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解 (B-A-A1-B1)
能力,训练学生
2.用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请同学们绘图对课前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的绘图能力。利
用问题引导,突
破难点。
通过多媒
体演示,在学生
观察、讨论和思
考的基础上展
开教学,使学生
获得感性认识。
化繁为简,加深
理解。
1 .请同学们看材料中讨论问题,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 分组进行讨论,并在选择相应的绘图进行解释。
入 系,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初中学习的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活,引出新的教
学任务,激发学
生的习热情和
强烈的探究欲
望。
1.提问气压概念。(学生回答) 2.请举例说明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 3.绘气压柱状图,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压面。
(投影显示)(在黑板上画出等压面示意图,并假定气压)
(3)高空 A1、B1 两处气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标注。
(4)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将发生怎样的运动?
A
(5)等压面的形状呢?请标注。
(受热)
(6)试比较 A、A1、B、B1 的气压值的大小(请从大到小排序)。
B1
B (冷却)
2、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对以下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并绘图进行解释。
析两种状态下风受力的情况: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高空);C.近
地面加入摩擦力后三个力的作用。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分析及验证,使学生获得直接感知。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推理、归纳得出结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图示、模型等辅助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基本概念。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复杂的数据和案例,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观测和实验,如使用温度计、风向仪等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回顾重点: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实际大气运动现象等。
2.归纳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热力环流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学习评价: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关注并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各异,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和时事案例,激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现象的好奇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思维能力: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往往需要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前置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天气、气候等基础知识,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2.认知水平: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但热力环流涉及到的空间想象和综合分析能力较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和拓展。
4.批判性思考题: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问题探讨:针对热力环流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热力环流优秀导学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二)学习过程环节一、【知识储备】1.气压是指大气施加于单位面积上的力。
所谓某地的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
2.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______,即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密度越______,气压值越_______,气压与密度成______相关,反之,气压值越______。
3.热胀冷缩的原理: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______,气压______;遇冷收缩下沉,密度______,气压______。
4.水平方向的气流是从______流向______。
(气压)环节二、【基础自学】1.大气运动的能量根本来源是哪里?2.大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3.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什么?4.热力环流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环节三、【共同学习】假设一地表受热均匀图1为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的分布状况图,实线代表等压面。
图1(1)从图中可知,气压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是?(2)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没有气压差,空气是否会发生运动?结论: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假设二地表受热不均匀如果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如图2所示。
阅读教材p30文字内容和图2.3,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在垂直方向上,A、B、C三地空气会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出运动方向。
(2)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在图2中,用箭头表示出在A、B、C三地近地面h1高度处和上空h3高度处空气水平运动方向。
(3)比较A、B、A′、B′四处的气压值大小顺序?(提示:低压和高压只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压强的变化规律始终是随海拔升高,压强降低。
)(4)空气运动后,在A、B、C三地近地面同一水平高度h1处气压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相对于图1中1000百帕,变高还是变低?标注在图上。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导学案

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学案【学习目标】1, 知道冷热不均就是引起大气运动得根本原因;2, 能够简单掌握热力环流得原理。
3,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得理解;4, 能运用热力环流得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得大气现象。
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学习重难点】1, 重难点:理解与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并了解各个类型得热力环流。
2, 突破: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相互结合。
通过练习加强对重难点得理解与掌握。
【学习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导学案,大气压强部分内容,自主掌握气压得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规律。
2, 合作探究,对热力环流得应用部分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全面得分析热力环流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自主学习】 一、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得分布规律。
.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所承受得空气柱得总重量,单位:百帕(h Pa)。
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乙地与丁地海拔相等,乙得气压_____丁得气压(“<”、 “>”、“=”);气压最大得为_____,最小得为_____;因此,气压得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越高,气压越_____。
2、运用气压得概念与分布规律,在图中右侧气柱上标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得 A 地。
二、气压在水平方向上得分布规律(这里得高压、低压就是相对于同一高度而言得)。
1,图中同一高度得A 、B 两点,A 点位于等压面下方,推测A 地为 压,B地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方,推测B 地为 压。
(高/低)2,观察等压面得弯曲情况,A地等压面向 处弯曲,B地等压面向 处弯曲。
(上/下)100020003000高度(m 百帕3,总结规律:在等压面图中高压等压面 ,低压等压面 (凹起/凹陷)。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________流向________(高压/低压),因此空气由______处(A/B)流向______处。
三、热力环流得形成各类型得热力环流以及应用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热力环流导学案

