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地质灾害》学案

合集下载

2020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6.2地质灾害精品学案

2020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6.2地质灾害精品学案

地质灾害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地震1.形成原因: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①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2.震级和烈度(1)震级:国际上通常用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2)烈度:用②来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

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有关,地面破坏程度随③的加大而不断减弱,烈度也随之相应减小。

(3)两者关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④,但会有多个⑤。

3.地震构造(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是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是地面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

(3)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地震波。

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二、泥石流1.概念: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沟谷中,是由⑥等激发的,含有大量⑦的特殊洪流。

2.根本条件(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聚集。

(2)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

(3)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三、滑坡1.概念:指斜坡上的不稳定⑧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分布地区: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

【答案】①地震波②烈度③震中距④震级⑤烈度⑥暴雨或冰雪融水⑦泥沙石块⑧岩体或土体三、夯实稳固1.以下有关地震烈度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烈度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B.震级越大,烈度越大C.震源越深,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小D.在同一次地震中,震中的烈度最小【解析】烈度是反映地震时地面的破坏程度,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在同一次地震中,震中的烈度最大。

【答案】 B2.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共同条件是()。

A.地势陡峻B.气候干旱C.植被茂密D.岩体、土体结构坚实完整【解析】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共同条件是地势陡峻。

【答案】 A3.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2021年11月28日发生在伊朗南部布什尔省的级地震,造成至少8人死亡。

据伊朗地震中心网站消息,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7时21分左右,震中位于布什尔省博拉兹詹市附近,震源深度为5公里。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6.2地质灾害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6.2地质灾害学案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1.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2.能够通过区域分布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区域。

『区域认知』3.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说明地质灾害的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4.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地震灾害1.定义: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地震构造(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弧线DE为等震线: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4)烈度①定义: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②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3.分布(1)世界⎩⎨⎧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我国: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4.危害(1)房屋倒塌,破坏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微思考』为什么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提示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所以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多地震。

知识清单二 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定义: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条件: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

(3)分布: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4)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1)定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2)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2)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的地质灾害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重点章节为6.2节“地质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掌握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难点: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解析,以及防治措施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质灾害图片、视频资料、地图、板书工具。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提出问题:“地质灾害有哪些种类?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 讲解:详细讲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2)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为因素等。

(3)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火山带等。

(4)防治措施:加强地质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等。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地质灾害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特点防治措施2. 板书内容:地质灾害种类: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为因素等。

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火山带等。

防治措施:加强地质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成因。

(2)分析我国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质灾害种类及其成因。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难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对学生:高中 2,学科:地理2,课时:13,学生课前预备:预习课文,了解中国的地质灾难完成课后习题教学课题1、通过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中国地震的分布和成因,培育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西南地区地质灾难多发区的学习,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3、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难的发生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本章在介绍了我国自然灾难的特点之后紧接着讲中国的地质灾难,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别,既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剧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难发生。

尤其是地震灾难,它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惊心理最严峻的灾难,是我国四大类灾难中应当首先赐予关注的灾难。

教学重点:1、理解我国地震西多东少,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难的成因。

2、结合案例熟悉地震猜测和防震意识在灾难中所起的作用。

3、分析不同地区同级地震造成不同灾情的缘由,重点熟悉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

4、归纳滑坡、泥石流灾难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地域分布总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的缘由。

2、唐山地震灾情严峻的缘由。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寻《中国的地质灾难》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许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依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寻关于地质灾难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用百度图片网上搜寻下载《中国的地质灾难》的地图,培育学生读图识别力量。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寻一些关于中国的地质灾难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分布、缘由、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争论法教具预备:有关挂图、图表等教学过程【资料导入】汶川地震图片【百度图片】【提问】汶川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灾难?【学生答复】地质灾难。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质灾害》学案.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质灾害》学案.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质灾害》学案.docx地质灾害【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

2.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4.学会灾害发生时的一些求生技能。

【学习重难点】1.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学习过程】一、地震灾害1.地震是现象,它主要是等地质作用引起的的结果。

2.震级是。

震级越高,越大。

3 .烈度是。

烈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也与、、等因素密切相关。

4.构造地震由引起的,外力作用如、等都可能诱发地震。

5.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

6.从发出的地震波,波传播速度快,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1.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和,它们常常在短时间内,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直接损失,并导致等严重后果。

2.在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中,、等自然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滑坡的发生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泥石流的发生也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

3.人为因素对于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往往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例如:等。

三、典题训练:1.下列不属于地质灾害的是A .地震B.火山C.泥石流D.洪涝2.读下图,回答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这是因为。

