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近代史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材解读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材解读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发生重大变革和事件的时期。
为了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我们需要借助教材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
本文将通过对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材的解读,探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1. 清朝灭亡与辛亥革命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封建制度的腐败使得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材中详细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近代中国革命的开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开启了中国的新纪元。
2.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标志性的示威和运动。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材中系统地介绍了五四运动的缘由、影响和意义。
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现代革命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它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觉醒,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了冲击和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新思潮和变革。
3. 中共建党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材中详细介绍了中共建党的历程、组织结构和领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它在国共合作、土地改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使中国历史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4. 抗日战争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抗日战争是二战期间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重要历史事件。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材中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脉络和战略决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顽强抗争的结果,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坚定,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建立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一场持久战争。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材中详细记录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决策、战役战斗和胜利成果。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材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这些重大事件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中国历史框架
专题二总体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的框架结构一、三个重要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转换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不是“完全胜利”,中国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政权更替(联系古代中国王朝更替):晚晴(清王朝政权1840—1912年)→1912-1949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或北洋政府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三、社会性质(将1840—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受侵犯,又保留了部分国家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这两个层面都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四、两大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五、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
↓六、革命性质: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七、革命的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革命)↓→参考必修ⅢP70“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诞生;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封建革命)八、四条发展线索1、列强侵华,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屈辱史);必修Ⅰ专题二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历史(抗争史);必修Ⅰ专题二史抗英斗争收复新疆海战斗争反帝运动救亡抗战3、中国志士仁人探索国家出路(发展前途——近代化)的历史(探索史);必修Ⅰ专题三;必修Ⅲ专题三、四;选修4中的孙中山、毛泽东4、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发展史)。
必修Ⅱ专题二、四说明:四条线索交互作用,第一条线索代表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当然要注意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问题);第二、三、四代表中国社会的“上升”。
中国近代史概述(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中国近代史概述(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两大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更主);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一大时代课题:救亡图存(特别是甲午战后)⏹两大革命任务:民族革命--反侵略,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民主革命--反封建,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个历史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晚清时代(1840--1911);民国时代(1912--1949)⏹三个主要政府:晚清政府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北洋军阀政府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49年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两条基本线索屈辱史:资本主义列强侵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五册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一、单元主题解读1、时间:19世纪中叶(4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2、线索:进入近代以后,清王朝所面临的内外危机以及为了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自强之策3、危机表现:内忧外患(1)外部危机:两次鸦片战争(2)内部危机:太平天国运动4、危机应对:(1)农民阶级的救国探索:太平天国运动(2)地主阶级的王朝自救:洋务运动5、应对影响: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是现代化开端:即中国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开始。
二、单元知识联系:1、纵向:上接第三分册第六单元“明朝兴亡与清前期盛世”,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艰难、曲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外国的侵略)。
