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大豆发酵食品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传统大豆发酵食品中主要功能细菌的研究进展

传统大豆发酵食品中主要功能细菌的研究进展

!!!!!!!!!!!!!!!!!!!!!!!!!!!!!!!!!!!!!!!!!!!!!!!!!!!!!!!!!!!!!
拥有特定的、无法模仿的、不可替代的、稀缺的资源性竞争
综上所述,充分了解微生物,珍惜保护微生物、合理利
优势。独有的气候、水质、土壤、空气和生态特征协同作用, 用微生物,有效发挥微生物在酿造酱油生产中的作用,使
藤黄微球菌可以产生较多的酶类(如碱性蛋白酶、脂 肪酶及谷氨酰胺酶等),其中谷氨酰胺酶的研究报道较多[8]。 藤黄微球菌K-3所产的谷氨酰胺酶分子量为48kDa,有2个 结构域。通过该酶氨基酸序列比对得知,其有一个保守的 氨基端(1~300个氨基酸残基;31.6kDa)和羧基端可变区 (301~456个氨基酸残基,16.7kDa),其氨基端在一级结构上, 与谷氨酸棒杆菌和玉蜀黍赤霉菌所产的谷氨酰胺酶分别 有52.7%、50.3%的相似度[9-11]。谷氨酰胺酶在发酵中非常 重要,可以将L-谷氨酸盐转化为L-谷氨酸,而L-谷氨酸是 对风味贡献较大的氨基酸。发酵菌株所产的谷氨酰胺酶 活性常被高盐浓度所抑制,藤黄微球菌所产谷氨酰胺酶具 有很好的耐盐性,在需要高盐环境生产的食品中可发挥重 要的作用[12]。
近年来国内学者不断报道从豆豉中分离到具有纤溶 活力的菌株,分别纯化得到了豆豉纤溶酶。阎家麒测得豆 豉纤溶酶的分子量为31kDa,等电点pH值为8.6±0.2,且在 4℃、pH 7~11条件下稳定性良好,通过使用各剂量组给小鼠 灌胃均无明显毒性表现,该酶可以激活纤溶酶原发挥溶栓 作用,此点与纳豆激酶相同,但不同的是,该酶又可以直接溶 解纤维蛋白原,二者存在差异,推测不同来源的枯草杆菌菌 种其纤溶成分有所不同[24]。彭勇等[25]从豆豉中得到的电泳 纯的纤溶酶,对其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酶是单链蛋白质, 相对分子量28kDa,等电点pH值为8.0,最适反应温度48℃, 最适反应pH值为 9.0,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属 于丝氨酸蛋白酶,其最适底物是Suc-Ala-Ala-Pro-Phe-pNA。 彭勇等[26]对豆豉枯草杆菌DC-2所产的溶栓酶进行了基因 克隆,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融合蛋白的表达,研究表明, DC-2 菌 种 溶 栓 酶 基 因 与 纳 豆 激 酶 基 因 高 度 同 源 ,有 93.4%的基因同源性,有54个碱基和15个氨基酸发生变化, 酶 学 性 质 和 生 物 学 功 能 基 本 一 致 ,应该是纳豆激酶近似 的菌种。

毛霉型豆豉的研究进展

毛霉型豆豉的研究进展

第2期(总第521期)2021年2月农产品加工Farm Products ProcessingNo.2Feb.文章编号:1671-9646(2021) 02a-0080-04毛霉型豆豉的研究进展狄飞达1,纪芯钥1,邹 强2,杨 静3,刘一静1,苏秋军4, **张驰松1收稿日期:2020-07-16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项目(SCCXTD-2020-20);四川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2020YFN0059)。

作者简介:狄飞达(1988—),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豆类加工与贮藏。

*通讯作者:张驰松(1982—),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豆类加工与贮藏。

(1.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研究所,四川成都611130; 2.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106;3.四川省三台县潼川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绵阳621100;4.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四川成都610100)摘要:毛霉型豆豉是我国传统的豆类发酵品,因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深受消费者喜爱。

通过综述毛霉型豆豉发 酵工艺、微生物菌群研究,对其活性成分及保健功效进行阐述,并对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对毛霉型豆豉今后的发 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毛霉型豆豉;微生物;发酵工艺;活性成分;发展前景中图分类号:TS214 文献标志码:A doi : 10.16693/ki.1671-9646(X ).2021.02.018Research Progress on Mucor-fermented Soya BeanDI Feida 1, JI Xinyue 1, ZOU Qiang 2, YANG Jin^, LIU Yijing 1, SU Qiujun 4, *Z HANG Chisong 1(1.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Storage Research Institute , Chengdu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Chengdu , Sichuan 611130, China ; 2. College of Pharmacy and Bioengineering , Chengdu University , Chengdu , Sichuan 610106, China ; 3. Sichuan Santai Tongchu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velopment Co., Ltd , Mianyang , Sichuan 621100,China ; 4. Sinochem Modern Agriculture Co., Ltd. (Southwest Branch ), Chengdu , Sichuan 610100, China)Abstract : Mucor-fermented soya bean is a traditional legume fermentation product in China , which is popular among con ­sumers because of its rich nutrition and unique flavor.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and microbial flora of mu ­cor-fermented soya bean , elaborated its active ingredients and health-care efficacy , and analyzed the safety issues. Finally ,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mucor-fermented soya bean were prospected.Key words : mucor-fermented soya bean ; microbe ;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 active components ; prospect豆豉是我国传统的发酵豆制品,古代称豆豉为 “幽菽”,传统豆豉根据发酵中主要微生物种类的不 同可分为毛霉型豆豉、细菌型豆豉、曲霉型豆豉、 根霉型豆豉等四大类叫其中,毛霉型豆豉是川渝地 区独具特色的传统发酵豆制调味品之一。

豆豉的研究进展

豆豉的研究进展

豆豉研究进展摘要:豆豉是一种以大豆为原料,经蒸煮、发酵、后熟等工艺过程而制成的中国传统发酵食品。

本文概括了近年来对豆豉的营养价值、活性成分和风味等方面研究,并对我国豆豉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豆豉;活性成分;保健Abstract: Douchi is a Chinese traditional fermented food. Process of Douchi is base on soy bean.and then produced through steaming soy bean, fermenting and ripening, which using soy bean as raw material. The studies on nutritional value, active components and flavor of Douchi were summarized recently. Besid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Douchi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Douchi; active components; health function豆豉是我国传统的大豆发酵制品之一,营养丰富,药食兼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我国人民的饮食文化和医疗保健,发挥着重大作用,其独特的酿造工艺是我国先民在古代科学技术方面的伟大成就。

本文就豆豉的营养、活性成分和保健功能进行综述,旨在为豆豉的生产、研究提供参考。

1 中国传统食品——豆豉豆豉古名为“幽菽”,“豆豉”之名最早见于《史记》“曲蘖盐豉千瓦”的记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我国豆豉主要是以黑豆、黄豆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一种传统调味副食品,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大豆发酵制品。

它以豉香诱人、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深受消费者欢迎,在世界饮食文化之林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豆豉研究进展综述

豆豉研究进展综述

豆豉的研究进展综述摘要:豆豉是一类我国传统发酵的大豆制品,在我国和亚洲国家饮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青睐。

