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阅读教学方法改革
浅谈小学语文“1+x”多文本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1+x”多文本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1+x”多文本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以往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继承和延伸,又具有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学“1+x”多文本阅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精细化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
一、精读与扫读相结合。
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精读和扫读相结合,即先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抓住文中主要内容或重要信息,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进入精读环节,深入挖掘文章语言运用,发现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深邃思想的表达等内容。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多元文本交叉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多种不同类型的文本,如诗歌、小说、散文、新闻等,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文本进行交叉阅读,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三、激发情感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和情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从阅读中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欲望和热爱。
四、贴近生活实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阅读的依据和思想,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阅读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并积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启发思维和创造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思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言外之意,挖掘文章含蓄的思想,唤醒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创造力,使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1+x”多文本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应该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情实际进行灵活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达到既有益于学生学习又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及策略
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及策略第一篇: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及策略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及策略第一部分明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按标施教一、各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联系和区别(一)读书技能要求:低年级强调把初读落到实处,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学习默读。
中年级一是要继续抓好朗读,逐渐将其演变为预习要求;二是要学会并加强默读、略读的训练,并能粗知大意。
高年级要进一步提高朗读、默读技能,并能独立自能地阅读课文。
(二)识字教学要求:低年级强调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
中年级依然要予以关注,但是写字的指导不必过细,要充分关注已有的知识经验。
高年级则强调自主识字,教师只需在关键处点拨。
(三)阅读理解的要求:低年级把理解定位在了解词句的意思上,能读懂童话、寓言、故事和诗歌。
中年级一是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二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高年级一是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三是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等。
篇章林冲(四)关于积累的要求:低年级强调必须把熟读背诵落到实处,丰富原始积累。
中高年级一要坚持抓好熟读背诵;二要注重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三要拓展阅读的范围,增加阅读量,逐渐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以上三个学段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一个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和人文素养为目的,以感受、理解、积累、应用为重点,相互联系而又不断提升的目标体系。
梭鱼、天鹅、虾第二部分明确各学段学生的阅读水平──以人定教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1、阅读的习惯较差2、阅读的自动化程度不高3、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4、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第一学段抓好四个重点,一个加强:1、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五篇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五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五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五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五篇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起点阶段的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读的乐趣”。
《小母鸡种稻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不仅插图形象生动,而且语言活泼易懂,符合儿童口语习惯。
教学时通过自读、互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同时《小母鸡种稻子》一文富含劳动教育意义,且前三段结构相似,依据课改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领会课文潜在的思想教育内容,提高品德修养。
[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14个生字,会用“愿意”口头造句。
教学流程:一、唱唱读读,导入新课1、师:早晨,太阳露出了笑脸,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小喜鹊呀,小蜜蜂呀,都从树林里飞了出来,鸟儿们又开始欢快地唱起歌。
同学们,请听——(多媒体播放《劳动最光荣》的曲子)2(出示歌词)学生朗读这首歌词。
3、师:同学们,知道“幸福的生活哪里来吗?”(要靠劳动来创造)是呀!劳动最光荣!今天,让我们顺着歌声(音乐声起)一起去认识一位劳动小能手。
(师手拿一张小母鸡图片,边演示边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指导认识并读好“种”这个多音字)5、设置悬念: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评:童话般的导语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欢快的乐曲带着学生走进课文,小母鸡生动的动画形象、悬念的设置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浅谈小学语文沉浸式阅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沉浸式阅读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硬性的知识背诵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人们也在逐渐意识到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更多的实践和体验,这便是沉浸式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的建立。
