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sunobu 反应-050815

Mitsunobu 反应-050815
Mitsunobu 反应-050815

经典化学合成反应标准操作

Mitsunobu 反应

编者:谢军

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化学合成部

目录

1.前言 (2)

2.醇的翻转 (3)

2.1 Mitsunobu 法醇的构型翻转合成方法示例 (7)

3.Mitsunobu 醚化反应 (8)

3.1 Mitsunobu 法醚的合成方法示例 (9)

4.Mitsunobu 氨基取代反应 (10)

4.1 Mitsunobu 法利用苯磺酰胺合成胺方法示例 (13)

4.2 Mitsunobu 法利用DPPA合成伯胺方法示例 (13)

4.3 Mitsunobu 法分子内关环合成相应的环状胺方法示例 (14)

4.4 Mitsunobu 法合成丙二烯方法示例 (14)

5.Mitsunobu 硫代反应 (16)

5.1 Mitsunobu 法合成硫醚方法示例 (16)

6.Mitsunobu 卤代反应 (18)

6.1 Mitsunobu 法合成卤代物方法示例 (18)

7.其他手性翻转试剂 (20)

1. 前言

1967年,Oyo Mitsunobu 报导了在三苯膦(PPh3)和偶氮二甲酸二乙酯(DEAD)作用下酸和醇缩合成酯的新方法1。当底物为仲醇的时候,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的构型会发生翻转。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一大类合成方法,我们称之为Mitsunobu 反应。这类反应被广泛应用在有机合成,特别是天然产物的合成中2。

2.醇的翻转

在Mitsunobu 反应中,DEAD 和三苯膦首先生成一个活性的甜菜碱式中间体(betaine intermediate ),这个活性中间体夺取作为亲核试剂的酸的质子并同时活化醇,随后经过S N 2取代,得到手性翻转的酯;将得到的酯水解,其净结果是醇的构型翻转。

R

O

R

OH Ar

O

23

反应在很温和的条件下进行,通常反应温度是在0o C 到室温,大部分基团都不会影响反应。但亲核试剂质子的pKa 值必须小于甜菜碱式中间体(betaine intermediate )的pKa 值(~13),否则亲核试剂的质子不能被中间体(betaine intermediate )夺取,反应不能进行。低极性的溶剂有利于反应,通常用四氢呋喃,乙醚,二氯甲烷和甲苯作为溶剂,有时候乙酸乙酯,乙腈和DMF 也用作溶剂。

最早将Mitsunobu 手性翻转用于天然产物的合成的一个例子如下,只需一步就将5α-choletan-3β-ol 转变为5α-choletan-3α-ol,而此前这个转化需要好几步反应才能实现3。

1991年,Eli Lilly 的化学家Martin 和Dodge 发现用p-硝基苯甲酸(PNBA)作为亲核试剂对立体位阻较大的醇的翻转更有效4。Buszek和Jeong据此合成了Octalatin A 和B的前体5。

p-硝基苯甲酸(PNBA)还能有效地抑制副反应:醇的消除6。所以,在Mitsunobu 反应中,通常使用p-硝基苯甲酸(PNBA)。

Tsunoda等发现,对于位阻较大的醇,TMAD(N, N, N’, N’-tetramethyl- azodicarboxamide) 和三丁基膦的体系效果比较好7。

分子内的Mitsunobu反应为内酯的合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Verderas等利用这个方法合成了一系列的氨基酸8。

磺酸类化合物也能参与Mitsunobu 反应,在生成磺酸酯的同时得到手性翻转的产物9,10。

2.1 Mitsunobu 法醇的构型翻转合成方法示例Inversion of (-)-menthol 11

3

O2

A 250-mL, three-necked, round-bottomed flask is equipped with a stirring bar, nitrogen inlet, rubber septum, and thermometer. The flask is charged with 3.00 g of (1R, 2S, 5R)-(?)-menthol (19.2 mmol), 12.9 g of 4-nitrobenzoic acid (77.2 mmol), 20.1 g of triphenylphosphine (PPh3) (76.6 mmol), and 150 mL of tetrahydrofuran. The flask is immersed in an ice bath, and 12.1 mL of diethyl azodicarboxylate (77 mmol) is added dropwise at a rate such tha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reaction mixture is maintained below 10°C. Upon completion of the addition, the flask is removed from the ice bath and the solution is allowed to stir at room temperature overnight (14 hr) and subsequently at 40°C for 3 hr. The reaction mixture is cooled to room temperature, diluted with 150 mL of ether, and washed twice with 100 mL portions of saturated aqueous sodium bicarbonate solution. The aqueous layers are combined and back-extracted with 100 mL of ether. The combined organic layers are dried over sodium sulfate. Excess solvent and other volatile reaction components are completely removed under reduced pressure initially on a rotary evaporator and then under high vacuum (approximately 0.2 mm for 3 hr at 30°C). The resulting semi-solid is suspended in 40 mL of ether and the suspension is allowed to stand at room temperature overnight. The mixture is stirred while 20 mL of hexanes is slowly added. The resulting white solid is filtered under vacuum and the filter cake is washed with 200 mL of 50% (v/v) ether-hexanes. The solvent is removed from the filtrate on a rotary evaporator under reduced pressure to give a yellow oil that is dissolved in 10 mL of methylene chloride and diluted with 40 mL of 8% ether-hexanes. The solution is applied to a flash chromatography column and eluted with 8% ether-hexanes to give 5.03 g (85.6%) of pure nitrobenzoate ester as a white crystalline solid.