近年来在豆豉酿造过程中产生的功能因子不断被研究发现,其抗氧化、降血糖、溶血栓、抗突变等功能被不断揭示。

同时,发酵本身对改善大豆制品的营养组成、风味、富集营养和功能因子、保障食品安全方面意义重大,大豆制品发酵后营养成分变化可进一步提升营养价值。

本文归纳了豆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概括了豆豉的营养功能,总结了豆豉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豆豉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豆豉;研究现状;发展前景豆豉起源于我国先秦时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大豆发酵制品中较大的品类之一,营养丰富、药食兼用,对我国人民的饮食文化和医疗保健,发挥着重大作用。

同样豆豉也是我国人民膳食中最早的发酵调味食品之一,它和酒、酱一样,都是以微生物为动力,以农产品为原料酿制而成。

豆豉由于曲中微生物类群较多,酶系复杂,且各种酶的活力不尽相同,加上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具有浓郁的醇香和酯香,成品油润化渣,素以鲜香回甜、滋润化渣、色黑粒散、油润发亮等特点驰名于世。

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的大豆发酵制品,豆豉因其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极高的营养价值,良好的风味,且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而成为广大人民喜爱的佐餐佳品且深受人们的喜爱。

1. 豆豉的概况1.1 豆豉的简介豆豉是以黑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

1.2 豆豉的分类按照参与发酵的微生物来源不同,可分为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两种类型;按照参与发酵的优势微生物菌群不同,又可分为霉菌型豆豉和细菌型豆豉两大类,霉菌型豆豉参与制曲的主要微生物是霉菌。

根据霉菌种类的不同,霉菌型分为毛霉型豆豉、米曲霉型豆豉、根霉型豆豉和脉孢霉型豆豉等[1]。

按发酵时是否使用食盐,可分为无盐发酵的淡豆豉及有盐发酵的咸豆豉。

豆豉研究报告

豆豉研究报告

豆豉研究报告豆豉是一种由大豆发酵而成的食品,也是中国菜肴中常见的一种调味料。

豆豉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因此一直受到食品科学家和饮食专家的关注和研究。

以下是一份关于豆豉研究的报告:1. 豆豉的历史和制作方法:豆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传统的豆豉制作方法包括将大豆浸泡后蒸熟,然后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发酵一段时间。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豆豉制作方法,如利用益生菌来发酵大豆。

2. 豆豉的营养价值:豆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其中,豆豉中的蛋白质是优质蛋白质,具有提供必需氨基酸的作用。

此外,豆豉中的大豆异黄酮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脏健康。

3. 豆豉的保健功能:研究表明,豆豉中的大豆异黄酮和益生菌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

豆豉还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的作用,可以预防某些癌症的发生。

4. 豆豉的应用:豆豉广泛用于中国菜肴中,如宫保鸡丁、鱼香茄子等,提供了独特的辣味和风味。

此外,豆豉还可以用于调制酱料、面点、汤等各种食品,丰富口味。

尽管豆豉具有许多营养和保健功能,但也需要注意适量的摄入。

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肠胃不适。

此外,豆豉中的盐含量较高,对高血压患者不利。

因此,在食用豆豉时应注意控制摄入量和使用方法。

综上所述,豆豉作为一种常见的调味料和食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然而,对于豆豉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特别是关于其制作方法、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的研究。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研究来揭示豆豉的秘密,并进一步推动其在食品应用和保健方面的发展。

传统发酵豆酱的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传统发酵豆酱的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觉 、味觉 、触觉 、感觉在内的总体感受 ,在一定 程度 上 直接 决定 食 品的质 量 和消 费者 的可接 受 度 。营养 、风味 、健康 、安全和卫生是对 2 世纪 1
食品的要求 ,人们对风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 传 统发 酵 豆酱风 味物质 的 形成
状进 行 了综述 ,并指 出传统 发酵豆酱 风味 物质研 究的发展
s y e nf o s Di e e t e me td s y e n fo a i e e t a o b a d . f r n r n e o b a d h sd f r n - o f o f l f v r T e f v r c mp st n i v r o l a e . h i e e c o . h a o o o i o s e y c mp i t d T e d f r n e l i c o g e in sa s d . n t i a t l,t e f v rd f i o f fi r d e t lo wi e I h s ri e h a o e n t n o n i c l i i ta i o a r e td s y a , a o r t n e t cin meh d , rd t n fm n e o b n f v rf mai , xr t t o s i l e e l o o a o i e t c t n me h d ,t e fr to f f v r c mp u d n d n i a i t o s h o mai n o a o o o n s a d i f o l oh r a p c s o c o r e iwe ,a d t e r s a c r n s t e s e t ff t r we e r ve d n h e e r h te d a s o h r a w s S to u e . n t ea e a Oi r d c d n Ke r s F r n e o b a ; lv r S au y wo d : e me td s y e n Fa o; tts

大豆发酵食品-豆酱的研究进展

大豆发酵食品-豆酱的研究进展

大豆发酵食品-豆酱的研究进展张平;武俊瑞;乌日娜【摘要】豆酱是传统大豆发酵食品之一,具有独特的风味,营养丰富,为亚洲各地人们所喜爱.该文概述了豆酱的历史来源、功能、发酵代谢产物、发酵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期望为今后工业生产高品质豆酱提供理论依据,并对今后豆酱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Soybean paste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fermented soybean food,which has unique flavor,rich nutrition,and it is loved by people all over Asia.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soybean paste in historical origin,functions,fermentation metabolites and influence factors,ctc.It expect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tur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high quality soybean paste and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soybean paste.【期刊名称】《中国酿造》【年(卷),期】2018(037)002【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大豆发酵食品;豆酱;功能;代谢产物;影响因素【作者】张平;武俊瑞;乌日娜【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1108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64.2豆酱是一种受到人们青睐的大豆发酵食品,以大豆为基本原料,经发酵数月完成,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可做调味料,是很多家庭的每餐必备食品之一。

传统发酵食品的现状及发展问题分析

传统发酵食品的现状及发展问题分析

传统发酵食品的现状及发展问题分析作者:李建涛来源:《现代食品》 2018年第9期摘要:传统发酵类食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受人们的喜爱。

但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工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发展。

本文主要围绕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现状以及问题作分析,希望能够给发酵食品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传统发酵食品;现状;发展Abstract:Traditional fermented food has a long history in our country,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traditional diet and is widely loved by people. However,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Chinese traditionalfermented food is relatively backward and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this seriouslyhamper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ermented food in China.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fermented food in China, hoping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futuredevelopment of fermented food.Key words:Traditional fermented food;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F426.82;TQ920发酵食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而成,因为它比较有质感,所以深受大众的喜爱。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研究现状及前沿应用技术展望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研究现状及前沿应用技术展望

2、主要竞争对手
2、主要竞争对手
在电力行业中,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传统能源企业和新能源企业。传统能源 企业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主要原料,生产电能。新能源企业则以风能、太 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原料,生产电能。
2、主要竞争对手
传统能源企业在火电领域具有较大优势,但面临环保压力和新能源的竞争。 新能源企业具有清洁环保和可再生的优势,但受制于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具有不稳定性。
3、前沿技术的优缺点及未来发 展前景和挑战
3、前沿技术的优缺点及未来发展前景和挑战
新能源技术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的优点,但也面临着成本高、技术不够成 熟等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规模的逐渐扩大,预计新能源技术的成本 将逐渐降低,市场竞争力将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需要解决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互 补问题,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工艺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温度、湿度和pH值等关键因素,以保证微生物 的正常生长和繁殖,同时防止食品变质和污染。
三、传统发酵食品的营养成分
三、传统发酵食品的营养成分
传统发酵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 素等。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使其更易于消化吸收。 同时,微生物也会合成一些人体无法合成的营养成分,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2 等。这些营养成分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二、前沿技术展望
1、前沿技术的概念和背景
1、前沿技术的概念和背景
前沿技术是指不断涌现的、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技术,能够对现有产业产 生重大影响,并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电力行业中,前沿技术包括新能源 技术、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
2、前沿技术的应用
2、前沿技术的应用