2、横向:同一时期的世界:美国通过南北战争进一步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为美国的崛起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解读中国近代史+1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第三章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标准总论中国近代史作为初中历史课程的一个学习板块,在对这段历史发展总体内容的把握和学习主题的确定上,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线索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突出历史发展的时段性主题。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目标和历史课程标准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对于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来讲,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确定学习主题的问题。
我们在对以往的初中历史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时感到,以往的初中历史课程学科体系严密、内容繁琐、面面俱到的现象较为突出,它几乎是高中乃至大学同类历史学习内容的缩写版而已,其优点是有助于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但这种高容量的知识内容所必然造成的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的现象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必须打破原有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和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以学习主题的形式重新构建中国近代史学习内容。
而这将有赖于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总体把握。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被突如其来的外来因素所打断。
为了寻求更广大的市场,掠夺更多的资源,攫取更丰厚的利润,西方列强接连不断的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控制和干预,中国在实际上被纳入不平等条约体系。
这种状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
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同时造成了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
它表现在从封建经济的缝隙中逐步生长出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只是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它却是与封建主义经济完全不同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由此,资本主义成为中国近代的前进方向。
可以说,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迫使中国社会逐步摆脱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模式,迈出自然经济发展的轨道,向近代化、资本主义化的方向发展。
鸦片战争史——解读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扇窗
鸦片战争史——解读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扇窗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段历史事件,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的落后和腐败,也象征着中国开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通过对鸦片战争的解读,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重要问题。
一、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19世纪初,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之风席卷世界,中国也未能幸免。
在此前,中国属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国门紧闭,对外贸易也十分有限。
然而,鸦片却打破了这个局面。
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种植了大量鸦片,结果出现了鸦片滞销的情况。
为了寻找市场,他们决定将鸦片运往中国。
当时,中国内部已经出现了很大的经济危机,穷民百姓们非常贫困,而鸦片却成了维持某些官员和地方势力财政的基础。
这种情况下,鸦片大规模进入中国。
这对中国的繁荣和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鸦片在中国的使用量非常大,导致大量的财富流向英国和印度。
而鸦片却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毒瘤之一,摧毁了很多家庭,也破坏了社会稳定。
此时,清政府并未能有所作为,反而允许鸦片进口。
这引起了英国的兴趣,英国总督慕容芷蕾指示驻华代表领事库珀把真正的英国商品带到中国去。
库珀随即指示英舰到达了广东。
当时,中国明确禁止私人进行鸦片贸易,因此英国船员一开始被禁止入境。
但库珀不肯接受中国的禁令,而清政府则又缺乏强有力的防御手段,无奈之下只好放行。
二、鸦片战争——中国开向现代化的第一步自此以后,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起来。
在英国的支持下,设在沪口的与外交机构相当的负责各国商旅安全的“五口通商大臣”被解散。
同时,英国海军还封锁了中国的主要港口。
最终,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一系列战争,并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由此,中国开始对外开放,逐渐向着现代化发展。
鸦片战争可以说是中国开向现代化的第一步,也被视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分水岭。
三、鸦片战争暴露的问题但是,鸦片战争所暴露的一系列问题,却在很长时间内依然存在于中国社会。
首先,鸦片战争本身就是被迫而来的。
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到了万般无奈的地步,连最基本的防卫措施都没有了。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专题解读】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
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
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
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
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
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
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时间8分钟【梳理点拨】易混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归纳总结1.中国近代化的四步探索有何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2.以上四步探索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以上探索从总体上看呈现了什么特点?4、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联系: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三、感悟历史1.以上四步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忧国忧民等)2.从上述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上述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第七讲 中国近代史前期
第七讲中国近代史前期(公元1840—1895年)①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和民族危机;②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②洋务运动;③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①新思潮的萌发;第一节西方的入侵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战争原因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国家要求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导火索:虎门硝烟;(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一、西方的入侵2.主要经过攻广州→到达天津;强占香港岛→进入南京下关江面;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4.1842年《南京条约》和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及其危害1842年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便利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西方国家的经济掠夺增加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把各种特权无偿地让给了列强,列强竞相侵略中国;为以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5.影响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人民肩负的任务:反帝反封建;3).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根本原因2.