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提升专练2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三轮(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考察以史传类选文为主,文本600字左右,阅读量与往年基本持平。
题型较为稳定,三个选择题,选择题分别为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每个选择题3分;一题翻译题,内分两个小题,共10分。
文言文阅读应试技巧在于阅读步骤上,要利用好一切题中已知信息,在根据语境去推测未知信息。
示范阅读如下:真题节选做题步骤示范阅读步骤:1.拿到试题,最先看12题选择题,根据选项对原文进行分层,明白每层的大语境,知晓全文大意并完成12题、2.借力12题的已知信息,去完成10、11、13题。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步骤一:根据选项为文章划分层次,掌握大语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
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
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讲义(含解析)
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总体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简释:所谓“浅易”,是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能读懂的。
分项考点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简释:①“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意谓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
②“常见”意谓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
③“文中”说明这些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解释,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简释:“常见虚词”主要指上面列出的十八个,这是考查的范围。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意义”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用法”指的是该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简释:“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考查的重点。
而且重点放在运用中,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能够理解与辨别,且能在翻译中译出。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简释:“常见”是指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或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知应会的。
“文化知识”主要指官职典制、古代礼仪、教育科举、天文地理、传统节日、古籍文化、生活文化等。
“了解并掌握”,不仅强调能识记,更强调结合语境识记、辨析。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简释: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
所谓“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这一考点实际上把上面的四个考点全都包容进去了。
2.分析综合 C(6)辨析文句意义。
北京市2020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和解析 word版
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6—9题。
(共19分)(1)孝景崩,武帝立。
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汉景帝死了,武帝登基。
大臣们都认为李广是名将,(武帝)就把李广(从)上郡太守任上(调回京城)担任未央宫卫尉,同时程不识也担任长乐宫卫尉。
程不识以前和李广都是凭借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屯守(边疆)。
等到出关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靠近水草充足的地方扎营,休息时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夜间)不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幕府简省公文簿册的事情,但也(会)远远地(派出)哨兵(侦察敌情),(队伍)不曾遇到什么危险。
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夜间)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簿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部队得不到休息,但是也(从来)不曾碰到什么危险。
程不识说:“李广治军十分简便易行,可是(如果遇到)匈奴突然袭击他,(他)就没有用来制止的办法了。
然而他的士兵只是放松快乐,都愿意为他去死。
我治军虽然烦琐,可是匈奴也不能侵犯我。
”这一时期,汉朝边境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固.裨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将之器也。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二(含解析)
限时综合训练二(时间:40分钟分值: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9分)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
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
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
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
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
宋璟见涉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迁礼部侍郎。
陟于鉴裁尤长。
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
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