3.Mitsunobu 醚化反应

在Mitsunobu 反应中,羟基也可以作为亲核试剂参与S N2取代,结果是生成醚。但通常只限于酚羟基和pKa<13的羟基,否则反应不能进行。

如下面苯酚的葡糖苷化,两步收率达到55%12。

如果作为亲电试剂的羟基活性足够高,或反应生成稳定的环状产物,对于较低活性的羟基,Mitsunobu 醚化反应也能进行13。

Tsunoda 等发现TMAD能促进反应进行,从而得到较高的产率14。

3.1 Mitsunobu 法醚的合成方法示例

OH

3

HO

+

O

CHO

A solution of benzyl alcohol (0.200 g, 1.85 mmol), 4-hydroxybenzaldehyde (0.226 g,

1.85 mmol), and PPh3(0.582 g,

2.22 mmol) was stirred in dry THF (20 mL) at 0 °C under a nitrogen atmosphere. To this mixture was added dropwise DIAD (0.44 mL, 2.22 mmol) over a period of 5 min, and the reaction was monitored by TLC. After complete disappearance of starting material (1 h), the solvent was evaporated under reduced pressure and the resulting oil purified by flash column chromatography (hexane/AcOEt, 8/2). Phenyl ether (0.297 g, 76%) was finally obtained as a white powder after precipitation from CH2Cl2/petroleum ether. 15

4.Mitsunobu 氨基取代反应

氨基化合物也可以作为Mitsunobu 反应中的亲核试剂,取代羟基,生成取代的氨基化合物。同样,参与反应的胺必须有足够的酸性(pKa<13),能被PPh3/DEAD体系夺去质子。酰胺,磺酰胺,亚胺和叠氮化合物都可以参与反应。

Weinreb 用这种方法,在经过连续两次的Mitsunobu 反应后,合成了天然产物Sarain A的主环16。

近年来,相继发展了一些用于Mitsunobu 氨基取代反应的试剂,这些试剂在取代后,再脱去保护基而得到各种氨基化合物。

Hart和Campbell报导2-[(trimethylsilyl)ethyl]sulfonyl(TES)保护的Boc酰胺,在Mitsunobu 氨基取代后,可以去保护生成Boc 保护的胺或胺的盐酸盐17。

Fukuyama报导硝基苯磺酰胺类化合物在经过Mitsunobu氨基取代后,能方便地用苯硫酚脱去磺酰基,得到仲胺18。

Bach 和Kather 报导Fmoc 保护的磺酰胺在Mitsunobu 氨基取代后,能直接脱去Fmoc 而得到磺酰胺19。

酰胺也能作为Mitsunobu 氨基取代反应的底物。比如下面的分子内氨基取代,得到氮杂环化合物20。

一个从Gabriel 氨基合成衍生过来的合成伯胺的方法,在Mitsunobu 氨基取代中用邻苯二甲酰亚胺作为亲核试剂,然后肼解,便得到手性翻转的伯胺21。

另一个合成伯胺的方法是在Mitsunobu 反应中用叠氮取代羟基,然后还原,便能得到伯胺22。

由于叠氮酸使用不方便,一个替代方法是用diarylphosphoryl azide (DPPA)作为叠氮基团的来源。Taber 和Decher 通过这个方法得到了相应的叠氮化合物,产率还不错23。

Myers报导磺酰肼与α-羟基取代炔经过Mitsunobu氨基取代反应,生成的产物不稳定,马上分解为丙二烯化合物,这是一个制备丙二烯化合物的比较便捷的方法24。

有文献报道游离胺也可分子内关环。

4.1 Mitsunobu 法利用苯磺酰胺合成胺方法示例

OH

TsNHBoc

3

N

Ts

DMSO/20 min

o

NaNp/DME/RT

NH

Ts

HN

Boc

N-Boc p-toluenesulfonamide (88mg, 0.322 mmol) was dissolved in dry THF (3 mL) and PPh3(168 mg, 0.645 mmol) was added. The solution was stirred under nitrogen and the alcohol (0.215 mmol) was added followed by DEAD (0.083 mL, 0.53 mmol). The mixture was stirred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3 h, concentrated in vacuo and the residue was purified by flash column chromatography (P: E 4: 1) to give the product (62%).25

The de-protection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usual procedure.

4.2 Mitsunobu 法利用DPPA合成伯胺方法示例

DIAD/PPh 3

HO

OH OPh

PhO O O

N 3

1) HCl/MeOH 2 Pd/ H 2/Boc 2O

R= H, Boc

To a cooled solution (-5o C) of DIAD (7.9 g, 93 mmol) in THF (5 mL) was added the substituted alchol (7.06 g, 18.7 mmol) and PPh 3 (10.3 g, 39.1 mmol). After 15 min, diphenyl phosphorazidate (DPPA, 12.86 g, 46.77mmol) was added and

the reaction mixture was allowed to warm to room temperature. After stirring overnight, the solvent was removed in vacuo to give a yellow oil. The crude material was purified by flash column chromatograghy (2:1,PE/Tol) to give the desired product (7.28 g, 91%) as a colorless oil. 26

The de-protection and hydrogenation were routine operations.

4.3 Mitsunobu

法分子内关环合成相应的环状胺方法示例

OBn

3

To a solution of substituted proline (33.6 g, 0.1 mol) and PPh 3 (31.5 g, 0.12 mol) in THF (200 mL) was dropped a solution of DEAD (18.8 mL, 0.12 mmol) in dry THF (50 mL) at ice bath. The reaction mixture was allowed to warm to stirred 20o C for 2 h. The filtrate was evaporated and stirred with EA (100 mL), and the product was collected by filtration (20.66 g, 74%). The solvent was removed under reduced pressure and the crude oil was purified by column chromatograghy to afford the desired product (27.3 g, 86%). 27

4.4 Mitsunobu 法合成丙二烯方法示例

TBDMS OH223

An oven-dried, 500-mL, round-bottomed flask equipped with a large football-shaped Teflon-coated magnetic stirring bar is charged with 15.7 g (60.0 mmol) of triphenylphosphine under an argon atmosphere. The flask is sealed with a rubber septum containing a needle adapter to an argon-filled balloon, and 120 mL of THF is added via cannula. The solution is cooled in a ?15°C bath, and 9.02 mL (57.5 mmol) of diethyl azodicarboxylate is added via syringe over 2 min, followed immediately by the addition of a solution of 8.52 g (50.0 mmol) of 3-(tert-butyldimethyl silyl)-2-propyn-1-ol in 18 mL of THF via cannula over 2 min. After an additional 5 min, a solution of 13.0 g (60.0 mmol) of o-nitrobenzenesulfonyl hydrazide in 65 mL of THF is added to the reaction mixture over 5 min via cannula. The resulting orange-red solution is stirred at ?15°C for 45 min, after which time the cold mixture is allowed to warm to 23°C and is held at that temperature for 5 hr. During this time, the evolution of dinitrogen is observed. The reaction mixture is poured into a 2-L separatory funnel containing 400 mL of pentane, and the resulting mixture is washed with four 500-mL portions of ice-cold water. The organic layer is dried over anhydrous sodium sulfate, filtered, and concentrated by rotary evaporation at 0°C. The residue is purified by flash chromatography using a short column of 230-400 mesh silica gel (60 g, packed dry and eluted with pentane. The fractions containing the product are concentrated by rotary evaporation at 0°C to afford 5.38-5.39 g (70%) of (tert-butyldimethylsilyl)allene as a colorless liquid.28