沉浸式阅读是指在阅读时将学生带入想象情境中,让学生投身于阅读中,以达到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的效果的教学策略。
本文在探讨沉浸式阅读的实际操作时,将详细介绍沉浸式阅读的教学理念、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法,并且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一、沉浸式阅读的教学理念A.简介沉浸式阅读教学策略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阅读时完全沉浸,这种沉浸不仅限于阅读的内容,还包括学生思考和想象的过程。
通过创造一个场景,教师以及学生可以一起陷入其中,合作实现共同的体验,创造一个更加深刻的体验,教师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B.教学重点沉浸式阅读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时有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以便更好地领悟阅读内容、加载例如情感和意义等更加深刻的因素。
对于教师而言,沉浸式阅读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所选的语文材料中去,进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创造力。
C.教学方法1.创造情境沉浸式阅读的核心是创造情境,教师需要建立场景的多维度,包括人物、环境、动作、心理等,让学生在场景中感受到文字传达的信息。
举个例子,在教授《蟋蟀的告别》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以蟋蟀与主人公之间的情感互动为依托,创造一个逼真的场景,让学生融入其中。
2.让学生参与为了更好地实现沉浸式阅读的效果,教师需要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也可以得以加强和拓展。
3.使用合适的教具合适的教具也是实现沉浸式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来快速创造情境,增强创造学生的视觉、听觉等体验,帮助学生获得更加深入的阅读体验。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创设丰富多样的阅读环境和资源。
语文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建设丰富多样的阅读角和图书角,提供丰富的图书、报刊、杂志等阅读资源,让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丰富多样的阅读素材,开展阅读推荐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课堂讲解和听讲,学生较少参与阅读过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如小组合作、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让学生充分参与阅读活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如预测思维、推断能力、归纳总结等,提高他们的阅读效果和速度。
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阅读训练活动,如扩展阅读、速读训练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四、开展主题阅读活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强调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利用课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主题的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五、注重情感体验和思想品味。
语文阅读不仅是对文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品味。
教师可以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注重学生对作品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感受和体味,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喜爱和追求。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分析和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设丰富多样的阅读环境和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思维能力,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注重情感体验和思想品味。
读思议导写五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建构(共5则范文)
读思议导写五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建构(共5则范文)第一篇:读思议导写五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建构(共)“读思议导写”五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构建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课程标准指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通过多年教学和参加听课、教研发现:对课文语言文字、表达形式虽有所关注了,但未有根本性改变,依然存在耗时低效的问题。
学生的读缺乏认真思考,教师缺乏阅读引导,而且重要的是忽略了写的环节设计。
一、语文阅读课的普遍现象首先,理解内容浅层问答多,积累运用语言领悟表达形式少。
一段话学生只初读了一遍,还不知道读得怎么样,往往就爱问“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读的次数太少,没有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
再者教师主观意图强势牵引多,学生自主自由学习少。
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流程教学,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提问一个问题接着一个,师生对话连续不断。
但是这样捆绑学生的学习方式,剥夺了选择的权利,禁锢了思想自由。
三是热热闹闹发言交流多,学生朗读默读自读自悟少。
课堂安排自读自悟的时间十分短暂,少有学生静悄悄地读书思考和练写。
多数时间花在热热闹闹的发言交流上,以表面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幻象,掩盖个体生涩艰困的真实学情。
经常以集体讨论代替独立学习,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二、解决当前现象的办法采取“读——思——议——导——写”五步教学法,构建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阅读教学“ 五步教学法”,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已越来越得心应手。
“ 五步教学法”即:“充分读书----足够思考----热点议论----适时引导----拓展写作”五个教学步骤。
该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全过程中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中“有目的地阅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中“有目的地阅读”的重要性摘要:想法永远是行动的前提。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明白,学生素养和文学知识的提高,不是仅靠机械化讲课、刷题、写作业就能轻易实现的。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对学生急功近利,只注重成绩,而把“人”的概念抛在脑后,只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目的的阅读”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专注力,在另一个维度上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因此,本文分析了“有目的阅读”的机制、应用和效果的有效性,以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重要性、语文教师、学习兴趣一、学生对阅读基础的建立小学生的思维在六年内提升很快,在低年级容易成型,而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阅读习惯,思维相对自由度较差。
所以,针对性阅读是建立在创设问题,寻找答案的基础上的。
学生在阅读前要提前准备好问题,这是有针对性阅读的必要前提。
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很难屏蔽,比如增加数量,思考深度,生词。
