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战略下武汉产业集群发展路径选择

合集下载

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

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
第2 3卷 第 4期 2006 年 7 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 � � � a l� fA � h � iU � i � e � � i � �� fT e c h � � l � g �( S � c i a lS c i e � c e �
V � l . 2 3� N �. 4 J � l � �2006
S � � � � � � � � � �R � � � � � � P � � � � � � � � �C � � � � � �A � � �
� J IA � � � � G U� � � � � � � ( �A ’ �A � ) S c h � � l � fM a � a e � e � � HUT�M a a � � h a �2 4 3 0 0 2 � h � i C h i � a g � A � � � � � � � T h ec e � � � a l a � e a i � l � c a � e d i � � h e i � l a � d a � d� l a � a � i � � � � a � � � � l e i �� h e� e i � � a l d i � i � i � � . T h ed e � e l � � e � � � � g � � � f � h e c e � � � a l a � e ah a � i � � � � � � � e � i � � i � � d i � f e � i � � i � .W e � h � � l dc a � � � � � � h e c � e a � i � e � � � a � e � f d i � i � i � � � e � l a � e i � � �a � � g � g d � � � � �� � � � c � � � ea � d� � � � � � e� e g i � � a l e c � � � � i c c � � � e � i � i � �� �� e a l i � e� h ed e � e l � � � e � � . � � � K � � � � � � � � � � � I � � � � � � � � � � � � I � � � �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产业转移下武汉制造业优势的探讨

产业转移下武汉制造业优势的探讨

产业转移下武汉制造业优势的探讨在国内外产业转移浪潮下,武汉作为中部的战略支点,形成了以四大支柱和六大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产业布局在五大聚集区,区域内产业集群体制逐渐完善。

本文应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武汉制造业优势,针对现状剖析了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探讨思路,为武汉发挥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出了一些建议。

标签:产业转移钻石模型产业集群优势一、武汉制造产业优势分析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是研究国家和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模型,能够预测长远的发展潜力,除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外,还涵盖了机遇和政府两大因素。

结合武汉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钻石模型能够详尽具体地分析出武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所在。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产业必备的竞争要素,它直接参与到生产营销环节,在这方面是否存在优势关系到成本高低,并且直接反映在价格上,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能源方面,随着武汉“1+8”城市圈战略的实施,以武汉为圆心,以100公里为半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围成一圈。

作为城市圈的中心,武汉获得了黄石、黄冈市的金属、煤炭等资源,潜江天门的石油、天然气等充足的供应,并且武汉水电力资源丰富,为制造业提供了能源基础。

在交通设施方面,武汉历来就有“九省通衢”之称,为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

除了以上两大因素,人才作为创新的主体、战略的实施者,重要性在生产要素中居首位,而武汉在这方面占有极大的优势,武汉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

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50多所高校。

各类科研机构106所,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3个。

并且工资相对较低,具备了充足的高级生产要素。

2.需求状况武汉是中下游地区的商贸金融中心,居民众多,对各类产品需求旺盛,全市现拥有商业网点12万余个,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

武汉广告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武汉广告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大批 家 喻 户 晓 的 名 牌 产 品 . “ 歌 电 如 莺 视 机 ” “ 花 洗 衣 机 ” “ 岛 冰 柜 ” 、荷 、希 、
年 ,武 汉 陆续开 办 了 2 0余 家 广告公
司 , 较 知 名 的有 美 达 广 告 社 、 合 广 比 联 告 公 司 、 美 广告 公 司 、 动 广告 社 、 美 丽
任 湖 广 总 督 期 问 希 望 实 业 兴 国 .筹 办
用 户 理 念 : 新 闻导 向 转 变 为 市 场 导 从
而 且 在 经 营 机 制 上 很 多 采 取 的 是 传 统
主 动 性 和 创 造 性 。 另 一 方 面 , 激 励 在
向 : 新 闻 价 值 转 变 为 商 业 价 值 ; 新 从 从
二 , 次 于 上 海 工 业 方 面 , 之 洞 出 仅 张
通 , 其经济迅速恢 复 , 使 城市综 合经济
实 力 在 全 国名 列 前 茅 。8 O年 代 武 汉 出 现 了 一 大 批 知 名 国 有 企 业 如 “ 钢 ” 武 、 “ 船 ” “ 重 ” “ 锅 ” , 出 现 一 武 、武 、武 等 也
全 国最 早 出现 广告 公 司 的城 市 之 一 。
武 汉 失 守 ,武 汉 的 广告 业 受 到 沉 重 打 击 。 14 9 9年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 告 业 有 广 短 暂 的恢 复 , 随 着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 但 文 化 大革命 等一 系列 政治运 动 的冲击 .
武 汉 自 古 就 是 我 国 水 陆 交 通 枢 纽 , “ 省通衢 ” 称 。16 有 九 之 8 1年 开 埠
以来 ,更 是 成 为 华 中第 一 商 业 物 流 中 心 。在 商 业 方 面 , 八 大 商 业 行 帮 , 有 下 分 1 0多 家 行 业 , 总 计 商 家 7 0 3 0 0多 户 。外 国在 汉办 工厂 4 0多 家 , 洋 行 1 0多 家 。 [ 对 外 贸 易 在 全 国位 居 第 3 1 l

