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解 (B-A-A1-B1)
能力,训练学生
2.用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请同学们绘图对课前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的绘图能力。利
用问题引导,突
破难点。
通过多媒
体演示,在学生
观察、讨论和思
考的基础上展
开教学,使学生
获得感性认识。
化繁为简,加深
理解。
1 .请同学们看材料中讨论问题,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 分组进行讨论,并在选择相应的绘图进行解释。
入 系,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初中学习的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活,引出新的教
学任务,激发学
生的习热情和
强烈的探究欲
望。
1.提问气压概念。(学生回答) 2.请举例说明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 3.绘气压柱状图,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压面。
(投影显示)(在黑板上画出等压面示意图,并假定气压)
(3)高空 A1、B1 两处气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标注。
(4)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将发生怎样的运动?
A
(5)等压面的形状呢?请标注。
(受热)
(6)试比较 A、A1、B、B1 的气压值的大小(请从大到小排序)。
B1
B (冷却)
2、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对以下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并绘图进行解释。
析两种状态下风受力的情况: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高空);C.近
地面加入摩擦力后三个力的作用。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分析及验证,使学生获得直接感知。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推理、归纳得出结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图示、模型等辅助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基本概念。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复杂的数据和案例,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观测和实验,如使用温度计、风向仪等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回顾重点: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实际大气运动现象等。
2.归纳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热力环流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学习评价: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关注并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各异,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和时事案例,激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现象的好奇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思维能力: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往往需要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前置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天气、气候等基础知识,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2.认知水平: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但热力环流涉及到的空间想象和综合分析能力较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和拓展。
4.批判性思考题: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问题探讨:针对热力环流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热力环流优秀导学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热力环流优秀导学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二)学习过程环节一、【知识储备】1.气压是指大气施加于单位面积上的力。

所谓某地的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

2.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______,即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密度越______,气压值越_______,气压与密度成______相关,反之,气压值越______。

3.热胀冷缩的原理: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______,气压______;遇冷收缩下沉,密度______,气压______。

4.水平方向的气流是从______流向______。

(气压)环节二、【基础自学】1.大气运动的能量根本来源是哪里?2.大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3.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什么?4.热力环流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环节三、【共同学习】假设一地表受热均匀图1为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的分布状况图,实线代表等压面。

图1(1)从图中可知,气压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是?(2)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没有气压差,空气是否会发生运动?结论: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假设二地表受热不均匀如果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如图2所示。

阅读教材p30文字内容和图2.3,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在垂直方向上,A、B、C三地空气会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出运动方向。

(2)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在图2中,用箭头表示出在A、B、C三地近地面h1高度处和上空h3高度处空气水平运动方向。

(3)比较A、B、A′、B′四处的气压值大小顺序?(提示:低压和高压只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压强的变化规律始终是随海拔升高,压强降低。

)(4)空气运动后,在A、B、C三地近地面同一水平高度h1处气压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相对于图1中1000百帕,变高还是变低?标注在图上。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导学案

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学案【学习目标】1, 知道冷热不均就是引起大气运动得根本原因;2, 能够简单掌握热力环流得原理。

3,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得理解;4, 能运用热力环流得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得大气现象。

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学习重难点】1, 重难点:理解与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并了解各个类型得热力环流。

2, 突破: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相互结合。

通过练习加强对重难点得理解与掌握。

【学习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导学案,大气压强部分内容,自主掌握气压得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规律。

2, 合作探究,对热力环流得应用部分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全面得分析热力环流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自主学习】 一、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得分布规律。

.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所承受得空气柱得总重量,单位:百帕(h Pa)。

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乙地与丁地海拔相等,乙得气压_____丁得气压(“<”、 “>”、“=”);气压最大得为_____,最小得为_____;因此,气压得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越高,气压越_____。

2、运用气压得概念与分布规律,在图中右侧气柱上标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得 A 地。

二、气压在水平方向上得分布规律(这里得高压、低压就是相对于同一高度而言得)。

1,图中同一高度得A 、B 两点,A 点位于等压面下方,推测A 地为 压,B地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方,推测B 地为 压。

(高/低)2,观察等压面得弯曲情况,A地等压面向 处弯曲,B地等压面向 处弯曲。

(上/下)100020003000高度(m 百帕3,总结规律:在等压面图中高压等压面 ,低压等压面 (凹起/凹陷)。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________流向________(高压/低压),因此空气由______处(A/B)流向______处。

三、热力环流得形成各类型得热力环流以及应用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热力环流导学案

热力环流导学案

热力环流导学案 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实验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预习案:1、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同一垂直面上近地面的气压 高空的气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注意:高压和低压一般是相对于同一 而言的。

