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9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精选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精选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4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视频展示一组高山流水、虫鸣鸟叫、交响乐、人声嘈杂的画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声现象。

询问学生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

(板书标题)(二)、探究学习1、声音的产生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

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

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为什么跳动?请学生试着说一说。

通过观察,知道敲击音叉时才跳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就是声音部分的第一节,又就是初二学生刚刚步入物理自学的初始阶段,因此加深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引起学生自学物理的兴趣就是非常关键的。

而这文言的内容特点同意了它和学生的生活密切有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启程,在教师鼓励下,并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搜集的信息展开对照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缔造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锻炼身体,同时也深感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质疑、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2、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难点】:主要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二、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对学生学情实际的分析,本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知识。

(2)会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交流、表达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唤起自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性欲,并使学生乐意积极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最后,我也要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和提问方式,确保问题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仅仅追求答案的正确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我相信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客观认识,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增强对科学的尊重与信任。
4.科学责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污染问题,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改善生活环境做出努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它需要介质来传播,如空气、水等。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通讯、音乐、警报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电话通话时,声音是通过电信号转化为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展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声音应用的创新想法。这让我感到欣慰,因为这说明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还不够自信,可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部分,我发现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解释声音的响度与音调的概念,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声音传播速度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异,还需要我进一步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强化他们的认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可以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发声体振动发声的实例。

2、学生要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能够记住声音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学生能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声现象,如为什么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对话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经历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声音这种常见的物理现象非常熟悉,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经验。

例如,他们知道说话能发出声音、喇叭能播放音乐、打雷时会听到轰隆隆的声音等。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本质原因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他们这个年龄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究新鲜事物,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现象来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在学习方法上,部分学生已经逐渐适应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还有一些学生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发声现象中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本质特征。

2、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相关的声现象。

四、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教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明白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让学生明白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声现象的基本概念。

2. 学生分享对声音产生的初步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 教师演示实验:让一个铃铛振动,产生声音,引导学生观察铃铛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2. 学生分组实验:用尺子、纸片等物品进行实验,观察振动产生的声音。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 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引导学生明白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2. 学生分组实验:尝试在空气中、水中传播声音,观察声音传播的不同现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教师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机制。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探究声音的传播特点。

三、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探索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汤殿兴 13595274636【整体设计思路】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主要是了解声音如何产生,如何传播,这个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鉴于以上原因,这节课我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分别从演示实验,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等方面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实验或实验视频从固、液、气体多方面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

真正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后,研究的第二个具体内容,这节实验探究课,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进入青春期,加之新学习物理一段时候后,开始有一些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活动式、讨论式、探究式、归纳式教学法【教学仪器】音叉,小锤,铁架台,乒乓球,一杯水【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教学3、通过敲桌子活动,让学生明确固体也能传声。

并给学生介绍土电话的传声原理。

4、教师介绍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接收。
-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
-声音传播的条件:有振动的声源、传声的介质、接收声音的耳朵
2.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影响因素,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知识梳理:请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以及声音传播现象等,形成知识结构图,以直观地展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实践探究:设计一项简单的声音实验,如制作一个土电话,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或通过调整乐器弦的长度、松紧等,探究音调、响度、音色与振动的关系。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及分析原因。
4.实践性作业设计:布置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设想: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声音放大器或制作一个隔音罩,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持续性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想: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展示,以及期中和期末的知识测试,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5.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和难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八班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本节是同学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体会到物理学问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和剧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育同学动手试验、观看比较、归纳总结的力量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学问传授向重同学进展转变;2)由重老师“教”向重同学“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详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爱好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同学的学习热忱和才智活动的乐观性,才能使同学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所以,让“课堂布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现与之相全都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同学感悟到声音的美妙,并激发起同学学习的爱好;二是通过播放一些好玩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学问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讨论爱好;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试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试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同学逐步深化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讨论,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意同学的亲身体验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同学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看、分析、思索、试验才能真正汲取学问,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转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看和试验为主,设计了一个老师演示试验、三个同学试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同学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动身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试验,让同学通过观看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同学依据问题自主设计试验并尝试试验,最终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同学自学声速这一部分学问并相互沟通。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了解声音传播的介质;- 能够分析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场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运用多媒体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珍惜与尊重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的掌握。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铃铛、弹簧、橡皮奶嘴、扩音器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与实验(25分钟)a. 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10分钟)-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传播。

-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其中在空气中的传播最常见。

b.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15分钟)实验1:用铃铛和弹簧做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验证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实验2:用橡皮奶嘴演示声音传播的方式,观察空气中的声音传播现象。