主要过程1)1856年英法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一、西方的入侵2)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天津条约》的内容及危害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成为外国人到内地进行种种不法活动的护身符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列强不仅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运权,而且便于外国商品向长江内地倾销1.根本原因2.主要过程3).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一、西方的入侵4).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一步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北方的活动基地,威胁北京的安全;使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1.根本原因2.主要经过3.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二)、第二次鸦片(1856—1860年)一、西方的入侵1)兴起(1851—1853):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建政权)→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2)发展(1853—1856):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进行北伐、西征、东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3)失败(1856—1864):天京变乱后由盛而衰,重建领导核心,组织防御战,颁布《资政新篇》,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中国近代史理解
中国近代史理解
中国近代史是指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这段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年)。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束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时,中国人民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但都以失败告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和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历史。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专题解读】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
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
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
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
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
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
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时间8分钟【梳理点拨】易混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归纳总结1.中国近代化的四步探索有何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2.以上四步探索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以上探索从总体上看呈现了什么特点?4、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联系: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三、感悟历史1.以上四步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忧国忧民等)2.从上述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上述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从金融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
从金融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中国自19世纪以来,经历了数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其中的经济变迁和金融发展无疑是其中最为显著和有趣的一条历史线索。
从洋务运动到"四大家族"的兴起,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金融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在促进着社会进步和民生福祉的提高,为我们的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标志。
自清朝鸦片战争后,各种外国商品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国内的一些企业家开始有了新的意识,积极倡议制造国内的军火和工业用品。
在始于上海的洋务运动中,工人的生产能力日渐增强,部分军工企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然而,由于各级政府的官史和腐败,一些计划的资金、材料以及人力等支持往往无法到达目的地,也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结束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从中受到启示,开始逐渐向轻重工业发展。
同时,在此基础上,"四大家族"也开始出现。
这四大家族很快成为了中国垄断资本主义的代表,他们发展了银行、企业和产业,并掌握了日益壮大的中国资本市场。
与此同时,民间经济和私人财富也得到了较为快速的积累。
然而,随着四大家族的垄断越来越严重和国家对经济的正规管理不足,金融市场渐渐开始出现了各种问题。
最终,这些问题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得到了集中爆发,中国也应遭受了国民经济崩溃的重创。
新中国的成立给了中国开启另一段经济特色时期的机会。
1949年"三大改造"后,农村和城市中的私人资本被国有化。
在整个50年代,新中国致力于国有经济建设,同时也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援助。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国家经济体制也陷入了长达10年的混乱。
改革开放也是中国经历了最大的经济转型。
1980年初,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措施。
改革启动后的第一个目标,是解放农业、发展工业和提高生产力。
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几种基本史料
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几种基本史料,立意有诗意
近代史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于近百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狂热发展,细节的史料存有,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和补充,因此,为了让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能准确地了解贴近我们生活的中国历史,下面介绍几种近代史史料。
首先,时代文献是随着历史变化而不断演变的,之所以仍然对近代史性研究颇有价值,就是利用其时代特征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洞察当时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私人文档是由当时的私人撰写而成的个人、家庭文件,是丰富的近代史史料,可以帮助我们解读留下的大量小散的史料,从中捕捉到史实的本质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此外,小说也是一种很为我们认识近代历史创造性的史料,可以反映当时社会变迁和人们的感受,并以小说形式表达出来,让我们可以更加生动而情景化地了解当时的文化状况和历史。
综上所述,近代史基本史料有时代文献、私人文档和小说,它们涵盖了当时的社会变化、私密文献以及文学感悟,通过这部段复杂的历史史料,我们可以更加全面而精准的了解我们的近代史,进一步发掘当代中国的历史奥义。
历史学中的中国近现代史
大酒店水电安装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单位:编制日期:二00八年六月十日目录1、工程概况2、编制依据3、施工准备4、施工顺序5、施工管理、配合与协调措施6、专业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7、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8、质量保证措施9、安全保证措施10、文明施工现场措施11、劳动力安排计划12、主要机具使用安排一、施工方案1、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工程名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地上41层,地下2层,框筒结构,一类建筑质量要求:一次性交验合格,确保芙蓉奖,争创鲁班奖1.2工程范围1.2.1电气安装工程1.2.1.1供电负荷等级为一级负荷,10KV总配电室设在本楼地下一层,电气系统采用放射式-树干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由低压配电室配出的照明干线采用插接母线在配电间内敷设,其它电力干线采用电缆在桥架内沿配电间敷设。
从楼层配电间配电箱至各分配电箱的支干线采用电缆沿线槽在吊顶内敷设或采用导线穿线槽或穿管在吊顶或楼板内暗敷,由线槽引出的配电线缆全穿钢管保护。