纳豆及纳豆激酶的研究进展

纳豆及纳豆激酶的研究进展

1 . 1 浸 泡 :大豆 与水 的 比例 为 1 : 3 ,浸泡 时 间最好 是l 0 ℃时 I 8 - 2 0 h ,夏天 一般 为 1 0 h 。 1 . 2蒸 煮 :在高 温灭菌 锅 中 1 2 1 ℃ ,蒸 煮3 0 mi n 。 1 . 3 接 种 :将蒸 制 好 的黄 豆冷 却 至室 温后 ,分装
n a t t o k i n a s e . Ke y wo r d s :n o t t o ; n a t t o k i n a s e ; hr t o mb o l y s i s r o l e ; d e v e l o p me n t p r o s p e c t
s t u d y s u mm a r i z e s t h e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s o f n a t t o a n d n a t t o k i n a s e . Th i s p a p e r g e n e r a l l y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i r
f a c t o r s . I t c a n p r e ve n t b l oo d c l o t t i ng ,a n t i c a nc e r,l o we r t he bl oo d pr e s s ur e a n d S O o n. Na t t o k i n a s e i s f o u nd t O be a s t r o ng ibr f i no l yt i c Enz y me .Th e na t t o be c o me a r e s e a r c h h ot s p ot of na t ur a l f un c t i o na l f oo d.Thi s

纳豆的研究进展_高瑞萍

纳豆的研究进展_高瑞萍

24
豆的制作工艺分传统法和工业法两种, 传统法依地
区 和 配 方 不 同 而 各 有 差 异 ,工 业 法 全 国 比 较 统 一 [4]。
Sawamura 是 第 一 个 将 纳 豆 中 筛 选 出 的 杆 菌 命
名纳豆杆菌的研究学者,Muto 后来研究发现纳豆杆
菌属于枯草芽孢杆菌属,为需氧型革兰氏阳性菌。 自
2 纳豆制作的基本工艺流程及简要说明
日本称豆豉为纳豆。 藤原明衡著《新猿乐记》(公
元 1486 年)中称为唐纳豆。 “唐”字包含来自唐朝的
意思。 我国盛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许多来自唐朝
的东西都冠仪唐字。 唐天宝 13 年(公元 754 年)高僧
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豆豉和豆豉制作技术,最初
在纳所(寺庙中的厨房)制作,故称为纳豆。 日本纳豆
第 47 卷(总第 161 期)
高瑞萍等:纳豆的研究进展
25
表 3 纳豆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10] Tab.3 Amino acid content in natto[10]
种类
简称 符号 含量(mg/g) 占氨基酸的比例(%)
谷氨酸
Glu
E
3.27
20.14
天冬氨酸 Asp
D
1.88
11.58
亮氨酸
4.2 抗肿瘤[14] 纳豆中含有染料木素和染料木甙, 类似枯草溶
血素的脂肽,还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和一种叫 infrabin 的类黄酮色素形成成分,这些物质有强烈的裂 解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有人在纳豆菌的培养 液中发现了大量的有细胞裂解性能的物质,经分析, 其中一种能被碳吸收,分子量小,类似枯草溶血素的 脂肽。 纳豆中的植物雌激素和类黄酮色素形成成分 可以预防和治疗前列腺癌。 纳豆菌自身也可以有效 破坏或杀死癌细胞, 还可以刺激免疫系统诱发干扰 素产生达到抗癌的目的。 4.3 降血压[15]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现状及进展分析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现状及进展分析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现状及进展分析
目前,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现状及进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传统发酵食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逐渐增加。

随着人们对健康
饮食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传统发酵食
品作为他们的日常食品。

这导致了市场上对传统发酵食品的需求逐年增加。

其次,传统发酵食品行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政府的支持下,传统发酵食品行业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许多传统发酵食品
企业开始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了产品
的竞争力。

再次,传统发酵食品的研究和推广也有所进展。

许多科研机构和高等
院校开始致力于传统发酵食品的研究,探索发酵微生物的优化培养条件、
发酵过程的调控等关键技术。

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推进了传统发酵食品
的推广工作,通过举办展会、培训等形式,将传统发酵食品的优势和特点
介绍给更多的人。

另外,传统发酵食品行业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由于一些企业生产工艺不规范和管理不严格,导致了一些传统发酵食
品存在风险,引发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担忧。

其次是市场竞争的
加剧。

随着市场上传统发酵食品品牌的增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
需要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研发来保持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发酵食品在现状和进展中都面临机遇和挑战。


过加强科研工作、推广传统发酵食品的优势和特点,促进传统发酵食品行
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未来会更加光明。

广西传统发酵食品研究现状及前沿应用技术展望

广西传统发酵食品研究现状及前沿应用技术展望

广西传统发酵食品研究现状及前沿应用技术展望简介传统发酵食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年来受人们喜爱和传承的食品。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传统发酵食品资源。

本文将探讨广西传统发酵食品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前沿应用技术。

传统发酵食品的特点广西的传统发酵食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多样性:广西传统发酵食品种类繁多,包括豆制品、米制品、肉类制品等,每种食品都具有不同的工艺和口味。

2. 传承性:广西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工艺和口味往往代代相传,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

3. 营养丰富:传统发酵食品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如大豆发酵后产生的异黄酮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

广西传统发酵食品研究现状广西传统发酵食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制作工艺的研究广西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工艺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传统工艺的研究,可以了解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同时也可以改进传统工艺,提高食品的品质和产量。

2. 微生物的研究微生物在传统发酵食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广西传统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乳酸菌、酵母菌等。

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可以揭示它们在食品发酵过程中的代谢途径和功能,为进一步改进食品的质量和口感提供科学依据。

3. 营养价值的研究广西传统发酵食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对其营养成分的研究可以揭示食品中的活性物质和生物活性,为人们合理膳食提供科学指导。

4. 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广西传统发酵食品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也备受关注。

通过对传统发酵食品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可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将其发扬光大。

前沿应用技术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广西传统发酵食品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前沿应用技术的展望:1. 发酵微生物的筛选和改良通过对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筛选和改良,可以选育出更具有功能性和安全性的微生物菌种,提高食品的质量和营养价值。

2. 发酵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工艺繁琐,通过引入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发酵过程的精确控制和监测,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和产量。

传统发酵技术研究报告总结

传统发酵技术研究报告总结

传统发酵技术研究报告总结
传统发酵技术是指古代人类在食品加工和农产品保存方面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法。

在这个报告中,我们研究了传统发酵技术的原理、产生的微生物变化、以及在不同食品加工和发酵过程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发现传统发酵技术的原理是在适宜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活动来改变食物的品质和特性。

微生物参与到发酵过程中,通过分解食物中的复杂物质,生成特定的香味、味道和口感。

同时,发酵过程还会导致食物中某些有益物质的产生,如维生素、蛋白质和乳酸等。

其次,我们发现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十分重要。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会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不同的发酵产物。

例如,乳酸菌主要在酸性环境中生长和繁殖,产生乳酸,从而使食物具有酸味。

酵母菌则主要在有氧条件下生长,并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最后,我们发现传统发酵技术在食品加工和农产品保存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酿酒是一种常见的传统发酵技术,通过控制酵母菌的活动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来改变食材的味道和保存性。

