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学校德育目的

合集下载

第三章: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激发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热爱社会主义,培 育集体主义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珍惜生命价值,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 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 念。 ●领会现代社会尊重人权的意义,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 ●关心祖国和人类的命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放的 世界意识。
• 遵守社会规范 • 5.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 6.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 纪律。 • 7.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 电、纸张等资源。
小学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总目标
总目标 •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 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 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 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 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课程内容
• • • •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健康、安全的生活
• 如,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 会照顾自己。 • 7.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 指导下利用。 • 8.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遵守交通 规则,注意安全。 • 9.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小学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分目标
•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 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 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 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什么是德育目标

什么是德育目标

什么是德育目标(教师资格辅导)加入收藏频道:职业认证考试什么是德育目标(教师资格辅导)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含义(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级影响的教育活动。

从形式说,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等,从内容上说,一般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学德育目标1.我国中学阶段具体德育目标要求根据我国政府对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调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主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能力的培养。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6)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3.能力方面(1)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
下几个规定性:
价值性。德育作为一种对学生品德成长的帮助活动,其价值属性特 别突出。价值态度的改变是最根本的目标。行为的改变只有以价值 态度的真实改变为基础才算是真正的“德性”。
德育决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其 明智及其适宜的意愿来。——[德]赫尔巴持:《普通教育学》
➢ “知”即道德知识, ➢ “情”为道德情感, ➢ “信”即道德信念, ➢ “意”即道德意志, ➢ “行”即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形成道德上的知、情、信、意、 行五个方面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
(三)德育目的的层次
道德教育应当努力使学生掌握那些时间、空间上适应性强的道德原理与道 德原则,这即是“普遍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它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 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独立、自主、善行、牺牲、慈爱等基本德 性。——裴斯泰洛齐
德国教育学家鲍勒诺夫将道德划分为“高尚道德”和“朴素道德”,主 张从现实社会出发设定道德教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高尚的道德。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即对教育对象品德结构和质量的规定) ➢ 品德结构为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
经济和政治制度(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会制定出符合本阶级需要的德育目的) 历史发展进程(人的个性发展应当在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中正确地理解) 文化传统
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和规律
(二)德育目的的具体化
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德育目的向德育目标转化的过程。这 一过程实现了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序列化—即德育目标的分 类。
2. 外在、与内在的德育目的
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 《大学》 “圣人之道德,自其德之方面言之,曰‘仁’;自其行之方面言之,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一、基本概念1、教育目的: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

2、德育目的:人们对整个德育的一种主观预期和价值设定,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倾向,表示“为了什么进行德育”的问题。

(课本: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德育目标: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标准,是德育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过程所培养的品德规格,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二、基本理论德育目的的类型: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

代表人物:涂尔干、凯兴斯坦纳个人本位论: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外在德育目的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结果。

内在德育目的论: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理想德育目的论: 道德教育的终极是培养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

现实德育目的论: 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

主张从现实社会出发确定德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高尚的道德。

三、基本问题1、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区别:(1)德育目的是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德育目的是德育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

(2)德育目标是教育所要完成的德育任务的具体目标,是德育活动具体努力方向,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联系:(1)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德育目的必须转化为具体的德育目标才能避免其空泛。

(2)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德育目的的总要求,与德育目的相联系,否则会流于琐碎,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2、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1)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大学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大学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德育的重要性
个人成长的需要
德育对于个人的品德修养、人格 形成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有着 重要的影响,是个人综合素质的 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德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 的人才,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02 大学德育的目的
培养道德品质
01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高尚的道 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为社会 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03 大学德育的任务
传授道德知识
道德理论教育
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道德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规范,帮助 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道德历史教育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 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公民意识
德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他们 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成为合格的公民。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大学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目录
• 引言 • 大学德育的目的 • 大学德育的任务 • 德育课程与活动 • 德育评价与反馈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 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这需要德育工作不断更新和改进。
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 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开放,但同 时也容易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 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德育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提高德育效果。
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李太平(1963—),男,湖北蕲春人,湖北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

人德性需要的满足,德育价值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德育目的是对德育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三者之间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德育目的之实现上,而不能泛化到一切德育功能之实现上。

[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1999)06—0089—0092 一、关于德育功能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

功能是表示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它体现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