5.Mitsunobu 硫代反应

活化的硫亲核试剂也能参与Mitsunobu反应,生成手性翻转的硫酯或硫醚。Merck 的V olante第一次报导了这种方法29。

芳香类硫醇化合物都有足够的活性参与这种反应。Knutsen等报导了这种类型的应用30。

5.1 Mitsunobu 法合成硫醚方法示例

To a solution of 2-[(R)—N-(tert-butyloxycarbonyl)amino]-1-propanol (15 g, 85.6 mmol) in THF (200 mL) was added 2-mercaptobenzothiazole (14.3 g, 85.6 mmol) and PPh3 (24.7 g, 94.2 mmol). After stirring for 0.25 h a solution of DEAD (14.8 mL, 94.2 mmol) in dry THF (100 mL) was added dropwise over 0.5 h. The reaction mixture was stirred for 1 h at 20oC and filtered. The filtrate was evaporated and stirred with EA (100 mL), and the product was collected by filtration (20.66 g, 74%). 30

6.Mitsunobu 卤代反应

在Mitsunobu 反应中,用卤原子取代羟基生成卤代物也有报导,但其应用还不多见。Falck 等报导了通过Mitsunobu 过程合成一系列的卤代烃,除了氟代的产率不高以外,氯代,溴代和碘代的产率都不错31。

Joulle 等报导脯胺酸衍生物在经过Mitsunobu 过程后得到手性翻转的碘代产物32。反应首先是生成一个甲醚中间体,然后在三苯膦的作用下发生碘代,同时手性翻转。

6.1 Mitsunobu 法合成卤代物方法示例

3

N N

To a flame-dried round-bottomed flask eguipped with a magnetic stir bar and an addition funnel under N2was added N-Boc-trans-4-hydroxy-L-proline methyl ester (19.29 g, 0.079 mol), triphenylphosphine (24.78 g, 0.094 mol) and anhydrous THF (2755 mL). The solution was cooled to 0o C. Diethyl azodicarboxylate (DEAD, 14.9 mL, 0.094 mol) in anhydrous THF (15 mL) was added dropwise, followed by the addition of methyl iodide (5.88 mL, 0.094 mol). Upon addition of MeI, the solution turned from dark brown to bright yellow. The reaction mixture was allowed to warm to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stirred for 10 h. The solvent was removed under reduced pressure and the crude oil was purified by column chromatograghy,

eluting with 5% EA/PE to afford the desired product as a white solid (26.22 g, 93.8%).32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现象

高二级物理研究性学习方案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现象 指导教师:朱正瑞牛选民 参加班级:高二五班 参加人数:70人 一、课题名称: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现象 二、课题背景说明: 近年来,电磁辐射成为了人们经常关注的物理现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身边出现了更多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来自太阳、地球的热辐射,宇宙射线、雷电等。人工辐射主要来自电视、广播,雷达、通信基站,还有工业、科学、医疗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设备。电磁辐射现象对现代的生产与生活产生了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 三、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现象以及了解如何减小有害辐射的伤害。 四、课题内容: 1.有益辐射现象。 2.有害辐射现象。 3.有害辐射带来了什么。 4.如何减小有害辐射带来的伤害。 五、课题研究方法: 建立合作小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资料和上网下载网络资料进行学习,并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到相关家庭、单位或部门了解电磁辐射现象,收集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小组合作讨

论,最后得出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程序与分工: 1. 研究程序 第一阶段:课题培训阶段。(1课时) 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全体学生听取教师的课题介绍,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的、研究方法等相关内容。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1课时) 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选定组长,组长分工;教师指导学生写好课题报告、申报表上交,安排好阶段的学习活动工作计划。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1个半月) (1)第1周:查询图书资料或网络资料,学习电磁辐射益处与害处。(2)第2周:调查生活与生产中的电磁辐射现象。 (3)第3周:制定减小有害辐射的方案。 (4)第4周:撰写学习心得、研究报告,制作宣传板报。 (5)第50周:进行结题工作。 2.任务分工 (1)搜集学习性资料:第一研究小组组长:刘晓玲张永福 (2)调查与访问:第二研究小组组长:王亚娟王建成 (3)整理分析资料:第三研究小组组长:吴玲贺新元 七、课题实施的条件:书籍、网络、计算机、照相机等。 八、课题的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九、评价方式: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完成之后,需要对每个同学在本次课题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取得的收获进行全面系统评价,评价过程为: 1.个人总结 参加课题活动的每个学生对本课题的开展情况进行整体介绍和评价。

陕西省人教版物理高二选修2-3 5.1天然放射现象 原子结构同步训练

陕西省人教版物理高二选修2-3 5.1天然放射现象原子结构同步训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 (2017高一下·琼山期末) 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原子内部存在() A . 电子 B . 中子 C . 质子 D . 原子核 2. (2分) (2017高二下·金凤期末) 卢瑟福预想到原子核内除质子外,还有中子的事实依据是() A . 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 B . 原子核的质量大约是质子质量的整数倍 C . 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少一些 D .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3. (2分)恒星的前身是() A . 宇宙的微粒 B . 星团 C . 行星 D . 星际云或星际云中的某块星云 4. (2分) (2017高二下·巨鹿期中) 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的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其原因是() A . 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电子会对α粒子有引力的作用