此外,传统发酵技术还被应用于面包、酱料、腊肠、泡菜等食品的制作过程中,使其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综上所述,传统发酵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加工和农产品保存方法,通过微生物的活动改变食物的品质和特性。

通过对传统
发酵技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原理和应用,为食品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豆豉营养成分及研究进展

豆豉营养成分及研究进展

结语
豆豉有着营养成分多样、味道独 特以及包含多种活性成分等优点,需 要人们不断地对其活性成分在发酵阶 段的转化研究;大家还要应用新工艺、 新技术,攻克豆豉含盐高、生成黄曲 霉毒素等问题,以获得安全、可靠、 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对豆豉特有的 功能活性成分进行提取、研究,探索 药食兼用的豆豉功能活性成分,确定 其保健功效,进一步的研究豆豉功能 活性物质的构成、运行机理及加工技 术等,进而增强大豆发酵制品的产品 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
改善肠道环境的功效。豆豉中不但包 含自然生成的低聚糖,还有经发酵而 得来的低聚糖。主要有两个途径:① 利用糖苷转移酶的转糖基作用生成。 ②利用内切半纤维素酶类水解半纤维 素类多糖生成。当前,对于豆豉低聚 糖的探究还不多,更多还是对大豆低 聚糖的分析,而且也较少有对以上两 种成分的对比性研究。 总的来说,当前对豆豉功能作用 的研究是一大热门,与丰富的保健功 效分不开。纳豆激酶现已被制作生成
行业聚焦
DOI:10.16043/ki.cfs.2017.18.042 豆豉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一类 发酵食品,主要是以大豆为材料发酵 而来,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下面对它 的营养成分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并 进一步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研究发现,在发酵之后,与大豆中的异 黄酮相比,豆豉中的成分会因为微生物 的作用而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 豆豉溶栓酶 它是一类碱性丝氨酸蛋白酶,是 豆豉中的一些微生物经发酵而形成的, 有着一定功效,能够直接溶解血栓, 激活人体中的纤溶酶原,提高内源性 纤溶酶的效用。1987 年,日本研究人 员在日本发酵食品纳豆中提取出一种 酶,研究得出其溶解血栓的速率非常 快,是尿激酶的 19 倍,并将其称作纳 豆 激 酶 (nattokinase,NK)。 徐 慧 等 人 经过液体发酵得到了富硒纳豆激酶,在 多项抗氧化指标上都要比 NK 高,表明 富硒纳豆激酶产生硒的特质,增强了抗 氧化性,对治疗血栓具有一定作用。胡 宜亮等人探讨 NK 干燥技术,得出冷冻 干燥适合用在实验室中,而静态微波真 空干燥适合用在工厂生产中 ; 而且后者 的温度不应该超过 50 ℃,不然会影响 到 NK 的活性,且物料颜色会变黑。 当前,对于纳豆中溶栓酶的研究, 已实现分离、纯化以及克隆等,而且 对其生理作用(比如:降解蛋白质、 抗凝血等) 也取得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溶解血栓可以说是豆豉最为关键的保 健作用之一。经过诱变筛选,获得高 产纤溶酶的菌株,提升豆豉中溶栓酶 的含量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豆豉低聚糖 豆豉中包含一定的低聚糖类,尽 管身体不会直接的摄入低聚糖,但它 却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能够起到

淡豆豉发酵前后活性成分变化的研究进展

淡豆豉发酵前后活性成分变化的研究进展

淡豆豉发酵前后活性成分变化的研究进展淡豆豉是一种由大豆或黄豆制成的食品,常见于中国菜肴中的调味品。

淡豆豉发酵后,其活性成分会发生一些变化。

本文通过综述已有的研究进展,介绍淡豆豉发酵前后活性成分的变化情况。

淡豆豉的发酵是通过盐分和大肠杆菌等细菌的作用,使其产生较复杂的物质。

在发酵过程中,由于菌种的不同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淡豆豉中的活性成分会有所变化。

一些研究表明,在淡豆豉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含量会明显降低。

这是因为在发酵过程中,细菌会分解蛋白质,释放出氨基酸等物质。

发酵还会引起淡豆豉中亚硝酸盐的生成,亚硝酸盐是一种化学物质,可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在淡豆豉的消费中,应注意控制亚硝酸盐的摄入量。

一些研究还发现,淡豆豉的发酵可以导致其中一些活性成分的增加。

脂肪酸含量会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脂肪酸。

发酵还可以促进淡豆豉中的多糖合成,多糖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除了上述变化,淡豆豉发酵还会导致其他活性成分的转化。

一些研究表明,发酵过程中的细菌会分解淡豆豉中的黄酮类物质,并产生新的化合物。

这些新的化合物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有益。

发酵还可以激活淡豆豉中的某些酶系统,增强其生物效应。

淡豆豉的发酵过程会导致其中活性成分的变化。

尽管一些活性成分会减少,但也会有新的活性成分形成。

淡豆豉发酵后的食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淡豆豉发酵过程中活性成分变化的机制,以及发酵后产生的新的活性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淡豆豉发酵前后活性成分变化的研究进展

淡豆豉发酵前后活性成分变化的研究进展

淡豆豉发酵前后活性成分变化的研究进展淡豆豉是一种常见的发酵食品,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益生菌和抗氧化等保健作用。

近年来,关于淡豆豉发酵前后活性成分变化的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淡豆豉发酵前后活性成分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淡豆豉的发酵过程淡豆豉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通过发酵制成的传统食品。

在发酵过程中,大豆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生成一些活性成分。

淡豆豉发酵的过程主要通过大豆中的菌类作用产生,发酵过程中主要有真菌和细菌两种微生物参与,产生的活性成分包括有益的益生菌、抗氧化物质等。

1. 益生菌含量的增加淡豆豉经过发酵后,其中益生菌的含量会显著增加。

益生菌对于人体肠道健康有益,能够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功能,预防肠道疾病等。

2. 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增加淡豆豉经过发酵后,其中的抗氧化物质含量也会增加。

抗氧化物质对于人体有益,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细胞氧化损伤,延缓衰老,预防慢性疾病等。

3. 活性酶的生成淡豆豉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活性酶,如胞外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

这些活性酶能够帮助人体消化吸收食物,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营养吸收能力。

4. 营养成分的改变淡豆豉在发酵过程中,部分大豆中的营养成分也会发生变化。

蛋白质经过发酵后会变得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大豆中的部分抗营养成分也会被降解,提高了大豆的营养价值。

1. 发酵条件对活性成分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淡豆豉的发酵条件对其中活性成分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发酵菌种等因素都会对淡豆豉的活性成分变化产生影响。

针对不同的发酵条件,淡豆豉中的活性成分含量和种类都会有所不同。

3. 淡豆豉不同部位的活性成分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淡豆豉不同部位在发酵过程中其活性成分的变化也有所不同。

比如淡豆豉的豆鼓部分和豉汁部分,在发酵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活性成分生成和变化,因此研究淡豆豉不同部位的活性成分变化对于深入了解淡豆豉的发酵原理和品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淡豆豉的研究进展