如果学生仍然通过按顺序通读来划分段落,没有重点地阅读,一定程度上会出现低效的阅读结果。
在重点的驱动下,学生会尽快梳理文章结构,集中阅读。
二、有目的性的阅读如何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文章?要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减少阅读无关材料的干扰。
其次,课后练习往往是经典的总结性的,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冲突的重难点。
教师要在课后习题中找到考核学生阅读能力的节点,逐步引导学生先理解文章主题,进一步理解文章背景和写作手法,进一步独立分析文章的亮点和难点。
阅读目的是由课本提供的,我要求学生先看课文提示,做到心中有数,再带着阅读目的浏览课文,从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次回到学习提示,明确三项任务要做什么。
教师要适当提醒学生文章的关键思想和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的情感,让他们更好地有目的地阅读问题。
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
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摘要语文学习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外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延伸,能很好的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越来越引起重视。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课外阅读能使小学生对课内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培养高尚的情操,拓展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使其健康成长,促进终身学习发展。
本研究是通过在小学实习时调查以及搜集国内外与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等方法研究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的现状,发现现状中存在一定问题:进行课外阅读时缺乏指导,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够充足,阅读习惯也仍需进一步培养。
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家长、教师和学校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的质量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阅读;课外阅读目录摘要Ⅰ1.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1研究目的 11.2.2研究意义 1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1国内研究现状 21.3.2国外研究现状 31.4研究内容及方法 31.4.1研究内容 31.4.2研究方法 31.5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42.相关概念界定 42.1小学中高年级 42.2阅读 42.3课外阅读 43.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分析 53.1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的现状 53.1.1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的内容 53.1.2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的兴趣 53.1.3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的习惯 53.1.4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的时间 63.2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63.2.1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缺乏指导 63.2.2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缺失 73.2.3小学生阅读习惯不良 73.2.4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没有得到保证 84.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现状的改进策略 84.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鼓励学生丰富课余生活 84.2家校合作,发挥促进作用 94.3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94.3.1定期举行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94.3.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94.3.3学校及时更换图书馆书籍,保证学生阅读资源 10结论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1.绪论1.1研究背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中指出: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总数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课外阅读总数量不少于100万字。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阅读教学变革的新认识及践行分析
的理论, 即小学阅读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很不成熟, 但总 有成熟的那一天 , 我们需要的是足够充分的时间 , 以及实
育留 下一点理想”在新时期, 。 有了小学阅读教学的课改之
路必须走下去的共识 , 思索变革 中的控摆问题 , 确定践行 价值取向,追问阅读教学提升质量的有效理念及策略, 可 言是当下的燃眉之急。
一
说: “ 那我摘一个最小的西瓜给你。小女孩却不同意。不, ” “
我想要一个大的。 我就挑那个小西瓜 , 不过, 我要过一个月
维普资讯
学 科 教 学 探 索
E uain l rciea dI e rh d ct a at n ac o P c s
2
7
新 课 程 帚 下 小 学 阅 读 教 学
文 革 的 新 认 识 反 践 析 亍
钟 发 全
( 重庆市石柱县河嘴小学 ,重庆 4 9 2 ) 0 1 3
践者的智慧与耐心。 目前变革走新路的关键是 , 小学阅读改革需要 的不仅 仅是理性 , 必须在实践中去继承与再发展。梳理当前的小
学阅读教学中的“ 课程改进”即“ , 课程决策” 课程改进 和“ 过程”发现绝对不是一些人“ , 超越课 程与教学分离” 后的
论述 , 耸人听闻已到了削足适履 、 缘木求鱼的边缘。 课改已
、
小学阅读教学需要结合新课程去再认识
简单的 课程即学校教学的 目 说, 科 和过程。小学阅读
教学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发生 了多方面的变革 , 特 别是观念上的变化 日新月异 , 而广大教师的 实践滞后, 实是横在当前的最大障碍 和矛盾。结合新课程改革中已 有的成绩去不断完善, 才是
小学阅读教育优化阅读策略的教学方法
小学阅读教育优化阅读策略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阅读教育中,优化阅读策略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的有效方法。
本文将探讨几种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一、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
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一个小型图书角,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例如朗读比赛、阅读分享会等。
此外,为了孩子们能够安静地阅读,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阅读时间,让学生专心投入到阅读中。
二、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方法1. 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程度,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读物,让他们逐渐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有挑战性的读物,提高他们的深度阅读能力。
2. 视觉辅助教学法借助图片、图表、图像等视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制作相关的视觉辅助教具,并与学生一同使用,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合作学习法促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提高阅读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讨论会,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和理解,从而拓宽阅读视野并提升阅读技巧。