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
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
”豸之乃劾陟馈遗事。
陟贬桂岭尉。
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
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
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
”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实鉴斯言。
”辞旨慷慨,士皆陨泣。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
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
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
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涉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答案 C解析联系上下文,明晓文段是有关州里豪杰劝说韦陟逃跑的一段话。
2020届高三语文第3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精练(2)— 答案详解版
2020届高三语文第3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精练(2)—答案详解版一、[2019·南昌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殷侑,陈郡人。
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
及长,通经。
贞元..》登第,精于..末,以《五经历代沿革礼。
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
时回纥请和亲,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
行者皆惧,侑谓虏使曰:“可汗是汉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礼,非使臣之倨也。
”可汗惮其言,卒不敢逼。
迁侑谏议大夫。
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
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入为卫尉卿。
文宗初即位,沧州李同捷叛,而王廷凑助逆,欲加兵镇州,诏五品以上都省集议。
时上锐于破贼,宰臣莫敢异议。
独侑以廷凑再乱河朔,虽附凶徒,未甚彰露,宜且含容,专讨同捷。
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
大和四年,加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
时大兵之后,遗骸蔽野,寂无人烟。
始至,空城而已。
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
周岁之后,流民襁负而归。
侑上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乃诏度支[注]赐绫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
数年之后,户口滋饶,仓廪盈积,人皆忘亡。
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
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
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以功加检校吏部尚书。
六年,入为刑部尚书,充郓曹濮观察等使。
自元和末,收复师道十二州为三镇。
朝廷务安反侧,征赋所入,尽留赡军,不入王府。
侑以军赋有余,赋不上供,非法也,乃上表起大和七年,请岁供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五万石。
开成三年卒,赠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殷侑传》) 【注】〔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富的统计与支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B.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C.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D.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1.B(先疏通大意,然后找到较明显的标志词,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最后运用排除法,如“汉使”是专用词语,其间不宜断开,排除A、D两项。
2020高考语文名校冲刺大二轮跟踪训练: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2
专题跟踪训练(十四)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陈次升字当时,兴化仙游人。
入太学..,时学官始得王安石《字说》,招诸生..训之,次升作而曰:“丞相岂秦学邪?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而为李斯解事,非秦学而何?”坐屏斥。
既而第进士,知安丘县。
转运使吴居厚以聚敛进,檄尉罔征税于远郊,得农家败絮,捕送县,次升纵遣之。
居厚怒,将被以文法..,会御史中丞黄履荐,为监察御史。
哲宗立,使察访江、湖。
先是,蹇周辅父子经画江右盐法,为民害,次升举劾之。
绍圣中,复为御史,转殿中。
论章惇、蔡卞植党为奸,乞收还威福之柄。
禁中火,彗出西方,次升请修德求言,以弭天变。
掖庭鞫厌魅狱,次升言:“事关中宫,宜付外参治。
今属于阉寺之手,万一有冤滥,贻后世讥。
”济阳郡王宗景请以妾为妻,论其以宗藩废礼,为圣朝累。
宣仁有追废之议,次升密言:“先太后保佑圣躬,始终无间,愿勿听小人销骨之谤。
”帝曰:“卿安所闻?”对曰:“臣职许风闻,陛下毋诘其所从来可也。
”吕升卿察访广南,次升言:“陛下无杀流人之意,而遣升卿出使。
升卿资性惨刻,喜求人过,今使逞志释憾,则亦何所不至哉?”乃止不遣。
次升累章劾章惇,皆留中。
帝尝谓曰:“章惇文字勿令绝。
”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居数日,复入见,帝申前旨,乃以巩语对。
帝曰:“然。
顾未有代之者尔。
”讫不克去。
徽宗立,召为侍御史。
极论惇、卞、曾布、蔡京之恶,窜惇于雷,居卞于池,出京于江宁..。
迁右谏议大夫。
崇宁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颍昌府,降集贤殿修撰,继又落修撰,除名徙建昌,编管循州,皆以论京、卞故。
政和中,用赦恩复旧职。