淡豆豉的研究进展

淡豆豉的研究进展
牛广财;贾亭亭;魏文毅;朱丹;贾建;关琛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13(032)009
【摘要】淡豆豉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药食兼用的传统大豆发酵食品,因其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和风味独特而深受欢迎.文章综述了淡豆豉前发酵(即制曲)和后发酵阶段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主要微生物种类,对不同类型药食用淡豆豉的发酵工艺、活性成分、保健功效与产生机制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淡豆豉的二次开发
前景作了分析和展望.
【总页数】5页(P1-5)
【作者】牛广财;贾亭亭;魏文毅;朱丹;贾建;关琛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
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
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14.9
【相关文献】
1.中药淡豆豉有效成分大豆异黄酮调节血脂的研究进展 [J], 葛喜珍;王鑫国;力提甫·斯拉木;徐华州;李恩
2.淡豆豉炮制工艺的研究进展 [J], 胡斌;谭莹;孙凯云;王瑜
3.淡豆豉发酵前后活性成分变化的研究进展 [J], 任奕
4.淡豆豉炮制工艺的应用研究进展 [J], 钱浩良;陆晓庆;周品梁
5.中药淡豆豉寒热药性及功效应用的研究进展 [J], 马晶鑫;郭金洲;陈海宁;谢珂;全德森;杜京晏;田维毅;蔡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豆发酵食品风味物质的研究