(2)此图说明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性。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达标检测】1.大多数地震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A .火山活动B.地质构造C.外力作用D.褶皱形态2.地震作为主灾可能引起的自然灾害有()①海啸②滑坡③火山喷发④龙卷风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位于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山脉是()①天山山脉②台湾山脉③喜马拉雅山脉④太行山脉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下列有关地质灾害关联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与破坏植被、不适当地开挖无关B.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一定与地震的发生有关C.一种原发的地质灾害往往诱发其他灾害D.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5.关于 1976 年 7 月发生唐山大地震的正确叙述是()A.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B.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离震中距离不同,震级也就不同C.市内有个别建筑物未倒塌,说明震中附近地区烈度为零D.离震中远近不同地方的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6.在我国,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灾种是()A .地震灾害B.滑坡C.泥石流D.火山喷发7.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A .震源深度B.震中距C.震中D.烈度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8 时 58 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水下 10km(北纬 3.9 度,东经 96 度)发生8.7 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称,印尼发生的海下地震的震级达到 9.0 级)。

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导学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导学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一、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的成因。

二、学习目标: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2、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三、学习过程:环节一自主学习一、认真阅读教材P106-P108,完成以下内容。

【对点演练】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环节二合作探究(要求:先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然后合作交流)二、认真阅读教材P109“活动”,回答以下问题。

1、列出地震直接引发的多种灾害。

2、完成地震的一条灾害链条。

3、你所在的地区多发哪一种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又会引发哪些灾害?你能画出其中的一条灾害链条吗?环节三课堂达标2020年2月3日0时5分在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北纬30.74度,东经104.46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 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C.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D.观测点到震源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2.该次地震震源所处位置位于()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下图所示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日我国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分布示意图。

3.若图中所示现象同时出现,最有可能发生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4.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天气可能分别是()A.沙尘暴、寒潮 B.暴雨、高温C.滑坡、沙尘暴 D.泥石流、寒潮读某年5月各省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统计表,回答下列各题。

省份广西广东湖南四川湖北江西浙江数量914421201697 省份甘肃山东辽宁云南重庆福建青海数量6555433省份山西新疆黑龙江贵州西藏其他省份为0数量 2 2 1 1 15.由材料可知,我国的地质灾害特点是()A.除上述19个省区外,其他省份从没有发生过地质灾害B.5月份地质灾害造成广西91人死亡C.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布,相对集中D.我国的地质灾害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6.按发生数量看,广西多于广东。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4:6.2地质灾害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4:6.2地质灾害学案

第二节地质灾害预习准备区一、地震1.基本概念(1)地震: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或,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震级:地震大小的指标。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越高,释放的越大。

(3)烈度:地震的指标。

烈度越大,越严重。

烈度主要受到、震源、震中距、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

一次地震有个烈度。

2.地震构造3.分布:板块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区4.危害效果速测1.判断正误。

1.(1)地震是岩石圈的震动。

( )(2)板块交界处地震集中。

( )2.与地震烈度呈正相关的是( )A.震级B.震源深度C.震中距D.建筑质量3.1976年7月28日凌晨3:42,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一带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

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烈度11度。

当时唐山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也是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

简要分析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伤亡严重的原因。

二、滑坡和泥石流效果速测1.判断正误(1)滑坡与泥石流总是相伴出现。

( )(2)滑坡可能会引起泥石流。

( )2.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有( )①火山爆发强烈②地壳活动强烈③暴雨集中④外力作用强烈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干旱地区有泥石流吗?主题探究区任务探究1 地震北京时间2016年11月13日19时2分,新西兰南岛发生7.8级地震,余震次数超过1 500次,惠灵顿震感强烈,但未造成伤亡和房屋倒塌。

地震发生后,新西兰政府敦促惠灵顿、达尼丁、基督城等地沿海的居民转移到高处或安全地带。

下图为世界地震带分布图和新西兰地震位置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在图一上指出世界主要地震带,并总结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2)地震后,新西兰政府为什么督促沿海居民搬迁到高处?(3)为什么这次地震图中城市震感都很强烈?(4)图二中新西兰城市受此次地震影响最小的是哪一个?为什么?提升运用能力读百年以来的五大地震列表,回答1~2题。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6.2地质灾害学案_1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6.2地质灾害学案_1

其次节地质灾难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理解地震、震级、烈度等相关概念。

2.把握地震灾难的分布和危害。

3.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4.把握滑坡和泥石流带来的危害。

地理实践力:具备肯定的运用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力量。

区域认知:能够通过区域分布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我国地质灾难严峻区域。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地质灾难的关联性,说明地质灾难的变化过程。

人地协调观:正确对待地质灾难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本节要点1.自然环境的特别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形成自然灾难。

2.我国常见的地质灾难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3.一种自然灾难可能引发多种灾难,产生更为严峻的后果。