地下层采用焊接钢管保护。
1.2.1.2低压配电间内低压配电柜为落地安装,照明开关为嵌墙暗装,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采用TN-S系统。
1.2.1.3本工程防雷等级为二级,接闪器采用25×4热镀锌扁钢作避雷带;引下线利用结构柱内两根大于16mm钢筋上下可靠焊接,引下线与均压环焊接在一起,作为玻璃幕墙和避雷带连接的等换。
接地装置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利用40×4热镀锌扁钢将桩基承台钢筋网,桩基钢筋连接起来构成等电位接地网络,接地电阻要求低于1Ω。
每层建筑物外墙连续梁内钢筋与楼层钢筋焊接成一体形成均压环,与引下线可靠连接。
1.2.2给排水安装工程1.2.2.1采用分区供水分式,地下室设置生活水池,加压泵房,除车库地面冲水外,其余用水均经过滤消毒处理,7-19层病房及办公24h供应热水,地下室一层设食堂为定时供应热水,以上部分热交换器及热循环泵设于地下室,中心供应手术室卫生通过热水供应单独在设备一层热交换器,并设电加热器备用供水,1-4层其余公共卫生间及沐浴间分就近设电热水器供应热水。
有关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几种观点
有关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几种观点一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1.“两个过程论”。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p632),原则上表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这一观点,史学界称之为“两个过程论”。
2.“三次革命高潮说”。
1954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文章中,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
“三次革命高潮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和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基本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
3.“两种趋向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史学界又一次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说法,如“两种趋向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
前者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向。
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这种认识史学界称之为“两种趋向论”。
4.“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
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文章中指出,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强调要重视近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的意义,给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以应有的政治地位,强调要以“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进步潮流或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的解读
中国近代史的解读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人民遭受列强侵略、封建压迫和革命斗争的时期。
在这段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多次革命和反抗。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和牺牲。
这段历史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今天的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十 中国近代的苦难和抗争
中招高频篇专题十中国近代的苦难和抗争一、专题解读1.中国近代史就是古老中国逐步融入世界、走向近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屈辱、不甘和英勇的抗争。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典型的列强侵华战争,又有前赴后继的民族英雄,它们共同组成了复杂曲折、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2.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前后一共110年。
其中1840年至1919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至1949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在列强的侵略下寻找西方化的发展道路,结果多以失败而告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结果是成功了。
二、命题展望1.在列强的侵略事件中,我们要重点识记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这四件大事中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争的开始、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则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转折点。
这些知识点不仅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且还以组合型的材料题形式出现。
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些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后果和影响。
2.在中国人民的抗争事件中,我们要重点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大战、五四运动、七七事变、李宗仁血战台儿庄、彭德怀百团大战等七件大事。
这些事件和英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也更是发挥中考历史弘扬优秀中华民族精神作用的集中体现。
因此,我们要注意结合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理解识记这些知识点。
三、新闻聚焦1.中国将处死3名菲律宾毒贩菲总统求情据2月17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菲律宾外交部15日宣布,该国5名毒贩被中国最高法院终审判决死刑,其中2人缓刑,3人将于下周被执行死刑。
此案在菲律宾引发巨大争论。
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16日称,将请求中国宽刑。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16日发表声明说,此为终审判决。
2.中方就日右翼组织在驻日使馆示威表明严重关切中新网10月16日电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今日在就日本右翼组织人员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门口示威回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已就此向日方表明严重关切。
中国近代史解读
• • • •
(3)左宗棠收复新疆 阿古柏侵占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设行省:1884】 附:新疆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见电子 稿)
• (4)甲午中日战争 • 黄海大战【人物:邓世昌,民族英雄】 • 《马关条约》【人物:李鸿章、伊藤 博文;内容(台湾;允许开设工厂, 体现资本输出)、影响: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 附:台湾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见电子 稿)
•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北京两次被占领) • 《辛丑条约》【内容:近代赔款最多 的条约;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 治中国的工具;影响: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间
国 家 1840- 中 1842年 — 英 1894- 中1895年 日
中国近代史
考纲解读
稼轩中学 张盛
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1)鸦片战争 • 林则徐虎门销烟【民族英雄,鸦片战 争导火线】 • 中英《南京条约》【近代第一个不平 等条约,时间:1842,主要内容(割 香港岛、广州【亚运会】),战争影 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 (2)第二次鸦片战争 • 火烧圆明园【两个国家:英法,有学 生误认为:八国联军】 • 俄国侵占大片领土【数量:150万】 •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华尔,青浦大捷, 慈溪战斗]
