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本价格与利润。

价值是什么?价值的内涵,价值的实体,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生产价格,成本加平均利润。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就是要说明,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

剩余价值怎么转化为平均利润?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平均化,什么是平均利润。

四步逻辑。

成本价格和利润。

第一,成本价格。

成本价格就是在生产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是生产的资本的消耗。

C+v叫做成本价格k。

w=c+v+m,即为w=k+m。

成本出现之后,有两个方面的影响。

它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发挥的不同的作用。

第二个后果,掩盖了剥削。

因为剥削是通过剩余价值率来衡量,看不见v的作用了。

成本价格对资本家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成本价格是企业赚钱或亏损的临界点。

成本必须低于价格,才能赚钱。

价格等于或低于成本都是无利可图的。

价格高于成本,不仅维持简单再生产,而且能扩大再生产。

企业更容易控制成本,而不是价格,大量商品和服务都是市场价格。

邯钢经验,控制成本,企业内部的模拟市场。

大公司控制成本,但我国的小公司反而不太注意控制成本,小企业花钱请吃饭大手大脚。

成本的第二个作用,成本的高低是竞争的工具。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拼价格。

拼价格的背后是拼成本,如果成本下不去,则无法打价格战,因为你没有武器。

一个原则竞争者企业要赚钱,长期亏损会导致企业倒闭;第二方面,价格竞争不能违反公平竞争的原则。

我国的一些规定,政府当裁判,维护公平竞争,成本是企业的,政府不知道企业的真实成本,很难做好裁判的角色。

价格作为竞争的工具,需要一种机制来让企业显示它的生产成本。

电器价格战,服务的价格战如机票,快递服务。

消费者好像很欢迎价格战,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从长远看,价格战影响企业的发展,不注意积累,新产品开发,工人素质的提高,影响产业发展的后劲。

有些厂商想以竞争消灭竞争,达到垄断。

利润。

成本价格的增加额。

价值的增殖如果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叫剩余价值。

如果看成是成本价格的产物,叫利润。

剩余价值不仅看成所费资本的增加额,而且看成是所耗资本的增加额。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观念上把剩余价值看成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

都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它们所不同的是,……。

利润率。

剩余价值率是什么,利润率是什么。

用剩余价值比上全部的预付资本。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率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从量上来说,剩余价值率叫高,从质上来说也是不一样的,……。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家的目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的追求就称为资本家追求的表现形式。

资本家追求利润率的形象。

引用登宁的从10%到300%甚至敢冒着绞首的危险。

在今天社会也能得到验证。

第二个问题,生产价格的形成。

注意两个方面的竞争。

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

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在这两个层次来展开,部门内部竞争是部门之间竞争之间的基础。

部门内部的竞争也是为获得超额利润。

比较少的劳动换取比较多的劳动。

整个部门的技术提高,即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形成平均利润率。

部门之间也要竞争。

资本的本性是增殖,资本的运行为了获得一定的利润。

投入同样的资本应该进行同样的利润。

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到利润率高的部门的竞争。

部门可能增加资本也可能流出资本。

原来
利润率高的部门,利润率趋于下降。

书上的一个例子。

三个工业部门。

从机械部门到食品部门转移,整个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公式。

平均利润率反映了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平均利润形成。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资本部门之间的竞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价值形式上的转化和价值规律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某一部门价值与价格的背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形式发生了变化。

从整个社会来看,价格总额和价值是相等的,从整个社会来看,,,,,,,。

生产价格的变动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资本主义发展到自由竞争阶段。

比如说在社会上,每个部门的利润率是有差异的,部门重新洗牌。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家用电器的利润率比较高,后来很多投资者生产家电。

资本的转移往往有一种惯性。

部门的投资热,导致激烈竞争和重新洗牌,80年代很多家用电器的品牌,现在就剩下几个了。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生产要素的转移,生产价格的理论,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是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了经济学中的许多问题。

比如。

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是古典经济学的难题。

是导致古典经济学破产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如何在理论上加以说明。

马克思使劳动价值论更加完善。

实践意义?两大力量的对抗,每一个部门的利润,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者的剥削程度。

第三个问题,平均利润率的变化趋势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三种结果。

一个上升、下降、不变。

根据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最终平均利润率会下降。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剥削程度的降低,利润率下降推不出剩余价值率的下降。