大豆发酵食品风味物质的研究

大豆发酵食品风味物质的研究汪立君1李里特1齐藤昌义2辰巳英三21.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2.日本国际水产品研究中心日本筑波市茨城县 3058686摘 要 独特的风味是传统大豆发酵食品受到人们喜欢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将针对中国的腐乳和豆豉日本的味增和纳豆的风味物质的提取和检测方法以及它们的主要风味成分的研究进行了论述关键词 腐乳豆豉味增纳豆风味Abstract Many types of traditional fermented soybean foods were the most popular products, one of the major reason was its attractive and strong flavor. The flavor components and the method of extraction from sufu, douche, miso and natto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Key word sufu; douchi; miso; natto; flavor中国是大豆故乡几千年来大豆和大豆制品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食品之一人们认为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前用发酵方法保藏食品就已经起源于东方各国人们以大豆为原料应用发酵技术得到了一系列美味的大豆发酵食品常见的大豆发酵食品有中国的酱油腐乳豆瓣酱豆豉日本的纳豆(natto)和味增(miso)东南亚的天贝(temph)等由于它们独特的风味这些食品成为人们生活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食品的获取不仅是生理上对各种营养成分和卫生质量的需求也是各种心理上的一种享受具有良好或独特风味的食品会使人们在感官上得到真正的愉悦并直接影响其对营养物的消化和吸收Webster大辞典上对风味一词的定义简而言之风味是指所尝到的和嗅知及触知的口中食物的总的感受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食品风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研究食品风味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酱油腐乳味增豆豉等传统的大豆发酵食品在人们的饮食中不仅是重要的食品同时也起到调味料的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对他们风味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1对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2对风味物质化学成分的鉴定3这些风味物质是如何形成的前体物的来源有哪些影响因素是什么关于酱油的风味研究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将针对中国的腐乳和豆豉日本的味增和纳豆的风味研究进行论述 1 传统发酵大豆制品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和风味物质的检测方法获取风味成分的方法很多可根据原型食品的特性要求如固态或液态及风味成分本身的性质如挥发性极性等来确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到二十世纪中叶随着各种先进分析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出现研究食品风味的化学成分成为可能刚开始人们分析不具挥发性的风味成分但到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研究特别是气谱GC 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的发展对食品的风味研究推进了一大步现在常用的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有液液萃取法Liquid-Liquid Extraction减压蒸馏法(Vacuum 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SDE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upercritical fluidextraction, SCFE吹扫捕集法(Purge and Trap)顶空法Head Space固相微萃取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等关于风味物质的检测根据挥发物的性质可以采用不同的检测柱极性的和非极性的表1列出了传统大豆发酵食品风味成分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传统大豆发酵食品风味的提取主要集中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吹扫捕集法同时蒸馏萃取法得到的是中高沸点化合物体现了食品香味而吹扫捕集法既利用Tenax-GC 或Tenax-TA 柱吸收和解吸法烷六氢金合欢基丙酮26-二叔丁基-4-硝基苯酚5-十二烷基-23H -呋喃酮13种化合物蔡位辉(1997) [19]将自制的曲霉型豆豉表1 传统大豆发酵食品风味成分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名称 提取方法检测方法气谱的柱 参考文献腐乳 减压蒸馏法 GC-MS CB Chrompack 柱[1]1999Chyong-Hsyuan Hwan, et al.腐乳 同时蒸馏-萃取法 GC-MS Suplecolwax 柱[2]1999, Hau Yin Chung, et al.腐乳 同时蒸馏-萃取法GC-MS (Suplecolwax)[3]2000, Hau Yin Chung, et al. 豆豉 干馏法 SE-54 [4]2002余爱农等味增 吹扫捕集法Tenax-GC柱吸收 GC-MS(Suplecolwax 10) [5]1991, [6]1991[7]1992[8]1994[9]1998Etsuko Suguru, et al.味增 吹扫捕集法Tenax-TA柱吸收 GC-MS (Suplecolwax 10)[10]1999Etsuko Suguru, et al.味增 液液萃取法GC DB-WAX 柱[11]1998, Yasuo Hayashida, et al. 味增 吹扫捕集法Tenax-TA柱吸收 GC HP-Innowax 柱[12]2000K.-L.Ku et al.纳豆同时蒸馏-萃取法和吹扫捕集法Tenax-GC 柱吸收 GC&GC-MS PEG 20M glass WCOT 柱[13]1985, Etsuko.SUGAWARA纳豆 吹扫捕集法Tenax-GC柱吸收 GCDB-1毛细管柱 [14]1993,Tadayoshi.TANAKA纳豆 吹扫捕集法Tenax-TA柱吸收GC&GC-MSDB-WAX 柱和CPSil-5CB柱 [15]1998, Tadayoshi Tanaka, et al. 纳豆吹扫捕集法[16]2001, Arunsri Leejeerajumnean与市售豆豉和日本的纳豆做了对比主要得到的是低沸点的挥发物它代表了风物物质的香气因此作者认为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对产品进行评价对挥发物质的检测各国学者大多采用极性柱进行检测 2 传统发酵大豆制品风味物质的鉴定大豆发酵食品的风味成分非常复杂不同的大豆发酵食品腐乳味增日本纳豆豆豉又有着不同的化学成分下面逐一来分析2 1腐乳sufuWang 和Hesseltime (1970) [17]首次指出腐乳在盐浸和老化阶段产生了独特的风味和芳香Liu et al.(1988) [18]分别在白腐乳和红腐乳中辨认了52和40种风味化合物并且指出白腐乳的芳香主要归功于茴香脑(anethole)而红腐乳的芳香主要归功于酯和酒精Hwan and Chou (1999) [2]调查了乙醇对红腐乳的芳香成分的数量和浓度的影响得出加入乙醇的红腐乳的挥发性成分比没有加入的多并且酯的含量也增加随着腐乳盐滞时间的延长醇和酯的含量都增加Hau (1999) [1]在三个品牌的红腐乳中总共识别111种挥发性的化合物主要的化合物为醇和酯Hau (2000) [3] 采用GC-MS-Sniffing 嗅探装置对腐乳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描述性感官分析分析显示大多数果味状的双乙酰的哈密瓜似的气味最先被洗提接着是肉的风味玫瑰的梅脯类的芳香重要的是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乙基 2-丙酸甲酯23-丁二酮 丁酸乙酯乙基 2-丁酸甲酯3-methylthio丙醛苯乙醛(benzeneacetaldehyde)和乙基-3-丙酸苯是红腐乳的特征风味成分 2 2 豆豉(Dou Chi)关于中国豆豉的风味研究余爱农2002[4]用干馏法提取细菌型豆豉香气成分气相色谱法分离质谱法鉴定结构并与计算机系统储存的已知物质的质谱进行比较共鉴定出27个挥发化合物其中关键香味化合物是月桂醛12-羟基-7-桉叶-4-烯-6-酮月桂醇4-甲基-26-二叔丁基-4-羟基-25-环已二烯-1-酮26-二叔丁基对-1-苯醌4-甲基-26-二叔丁基苯酚2-丁基-5-异丁基噻吩1-2-辛基环丙基辛酮丙烯酸月桂醇酯十五 2.3 味增(miso)对日本味增风味研究较多的是EtsukoSugawara小组Etsuko Sugawara(1991) [5]第一次确认HEMF4-羟基-2或5乙基-5或2-甲基-32H-呋喃酮4-Hydroxy-2(or5)-ethyl-5(or2)-methyl-3(2H)-furanone 为味增的重要风味成分同年EtsukoSugawara(1991) [6]研究了味增在老化阶段香气成分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对味增的浓烈芳香有重要贡献的HEMF在米曲霉蒸煮大豆刚研磨过的味增中没有观察到在味增被老化30天才观察到并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HEMF的量在增加确认了味增的特征芳香化合物为4 种脂肪型的醇 5 种脂肪型的乙基酯和3种其他的化合物(甲醇5-甲基-2-糠醛(5-methyl-2-furfural)和HEMF)接着EtsukoSugawara(1992) [7]研究表明HEMF对感官评价有重要的贡献Etsuko Sugawara(1994) [20]用复合回归分析调查了芳香成分与米味增的感官得分之间的关系Etsuko Sugawara et al.(1994) [8]报道了有无酵母菌对味增的主要香气成分HEMF的影响EtsukoSugawara and Yuichi Yonekura(1998) [9]比较了五种类型味增的芳香成分Etsuko Sugawara and YuichiSakurai(1999) [10]研究了耐盐酵母在形成味增的芳香成分HEMF 的作用2 4 纳豆(Natto)Etsuko Sugawara et al.(1985)[13]对蒸煮过0-33-5.5和5.5-8小时的大豆所获得的风味分别作比较得出乙醛hexanal E-2-乙醛((E)-2-hexenal)和己醇(hexanol)等对大豆的豆腥味有作用的成分在蒸煮过程中消失或减少即使大豆煮了8小时并发酵成纳豆戊基呋喃Pentylfuran 和1-辛烯-3-醇(1-octen-3-ol)的大豆豆味成分仍然存在在纳豆的风味浓缩物里吡嗪pyrazine和含硫化合物对纳豆的风味特性有很重要的贡献Akishige Kannoand Haruki Takamatsu(1987) [21]报道了纳豆在制作和储存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改变Tadayoshi andZenya1993[14]用GC-MS 分析在纳豆发酵室中的挥发性成分共有11种醇5种醛13种酮9种脂肪酸4种吡嗪13种烃5种硫化物3种呋喃氨和吡咯pyrrolTadayoshi Tanaka et al.(1998) [15]确认了丙酮(acetone)和异丁酸甲酯(methl isobutyrate)是纳豆的主要风味成分Arunsri Leejeerajumnean et al.(2001)[16]确认了乙偶姻(acetoin)2-甲基丁酸(2-methlybutanoic acid) 吡嗪(pyrazines)二甲基二硫化物(dimethyl disulphide)2-戊基呋喃(2-pentylfuran)是纳豆的主要风味成分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得出的主要风味成分也有所差异3传统发酵大豆制品风味物传统发酵大豆制品风味物质的形成质的形成风味物质的形成十分复杂其来源主要由大豆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物质经微生物酶水解后生产的各种次级产物和小分子最终产物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这些物质之间所产生的复杂的生物化学化学反应的产物主要有以下几点 (1)蛋白质水解分解成蛋白肽多肽二肽等中间产物最终生成各种氨基酸其中有些氨基酸如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具有鲜味而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氧化后可生成黑色素(2)淀粉的水解生成糊精麦芽糖最终生成葡萄糖葡萄糖经酵母菌乳酸菌发酵又可产生多种低分子物质如乙醇乙醛乙酸乳酸等这些物质既是他们的成分又可与其他物质作用生成色素酯类等香气成分(3)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又通过各种短链脂肪酸是构成酯类的来源之一(4)纤维素水解纤维素二糖和-葡萄糖,并进一步生产其他低分子物质和高分子物质如与氨基酸作用生产色素等目前各国学者还没有进一步对风味成分的形成机理进行探讨4 我国对传统大豆发酵食品的风味研究存在的问题萃取法得到的是中高沸点化合物体现了食品香味而吹扫捕集法既利用Tenax-GC或Tenax-TA 柱吸收和解吸法主要得到的是低沸点的挥发物它代表了风物物质的香气因此作者认为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对产品进行评价对挥发物质的检测各国学者大多采用极性柱进行检测虽然由于风味成分很复杂研究很困难但各国学者仍进行了上述的努力许多传统的大豆发酵食品虽起源于我国但与国外相比特别是与日本相比在风味研究上我国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我们一般认为毛霉型豆豉具有浓郁的醇香及酯香而曲曲霉型的豆豉鲜甜味较突出而醇香及酯香则较差但我们没有对它们的风味成分进行深入的研究另外有些风味成分不仅具有诱人的香味还具有很好的生理功能比如一些呋喃类化合物由于具有潜在的抗氧化功能而具有抗肿瘤的效果Pariza (1994)[22]研究了酱油中的呋喃类化合物HDMF 和HEMF 具有抑制小鼠胃癌forestomach neoplasia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满足人们对食品美味的需求而且通过对发酵大豆食品风味的研究使我国的传统发酵大豆食品走向世界为人类的饮食文化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 Chung H Y . V olatile Components in Fermented Soybeans(Glycine max) Curds [J]. J. Agric. Food Chem., 1999, 47: 2690-2696[2] Chyong-Hsyuan Hwan and Cheng-Chun Chou. V olatilecomponents of the Chinese fermented soya bean curd as affected by the addition of ethanol in ageing solution [J]. J. Sci. Food Agric. 1999, 79: 243-248[3] Hau Yin Chung.V olatile Flavor Components in RedFermented Soybean (Glycine max) Curds [J]. J. Agric. Food Chem.2000, 48: 1803-1809[4]余爱农杨春海等. 细菌型豆豉香气成分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2, 23(12): 98-100[5] Etsuko Sugawara. Identification of4-Hydroxy-2(or5)-ethyl-5(or2)-methyl-3(2H)-furanone as a Flavor Component in Miso [J]. Nippon Shokuhin Kogyo Gakkaishi .1991, 38(6): 491-493[6] Etsuko Sugawara. Change in Aroma Components of Misowith Aging [J]. Nippon Shokuhin Kogyo Gakkaishi.1991, 38(12): 1093-1097[7] Etsuko Sugawara.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omaComponents and Sensory Evaluation of Miso [J]. Nippon Shokuhin Kogyo Gakkaishi.1992, 39(12): 1098-1104 [8] Etsuko Sugawara , Shunji Hashimoto, and Yonekiti Sakurai,et al., Formation by Yeast ofHEMF(4-Hydroxy-2(or5)-ethyl-5(or2)-methyl-3(2H)-furan one) Aroma Component in Miso with Aging[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1994, 58(6): 1134-1135[9] Etsuko Sugawara and Yuichi Yonekura. Comparison ofAroma Components in Five Types of Miso[J]. Nippon Shokuhin Kagaku Kogaku Kaishi,1998, 45(5): 323-329 [10] Etsuko Sugawara and Yuichi Sakurai. Effect of MediaConstituents on the Halophilic Yeast of the 4-Hydroxy-2(or5)-ethyl-5(or2)-methyl-3(2H)-furanone Aroma Component Specific to Miso [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1999, 63(4): 749-752.[11] Yasuo Hayashida, Kenryo Nishimura and J Slaughter. TheImportance of Furanones HDMF and HEMF in the Flavour Profile of Japanese Barley Miso and their Production during Fermentation [J]. J Sci Food Agric. 1998, 78: 88-94[12] K.-L. Ku, T.-P. Chen, and R. Y . –Y . Chiou. ApparatusUsed for Small-Scale V olatile Extraction from Ethanol-Supplemented Low-Salt Miso and GC-M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xtracted Flavors [J]. J. Agric. Food Chem. 2000, 48: 3507-3511[13] Etsuko Sugawara, Tetsuo Ito, and Satoshi Odagiri et al.Comparison of Compositions of Odor Components of Natto and Cooked Soybeans [J]. Agric. Biol. Chem. 1985, 49(2): 311-317[14] Tadayoshi Tanaka and Zenya Shoji. Analysis of V olatileCompounds in the Natto-Fermentating Room by Gas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ry[J]. Nippon Shokuhin Kogyo Gakkaishi.1993, 40(9): 656-660[15] Tadayoshi Tanaka, Kanako muramatsu, and Haeng-ranKim. Comparison of V olatile Compounds from Chungkuk-Jang and Itohiki-Natto[J], Biosci.Biotechnol.Biochem. 1998, 62(7): 1440-1444 [16] Arunsri Leejeerajumnean, S Craig Duckham, J DavidOwens and Jennifer M Ames. V olatile compounds in Bacillus-fermented soybeans[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1, 81: 525-529[17] Wang, H.L.; Hesseltine, C. W.. Sufu; Lao-chao[J]. J. Agric.Food Chem. 1970, 572-575[18] Liu, C. L.; Kubota, K.; Kobayahsi. Aroma components oftofunyu[J]. Nippon Nageikagaku Kaishi. 1988, 62: 1201-1205[19] 蔡位辉. 豆豉生产新工艺的研究[D]. 无锡轻工业学院硕士论文1997[20] Etsuko Sugawar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AromaComponents and Sensory Evaluation of Miso [J]. Nippon Shokuhin Kogyo Gakkaishi. 1994, V ol.41, No.11: 844-846 [21] Akishige Kanno and Haruki Takamatsu. Changes in theV olatile Components of “Natto” during Manufacturing and Storage[J]. Nippon Shokuhin Kogyo Gakkaishi.1987, 34(5): 330-335[22] Pariza, M. W. Fermentation-derived anti-carcinogenicflavor compound [J]. Am. Chem. Soc. Sym. Ser. 1994, 546, 349-35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大豆发酵食品的研究进展2012年 6 月 10 日传统大豆发酵食品的研究进展摘要:豆豉、豆酱、酱油和腐乳并列为我国四大传统大豆发酵食品,生产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强大的保健功能。

