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 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情况 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教学应当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实施“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强调活动,教学过程应实行过程性评价和动态评价
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 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 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儿童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 社会文化历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童心理 的发展 运用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 心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 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 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有四个标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同化(assimilation) 以与现有图式(认知结构)相一致的方式处理物体 或事件的过程 顺应(accommodation) 当儿童无法用现有图式来解释新信息时,他们就必 须要么修改现有的图式,要么创立一个新的图式来 组织这些信息 适应(adaptation) :儿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做 出的调整,是人类通过遗传而获得的第二个基本倾 向
12~20岁 同一性对 角色混乱 20~25岁 亲密对孤独
7
8
25~65岁 繁殖对停滞
65~死亡 自我整合对 失望
教师可以自己为榜样,也可邀请专家做指导
教师应在最初几个阶段里多鼓励学生记日记,或者针对自 己的未来对自己的每次选择做评价,教师自身也希望桃李 满天下,获得整合感。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 青年初期 :
• 14、15岁到17、18岁时期,大致相当于高中阶段 14、15岁到17、18岁时期, 岁到17 岁时期
三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 (3)同化与顺应的关系 同化与顺应的关系: • A:在人在认知变化过程中,同化说明成长,是一种量的 在人在认知变化过程中,同化说明成长,是一种量 成长 发展, 变化;顺应说明发展 是一种质的变化。 变化;顺应说明发展,是一种质的变化 • B:同化与顺应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补充。一个人的认 同化与顺应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补充。 知发展,需要同化和顺应起作用。 知发展,需要同化和顺应起作用。如果同化和顺应的任何 一个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展, 一个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势必会限制一个人智力发 展。 • C:儿童只有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完成认知体 儿童只有通过“同化” 顺应”过程, 系的建构,才能达到认知的平衡状态。 系的建构,才能达到认知的平衡状态。 • 考试:单选 考试: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 一、人格的发展 (一)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P20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P20
•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也译着“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是 埃里克森 美国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医师,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跟随安娜•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之 女)接受过系统的精神分析训练。 • 他继承了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 以及人格发展阶段论。但对弗洛伊德过份强调本我强调 性本能论的观点却并不赞同,他与安娜弗洛伊德一样, 更重视文化和社会以及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但他 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考察自我对人格形成的影 响,提出了自己具有独到见解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心 人格发展渐成说和心 人格发展渐成说 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3.具有不平衡性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
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内容:●§2.1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2.2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2.3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2.4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学习目标: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概念。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2.1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这一时期是指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特点: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二)青年期:●这是指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 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 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格塞尔(A. Gesell)“成熟优势论”:认为 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
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 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 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 1.生理自我 • 2.社会自我 • 3.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发展
完善 发展 形成 萌芽
1- 3岁
3岁—青 春期前
青春期后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 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 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四个人有不同的反应 (1)看图之后,你的思考是什么? (2)面对同样的事件,为什么人们的情感 或行为有如此之大的反应差异? (3)人的行为由什么因素决定? (4)什么使你与别人不同?