B . 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 C . 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 . 原子是可再分的 5. (2分) (2017高三上·普宁期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 . 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波长太短 C . 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D . 按照波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增加 6. (2分)(2017·银川模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 . 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的原子核 C . 一束光照射某种金属,其频率低于该金属的截止频率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D . 氢原子从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时,核外电子的动能增大 7. (2分)(2017·新化模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要遵守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的规律 B . α射线、β射线、γ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C . 氢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只能辐射特定频率的光子 D . 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动能只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 8. (2分) (2017高二下·江津期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玻尔对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导致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

有机反应的常用条件

有机反应的常用条件 李 文 志 一、能使)(4+H KMnO 褪色的物质(氧化反应) 1、含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不饱和键的物质。 2、苯的同系物 3、醇、酚、醛 二、能与溴水或2Br 的4ccl 反应的物质。 1、含碳碳双键、碳碳三键不饱和键的物质(加成反应) 2、有尽 2Br +(液)??→?3FeBr 化气 Br +HBr (取代反应) 3、苯酚与浓溴水(取代反应) 4、醛基使溴水褪色(氧化反应) HBr COOH CH O H Br CHO CH 23223+→++ 三、与2H 加成反应(Ni 作催化剂)(还原反应) 1、33222CH CH H CH CH Ni ?→?+= 2、3322CH CH H CH CH Ni ?→?+≡ 3、苯环与氢气加成 4、OH CH CH H CHO CH Ni 2323?→?+ 5、33233COHCH CH H COCH CH Ni -?→?+ 四、在NaOH 溶液条件下的反应 (一)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1、NaBr OH CH CH NaOH Br CH CH 、+???→?+2323加热水 2、O H NaBr CH CH CH NaOH Br CH CH 、22323++=-???→?+加热乙醇 (二)酯的水解反应 3、OH CH COONa CH NaOH COOCH CH 3333+→+

(三)酚与NaOH 反应 4、 →+N a O H OH O H O N a 2+ (四)羧酸与NaOH 反应 O H COONa CH NaOH COOH CH 233+→+ 五、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的反应(一般有水生成,浓硫酸作用的催化剂、吸水剂) 1、 +????→?加热浓、SO H HNO 423 O H NO 22+ 取代反应 2、O H CH CH C HSO OH CH CH 222423170+↑=?浓 消去反应 3、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 酯化反应 六、在稀硫酸条件下的反应 (一)酯的水解 O H CH COOCH CH 2323+OH CH CH COOH CH 233+ (二)糖的水解 1、O H O H C 2112212+???→?42SO H 稀 61266126O H C O H C +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2、O H O H C 2112212+612624O H C ??→?酸或酯 麦芽糖 葡萄糖 3、612625106(O H nC O nH n O H C ??→?+酸或酯) 淀粉 葡萄糖 稀硫酸 △

天然放射现象

二、天然放射现象 目的要求 复习元素的放射性。 知识要点 1.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结构。 三种射线在匀强磁场、匀强电场、正交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比较: 如⑴、⑵图所示,在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中都是β比α的偏转大,γ不偏转;区别是:在磁场中偏转轨迹是圆弧,在电场中偏转轨迹是抛物线。⑶图中γ肯定打在O 点;如果α也打在O 点,则β必打在O 点下方;如果β也打在 O 点,则 α必打在O 点下方。 3.氢原子中的电子云(以下新教材适用) 对于宏观质点,只要知道它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以及受力情况,就可以应用牛顿定律确定该质点运动的轨道,算出它在以后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 对电子等微观粒子,牛顿定律已不再适用,因此不能用确定的坐标描述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玻尔理论中说的“电子轨道”实际上也是没有意义的。更加彻底的量子理论认为,我们只能知道电子在原子核附近各点出现的概率的大小。在不同的能量状态下,电子在各个位置出现的概率是不同的。如果用疏密不同的点子表示电子在各个位置出现的概率,画出图来,就像一片云雾一样,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电子云。 4.激光的特性及其应用 普通光源(如白炽灯)发光时,灯丝中的每个原子在什么时候发光,原子在哪两个能级间跃迁,发出的光向哪个方向传播,都是不确定的。 激光是同种原子在同样的两个能级间发生跃迁生成的,其特性是:⑴是相干光。(由于是相干光,所以和无线电波一样可以调制,因此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光纤通信就是激光和光导纤维结合的产物。)⑵平行度好。(传播很远距离之后仍能保持一定强度,因此可以用来精确测距。激光雷达不仅能测距,还能根据多普勒效应测出目标的速度,对目标进行跟踪。还能用于在VCD 或计算机光盘上读写数据。)⑶亮度高。能在极小的空间和极短的时间内集中很大的能量。(可⑴ ⑵ ⑶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使用操作规程

目的:为确保本公司生产的所有药品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经调查处理后的数据及时准确的上报,特制定本操作规程文件。 范围:适用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填报操作。 职责:药品不良反应监督专员执行本操作规程,质量部经理负责监督管理。 内容: 1.法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 第十三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药品生产企业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或者指定机构并配备专(兼)职人员,承担本单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第十五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获知或者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当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不具备在线报告条件的,应当通过纸质报表报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由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代为在线报告。 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完整、准确。 2.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后的上报时间: 2.1一般药品不良反应:应在发生后30日内报告; 2.2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在15日内报告; 2.3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中死亡群体事件调查表先电话或即时通讯等方式联系市中心,经组织核查为真实后,按照要求再进行在线填报; 2.4有随访信息的,应当及时报告。

3.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登入地址: 电信用户: 联通用户: 也可百度搜索‘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链接点击进入; 如下图: 填写用户名、密码及验证码,点击“登入”系统; 4.报告表的上报与填写: 4.1登录系统后查看首页,页面左侧显示的是所有功能树,中间显示的是公告通知和预警信息,下面显示的是提醒信息等; 首次报告:个例不良反应上报,使用此功能模块。 严重跟踪报告:对本企业已上报的严重报告表进行跟踪 操作时,使用此功能模块; 报告表检索:查看本企业已上报的报告表时,使用此功 能模块; 已报告列表:查找本企业上报的所有报告表时,使用此 功能模块; 报告查重:在此功能模块;可以查找重复报告; 暂存报告:想查找在填报时由系统自动暂存或者人工手 动暂存的报告时,使用此功能模块; 补充材料管理:可以查看到本级要求下级补充资料的报告表与上级单位要求本级补充资料的报告表; 修改申请管理:对已经上报的报告表进行修改,需要向上级单位进行申请,上级单位过后会在“修改申请管理”模块里进行修改;