热力环流导学案 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实验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预习案:1、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同一垂直面上近地面的气压 高空的气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注意:高压和低压一般是相对于同一 而言的。
2、思考: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哪些?(1)、 :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空气运动:膨胀上升——溢出——气压 ;收缩下沉——流入——气压 ;3、大气运动的分类: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高度,气流由 压区流向 压区(类似水往低处流);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会 ,空气冷却会 。
4、形成降水条件之一是饱和空气有 (升温、降温)过程,即垂直方向上有 (上升、下沉)运动。
5、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
太阳光照射大地,各地获得太阳光热是一样吗?为什么?学习案一、读图思考(1)A 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2)BC 两地空气下沉,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3)这样,ABC 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是水平的吗?如何变化?(4)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二、:读图讨论回答,图中黑色实曲线为等压面,虚线为某一等高面 1、根据地面状况和等压面弯曲特征, 判断图中虚线附近为高空还是低空。
2、比较ABA ′B ′四点气压大小。
3、补充相对的另一条等压面,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
4、判定A 、B 两地可能的天气状况A 受热B 冷却 A 'B ' 900hpa 800hpa 700hpa 1000hpaA 热B 冷C 冷 低压高压高压低压 低压 高压合作小结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气温:在水平方向上,气温高气压 。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3、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4、能够根据等压面的凹凸,学会比较气压的高低;5、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了解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和形成过程;2、通过讲授、引导和练习,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气压、气温高低判断的方法;3、通过合作探究、知识迁移,说明热力环流的应用部分的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二)难点掌握温压关系和风压关系,并通过等压面图的判读来比较气压、气温的高低。
三、教学方法(一)教法跨学科结合教学法(气压与密度的关系)、传统讲授法(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实验演示法(热力环流实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验证实验)、合作探究法(热力环流的应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二)学法自主学习法(气压、等压面等的知识)、实验观察法(热力环流实验)、合作探究学习法(热力环流的应用)、习题演练法四、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实验器材、微视频。
五、教学设计【导入】教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其中提到巴山夜雨,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山坡和谷地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而什么是热力环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
【实验探究——明效大验】教师:下面我将通过实验来演示这个现象。
我在玻璃缸的两侧分别放一盆热水和一盆冰水,将玻璃缸顶端盖住形成一个较密闭的环境,把香点燃插入冰水的上方。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必修1第2章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学案1

预习案探究案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习目标】1、能说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并能够描述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原理。
2、能说出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形成过程;能准确判断热力环流的空气运动方向。
3、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海陆间热力环流、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根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知识点并作适当标注。
2、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标出填入“我的疑问”处。
预习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三个过程:名称具体过程热量结果太阳暖大地大部分A 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以后又以 B 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部分称为,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辐射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影响着大气、,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预习点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1)根本原因: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2)意义:①促使大气中和水汽的输送。
②形成各种天气变化。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1)形成原因:由于地面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①冷热状况:M ,N 。
②气压高低:A ,B ,C ,D ,E ,F 。
【合作探究1】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 ;B ;C ;D ;G ;I 。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
图中I的作用是。
(3)比较晴天与阴天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其原因是什么?(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方,农民常在菜地里用生火产生浓烟的方法防止农作物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练习案【特别提醒】①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地面的气温日较差减小。
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其次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 教学重难点1) 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 同学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学问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同学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学校地理训练的前提下比以前同学有所提高,但部分同学空间想象力较差。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老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同学已有必备的相关学问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学问进行讲解。
2、图式教学法:同学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同学自主教学、争辩、探究,并因此获得进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同学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学问实际化。
六. 设计思想高中地理课程留意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同学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接受多媒体呈现和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
1.多媒体呈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依据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3.归纳总结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热力环流)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明白地表冷热不均是形成热
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2、理解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形成的原因及条件。
3、培养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基本表现形成的形成原理来辨别事物
的真伪,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学习安排】
第三节大气环境——热力环流
【探究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热力环流示意图: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30页,画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
【探究二】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讨论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并思考相应问题
A海陆风
问题1:听《军港之夜》: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海陆
海陆
B 、山谷风
问题2、巴山夜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探究问题:巴山为什么下的是夜雨?
C 、城市风
1、下列四幅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课后练习】
1、下图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
图。
回答
影视片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海风吹拂面部,让头发向后飘
逸以反映女主人翁的快乐心情,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
段来拍摄该情境
A.18时—次日7时 B .7时—当日16时
C .16时—次日8时
D .6时—次日18时
A 城区
2、在无风的地方点燃香烟或蚊香,烟雾总是上升且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飘散,这是因为
A.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因重力作用下沉
B.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由于重力作用下沉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D.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3、下图中所示等压面为近地面等压面,读图回答:
(1)判断风向:风从吹向。
(2)从昼夜看,这种风一般出现在;
从季节看,这种风一般出现在。
4、下图是“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
读
后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点①至点⑤,气压最高的是,气压最低的是。
(2)A、B两地受热的是,该地空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冷却的是,该地空气垂直运动的方向是。
(3)用带有方向的箭头画出热力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