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知识点物质与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从哲学上看,世上的万事万物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科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事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S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性质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7.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HR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
《马克思》物质与意识
2、意识的本质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B、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主观性:
意识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
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意识要通过主观形式表达出来 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
B、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客观性: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异性产生的 原因是客观的 各种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物的刺激感应性: 葵花向日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
意识的产生过程
无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
植物
和原生动物的刺激感应性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的意识
B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 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 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
原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贡献及局限性
(1)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以科学实验 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自发、猜测的性质。
(2)把物质确定为某种物质实体——原子,未 能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
(3)没能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也就 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2、把握科学的物质概念
具有创造性
现
指导实践,使精神变物质
能动调控人体生理机能
实现途径 社会实践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P42)
关键 尊重客观 规律性
实 践
条件
发挥主观 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 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 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 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一章第三课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黄沙滚滚
飞瀑涛涛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葵花向阳
小草含羞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其形成经历了三个 阶段:
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 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 的感觉和心理;
第二,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 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 识。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的意识:
(二)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与物质的反应形式
物质 反应形式 反应器官 举例
自
然 一切事物 反应特性
界
物质
岩石风化 空谷回音
(二)正确把握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3.社会历史趋向并不否定主体选择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 规律性的制约,但又不能否定人作为历史主体的 能动性和选择性。
四、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 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 问题。
虎咬而色变 见虎色变 谈虎色变
(三)意识的本质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 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 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 东西而已” 。
(三)意识的本质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鲁迅: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
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 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 所谓‘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 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 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 三尺而已”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物质与意识关系探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物质与意识关系探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和改造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阐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并指出了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来探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本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味着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而意识是在物质生活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物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人的思维方式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2. 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作用:尽管物质决定意识,但物质与意识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会引起人们的意识变化,而人们的意识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去改变物质世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形式。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法。
4. 实践是物质与意识相互关系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践被认为是物质与意识相互关系的基础。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认识和改变自然界和社会,同时也改变和发展了自己的意识。
实践是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和相互决定的载体,反映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5. 物质与意识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历史的、发展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意识形态也会发生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 物质与意识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o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 这要求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 •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体现民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按照
客观规律办事
o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3、时间与空间
• 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
逝一去不复返 (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
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3)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
“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
目录
CONTENTS
01 重 点 一 物 质 02 重 点 二 意 识 03 重 点 三 物 质 与 意 识 的 辩 证 关 系
一、物质
(一)内涵
• 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掩耳盗铃”“画饼充饥”都不否认了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存在方式
•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 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物质与运动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任 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 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脱离 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 致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 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 己的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 运动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 会导致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与意识
课外补充资料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与意识一、物质和意识1、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型。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有机统一。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②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②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常见的哲学谚语】1② 物质决定意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②人能够能动地识世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社会学说,通过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物质基础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本文将围绕这一关系展开复习和讨论。
一、物质基础与意识形态的概念和内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物质基础指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等。
而意识形态则指的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关于世界观、价值观和认识方法等思想观念,包括哲学、政治、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观念和理论。
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二、物质基础对意识形态的影响1. 物质基础的发展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的变革。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逐渐替代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
这说明物质基础的变革是意识形态变迁的根本原因。
2. 物质基础对意识形态的制约与反作用物质基础对意识形态有一定的制约和反作用。
在任何社会中,意识形态都要适应和服务于物质基础的需要,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
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意识形态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达到引领社会发展的目的。
三、意识形态对物质基础的作用与反作用1. 意识形态对物质基础的作用意识形态对物质基础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稳定时期。
意识形态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正确的意识形态可以增强人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 意识形态对物质基础的反作用意识形态也可能对物质基础产生反作用,并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讲 关于物质与意识
水是万物的本原
“从泰勒斯起,我们才真 正开始了我们的哲学史” ——黑格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继承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论传统,在 自然科学实证基础上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 主义物质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 它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也 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原子是世界的本质。
斯宾若莎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 化和发展的基础;运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 根本属性。 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 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 和没有运动的物质(机械唯物主义)都是无 法想象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相对 静止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 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 第二种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 本变化。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 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 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 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 似的 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 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 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 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 —— 鲁迅
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念:
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 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类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劳动奠定了意识的物质器官; 其次:劳动使得语言得以产生; 再次:劳动使得意识的内容得以丰富。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
三、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复习知识点
马克思复习资料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知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4、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7、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8、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特征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9、、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10、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简答)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1、实践的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1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3、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简答)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克思知识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节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5、联系及其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6、发展及其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4)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质、量、度的定义: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的花朵”——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位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我们今天所讲的题目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得到我们所讲内容的2个关键,“物质”和“意识”。