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陈次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B.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C.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D.次升退/告王巩/巩曰/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弄懂语句的大意,如由“何以耳目为”可知,“耳”在这里不是语气词,“耳目”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项。
2020高考语文三轮复习精选新题好题附答案
2020高考语文三轮复习精选新题好题附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2020·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如影相随。
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
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和破坏;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中国历史看,疫灾流行对我国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
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
影响最为巨大的,莫过于疫灾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
《老子》曰:“大兵之后,必有凶年。
”周武王克商后的“遘厉虐疾”,三国初曹操兵败赤壁的大疫,从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北京遭遇的大疫,清代洪秀全太平军在南京遭遇的大疫,都印证着“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的事实。
毋庸讳言,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加速了西周王朝的灭亡,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在先秦至清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911年)的2682年中,至少有224个兵疫交加之年,近三千年来,在北部农牧交错带、中部南北分界线、南部海陆交汇带形成了三个兵疫灾害密集带。
疫灾激发了中国预防医学和疫病防控的进步。
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晚期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成就了吴宣崇、罗汝兰的《鼠疫约编》;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
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
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还有死灰复燃之势,防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
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
召试,为集贤校理。
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
”神宗以为名言。
知谏院。
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
”拜御史中丞。
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
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
”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
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
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
”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
知开封府。
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
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
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
历齐、邓二州,会妇党[注]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
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
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恻然。
哲宗登位,知郓州。
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
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
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
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
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
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注】妇党:妻子的亲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B.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C.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D.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答案】B【解析】“获直”意思是“得到公正判决”,为动词和宾语关系,语意相连,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致伛”意思是“成了驼背”,语意相连,不可断开,排除D项。
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续《史记》之后,或难为《汉书》;续《汉书》之后,且不可羁他史。
今古风流,惟有晋代。
至读其正史,板质冗木,如工作《瀛洲学士图》⑴,面面肥晰,虽略具老少,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
前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专罗晋事,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
门户自开,科条另定,其中顿置不安微传末的,吾不能为之.讳。
然而小摘短拈,冷提忙点,每奏一语,几欲起王、谢、桓、刘诸人之骨,一一呵活眼前,而毫无追憾者。
又说中本一俗语,经之即文;本一浅语,经之即蓄;本一嫩语,经之即辣。
