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p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Ⅰ经济理论与实践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褚跃民
( 中原油田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1)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特别是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的石油产量已不能满足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因此对进口海外石油的依赖度逐年递增。如 2007 年,我国进口石油 1. 8328 亿吨,2008 年净进口 2. 0067 亿吨,2009 年进口 2. 038 亿吨,2010 年前 8 个月,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上升为 53. 9% ,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 50% 的警戒线。9 月份原油进口量达到 2329 万吨,较上年同期的 1720 万吨增长 35. 4% ,创下历史新高。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石油进口大国。
众所周知,石油是工业的血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进口石油超过 2 亿吨的我国来说,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着一
系列严峻国际因素的影响。
一、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石油安全面临着国内国际方面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产石油供不应求。
国产石油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石油储量与产量有限。尽管近年来油气产量也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
长期以来,我国东部主力油田经过多年的开采,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稳产增产难度很大; 西部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只能逐年递增; 海上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且南海、东海存在国际争议,这样就造成了在短期内石油增产不会有大的突破。另外,经济的高速增长拉动石油需求持续增长。再者,当前的节能政策对节油的影响力及影响效果非常有限。
2.进口油源单一的制约。
油源多元化,旨在分散突发事件对石油供给的影响,减少供应中断的风险。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 ,但主要进口源只有 4 个: 中东占 39% ; 非洲占26% ; 前苏联地区占 13% ; 东南亚占 15% 。2007 年我国主要石油进口源、数量及比重见表 1。
由此不难看出,中东和非洲就占了 65% ,而中东和非洲的动荡威胁着进口石油的供应稳定。长期以来,中东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地缘政治争夺。非洲与中东一样,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内部矛盾。因此,我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 65% 以上的原油,就必然面临着其动荡带来的威胁。另外,拓展新的石油进口源头也不易。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多元化”措施收效有限。2006 年中哈输油管道落成,而里海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它必然是欧、美、俄三方的角斗场,中国暂时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介入其中,更不能充当主角。
表 1. 2007 年我国主要石油进口源、数量及比重地区数量( 百万吨) 比重( % )
中东78. 8 38. 80
西非35. 8 17. 63
亚太29. 9 14. 72
前苏联26. 3 12. 95
中南美13. 7 6. 75
东南非12. 7 6. 25
北非4. 6 2. 26
北美0. 8 0. 39
欧洲0. 5 0. 25 3.进口石油跨国运输存在风险。
我国进口石油的 70% 要通过海运才能运回国内,这样就造成了进口石油海运路线上的国际地缘政治斗争可能影响到正常的海上石油运输。从中东和非洲到中国沿海,一路上要
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和美国控制之
下的“岛链”。这些地域都是当今国际地缘政治争夺的热点,都存在斗争激化进而影响到交通运输的问题。
当前,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调门越来越高,其措辞也越来越严厉,一旦双方矛盾激化,伊朗封锁海峡的历史就有可能重演。中国的进口石油运输安全,当然也难逃厄运。由于中印之间的一系列问题未达成一致意见,在印度洋上也同样存在航行安全。马六甲海峡面临争夺,南海争端由来已久,情况极为复杂,如果发生冲突,就可能对海上运输安全构成威胁。
“岛链”指的是位于西太平洋西岸靠近中国海外的一系列岛屿。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 1951 年首次提出,意在标榜美国完成了对东亚的围堵威慑,在冷战中占据了优势。当前,美国冷战思想犹存,扩张意识依旧,仍然会用两个“岛链”对中
[作者简介]褚跃民( 1960 - ) ,中原油田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政工师。142
国进行围堵。而在上述这些不利因素当中,马六甲海峡存在巨大的航行安全隐患。
另外,由于国内现有远洋大型油轮严重不足,且建造周期长、成本较高,不得不把我国 90% 以上的进口石油交由外轮运送。
4.国际油价的影响。
在经过了一定时期的相对低油价之后,自 2003 年起国际油价开始了新一轮的飙升,从 28 美元 / 桶的均价一路飙升到了 2007 年的 73 美元 / 桶,2008 年的历史最高点147 美元 / 桶。而这期间我国的石油净进口却不断上升,这导致了国内油价的大幅度上涨,增加了制造、物流成本,削弱了一些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同时推动了物价,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对社会的安定平稳形成了挑战。