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与中部崛起战略研究

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与中部崛起战略研究

要 尽量 把这 种放错 地 方 的废弃物 通过 重 复 、循环利用变成再生资源 ,不仅可 以节 约资源 ,减少对原 材料 的使 用 ,而且还可
以减 少 对 环 境 的 污 染 和 破 坏 ,向 清 洁 型 生 产模式转 变。
争力、保 障中部有序协调发展、实现 中部
崛起战略和 中部经济、环境 和社会和谐可 持续发展 ,同时也为其他 区域 的产业集群 发展提供借鉴。
江西、 山西六个相邻省份 。 然而 , 目前 中部
发 展 相 对过 于 缓 慢 而 出 现 “ 中部 塌 陷 ” 困
依托区位优 势 , 承接产业转移 的产业集群;
是 “ 大 标 志 性 工 程 ”企 业 带 动 的 当地 产 十
生态环境的和谐 共存。 2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 引导 中部 由污染型经济生产模式向清 洁型经济生产 模式转 变。中部产业集群在传统经济指导
应链短且 附加值较低 ,专业人才和专业技
术 匮乏,创新能 力与竞争能力不强 ,不少 产 业还停 留在模仿 、低价竞争阶段 ,对原 材料 的使用过 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和污
染过于严重。
中 部产 业集 群 生 态 化 发展 与 中 部 崛 起 的 互 动作 用
( )中部产 业集群生 态化发展 对 中 一
部 崛起 的 积 极 作 用
纳 从 业 人 员 3 0万 人 , 占全 省 中 小企 业 从 2 内容 摘要 : 目 ,我 国 中部 地 区发 展相 前
对过 于缓慢 而 出现 “ 中部 塌 陷” 困境 ,
业人 员的 3 3 ,但 集群 规模还是 以中 81 %
小 规 模 为主 。 湖北 产 业 集群 在 近 年 来 发 展

和动机 ,缺乏横 向联 系,彼此形成市场壁

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布局的路径选择

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布局的路径选择

源整合 , 展潜力 巨大。 发 此外 , 中部崛起 的战略背景和 展轻纺 、 化工等方面 的后发 优势 , 重点建成为优质粮 、 武汉城 市圈独特 的 比较优 势 , 为武汉城市圈 的产业融 棉 、 、 油 畜牧 、 水产 品生产及加 工 , 纺织服装 工业 、 以盐 合和一体化 布局提供 了千载难逢 的机 遇和坚 实 的基 化工 和石油化 工为主 的化 学工业 , 汽车零 部件 、 品 食 医药 、 金属制 品及专用机械生产基地 。 统 筹 规 划 , 错 位 发展 之 路 走 以武 汉东湖新技术开发 区为龙头和主要辐射极 , 国内外先进城市群 的发展 经验表 明 , 城市群的实 建设包括 葛店 、 州 、 冈 、 鄂 黄 黄石 的高新 技术 产业带 , 质应该 是经济一体 化 , 害是产业 分工 , 成 区域 分 壮大光 电子信息产业链 、 要 形 生物 医药产业 链 、 先进 环保 工 明确 、 配套 紧密的产业链 架构 , 生产要 素按最 优 与新 能源产业 链 ;以武钢为龙头 ,建设包括鄂州 、 使 黄 配置 的方 向流动 。 根据武汉城市 圈 9 市在 区位 、 交通 、 石 、 大冶 、 阳新在 内的冶金 一建材产业带 , 壮大钢铁产
业链 、 有色冶金产业链 、 材产业链 ; 建 以武汉经济技术 开发 区为龙 头和辐射 极 , 设环城市圈汽车及汽车零 建 部件 产业带 , 壮大汽车 产业链 ; 以武汉经 济技术 开发 区和武汉吴家 山海峡 两岸科技 园为龙 头 , 建设环城市
圈 I 备及 电器 、 T设 电子元器件产 业带 , 大电子信息 壮 产业链 、 电产业链 、 家 光机 电一体 化产业链 ; 汉为 以武 龙头 , 建设 环城 市圈纺织服装 产业带 , 壮大纺 织服装 产业 链 ; 以武汉为龙头 , 在城市 圈西侧建设包括 云梦、 造业 、 石油化工产业 、 电子信息产业 、 光 先进 装备制造 应 城 、 仙桃 、 潜江 、 门在 内的化工产 业带 , 大石油 天 壮 业、 能源环保产业 、 创意产业 和现代 物流业 等 8 个规 化工产业链 、 盐化 工产业 链 、 精细化工产业链 ; 建设环 模过千亿的产业 。 城市 圈农 副产 品加 工产业 带 , 壮大农副产 品加工产业 其次, 黄石 、 鄂州依 托两市水 陆交通 便捷优 势 与 链 。武汉城市 圈要 以现有 的开发区和工业园为依托 , 就近铁矿 、 色金属 、 有 石灰石 等矿 产资源 产地 和原有 加速特定产业蛙跳组 团向特定 园区集中的进程 , 建设 的产业基础 , 成以钢铁 、 建 有色金属 、 建材为 主的原材 批 以 区域优 势产业 为支撑 、 具有 一定规模 、 配套 协 料生产基地 , 积极发展 生物医药、 金属深加工 、 汽车零 作与服务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 部件 、 专用机械及港 口物流业。 二 、 入“ 地经济” 式 。 引 飞 模 实现 互 利 共 赢