功能侧重表示系统对环境产生的作用,但功能又依赖于环境而存在,它是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如果离开了一定的环境及环境与系统的相互关系,抽象地谈论功能,那么,这种谈论没有意义。

功能不仅包括系统对环境的作用,而且包括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这种功能是系统与边界之外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为外部功能。

系统与环境的区分是相对的,在特定的系统域界内,一个系统可以分为A、B、C等各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对于大系统来说,是其组成的要素;而就各个子系统来说,则各有其功能。

就A系统来说,它以B系统、C系统为环境,并与它们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功能。

我们把特定边界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之为内部功能。

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

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内部功能。

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等。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德育内部功能,其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受教育者严格遵守、积极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和享用观念的形成,即表现为适应功能、认同功能和享用功能。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任务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任务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任务一、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和《中学德育大纲》等有关的精神,我们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德育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估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二、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德育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的教育,我们要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等; 思想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具备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以及青春期教育等。

我们学校德育的主要教育内容是:1、爱国主义教育每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仪式,人人会唱国歌。

了解祖国壮丽山河、名胜古迹、悠久历史、著名人物、灿烂文化以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了解祖国近、现代史以及进行国情教育。

维护国家尊严、国家荣誉、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以及发展国际友好合作关系的教育。

2、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德育工作目标

德育工作目标

德育工作目标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指导思想德育工作始终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素质基础。

二、德育内容依法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日常行为规范和心理品质教育。

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切实确保德育重要地位,加大力度强化心理品质教育和学风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促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人目的。

三、德育目标(一)总体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研究;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惯和文明行为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分层目标1、道德素质目标(1)尊重、关怀、爱护、帮助他人。

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热心参加各种教诲活动和社会理论活动;自动参加劳动;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公共设施,珍惜劳动成果;自觉保护环境卫生,初步养成劳动惯和一定的糊口自理能力,掌握一般的劳动技能。

(2)真诚友爱待人。

(3)生活节俭,自重自强。

不向父母提出过高要求;礼貌待人,对人友善;珍惜名誉,不做有损自己和他人人格的事情;穿着整洁大方,符合中小学生身份;仪表端庄,有良好的卫生惯和文明的行为举止。

2、法纪素质目标(1)进一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

大学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大学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二默契的教育渗透在知识性和理智性的大学生活之中以及在整个大学的景观日常生活文化氛围价值观和精神趣味中的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成其重要性至少不低于知识性和理智性的活动的重要性
大学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一、大学德育的目的
何谓大学?
一个讨论的基础: 大学是一个汇聚知识、传授知识、创造知 识和发展知识的机构或社会组织。 在大学这样一个以知识再生产为轴心的社 会组织或共同体中,学生的一个基本的期望是 能够在理智上得到培养,在知识上得到长进。
思考题: 你怎样看待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请结 合自身体验谈谈体会。 课外阅读书目: 《论语》、《理想国》、《邓小平教育 理论学习纲要》 课外活动:
任务之一
品格修养 在大学德育中依然不容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说, 品格修养是一种无止境的需要毕生努力的事业。 不过,在大学德育中,品格修养的重心从行为 约束转向心性涵养。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应该建 立在觉醒了的道德理性基础之上,道德规范和 道德行为中包含的道德真理不再是“沉睡”的。 大学生应该逐渐学会使自己的生活自然地流溢 出的德性的“光泽”。品格不再是一种外在的 约束下的行为习惯,而是变成一种内在的精神 气质。 修养的重点从种行为的习性转向心灵的习性
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习俗—后习俗
大学德育发生于最关键的人生转折期
大学德育的任务就是造成一种环境和 氛围,把大学生引导向一种道德自律 的德性生活。
两个关键:
一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反思和 道德创造的能力,即价值理性和价值创 造力的培养; 二是唤醒和启迪他们对于自我、家庭、社 会和宇宙的责任的觉悟。
“大学教育”的含义
二、默契的教育
渗透在知识性和理智性的大学生活之中, 以及在整个大学的景观、日常生活、文化氛围、 价值观和精神趣味中的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成 分。 其重要性至少不低于知识性和理智性的活 动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计划

