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诚信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
2013110217丁立勇化材学院
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学习,或许我们本身都不是那么重视,但是不管这门课在我们心目中受重视程度如何,个人觉得了解并学习一些自然辩证法中的基本原理,对我们今后的研究还是有重要作用的。虽说对这门课学得不怎么样,但个人觉得还是有必要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心得。
作为一名学化学的研究生,上课之余就是呆着实验室,阅读文献并在浩瀚的文献中寻找新奇的想法,并制定实验方案,跟导师讨论方案可行性后,就要开始反复实验,期间不免要去合成许多样品,测试各种数据并分析。实验中,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数据,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就至关重要。很多的时候,我们的实验会不尽人意,跟预先设想的差距很大,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尊重数据的真实性,切不可为了得到好的实验结果,不尊重客观结果而篡改数据,往往我们的身边就有这么一些人,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只是为了尽快的发文章,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结果,随意的篡改数据,按照自己的想法捏造数据,当我们参考他的文章后,往往就会被误导,更有甚者,直接盗用别人的数据或模仿别人的实验结果,这些在科学研究中都是典型的不诚信。一次课上,老师谈到了一个诚信实例:中科院院士王正敏遭学生举报。课后我查阅了相关报道,对这件事进行了一些了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确实属实。王正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论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其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一便是将自己的专著《耳显微外科》一书的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王正敏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二是“一稿多投”,一篇论文在国内刊物发表了以后,又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这样在计算学术成果时当成两篇学术论文。王正敏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三是,把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发刊词”、“专家笔谈”、“我如何做”等栏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同时,王正敏“克隆”国外样机,获国家专利巨额经费,还对外宣传成功研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耳蜗。
为了所谓的名与利,所谓的头衔,不惜作假,这无疑是诚信丧生的表现,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王教授学识丰富,专业能力相当扎实,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科研能力还是很不错的,且不论他的文章一稿多投,其中优秀文章还是不少,给同行业的科研工作者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国内国际影响力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王教授为了那个所谓的中科院院士的头衔,不
顾诚信,公然作假企图蒙混过关,不料与自己学生起矛盾被学生揭发作假事实,觉得既可悲又可笑。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科研诚信问题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已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暴露出了我国科研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我们除了要从评审机制上找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这些大话暂且不谈,最起码的科学诚信不能不顾吧,“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有自己问心无愧,才算是取之有道,否则,只能落得如王安石所说的:“虚名终自误”。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研究不能失去诚信,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学术不端归根到底是要讲诚信。诚信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底线。”科研诚信是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知识的可靠性和研究成果的真实性是科研工作的基本规范,是科技引领未来、支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坚持科研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