加快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建设

加快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建设

专利- 申请量和授权量者 氐 于全国平均数。
重 复建设 、产品结构趋 同。中部 六省 纺织 、塑料 、化纤产 品、建 材产 品等 一般
设又是湖北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 产业兴则
经济兴 , 中部崛起一湖北经济振兴一武汉 在 城市圈建设这样一个渐近关系中, 如何搞好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建设也就成为 中部崛起国家战略当中的大问题。
对外开放程度低。 O 4 2 O 年, 中部六省进 出口贸易总额 为3 9 4 亿美元 。占全国 3 %, . O 比重严重偏低 。外商直接投 资额 6 亿美 15 元 。占全国的 1 %;旅游创汇总额 97 01 l亿 美元 , 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 的3 %, . 旅游业 8
武 汉 城 市 圈产 业 集 群 建 设 和 发展 对 中 部 崛 起 的 贡 献
产 业 增 加 值 的 2 .%。 53
关 键词 : 武汉 城 市 圈 产 业 集群
崛起
中部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O 3 , 2O 年 中部 六省 科技经费支出为4 0 6 亿元 , 占全国的 1 . 47 %, R&D经费支出为 1 4 8 亿元 ,占全 国 R&D 经费支出的 1 %, 2 两项 比重都远远低于其生 产总值 占全国2 .%的比重。六省平均每省 25 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 为4 3 件 、 14 27件, 12 只有全国平均水平 的5 %和4 %, 1 5
场上获得更 多的空 间 。并全面加快进军 国 际市场的步伐 。企 业通过集群化发展 ,可
以大大提高其竞争 实力。 能成 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 点。 中部崛起需要一个或若干个增长能力较 强的战略 支点和辐射源 。 武汉城市 圈产业集 群应是最初的、 影响最大的战略支点和辐射 源。可通过武 汉城市圈产业 集群这一支点,

湖北投资环境创新与产业集群研究——基于中部崛起战略

湖北投资环境创新与产业集群研究——基于中部崛起战略

1 湖北省在 中部崛 起 战略 中定位
投 湖 北 要 着 力 构 建 促 进 中 部 崛 起 的 重 要 战 略 支 点 , 是 系 。一 方面 , 资环境创 新是产业 集群 良性发展提供保 证 , 这 党 中央 从 国家 战 略 的 层 面 上 对 湖 北 发 展 的 科 学 定 位 , 是 良好 的投资环境有 助于企业 加速 在 同一空 间区域 的聚集形 也
当 湖 北 省 第 九次 党 代 会 确 定 的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要 目标 , 即 成 产 业 集 群 。 因 此 , 前 在 促 进 中 部 地 区 崛 起 的 战 略 背 景 下 , 北 省 积 极 进 行 投 资 环 境 的 创 新 , 进 产 业 集 群 的 发 湖 促 要 努 力 把 湖 北 省 建 成 中 部 乃 至 全 国 重 要 的 先 进 制 造 业 基 对 产 地、 高新技术产业 基地 、 优质 农 产 品加 工 基地 、 现代 物 流基 展 , 于 解 决 其 目前 存 在 的 经 济 外 向度 不 高 、 业 结 构 不 合 理 、 府 职 能 缺 失 等 问 题 , 强 湖 北 省 的 核 心 竞 争 力 , 现 政 增 实 地 和综 合交通运 输枢纽 , 使湖 北成 为 中部经 济要 素 富集 、 充 真 便 满 创新 活 力 的 区 域 , 为 中部 发 展 现 代 服 务 业 的 重 要 平 台 , 经 济 又 快 又 好 的 发 展 , 正 发 挥 战 略 支 点 的 重 要 作 用 , 具 成 有很强 的实际意义 。 成 为 促 进 中 部 崛 起 的重 要 增 长 极 。
业 污染 的有 效 途 径 。
取模仿 创新和技术 跟随策 略 。
33 通过合作联 盟解 决 中小 企 业发 展循 环 经 济 的资 金 问 . 4 结 语 题 和人 才瓶 颈 发 展循环经济是 实施可持 续 发展 战略和走 新兴 工业化 中小 企 业 实 施 循 环 经 济 技 术 创 新 策 略 首 先 要 解 决 的 是 道路 的必然选 择 。企 业 作 为发 展 循环 经 济 的载体 , 行技 进