我们要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
那什么的“物质”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去把握:⑴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⑵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是指独一无二的本质特性相对于意识来说“客观实在性”是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所共同具有的唯一特性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客观实在性既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唯物主义的基石。
⑶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⑷物质的可知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是。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在到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是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音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公共基础知识中重要的一部分考点,其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公基考试中又是贯穿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热门考点,成为考生们不可忽视的考查内容。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这一原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物质决定意识。
二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一、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而对于意识而言,从它的产生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它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映像,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产生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事物。
从两者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先有了客观存在之后,意识才相应产生,倘若客观存在发生变化,那么意识也会相应变化。
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它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区别在于是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三、真题演练【例1】下列关于物质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意识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B.物质决定意识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D.意识决定物质【优公解析】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所以,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依赖于物质而存在。
A、D选项说法错误。
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C选项忽略了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故答案选B。
【例2】(多选)习总书记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指的是物质和意识之间既存在密切关联又存在独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
物质是我们感知和认识的对象,它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并受到客观规律支配的。
物质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变化,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程。
意识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它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思维和认识的能力。
意识通过感知、思维、判断和推理等过程来认识和掌握物质世界。
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物质是意识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物质条件的改变会引起意识形态的变化,而意识的改变也可以对物质世界产生反作用。
同时,物质和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物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而意识的发展则受到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意识不能脱离物质基础而存在,但它又能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的推动来发展。
总之,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体。
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6.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7.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8. 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9.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0.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些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原理知识点(1)
1.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十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想。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当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另一方面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
1.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
2.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二十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
3.从过程上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现为: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从相对稳定到新旧交替,再到相对稳定
方法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还是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依据
二十八: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二十九:如何理解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物质与意识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同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和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关系: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物质与运动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同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和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
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运动和静止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
静止: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它具体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未变两种状态。
关系: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同一性: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对立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
4.联系和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关系。
联系的前提是事物之间的区别,特点有:1.客观性 2.普遍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整体联系)3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因为:1.新事物与环境而言 2.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
关系: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就没有发展。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互为存在前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不同,斗争形势也不同,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1.同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一方面,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一方面,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
2.二者对立性表现在:1.含义不同 2.二者地位不同。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包括: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
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同一性:1.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性:1.二者含义不同 2.二者地位不同。
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7.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特点是渐进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转变,特点是飞跃的。
关系:辩证同一关系同一性: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斗争性:二者含义不同。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8.原因和结果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原因起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关系:辩证统一关系。
1.二者区分既确定又不确定,在不同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2.相互作用,相互影响3.二者相互渗透4.关系复杂9.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统一性:1.二者相互包含。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性:1.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2.表现形式不同。
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
3.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10.现实性与可能性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的前途的潜在趋势。
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尽管二者的含义不同,但他们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1.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是事物内部的联系和根本性质。
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统一性: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
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假象作为现象也表现本质,但是是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
矛盾性:现象是表面、外部的东西。
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
而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本质是共同的,一般的东西。
现象易变,本质稳定。
12.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是二者的统一体,两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依存。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13.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统一性:1.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
2.归纳和演绎互相补充。
矛盾性:它们含义不同,是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
14.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的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统一性: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矛盾性:是相反的思维方法。
15.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关系:有共性也有区别。
共性: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具有客观规律的属性。
区别: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3.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
1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规则。
关系: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运用客观规律的条件。
人们可以认识或发现并利用客观规律。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关系的基础是实践)统一性: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2.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矛盾性:二者所凭借的器官、所认识的内容。
所采取的形式、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都不同。
18.主体和客体主体:之具体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
关系:1.认识和被认识。
2.改造和被改造。
3.限定与超越19.实践与认识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性活动。
认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关系: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性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反作用于实践:1.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认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
2.认识可以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使主体实施规划和调整自己的行动。
3.指导实践的过程,端正实践的方向,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20.真理和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想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关系:辩证统一,对立统一:1.二者相互促进2.二者相互依存3.二者相互转化对立性: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2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认识的广度、深度、进程有限。
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22.价值与真理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的关系和意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意识和客观规律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和规律正确的反映。
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活动真理;改造世界的目的是获得价值。
2.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存在区别:1.真理原则侧重客观性。
2.真理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活动的目的性。
3.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多样性。
2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发展。
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及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2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的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是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