学校德育计划

学校德育计划学校德育计划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德育是一种人类环境教育,旨在通过学科教育、文化陶冶、人文熏陶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综合素质和健康心理,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同时使其发展成有担当、有责任并能承担社会责任的杰出人才。

因此,制定一份学校德育计划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推进和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的确定是制定德育计划的基础和前提,学校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人才,其核心是全面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应该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使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端正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2.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正面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健康意识,让学生获得健康长寿的基础,同时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4.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阅读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让学生拥有一个内秀丰富的灵魂。

二、学校德育计划的制定学校德育计划实际上是一份计划书,它主要确立了学校德育的目标、轨迹和计划,以及实施德育计划的各个环节和方法等,对于德育工作的推进和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日常德育工作中,如何制定一份高质量的学校德育计划,是每个学校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应该对德育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学校学生的现状和特点,明确德育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德育方式;同时,应该明确德育目标的确切方向,针对特定的目标进行具体的计划,从而制定一份可行、科学、切实可行的计划。

其次,制定计划的时候需要精确和清晰,重点是要确定好学校德育的“基础路线”,并通过分析和研究,详细规划好学校的德育目标、计划和实施方案。

第三章 德育 目的

第三章  德育 目的
• 麻木与卑怯
• 圆滑与欺瞒 • 迷信与惰性 • 奴性是核心的东西 • 2.自律 • 指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依靠理性、 信念和道德良心,依靠内心自觉,而不是 靠外力强制 • 根本功能:内在制裁 • 特点:自觉性、自主性、内控性、自教性 • 3.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 道德的基本发展规律:无律——他律—— 自律 • 他律是自律发展的基础,自律是他律的升 华,两者在人的道德生活中不可或缺 • (二)造就主体性道德人格 • 无视个体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表现: • 把德育片面地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 制与规范 • 对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得虚空 • 在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 动的接受者,普遍采用灌输
• (3)在方法上,使用一些专制性的、强迫 性的和非理性的甚至反理性的方法来传授 一定的道德内容 灌输的弊端: (1)存在着道德立场上的弊端 (2)蔑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3)存在着方法上的弊端 ①道德教育中有着灌输教育难以解决的问 题
• ②只能灌输某些道德知识,无法解决道德情感、 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更为深层的东西
• 二是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把道 德教育变为琐碎的行为训练和消极防范 •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必须否弃拒斥灌输! • 1.否弃灌输 • 灌输的实质: • (1)在目的上,它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 和措施使学生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 固定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 (2)在内容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乃是为 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规范
• 2.问题 (1)较多体现了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 (2)对个人生活幸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得 不够 (3)对独立的价值思考与批判能力的强调 仍然不够 三、对于我国德育目的的思考 (一)由他律走向自律 1.他律
• 指那种不重视人的价值,靠外部力量使人 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的道德规 范,并依靠社会舆论和社会奖惩等为动力, 促使人在思想上和言行上循规蹈矩 根本功能:外力制裁 特点:权威性、约束性、强制性、被动性、 他教性 鲁迅概括的国民劣根性: • 驯服与奴性

第三章 德育目的

第三章 德育目的

原因在于我国的中小学德育过于注重国 家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忽视了学生作为“人”首先应具备的道 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们的 德育只注重处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的 关系,而忽视了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个人 与自己、家庭、世界的关系。此外,严 重缺乏实践活动。
学习讨论:
《我国小学德育纲要》 《我国中学德育纲要》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
主要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爱伦·凯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倡导人性本位 ----关注人的价值 ----关注人的主体性
2. 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论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德育目的应从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旨 在促进社会的和谐,满足社会对个人道德品质的需要,使教 育者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
---横向上:德育目的的组成部分趋向完善 ---纵向上:德育目的呈现层次化 困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个人需要;政治意识浓厚,
德育目的“泛政治化”倾向严重;较多关注道德知识、 规范的习得,对道德情感、价值观念的关注不够。
第三节 我国的德育目的
三、我国中小学现行的德育目标 p103 1. 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2. 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3. 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选择的标准。例如:把“国家兴亡,匹夫 有责”与建设高度文明、富强的国家(中 国梦)结合起来;把“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与提倡奉献精神结合起来;把“自强 不息”与顽强拼搏、发展是硬道理结合起 来等等。
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因素相统一
这是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全人类文化的关系。 德育目的的设定,既要考虑对世界优秀文化的
四、德育目的的基本功能
1. 定向作用 2. 调控作用 3. 评价作用
第二节 德育目的的形态与结构