自主梳理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__断裂__或错位,使长期积聚的__能量__急剧释放,并以__地震波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惊,称为地震。

2.地震构造(1)图中C为__震源__、B为震中、BC为__震源深度__、AB为震中距。

(2)D位于__等震线__上,等震线是指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像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是__地震烈度__。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__震源深度__、震中距、__地质构造__、建筑物的结实程度等因素亲密相关。

3.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根底设施,导致__人员伤亡__和财产损失。

(2)诱发倒塌、__滑坡__、__泥石流__、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露、疫病扩散等灾难。

(3)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损害灾区人们的__心理__健康。

4.分布(1)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__环太平洋__和__地中海—喜马拉雅__地震带。

(2)我国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有__台湾__、、__西藏__、__青海__、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定义:山地__斜坡__上的岩体或土体,在__重力__作用下,沿肯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6.2地质灾害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

6.2地质灾害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

6.2《地质灾害》导学案学校年级课题地震、滑坡、泥石流课型课时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自主学习一地震1.定义: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_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地震构造(1)图中C为_______、B为______、BC为________、AB为_________。

(2)弧线DE为_______:是把地面_______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______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4)烈度①定义: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________烈度。

②影响因素:震级、________、震中距、___________和地面建筑等。

3.分布(1)世界⎩⎪⎨⎪⎧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带⎩⎨⎧12环太平洋地带13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2)我国: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4.危害(1)房屋倒塌,破坏___________,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_______、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________上的岩体或土体,在_______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条件: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___________等。

(3)分布:岩体比较_______、地势起伏较_____、植被覆盖度较_____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4)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_________河道。

2.泥石流(1)概念:_________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条件:地形________、具有丰富的_________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合作探究探究点 1 地震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我国近70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两次地震灾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6.2地质灾害(1)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6.2地质灾害(1)学案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2.结合实例,说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指标(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2)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及地面建筑有密切关系。

3.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心理健康: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频发地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5.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 × )2.地面建筑质量影响地震烈度。

( √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1)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1)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6章第1节“地质灾害的类型与成因”,第6章第2节“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地质灾害影响和防治措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及其防治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地图、地质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1)教师讲解:结合地图和地质模型,讲解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点。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分布:山区、地震带防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避难措施2. 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防治措施: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科普宣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2)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成因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其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地质灾害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3篇

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3篇

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地质灾害教案目标:1.了解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其分类;2.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3.了解地质灾害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4.掌握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教案内容: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分类(20分钟)1.地质灾害的定义:指由地球内部的地质力学和地理过程引起的,对地表和地下环境造成破坏和危害的现象。

2.地质灾害的分类: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火山喷发等。

二、地质灾害的原因和机制(30分钟)1.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主要有板块运动、地壳应力等因素引起。

2.山体滑坡:山体滑坡主要是由于地下水级下降,以及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的。

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主要是由于地下空洞形成,以及地下水过度开采、矿井失稳等因素引起的。

4.泥石流:泥石流主要是由于降雨量大、坡地植被破坏、地形陡峭等因素引起的。

5.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浆喷出,导致火山爆发。

三、地质灾害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20分钟)1.对环境的影响:地质灾害会导致土壤侵蚀、植被破坏、水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环境问题。

2.对人类的影响:地质灾害会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交通中断、经济损失等影响。

四、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30分钟)1.地震防治措施: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等。

2.山体滑坡防治措施:加固山体、植被恢复、合理规划等。

3.地面塌陷防治措施:加强地下水管理、加固地下空洞等。

4.泥石流防治措施:加强防洪工程、植被恢复、提前预警等。

5.火山喷发防治措施:建立火山监测系统、制定应急预案等。

五、小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并开展讨论,探讨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是否实施得当,以及如何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教学辅助手段:PPT演示、图片、实物模型等。

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讨论地质灾害的发生原理和防治措施。

6.2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2地质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激发自我完善的动力。
3.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质灾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地质灾害产生直观的认识,引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地质灾害是如何发生的?”“如何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等。
2.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
3.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将贯穿始终。
2.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使他们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2.作业要求: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评价方式: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地质灾害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a.讲解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b.介绍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如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等。
3.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a.介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地质灾害识别、风险评估和预警等方面的应用。
b.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种地质灾害,讨论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我们将重点探讨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常见的地质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学会分析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难点: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质灾害图片、地图、PPT、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地质灾害防治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引发学生对灾害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地质灾害的种类: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2)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3)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沿海地区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

(2)分析地震成因,引导学生学习地震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1)分析某地区地震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2)探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5. 随堂练习:(1)列举三种地质灾害,并说明其成因。

(2)简述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2. 内容:(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2)地质灾害成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3)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沿海地区等。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加强监测、科学规划、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

