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小麦赤霉病
危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可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在我县主要以穗腐为主,最初在颖壳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
发生时期
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在我县周麦、温麦等系列品种较易感病。
防治措施
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75公斤常量喷雾,在小麦扬花始期喷施一次,间隔5~7天再喷施一次。
二、小麦白粉病
危害症状
该病可侵染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图2-1~图2-2)。
发生时期
小麦白粉病在我县一般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成熟为流行期。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可引起白粉病严重流行;小麦群体过大、不合理施肥特别是偏施氮肥的田块会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措施
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克,加水45~75公斤常量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连防2~3次。
三、小麦纹枯病
危害症状
幼苗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呈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严重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小麦拔节后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
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发生时期
小麦播种后便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发病适温为日均温20~25℃;在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随着气温的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到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上升;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
防治措施
⑴农业防治。选用丰产性能好,抗(耐)性强的或轻感病的良种,增施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增强抗病力。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
⑵化学防治。①播前药剂拌种:每10公斤麦种用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5克或2.5%适乐时乳油10~20毫升进行拌种。②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当病株率达15%时,亩用12.5%禾果利30~60克或15%粉锈宁100克加20%的井岗霉素25~50克兑水45~75公斤对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洒,隔7~10天再喷洒一次,连喷2~3次。
四、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特征
小麦锈病的主要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具体区分为:小麦叶锈病,夏孢子堆发生在叶片上,夏孢子堆小,橙黄色,圆形至长椭圆形,不规则排列;冬孢子堆主要在叶背面和叶鞘,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有依麦秆纵向排列成行的趋向(图4-1)。小麦条锈病,以为害叶片为主,也可侵染叶鞘、茎秆和穗部;叶片上夏孢子堆较小,鲜黄色,狭长型至椭
圆形,排列成条状并与叶面平行;冬孢子堆黑色,狭长形,埋于表皮下,排列成条状(图4-2)。
发生规律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夏孢子在适合温度(1.4~17℃)和有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侵染小麦叶片,经潜育后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裂后夏孢子随风传播进行再侵染,我县一般在5月上旬可见到病叶;叶锈病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气温20—25℃经6天潜育,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发生盛期在5月中下旬。
防治措施
对普查中发现条锈病发病中心要集中进行围歼防治,控制其蔓延。当大田病叶率达0.5%~1%时立即进行普治,每亩用12.5%禾果利30~35克或15%粉锈宁乳油50~100克喷雾防治。
五、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河南省补充植物检疫对象。小麦感病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症状特征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识别如下:①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变成灰黑色。②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拔出麦苗,种子根、次生根大部变黑色。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③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成片出现早枯白穗,在潮湿情况下,茎基部及根系变成黑褐色,茎基与叶鞘内侧处密布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膏药”状,后期茎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褐色小颗粒;在干旱的条件下,病株茎基部菌丝体及“黑膏药”状不明显,不产生子囊壳,但根系变黑。极易识别,这也是与其它小麦根部病害区别的主要特征(图5-1~图5-2)。
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该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