3. 声音传播介质的分析(10分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并总结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4. 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25分钟)a. 通过多媒体展示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场景,如扩音器、电话等。

b.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场景中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原理。

5. 实践与分享(25分钟)a.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b.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分析过程和结论。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鼓励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科学和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叉、鼓、钢尺、闹钟、真空罩、抽气机、水槽、水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然后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一: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到水面溅起水花。

引导学生思考:水花的溅起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实验探究二:触摸发声的鼓面让学生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鼓面,感受鼓面的振动。

提问:“鼓面的振动与声音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实验探究三:钢尺发声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使其发声,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进一步巩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4)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声音产生的实例,如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弹琴时琴弦的振动等。

2、声音的传播(1)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实验探究四:水中的声音传播将闹钟放入水中,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吗?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设计一项关于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a.选择实验器材,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b.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c.撰写实验报告,阐述实验原理、过程和结论。
3.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
a.分析声音在通信、音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b.探讨声音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困扰。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习惯,使学生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之心。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声音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c.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2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的理解。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c.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现象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感知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但在理解其物理原理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和传播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方面尚需加强。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奥秘。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粤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粤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通常对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感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科学问题。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需要具体情境和直观教具的支持。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差异较大,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则更倾向于合作交流。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抽象概念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特别是对于声波如何在介质中传播的微观机制。此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学现象,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挑战。在数学表达和公式运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会对频率、波长等物理量的计算感到不适应。因此,教学中需要提供足够的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13. 计算题:一个音叉产生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频率为440Hz。计算该声波的波长。
解答:声波的波长λ = 速度v / 频率f = 340m/s / 440Hz = 0.7727m
14. 应用题:一个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到10m外的某点,声音的频率为500Hz。求声音从扬声器到该点所需的时间。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推荐的资源,深化对声音相关知识的理解。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提出改进措施。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进行深度学习。
反思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促进自我成长。
- 作用与目的:
巩固课堂学习,强化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4. 实验题: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解答:实验步骤:
a. 准备一个发声装置(如扬声器)和一个接收装置(如麦克风)。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1课程标准: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课前活动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探究声音的产生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初中课标的要求是: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是声现象的入门和本章学习的基础。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速以及影响声速的因素,根据课标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是:真空中不能传声。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在生活中对声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知识的认识。

对声音的产生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例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对于声音的传播可采用实验与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声速由于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行观察“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
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学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体会通过实验与分
析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
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难点: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

2、提出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知识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1、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2)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3)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2、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
现象。

3、分析:(1)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
振动,有声音发出。

(2)橡皮筋、喇叭内壁、咽喉(声带)不振动,没有声音产生。

4、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
音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实验演示——真空罩实验
师:抽去真空罩中的一部分空气,同学们听到闹钟声音的音量如何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音量减小了;原因是真空罩中的空气减少了。

师:再抽去真空罩中的部分空气又如何?
生:听到的音量更小了。

师:假如能完全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能听到的音量又如何?为什么?
生:假如能完全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则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因为没有空气。

2、分析:没有空气声音就不能传播。

3、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4、那些物质能传声呢?
(1)通过真空罩实验我们已经知道空气可以传声。

(2)学生实验:两个同学一组,分别在桌子的两边,一个同
学轻敲桌子,另一同学用耳贴桌子倾听。

(3)演示实验:将闹钟装入密闭的塑料袋中使之沉入水底学生观察、听是否有闹钟的声音。

5、学生分析:除了空气,桌子能传声,水也能传声。

6、总结:(1)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媒介,统称为“介质”。

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7、声音的传播机制:
带动多媒体展示图2.1-6分析总结声音的传播:鼓振动——→周围传入耳朵带动
空气振动—————→鼓膜振动,听到声音。

(三)声速
1、根据速度的定义(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叫做速
度)类比得出声速的定义:描述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叫做声速。

2、学生观擦“小资料”并讨论影响声速的因素有哪些?
3、分析:(1)空气(液体或固体)的温度越高,声音在其中
的传播速度越大。

(2)相同温度下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固体中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4、结论:(1)在同种物质中,温度越高的声音的而传播速度
越大。

(2)相同温度下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有:V
>V气
固>V液
5、回声:回声是声源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而形成的。

三、例题
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

一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约1.5S后听到回音,那么这口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
解:
分析:声音由发出点(井口)传播到井底再反射回到井口所经过的路程是井深的两倍。

所以声音的传播路程
S=V.t
S=340m/s x1.5s=510m
设井深为:h
则有:S=2h
所以:h=S÷2
h=510m÷2=255m
四、课堂练习
教材练习题1-4题。

五、课后作业
“同步练习”全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