同时,教师可以适时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阅读策略。
4. 多元化阅读材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
这可以包括故事书、科普读物、报纸杂志等。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广泛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一定的时间,并提醒他们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
同时,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选择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评估和反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表现,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别测试、口头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面临的困惑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面临的困惑及对策课改几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流方向正确,形势喜人。
但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确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以议代读、以提问代读等。
对于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更多的问题、困惑和差距,现结合农村小学教学特点及存在的几点问题,浅谈几点解决的策略。
困惑一:新课标把握不准,教材解读不透。
实实在在地讲,有很少一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真正了解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真正掌握所教学段的教材在新课标中阅读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定位是什么。
不明白阅读教学目标,或者是一知半解把握不准,教师在课堂上就不会真正搞明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方向错了,那阅读课堂教学效率就可想而知。
教师不明白新课标在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要求,不能深钻细研教材就会出现专家分析的诸类问题。
对策:新课标把握不准,教材理解不透是导致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也是农村学校的共性问题。
备课中我们教师要认真深入地研究一下新课标,系统分析解读一下教材是很有必要的,互相交流,弄清方向,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困惑二: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事物产生兴趣。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对策: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让课堂的时间浪费掉,教师们必须控制好时间,避免迟到,防止外界干扰,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重要的事情,是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学的,但不是可以随便浪费的。
我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最感兴趣的话题或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他的问题可放到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或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再交给老师,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五步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五步法摘要: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
常用的有以下五种方法即单元整体教学法、布局变序教学法、整体循环教学法、读议讲练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五步教学法为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分析,总结出五步教学法。
一、单元整体教学法单元整体教学法是以教材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通盘考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
强调突出每种课型(讲读课、阅读课、独立阅读课和基础训练)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把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读写知识,运用到阅读课和独立阅读课中去,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到以切实提高。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1.视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
教学之前,应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药达到的教学目的。
2.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一个单元各类课文的教学,如果在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概况,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则是零散的。
这不利于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功能。
因此,应在教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以“读写例话”的内容为线索,复习该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加深印象,提高运用的能力。
3.知识迁移,课外延伸,促进能力的全面提高。
除在课内抓好各单元的读写重点训练外,还可开展丰富的学科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写作素材。
二、布局变序教学法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指针对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教学方式,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为目标,采取一系列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
一、培养阅读兴趣。
要让学生从小就培养阅读兴趣,可以从课外阅读入手,引导学生读一些包括故事、诗歌、人物传记等的优秀文学作品,同时鼓励学生多读生活中的实际材料,如报纸、杂志等。
教师可以组织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和阅读心得,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注重阅读策略的教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教会学生如何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关键词进行理解和推断;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强化阅读训练。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教授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而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进行反复的实践和训练。
教师应该增加阅读训练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多读多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信息提取、推理判断等阅读技能。
四、开展阅读互动。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交流。
改革的阅读教学方式应该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五、融合技术手段。