武汉光电产业发展趋势

武汉光电产业发展趋势

武汉光电产业发展趋势武汉作为中国光电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将从产业规模、技术创新、市场前景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探讨武汉光电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规模发展趋势武汉作为中国光电产业的重要节点城市,其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武汉光电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光电器件和光电系统制造业产值分别占到产业总量的60%和40%以上,成为光电产业主要的两个支柱。

1.1 光电器件产业:武汉作为中国光电器件生产的重要基地,涵盖了光电二极管、激光器件、传感器等多个领域。

其中,武汉光电二极管产业规模居全国领先地位,生产能力占到全国的30%以上。

特别是在5G基站光电器件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武汉光电器件产业有望迎来空前的机遇。

1.2 光电系统制造业:武汉光电系统制造业的发展也日益壮大,涵盖了半导体设备、光伏电站、光学仪器等领域。

其中,武汉半导体设备制造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25%以上。

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武汉也成为中国光伏电站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技术创新发展趋势武汉作为中国光电产业的重要研发和创新基地,其技术创新实力也在不断提升。

2.1 光传输技术:武汉在光传输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其中光纤通信技术是武汉光电产业的重要突破方向之一。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武汉光纤通信技术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在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等方面优势明显,有望推动光电产业的快速发展。

2.2 激光技术:作为光电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激光技术在武汉得到了快速发展。

武汉光电产业在激光显示、激光加工、光纤激光等领域均取得了重要突破。

特别是在激光显示领域,武汉成为国内最重要的产业集群之一,有望在激光电视、激光投影等领域实现突破。

三、市场前景发展趋势武汉光电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有利于各个细分领域的发展。

3.1 5G时代的到来: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武汉光电产业在光纤通信、光电二极管等领域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城市集群引领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谋定而动

城市集群引领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谋定而动

从 我 国现 代 化 建 设 全 局 出发 作 出的 又

重 大决策


是 落实促进 区 域协 调 发 展 总 体 战 略 的重 大任 务

中部六 省 的定位是


三基
枢纽
即 : 全 国 重 要 的粮 食 生 产 基 地


能 源 原 材料 基 地
现 代装备制 造 及 高技
术 产 业 基 地 和 综 合 交 通 运 输枢 纽

中部 六 省 已 经 或 正 准 备 出 台

届 中博 会 签 订 外 资 项 目 1 9 6 个
合 同利 用 外 资 1 2 3

74
各 自的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蓝 图 : 湖 北 推 出 了

武汉城市圈

( 又称
亿美元
16 1 6 9


去 年 武 汉 第 三 届 中博 会 签 约 外 资 项 目6 7 3 个
l
中 国 投资 地 理
A G U ID E T O IN V E S T M E N T
『■ E 啊
I 矿 = 斗 =
_! ■
引 领 中部 崛 起
借鉴 长三 角 珠 三 角 的经 验 制 定 区 域 经 济 体 化 的 联 动 政 策 已 成 中部 共 识 六 省 已 经 或 正 准 备 出 台 各 自 的 区域经 济发展蓝 图 城 市 集 群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正 引 领 中部 地 区 快 速崛起
体 化 的 联 动政策
成 为 中部 六 省
仅 以 招 商 引 资为 例 :
年 郑州 第 二
2 0 0 6 年首届

中部崛起实施方案

中部崛起实施方案

中部崛起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而中部地区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中部地区的崛起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

因此,制定中部崛起实施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总体目标中部崛起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升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撑。

三、战略重点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2.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对中部地区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 加强人才培养。

中部地区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支撑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5. 深化改革开放。

中部地区需要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引进。

6.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四、政策措施1. 加大财政支持。

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中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对中部地区的专项资金投入。

2. 减轻税收负担。

对中部地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

3. 加大金融支持。

加大对中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中部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为中部地区的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4. 加强项目扶持。

对中部地区的重点项目给予政策扶持,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提升项目的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实施保障1. 健全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中部崛起的政策体系,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中部崛起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论中部崛起的背景及战略选择