盖.其牙室利灵,笔颠.老秀,得晋人之意于言前,而因得晋人之言于舌外,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⑵。
嗣后孝标⑶劻注,时或以经史配左,而博赡有功;须溪贡评,亦或以郭解庄,而雅韵独妙,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
自弇州伯仲⑷补批以来,欲极玄畅,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新语》遂不能自主。
海阳张远文氏得善本于江陵陈元植家,悉发辰翁之隐,黜陟诸公,拣.披各语。
注但.取其疏惑,评则赏其传神,义庆几绝而复寿者,远文之力也。
而《新语》之事,又于此乎毕矣。
嗟乎,兰苕翡翠,虽不似碧海之鲲鲸,然而明脂大肉,食三日定当厌去,若见珍错小品,则啖之惟恐其不继也。
此书泥沙既尽,清味自悠,日以之佐《史》、《汉》炙可也。
(取材于王思任《〈世说新语〉序》)【注释】:[1]《瀛州学士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画作,描绘了盛唐十八学士的形象。
【2】徐夫人:战国时善作匕首的匠人。
【3】本句中:孝标,即南朝梁文学家刘孝标。
须溪,即宋末文学家刘辰翁。
郭,即晋代玄学家郭象。
《经》,指《春秋》;《左》指《左传》;《庄》指《庄子》。
【4】金州伯仲,即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兄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映带..左右..汉、魏间十数人又有清流激湍,映带B.其中顿置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C.笔颠.老秀颠.沛流离D.拣.披各语披沙拣.金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B.吾不能为之.讳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盖.其牙室利灵盖.追先帝之殊遇D.注但.取其疏惑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9、下列对文中语句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工作《瀛州学士图》——形容晋代正史记录人物,像工匠仿画的《瀛州学士图》,呆板无味,缺少风采。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第三章文言文阅读限时综合训练二含解析
限时综合训练二(时间:40分钟分值: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8分)高旦中墓志铭黄宗羲旦中家世以医名。
时陆丽京避身为医人已十年.吴中谓之陆讲山.谒.病者如市。
旦中出而讲山之门骤衰。
盖旦中既有授受.又工揣测人情于容动色理之间.巧发奇中.亦未必纯以其术也。
所至之处.蜗争蚁附.千里拏舟.逾月而不能得其一诊。
孝子慈父.苟能致.旦中.便为心力毕尽.含旦中之药而死.亦安之若命矣。
旦中有志读书.遍求其书而读之。
美髯玉立.议论倾动.虽复流品分途.而能缱绻齐契.三.吴.翕然以风概相与.。
其过金阊.徐昭法必招之入山.信宿话言。
蠡城刘伯绳.少所容接;每过旦中.不惜披布胸怀。
旦中亦以此两人自重。
少喜任侠.五君子之祸.连其内子..。
旦中走各家告之.劝以自裁。
华夫人曰:“诺。
请得褒衣.以见先夫于地下。
”旦中即以其内子之服应之.殡殓如礼。
家势中落.药囊所入有余亦随手散尽.故比死而悬磬也。
旦中姓高氏.讳.斗魁.别号.鼓峰。
去年十月.旦中疾亟.余过问之.旦中自述:“梦至一院落.锁甚严.有童子告曰:‘邢和璞丹室也。
去此四十七年.今将返矣。
’某适.四十有七.非前定乎?”卧室暗甚.旦中烧烛自照曰:“先生其视我!平生音容.尽于此日。
先生以笔力留之.先生之惠也。
”余曰:“虽然.从此以往.待子四十七年而后落笔.未为晚也。
”明年过哭旦中.其兄辰四出其绝笔.有“明月冈头人不见.青松树下影相亲”之句.余改“不见”为“共见”.夫可没者形也.不可灭者神也。
形寄松下.神留明月。
辰四理其垂殁之言以请铭.余不得辞。
生于某年癸亥..九月二十五日.卒于某年庚戌五月十六日.以其年十一月十一日葬于乌石山。
(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谒.病者如市谒:拜见B.苟能致.旦中致:得到C.三吴翕然以风概相与.与:结交D.某适.四十有七适:恰巧答案 A解析谒:请求。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吴.地域名称.指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高三语文高考三轮冲刺文言文阅读+提分集训2
文言文阅读提分集训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5题。
李斯论(清)姚鼐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①无与者矣。
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②,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
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注释]①宴然:安闲的样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墓志铭欧阳修公讳涛,字济之,世居富春。
生十一岁时已如成人,尝与客谈论,往往能夺.其客议。
十四岁诣州学,学《左氏春秋》,略授其说,即为诸生委曲讲论,如其师。
稍长,居苏州。
时天子平刘继元,露布至,宁臣当上贺,命吴中文士作表章,更数人,皆不可意。
公私作于家,客有持去者,吴士见之大惊,遂有名于南方。
淳化三年,以进士及第,为梓州榷盐院判官。
会两川盗起,攻劫州县,公乘贼未至,尽伐近郊林本内城中,且曰:“除.贼隐蔽,以修闭守之具,有余可给薪蒸,为久围之备。
”身与士卒守堑壁,凡围百日,不能破。
贼平,就除观察判官,赐以器币。
明年,知益州华阳县。
县人苦兵劫,皆逃失业,朝下令,许民能倍租入官者皆得占其田,既而良田尽为大豪所夺,而逃人归者不复得。
公至,则手判讼牒,以谓恤乱抚人,不宜利倍租,而使贫人失业,尽夺之,格.其诏书不用。
真宗方考责能吏,公由兴国召见于长春殿,赐绯鱼袋,即日试于学士院。
明日,边臣有急奏,天子诏且亲征。
是时,大賊王长寿又劫曹、濮,真宗面语宰相,委公曹州,遂改屯田员外郎以往。
至则缚凶人赵谏、赵谔,斩于京师,曹人以宁。
使还,举州县吏三十余人,宰相疑其多,公愿署连坐以取信,朝廷从之,所举后皆为能吏。
奉使举人连坐,自公始。
天禧五年,真宗葬永定陵,诏山陵使:“道路所经,拆民庐舍及城门,以过车舆象物。
”公上言先帝封祀,行幸,仪物全盛,不闻所过坏民居。
今少府治涂车明器,侈大非礼,且违遗诏务俭薄之意,请裁损之。
书奏不听,以疾求去职,迁吏部郎中,直昭文馆,知越州。
明道元年,转太子宾客。
公少以文行有名于时,自言吾于天下无一嫌.怨。
待士君子,必尽其心,虽人出其下,亦未尝敢懈怠。
家居有法度,抚养孤幼,极恩爱。
常时温和谦厚,真长者。
所至必有能称,不幸中废以疾,不得尽其所为。
及居西京,不关人事,惟理医药,与方术士语,终日不体。
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专项测试卷(二)文言文阅读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专项测试卷(二)文言文阅读人教版高三总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测试卷(二)(总分:120分时间:100分钟)校区:班级:姓名:得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