在现代社会,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可以借鉴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和听读来进行阅读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线上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
以上就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的一些建议。
通过培养阅读兴趣,注重阅读策略的教授,强化阅读训练,开展阅读互动以及融合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小学语文“1+x”多文本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
DOI:10.19392/j.cnki.1671 7341.202009056浅谈小学语文“1+x”多文本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张卫红 徐艳丽新华区乐福小学 河南平顶山 467000摘 要:纵观目前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传统的小学语文“单篇精读”阅读课型的教学实效性不够强,语文教学幸福指数低,多数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策略较少,缺乏与学生多层次的交流,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较弱。
基于以上教学现象,我们通过巧设议题,激发期待的阅读策略;内容整合,掌握连结的阅读策略;深度思维,掌握提问的阅读策略;方法多样,掌握节奏的阅读策略等四个方面对“1+x”多文本阅读课堂进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愿望,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关键词:“1+X”;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1+X”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即一节课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内或课外阅读的文章。
此课型对教师而言,是通过“1+X”多文本阅读实现对课文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再学习,以多文本阅读教学促进课堂阅读教学改革。
一是可以增强教师课程整合能力;二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三是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益;对于学生而言,通过“1+X”多文本阅读的方法引领,在阅读素养方面应该有四个层级的提升。
一是阅读素养的增值(应用与创意)。
二是阅读能力的升华(评价与反思)。
三是阅读思维的进阶(比较与整合);四是阅读习惯的养成(辨识与提取)。
那么怎样更有效地进行“1+x”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巧设议题,激发期待的阅读策略所谓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讨论的话题。
一组选文中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话题。
一个好的议题既能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又能激发学生共同阅读、分享的兴趣。
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这三篇课文都是神话体裁的文章,在对这三篇文章进行组文时,我们可以选择它们内容的共同点,每篇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神话人物“大禹”“愚公”“夸父”,那么,可以把这组多文本的议题定为“了不起的神话人物”。
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
”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比具体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
作为教师,只有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才能有助于小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1.缺乏整体教学观。
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整体感知。
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通过感觉、知觉获得的,是从直观感知开始,在感知基础上形成整体知觉。
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从“应试”教育观出发,偏重于在字词句的训练上下功夫,忽视了阅读教学,导致学生阅读训练不足。
小学语文课堂一旦缺乏阅读训练,必然导致小学生不能流利地开展阅读,小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和理解难以形成,阅读兴趣难以激发。
2.教学方法选择单一。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多元合作”教学方法的应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也因此充满了活力。
但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目标、内容、方法理解的错位,造成语文阅读教学尽管活动时间多,但不注重阅读方法的选择,没有发挥出各种阅读方法的优势效用,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好,达不到预期目标。
3.教学过程缺乏情感。
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情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4.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够。
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仍然局限于课文,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跟读或者自读,然后教师基于文章范围内讲解课文、完成课后习题,一节语文阅读课就结束了。
这种教学方式是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的,一方面使阅读变成完全抽象的东西,不利于小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另一方面容易使小学生形成“阅读无用”的错误印象,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
这种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既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课后“阅读链接”的应用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课后“阅读链接”的应用策略作者:邝有兰来源:《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12期摘要:在教材改进过程中,课后阅读内容不断增多,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理解、分析、写作等语文能力。
通过探析小学语文课后“阅读链接”的应用方略,以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综合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阅读链接”;应用小学阶段,教师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基于课内阅读文章的有限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其中课后“阅读链接”是帮助教师为学生筛选阅读内容的重要路径,它能确保课后阅读内容与学生理解能力相契合,符合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基于此,为助推小学语文育人活动的科学发展,探析小学语文课后“阅读链接”应用关键、难点及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语文课后“阅读链接”应用关键1.教材为基。
教材通过改革增设若干课后“阅读链接”,可指引教师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应有效应用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达到充分运用课后“阅读链接”的目的。
例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生开始接触小说,教学中教师紧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环境,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小说的认识,课后“阅读链接”安排了高尔基的小说《童年》内容梗概及一个节选。
我在组织学生阅读《童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近阿廖沙,我鼓励学生搭建“课后阅读小剧场”,将课后阅读内容以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赋予课后阅读趣味性,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小学语文课后“阅读链接”得以有效应用。
