纳
缺乏条理
学生回答教师课上提问的正确率(25分)
16~25分9~15分0~8分
积极回答问题
并且答案完全
正确
愿意回答问题
并且答案基本
正确
不愿回答问题
并且很少回答
正确
课后习题解答的正确率(15
分)
11~15分7~10分0~6分
课后习题的解
答完全正确
课后习题的解
答大部分正确
课后习题的解
答基本不正确合计得分
八、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节课涉及的实验大都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紧密,因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投入到学习当中,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课上安排了很多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实例,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