2、思考: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哪些?(1)、 :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空气运动:膨胀上升——溢出——气压 ;收缩下沉——流入——气压 ;3、大气运动的分类: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高度,气流由 压区流向 压区(类似水往低处流);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会 ,空气冷却会 。

4、形成降水条件之一是饱和空气有 (升温、降温)过程,即垂直方向上有 (上升、下沉)运动。

5、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

太阳光照射大地,各地获得太阳光热是一样吗?为什么?学习案一、读图思考(1)A 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2)BC 两地空气下沉,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3)这样,ABC 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是水平的吗?如何变化?(4)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二、:读图讨论回答,图中黑色实曲线为等压面,虚线为某一等高面 1、根据地面状况和等压面弯曲特征, 判断图中虚线附近为高空还是低空。

2、比较ABA ′B ′四点气压大小。

3、补充相对的另一条等压面,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

4、判定A 、B 两地可能的天气状况A 受热B 冷却 A 'B ' 900hpa 800hpa 700hpa 1000hpaA 热B 冷C 冷 低压高压高压低压 低压 高压合作小结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气温:在水平方向上,气温高气压 。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3、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4、能够根据等压面的凹凸,学会比较气压的高低;5、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了解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和形成过程;2、通过讲授、引导和练习,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气压、气温高低判断的方法;3、通过合作探究、知识迁移,说明热力环流的应用部分的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二)难点掌握温压关系和风压关系,并通过等压面图的判读来比较气压、气温的高低。

三、教学方法(一)教法跨学科结合教学法(气压与密度的关系)、传统讲授法(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实验演示法(热力环流实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验证实验)、合作探究法(热力环流的应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二)学法自主学习法(气压、等压面等的知识)、实验观察法(热力环流实验)、合作探究学习法(热力环流的应用)、习题演练法四、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实验器材、微视频。

五、教学设计【导入】教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其中提到巴山夜雨,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山坡和谷地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而什么是热力环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

【实验探究——明效大验】教师:下面我将通过实验来演示这个现象。

我在玻璃缸的两侧分别放一盆热水和一盆冰水,将玻璃缸顶端盖住形成一个较密闭的环境,把香点燃插入冰水的上方。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必修1第2章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学案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必修1第2章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学案1

预习案探究案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习目标】1、能说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并能够描述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原理。

2、能说出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形成过程;能准确判断热力环流的空气运动方向。

3、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海陆间热力环流、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根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知识点并作适当标注。

2、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标出填入“我的疑问”处。

预习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三个过程:名称具体过程热量结果太阳暖大地大部分A 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以后又以 B 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部分称为,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辐射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影响着大气、,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预习点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1)根本原因: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2)意义:①促使大气中和水汽的输送。

②形成各种天气变化。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1)形成原因:由于地面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①冷热状况:M ,N 。

②气压高低:A ,B ,C ,D ,E ,F 。

【合作探究1】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 ;B ;C ;D ;G ;I 。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

图中I的作用是。

(3)比较晴天与阴天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其原因是什么?(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方,农民常在菜地里用生火产生浓烟的方法防止农作物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练习案【特别提醒】①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地面的气温日较差减小。

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

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其次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 教学重难点1) 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 同学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学问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同学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学校地理训练的前提下比以前同学有所提高,但部分同学空间想象力较差。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老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同学已有必备的相关学问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学问进行讲解。

2、图式教学法:同学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同学自主教学、争辩、探究,并因此获得进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同学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学问实际化。

六. 设计思想高中地理课程留意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同学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接受多媒体呈现和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

1.多媒体呈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依据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3.归纳总结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部分”。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所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二、教法分析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三、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比较薄弱,对自然地理事物仅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构建。

2、学法观察法;讨论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盆中的热水水汽向上升和冰箱冷气向下沉,并让学生观察壁式空调、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提出问题:冷空调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1、讲解气压概念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以百帕(hPa)为单位。

2、读图析图,感性认知让学生观察课件图片,同一地区,近地面和3000米高空气压的不同,总结出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真实的案例分析:本节课以我国实际的气候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其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以我国实际气候变化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
3.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为什么北方炎热,南方潮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寒潮、暴雨等。
2. 提出问题:“这些地理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简要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这些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 详细讲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师给予每个小组指导和建议,帮助其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地理意义等。
2. 强调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候形成、天气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4.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其地理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动画和图片形式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同时,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结合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3. 创设生活情境,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一[学案]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的能量来源和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2.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3.掌握风的形成过程,并能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某地风向。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①__________。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部分被大气②________或③________,大部分到达地面。