齐逸翎 112017316002126 “蓝瓶子实验”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究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蓝瓶子实验”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究实验日期星期四上午□√下午□晚上□姓名学号同组人台号 实验目的: 1.了解“蓝瓶子实验”的反应原理 2.初步学习用简单比较法探究“蓝瓶子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亚甲基蓝的变色原理及蓝瓶子实验的实验基本原理;2.知道简单比较法的原理并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 3.掌握“蓝瓶子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简单比较法对实验最佳条件进行探索的方法;2.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2. 通过化学知识点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 学的神奇魅力。

实验原理: 亚甲蓝是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易溶于水,能溶于乙醇。在碱性条件下,盛放在锥形瓶中的蓝色的亚甲蓝溶液可以被葡萄糖还原成无色的亚甲白溶液。亚甲蓝与亚甲白的结构式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振荡锥形瓶中的混合液时,使其溶入空气或氧气后,亚甲白被氧气氧化成亚甲蓝,致使该混合液又呈现蓝色。若静置混合液,亚甲蓝又被葡萄糖原成无色的亚甲白。如此反复振荡、静置锥形瓶,其混合液在蓝色与无色之间互变,故称为蓝瓶子实验。其变色原理为: 这种现象又称为亚甲蓝的化学振荡。由蓝色出现至变成无色所需要的时间称之为振荡周期,振荡周期的长短受反应条件如亚甲蓝溶液的最佳溶剂选择、反应温度、氢氧化钠的用量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亚甲蓝在葡萄糖与氧气反应中起着催化作用。

实验设计(或改进)思路: 在125ml的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3%的葡萄糖溶液、30%的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一定量的0.1%的亚甲基蓝溶液后精致,观察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后,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频率震荡锥形瓶至溶液的颜色又变为蓝色,如此反复,记录经历5个震荡周期所需要的时间。 第一,教材中给出的记录方式是记录在5min或10min内的震荡周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是记录5个震荡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我认为这样的方法更加方便直观,而且主观性没有那么强;第二,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因为本实验设计颜色变化,在震荡锥形瓶时应该以一张白色的A4纸为背景,这样方便观察颜色变化。这两点是对教材实验设计内容的改进。 在本实验中,影响震荡周期有这几个主要因素:亚甲基蓝的用量、葡萄糖溶液的用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用量、温度等等。此次实验我们探究的是前三个影响因素对震荡周期的影响。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1.3%的葡萄糖溶液用量的探究; 2. 30%的氢氧化钠溶液用量的探究; 3.0.1%的亚甲基蓝溶液用量的探究 实验研究方案及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应用简单比较法,在3%葡萄糖溶液用量、30%氢氧化钠溶液用量、0.1%亚甲基蓝溶液这三个变量中,固定两个因素、改变一个因素的方法,通过记录5个振荡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来探索蓝瓶子实验的最佳条件。(本实验周期记为溶液由“蓝色——无色——蓝色”为一个周期)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一、葡萄糖浓度探究 序号3% C6H12O6 /mL 3% NaOH /mL 0.1% 亚甲基蓝 /滴 5个振荡周期所需要的 时间/s 1 30 3 6 150 2 20+10 ml蒸馏水179 3 10+20 ml蒸馏水187 结论加入30ml 30%葡萄糖时,变色周期最短。 二、氢氧化钠浓度探究 序号3% C6H12O6 /mL 3% NaOH /mL 0.1% 亚甲基蓝 /滴 5个振荡周期所需要的 时间/s 1 30 3 6 152 2 2 159 3 1 183 结论加入3ml 3%氢氧化钠溶液时,变色周期最短。 三、亚甲基蓝浓度探究 序号3% C6H12O6 /mL 3% NaOH /mL 0.1% 亚甲基蓝 /滴 5个振荡周期所需要的 时间/s 1 30 3 6 152 2 4 133 3 2 129 结论加入2滴亚甲基蓝溶液时,变色周期最短。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 毛方术,杨秀林,曹加兴,金灿,李为光 (云南普洱解放军第62医院消化内科,普洱665000)【关键词】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发病机制 全世界范围内食物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食物过敏(food allergy,FA)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关键问题之一。食物过敏是1905年由Frances Hare发现的,由于食物过敏和不耐受导致的症状比较隐蔽,大部分人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临床医师也很欠缺对该方面知识的认识,也很容易引起临床上的忽视;近年来,由于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人们开始重视食物过敏对健康的影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33%的变态反应由食物诱发【1】;部分研究显示功能性胃肠疾病病人绝大部分存在有食物过敏和不耐受的情况,病人避免进食过敏性食物后症状明显缓解,也就是说功能性胃肠疾病病人有绝大部分应该诊断为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食物过敏的问题。本文主要概括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 一、FA的定义与分类 FA是指食物进入人体后,机体对食物中的蛋白质产生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或)组织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根据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EAACI)的推荐的命名和分类,食物不良反应可分为毒性反应和非毒性反应。非毒性反应根据是否有免疫机制参与可分为食物过敏反应(有免疫机制参与)和食物不耐受(非免疫机制参与)。目前从广义角度,食物过敏反应又可进一步分为IgE介导和非IgE介导两大类。IgE介导发病机制相对明确,而非IgE介导发病机制目前了解较少。消化道FA大都以非IgE 介导为主【2】。 二、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 从免疫学机制而言,FA包括I、II、III 、IV型变态反应,各型可同时存在。 1、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失调目前,理论上认为食物在进入消化道后,应当被消化至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这样才能完全转化为能量提供人体所需。正常情况下,食物过敏原被摄入后需要通过集体肠道的生理和免疫屏障(表1)。在功能成熟的肠道内,仅有2%的过敏原能进入机体,且这部分过敏原大多不至于引起过敏症状或形成免疫耐受;在肠道功能不成熟或粘膜屏障受损时或机体缺乏相应的酶(特异性体质)而无法把所摄入的食物完全消化成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时,进入机体的抗原将大大增加,且通过不同机制引起过敏反应,进而导致各器官损伤。 表1 肠道粘膜屏障 生理屏障免疫屏障 阻断抗原穿透肠上皮细胞多糖包被 肠道粘膜屏障微绒毛 紧密连接 小肠蠕动阻断抗原穿透 肠道抗原特异性IgA