但是在其生产工艺、微生物分布、营养生理功能等方面存在着安隐患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传统发酵食品、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安全隐患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几千年来,大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大豆发酵食品也成为中国传统食品中的一朵奇葩。

大豆发酵食品不仅含有大豆中原有的丰富营养素,而且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又产生很多种对人体有极高保健作用的功能性物质,因此,在许多国家都掀起了对大豆发酵食品的研究热潮。

豆豉、豆酱、酱油和腐乳并列为我国四大传统大豆发酵食品,它们均具有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等优点,在我国有悠久的生产历史,已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好的消费基础。

过去我国生产大豆发酵食品是以家庭作坊式为主,全靠自然发酵。

这样不仅发酵周期长,而且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因此,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必须寻求工业化的道路。

而要想实现发酵豆制品生产的工业化,首先就要先了解自然发酵产品中的主要发酵微生物,然后才能从中筛选出适合工业发酵的菌株进行纯种发酵。

一、传统大豆发酵食品及其中微生物的分布1、豆豉中微生物的分布豆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以前,自古以来深受人民喜爱。

现代研究表明豆豉中含有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酶,还富含一些能产生大量B 族维生素和抗菌素的人体益生菌[1]。

根据发酵微生物不同豆豉可分为四大类:细菌型( 如四川水豆豉、日本纳豆) 、毛霉型( 如四川永川豆豉、潼川豆豉)、根霉型(如印尼天培)和曲霉型(如广东阳江豆豉、湖南浏阳豆豉) 。

自然发酵的豆豉中主要的微生物菌群为细菌和霉菌,而酵母菌较少,为非主要作用微生物,这与未经过酸浸工序的天培相似。

其中芽孢菌的数量仅为4.5~4.6 ×105CFU/g,说明豆豉制曲过程是一个混合发酵过程。

但由于细菌中除了芽孢菌外,其余菌株产蛋白酶和淀粉酶能力不高,所以制曲过程中的主要菌系应为霉菌而非细菌[2]。

曲霉型豆豉中的曲霉菌可以占霉菌总数的9 0 % 以上。

天培和纳豆是由我国豆豉传到国外后,为适应当地气候和文化而改造的产品。

自然发酵的天培中主要发酵微生物为米根霉、少孢根霉[3]等。

而纳豆生产则主要是的纳豆杆菌[4]。

2、酱油中微生物的分布我国在周朝时已有酱油生产,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色泽浓艳而成为经久不衰的调味佳品。

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酱油中含有300 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很多成分都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如大豆异黄酮、酱油色素、大豆卵磷脂[ 5 ]等。

根据原料和制造方法不同,酱油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发酵酱油、化学酱油和半化学酱油。

我国的传统酱油属于发酵酱油。

目前,酱油生产已大部分实现工业化。

酱油发酵料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发酵前和发酵后有很大的变化,从微生物优势菌群变化情况来看,低温发酵时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霉菌,再次是酵母菌;当发酵进入高温期后,细菌大量衰亡,被霉菌中少数耐热种取代,但芽孢菌的数量和优势变化不大[6]。

酱油发酵料中的主要霉菌为曲霉、毛霉和根霉,其中最重要的是米曲霉(有些酱油发酵料会受到黄曲霉的污染) ,因其产酶能力较强,工业发酵中就常选用米曲霉沪酿3.042 作为发酵种曲。

此外,酱油发酵料中主要的细菌有有益的醋酸杆菌、乳酸菌等,有害的小球菌、短杆菌、马铃薯杆菌、芽孢杆菌和粪链球菌等; 酵母菌有有益的鲁氏酵母、假丝酵母、汉逊酵母,有害的醭酵母、毕赤氏酵母和圆酵母等菌属[7]。

3 腐乳中微生物的分布腐乳又称豆乳腐,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酿造调味品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古籍中常见有酱腐乳、糟腐乳、白腐乳的记载,清朝初期又创造了青腐乳(臭豆腐)制造方法,形成了腐乳中风味独特的产品。