3.大气保 温作用⎩⎪⎨⎪⎧ 地面增温:地面吸收④ 而增温 大气增温:近地面大气吸收⑤ 而 增温 大气保温效应:⑥ 将大部分热 量返还地面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热力环流:由于⑧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形成:(1)受热→气流⑨________→近地面气压⑩____→高空气压⑪____。

(2)冷却→气流⑫________→近地面气压⑬____→高空气压⑭____。

(3)水平运动:⑮________的地方流向⑯________的地方。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地面⑰________不均,导致空气⑱________和⑲________运动,进而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⑳________差异,产生了__________力,从而引起空气的________运动,形成____。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________原因,方向________等压线,由____压区指向____压区。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________,北半球向____偏,南半球向____偏,赤道上不偏转。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________,高空可忽略不计。

3.风向(1)赤道: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有摩擦)作用→风向________等压线。

(2)其他 纬度我的疑惑1.2.3.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探究材料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月亮上的“广寒宫”终年深冷幽寂,实际上“广寒宫”并不是一直都是深冷幽寂的。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教案(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水平运动)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教案(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水平运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共2课时)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教学流程示意图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学流程示意图
二、
课件显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图片,指出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

二、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
由于受地球的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风向就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是否会影响风速?
上面的风受到了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但这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还受到摩擦力的影响,这样风向如何变化呢?
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热力环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热力环流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2021年高中地理 2.32热力环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导学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原理与形成过程,并能绘制简单热力环流示意图。

2、学会用等压线判断风向与风力,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影响。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学习难点】1、热力环流实际应用【课前知识储藏】1、气压是指大气施加于单位面积上力。

所谓某地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空气柱总重量。

气压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_______。

2、空气密度与气压成______比〔正/反〕,密度越大,气压值越_ ____;反之,气压值越____。

3、等压面指空间气压相等各点所组成面。

4、风向是指风吹来方向。

【学习过程】一、热力环流形成原理1、大气运动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并导致水平运动方向上各地间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热力环流形成〔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合作探究一】〔1〕受热均匀时:在图a 中,当地面受热均匀时, 空气没有 与 运动 (2)受热不均时: ①大气垂直运动: 在b 图中,A 地受热空气 ;B 、C 两地冷却空气这是由于地面 形成大气垂直运动。

②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近地面:A 地空气上升,大气密度 ,气压比同一平面 ,形成 压;B 、C 两地空气下沉,大气密度 ,气压比同一水平面 ,形成 压高空:A 1大气密度 ,气压比同一水平面 ,形成 压①垂A 受热,空气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高空形成_____高空:空气从 地向____ 地扩散②水平B1、C1大气密度,气压比同一平面,形成压。

③大气水平运动:画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运动方向。

气流在同一水平面上,从压流向压。

〔3〕热力环流形成过程〔2〕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低。

近地面气压上下与高空相反〔3〕同一等压面上各处气压相等。

等压面上凸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地方为低压区〔4〕形成热力环流根本原因:近地面受热不均〔5〕形成热力环流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合作探究二】热力环流实际案例〔画出热力环流〕1、海陆风:白天,近地面风由____吹向____,即___风;夜晚近地面风由____吹向____,即___风。

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学案

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学案

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学案【】鉴于大家对自考考务考籍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地理教案热力环流学案,供大家参考!《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邹义东一、课前系统(一)、分析教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析学生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三)、设计思想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热力环流)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明白地表冷热不均是形成热
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2、理解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形成的原因及条件。

3、培养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基本表现形成的形成原理来辨别事物
的真伪,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学习安排】
第三节大气环境——热力环流
【探究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热力环流示意图: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30页,画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
【探究二】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讨论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并思考相应问题
A海陆风
问题1:听《军港之夜》: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海陆
海陆
B 、山谷风
问题2、巴山夜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探究问题:巴山为什么下的是夜雨?
C 、城市风
1、下列四幅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课后练习】
1、下图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
图。

回答
影视片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海风吹拂面部,让头发向后飘
逸以反映女主人翁的快乐心情,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
段来拍摄该情境
A.18时—次日7时 B .7时—当日16时
C .16时—次日8时
D .6时—次日18时
A 城区
2、在无风的地方点燃香烟或蚊香,烟雾总是上升且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飘散,这是因为
A.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因重力作用下沉
B.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由于重力作用下沉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D.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3、下图中所示等压面为近地面等压面,读图回答:
(1)判断风向:风从吹向。

(2)从昼夜看,这种风一般出现在;
从季节看,这种风一般出现在。

4、下图是“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


后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点①至点⑤,气压最高的是,气压最低的是。

(2)A、B两地受热的是,该地空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冷却的是,该地空气垂直运动的方向是。

(3)用带有方向的箭头画出热力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