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非地带性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又称隐域性。
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
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但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
地带性因素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开分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而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广义上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即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而非地带性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水分变化、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规律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狭义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即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1、地带性分布规律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三种分布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
其分布规律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以水分..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造成的。
其分布规律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在山地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水热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过,而发育成热带雨林带。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非地带性因素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非地带性因素
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纬60°附近缺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成因:南纬60°缺少大陆
2.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沙漠中的绿洲
成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分布
3.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成因: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西的热带荒漠带纬度跨度大,由于大气环流[离岸东南信风]和沿岸寒流[秘鲁寒流]的影响)
4.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成因:大陆东、西岸的洋流不同(西岸:北大西洋暖流东岸:千岛寒流)
总结: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编辑推荐:非地带性知识点汇总。
浅析自然带中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
划分 为以下 四个 带: ①亚寒带针叶林带 ( 。N 7。N; 5 0 -0 )②温 带落 叶阔叶林 垂直变化。如图 带( 南北纬 3 。-5 。之间的大陆东部和南北纬 4 。-6 。之间的大陆西 5 - 0 0 - 0 说 明: 1 低纬度和 中纬度 的高 山地 区 ()
部)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带 ( 纬 2 。- 3 。之 间的大陆东部) ④ 亚热 这种 垂直分 布表现 最为明显 。例如 , ; 南北 5 - 5 ; 赤道 附 乞力马扎罗 山海拔 59 8 5米) 带常绿硬 叶林带 ( 南北纬 3 。-4 。之间的大陆西部) 0 - 0 。地球表面的各个 自 近 的最高山岭 (
一
、
自然 地 理 环 境 的 各 组成 要 素 ( : 形 、 候 、 湖 、 被 、 壤 等 ) 地 如 地 气 河 植 土 在
分 布 规 律 : 山 麓 到 山 顶 自然 景观 在 垂 直 方 向上 依 次 变 化 。 从 如 图
表按确定方向呈现有规律的空间分化 , 为地域分异 , 表现 为 自然带 称 其 1 自然 带 的含 义 、 陆地上的不 同地区, 由于所处 的纬度位置和海 陆位置各不相 同, 分别具 有一定热量和水分 的组合,形成 不同的气候 以及与之 相适应 的有代表性 的
课 改
浅析 自然带中的 “ 地带性分 布规 律” 非地带性 现象” 和“
甘肃省华池一 中 邓怀颖
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但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 形成基础: 水分条件为基础 , 以 同时 也 是 在 一 定 的温 度 条 件 上 进 行 的 。 地球 上没 有地理环境完全相 同的两个 区域 。为了认识 地 理环境的地域 差 典型特例 ;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 向内陆的变化。 异, 我们必须 了解 自然带 。 说 明: 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 明显 。 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 ( 、 即垂直地带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自然带 )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
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
地方地形、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洋流等
中纬地区,如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
巴塔哥尼亚高原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湿润地区: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植
树造林。
2、干旱地区:培育适应当地水分条件的
灌丛群落。
3、草原自然带:退耕还草 4、森林自然带:退耕还林 5、湿地区域: 退耕还湖
小结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 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形成 基础
热 量
影响 因素
太阳 辐射
分布规律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
雨的北坡雪线告诉要低。
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印度洋的水汽难以达到过饱和,必须海拔升高,气温继续降低,才可能形成降雪
,
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
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植树造林。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地方地形、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洋流等
雪线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低纬和高纬地区,如非洲沿200E经线,自赤道向南北的自然带变化
气候分布的非地带性
(3)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约 束 例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西侧自然带 紧逼海岸 (4)自然地理景观的斑块状分布 例如:绿洲
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别典型和分布面积广的原 因是: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欧洲地形平坦,以平原 为主,山脉多东西走向,有利于海洋水汽的深入; 大陆支离破碎,岛屿、半岛多,受海洋影响明显。
大洋州东北部的热 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位于低纬度; 沿岸有东澳大利亚 暖流流过; 位于大分水岭的东 部; 位于东南信风的迎 风坡。
澳大利亚中 部的沙漠延 伸到大陆西 岸的原因: 西岸有西澳 大利亚寒流 流过,寒流 有降温减湿 作用。
北美洲西海岸 甲、乙两种气 候类型只分布 在狭长的地带 的原因: 受北美洲西部山 脉的阻挡,海洋 水汽很难向东深 入。
北美洲没有形成 温带季风的原因:
受东部的地形 (拉不拉多高原 和阿巴拉契亚山 脉)的影响,阻 碍了季风气候的 形成。
南美洲南部大陆东岸 出现温带大陆性气候 的原因:
该纬度大陆面积小,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 不能形成温带季风气 候; 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 降水少。
对气候类型的分布可以做如下规律归纳:
(l)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 球缺少的气候类型)有四种: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 林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 类型有三种: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 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 类型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成因:海陆分布 地面起伏 洋流等因素
具体表现:
(1)地带性自然带缺失 例如:南半球无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非洲大陆缺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例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西侧为温带落叶阔 叶林带,东侧为巴塔哥尼亚沙漠。 非洲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 却形成了热带草原。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必备知识】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性分布。
因素分布地区理想自然带现实自然带成因地形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等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受暖流影响,且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地区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一致高山植物区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中纬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向较低纬和较高纬呈南北延伸洋流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直逼海岸副热带大陆西岸沿海强大的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延伸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东岸自然地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水分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水的灌溉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地区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无陆地的缺失北极地区冰原带无为海洋,无陆地地理位置澳大利亚东南部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俄罗斯远东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方法总结】1.地带性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依据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其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分异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地点
