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填空1.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2.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3.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4.《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5.“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7.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8.《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9.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0.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
“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11.《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飞刺上”。
12.“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13.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
14.《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15.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16.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1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18.曹丕文学理论的文章除了《典论·论文》之外,还有《与吴质书》等。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史;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教学难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教学学时:2学时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实际,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郭绍虞在《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文中回忆自己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缘起时说:“五四时期,我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写一部中国文学史。
后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文艺理论的材料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面而写起中国文学批评史来了。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郭绍虞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陈中凡、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都是当时声望颇著的文学史家,所以文学史编撰对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于1916年来华留学两年,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批评史的个案研究已经起步许多报刊都刊登有关批评史的研究文章,铃木自然受到一些濡染和启发。
1925年铃木出版《支那诗论史》(实为三篇长文:《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由日本京都弘文堂刊行,并很快由北新书局易名为《中国文艺批评史》出版了汉译本,比国内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出两年。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 “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 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 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 “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使之思想受到感发, 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 “群居相切嗟”, 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 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 风: 民歌雅: 正声颂: 祭祀(三用): 赋: 陈述、铺叙比: 打比方兴: 先言他物, 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 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 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 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古代文学史第二至三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文学的自觉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1、建安、正始文学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资料与答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习题库)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库鲁克兵一、填空题1、,壮心不已。
2、何以解忧,。
3、,食野之苹。
4、,若出其里。
5、明月照高楼,。
6、高台多悲风,。
7、援琴鸣弦发清商,。
8、,志若无东吴。
9、薄帷鉴明月,。
10、箫管有遗音,。
11、,手挥五弦。
12、,梦想骋良图。
13、郁郁涧底松,。
14、,濯足万里流。
15、何意百炼刚,。
16、,斗酒散襟颜。
17、众鸟欣有托,。
18、采菊东篱下,。
19、晨兴理荒秽,。
20、,依依墟里烟。
21、,吾亦爱吾庐。
22、,良苗亦怀新。
23、,双鬓鸦雏色。
24、白骨露于野,。
25、祁祁伤豳歌,。
26、云日相辉映,。
27、,园柳变鸣禽。
28、,游子憺忘归。
29、余霞散成绮,。
30、单衫杏子红,。
31、白骨露于野,。
32、祁祁伤豳歌,。
33、江南无所有,。
34、丈夫生世会几时,。
35、大江流日夜,。
36、天际识归舟,。
37、风光蕊上轻,。
38、,晓灯暗离室。
39、禅噪林愈静,。
40、,曾何足以稍留。
41归去来兮,。
42文学自觉主要体现在文学分化、文体区分、审美追求三个方面。
43曹植在《白马篇》一诗中,通过幽并游侠儿的形象,寄托使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44、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观沧海》,第一个以山水诗著名的诗人是谢灵运,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燕歌行》,第一个大量创作七言律诗的诗人是杜甫。
45、记言则玄远冷峻,。
46、曹植的《_洛神赋______________》善于对女性形貌姿态的描写,是建安时期优秀的抒情小赋。
47、建安七子中,被刘勰许为“冠冕”的是王粲。
48、建安七子是指、、、、、,以诗文著名于世。
49、竹林七贤是、、、、、。
50、竟陵八友是、、、、、、。
51、北朝著名的三大才子是、、。
52、我国最早的大型政治抒情组诗是。
53、陆机的《》是早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54太康诗风的繁缛特征主要表现在、、。
55、《_______________》八首是晋代诗人左思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江苏省人文社科知识竞赛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部分2

36.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五卷,其内容有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政治大事、交通、市井、民俗、传说、异闻,以及人物传记。《洛阳伽蓝记》属历史笔记,也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洛旭伽蓝记》还记载了不少志怪、佛教故事,而且保存了一些社会经济和文化史料。
37.志怪小说
此时期志怪小说多的原因,是受佛教中佛经故事的影响,和受巫和方士的影响。此外,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原因是印度思想的输入,佛教大行,翻译的佛经很多,鬼神奇异之谈杂出,较为著名的主要有干宝《搜神记》、王嘉《拾遗记》
26.南朝乐府民歌,大多辑入郭茂债《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部分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西曲则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邓县)一带。