第二,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意味着价值量的减少,相对数的降低不等于绝对数的下降。

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在现实中,还有很多因素在阻碍平均利润率的降低。

剥削率,对外贸易,相对人口过剩。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两大困难:
1,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的概念)
按照劳动价值学说,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应该是等价交换。

那么资本家应该付给工人工资,工资就是工人创造的全部价值,这不存在剩余价值或利润。

但是现实生活中,资本家只支付部分工人创造的价值给工人作为工资,即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称它为剩余价值,资本家称之为利润的东西。

现实与理论的偏差,恰好说明了现实的不合理性,说明了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理想的合理的公正的结果应该是资本家支付全部的工人创造的价值给工人,这个时候也就不存在资本家了。

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

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是因为他购买了劳动力商品,工资即为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延续劳动力的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与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多少价值是无关的)。

但是劳动力自身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会让人们误以为是矛盾的)。

李嘉图的幻觉,是因为他把商品的价值和商品所创造的价值这两者混淆了。

一般商品创造的价值为0,特殊商品即劳动力商品能创造价值,且能创造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该命题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利润的产生是生产过程之后,而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发生在生产过程之前的交换过程。

交换过程中实现了等价交换,而资本主义生产,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商品创造了新的价值,即创造了超出劳动力商品自身价值的价值,从而产生了利润。

因此,利润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商品所创造出来的,与交换过程无关。

区分了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利润的产生就显而易见了。

工资只需要与劳动力的价值相等就OK,而利润则是劳动力商品创造出来的价值。

PERFECT.
工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工人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毕竟是两回事,他们的关系可能是大于,小于或者等于。

当工人消极怠工时,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甚至小于它自身的价值。

2,等量资本换取等量利润,如何同价值规律的矛盾。

(生产价格理论)
矛盾解释,现实中等量的资本往往换取等量的利润,但是理论上,等量的资本,但不等量的活劳动生产不等量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得不等量的利润(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的剩余价值或利润)
行业内部的竞争以及行业之间的竞争让利润平均化,得到了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归资本家所有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

进而等量资本取得了等量利润。

(即使资本有机构成不同)
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矛盾。

价值规律同利润平均化规律的矛盾。

各资本家按自己所有资本量的大小成比例地分配剩余价值。

说明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也试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

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实现,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而是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

第一个矛盾,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

第二个矛盾,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才能创造剩余价值或利润。

把资本与劳动的交换看成是价值规律的一个例外现象。

如果是等价交换的话,利润便无从产生。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认为劳动力商品可以创造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劳动力商品创造的第二部分的价值就是资本家的利润。

马克思把劳动力商品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只有这种商品才能创造价值(其他都是转移价值)。

劳动和资本相交换,即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商品,是等价交换,因为资本家的货币价值等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由生产生活资料的……(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不等于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价值,通常情况下,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要大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多余的这一部分就是利润或剩余价值。

特殊情况下,由于消极怠工,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要小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资本家亏损了。

实际上只要区分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价值,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资本与劳动相交换,实际上是资本与劳动力商品的交换。

不过是资本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交换。

而利润的产生,是因为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价值要多余劳动力商品
本身的价值。

利润产生于生产过程中,是由劳动力商品所创造出来的第二份价值。

资本的劳动的交换。

这一提法是不准确的。

应该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劳动是一个生产过程,是劳动力的使用,是抽象的,劳动力是创造价值的力,是具体的商品,是劳动力创造价值,而不是劳动创造价值。

劳动力又是劳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应该是资本与劳动力商品的交换。

工人出卖了劳动力商品,即劳动力使用权。

如果你认为资本家出卖的是劳动,那么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资本家应该支付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

这样一来,资本家得不到任何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不会存在。

这就是等价交换的原则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的冲突。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创造价值?商品创造劳动。

劳动力商品创造一般劳动。

劳动力商品创造价值?
第二个矛盾,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等量资本推动不等量的劳动,根据劳动价值论,会有不同的剩余价值或利润。

即等量的资本获取了不等量的利润。

这与现实生活中的等量资本往往获取等量利润的事实是冲突的。

马克思是怎么解决的呢?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各部门的相互竞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又转化为平均利润,因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品不再依照价值出售,而是依据生产价格出售。