• 评价:①性质: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 放运动。 • ②积极性: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 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 主义的传播创造条件。 • ③消极作用: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 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 总结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 从发展阶段看:学器物阶段 学制度阶段 学思想文化阶段 • (一)学习西方的器物阶段:洋务运动 • (二)学习西方的制度阶段: •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通过变法,建立君主立 宪制 •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 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三)学习西方的思想阶段:新文化运动: 宣传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 • 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向西方学习;由学技术 到学制度到学思想文化,层层递进,不断深 化。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近代史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但也是一段不得不提的过往。
中国着名历史学家蒋廷黻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出发,客观详尽的展示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的一段历史,全书脉络清晰、理性辩证,极具启发意义。
故就本书内容进行必要的思考。
个人看来,历史是千变万化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和动机,对历史的解读也就不尽相同。
对此,我们没办法下定论哪种说法对哪种说法错,因为历史本身是复杂的。
拿李鸿章来讲,在过去的中学课本中,此人往往被表述为卖国求荣的汉奸、叛徒,是中华民族的刽子手,是十恶不赦的佞臣,以此激发中国后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但是,历史表明这些评价是片面的,有失偏颇。
据作者所述的事情来看,李鸿章非但不是奸臣,还是大清帝国乃至中华民族的伟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他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国力之衰微,经济之落后,透彻地分析时局,清醒的应对危机,力图挽救民族危亡并多次巧妙避免与侵略者的战争;其次,为自强求富,李鸿章组织领导了洋务运动,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极大的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可见,对同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论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莱特。
历史需要我们有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
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外相向清庭上书要求严惩林则徐,赔款割地。
作者认为琦善以中国人的眼光来判断,那封书信的实质是英人受委屈向清廷寻求“安慰”,让大清皇帝为他们做主伸冤,而不是一定要挑起战端,所以万事好商量。
然在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英国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无疑是最佳选择;况且,英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军事实力与之相比实在望尘莫及,英国没有忌惮的理由。
那封书信的内容,若中国答应了势必会让英人以为中国惧怕其实力,日后必将更加有恃无恐,进一步提出更多过分的要求,扩大侵略从而引发战争;若中国不答应又给了英国动武的理由,更使得战争有理有据。
中国近代史有趣的解读
中国近代史有趣的解读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解读。
以下是一些例子:
林森的生活:林森是国民党元老之一,他的生活极其简朴,对饮食方面,林森也不主张大吃大喝,讲究清淡,同时滴酒不沾,一切从简就好。
林森的情史:林森有一个青梅竹马的表妹,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彼此情投意合,可是碍于世俗不能在一起,在纠结数年后,林森才不得已接受现实。
张之洞的新名词:光绪末年,国内报纸及新书中多沿用外来新名词。
而张之洞虽搞洋务,但对此极为反感,认为这些新名词都属于亡国之音。
中国近代史的本质: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相碰撞,天下体系崩溃,然后从被动到主动的融入西方的世界体系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近代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从政治上看,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壮大,为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提供社会 基础;同时壮大无产阶级队伍,促进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进程。 从思想上看,有利于思想解放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2、领导力量
(1)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开始是商业资本家, 后来是工业资本家、金融寡头推动工业化。 (2)中国工业化一开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在其过程中作用甚小,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
活动探究三 : 中国近代化与西方近代化的差异
3、资金来源
(1)西方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2)中国的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本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萌芽被 外来侵略截断的情况下出现的,缺少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金严重不足。
活动探究三 : 中国近代化与西方近代化的差异
7、中国近代化启示 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8、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 ,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①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 ④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根据我国国情做出科学决策 ; 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 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 工问题(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
活动探究一: 依据近代化的概念列举中国近代化的相关史实
二、政治近代化(民主化、法制化) 1、地主阶级主导的政治民主化 1901 年“新政”、1905年“预备立宪” 2、资产阶级主导的政治民主化
清末新政 ①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 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清朝统治危机。 ②本质具有落后性: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自 救运动。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③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取得了相应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 ④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它引起人民反抗促进了革命形势高涨;留学生成 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 资本主义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4、工业化的次序
(1)西方工业化先是从轻工业如棉纺织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 (2)中国洋务企业一开始就发代化的类型和特点 后发外生型 (早发内生型)
即不是中国社会内部现代性因素不断成熟和积累的结果,而是在外来侵略 的刺激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下被迫进行的现代化。因而具有鲜明的 向西方学习的特征。
评价 ①实质:封建地主阶级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而进行的封建自救运动。 ②在客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 要的一步。“新政”主要是从经济上、军事上、文化方面推进了近代化 的进程,为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 代化方向迈进。
活动探究一: 依据近代化的概念列举中国近代化的相关史实
活动探究一: 依据近代化的概念列举中国近代化的相关史实
一、经济近代化(工业化、市场化) 相关史实有:
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膨胀;外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等。
典例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A.自然经济 B.洋务经济 C.外资经济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E.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上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自然经济
