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结构面主要类型:从成因角度: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表生结构面
2.岩体,结构面(体),岩体结构
岩体: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一部分地质体。它处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结构面: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上下岩层)相对较低而延伸(或具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结构体:由结构面分割、围成的岩石块体(相对完整)。岩体结构:由岩体中含有的不同结构面和结构体在空间的排列分布和组合状态所决定。
3.岩体结构分类:按建造特征:块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散体状结构。按改变程度:完整,块裂化或板裂化,碎裂化,散体化。
4.研究岩体的结构特征的意义: a. 结构面是岩体中力学强度相对较薄弱的部位,导致岩体的不连续性、不均一性和各面异性。b. 岩体结构特征对岩体的变形、破坏方式和强度特征起重要的控制作用。c. 在地表的岩体,其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营力对岩体的改造程程。d.对岩体结构的研究还可推广于宏观地质体,应用于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之中。总之,对岩体结构特征的研究,是分析评价区域稳定性和岩体稳定性的重要依据。
5.地应力:指存在于地壳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
6.天然地应力类型,分布规律:类型:三向相等的静水应力式,竖直应力为主,水平应力为主。分布规律:1地应力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非稳定应力场,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2实测竖直应力基本接近于上覆岩层的重量3水平应力普遍大于竖直应力4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也随深度呈线性增长
7.我国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点:a. 各地的最大重应力方向呈明显规律性:大致与察隅和伊斯兰堡连线的夹角平分线方向一致。仅伊斯兰堡外侧和察隅外侧不同。b. 三向应力状态与由此决定的现代构造活动呈规律分布:①潜在逆断型应力状态主重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前缘一带。(与印度板块碰撞有关)②潜在走滑型应力状态区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广大地区。③潜在正断型和张剪性走滑型应力状态区,主要分布于西藏高原(正断型)、东北、华北地区,汾渭地堑(张剪走滑型)。
8.高地应力存在的地质地貌标志:1隆爆现象2谷下水平卸荷裂隙及谷坡内的水平剪切蠕动变形带3应力释放型的深大拉张变形带4蓆状裂隙
9.岩体变形破坏的阶段:1压密阶段2弹性变形阶段3稳定破裂发展阶段4不稳定的破裂发展阶段5强度丧失和完全破坏阶段
10.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按机制分,剪切破坏和拉断(张性)破坏。
11.岩体变形破坏的时间效应类型:蠕变,松弛
12.粘滑:指剪切破坏过程中,由于动、静摩擦角的差异或由于凸起体剪断、翻越,或由于转动磨擦中的翻转所造成的剪切位移突跃现象。
13.空隙水压力变化原因:①地下水补排条件变化②岩体受荷状态变化③岩体变形、破裂:1封闭水体,破裂形成使空隙水压力降低甚至形成负压,形成膨胀强化现象。2非封闭水体,破裂扩容超过地下水补给,亦可形成膨胀强化现象。3“水击”现象。
14.岩体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基本单元:拉裂,蠕滑,弯曲,塑流。基本组合地质模式:蠕滑—拉裂,滑移—压致拉裂,弯曲—拉裂,塑流—拉裂,滑移—弯曲。
15.活动断层概念,划分(按应力状态),活动方式:活断层指目前还在持续活动,或在近期地质历史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按构造应力状态,活断层可划分为三类:走向滑动型(平移断层),逆断层,正断层。活断层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粘滑和稳滑。
16.活动断层的鉴别标志:1地貌标志:冲沟,溪流,阶地,冲击扇,山脊。2地质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错断,物质结构松散,沿断层带有滑坡泥石流发育,伴有地震现象。3水文地质标志:活断层的透水性,导水性较强,地下水会在断层两侧有明显变化,水化学成分异常。
17.活断层地区的场地选择:a. 低级别活断层地带优于高级别活断层地带。活动时期老的活断层地带优于新的地带。(尤其是全新世活动地带)b. 避开主干断层带,避开有强烈变形的地带,分支断层发育地带。(逆断和正断的下盘有利抗震)c.如为逆断层或正断层类型,尽可能避开有强烈地表变形和分支,次生断裂发育的断层上盘。
18.活断层的调查方式:1低阳光角源空摄影:判定活断层的位置方向延伸长度2开挖探槽:研究断层类型,宽度,错断幅度和重复活动间隔。
19.地震:地表岩层中因弹性波的传播所引起的震动。
20.震源:地球深处因岩石破裂引起地壳振动的发源地。
21.震中:震源在地面的投影。
22.震源深度:震中至震源的距离。
23.按震源深度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300~700km)
24.地震时,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处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
25.地震波种类:体波【P波(纵波)、S波(横波)】面波【R波(瑞利波)、Q波(勒夫波)】
26.震级是表示地震发生时,震源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波与释放能量大小的关系为:lgE=11.8+1.5M
27.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发生时对一个具体地点的实际震动的强弱程度。
28.我国强震空间分布:以东经105o为界,西部地震广泛分布、东部仅华北和东南沿海一带有地震分布,西部地震强度和数量也大于东部,西部塔里木、准噶尔等盆地地震亦少发生。从西部看,地震以喜马拉雅南缘、青藏高原南部最强,向北减弱,但天山南北地震有所增强。地震发震深度西部40~70km,东部20km,东南沿海仅10km。
29.场地地震效应及表现:一、地面破裂效应,分两种情况:其一,活动断裂错动,直接将地面错裂。其二,地震力超过地面质点的弹性极限,从而形成地面破裂。二、地基失效
松散土体震动变形造成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如地震砂土液化引起地基失效。三、斜坡破坏效应,包括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地震水体溃决等,引起的附加破坏效应。
30.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1基岩上的振动幅值小,持时短,震害轻2深厚松散覆盖层上地震动周期长3非发震断层对震害无明显影响4局部地形对震害影响显著5砂土液化对震害影响有双重性
31.地震区场地抗震选择原则:1尽可能避开产生强烈地基失效及其他加重震害地面效应的场地或地基2考虑到地基土石的卓越周期和建筑物的自震周期,避免产生共振3岩溶地区地下不深处有大溶洞,地震时可能塌陷的地区不宜作为场地4避免以加重震害的孤立突出地形作为场地。对抗震有利的场地条件:地形开阔平坦,基岩地区岩性均一坚硬,或上有较薄的覆盖层,若为较厚的覆盖层则应较密实;地下水埋藏较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发育地区。
33.诱发地震概念特点:01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的工程活动可以诱发地震,诸如修建水库,城市或油田的抽水或?注水,矿山坑道的崩塌,以及人工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都能引起当地出现异常的地震活动,这类地震活动统称为诱发地震。02水库诱发地震的共同特点。这主要是:这类地层的产生空间和地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与水库所在空间和水库水位或荷载随时间的变化密切相关,表示介质品质的地震序列有其固有特点和震源机制解得出的应力场与同一地区产生天然地震的应力场基本相同。具体表现为:1震中密集于库坝附近2震源极浅、震源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