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究其原因,一则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作者多为船户织女、贾客歌伎,二则是思想观念已脱离了两汉以来的经学道德规范,时代风气有利于民间情歌恋曲的发达。使南朝民歌艺术特色,首先是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其次是语言上的清新流丽和我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此外,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21.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永明文学却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446),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永明时期诗歌的主要发展倾向,仍然是重文学物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为后代所宗仰;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永明诗歌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发展创造。一是皇室的爱好和提倡,创造了良好的气氛。二是文人集团的良好风气。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直接沦述文学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有反对墨子《非乐》篇思想、 专门论述音乐理论的《乐论》,后来代表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经典文 献《礼记·乐记》,就是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荀子 的文学思想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派生物。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
.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
.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 学思想
“无乐之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种哲学
观点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 艺术创造原则。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 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胠箧》
第一,“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他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制天命而用之”
突出强调人在文艺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
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 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日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点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点复习0.1 复习笔记一、文学、言、辞、文章(一)先秦两汉时代1.“文学”的含义(1)今天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而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的作品。
(2)古代“文学”的定义:“文学”一语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
“文学”亦指从事于学问,提高文化修养。
汉代依然如此。
“文学”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学问、制度等。
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各种学问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者,于是给人一种印象,即“文学”一语常常指儒学而言。
(3)先秦两汉的“文学”,“文学”一语与今日“文学”的含义不一样,它不但不是就审美而言,而且也不包含运用语言文辞进行写作的意思2.“言”、“辞”的含义先秦典籍中有论及“言”、“辞”的资料。
言、辞当然与运用语言有关。
以文字记录语言,便是文章。
典籍中论及言、辞之处,虽然还不能说等同于今日之论文学,但至少可以作为论文章写作的资料看待。
(二)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代1.“文章”的含义(1)汉代写作能力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①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类应用性文字日益显示其重要性;②再一方面也是由于辞赋等受到帝王、上层人士的喜爱,实际上被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2)先秦两汉的“文章”的含义①“文章”一语先秦时就有,但只是泛指文采彰明之意;②汉代则在沿用其旧义的同时,赋予新义,用以指写作,“文章”一语指用文字写下来的东西,或指具有写作才能。
有时也说成“文辞”、“文词”。
2.“文章”与今天的“文学”的关系“文章”既指写作,则与今日“文学”有关系,但仍不等于今日之“文学”。
因为当时“文章”所指范围甚广,富于审美性质的辞赋、诗歌固然在内,而一切实用性文字也都包含在内。
3.文章的范围:学术性著述也好,审美性强的作品(辞赋类)也好,成部的著作也好,单篇制作也好,都在“文章”范围之内。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章”与“文学”(1)“文章”的含义仍然宽泛,指一切用文字写下来的作品。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总结

一、乱世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容易感受人生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戴上了政治色彩。
文学创作很自然的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生死主题(感叹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如何对待生接待死)、游仙主题(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祈求长生)、隐逸主题(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
隐逸主题的兴起与魏晋以后士人中系企隐逸之风的兴盛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风气又与战乱的社会背景与玄学的影响有关)。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建安、正始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
三、曹操古直悲凉,他的一部分诗歌描写汉末战乱,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蒿里行》揭露了袁绍义军由聚到散畏缩不前,最后六句写战乱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深表关怀和同情。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四、曹丕便娟婉约(清,沈德潜),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曹植文采气骨兼并。
地位: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锺嵘《诗品》)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的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的温丽悲远的情调。
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六、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幹、阮瑀、陈琳、应玚、刘桢。
——王粲。
自伤是王粲的感情特征,贵公子孙的出身遭乱流寓的遭遇使他格外感物兴怀、忧世悲己。
他的作品虽有对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负的愿望,但都是从个人身世的伤感展开的。
“发愀创之词”(锺嵘《诗品》)便陈为他的主要特点,却难免“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诗概》)——刘桢。
考研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知识点解析

考研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知识点解析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论和方法,对于考研生而言,了解古代文学批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古代文学批评知识点进行解析,帮助考生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掌握。
一、概论古代文学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研究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艺术手法以及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古代文学批评家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二、古代文学批评的分类古代文学批评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流派和学派,每个流派和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方法。
常见的古代文学批评流派包括修辞学、比喻学、格律学、诗学等等。
在考研中,我们需要理解各个流派的特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研究和解读古代文学作品。
三、辨析文学批评观点古代文学批评观点的辨析是考研阶段的重点之一。
考生需要学会辨析和评价不同文学批评观点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其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
这需要考生对于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观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分析,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四、研究典籍和文学批评名著古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阅读和研究典籍和文学批评名著。
考生需要熟读古代批评家的作品,掌握他们的学术观点和批评方法。
著名的文学批评名著包括《文心雕龙》、《唐宋八大家文论集要例》等。
通过研究这些名著,可以帮助考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