尝从其父至京师,时天下宁晏,论者咸以国祚方永,玄龄乃避左右告父曰:“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诸后籓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
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
”监修国史。
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①,无隔卑贱。
论者称为良相焉。
或时以事被谴,则累日朝堂,稽颡请罪,悚惧踧踖,若无所容。
玄龄尝因微谴归第,黄门侍郎褚遂良上疏曰:自非罪状无赦,搢.绅.同尤,不可以一犯一愆,轻示遐弃。
陛下必矜玄龄齿.发.,薄其所为,古者有讽谕大臣遣其致仕,自可在后,式遵前事,退之以礼,不失善声。
今数十年勋旧,以一事而斥逐,在外云云,以为非是。
玄龄曾上书曰:“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
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
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
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于行阵之间委之于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兒寡妻慈母望轊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
足以变动阴阳,感伤和气,实天下冤痛也。
”寻薨,年七十。
废朝三日,册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昭,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
玄龄尝诫诸子以骄奢沉溺,必不可以地望凌人,故集古今圣贤家诫,书于屏风,令各取一具,谓曰:“若能留意,足以保身成名。
”又云:“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
”高宗嗣位,诏配享太宗庙庭。
(节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注]①收叙:安排任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于行阵之间/委之于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兒寡妻慈母/望轊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B.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于行阵/之间委之于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兒寡妻慈母/望轊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C.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于行阵之间委之/于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兒寡妻慈母/望轊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D.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于行阵之间/委之于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兒/寡妻慈母望轊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追踪检测题《文言文精读提能练类题》二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追踪检测题《文言文精读提能练类题》二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9分)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
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
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
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
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
”上亦欲用之。
安世闻之,惧不敢当。
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
”上笑曰:“君言太谦。
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
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
已而郎果迁。
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
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
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
”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
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讲义(含解析)
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总体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简释:所谓“浅易”,是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能读懂的。
分项考点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简释:①“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意谓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
②“常见”意谓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
③“文中”说明这些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解释,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简释:“常见虚词”主要指上面列出的十八个,这是考查的范围。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意义”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用法”指的是该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简释:“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考查的重点。
