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1d16400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e8daea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4.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绪论1、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原因)1)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剧。
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3)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指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的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觉接收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指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1)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aad025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b.png)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性、矛盾性的认识,提出了唯物辩证法这一重要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剥削的本质。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得的报酬之间存在不平等,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实现剥削。
2.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市场经济则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1.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强调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公民的共同财产观念。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形式,强调国家对经济全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
2.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主张人民民主和法治的结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社会主义民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法治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障。
四、马克思主义文化基本原理1.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基础的表现形式。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它们与经济基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cd810d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d.png)
2、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5、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6、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现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4.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五、认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突出特点:
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将其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3.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五、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1、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
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3、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具体包括:
①控制方法②信息方法③系统方法④模型方法⑤理想化方法……
马克思基础大一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基础大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52de20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3.png)
马克思基础大一知识点总结在大一学习中,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常常是理论学习的重点。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础大一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深入的认识,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基础。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阶级斗争的结果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演变。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创造和使用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 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值理论。
价值是商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够互相交换的比例关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2.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力价值与工人所得报酬之间的差额,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经济基础。
3. 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经济交换的基本形式,货币是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媒介。
货币的流通和价值的变动对经济运行有着重要影响。
4. 利润与资本积累利润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主要收入形式,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实践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阶段的成果,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时期,强调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
4.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6b17ed1ad51f01dc281f1e5.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27(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27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30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2(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34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37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40(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事物的普遍联系402.事物的永恒发展41(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3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45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互相转化46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47(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48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48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50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54(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规律及其客观性54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55(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作用56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57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63(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3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64(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66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66(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682.从认识到实践69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70第二节,真理与价值71(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72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733.真理与谬误75(2)真理的检验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7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78(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1.价值及其特征79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813.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824.价值和真理在事件中的辩证统一83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85(1)一切从实际出发85(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87(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89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94(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94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95(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00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02(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05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07(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极其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的内涵109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09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10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行与曲折性111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12(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12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3(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15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6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118(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19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120(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0(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2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2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125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26(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1272.显示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1283.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128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305.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132(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133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1333.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134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134第四章资本主义的行程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式一级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矛盾139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1392.资本的原始积累140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42(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商品经济生产的历史条件143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443.价值量的决定145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1465.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47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49(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51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52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53(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53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54(2)资本主义所有制1.所有制和所有权155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156(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57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593.资本积累1624.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1655.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167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168(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69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70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国家的只能和本质171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72(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177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177第五章资本狐疑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182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生产集中于垄断的形成182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83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184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185(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186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1903.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193(3)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1.经济全球化表现194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196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196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8(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198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1993.社会阶级、阶级结构的变化200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2015.政治制度的变化201(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205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05(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207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209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13(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13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14(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217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220(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221(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231.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23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226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227(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2272.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228(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231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32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2352.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37(4)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2382.社会主义在自我反战和完善中走向辉煌239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42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243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244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245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246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247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2473.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248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253 (1)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53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254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相近的细节描绘254(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55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258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60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263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263(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264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265(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265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66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26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1)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268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269(2)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271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27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730d032580216fc700afdb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特点)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及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人类最美好的社会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它克服了其它许多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缺陷(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2)、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及与时俱进(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027a37baf45b307e87197a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内容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的问题。
主要内容:其一是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派别的划分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的定义?答: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派别,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答:社会历史观是对社会科学的综合与概括,社会科学是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其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定义?答: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列宁的物质定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96487b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01.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一些必背知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d81e78cf84b9d528ea7af6.png)
第一章第一节1.哲学基本问题表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的概念物质的特性:(1)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2)物质具有可知性。
(3)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3.意识产生的条件:人脑,劳动4.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运动形式的多样静止(1)静止的涵义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表现形式A、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B、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辨证统一,相互区别、相互包含、相互渗透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8.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大学思政课马克思知识点要点总结
![大学思政课马克思知识点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d15622383c4bb4cf7ecd1c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d9484b856a561253d36fa4.png)
第一章第一节1.哲学基本问题表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的概念物质的特性:(1)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2)物质具有可知性。
(3)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3.意识产生的条件:人脑,劳动4.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运动形式的多样静止(1)静止的涵义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围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表现形式A、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B、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辨证统一,相互区别、相互包含、相互渗透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8.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性,特点是三维性。
大学大一马原知识点
![大学大一马原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aaa78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e.png)
大学大一马原知识点在大一学习中,政治理论课程是必修的一门科目,其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常简称为“马原”。
以下是大学大一马原课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事物的辩证性、发展性和运动性。
2.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社会发展规律,历史是人类社会的总和。
3.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1. 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
2. 阶级斗争和革命规律: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1. 实践观点: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2. 革命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追求彻底改变人类历史的目标。
3. 矛盾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立面的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四、经济学1. 价值理论:价值是劳动的量度,价值决定商品的交换比率。
2.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引发阶级矛盾。
3. 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必然性。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1. 国家学说: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体现阶级斗争的性质。
2. 政党学说:政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推动社会变革。
3. 革命战争理论:革命战争是推翻压迫阶级统治的手段。
六、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 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民族复兴。
3. 文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
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整理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a361423192e45361066f516.png)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的产生和发展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最根本)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发现成果: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人类历史·发展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理论成果: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本质属性,决定革命性,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二者统一于实践)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哲学,其基本问题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其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要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
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bb9b914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e.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1.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以及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的分析方法。
2. 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和经验的观察、实证和验证来揭示客观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剩余价值理论,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除去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下的部分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占有。
2.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
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史观,认为思维和意识的产生都是在物质基础上的。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1.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变革的源泉。
2. 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认为,无产阶级应该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1. 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2. 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消除阶级和剥削,实现全民共同拥有和管理社会财富。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b6573760242a8956bece4dd.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e4210f2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b.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概括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关于物质世界的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核心思想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要素,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的观点,强调人类社会存在决定人类社会意识的观点。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普遍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的,并且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斗争实现的。
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社会理论,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规律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并且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
四、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根本矛盾是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它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然结果,而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手段。
五、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它强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六、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时期、列宁主义的发展时期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时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贡献,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应用都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以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知识要点的概括。
当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详细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和研究论文,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5898b86ec3a87c24028c48d.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 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 展真理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世界是由因果链条 组成的大机器
辨证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 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派别: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个人的主观意识。“我思故 我在”、“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 便是宇宙”
意识具有能动性的特征。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 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 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
反映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切皆变,无物常驻
三大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人民大众的立场)、观点(自然、社会、思维规律 的科学认识,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 结)和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 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改造客观世界、能够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 动性的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 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3、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宿,是马克思主义 思想体系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的几个要点: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实验
物质生产劳动处于基础的地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 足而知荣辱”
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意识的能动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
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没有离开 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空间位置和 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 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 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 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两种错误的时空观: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康德的先验时空观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 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 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什么是物质?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不是具体的事 物,而是指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于物质性
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 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并不是有了大脑就有意 识,社会实践(劳动)是意识得以可能的关键。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
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对应章节)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 和旧事物的消亡。不能以时间是否最新、形式是否新奇作 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唯物辩证法体系主要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 定之否定规律三大规律所组成的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实 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律)
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属性,矛盾两种属性之间的关系。矛 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 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 性质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 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的集中概括。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 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 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 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是由一种人类以外的意识所决定,如绝 对精神和上帝。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基督 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永恒的上帝。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 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人的思维可以把握外在的客体。(绝大多数哲学 家)
不可知论:人的主观思维无法把握外在客体。(康德、休 谟)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涵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 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 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 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三大派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水”、“世界是一团 永远燃烧着的活火”、“世界的本质是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