高二物理物质的放射性及其应用

B 物质的放射性及其应用 一、教学任务分析 1896年汤姆发现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并非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本节“天然放射性现象”进一步揭示原子核是可分的,本节容是学生认识物质结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部分学生深入学习“放射性衰变”的基础。 为了研究射线的性质,需要借助电场,为此学生要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偏转运动。因为要探讨射线粒子的电离作用,所以学生要知道电离的概念。教材对探测放射线的仪器及实验“用G-M传感器探测γ射线”作了简单介绍,不作教学要求,教材中“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是拓展型课程中的选学容,也不属本设计的教学容。 本设计首先通过复习提问,引入课题,其次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讨论,得到关于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基本知识。再次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及教师讲解,梳理出三种射线的本质及其基本特点;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倾听,使学生了解放射性的几种应用。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使学生领略居里夫人的风采。 利用放射性在诊病治疗、工业探伤等方面的应用和防护的知识,可使学生感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介绍居里夫人等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事迹,可使学生领略科学家的崇高思想境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然放射现象。 (2)知道α、β、γ射线的本质和基本特性。 (3)知道射线的基本应用与防护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α、β、γ射线感受利用电场来研究微观粒子的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放射性在诊病治疗、工业探伤等方面的应用和放射线的防护,感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通过了解居里夫人等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事迹,领略科学家的崇高思想境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物理《天然放射现象》知识及题型归纳

《天然放射现象》知识及题型归纳 天然放射现象是高考常考点。对该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三种射线的特性及鉴别;(2)半衰期的理解及应用;(3)衰变规律及应用 一、三种射线的特性及鉴别 三种射线在匀强磁场、匀强电场、正交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比较: 如⑴、⑵图所示,在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中都是β比α的偏转大,γ不偏转;区别是:在磁场中偏转轨迹是圆弧,在电场中偏转轨迹是抛物线。⑶图中γ肯定打在O点;如果α也打在O点,则β必打在O点下方;如果β也打在O点,则α必打在O点下方。 例1、如图所示,R为放射源,虚线范围内有垂直于纸面的磁声B,LL’为厚纸板,MN为荧光屏,今在屏上P点处发现亮斑,则到达P点处的放射性物质微粒和虚线范围内B 的方向分别为()

A.a粒子,B垂直于纸面向外 B.a粒子,B垂直于纸面向内 C.β粒子,B垂直于纸面向外 D.β粒子,B垂直于纸面向内 解析:由于a粒子贯穿本领很弱,只能穿透几厘米空气,因此穿透厚纸板到达屏上P 点处不可能是a粒子;由于粒子不带电,穿过B区域不会发生偏转,因此到达P点处的 也不可能是γ粒子;由此可知,到达P点处的必然是β粒子。又由于β粒子带的是负电,因此用左手定则便可判断B的方向应该是垂直于纸面向内。所以应选D。 二、半衰期的理解及应用 (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2)意义:反映了核衰变过程的统计快慢程度。 (3)特征:只由核本身的因素所决定,而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 (4)理解:搞清了对半衰期的如下错误认识,也就正确地理解了半衰期的真正含义。第一种错误认识是:N0(大量)个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一个半衰期T,衰变了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T,全部衰变完。第二种错误认识是:若有4个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一个半衰期T,将衰变2个。事实上,N0(大量)个某种放射性元素的核,经过时间t后剩下的 这种核的个数为,而对于少量的核(如4个),是无法确定其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的。这实质上就是“半衰期反映了核衰变过程的统计快慢程度”的含义。 例2、关于半衰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放射性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半衰期比单质中长 B.升高温度可以使半衰期缩短 C.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有四个氡原子核,经过7.6天就只剩下一个 D.氡的半衰期为3.8天,4克氡原子核,经过7.6天就只剩下1克 解析: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故AB错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种统计规律,半衰期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原子核来说,是无意义的。故C错。因此,正确答案只有D。

高中物理放射性衰变小测题

高中物理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射线比射线更容易使气体电离 B.核反应堆产生的能量来自轻核的聚变 C.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都不会发生偏转 D.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内部重核的裂变 2、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BC) A.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小 B.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产生的 C.在、、这三种射线中,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D.铀核(U)衰变为铅核(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衰变和10次衰变 3、放射性元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变成别的元素,同时伴随核能的释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CD) A.、、三种射线都是电磁波 B.在、、三种射线中电离能力最弱的是射线 C.太阳辐射的能量是由轻核聚变产生的 D.将放射性元素掺杂到其他稳定元素中并大幅度降低其温度,它的半衰期不发生改变 4、目前,核反应产生的核能主要来源于U的裂变,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U原子核中有92个质子、143个核子 B.U的一种可能的裂变是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原子核,核反应方程为 ,说明U是由Ba和Kr组成的 C.U是天然放射性元素,常温下它的半衰期约为45亿年,升高温度半衰期缩短

D.若一个铀核在裂变前后的质量亏损为,则其释放的核能为 5、8.放射性同位素可用来推算文物的“年龄”。的含量每减少一半要经过约5730年。某考古小组挖掘到一块动物骨骼,经测定还剩余1/8,推测该动物生存年代距今约为(A) A.5730×3年 B.5730×4年 C.5730×6年 D.5730×8年 6、一个氡核22286Rn衰变成钋核21884Po并放出一个粒子,其半衰期为3.8天,1g氡经过7.6天衰变掉氡的质量,以及22286Rn衰变成21884Po的过程放出的粒子是(B) A.0.25g,a粒子 B.0.75g,a粒子 C.0.25g,β粒子 D.0.75g,β粒子 7、目前,在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材料,这些岩石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下列有关放射性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U衰变成Pb要经过6次β衰变和6次α衰变 B.三种放射线中α射线的电离本领最强,γ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强 C.放射性元素发生β衰变时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质子转化为中子时产生的 D.β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但β射线穿透本领比γ射线强 8、下列四个方程中,属于衰变的是(B) A. B.

