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读书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读书报告

十月份《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建筑·文化·精神

作者简介:作者汉宝德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建筑家,出生于山东日照,台湾人。在他早年时期,曾赴美获取哈佛大学和普林大学硕士学位。在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古迹修护、博物馆经营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代表作有《建筑精神向度》、《亚洲建筑散步》、《透视建筑》等。现为“总统府国策顾问”、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曾在2010年,获得“第二届中国传媒建筑奖”的杰出成就奖。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建筑文化的经典作品。它不同于其他的关于建筑文化作品视角,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角度来看中国的建筑。从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文字、文学与建筑、人生的建筑三大方面进行阐述,逐渐深入,使我们能够在对中国文化特质有了解的同时更好的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的包容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价值和意义。

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触有一下三点:

(一)建筑与文化结合,以一种全新的文化的视角看待建筑。

建筑不应该是一种理性的产物,建筑是一种文化,建筑的每一种现象都有文化根基。建筑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包装,因此先前建筑的一切价值以维持生命为主要目的。原始的信仰是最基本的文化要素,然后逐渐发展成为原始宗教。风水是求生的机制,在古代建筑中,砌墙用夯土,古代称建筑为土木,土是吉象,据中央,主方正,与木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体现了建筑是一种生命建筑的特点,也印证了远古建筑是远

古文化的体现。从文化方面看中国建筑的三个段落,秦汉是中国建筑的起源,唐宋是成熟时期,明清是衰退期。这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轨迹是大体一致的。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中国刚刚实现了大一统,文化在一个较为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发展。秦朝的篆书、度量衡,汉代的汉赋、汉服、礼仪、隶书等等具有汉代特点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启蒙发展阶段。经过了七八百年的发展,经历了战乱、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秦汉三国的朝代变更,中国来到了最繁荣开放的时代—唐宋时期。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的治理,人民的努力下,经济高速发展,政治清明,文化开放、发展。在丝绸的出口、茶业的发展、陶瓷外贸的兴盛、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基础、以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房谋杜断的努力、魏征等著名谏臣的努力为基础的政治清明的条件下,中国文化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优秀词人大批涌现,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大批优秀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像《水调歌头》、《将进酒》、《醉花阴》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其次,在书法、绘画等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火药、印刷术的发明是唐朝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唐宋的无与伦比的辉煌文化给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唐宋的建筑大多呈献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景象,屋脊较高,岩角起翘,呈现出一种飞翔的状态,展示了一种向上的追求。建筑规模大,气势宏伟,俯视景物,给人一种包罗万象的感觉,与唐宋开放包容的文化特性相呼应。由于唐宋诗词的发展,文人开始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唐朝开始产生完全没有逻辑的景观空间组织方式,出现了形象重合、交叠所产生的诗意。唐宋建筑也有不同。宋朝的文化没有唐朝的那种包容开放,呈现出略微的向下内省的状态,因此江南的庭院逐渐发展。与那些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相比,江南庭院显示出一种小家碧玉的情态。犹如一个身在闺阁的害羞女子,安稳、沉静、又有些许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江南庭院的建筑是没有办法一眼看完的,需要耐心去品味。庭院中的建筑旁边大多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树木茂盛的生长,把屋子遮挡起来,这样在夏天之时屋子中就不会太过炎热,显得别有一番韵味,而且

与内省的文化特点深深呼应。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因此明清建筑,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多样化,符号性增强。中国自唐朝起,佛教文化兴盛,因此,从唐朝开始,各地的佛教建筑增多,使中国古代的建筑更加多元化。

(二)中西建筑的对比

这本著作的题目虽然叫做《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但并不仅仅阐述了有关于中国建筑的内容,更通过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从而更深的了解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别,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别造成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别。没有宗教就没有纪念性的艺术。建筑是一种纪念性的艺术,与宗教息息相关。西方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宗教的永恒的精神反应在建筑之上,宗教的精神亦反映在建筑之上。卢浮宫、埃菲尔铁塔,无一不体现出一种永恒的气质,它在那里静默着,俯视着世间的变化,物是人非,只有它是永恒的,不倒的。帕特农神庙在建筑上所下的精准功夫,甚至达到了一种眼睛觉而不察的程度。

(三)建筑自古至今一直体现出一种人本的精神。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建筑,都蕴含着一种人本精神。但是,西方和中国的人本精神是有很大不同的。西方的人文主义建筑是有意识的,有哲学基础的。我国的建筑也是人本的,但这种精神是因为我国文化是现世的,未受宗教钳制的,因此不具有神权的严厉与威仪。还有一个问题,中国自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都可以说成是一种专制社会,为什么还说建筑自始至终体现着一种人本精神呢?我想这还是应该回到这本书一直所强调的一种角度——建筑与文化紧密相连,建筑是深受文化影响的。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思想,孟子对“仁”

的思想予以发展,提出了“仁政”,而且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是我国民本思想的启蒙。到了汉代,董仲舒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是民本思想进一步加深,儒家也成为中国正统思想。从而使民本思想在中国更加的官方化。到了明清时期,黄宗羲等大哲学家提出的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思想,强烈批判封建制度,使得民本思想更加进一步的发展,是民主的一次觉醒。中国的建筑体现了一种家族之上的观念。其在空间表现上的第一个特点即为内向性。对于中国古代甚至于现代而言,家族的本质是族内的独立与完整。因此,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为院落住宅。院落为主,院落为正,铺砌方正,室内高,使得住宅呈现出一种方正,端庄,严肃的感觉,高墙大院又体现了家族的完整性。第二个特点呢就是秩序性。古代的中国人一直被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所束缚。知道现代,伦理道德的观念对人民还有影响。这种观念体现在建筑上为建筑的主从分明。在古代,长辈一般住在主屋之中,体现他们在家中的独尊地位,作为小辈必须住在偏房,以示对长辈的恭敬和顺从。形成一种纲举目张的状态。第三个特点即为生物性。家族是有机多变的,当长辈去世,需要有人来继承家业,维护家庭的完整和独立。在中国,一向是长子继承的制度,长子一旦继承了家业,必须要广大门楣。这也体现了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与建筑的一种交融性。中国古代在礼制的严密外表下,依旧保存了人性的活力,把自然生活宗教化,体现了一种包容性的特征。

由此,我还是强烈推荐大家读这本书的。看过园林,宫殿的人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别具一格的风姿,但究竟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这本书可以给你答案。通过读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了解关于中国建筑文化的基本知识,让你对中国建筑有更多了解。更主要的是,这本书会带领你用全新的文化视角的方法看待中国建筑,让你能够把建筑与文化相融合,充分领略建筑为什么会被成为凝固的文化,深切感受到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建筑是每一特定时代的文化反应这句话。而且,你还可以从中发掘自始至终的所隐藏在建筑,文化背后的精神层面的东西,那就是人本精神。你可以从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中逐步了解中国人本精神的发展,也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