高油价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为西方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外汇储备严重缩水,出口减少,美元储备加速贬值,这意味着我国对外购买力的下降。即便国际油价存在进一步下跌的可能,也无益于缓解油价的挑战。
二、我国的应对策略
( 一) 国内层面。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节能意识。十七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党的正式文献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文明”的
高度。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建立科学节能意识的核心支柱。
2.完善节能政策。强化了法律责任和执行监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于 2008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为节能
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标准。在政策的配套上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好的节能措施,如燃油税顺利出台并付诸实施,小排量汽车的使用也得到了应有的鼓励与扶持,新能源的利用与开发正方兴未艾,等等。应抓住实施《节能法》的契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并以每年的节能宣传周为主题大力宣传节能,使我国的节能成为全民的行动。将节能的知识、方法、措施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写进中小学教材,使节能从娃
娃抓起。
3.依靠科学进步提高利用率。我国的石油发展史就是一部依靠科技、创造奇迹的历史。勘探上打破了“中国贫油论”; 开采上首创了内部切割注水、保持地层压力、细分层开发
等采油技术,使大庆油田连续 27 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在石化工业的生产过程中提高石油的利用率,淘汰落后产能,一方面可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另一方面也是产业升级的需要和抓手; 同时还是实现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4.进一步增加石油战略和完善相关机制。储备的作用在于三个方面: 保障供给的持续性、为平抑油价稳定市场提供资源保障和维护国防安全。以 2006 年的消费量进行储备,按 30
天用量计,则应储备 2900 万吨。按 IEA 成员国标准、90 天用量,是 8720 万吨。同时还应完善动用储备的机制,加快商业储备规模的形成。这方面我国已加大了投入,先后建成了宁波、舟山、黄岛和大连四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5.适度增加石油替代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主要指煤化工
和生物燃料。即用煤生产煤基甲醇、合成二甲醚成为内燃机燃料的替代产品; 以煤制甲醇制烯烃可减少对石油制烯烃的依赖; 生物燃料主要是用农作物生产乙醇,或者用油脂含量较高的植物生产生物柴油。燃料电池也是重要的石油替代,因为燃料电池使用的氢主要以传统的电力为能源进行生产,只有以非传统能源生产氢,才能被视为新能源。需要指出的是,
石油替代与新能源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前者只是能源形式之间的转换,把内燃机不能直接使用的能源转换为可以直接使用。这个过程也要消耗一部分能源,是以整体能源的浪费来换取局部能源供给的增加。另外,还有生态和环保问题。因此,推进石油替代战略,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
( 二) 国际层面。
前面提到的进口石油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与国际问题密切联系。因此,这也决定了今后我国在破解石油安全,进而维护能源安全的过程中,必须把国际能源合作放在重要的位置。
1.以国际合作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以“和谐世界”建
设为抓手,推进国际能源合作。当前影响世界石油安全的问题当中,国际斗争是根本性的问题。只有推进合作,减少对抗,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而“和谐世界”的提出,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舆论的支持。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热爱和平发展的国家与人士的同情与支持,便于我国推进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其中也包括能源和石油方面的合作。
2.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截至 2006 年底,中国的石油
勘探、开采与相关服务工作已经扩展到了全世界四大洲、48 个国家。要继续加大投资和购买海外资源、实施“走出去”战
略的力度,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扩大进口源头。还要有选择地
利用现有国际机制,如《能源宪法条约》、国际能源会议等。
3.适度、适当地“有所作为”。要通过“有所作为”来展示
硬实力和软实力,以及中国有能力也有决心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各种障碍与困难。这当中包括,排除美国的影响,加大与非
洲和中东相关国家的合作; 推进中缅输油管道建设,提升运输渠道的多样化等等。
总之,能源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只有高度重视石油安全问题,建立较完备的应对策略,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及国防建设和谐有效地发展。
责任编辑胡启南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