我国现代的腐乳的种类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红腐乳、白腐乳、青腐乳、酱腐乳及各种花色腐乳,主要是以表面的颜色、原材料的配方以及酿造后呈现出来的不同风味而区分,生产工艺过程大体相同。

腐乳发酵分为前期培菌和后期发酵。

前期培菌主要是培养菌系,后期发酵主要是酶系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

采用传统的自然发酵法生产腐乳时,在前期培菌(发酵)过程中参与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也有些品种是根霉或细菌) ,如腐乳毛霉、鲁氏毛霉、总状毛霉等[8]。

毛霉的生长大致分为孢子发芽生长期、菌丝生长旺盛期和菌丝产酶期。

毛霉在前期培菌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使坯表面有一层菌膜包住,形成腐乳的形状;二是分泌蛋白酶,以利于蛋白质水解[9]。

在后期发酵过程中,参与作用的还有红曲霉、紫红曲霉、米曲霉、溶胶根霉、青霉、交链孢霉、枝孢霉,以及少量的酵母、乳酸菌( 如弯曲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 、杆菌、链球菌、小球菌、棒杆菌等[10]。

由于它们的协同作用,使代谢产生各种有机酸和乙醇形成酯类,以及蛋白质水解产生的多肽和氨基酸,共同构成腐乳的特殊香气。

同时产生色素(如红曲霉产生的红色素)形成腐乳的特有颜色。

青腐乳中刺激食欲的特殊气味是由细菌作用的结果,所以盐分不能太高。

4 豆酱中的微生物分布豆酱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周朝 ,它在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中的重要性可由孔子“不得其酱不食”的话得以窥知。

豆酱自古以来就药食两用,历史上历朝历代医籍都有豆酱防治疾病的记载。

但是由于豆酱的生产方式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且人们对其价值认识不够,所以研究非常有限。

优良的酱类发酵剂应来源于自然发酵的优质酱类。

酱类发酵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制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霉菌占绝对优势,主要包括米曲霉、酱油曲霉、高大毛霉和黑曲霉。

第二个阶段为发酵初期阶段。

酵母菌主要有鲁氏酵母,球拟酵母中的豆酱球拟酵母、清酒球拟酵母[11]等。

第三个阶段为酱类的后发酵成熟阶段。

由于有机酸等代谢产物的积累,微生物的生长基本停止,但也还存在微弱的代谢活性。

这一阶段是酱类各种特殊风味形成的关键阶段。

二、发酵豆制品的营养保健功能大豆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同时也含有植酸和胰酶抑制剂,凝集素和抗原蛋白等抗营养因子,因而影响到人体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可以把不溶性高分子物质分解成可溶性低分子化合物,保留了大豆异黄酮和低聚糖等原有功能性物质,并产生了大豆原来没有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如VB12、核甙和核甙酸、蛋白黑素和芳香族化合物等,使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12]。

例如豆豉具有助消化、增强脑力、防治高血压等作用;酱汁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和抗变易原性,并能使放射性物质排出体外[13];丹贝中的大量黄酮具有抗氧化功能;纳豆中不仅含有可以促进溶解血栓的纳豆激酶,还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防治骨质疏松等多种功能[14]。

三、传统大豆发酵食品的安全性研究1、豆豉曲霉型豆豉中的曲霉菌可占霉菌总数的90%以上, 发现主要发酵菌株是埃及曲霉和米曲霉原变种, 而烟曲霉和寄生曲霉的存在表明豆豉的传统工艺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Hiroyuki等研究发现豆豉的食用安全性比较高[15]。

2、酱油酱油发酵前期温度较低, 适合各类微生物生长。

进入高温期(55~60℃)后, 大部分微生物被淘汰, 仅剩下一些高温且耐盐的微生物继续生长。

从微生物优势菌群变化情况来看, 低温发酵时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霉菌和酵母菌; 当发酵进入高温期后, 细菌大量衰亡, 被霉菌中少数耐热菌取代。

霉菌主要为曲霉、毛霉和根霉, 其中最重要的是米曲霉, 有些酱油发酵料会受到黄曲霉的污染。

酱油发酵料中主要的有益细菌为醋酸杆菌、乳酸菌; 有害细菌为小球菌、短杆菌、马铃薯杆菌、芽孢杆菌和粪链球菌等。

有益的酵母菌有鲁氏酵母、假丝酵母、汉逊酵母; 有害的有醭酵母、毕赤氏酵母和圆酵母等菌属。

产膜酵母是引起酱油污染的主要菌, 影响酱油的感官和营养品质。

其安全隐患以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的危害最大。

产膜酵母是引起酱油污染的主要菌。

比如异常汉逊酵母和膜醭毕赤氏酵母这两种酵母就会在酱油表面氧化生长,并形成白色的薄膜,从而降低酱油的感官和营养品质。

当酱油的盐分降低至15% 以下还会生成一些对酱油品质产生不利影响的乳酸菌,如胚芽乳杆菌,降低酱油的风味。

3、腐乳腐乳发酵过程中参与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也有根霉或细菌), 如腐乳毛霉、鲁氏毛霉、总状毛霉、雅致放射毛霉等。

自然发酵的腐乳有可能被大肠菌群、芽孢杆菌(如蜡状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杂菌污染。

时有发生的腐乳变臭现象为丁酸菌和枯草杆菌污染。

如果腐乳变红, 则有可能是污染了雷黏质沙雷氏菌, 并伴有恶臭。

另外由于活性很强的蛋白酶的作用, 有升高pH 的可能, 进而增加了食物传染病毒的污染机会。

自然发酵的腐乳还可能被大肠菌群、芽孢杆菌(如腊状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12]等杂菌污染。

当食品中蜡状芽孢杆菌数高于1×103cfu/g时, 对消费者将有潜在的危害。

某些腐乳产品中枯草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的数量较低, 说明改善卫生条件和改进生产工艺, 可以生产出优质、安全的腐乳产品。

腐乳变臭的防止措施有: (1)筛选酶活力高、适应性强、控制杂菌能力强的菌株; (2)腌胚盐量不能过低;(3)封口要严, 减少污染机会;(4)容器刷洗要干净,环境卫生要符合要求; (5)避免腐乳离开汁液在空气中暴露。

4、豆酱由于传统豆酱在发酵过程中采用敞口的自然发酵方式, 因此, 在酱中极易染上一些对豆酱的风味产生不良气味或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杂菌或致病菌。

中科院微生物所与北京市卫生防疫站曾对我国酱油生产用菌种进行了黄曲霉毒素产毒能力的研究, 结果发现了4株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菌种[16]。

四、问题与展望大豆发酵食品含有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功能性成分,它的营养价值是早已得到肯定。

有人预言到2020 年世界大豆产量的一半将用于制作大豆食品,东方的豆制品将风靡全球。

豆豉、酱油、腐乳和豆酱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发酵豆制品,是我国宝贵饮食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17]。

对这些传统的发酵大豆食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实现生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继承、发扬、发展传统发酵食品的努力方向。

当前世界各国都注重传统发酵食品的发展,日本纳豆早已实现规模化生产;韩国也大力发展泡菜工业,使泡菜这一传统食品成为该国重要的出口产品;南非的mageu 也实现了工业化。

然而,人们对发酵过程的生化背景知识缺乏,导致许多传统发酵食品存在安全性问题。

因此今后要进一步了解传统发酵食品的微生物和生化背景,明确传统发酵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功能性,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证其安全性,为人们提供既营养美味,又安全可靠的发酵食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传统发酵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未来的发酵食品更朝向功能化发展,传统发酵食品的市场必将更加广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