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范文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根据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的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诗歌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抓住具体字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激起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原则,以读代讲,适当点拨,评价激励,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质疑解疑、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为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一、范读古诗、激情导入教师范读古诗,把自己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感悟传达给学生,营造了朗读情境,发挥了榜样效应,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二、字正腔圆读古诗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是走进古诗、理解诗意,融入诗境的基础。
首先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停顿和节奏。
然后,指名学生读古诗,这既是展示,更是检查。
通过师生共评,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三、咬文嚼字明诗意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
老师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诗意。
然后学生在小组内质疑解疑,教师充分参与其中,适时点播,评价激励,并及时了解学情,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小结等,并相机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更”字,知其语尽情遥,含吐不露,意蕴极为深厚。
在交流过程中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
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
四、入情入境悟诗情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似乎一切想说的话都在酒中。
《送元二使安西》的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呈现一节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主题的语文课。
本节课将通过深入剖析诗歌内涵、解读诗人情感,以及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这首经典唐诗。
一、导入首先,我们将通过一段视频导入本课。
这段视频描绘了一幅大唐盛世的壮丽景象,同时配以激昂的音乐。
观看视频后,请同学们谈谈对大唐的印象,以及视频中出现的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所表达的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接下来,我们将对作者王维进行简要介绍。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佛”。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同时,我们将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三、文本解读现在,我们将对《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深入解读。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描述了诗人在雨中送别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的情景。
我们将通过以下三个部分来解读这首诗:1.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又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诗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更尽一杯酒”又蕴含了什么深意?3.整首诗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四、深入剖析在深入剖析阶段,我们将选取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1.诗中的“柳”意象有何象征意义?为什么在送别时常常出现柳树?2.诗中的“酒”意象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更尽一杯酒”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3.王维的诗歌风格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见长,这首诗是否体现了这一点?如果是,请说明理由。
五、艺术特色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本诗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同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1.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象征意义?2.描写手法:诗人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这些手法有何作用?3.语言风格:本诗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这种风格是如何体现诗人情感和艺术追求的?六、课堂活动设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将设计一些课堂活动。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引言《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绝诗。
该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的情景,并借此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友人使命艰险的关切之情。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和背景介绍,对《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深入解读。
1. 诗歌背景《送元二使安西》写于唐代,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的玄宗朝。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而安西则是指旧书上称的安息国(今伊朗以东的西部地区)。
在这个背景下,元二作为使者被派往安西,既代表着朝廷的使命,也承担着艰巨的任务。
这首诗即是王之涣送别元二出使安西的作品。
2. 诗歌分析2.1 诗歌结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七绝诗,共有四句,每句四个字。
四句之间形成紧密的对仗关系,呼应着诗人对元二的送别之情。
这种紧密的结构为诗歌赋予了一种节奏感和音乐感。
2.2 诗歌意境诗人通过描写诗中的景物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构建了一幅丰富而动人的情境。
首先,诗人描述了元二离开长安的情景,以此向读者展示了元二出使安西的艰辛之处。
接着,诗人用“去年”和“黄云”来衬托元二的形象,强调了元二是出使者中最为出色的。
最后,诗人向读者呈现了边烽鼙鼓的景象,表达了对元二出行艰险的担忧和友情的真挚。
2.3 诗歌表达诗人通过描绘出元二的形象以及友情的表达,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诗中的描述展示了元二的才华和出使的艰险,同时也强调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元二的祝福。
通过这首诗,诗人向读者传达了自己不舍的情感和对友人的关心之情。
3. 诗歌主题《送元二使安西》的主题是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使命的关心。
诗人通过描绘元二离别的情景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艰险行程的担忧。
这与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相呼应,也体现了王之涣对友情和使命的理解和关注。
4. 现实意义尽管《送元二使安西》是王之涣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创作的一首诗歌,但它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描绘了友情和使命的价值,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对他人的关心。
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西师版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这是一首由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抓住具体字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激起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所蕴含的画面,挖掘“酒”中的丰富情感,与作者达致精神契合。
三、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他们能够对照注释,大体理解诗意,运用查阅工具书或其他资料的方法,解决自己的疑惑。
因此,本阶段的古诗教学应致力于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尝试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自己读懂古诗。
但是,他们也有所欠缺,有效的思维能力,合理的想象能力,思维的迁移发散能力有待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所以本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古诗表达的情感的深度挖掘,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说教法学法通过话题构建,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与古诗对话;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训练学生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解决疑惑,理解诗意;通过采用层进式引读法,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五、说教学程序1、谈话激趣,话题铺垫。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其必须发挥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阅读话题,引领学生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背诵前一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浙》,自然点出“自古人生伤离别”,问学生:“当你和自己最好的朋友离别时,你会对朋友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问题直接指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乐于表达,有兴趣与老师积极展开对话。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
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
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
这两句通过特定动作与语言的描绘,回环映衬,在殷勤劝酒中包含着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咏独树一帜。
二、说设计理念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
本设计通过“读、想、议、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陈述导入,引入新课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李白送别朋友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背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与朋友相送的古诗。
1、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理解“使”“安西”意思。
3、你会说诗题的意思吗?[设计意图:通过通过旧知的复习,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二、学生自读,初明诗意。
1、学生古诗自读一遍,提醒“朝”“舍”多音字的读音。
师范读,引导学生纠正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师提出读诗要求:字字响亮、字正腔圆地把诗读正确、读通顺并划好节奏;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意。
3、指名读诗,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主要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新”。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2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西河小学陈国芳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席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1、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1《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
刘微老师的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刘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
精彩的是,刘老师运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们对于诗人、诗题及有关背景知识信息。
这样做,即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
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孩子们自选表现送别意思的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
这个环节是孩子们体验诗意,体验学法的实践过程,有教有放。
思维很重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比较有效的,语文课在帮助孩子们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大有作为。
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训练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老师要求孩子们读课文时,非常注意图文对应,诗与图对应,内容与图对应,说话、表演与图对应;听他人读书,与自己手指到的图上画面内容都是对应的,对应中,孩子们读、想、说、做、演融为一体,张开想象的翅膀,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人们信奉的“把一切知识教给孩子”,暴露不适应性和局限性。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