第三章 德育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 德育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德育的基本观点;2、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3、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难点: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教学时数:4课时第一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内涵(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即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二)德育目标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归宿、评价标准(三)德育目标的类型:(参考:《德育学原理》胡厚福著,1997年3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德育目标进行类别的划分,是为了更全面细致地认识德育目标,而不是为了把整体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活动进行分解。

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是缘于没有全面、清晰地认识德育的目的,无明确的活动方向造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问活动的开展,不问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其结果就是德育低效或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1、从德育目标的抽象程度上分类:这种划分方式,对我们发现德育实践问题的意义最为重大。

(1)观念性目标: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从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和整体需要出发的,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

(2)指标性目标:是以一系列具体的能以指标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目标组成的,是观念性德育目标的具体化,人民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比较和检测。

如:“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学习他的精神(观念),做好事——可以量化(指标)两种目标的关系:没有观念性目标,指标性目标就没有方向和依据;只有观念性目标没有指标性目标则无法检测观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是:重指标性目标轻观念性目标。

表现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但活动的组织和效果评定却往往违背活动的初衷,即表现出“有活动安排,无活动目的”,或者“开展活动就是活动目的”,比如:做好事只管登记次数、件数,卫生检查只管检查时的整洁度,不管事前的安排、过程中的表现和检查之后的保持,还有包干区的特点等。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5篇)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5篇)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5篇)第一篇: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一、德育目标: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①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②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③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就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德育内容:(一)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1、爱国主义教育:热爱祖国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有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4、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初步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6、劳动教育: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德育目标和内容课件

德育目标和内容课件
内容是否具有思想性
德育内容应具有思想性,能够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
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
德育内容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
内容是否具有现实性
德育内容应关注现实社会和生活,与 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结合。
内容是否具有系统性
德育内容应具有系统性,涵盖思想、 道德、心理、法制等方面,形成完整 的教育体系。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如图书馆、博物馆等,让孩 子在文化熏陶中提高道德素质。
PART 04
德育内容的实施方法
理论教育法
总结词
通过理论授课、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
详细描述
理论教育法是学校德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形式, 将德育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德育的基本概 念、原则和价值观,为进一步实践打下基础。
目标是否关注个体全面发展
德育目标应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思 想道德、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
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是否体现时代性
德育目标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 够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得到落实。
德育目标应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发展的要 求,针对当前社会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教 育目标。
德育内容评价标准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孩子。
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 的不良行为和思想。
学校教育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注重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提 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德育课教案(第三讲走进校园感悟文明)

德育课教案(第三讲走进校园感悟文明)
中华名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但要承袭优良的文明传统,更要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
二、为什么要讲文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讲文明、树新风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更应注重自身的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细节,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学习礼仪、掌握礼仪,争做一个德与志兼备的当代中职好学生!
教育主题
走进校园感悟文明主讲人:XXX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正确理解践行文明的重要性。
组生,PPT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见,古人对“礼”是非常注重的。
我们该怎么做?
老师寄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四、总结
他律— —自律慎笃
三、在课堂上睡觉,不尊重老师
四、穿拖鞋上课
宿舍内:对不对?
一、物品放置杂乱不堪二、垃圾未及时清理
三、室友间彼此争吵,寝室氛围不和谐
四、不注意个人卫生
三、开展各种文明校园行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文明校园行活动,宣传文明守礼的知识,增强学生讲文明、知礼仪的意识,自觉遵守各种秩序和规章制度,加强自身的文明修养。
我们该怎么办?:公共场合、食堂、教室、宿舍。
公共场合:对不对?
一、乱扔垃圾二、举止随意、不端正
三、举止过于亲密、未考虑他人感受
四、随意践踏草坪五、奇装异服六、随地吐痰
食堂内:对不对?
一、不愿意排队、一哄而上
二、乱扔垃圾
三、随意摆放东西,造成他人选座困难
教室内:对不对?
一、在书桌上乱刻乱画二、上课手机不关机,随意接电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学校德育目的:基本原理与问题反思德育目的是学校德育论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之一。

学习德育理论,就必须明确德育目的的内涵与特点、功能与类型以及德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改革完善的指导思想。