而且重点放在运用中,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能够理解与辨别,且能在翻译中译出。
(4)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简释:“常见”是指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或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知应会的。
“文化知识”主要指官职典制、古代礼仪、教育科举、天文地理、传统节日、古籍文化、生活文化等。
“了解并掌握”,不仅强调能识记,更强调结合语境识记、辨析。
(5)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简释: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
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所谓“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这一考点实际上把上面的四个考点全都包容进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三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提升专练2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
雍正二年进士。
擢左都御史。
疏言:“大学士张延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
张氏登仕版者,有张廷璐等十九人,今未能遽议裁汰,惟稍抑其迁除之路,所以保全之也。
”疏入,上谕曰:“朕思张延玉若果擅作威福,统勋必不敢为此奏。
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候朕裁定。
”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延臣。
十三年,命按山东赈务,并勘河道。
时运河盛涨,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
德州哨马营、东平戴村二坝,皆改令低,沂州江枫口二坝,俟秋后培高,俾水有所泄。
十八年,以江南坝决,命往按。
疏言河员亏帑误工,诏夺河督高斌职,穷治侵帑诸吏。
统勋岁出按事,如陕西按西安将军都赉侵饷,如归化城按将军保德等侵帑,如江西按巡抚阿思哈受赇,皆论如律。
其视杨桥漫工也,河吏以刍茭不给为辞月余事未集统勋微行见大小车载当茭凡数百辆皆弛装困卧有泣者问之则主者索贿未遂置而不收也即令缚主者至,数其罪,将斩之。
巡抚以下为固请,乃杖而荷校①以徇,薪刍一夕收立尽。
逾月工遂竟。
户部疏论诸行省州县仓库多空缺,上欲尽罢州县吏不职者,而以笔帖式②等官代之。
召统勋谕意,且曰:“朕思之三日矣,汝意云何?”统勋默不言。
上诘责,统勋徐曰:“圣聪思至三日,臣昏耄,诚不敢遽对,容退而熟审之。
”翌日入对,顿首言曰:“州县治百姓者也,当使身为百姓者为之。
”语未竟,上曰:“然。
”事遂寝。
三十八年十一月,卒。
谥文正。
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
回跸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联失一股肱!”(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九》) [注]①荷校:颈上戴枷。
②笔帖式:指清代官府中低级文书官员、执掌部院衙门的文书档案的官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吏以刍茭不给为辞月余/事未集/统勋微行/见大小车载刍茭凡数百辆/皆弛装困卧/有泣者问之/则主者索贿未遂/置而不收也/B. 河吏以刍茭不给为辞/月余事未集/统勋微行/见大小车载刍茭凡数百辆/皆弛装困卧/有泣者问之/则主者索贿未遂/置而不收也/C. 河吏以当茭不给为辞/月余事未集/统勋微行/见大小车载刍茭凡数百辆/皆弛装因卧/有泣者/问之则主者索贿未遂/置而不收也/D.河吏以刍茭不给为辞月余/事未集/统勋微行/见大小车载刍茭凡数百辆/皆弛装困卧/有泣者/问之则主者索贿未遂/置而不收也/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字:人的表字。
在本名外所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名字,如诸葛亮字孔明。
B. 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我”,它从秦始皇时代开始成为帝王的自称之词,沿用至清。
C.帑: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金帛钱财,文中的“侵帑”意思是侵吞贪污国家的资金。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等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刘统勋敢于直谏。
张廷玉位高权重,其家族中做官的有十九人,刘统勋升任为左都御史后就上疏提出批评,他的做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B. 刘统勋善于治水。
他勘察山东河道,看到运河水大涨之状,就提出了疏浚支流分水人海的策略,并责令对堤坝改低或增高,措施得当。
C. 刘统勋执法严格。
他对克扣军饷的都贲、侵吞公款的保德等依法治罪;对索贿的河吏,即使有巡抚以下求情,也予以杖打并让其戴枷示众。
D.刘统勋见识高卓。
皇帝想让笔帖式替换不称职的州县更,他先以沉默表示反对,后来以理开导,认为州县吏的事务应当让老百姓去做。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今未能遽议裁汰,惟稍抑其迁除之路,所以保全之也。
(2)圣聪思至三日,臣昏老,诚不敢遗对,容退而熟审之。
【答案】1.C[解析]第一处,如果在“月余”后断开,则河吏找借口找了一个多月,不合常情,而“事未集”没有了状语,由此排除A、D项。
第六处,如果在“问之”后面断开,则“问”的主语是“泣者”,亦不合理,同时“之”也不知道是指代什么了,由此排除小、B项。
2.B [解析]不仅相同或相近,也可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3.D [解析]错在“认为州县吏的事务应当让老百姓去做”。
原文“当使身为百姓者为之”是说州县吏应该从老百姓中选拔任用。
4.(1)如果不能立刻议定裁减淘汰的事,只有渐渐堵住他们的升迁之路,这是用来保全他们的方法。
[重要词语“遽”(立刻,马上)、“稍”(渐渐)、“所以”(用来……的方法) 各1分,句意2分。
](2)陛下如此聪慧还思考了三天,我年老而糊涂,确实不敢立刻就回答,请容许我回去之后仔细考虑这件事。
[重要词语“昏老”(年老而糊涂)、“诚”(确实)、“审”(思考)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刘统勋,字延清,是山东省诸城县人,雍正二年考中进士,被提升左都御史,他上书说:“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得到了极大恩宠,然而他的晚年应当谨慎,别人对他的责备一直很多。
张家人做官的,有张廷璐等十九人。
如果不能立刻议定裁减淘汰的事,只有渐渐堵住他们的升迁之路,这是用来保全他们的方法。
”奏疏呈上去后,皇帝下诏说:“我想张廷玉如果真的擅自作威作福,刘统勋必定不敢上这样的奏章。