论中部崛起的背景及战略选择

1 中部 崛起 的 机 遇 和 有 利 条件
1 1 充 分 的 理 论依 据 和 现 实 基 础 .
势 。中国人 均 G P2 0 D 0 3年 已达 到 1 9 0 0美 元 , 南 省 河 20 0 4年人 均 G P达到 10 D 1 0美元 , 由此 经 济进 入快 速
增长期 , 社会进 入 转 型期 。中央把 2 1世 纪前 2 0年 定
收 稿 日期 :20 —0 0 5 9—0 4;修 回 日期 :2 0 0 6—0 4—2 6
中部地 区拥 有“ 、通 ” “ ” “ ” 中” “ 、 古 、丰 及综 合产 业
优 势 : 是得 天独 厚 的区位 优 势 , 处 我 国的地 理 中 一 地 部, 联南 贯北 , 承东启 西 ; 二是交通优 势 , 已经初 步建成 了四通八 达的交通网络 , 是人流 、 流 、 物 商流 、 息流 的 信
略是 中央根据邓小平“ 两个大局 思想” 所作 出的重大决
部地 区经济发展 的体制性 障碍 。从 2 纪 9 0世 0年代初
期市场经济体 制确立 开始 , 中部地 区经济 开始 了恢 复 性 的增长 , 特别 是近年 来市 场经 济体 制不 断完 善并 加 速与 国际接轨 , 市场经济要求 区域 间的政 策公平 、 会 机 公平 、 规则公平 、 环境公 平 , 这为 中部 崛起 提供 了公 平 竞争 的体制保 障 , 中部地 区的 区位 、 源 、 资 产业 、 才优 人 势不断得到充分发挥 , 其发展 已经步 入了快 车道。
拥有 劳动力 、 土地 、 能源原 材料 、 产业基 础 、 场 、 市 区位 等优势 , 国际国内产业正在加速 向中部地 区转移 。 1 3 处于我 国发展 的战 略机遇期 .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若干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若干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26•【字号】武政[2012]31号•【施行日期】2012.04.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若干意见(武政〔2012〕3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的引领作用,提速我市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经研究,现就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提出以下意见: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重要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各地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工业始终是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是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

先进制造业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是推动工业大发展,实现市十二次党代会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

各区(含开发区、化工区管委会,下同)、各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重大意义,努力开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新局面。

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精神,以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重大项目为带动、市场应用为重点、专门领军人才为支撑,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显著提升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产业,加速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生成中心,为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奠定决定性基础。

武汉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武汉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武汉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和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首先,武汉市的汽车制造产业是其最具竞争力和特色的产业之一。

武汉市拥有众多的汽车制造企业,包括东风汽车集团、长安汽车集团等。

这些企业在汽车生产和研发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可谓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特别是武汉市近年来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了“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了从电池、电机、控制器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这一产业链的形成为武汉市的汽车制造产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其次,武汉市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和潜力。

武汉市拥有国内外知名的电子信息企业,如华为、中兴通讯、武汉烽火等。

这些企业在通信设备、电子产品研发制造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

武汉市还建设了“光谷”,形成了集科研、创新、产业化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光谷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人才集聚,对推动武汉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武汉市的生物医药产业也蓬勃发展。

武汉市拥有众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如康泰生物、智飞生物等。

这些企业在疫苗研发、生物制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技术优势。

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为这里是新冠病毒的首发地。

武汉市积极参与抗疫工作,加大了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武汉市还在发展新材料产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武汉市拥有一批在新材料研发和制造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如武汉钢铁集团、大冶特钢等。

这些企业在金属、化工、光电、新能源等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武汉市还构建了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科研机构,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综上所述,武汉市的产业现状多元化,涵盖了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生成与培育——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生成与培育——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生成与培育——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梅德平(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擒要:产业集群对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产业集群的生成有赖于区域内资源优势的发挥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

源于圈内资源与科技优势的武汉城市圈现有产业集群的生成有其自身特点。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应通过产业、企业、市场与政府等多层面的协调配合,促进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

关键词:城市圈;主导产业;产业集群;生成;培育中图分类号:FD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26X(2010)06枷50埘基于地区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优势,着力打造符合本地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集群,不仅是世界各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也是当前中国许多地方推进区域经济振兴的重要举措。

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经济区等诸多经济圈出现后,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也相继得到中央政策认可,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部署。

与此同时,选择与培育适合各城市圈发展要求的产业集群也成为促进圈内经济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就武汉城市圈而言,在充分考虑圈内各城市的产业优势与主导产业基础上,培育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集群是推动未来城市圈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与方式何谓产业集群?依波特的解释,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存在的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在波特看来,完整的产业集群不仅是一个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的产业群体,通常还包括下游产业的公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其机构的集合。

①产业集群的上述含义表明,从其基本囵特征来讲,集群除了具有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在地缘上的集聚特性外,更应当有颇具发展前景的主导产业体系,并在这一区域内存在大量的服务于主导产业的相关企业与支撑机构,同时,一个致力于为产业集群提供政策支持的有效率的地方政府机构,也是集群得以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及地位分析