愚昧、专制 传统型
工业化、市场化
科学化、理性化 城市化、现代化、世俗化
中国近代化的两大任务(两大主题): 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典例
(09江苏7)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 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专题复习课
近(现)代化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
含义:指从农业文明专制社会向工业文明的民主社会演进变化的过程。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以近(现)代化史观为指导、以通史为线索、以专题为框架 内容: 对中国近代史有关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概括阶段特征,分 民主化、法治化 专制、独裁 政治上 析发展规律。
活动探究一: 依据近代化的概念列举中国近代化的相关史实
二、政治近代化(民主化、法制化) 1、地主阶级主导的政治民主化
预备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它以根本法的形式 确认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改革方向,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义务, 这对于开启民智,培养近代化的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
活动探究三 : 中国近代化与西方近代化的差异
1、发展进程
(1)西方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虽然有来自 封建势力的阻碍,但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还是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工业化的 进程。 (2)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内部封建 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进程曲折缓慢。
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②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 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③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
合作探究: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走了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 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 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回答: 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 的发展历程(8分)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 扼要分析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10分) ⑶你认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对待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4分) 命题意图:思考近代化道路上的中国“特色”及其原因?理解制约中国 近代化的不利因素,获得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阻碍作用 双重作用 双重作用 中国希望
思考:图中经济分别对中国 近代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双重作用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
短暂春天
较快发展
初步发展 夹缝产生
获得新生
1860 1870 1895 1912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1952 1956
活动探究一: 依据近代化的概念列举中国近代化的相关史实
活动探究一: 依据近代化的概念列举中国近代化的相关史实
三、思想近代化(理性化、科学化)
器物变革: 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 制度变革: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文化变革: 新文化运动。
俄国的路 欧 美 的 路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 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 导思想。
自己的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三大理论成果。
二、政治近代化(民主化、法制化) 2、资产阶级主导的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颁布《中华临时约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进 程中的里程碑。 民族资产阶级对近代国家政治民主化探索的两种模式的异同: 民主共和、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两种政治民主化模式先后失败的启示: , 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 ; 同: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异: 革命派怀着由革命而共和的信念, 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 ,从正面冲 ①近现代民主宪政之路曲折而艰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 击清朝专制统治 ; 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宪政 。 ,爱国主义是两者共同的起点; ②都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立宪派从实业、教育、启蒙等多方面为民主建设努力 ,利用改良的 ②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民主宪政的基础 ,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实现人民 ③都取法西方,向西方学习; 手段进行反专制斗争。 当家作主。 ④都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清,抱有幻想,存在一定的软弱性。
活动探究三 : 中国近代化与西方近代化的差异
6、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1)先天的不利条件: 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 ②技术准备不足,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③人才准备不足,缺乏科技管理人才; ④思想准备不足,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等观念。 (2)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扰、破坏; ②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③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3)缺乏正确道路、科学决策和安定环境: ①从道路看: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农业落后影响工业化; 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不能为近代化提供政治保证。 ②从决策上来看,没有重视科学技术,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 ③从环境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活动探究二 : 以近代化史观为指导、以通史为线索对中国近代史
有关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概括阶段特征,分析发展规律。 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起步阶段(1840—1895)
经济上: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 以制夷”; 1840 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 ,中国人对近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领导了洋务运动 ,其间经 历了从重工业 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 ,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 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到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表 现 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近代 化提上议事日程。 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科技人才。 军事上:创建近代海军。 认识: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器物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