至于权职过多的问题,如果确实有可以精简的,等候我来决定。
”不久就下令把刘统勋的奏章给朝廷大臣看。
十三年,受命巡察山东赈灾事务,同时勘查河道情况。
当时运河水猛烈上涨,刘统勋请求疏通聊城支流,分一部分运河水注入大海。
德州哨马营、东平戴村两座堤坝,都通过改动让它们变低-一些,沂州江枫口两坝,等到秋后再修高一些,使水能够顺利排泄。
十八年,因江南堤坝决口,命令刘统勋前往视察。
上书说河道官员亏空府库钱而且延误工期,皇帝下诏撤销了河道总督高斌的职务,深入追究并严厉惩治每个侵吞府库钱财的官吏。
刘统勋每年都出京巡察事务,比如在陕西审理西安将军都贲侵吞军饷的事,比如在归化城审理将军保德等人侵吞国家钱财的事,比如在江西审查巡抚阿思哈接受贿赂的事,都依照法律进行了制裁。
他去巡视杨桥拖延工期的事,河吏拿牛马的饲料供应不上作为借口,一个多月都没法完工,刘统勋微服出行,见到载着牛马饲料的大小车共有几百辆,赶车的人们都放下行装困惫地卧在那里,其中有哭泣的人,问那人,说的是主管的人索要贿赂没有成功就放着他们的饲料不收。
刘统勋立刻命令把主管者绑来,数说其罪过,将要处以死刑,巡抚以下官员非常坚决地为他求情,就施以杖刑并让他颈上戴枷游行示众,柴草饲料一晚上就收完了。
过一个月就完工子。
户部上疏谈到各行省州县仓库大多亏空,皇帝想把州县不称职的吏员都罢免,而让文书官员去替代他们。
皇帝召见刘统勋,告诉他这个意思,并且说:“我想这件事已经三天了,你的意思怎样?”刘统勋沉默不语。
皇帝责问他,刘统勋慢慢地说:“陛下如此聪慧还思考了三天,我年老而糊涂,确实不敢立刻就回答,请容许我回去之后仔细考虑这件事。
”第二天入朝回奏,他叩头说道:“州县之吏是治理百姓的人,应当让出身百姓的人去做。
”话还没有说完,皇帝说“对。
”这事就停止了。
三十八年十一月,去世,谥号为文正。
乾隆亲临他的丧礼,看到刘统勋家里俭省朴素的情况,为之大哭。
回车到乾清门,流泪对各位大臣说:“我失掉了一位股肱之臣!”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
雍正二年进士。
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
命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擢左都御史,疏言:“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
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
”又言:“尚书公讷亲,综理吏、户两部,兼以出纳王言。
部中议覆事件,出一言而势在必行,殆非怀谦集益之道。
请加训示,俾知省改。
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
”两疏入,上谕曰:“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
大臣任大责重,固不能免人指摘。
闻过则喜,古人所尚。
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
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转于廷玉有益。
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但治事或有未协,朕时加教诲,诫令毋自满足。
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候朕裁定。
”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命勘海塘。
时运河盛涨,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
俾水有所泄。
以江南坝决,命偕署尚书策楞往按。
合疏言河员亏帑①误工,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
上又命清察江南河工未结诸案,统勋疏言未结款一百一十一万有奇,请定限核报。
又以河道总督顾琮请于祥符、荥泽诸县建坝,并浚引河,命统勋往勘。
统勋议择地培堤坝,引河上无来源,中经沙地,易淤垫,当罢,上从之。
三十八年十一月,卒。
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
上闻,遣尚书福隆安赍药驰视,已无及。
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
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
回跸②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注】①帑(tǎng):古代指钱财或收藏钱财的府库。
②跸(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请加训示,俾知省改俾:使,让B.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虞:忧虑C.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饬:谨慎D.命偕尚书策楞往按按:按照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②不赂者以赂者丧B.①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①则非大臣之度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①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刘统勋刚直、勤政的一组是①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②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③请加训示,俾知省改④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⑤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⑥合疏言河员亏帑误工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统勋受命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掌握了丰富的水利知识,为他后来出色地完成修治运河的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刘统勋敢于上书直谏,大胆提醒皇上对张廷玉和讷亲进行训示、教诲、抑制,皇上当即应允,并向朝臣宣示处理意见。
C.在河道总督顾琮请求建坝一事上,刘统勋亲自前往考察,审度地势水势,建议搁置顾琮的请求,得到了皇上的批准。
9.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任大责重,原不能免人指摘。
闻过则喜,古人所尚。
(4分)(2)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
(4分)【答案】5.D(按:考察)6.D(D项都是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
A项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
B项①介词,“在”;②介词,“从”。
C项①连词,表承接,“就”;②连词,表转折,“却”。
)7.C(①是刘统勋服从指派学习海塘工程,④是乾隆对讷亲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