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及地位分析
经济 发展 状 况 。
[ 关键词 ] 中部崛起 ;湖北经济 ; 分析 [ 中图分类号】 1 7 F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3 -88 20 )1 o 2 2 17 -3 7 (0 9 O —0 6 —o
Hale Waihona Puke 湖北省 总面积 l.9万平方公里 , 85 总人 口 65 0 0多万。
方智 勇
( 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湖北武 汉 , 3 23 武 4O2 )
[ 摘
要 ] 实施 中部崛起 战略 的背景 下, 在 湖北面临着重大发展 机遇 , 正确认识湖北经济发展 的现状及 地位意义 重大。
本文从 地理区位及 资源条件优势、 农业产业化状况、制造业和 高新技 术产 业集群 情况等方 面较 为全面地分析 了湖 北省 的
年的 68亿 元 、2 7 53亿 元扩 大 到 20 06年 的 1 7 元、 8 2亿 4 101 45 亿元。经济增长速度 由“ 八五” 末期的第 7位下降 到 20 年的第 1 位 、06年的第 2 位 。受经 济发展 因 01 5 20 3 素的影 响 , 湖北居民收入一 直在全 国处于落 后地位 ,0 6 20 年湖北城镇居 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仅达 到 90 元 , 83 比全 国 平均水 平低 15 元 ; 居 民人均纯 收人为 31 元 , 96 农村 49 低 [ 收稿 1期]08 —1 — 0 3 20 0 1
20 0 9年 1 月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 u a f B iAd l E u ain Isi t or l n o Hu e ut d c t n tue o t
J n,200 8 a
V .1 N 1 O1 5 O.
第 l卷 第 1 5 期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策略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策略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策略研究摘要: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部署,肩负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目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其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向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靠拢。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圈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低碳化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武汉“1+8”城市圈,自2008年被正式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通过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认真做好配套设施建设,使圈内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

但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可持续化、低碳化,对于目前的武汉城市圈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低碳化背景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伴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增长,能源安全及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威胁相继出现,环境破坏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向“低碳经济”转型逐渐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3年)、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通过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美国参议院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200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签署的《哥本哈根协议》(2009年)等均可表明,经济低碳化已经成为了全球共识,标志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预示着经济发展进程中一次巨大的革命。

在全球各国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低碳化路径。

国家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推进低碳城市试点。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11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再次强调:中国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年的 2 . 96 %。以电子信息 、 生物技 术与新 医药 、 料 、 新材 光机电一 体 化等产 业的发展 也有了突破 性进展 , 展加快 , 发 形成了 一系 列有竞争力的产业群 。据统计 , 省 目前 已形成各 类产 业集群 全
2 6个 , 0 关联 企业 167家 。产业集群 的集聚效 应 , 06 有力地推动
域发展 中形成 了举足轻重 的中部区域经济体 系 , 中国的粮仓 是 和现代工业的摇篮 , 也是支撑中国版 图的脊梁 。
“ 工业 兴省” 战略方面 , 取得 了积极成 效 , 使第 二产业 比重明显
提高。全省三次产业结构 已由 2 0 02年的 1. 4 . 4 .变为 6 8: 0 6: 26
展 的后劲 。
二 、 业 结构 明显 优 化 , 业 集群 得 到快 速 发 展 产 产
湖 北省在促 进经 济发展 中 , 始终把调整 优化经济结构作 为 永恒 的主题 , 特别 在针对湖 北工业发 展不够 的实际 , 力实施 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万亿 元, 占全国的 2 .%, 24 是我国人 口、 资源 、 经济较为密集 的区 域 。该地 区经 济状况 、 策效用 等呈现明显聚类特征 , 政 在我国区
新技术发 展区 、 现代物 流中心区 , 力使湖 北经济社 会发展走 努 在中西部前列 , 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


经济总量增长加快 , 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20 , 0 6年 湖北省经济保持 了增长较快 、 运行较稳 、 结构趋优 的 良好态 势 , 实现了 “ 十一 五” 展的 良好 开局 。经 初步核 算 , 发 2 0 年 全省生产总值达到 7 9 . 06 4 71 7亿元 , 增长 1 . 其中第一 21 ‰

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摘要:在当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四大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将中部地区建设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又好又快地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

关键词:中部地区;工业基础;战略定位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将对中部地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中部地区的工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世界经济贸易总体继续向好,新一轮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继续扩大,这将有利于中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从国内来看,中部地区最大的发展机遇莫过于国家开始正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国家会相应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予以适当扶持,这必将给中部地区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一、中部地区现有的工业基础与竞争力分析由于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中部地区曾经是我国几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区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已形成了一批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优势产业和产业基地。

目前,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有武汉、太原的钢铁基地,山西的铝基地,江西、湖南、安徽的铜基地,山西、豫西的煤化工基地,湖北的磷化工基地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轻工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结构也有所调整,但重工业的比重仍然很高,以能源和原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