这是提高人们对学校德育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科学有效地组织德育活动的基本前提。

本章主要讨论如下问题:学校德育目的的内涵及其与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辩证关系;德育目的的功能;德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制定学校德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及其改革完善等。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不仅自身体现着道德的要求,而且也内在地追求着道德的目的。

教育的道德规定性和指向性反映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道德人格的完善、道德成长的引导方面,就构成了学校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不仅决定了教育的精神本性和价值特性,也决定了学生在道德成长与发展方面的规定性。

“任何一个老师都应该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对教育目的一定要深思熟虑——假如你认为是正当的教育目的实际上全都出于误解而学生们则对此都一本正经地坚信不疑,那么他们多年的学生生涯很可能要毁于你手。

”①探讨学校德育目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在整个教育目的的框架下探讨教育的道德目的。

它是德育原理的核心问题和任何德育理论均不能搁置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① [ 英 ] 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20 页。

1第一节学校德育目的概论学校教育是一种蕴含着鲜明的道德内涵与价值诉求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的目标、标准、规格的要求或规定,就构成了德育目的。

由此,德育目的所考虑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从社会发展,从整个教育目的的结构性要求以及学生道德生长的客观要求诸方面,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目标和规格的讨论与规定。

一句话,德育目的表征着儿童接受何种目标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德育目的是学校一切德育工作和德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而要把握德育目的的实质及其实践意义,就必须对其核心问题作出基本的说明。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目的性是人的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属性,自然也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属性。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直接、间接地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一切教育目的又都是为了解决一定时期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某种不适应或者说某种矛盾而主观预设的。

” ①德育,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也必须十分明确自身活动的目的,并在目的的牵导下制定德育计划,厘定培养目标,调控德育过程。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所谓教育目的,就是对教育过程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结果的规定。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客观现实之于人的素质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的主观认识以及之于人的素质发展的价值选择的统一。

从其存在形态上说,教育目的可分为两大部类: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和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

前者是一定社会的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关于教育结①扈中平:《教育目的论(修订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 页。

2果的价值取向,反映的是人们对教育的主观愿望或意向;后者是指从事教育工作或与教育发生直接联系的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可称之为应然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可称之为实然的教育目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应当与应然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否则,应然的教育目的就成为一种主观的奢侈,教育实践也会丧失价值指向。

何谓德育目的呢?一般认为,德育目的乃是对德育活动预期结果的规定,是对德育活动所要生成的品德规格、质量、标准的概括。

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学校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

因而,德育目的也应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

从道德的维度思考教育。

德育目的是整个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概括与规定。

缺乏明确的德育目的,德育活动是不可能取得什么成效的。

甚至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思想也蕴含着某种确定的目的。

杜威心中的教育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学会建设一个民主主义社会。

因为,不但“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的方针和政策”,而且,“归根到底,民主主义的问题是个人尊严与价值的道德问题。

”①学校教育必须主动迎接民主主义的挑战。

这里,杜威将民主主义上升到关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道德问题,关乎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问题。

杜威将是否引导儿童参与社会生活视为判断道德教育意义的标准,认为为民主主义社会做准备的惟一途径是参与社会生活。

“除了参与社会生活之外,学校就没有道德目的,也没有什么目标。

”②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给予学生进入生活世界的“某些在理智上和道德上的钥匙”。

③可见,目的性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

(二)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在德育理论中,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是不同层位的两个范畴,不宜笼而统之地加以混淆。

德育目的属于上位概念,德育目标则属于下位概念。

就其外延来看,德育目的大于德育目标;而就其内涵而言,德育目标则精于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是国家层面或社会层面对于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规格、质量、标美 ] 约翰〃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26、 34 页。

①[美 ] 杜威著、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第 12 页。

②[美 ] 约翰〃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74 页。

③[3准的总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国家观念或意识形态色彩,呈现出相对的普遍性、统一性。

德育目标则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较为具体的德育任务,或某一具体的德育活动所要追求的具体的目标,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灵活性、多样性。

换言之,德育目的是学校德育活动所遵循的总的方向,而德育目标则是对各级各类学校和具体的德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结果的特殊要求;德育目的是一种哲学性陈述,是对所培养的人的品德素质的大致规定,德育目标则是对所培养的人的品德素质的一种具体的描述。