酶切反应条件的优化

当建立内切酶酶切反应体系时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比如如何在正确的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DNA、内切酶和缓冲液,就可以获得最佳酶切效果。根据定义,在50μl体系中,1单位的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在60分钟内完全切割1μg的底物DNA。上述酶、DNA与总反应体积的比值可以做为建立反应体系的参考数据。但是,目前大多数科研人员会遵循下表中所列的标准反应条件,使用5-10倍的过量酶切割DNA,这样有利于克服由于DNA来源不同、质量和纯度不同而造成的实验失败。 “标准”反应体系 内切酶 ?从冰箱取出后请一直置于冰上。 ?酶最后加入到反应体系中。 ?加入酶之前将反应混合物混匀,可以用移液枪上下吹打或轻弹管壁,然后在离心机中快速离心。切忌振荡混匀! ?当切割超螺旋质粒和琼脂糖包埋DNA时,通常需要超过1unit/μg的酶量以达到完全酶切。DNA ?避免酚、氯仿、酒精、EDTA、变性剂或过多盐离子的污染。 ?甲基化的DNA会抑制某些酶的切割效率。 缓冲液 ?使用终浓度为1X的缓冲液。 ?根据实验需要加入终浓度为100μg/ml的BSA(1:100稀释)。 ?在不需要BSA即可达到最佳活性的酶切反应中如果加入BSA也不会影响酶切效果。 反应总体积 ?建议在50μl反应体系中消化1μg底物DNA。 ?为避免星号活性,甘油浓度应<5%。 ?加入内切酶(贮存于50%甘油中)的量应不超过总体积的10%。 ?使用以下技术,内切酶的反应条件可能未达到最佳反应条件:克隆、基因分型、突变检测、基因定位、探针制备、测序和甲基化检测等。 ?内切酶贮存液中的添加物(如:甘油和盐)和底物溶液中尚存的残余物(如:盐、EDTA 或乙醇)会导致小体积反应体系出现问题。NEB提供了一系列高保真内切酶(方便建立反应体系。下述为小体积反应体系反应指南。 酶切反应体系的选择

食物过敏发病机制及诊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第5卷 第7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Vol. 5 No. 7 2014年7月 Journal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Jul. , 201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176、81271950、31101280)、广东省高等学校国际暨港澳台科技合作创新平台项目(2012gjhz0009)、深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GJHZ20130408174112021) Fund: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1373176、81271950、31101280), Project of Internation as well as Hongkong, Macao & Taiw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Innovation Platform in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2012gjhz0009),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ject in Shenzhen (GJHZ2013040817 4112021) *通讯作者: 刘志刚,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过敏性疾病过敏原的基础研究和过敏原疫苗的研究. E-mail: lzg@https://www.360docs.net/doc/1e4821371.html,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Zhi-Gang, Professor,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 Shenzhe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No.3688, Nanhai Road, Nanshan, Shenzhen 518060, China. E-mail: lzg@https://www.360docs.net/doc/1e4821371.html, 食物过敏发病机制及诊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李兴永1, 王 巍1, 孙宏治1, 杨平常1, 2, 刘志刚1, 2* (1.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锦州 121000; 2. 深圳大学医学院过敏反应与免疫学研究所, 深圳 518060) 摘 要: 随着人们食物多样性日益增加, 食物过敏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已经成为全世界越来越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食物过敏可以由IgE(免疫球蛋白E)或非IgE 介导, 包括过敏性反应、花粉食品综合征、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引起的胃肠疾病和特应性皮炎, 其中IgE 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在食物过敏中最常见。食物过敏原可分为主要过敏原与次要过敏原, 一般为蛋白质或糖蛋白。许多复杂的人体自身因素(如免疫耐受、遗传因素和胃肠道因素)和食物过敏原的特性(如抗原表位和热变性)影响食物过敏的发生和发展, 随着对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 新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正在不断的涌现和发展, 对寻找有效的个体化和规范化诊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食物过敏; 免疫耐受; 诊断; 免疫治疗; 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food allergy LI Xing-Yong 1, WANG Wei 1, SUN Hong-Zhi 1, YANG Ping-Chang 1, 2, LIU Zhi-Gang 1, 2* (1.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 Jinzhou 121000, China ; 2.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 , Shenzhe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Shenzhen 518060, 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iversity of food, food allergy incidenc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had be- come a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issue of the world public health. Food allergy may be IgE or non-IgE mediated, including anaphylaxis, pollen food syndrome, food-protein–induced enterocolitis syndrome,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opathies, and atopic dermatitis, which IgE-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is most common in food allergy. Food allergens consist of major and minor allergens, which is usually protein or glycoprotein. Many complex body factors (such as immune tolerance, genetic and gastrointestinal factors) and properties of food allergens (such as epitope and thermal denaturation) ar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allergy. With deepening re-search of how these factors interact and pathogenesis, several nove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are underway and developing,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finding effectively induvidualized and standardized strate-gies of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food allergy; immune tolerance; diagnosis; immunotherapy; advance

药品不良反应试题

药品不良反应检测试题库 一、填空题 1、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于起施行。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以及,适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3、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应当按照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 4、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内容应当、、。 5、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内报告,有随访信息的,应当报告。 6、ADR报告类型分为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三类。 7、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过程中获取的、、应当予以保密。 8、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实行的原则。 9、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名称的选取参考是: 10、国家鼓励、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11、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的系统用户分为三大类,分别是:、 和。 12、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主动收集药品不良反应,获知或者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后应当详细记录、分析和处理,填写并报告。 13、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保存。 14、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的依据。 1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分析评价结果,可以要求企业开展相关研究。必要时,应当采取责令等措施,对不良反应大的药品,应当,并将有关措施及时通报卫生部。 16、负责对药品生产企业开展的重点监测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监测报告进行技术评价。 17、禁止进口、或者其他原因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