中部地区的主导产业仍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

武汉经济圈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

武汉经济圈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
( 二 ) 关 于城 市 化
关 于城市 化 ,各个 研 究领 域 的学 者有 不 同的 理解 与认 识 : 1 )城市化在社 会学范围内可以理解为是人们生 产生活方式及地 域范 围由乡村逐步转 向城市 的过程 ;2 )就 经济学家而言 ,城 市 化 的则 是 引起 区 域 内 就 业 结 构 、产 业 结 构 、生 产 生 活 方 式 以及 消费方式 发生改 变的转化 过程 与机制 ,是衡量 一个 国家或地 区 管理水平 和社会组织程度 的重要标志 。 究其本质 而言 ,城市 化 内涵 是指 ,经 济城市 化 、人 口城 市 化以及空间城 市化 。城 市化进 程就是 这三方 面相互 联系 、制 约 和协 调 的 过程 。 二 、武 汉 经 济 圈产 业集 聚 与 城 市 化 发 展 现 状 武汉 经济 圈是 指 以武 汉 为 圆 心 ,周 边 1 0 0公 里 范 围 内 的 黄 石 、黄冈 、鄂 州 、孝感 、潜江 、仙 桃 、咸 宁 、天 门等 8个 城 市 所构成的区域经济 综合体 。虽然 面积约 占全省 3 0 % 的武汉城 市 圈 ,却集 中 了湖北 省 约半 成 以上 的 人 口、6 0 % 以上 的 G D P总
市化 已经 纳入 “ 五化 ”之 列 ,并 已经成 为全 面建设 小 康社会 、 实现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的必 由之路。


产 业 集 聚 和 城 市 化 概 述
( 一 ) 关 于 产 业 集 聚 国外学者亚 当斯密最 早是从分 工的角度初 步描述 了集聚现
象 的存在 。马歇尔 ( 1 9 2 0 )在 《 经 济学原理 》 一书 中 ,认 为在 产业集聚相对较为 集 中的地 区,企 业之 间的联 系并 不是单 纯 的 存在 ,而是 因为各 自特 有 的优 势及 不 同的经营能力 担 当某一种 角色 。迈 克尔 ・ 波 特 以竞 争优 势理论 为研究基 点 ,进一 步分析 产业集 聚问题 。他认 为 ,在某一个 特定 领域 ,大量 的联 系 比较 密切 的企业 中以一 个主导 产业 为中心 ,与其相关 的机构 在空 间 上集 中 ,进而形成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生活生产区域的现象 。 产业集聚一 般是指 同一种产 业在某个 地理空 间上的相对集 中的现象 。也可 以说 是区域 内生产 力在 空间格局 上 的优 化 的过 程与现象 。在这样 的区域范 围内,存在不 同规模和等级 的企 业 、 组织 和机构 ,同时又有 丰 富的生产 要素 在这个 区域 内大 量持续 的聚集 ,便形成 了一种有效 的空间集聚体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部崛起战略下武汉产业集群发展路径选择关于《中部崛起战略下武汉产业集群发展路径选择》,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成为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研究以及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

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回顾以及对产业集群的战略竞争优势的研究,深入思考了武汉市在中部崛起中所特有的经济条件和发展优势,提出了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武汉市实施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中部崛起产业集群路径选择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指同一类型或相互关联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或聚集。

产业集群的壮大,对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证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十分普遍和成熟,基于产业集群而形成的集群经济早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和亮点,如美国硅谷的IT产业群、意大利的纺织产业群、荷兰的花卉产业群、法国的面包产业群、日本的办公设备产业群和汽车产业群等。

我国于20世纪80-90年代建立了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不仅成功地实现了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自身的经济腾飞,而且有效带动了整个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高度集聚化和专业化特征的产业集群。

广东省传统产业领域比较成熟的企业集群近60个,形成了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和陶瓷等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对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浙江省现有温州电器和皮鞋、义乌小商品、海宁布艺、宁波袜子、平湖服装等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519个,年产值达到60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大多也是依靠产业集聚效应而在经济上获得迅速发展的。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为中部地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作为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武汉,集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和深厚的工业基础于一体,理应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挥其应有的区域中心增长极的作用,成为提升中部整体竞争力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并在中部地区实现率先崛起。

因此,武汉市要根据国内外产业集群的经验与启示,结合武汉市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加快实施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战略,挖掘现有优势产业的潜力,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部崛起战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概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产业集群的研究热潮。

第一个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是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他通过研究工业组织,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阿尔弗雷德•韦伯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了聚集因素。

随后,罗煦、佛罗伦斯对聚集经济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克鲁格曼通过其新贸易理论发展了其集聚经济观点,理论基础仍然是收益递增。

尤塔德把企业间合作模式分为:群、网络和战略伙伴。

波特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Magnus Holmen和StaffanJacobsson探讨了产业集群的确定问题。

J•Vernon Henderson、Zmarak Shallizi、Anthony•Venables从经济发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讨产业为什么会群集、新集群是如何形成的、脱离集群的后果等问题。

Nicholas Craft,Anthony J•Venable 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

我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比较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是王辑慈,她归纳了五种典型的产业集群及其面临的问题,强调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