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

价值等于什么呢?c+v+m生产价格和价值的背离是正常的现象。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由流通过程产生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由生产过程本身内部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

从竞争,到各个部门获取平均利润率。

再到获得平均利润。

资本在不同部门的分配比例,得到不同的利润量。

体现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和各个部门的资本家共同分割剩余价值。

资本论第三卷,进一步讨论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如何进行分配。

劳动者得到的报酬仅仅等于劳动力价值吗?劳动者有了存款,房产,债券和股票。

劳动者已经占有了剩余。

工人得到的仅仅是劳动力价值,工人一无所有,与劳动者成为商品。

在马克思看来,是充分必要条件。

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排除工人的分配。

产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家与金融资本家、商业资本家瓜分价值,加上地主阶级,共同瓜分剩余价值。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概念。

剩余价值是谁带来的,v,因此剩余价值率是m/v。

但是,工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表现为劳动的报酬,工人阶级受剥削是无产阶级政党灌输给工人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资本家否认剥削行为,自在的工人也不承认自己受到剥削,剩余价值是哪来的,在资本家看来,是c+v。

资本家关心是投了多少,产出了多少。

剩余价值是客观存在的,给定的差额,是v带来的,还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前者是剩余价值,后者是利润,两者观察角度不同,前者是本质,后者是现象,从本质到现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全部的劳动耗费转化为资本的耗费,商品的价值包含不变资本耗费的劳动,可变资本耗费的劳动,剩余价值耗费的劳动,但对资本家来说,c+v成了成本,cost成本即耗费,对于资本家生产产品只耗费了c+v,即耗费了资本家的货币。

随着c+v转化为成本,=k+m。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由此利润率出来了。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低于剩余价值,掩盖了剥削,利润率总是会低于剩余价值率。

第一卷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第二卷和第三卷
第二个转化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两种商品交换是不按比例的,首先是资本有机构成不同,重工业部门不变资本比例高,第三产业投入劳动力比较多,可变资本的比重较高,不同部门投入的资本,由于
利润平均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资本的构成具有双重意义。

从价值方面看,从物质方面看,
利润率也有双重意义。

从生产过程使用的劳动和耗费的劳动来看;从价值方面来看,是剩余价值比上总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影响利润率。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行业中,可变资本占的比重高,利润率高。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可变资本占的比重低,因此利润率低。

但是,现实中,等量的资本获得等量的利润。

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居然不一样。

能忍吗?
资本家能默认这种不平等吗?资本是货币,货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不管商品的差别,资本也是这样,资本家不管你投入的劳动,只管投入的资本。

金钱没有臭味。

不平等是不能够默认的。

资本家要平等,就一定是等量资本获取等量的利润。

怎样能一样,全部剩余价值和全部资本一比,得到平均利润率。

那么就不能按价值交换。

一个部门低,一个部门高。

这就必须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

在竞争中得到实现。

怎么实现呢?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

此时,它把资本转移出来。

高的部门的资本转移到低的部门,高的部门的供给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升;…………。

一个利润率上升,一个利润率下降,平均利润率形成了。

全部剩余价值和全部资本之比,就是平均利润率。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等与成本加上平均利润。

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商品按生产价格交换,保证了各个部门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就好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价值进行交换,等量劳动换取等量价值。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商品不是按价值交换的,那么劳动价值论还成立吗?
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现实的交换根本不是按照劳动价值进行交换,因此第一卷不能成立。

其实第三卷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

恩格斯在第三卷序言中,。

庞巴唯克,第三卷否定了第一卷,劳动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现实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

马克思说,价值转化为了生产价格,从个别部门看,表面上看否定了劳动价值论。

但总体上看,总价值等于生产价格,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

因此从总体上看,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因此价值规律是一般,生产价格是个别的表现形式,因此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

一个最有力的批评。

只把产出品转化了。

一个部门的投入品就是另一个部门的产出品,如果把投入品和产出品都转化,还能论证总的相等吗?证明了这是不能的。

这就是旷日持久的价值转型理论。

持续了100多年。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意味这剩余价值获得了平等的分配。

资本主义生产可以继续进行。

第二个分配,剩余价值要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分配。

第一二卷,自产自销,茅台。

但是现实中往往是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一分为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