五、文学批评与文化传承古代文学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考生需要把握好文学批评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深刻认识到文学批评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只有通过研究文学批评,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六、补习班备考与学术研究考研期间,参加一些文学批评补习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补习班可以帮助考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古代文学批评的知识点和方法。
同时,考生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撰写一些古代文学批评的论文,积累研究经验和实践能力。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二)

古代文学(二)●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期人。
建安五年击败袁绍统一北方,位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王。
曹操不仅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卓有建树的文学家。
其诗歌深受乐府民歌影响,且富于创造性,往往以旧题写时事,反映动荡现实,抒写宏大抱负,情感深沉激越,风格苍劲悲壮。
其散文突破旧传统,风格清俊、通脱、简约严明。
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短歌行》《汉乐府》是汉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平调曲》。
此乃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新辞,《对酒当歌》是第一首。
此诗抒发了曹操为实现统一天下的壮志而建功立业的决心,倾吐了内心时不我待的焦虑和求贤若渴的心情。
写得曲折抑扬,感人肺腑。
《步出夏门行》汉乐府曲调名。
属《相和歌·瑟调曲》。
共4首,前有“艳”(序歌)。
△《东临碣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豪装的笔调,描写了碣石山下秋风萧瑟中的大海景色,表现出壮阔博大的心怀和昂扬奋发的气概,令人感受到他那削平割据、统统一天下的壮志雄心。
想象丰富、意境壮阔,是中国史诗上一首非常出色的写景诗。
△《神龟虽寿》作者以自然生命之有限念及人生应以不懈努力获得生命的永恒,表达了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气概。
适中蕴含的哲理耐人寻味。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是“建安七子”之首。
作品情调悲凉、风格清丽,最能体现建安文学的特色。
著有《登楼赋》。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
继曹操为丞相、魏王,随即代汉称帝,史称魏文帝。
博学多才、勤于著述。
诗歌体裁较狭窄,大多描写游子思妇或“闾里小事”但他在艺术上积极向乐府民歌学习,形式多样,语言明白自然,风格悲惋清丽。
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上有很大建树,所作《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现存最早专论。
●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为思,世称陈思王。
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五言诗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诗歌的分期:前期——主要歌颂自己理想抱负,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后期——主要反映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抒写自己深受压抑、壮志难酬的悲愤。
古代文学第二卷复习纲要

一、文学常识:1、秦文学值得后人称道的有两部作品:《吕氏春秋》和《谏逐客书》。
《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共二十余万字。
《谏逐客书》是秦相李斯的代表作,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篇上书。
颇有战国纵横说辞之风。
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这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文。
前人曾追认它“是骈体初祖”(李兆洛《骈体文钞》)。
2、西汉政论文代表作家是贾谊、晁错。
贾谊代表作:《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晁错代表作《论贵粟疏》。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家王充,《论衡》是其代表作,体现了“疾虚妄”的创作宗旨。
与王充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的是王符和仲长统。
3、西汉史传散文的代表作是《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计130篇。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目的进行《史记》的创作。
东汉史传散文的代表作是班固的《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武传》。
4、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骚体赋如贾谊《鵩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汉代散体大赋是由隐语和战国散文演变而成的,多采用主客问答体形式,句式灵活,韵散相间。
汉赋四大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四大家代表作)。
张衡既是散体大赋代表作家,也是东汉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归田赋》,它是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
5、汉代诗歌可分为民歌和文人诗歌,民歌以汉乐府诗最重要,文人诗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采收乐府诗最完备的诗歌总集是《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
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汉乐府诗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知识点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言志”的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
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填空1.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2.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3.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4.《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5.“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7.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8.《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9.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0.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
“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11.《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飞刺上”。
12.“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13.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
14.《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15.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16.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1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18.曹丕文学理论的文章除了《典论·论文》之外,还有《与吴质书》等。
19.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
“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作品的风格三点。
20.陆机的审美理想是:应、和、悲、雅、艳。
21.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
22.陆机《文赋》共分析了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
这十种文体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23.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声律论和四声八病之说。
24.最早提到声律说“八病”(部分)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序》。
唐代的《文镜秘府论》才将“八病”完整列出。
25.所谓“八病”是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26.刘勰的思想和《文心雕龙》的思想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27.“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
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28.《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