刘国君认为,产业集群是报酬递增的加速器。

许仁祥认为,产业聚集是城市聚集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

魏守华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角度研究产业集群,认为产业集群理论是继梯度推移、增长极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之后的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在实证研究方面,陈建军的江浙模式研究和孟庆民的珠江三角洲产业聚集研究最具代表性。

对于国内产业集聚的研究,众多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理论强调了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作用,尤其是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发展理论。

产业集群的战略竞争优势国内外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群能够产生并释放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发展产业集群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竞争优势。

(一)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由于集群内部企业布局集中,形成了高效的专业化协作体系,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可体现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整个集群致力于同一产业,第二个层次是集群企业基于生产链的不同环节而分工生产。

这种专业化分工生产不但可以铸就某一区域、某一产品的品牌价值,而且有利于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同时,大量的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人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与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

由于以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同时,同行的企业利用地理的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购销等活动,不仅使原材料成本降低,也使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大幅下降。

此外,集群的群聚效应,使得产品的单位环境成本、信息成本和配套成本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减少,为提高集群产业的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有利于技术创新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产业集群可以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成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

创新常常来自集群内部企业间的互动,因为在产业群中,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易于被接受,使创新费用降低。

相似的文化背景有利于提高企业之间相互学习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也加强了核心能力的传播与共识。

正如一位创新理论的先驱所说的那样:创新不是孤立的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集群,或者说成簇地发生。

20世纪90年代,OECD成立了专门的集群政策研究小组(Focus Group),他们甚至将“产业集群”等同于小范围的创新系统。

(四)有利于提升区域核心力和竞争力产业集群作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其自身的规模扩张优势远优于单个企业,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规模,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一是新企业的扩张,二是产业链的扩张,三是产业整合力的扩张。

集群的形成实际上使得企业核心力通过集聚获得了个体企业无法获得的整体功能和系统功能,区域核心力得到较大提高。

同样,由于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政策成本)的降低,集群内企业的激烈竞争也使企业竞争力得到较大地提高。

加上集群的体制优势和整体协调优势,使得区域竞争力大大提高。

(五)有利于加速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产业空间积聚导致了现代城市的加速发展,没有产业集聚的城市,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受到极大的局限。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工业化必将大大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产业集群将是城市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形式。

第一,产业集群有利于骨干产业的形成,有效地提升城市中心辐射作用和城市竞争力,产业集群多半是和城镇发展相伴而生的。

第二,有利于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的确定,为合理确定区域城镇体系奠定基础。

第三,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城市人口集聚提供必要的条件。

中部崛起战略下武汉市产业集群发展近年来,武汉市通过大力引进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及借助于武汉市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转移,正在向现代化工业基地的方向迈进,现已形成钢铁、汽车、第三产业等支柱产业。

但武汉市的产业无论在规模上、数量上和质量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面临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压力,区域内成长起来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较弱,区域内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还不完善等。

因此,武汉市要根据国内外产业集群的经验与启示,结合武汉市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加快实施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战略,挖掘现有优势产业的潜力,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部崛起战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投资导向战略中部崛起需要优势产业集群支撑,就武汉而言,要集中发展形成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集群。

武汉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三高两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关联度、低能耗、低污染)为原则,通过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形成高技术化、知识化、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支柱产业集群。

加快制造业的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在整体产业集群中的规模。

第一,优先支持“武汉•中国光谷”成为真正的“中国光谷”而不是“湖北光谷”。

武汉的光电技术全国领先,特别是3G技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整个中部崛起最具潜力的“引爆点”。

整合全国的相关智力、物力、财力,支持武汉真正打造出具有世界水平的“中国光谷”。

这不仅对提升武汉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至关重要,而且对我国抢占知识经济的阵地、提高综合国力具有战略意义。

第二,重点支持武汉发展现代制造业,尤其是电动汽车制造业。

武汉的电动汽车是又一项全国领先的先导性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有关部门应将此列入“国家战略”并尽快落实,给予重点扶持。

第三,大力支持武汉发展现代服务业。

武汉市要发挥龙头作用,就不仅要发展现代制造业,更要有高水平的服务业,以辐射周边,带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武汉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天然优势,而现代物流网络对城市圈和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组织作用,武汉要加大以现代物流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步伐。

要充分利用港口和黄金通道、以及陆上铁路公路交通的多元化手段,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使武汉成为中西部沿江经济带的最佳物流节点,将全成本的压缩空间真正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流通领域。

在创建中部地区一流工业基地的同时,围绕功能区的开发建设,根据充分发挥集聚效益的原则,配套成龙构建现代化产业集群。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全方位开放战略第二、三产业并重,国内外两种资源并重,国内外两个市场并重是武汉市长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重要基础,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则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选择。

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机制,促进企业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

同时,加快信息技术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渗透,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选择一批对企业信息化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的关键性技术进行研发和应用,继续加强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业智能控制等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普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