劳伦兹的“印刻”实验
据研究认为,小鸡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是出生后
的10-16小时,小狗的关键期约在生后3-7周。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认知:感知觉、注意力、记忆、想象、思维等 发展: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 建构过程 运算: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 段、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瑞士人,他的认知理论 是发展理论中最重要、最详尽和 最有争议的理论。1907年,他发 表在杂志上的第一篇文章时年仅 10岁。4年后他又发表了一些关 于软体动物的文章。这使他萌发 了在日内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 软体动物的部门供职的愿望,但 是博物馆主任知道他还是一个中 学生时就拒绝了他的要求。皮亚 杰对生物学的研究一直很有兴趣 ,到1920年,他开始注意到生物 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随后的 20年中,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儿 童智力的著作。到他84岁逝世那 年,皮亚杰已出版40多部著作、 发表了200多篇论文。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名词释义(2021年)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讨论影响个性发展的社会因素。
【要点解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以下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方面:(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服从、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这样的儿童最不成熟,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
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活泼、快乐、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自立、彬彬有礼、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富于合作、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学生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沟通,培养人际敏感度,为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
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 ⒈性格含义: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 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 ⒉特征的差异:
– (1)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口诀:情 理 意 态
– (2)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与内倾;独立与顺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 (一)少年期(初中阶段) • 1.这一时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
期。 • 2.总体特点:半成熟与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
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 3.主要特点:
–认知方面: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出现反省思维, 当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情感方面: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意志方面: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能随意调节自
据。
• A. 场依存型 B. 中间型 C. 场独立型 D. 发散型
• 15. 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它主要是影响学生 的。
• A. 学习内容 B. 学习速度 C. 学习质量 D. 学习方式 • 16. 成为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 A. 性格 B. 气质 C. 智力 D. 自我意识 • 17. 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习惯化
• 1. 个体的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
性和
错综的矛盾,他们产生
性意识强烈。
、自觉 感,独立
• 2. 青年初期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
“经验型”向
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 3.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知识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
的学习的
。
• 4.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不是数量简单累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不主张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 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 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
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 学习活动中来。
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着个体差异。
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 (一)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 中学时期处于青春发育期,这时人体内分泌腺相当 活跃,分泌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水平比较高,这 些激素能使全身组织器官迅速发育,促进了脑和神 经系统的兴奋,因为学生的情绪不稳定,神经系统 也容易疲劳,一般来说,脑和神经系统的完全成人 化,要在20-25岁以后才能完成。
重组已有图式,形成新的更为 完整的结构。
例子
只见过鸟的婴儿会认为所有会 飞的东西都是鸟。 儿童把填空中的飞机也叫小鸟。
当婴幼儿意识到这种新鸟既没 有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时,内 心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 于是给它起一个新名字(或询 问:“这是什么?”),至少 在当时他能够成功地通过顺应 达到平衡。
组成包含一个上位概念(飞行 物体)和两个下位概念(鸟和 飞机)的有层次的图式。
❖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 1、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 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 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 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自我评 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 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习目标
如何正确理解“图式”、“同化”、“顺应”的概念? 如何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可以把人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各 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自我中心言语观点。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育意义。 发生认识论中的“同化”、“顺应”与文化历史发展理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 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 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 当于高中时期。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 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三、中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 2、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 (1)个性化的情感 ❖ (2)浪漫主义热情
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p19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 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 和建构的倾向。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皮亚杰认为,适应报告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 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 做“顺应”。所谓的“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 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 心理学家皮亚杰(瑞士)认为,儿童从出生到 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 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 再构,使认知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 时期或阶段。
❖ 几个重要概念:同化、顺应、平衡和图式
开始
皮亚杰的 概念 平衡 同化 顺应
组织
定义 个人图式和经验之间的和谐。 根据已有图式解释新的刺激从 而适应新刺激。 改变已有图式更好地理解新刺 激。
❖(三)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感知的能力。 ❖中学生观察力具有新的特点: ❖目的更明确 ❖持久性明显发展 ❖精确性提高 ❖概括性更强
❖ (四)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 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 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 识记。
❖ 2、理解记忆成主要的识记方法
心理发展的内容:语言、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 方面的发展
广义的心理发展: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 心理发展。
狭义的心理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 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四个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
❖ 理解记忆是借助思维的力量,运动多种方法, 在理解事务意义和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
❖ 3、抽象记忆占优势
❖ (五)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 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
我评价相关的情感。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特殊形 式,它是主体对自己的意识。
❖ (2)自相矛盾的情感 ❖ (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 (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 (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论中的“内化”有何异同? 比较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提要
❖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 ❖ 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psychology development) 心理发展: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 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 11~15岁)
❖ 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 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 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 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 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但他 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 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 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 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 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 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 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 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 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 学上有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