德育目的既指向教育者又指向受教育者,而德育目标则更多地指向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而言,德育目的是对所有接受教育的人的道德发展的较为抽象和概括的规定,是一种教育理想,而德育目标则是围绕德育目的展开的针对特定对象的较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通常以德育任务体现出来。

相对而言,德育目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的一般性,通常不关注达成目的的程序、方法、手段,而德育目标类似于德育任务,它是较为具体、明确的。

德育目的对一切德育活动都具有某种目标的统摄性与价值的牵引性,而德育目标则是在总的德育目的的指引下对丰富而具体的德育活动的拟设或规定,它对德育活动的影响是直接的、明示的。

此外,德育目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普遍性,而德育目标则视教育类型、德育对象、德育内容等的不同而灵活变通。

德育目标的具体化、细致化、层次化的特性,使其不同于一般化、概括化、原理化的德育目的。

在此意义上,德育目标可称之为“具体的德育目的”或德育目的的具体化。

如何将一般的德育目的转化为具体、细致的德育目标,以使德育目的呈现出某种系统性、严谨性、实践性的层次结构,是德育原理需要考虑的一个重大而困难的现实问题。

对德育目的的贯彻执行应建立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长远到近期、由整体到局部的不同层次的转化体系,才能使总体的德育目的一步步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从而最终接近并实现德育目的。

“任何终极性的德育目的都必须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德育目标才能避免流于空泛;而若每一个具体的德育目标不与其他平行的德育目标以及其上位德育目标联系起来,并且最终与德育目的、教育目的相联系,则一个个具体的德育目标也会因失去整体性而流于琐碎,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抽①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67 页。

4象规定与具体落实的关系。

诚如《学会生存》所言:“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

一个最后的目的是一种哲学力量,它是我们行动的先验的本质。

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这就是最后的目的。

一个目标是独立于个人而存在的。

”①德育目的是一种教育意志、教育理想,德育目标则是对德育目的具体、明确的规定或说明。

二、德育目的的特点德育目的是对德育活动所欲达到的结果的预设,是制约整个德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德育目的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实践活动的规定性:(一)德育目的的前瞻性与超越性从思维逻辑上说,与具体的德育实践活动相比,德育目的具有逻辑在先性。

换言之,德育目的在先,德育实践活动在后。

人们从事任何一种德育实践活动之前,总是在思维上预设了这种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在观念上形成了一种所要培养的人的品德发展的大体形象或质量要求。

这种指向教育活动对象品德发展的“思维”、“预设”、“观念”、“要求”就是德育目的。

它是德育活动的一种主观要求。

即是说,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在人们观念上的预先呈现,是对所培养的人的品德形象在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形态的呈现。

一切德育目的都是人们对德育结果的某种主观要求,都具有某种主观性。

人们对德育目的的不同规定与争论,都是源于人们对德育活动本质的观念上差异。

必然地,要使德育目的具有某种程度的统一性,就应首先使人们的德育观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83 页。

5念达致某种程度的统一性。

不同国家对德育目的的不同表达,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德育目的的不同规定,都是德育观念的差异或德育观念变迁所致。

德育目的的主观性反映在具体的德育活动过程中,就表现为某种前瞻性与超越性。

这里的前瞻性,是指作为德育活动结果的一种预设,德育目的对整个德育活动所欲经过的流程及其达成的目标的规划、预见、设想,是对每一教育活动、教学环节、教学要素的道德结果所作的预先的计划和设想。

没有这种前瞻性,德育活动便如同例行公事,从而失去德育的价值。

诚如杜威所言:“教育(如果真正是教育的话)必须有养成态度的一种倾向。

养成在明智的社会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态度之教育倾向,是不同于灌输教条的教育倾向的,这正如确定明智的目标是不同于向空中随便乱放枪,而幻想无论如何总会有一只鸟儿可能飞来碰上其中某颗子弹的。

”①德育目的的超越性是其主观性的另一种表现。

这里的超越性,是指德育目的应当由远及近地表现为对以适应既有的社会发展之于道德教育的需求的德育目的的超越,对现有的日常生活的道德价值的超越,对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的超越。

超越性是道德之为道德,道德教育之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

因为,“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