非地带性1.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2.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非洲大致处在35°s~35°N之间,赤道横贯中部,地形起伏不大,海岸线平直,地形、海洋对其气候影响很小,所以气候有明显的带状对称分布特征:赤道周围为热带雨林气候,由此分别向南北,依次出现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这在各大洲中是绝无仅有的。
但是,非洲的某些局部地区也出现了一些与带状对称分布“不和谐”的气候,这是非地带性因素造成的,现举例分析如下:1.索马里沿印度洋岸的热带沙漠气候索马里半岛主体大致位于 0°~ l0°N之间,尽管频临印度洋和红海,但终年还是干燥少雨,形成热带沙漠气候而不是热带雨林气候或热带草原气候,这主要跟索马里海岸线走向等因素有关。
索马里半岛靠印度洋一侧海岸线是NE一SW走向,靠红海一侧也近似于NE-SW走向,并且海岸线平直,背靠埃塞俄比亚高原。
冬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东北信风从西亚吹来,干燥少雨;从南亚吹来的东北信风虽然掠过印度洋洋面,但遇到的走向西南方向前进的季风寒流,本身水汽少,加之风向与海岸线平行,不易产生降水。
一月,这里降水平均仅2.5mm以下。
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有偏转为西南季风,虽然它来自印度洋饱含水汽,但与索马里半岛东部的海岸线平行,又难以形成降水,西南李风与红海一侧索马里海岸虽斜交,但由于处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背风区,降水的雨影区,所以这里七月降水也不足2.5mm。
同时,这里纬度低,西北撒哈拉大沙漠烘烤,终年高温。
地面蒸发强烈,使本该发育热带雨林气候或热带草原气候的地区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2.南部非洲东湿西干的气候南部非洲较北部非洲狭窄,中间又有南非高原盘踞,所以受海洋影响较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理知识及记忆口诀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理知识及记忆口诀地带性地带性有三种: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带性又称显域性,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因纬度而不同,气候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水文、植物、土壤等的分布也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都呈带状分布。
所以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都称为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规律就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其中气候是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由气候或水热条件直接形成的现象就是地带性现象。
同纬度或海陆位置上出现相同的现象就是地带性现象。
纬度地带性定义:自然地理现象在分布上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
主导因素: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使大气湿度、降水等水分因素的不同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
定义: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用有规律的更替别称: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热量成因总结: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
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
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
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非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与重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与重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陆地自然带(1)形成纬度位置不同纬度位置不同热量差异水分差异气候类型不同植被土壤不同陆地自然带(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特别提醒】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地域分异规律分异(纬度地带性)主导身分影响身分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热量(太阳辐射)(经度地带性)水分(海陆位置)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延伸纬线方向(东西方向)方向分布特性更替方向典型地区向)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即以水分为基础经线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知识点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成因:随着海拔的升高,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条件发生变化。
(2)常见自然带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庞大程度的身分(1)山体地点纬度——纬度越低越庞大,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山体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庞大,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影响山地某一自然分布带海拔的身分(1)山体地点纬度——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纬度越高,海拔越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4.影响雪线高度的身分(1)基本因素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干。
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温度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降水地形(2)拓展身分季候身分自然环境变迁、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人类活动因素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上升,招致冰雪消融,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跨越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低,雪线下降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但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
地带性因素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开分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而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广义上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即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而非地带性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水分变化、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规律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狭义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即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1、地带性分布规律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三种分布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
其分布规律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以水分..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造成的。
其分布规律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在山地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水热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19世纪前期,洪堡就对气候地带和植被地带进行了描述。
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道库恰耶夫提出自然地带学说以后,人们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
一方面发现与自然地带相对立的分异现象,另一方面又发现自然地带内部的地方性规律的存在,但两者都不能否定自然地带,却进一步从侧面证实了自然地带的客观存在。
1.地域分异的因素1.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异。
2.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
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及局部的分异因素。
如地方性的分异因素只导致地表某一局部的分异,它同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完全不同。
至于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也是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如温带大陆的湿润森林地区、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区、半干旱草原地区及干旱荒漠地区就是这种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的反映。
2.自然带分布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含义概念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自然带更替方向经线方向,即南北走向的更替自然带延伸方向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的延伸形成基础因素以热量为基础变化趋势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线递减分布显著地区低纬和高纬地区,中纬度在一定范围也有分布。
横贯大陆的自然带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中纬度大陆东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 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 (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 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3)垂直地带性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 ④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大陆西岸 大陆内部大陆东部 受西风控制 深居内陆,离海较远 受季风影响 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 象,孔雀 砖红壤性红壤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长颈鹿,羚羊 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袋鼠,单峰驼 荒漠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阿尔卑斯山羊 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猕猴,灵猫 红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 松鼠,黑熊 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 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黑钙土 温带荒漠带 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双峰驼 荒漠土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驼鹿,紫貂 灰化土 苔原带 苔原气候(极地气候) 苔原 驯鹿,北极狐 冰沼土 冰原带 冰原气候(极地气候)冰雪裸地北极熊,海豹未发育3.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因素即太阳能按纬度分布的不均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即地球内能引起的海陆分布是造成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非地带性