2.学生为主。
教师应以学生阅读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灵活选择课后“阅读链接”内容,基于链接内容为学生自主选择,相较于教师硬性要求学生阅读某篇文章,以学生为主导引其自主阅读,其可以学习并积累更多知识,继而发挥课后阅读的教学优势。
例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课后的“阅读链接”安排了三篇阅读文章。
小学语文四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策略(2)
小学语文四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策略(2)小学语文四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策略五、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
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
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
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写随笔,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和丰富学生视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有效阅读方法2017-05-12 17:32 | #2楼阅读能力是人一生的重要能力。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到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将来的继续学习。
因此,在历来的语文教育与改革实践中,阅读教学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往往很难达成,阅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经常不能落实,学生一学期学习十几节课文,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上百篇课文,还是不一定能有效的独立阅读。
而且,好多学生随着年级的提升,甚至越来越丧失阅读的兴趣,这不能不为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
笔者认为,作为基础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立足于保证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阅读。
一、让学生喜欢阅读-----使阅读更加自由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
”阅读只有插上自由的翅膀才能真正感受阅读的味道,在联想与想像的空间里学会理解,发展思维,陶冶性情,进而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教学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教学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教学叶圣陶先生语:“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吕叔湘先生在谈什么是语文时也明确指出:“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
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
”课程改革行进到今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呈现了较为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交融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体现在第一课时,还体现在第二课时,体现的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住第二课时的特点,取得“走一个来回”的实效。
一、理清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毋庸置疑,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初读探究,理解内容,感悟情感,应注重以读为本;第二课时的任务是扎扎实实地做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的训练,深入地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因素,并进行更多训练;在回顾第一课时达成教学目标基础上安排相关的拓展阅读、拓展练笔。
二、明确第二课时的阅读目的“读”在两个课时中的目的、程度是不相同的。
第一课时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达到理解感悟的目的,在理解感悟基础上再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出理解。
读通、读顺、读出感情,是有层次的读,读要贯穿整节课。
第二课时的读是对第一课时的升华、深入,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表达的巧妙和作用,从而探究表达的方式,经过拓展来练习表达的运用。
两个课时中,“读”的作用很重要。
三、探究第二课时阅读的有效策略对于第一课时的“读”的策略,研究了很多,方法很多。
如何在第二课时读好?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 1.回顾内容读。
学习不能灌输,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第二课时开始应该回顾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迅速读后思考并简述来达到回顾课文的目的。
小学阅读教学实施方案(通用5篇)
小学阅读教学实施方案(通用5篇)小学阅读教学实施方案篇1一、课题的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要求回归语文的本体,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摒弃过去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
因此阅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就更加突出。
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
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提高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要想运用好这些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阅读,熟练的读,理解的读,深入的读,有感情的读。
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进而理解文字表达的各种感情,从而学会使用这些文字。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阅读课热热闹闹,感悟不深。
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代讲,阻碍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
或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发展空间极为有限。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对年级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阅读教学流于形式,真实的课堂上,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阅读教学的形式太单一,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我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效果最大化。
浅谈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小学生的课堂专注力
扌采索•课改爲坛JF 浅谈如何通过阖锲培养小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张茸茸(兰州新区中川镇赖家坡小学,甘肃兰州)摘要:在教育体系逐渐完善的今天,社会各界对小学的教学要求逐渐提高,阅读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只专注讲解,导致学生对阅读的理解片面,不能深刻理解阅读的意义。
在新课标的基础上,老师应该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使阅读成为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并适当把握课堂节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的专注力,激发阅读兴趣。