刘老师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精选3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1大家好:《送元二使安西》,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原诗。
(朗读原诗)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二十一岁成进士。
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它展现的是送别多年好友远赴边疆就职,临别在即、把酒话别,恋恋不舍的画面,凸显朋友感情深厚、真挚。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该诗,去领会诗中的意境:看题目:送元二使安西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题目可解:送别元二出使安西。
来看第一二句: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
�牛海�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前两句的解释为: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板(精选8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板(精选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主题班会、教案大全、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工作计划、文案策划、文秘资料、活动方案、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heme class meetings, lesson plan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work plans, copywriting planning, secretarial material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板(精选8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板(精选8篇)由好文档网本店铺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4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4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螯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由歌引入1、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送别》,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古诗。
2、学生交流。
3、师: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吗?其实,友情是每个人心中永久的歌。
在古人眼里,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那么,在诗人王维眼里,友情是什么呢?4、课件出示古诗。
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
从这个题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自主读诗,读准读通读懂。
1、自读: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念通顺,注意节奏。
2、交流:⑴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
⑴注意诗的节奏。
3、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1、研读前两句,感悟诗情画意。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
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读出诗中的诗情和画意。
2、师范读诗的前两句,学生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5、从这幅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6、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班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其次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相互关爱带来的欢乐和幸福,引导同学去关怀关心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闻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伴侣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心情,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愿。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真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四班级同学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同学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1、学问力量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纳应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同学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伴侣之间的深厚情意,激起对祖国诗歌的喜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深入到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支配:一课时。
说过程:大纲要求我们要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力量。
为了变课堂上老师教为同学自主的学习,让老师和同学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我的课堂以同学自主学习为主。
下面我就从知、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节课的教学支配。
一、知导入新课后,孩子们回忆学习古诗五步法,然后自主学习。
同学自己来介绍,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精选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知诗人,解诗题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路途都有什么?这体现了什么?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课题【我寄语】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纳多种方法进行经典诵读,经典诵读能够引领同学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吸取精神的养分。
今日,我给大家共享的这篇语文四班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就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纳多种方法进行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对培育同学多种力量的讨论》的课题,是我校担当的济源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做为学校语文老师,我深知语文最要把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
学校二、三班级的同学是培育其阅读爱好的最佳时期;三、四班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学校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
错过了这些机会,同学进入了学校高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
而同学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经典诗文,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
当然了开展经典诵读,更有利于使同学树立远大目标,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育出来。
二、说课题教学的设计理念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读诗,由于古诗教学就是三分悟,七分读。
让同学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入境入情,读占鳌头;让同学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绽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三、说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实施1、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因此,课堂初始,我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交有不少朋友吧。
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情。
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缘由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直接深化到同学内心,揭开朋友间的不忍离别之情。
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教学内容:《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平仄规律,学会吟诵诗歌。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平仄规律,学会吟诵诗歌。
教学难点:运用平仄式诵读法吟诵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渲染法。
教学准备:包含《阳关三叠》、地图、阳关以西视频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系实际、入诗境。
1.同学们,再过十几天你们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伴六年的同学,分别在即,有何感想?结合学生即将毕业这一现实,触动学生情感,在淡淡的离别愁绪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
二、解诗题、知作者。
导入新课后,让孩子说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并介绍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在理解题目意思后再读诗题,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读诗文、讲平仄。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我将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读,对照着注释,边读边悟。
在充分自读后指名读,纠正字音,介绍平仄规律。
在练习平仄规律时,我将采用层进法,从“城”入手,引导学生读出平声的长。
学生刚刚接触这种读法,肯定读得不到位,我将这样引导:“看到过万里长城吗?那是怎样的延绵起伏啊!”再辅以手势,发挥手势的辅助作用,在此基础上读“渭城”。
然后练习读“朝雨”,体会仄短的读法。
再练习读第一句诗,最后练习用这种方法读整首诗,读出文字本身的节奏和韵味,达到熟读成诵。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第【1】篇〗《送元二使安西》的说课稿范文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着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说过程: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为了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我的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下面我就从知作者、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节课的教学安排。
一、知作者导入新课后,孩子们回忆学习古诗五步法,然后自主学习。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2《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整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诗中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而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理解“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借助注释、找关键因素等方法理解诗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链接送别诗的学习积累,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助注释、找关键因素等方法学习理解诗意,积累学习送别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为了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法上,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朗读、勾画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还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求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看画诵诗,激趣导入。
课前,教师出示一幅幅画面,引导学生看画面猜诗,诵诗,在诵读《赠汪伦》的过程中,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引出诗题。
并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写作特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范文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
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
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
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古诗后进行交流。
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这还是一杯……的
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句。
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
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
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
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续诗韵
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在此,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
我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
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