(2)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震成因:地壳运动、断层活动等。

地理《地质灾害》教案6篇

地理《地质灾害》教案6篇

地理《地质灾害》教案6篇地理《地质灾害》教案 1(一)教材简介《地质灾害》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的内容。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

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自然环境部分之后、人类活动部分之前讲述,主要是突出它在人类活动中的不利影响,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二)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能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三)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

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

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

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2024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 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2024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 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2024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2.掌握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分布规律。

难点: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及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吗?(2)学生回答:洪水、干旱、地震、台风等。

2.学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1)展示地质灾害的概念:因地质现象或地质作用引起的灾害。

(2)讲解地质灾害的类型: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

(3)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水文、人为因素等。

3.学习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1)地震:展示地震分布图,讲解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2)泥石流:展示泥石流分布图,讲解泥石流易发区域的地理特征。

(3)山体滑坡:展示山体滑坡分布图,讲解山体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4.学习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1)工程措施:修建防护工程、加固山体、排水等措施。

(2)非工程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制定应急预案、普及地质灾害知识等。

5.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1)展示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等。

(2)讲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灾害预警、灾害评估、救援指挥等。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成因、分布规律、防治措施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四、课后作业2.分析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并举例说明。

3.思考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成因、分布规律、防治措施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对地质灾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精品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精品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精品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我们将重点讨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涉及教材第6章第1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及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高生活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质灾害图片、地图、视频资料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引起学生对地质灾害关注,提出问题:“地质灾害有哪些种类?它们是如何形成?如何防治?”2. 讲解新课:(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地质灾害成因: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地质构造、岩性等,外因主要是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等。

(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有关。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预防、预警、避难、救援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我国近年来发生典型地质灾害案例,让学生解地质灾害实际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后练习题,让学生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2. 内容:(1)地质灾害种类(2)地质灾害成因(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滑坡、泥石流成因。

(2)分析我国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谈谈你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认识。

2. 答案:(1)地震是由地壳运动产生能量释放;滑坡是由斜坡上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滑动;泥石流是由陡峭山区大量泥沙、石块等松散物质在短时间内沿沟谷流动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等。

三、典题训练:
1.下列不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地震B.火山C.泥石流D.洪涝
2.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这是因为。

(2)此图说明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性。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达标检测】
1.大多数地震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A.火山活动B.地质构造
C.外力作用D.褶皱形态
2.地震作为主灾可能引起的自然灾害有()
①海啸②滑坡③火山喷发④龙卷风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3.位于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山脉是()
①天山山脉②台湾山脉③喜马拉雅山脉④太行山脉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4.下列有关地质灾害关联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与破坏植被、不适当地开挖无关
B.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一定与地震的发生有关
C.一种原发的地质灾害往往诱发其他灾害
D.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
5.关于1976年7月发生唐山大地震的正确叙述是()
A.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
B.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离震中距离不同,震级也就不同
C.市内有个别建筑物未倒塌,说明震中附近地区烈度为零
D.离震中远近不同地方的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
6.在我国,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灾种是()
A.地震灾害B.滑坡
C.泥石流D.火山喷发
7.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
A.震源深度B.震中距
C.震中D.烈度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水下10km(北纬3.9度,东经96度)发生8.7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称,印尼发生的海下地震的震级达到9.0级)。

震中距海岸约30km,地震及其引发的强大海啸,给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此回答8~9题。

8.有关此次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B.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9.在此次海啸中,死亡较多的外国旅客中,主要来自西、北欧国家。

西、北欧国家的游客多选择在冬季去这一带旅游,一个重要的自然原因是()
A.西、北欧国家缺少冬季旅游景点
B.西、北欧国家地处中高纬西风带,冬季太阳高度小、光照少,天气冷湿
C.西、北欧国家地处中高纬度,此时,大多数地区处于极夜时期
D.现代交通的发展
10.下列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的是()
A.地震B.滑坡
C.台风D.霜冻
11.综合近年的GPS测量结果,菲律宾海板块平均每年以30°角向西北移动8.2厘米,与台湾所处的亚欧板块形成顶撞。

“9·21”台湾大地震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而板块造成的冲撞集中在车笼埔断层,本次地震震源深仅1km……花莲东部正是菲律宾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交撞地带,这里直接可以在地表观察断层的活动,是世界少有的可测量活断层的地质奇观。

科学家们的测量结果表明,这里每年被菲律宾海板块顶撞而垂直升高1厘米,向西北推移2~3厘米……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菲律宾海板块属于六大板块中的板块。

(2)台湾位于____________地震带上。

(3)由上述数据看出地壳以运动为主。

(4)如果这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km,破坏程度将有什么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