创设小组互动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中提高学习的热情,培养学习意识,进一步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专注力所谓专注力,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学生阅读能力要提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专注力是听课的基础,著名学者曾说过:“天才就是要集中注意力。
”并且许多的研究也发现,成绩好的学生的共同点就是具有良好的课堂专注力。
因此,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专注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背景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中,老师只是一味地讲解自己阅读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注力,而且阅读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局限了阅读素养的形成。
如果老师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学习,就没有系统有效的教法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学生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
还有存在于家长的问题,有些家长只是以学习成绩为考量标准,只看中考试成绩,没有全局意识,这造成了小学生阅读的缺乏。
好的阅读,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成绩,提高课堂的专注力,也能使学生的阅历不断提升,开阔眼界。
因此,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阅读无疑占据着很大的地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至关重要。
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目标不明确每门学科都有其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本门学科有指导作用。
当今的语文阅读中,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对阅读的教学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的,老师一味地进行讲述,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对专注力也没有很好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方法改革——以二年级为例【摘要】《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试行)》已推行了两年了。
这两年来,随着新课标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评价标准》的推进,教学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片面到辨证,从错误到正确,做法也随之而有所改变。
小学阅读教学方法改变来源于教学的实际,来源于学生的实际。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前言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精神状况,由稚嫩的幼儿变成了初涉世事的小学生了,与刚入学时相比,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作为教材的选文因学生的成长而有所变化,在内涵和语言上渐趋深奥。
我想,教学要求也应该水涨船高,初始阶段重在培养阅读的习惯,二年级就应该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从激发阅读的兴趣,授以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逐渐引导学生去细细地品味语言,主动地运用语言。
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体现特性,引导主动探究(一)抓住感性而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体察人文情怀如果说语言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感动人的艺术,那么语文就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被选进教材的文章都包含着浓郁的感情色彩。
新的语文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很多,而且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如《风娃娃》、《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假如》等。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之中,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体察人文情怀,接受情感的熏陶、感染。
如《从现在开始》一课可采用模拟体现,来实现感情迁移。
课文中有一个片断,轮到袋鼠上任了,让学生跳着走路一分钟。
低年级的孩子就很喜欢跳,一下课就蹦来跳去的,在他们的世界里,感觉跳着走路是很好玩的。
结果孩子们都累坏了,跳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让他们说说自己跳完的感受,这样真正体会到了“袋鼠直摇头”的语境。
(二)展现具体而直观的形象,引导学生体验阅读乐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游戏。
画画、唱歌、表演都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
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
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到“学生”的固定角色,常常使学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必然影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有创意的活动。
《从现在开始》课堂教学中,课前每位学生在胸前贴上自己喜爱的动物的彩色图片,教师胸前贴上了“狮子王”图片。
狮子王退位,代表动物的学生竞争当“百兽之王”,以不同语气上台发表上任宣言。
师生共同参与角色转换,教师转换成“狮子大王”角色,学生转换成自己喜爱的动物王国里多种动物角色,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与教材间的距离。
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点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教师关注全体学生,鼓励每位学生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
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使学生在情感驱动下,积极投入自己的体验,获得独有创意的感受。
如“议论纷纷,叫苦连天”是本课重点词语,光靠教师讲解,就显得枯燥无味。
教师巧妙地融词义理解和情感体验于一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词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
这样看来,角色转换完全可以让低年级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
《评价标准》二年级朗读方面要求:能尝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努力读出感情。
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用这种方式教学,如模仿课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课文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表演《酸的和甜的》、《称赞》、《纸船和风筝》和《从现在开始》等课文,“神气十足”、“郑重”、“迫不及待”这样的词语,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出角色,表演出相应的神态和动作,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常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教学的乐趣。
二、强化朗读,指导语言感悟(一)以读激疑,着重整体把握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什么叫学习的全过程呢?我们在阅读一篇新的文章的时候,不是一开始就能全部能读懂的,会遇到一些疑惑,而且这些疑惑是自己产生的,并不是什么人给我们的。
在读第二遍时,可能一下子弄懂了一些,有些确实弄不明白的。