垂直自然带谱的 丰富程度决定于 山地的海拔高度 和纬度位置、基 带的海拔高度。
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带是热带雨林带
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北坡 4000 3500 3000 2500
积雪冰川 高山垫状植物 高山草甸
针叶林
山地草甸草原 2000
1500
山地草原
荒漠草原
积雪冰川 高山草甸
南坡
山地草原 干旱山地草原 荒漠草原 荒漠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 1、图中A、B字母代表的自然带名称是: 北回绿硬叶林带。
赤道
AC
2、从赤道沿非洲西海岸向北,自然带由
A到B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的 纬度地带性 南回归线 D F
E
地域分异规律,它是以 热量 为基础的。
高寒荒漠带
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垂直自然带谱有7个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 带谱越完整
常年积雪期的下界,叫做雪线。 雪线以上的地带,全年冰雪的补 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 雪区;雪线以下地带,全年冰雪 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积累不了 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 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②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 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降水多, 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
——自然界里找不到完全相同 的两片叶子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概念 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 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
2、陆地自然带的概念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 置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 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且占有一定的宽 度,在地球上成带状分布,这叫自然带。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理知识及图形题读图析图方法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理知识及图形题读图析图方法地带性地带性有三种: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带性又称显域性,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因纬度而不同,气候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水文、植物、土壤等的分布也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都呈带状分布。
所以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都称为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规律就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其中气候是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由气候或水热条件直接形成的现象就是地带性现象。
同纬度或海陆位置上出现相同的现象就是地带性现象。
纬度地带性定义:自然地理现象在分布上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
主导因素: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使大气湿度、降水等水分因素的不同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
定义: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用有规律的更替别称: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热量成因总结: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
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
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
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非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非地带性气候有哪些
地球上除南极大陆外,其他大陆的高山高原气候属于非地带性,原因是海拔高,气候寒冷。
非地带性因素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中,有些因素如海陆分布、地形、岩石等,它们的分布与太阳辐射能没有联系或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受内力因素、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其分布不成带状。
所以海陆分布、地形和岩石等,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全球主要的非地带性气候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受到地形的影响。
与其相似的是南美圭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索马里半岛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几内亚湾的北侧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
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非洲的东南部气候类型在教材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
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
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
与其相似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小亚细亚半岛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为地中海气候,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海拔低,中间为安纳托利亚高原。
由于地势高,离海洋远,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与小亚细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相似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别在于伊比利亚离海洋较近)。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对比](一)简析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区别。
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例如,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例如,我国由东北—西北,自然带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3.垂直地带性即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这是学习的难点。
我们所说的水平地带性是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来进行考虑的,因此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又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是一种连续而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垂直地带性属于地带性现象即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4.非地带性即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
(二)明确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
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的形成主要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之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关系:1.由于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从而使得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非地带性因素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非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纬60附近缺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成因:南纬60缺少大陆
2.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沙漠中的绿洲
成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分布
3.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成因: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西的热带荒漠带纬度跨度大,由于大气环流[离岸东南信风]和沿岸寒流[秘鲁寒流]的影响)
4.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
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成因:大陆东、西岸的洋流不同(西岸:北大西洋暖流东岸:千岛寒流)
总结: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地理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教材分析“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
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
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
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地域差异;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四、学情分析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非地带性
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
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
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总结: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
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