18、进口药品和国产药品在境外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包括自发报告系统收集的、上市后临床研究发现的、文献报道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填写,自获知之日起日内报送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要求提供原始报表及相关信息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在日内提交。 19、进口药品和国产药品在境外因药品不良反应被暂停销售、使用或者撤市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在获知后内书面报和。20、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的撰写规范由负责制定。 二、单项选择 1、( )主管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A. 卫生部 B.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C.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D.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 2、国家对药品不良反应实行的是() A. 逐级报告制度 B. 定期报告制度 C. 严重的、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须随时报告 D. 严重的、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 E. 逐级、定期报告制度、严重或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须随时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 3、《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管理办法》制定的依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D.《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4、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是对( )。 A. 食品、药品销售实行监督的政府机构 B. 食品、药品生产、销售实行监督的联邦政府管理机构 C. 食品、药品生产实行监督的联邦政府管理机构 D. 食品的生产、销售实行监督管理机构 E. 药品的生产、销售实行监督的联邦政府管理机构

化学反应发生条件

①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除Ag、Pt、Au外的金属,一般都可以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金属越活泼,与氧化合就越容易,反应就越剧烈。金属氧化物大多是碱性氧化物。 ②碱性氧化物+水→可溶性碱 可溶性碱对应的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K2O、Na2O、BaO都能跟水反应。Ca(OH)2微溶于水,它对应的CaO也能与水反应。其余的碱性氧化物一般与水不反应或不易反应。 ③碱→碱性氧化物+水 不溶性的碱在加热的条件下,一般可分解为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碱中的金属越不活泼,则该碱越容易分解。 ④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除F2、CI2、Br2、I2外的非金属一般都可直接与O2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是酸性氧化物。 ⑤酸性氧化物+水→含氧酸 除不溶性的SiO2外,常见的酸性氧化物都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 ⑥含氧酸→酸性氧化物+水 在一定条件下,含氧酸分解可生成酸性氧化物(酸酐)和水 ⑦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此处的非金属H2、O2 除外。当金属越活泼,非金属也越活泼时,反应就越容易进行。 ⑧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强酸(H2SO4、HNO3)的酸酐与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即可反应,其余的需要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

⑨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强酸(H2SO4、HNO3、HCI)可与所有碱性氧化物反应,弱酸(H2CO3、H2S等)只能和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反应。 ⑩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酸性氧化物在一般条件下都可与强碱溶液反应,但SiO2与NaOH固体(或KOH 固体)需在强热条件下才发生反应。 ⑾酸+碱→盐+水 参加反应的酸和碱至少有一种是易溶于水的。 ⑿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参加反应的碱和盐必须都能溶于水,同时生成物必须有难溶物或者易挥发的碱(NH3·H2O) ⒀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酸和盐反应的前提条件比较复杂,在现阶段应掌握以下几点: 这里所说的酸和盐的反应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酸与盐才能发生反应。 如果反应物中的盐是难溶的,那么生成物必须都是可溶的,否则反应将不能继续进行。在实验室用石灰石制取CO2时,只能选用盐酸而不能用硫酸,就是这个道理。 必须掌握弱酸盐(如Na2CO3、CaCO3)跟强酸HCI、H2SO4、HNO3的反应,和生成BaSO4、AgCI的反应。 ⒁盐+盐→另两种盐 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必须都能溶于水,若生成物中有一种是难溶性的盐时,则反应可以进行。 ⒂金属+酸→盐+氢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从酸溶液中把氢置换出来。 这里的酸主要是指盐酸 和稀硫酸。浓硫酸和硝酸因有强氧化性,跟金属反应时不会生成氢气,而是生成盐、水、和 其他气体。

天然放射现象、核反应和核能

学案正标题 一、考纲要求 1.掌握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等知识. 2.会书写核反应方程,并能根据质能方程求解核能问题. 二、知识梳理 1.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两者统称为核子. (2)原子核常用表示,X为元素符号,上角标A表示核的质量数,下角标Z表示核的电荷 数(原子序数). (3)同位素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2.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某些元素自发放射某些射线的现象称为天然放射现象,这些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三种射线的本质:α射线是氦核,β射线是电子,γ射线是光子. 3.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可分为α衰变、β衰变,并伴随着γ射线放出.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①利用射线: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应用于工业、探伤、农业、医疗等. ②作示踪原子. 4.核反应、核力与核能 (1)核反应规律: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2)核力 ①概念:组成原子核的核子之间存在的作用力. ②核力特点 a.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强力)的一种表现,在它的作用范围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b.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15 m之内. c.每个核子只跟相邻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这种性质称为核力的饱和性. (3)质量亏损 ①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 ②质量亏损: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的现象. (4)结合能:克服核力束缚,使原子核分解为单个核子时需要的能量,或若干个核子在核力作用下结合成原子核时需要的能量. 5.核裂变和核聚变 (1)重核裂变 ①定义:使重核分裂成几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的核反应. ②铀核裂变: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一种典型的反应是生成钡和氪,同时放出三个中子,核反应方程为:

高中物理史实总结

一、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1、贝克勒尔: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2、居里夫妇:研究天然放射现象。 3、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4、密立根:油滴实验,侧得了电子的电荷量,提出了电荷量子化 5、卢瑟福: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工核反应,用α粒子轰击N原子核,发现了质子。 6、查德威克: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7、巴耳末系:H原子光谱中可见光部分规律。 8、波尔原子理论:解释H原子光谱图 二、波粒二象性 1、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与频率υ成正比。 2、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并圆满的解释了光电效应。 3、康普顿:康普顿效应,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 4、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三、力 1、牛顿: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2、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3、卡文迪许: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4、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四、电与磁 1、焦耳: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2、库仑: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3、欧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4、奥斯特: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5、安培: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6、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7、楞次: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