查字典,翻资料,再读一遍就弄懂了。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学习的全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以往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自己设计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人为地割裂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师所引导学生经历的过程,是被动的、不完整的、残缺的学习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阅读形式去充分地阅读,通过自读,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试着解决自己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落实各课时读的要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把握到课文的整体。
低年级的阅读课一般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在读的要求达到后,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并试着提出一些问题。
第二课时,抓住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多读关键词句来弄清这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这是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理解基础上的对课文的一次整体把握。
第三课时重点是背诵或复述,并注意读写结合,迁移运用,丰富自己的表达。
然后再质疑,这时的质疑,可以说是对所学内容质疑,也可以对不是学习目标那部分内容的质疑,鼓励学生努力解决问题,把解疑延伸到课外。
当然,每课时的教学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灵活的变动。
(二)读中点拨,以语感培养为重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不是教师仅仅让学生大量、充分、多种形式的读就能完成的,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过程中,还是要给予相应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以帮助学生确实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如何引导和点拨呢?1、创设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之首,明显是需要我们着重关注的阅读目标。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就是要激活学生与课文有关的已有生活经验,使读书成为一种需要,使学生在迫不及待的心态下进入阅读,为语感培养奠定良好而积极的心理基础。
创设情境,对于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主要体现在阅读的导入过程,用简洁生动的导语,或借助挂图、实物、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引入课题情境,而不是枯燥呆板地提出指令性的行为要求,以及表面上看谁的声音大、表现好,这样无疑是为别人强迫自己读书。
2、借助语境《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能“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这样的了解词句的方法是最科学、最合理的。
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更”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理解豌豆方法的好,为学生铺路架桥,让他们自主发现并理解“更”字的妙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巧用设问,引质疑问难(一)精心准备设问的样本《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尝试用提问的方法理解课文。
自主学习时,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这的种方法,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难道教师一提问学生就要像计算机一样进行程序式分析?在我看来,必要时教师的设疑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少而精,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确实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价值。
同时,教师的设问,还应该成为学生质疑问难的好样本。
(二)开源引水的设问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我是什么》一课教学中,既要依托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师提出一些关键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如果你是它,你最想变成什么呢?为什么?教师这样的设问,除了引导学生喜爱上“云、雨、雪、霜……”外,更有开源引水之功,让学生在教师设问的启发下萌发出更多的小问题:如“漂浮”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红袍?雨是怎么来的?……整堂课以生生的自问自答为主,教师的点拨和指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融入文本,由感而想,由悟而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教师也真正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层次分明的设问反思一下小学的课堂教学,为什么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天到晚就喜欢问问题,而到了小学就不问了,是它思维能力下降了,还是课堂上没有给他机会,给他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是我们家长、教师的错,嫌他烦了,不让他问了。
有的教师会想:引导学生质疑费时费力,还不如精心设计几个问题来组织教学,这样,既省时又轻松,自己也能掌控局面。
但是这样做就等于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心,如果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这样那什么来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是一句空话。
层次分明的设问,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的习惯,可以强化和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进度来设问,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相应的问题。
1、培养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鼓励学生课前质疑。
低年级学生进行预习,教师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划划生字词,标标小节号就可以了。
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试着提出自己的问题。
但因他们会写的字有限,也容易忘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符号,用他们喜爱的彩色笔让在书上标一标,划一划。
例如:“~~~”“?”等等。
2、提供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课内质疑,自主解疑。
在课内质疑,除了根据课题质疑之外,更主要的是在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的质疑,这时的质疑,就是有的放矢的,也会有一定的质量。
第一课时,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质疑。
在课内质疑,还可以在学习部分课文内容以后,进行质疑。
例如,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有趣的发现》一文时,可以在学习一、二自然段,弄清有趣的发现是什么以后,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会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有趣的现象?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这种有趣的现象,而那里却有这种有趣的现象?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书,独立寻找答案。
对这样覆盖内容比较多,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圈圈、画画,同座位或四人小组讨论研究。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找出答案,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3、教学内容结束后,引导学生再质疑,努力向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光靠读一本书是学不好语文的,就算是低年级——阅读的初级阶段,也要树立起在课外学语文,在社会中学语文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