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
29.刘勰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
30.刘勰的《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
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即物、情、辞三者的关系。
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故也是其创作论的总纲。
31.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
32.刘勰认为风格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
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
33.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
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34.通指会通,变指适变。
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
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
35.《物色》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在追溯历史的情况下,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规律。
36.刘勰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为《知音》篇。
37.刘勰提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38.钟嵘《诗品》原称《诗评》,明清以后才以《诗品》定名。
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著作。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39.《诗品》全书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
共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
40.钟嵘从建安到刘宋时期的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作了具体论述,认为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是高峰,并各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代表,尤其推崇建安诗歌,称之为“建安风力”。
41.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进入文艺领域。
嵇康首先把滋味引入艺术理论。
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
42.钟嵘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国风》、《小雅》、《楚辞》。
43.钟嵘最推崇的诗人是曹植。
44.唐代近体诗是在沈佺期、宋之问手中完成格律化的定型。
45.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主要见于《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提出的“风骨”、“兴寄”之说成为唐代诗论的旗帜。
46.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代表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诗学水平。
47、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48、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说,这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重要发挥。
49、传为司空图作的《二十四诗品》堪称是唐代诗歌美学的总结。
50、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美学命题,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主张。
51、宋代诗话的代表作有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52、金代有王若虚的《滹南诗话》,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
53、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穷而后工”的理论。
他的《六一诗话》首创“诗话”这种理论批评形式。
54、宋代道学家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
程颐、程颢兄弟更提出“作文害道”之说。
朱熹则认为“文从道出”。
55、黄庭坚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并开创了江西诗派。
56、严羽《沧浪诗话》是对唐宋诗学的总结性著作。
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部分,后附《答临安出继叔吴景仙书》。
57、《诗辨》是严羽的论诗总纲,提出“别材别趣”说与“妙悟”说,而且“以禅喻诗”的批评方法,也是相当独特的。
58、方回的《瀛奎律髓》总结了江西诗派的理论,提出“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59、李清照的《词论》作于北宋末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这既是我国有组织有条理的第一篇词论,也是我国妇女所作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60、张炎的《词源》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婉约词派的理论。
上卷论乐律,下卷重欣赏与作法。
61、张炎《词源》提出的三个评词标准是:雅正,意趣高远,清空。
62、刘辰翁的《世说新语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小说评点类理论著作。
63、皎然俗姓谢,湖州(今属浙江)人,谢灵运十世孙,主要活动在中唐大历、贞元时期。
他的论诗著作主要是《诗式》五卷。
64、皎然认为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是作者和读者的中间环节和媒介。
65、皎然认为,意境的两个要素是诗人内在情思与外界物象。
情思是铸成诗境的主导力量。
66、皎然标举的诗歌审美标准是自然。
67、韩愈“文以明道”的观点最早是在《争臣论》中提出的。
他所谓“道”是指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
68、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说。
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又提出“穷苦之言易好”的主张。
69、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同时又启发了欧阳修“穷而后工”说的产生。
7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言宜”的主张。
韩愈所谓“气”首先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其次指行文的气势。
韩愈的这一理论是对孟子“养气”理论和曹丕“文以气为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71、韩愈既提倡“务去陈言”,又提倡“文从自顺”。
72、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与元九书》、《新乐府序》、《读张籍古乐府序》、《寄唐生》等。
73、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74、白居易在《寄唐生》中提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主张。
75、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关系问题上,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76、司空图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
他的论诗著作主要有:《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题柳柳州集后序》,《诗赋赞》,《诗品》。
77、司空图的诗论特别是《诗品》的主要思想是佛老哲学。
78、司空图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特殊属性,并把辨识这种属性提到诗歌创作与评论的首位,其“韵味”说就是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79、司空图认为,要具备诗歌的韵味,就必须在诗歌的形象和意境上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在诗歌意境创造方面,司空图又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要求,这一观点主要是受到戴容州的启发。
80、司空图《诗品》的“品”字,偏于审美品味的意思。
81、司空图《诗品》的美学特征是:借实喻虚,以有形表现无形,以外在景物象征内在精神。
82、《诗品》中的意境和风格体现老庄精神的有冲淡、自然、高古、疏野、超诣、旷达、飘逸等。
83、韵味说的艺术原则有五点:直致所得,思与境偕,万取一收,离形得似,妙造自然。
84、“直致所得”出自《与李生论诗书》,“思与境偕”出自《与王驾评诗书》,“万取一收”出自《诗品·含蓄》,“离形得似”出自《诗品·形容》,“妙造自然”出自《诗品·精神》。
85、司空图的韵味说主要总结了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经验,对严羽的兴趣说,苏轼的传神论,王士祯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产生了影响。
86、“言必中当世之过”是苏轼在《凫绎先生诗集叙》提出的观点。
87、苏轼在《评韩柳集》评论陶渊明、柳宗元的诗歌风格是“枯淡”,即“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他又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评论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