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经济改革的得与失
论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论改革开放的得与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从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际,国内生产力发展缓慢,国人思想僵化,科技教育事业严重落后,全国上下百废待举;加之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和平和发展日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成为我过走向民主富强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时候,我国的主要矛盾早已不是中华民族和列强的矛盾,也不是任何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就决定了在这一时期我们当务之急就是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生产力。
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
正因为这样,我国必须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充满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迫在眉睫。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长足的进步。
首先,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大进步,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各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
第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事业都取得一定成就。
第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开放程度逐渐加大,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加快。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发展带来了生机,逐步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使人民得到了切实的利益,是我国取得进步,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国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
自1978年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一转型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1.体制创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体制创新。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和决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而市场经济体制则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种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转变需要对国家管理体制、企业制度等进行全面改革,并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和监管体系。
2.产权保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部分生产要素实行集体所有制,并以此保障国家发展利益。
而市场经济体制则更加注重产权保护,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在产权保护方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因此,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法治建设,保护各类产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3.收入分配差距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同群体的利益分配也会发生变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成为普遍的问题。
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完善税收政策等措施,促进收入的合理分配,防止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局面。
二、机遇1.市场化优势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能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提倡市场机制的发展。
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创新,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2.全球化机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为市场经济面临着更广阔的机遇。
全球化带来了更加自由的贸易环境和更多的投资机会,也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会。
中国可以借助全球化的机遇,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3.创新驱动市场经济体制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和创新的推动,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历代经济变革得与失-吴晓波
一、研究中国的方法方法一:利益博弈的方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级,有产阶级。
中国与统一的文化:统一是中国的文化。
中国地理决定论导致集体的国家,构向统一就需要独裁的控制。
历史上的集权与专制:两大制度矛盾:中央与地方,党权和政府权利中国历代的政治趋势:1、逐步强化的中央集权,2、节制资本的政策沿革。
(中国政府对于经济的压制)3、追求稳定的社会共识,4、缺乏法治的思想土壤。
在经济上的体现:发展和稳定周期率(发展到最后到中央政府和无产阶级的庞大,地方政府和有产阶级的无限小)历代经济变革的三大核心课程:财政、货币、土地。
方法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中央政府的治理的重要性:1、中央与地方的权利模式——郡县制度2、控制全民的思想——尊儒制度3、控制社会的精英(写字,赚钱,大家)——科举、军爵制度4、宏观经济制度模式——国有专营、特许经营制度历代千年的发展轨迹其三个都是呈现稳定的钟表式,最后一点经济制度及其不稳定。
三、中国经济的历史发展事件。
出现争夺之后,国家的概念就会产生。
需要借助国家的暴力系统进行镇压,从而引起经济的变革。
(中央集权的可能下进行改革,在第一第二次变法中徘徊。
)1、管仲变法“史农工商”,征税——“唯官山海为可耳”,(盐和铁是支柱产业),被征税而渗入价格之中。
垄断资源之后才会产生不断的收税。
现在的问题是价格没有标识价格的行业,“政府像一个很大的企业,国企像一个很大的政府(稳定社会安全)”2、商鞅变法以农立国(有粮食才能打仗,控制人口流动),军爵制,加强中央集权。
3、汉武帝变法。
中国人口首次超过5000万人。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民间富足。
(财富集中在能源和资源类的企业。
)地方有割据。
削藩之后出现七国之乱!中央对地方持久性的压制。
中央集权制需要军队,所以需要很多的经济给予军队,导致军队绑架当地经济。
改革在产业、流通、税收的改革。
产业:盐铁、潴钱,酿酒国营化。
流通:“均输与平准”税收:20%的收费,算缗令,告缗令。
中国改革三十年的得与失
中国改革三十年的得与失中国改革三十年的得与失茅于轼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在北京就有很大的争论,有人说我们三十年的改革是不是走错路了,造成了现在的困境,我们进一步发展朝什么方向走呢?这确实不光是广东省,也是全国的问题。
我们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得看一看过去三十年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我们要看清这三十年,就要做国际的比较,还要做历史的比较。
国际比较就是横向的,中国和外国比,历史的比较就是纵向的,中国的现在和中国的过去比。
因为我们自己在改革中,可能反而看不清,你想要看清就得跳出中国这个环境,做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如果你这样一比的话,就会感觉到中国的改革确实很伟大,非常了不起。
不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全世界人类的历史上恐怕都是少有的,至少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三十年这么大的变化。
我们看一看全世界,不管是发达国家欧洲、美国,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像印度、巴西等,还有亚洲很多国家,或者是转型国家,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的国家,比如原来的苏联、东欧这些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还有越南、蒙古,不管跟哪一个国家相比我们是最成功的,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们这些年比他们增长快,快好几倍,跟转型国家相比我们也是最成功的,甚至跟亚洲四小龙相比,我们也比他们成功,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13亿人口,在30年的时间里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这真是了不起的事。
如果一个人在三十年前睡觉,今天醒过来一看,他就怀疑是不是还在中国,以为是到了外国了。
在座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同志,40岁以上的人,你们可以想一想在改革之前中国是什么样子的,没有几个楼房,马路上没有什么车,吃粮食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你要旅游也得要有证明,你要出国连做梦都没有想过,买车、买房没有那一回事儿,做梦都不会想的。
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出过国了,所以这个成功确实是天翻地覆的大变化。
但是我们在这其中发生了什么问题呢?一个是腐败,这个问题比较大。
第二个就是收入差距在扩大,生活困难的人虽然现在比过去也有好转,过去是吃不饱饿肚子,现在中国很少有吃不饱的问题,但是吃的不好、营养不够的情况还是存在,特别是一生病就困难非常大了,像这些是我们当前社会的一个很集中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得与失,解决方法
一、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30年来,我国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1、我国锐意推进各项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
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文化、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2、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4、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
5、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浅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问题和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 济体 制 中几个 相互联 系 的环节 非 常重要 。
() I改变 国 内的 大 中型企 业 的经 营机 制 , 企 业在 市场 中占居地 位 , 使 增 加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鼓动下从企业内部 自发做到资源配置。 ( ) 深社 会 保 障制 度和 分 配制 度 的改 革 , 配 制度 是实 现 经济 利 益 2加 分
中 图分 类 号 :Fl 1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0 72 1 ) — 2 — 2 0 94 6 ( 0 0 1 1 40l 1 我 国经 历 了 3 年的 改革 开放 , O 而传 统 的计 划 经济 体制 已经被 打破 , 我 国摆 脱 了原来 的贫穷落 后现象 , 的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 已经初 步建立 并 新 合 自身利 益 的改革 方 案 , 个人 都 想改革 对 自己最 为 有利 , 每 每个 人都 在喊 改 革与 深 化 改革 , 站在 自身 的特殊 利 益 角度 提 出方 案 , 都 改革 的 内容 争论 不
二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遇 到 的 问 题 和 阻 力
() 1 政治 体制 改 革落 后于 经 济体 制 改革 , 响经 济体 制 改革 影 在改 革开 放 以来 我 国不但 在进 行 经济 体制 改革 , 也在 进行 政治 体 制改 革 , 是政 治体 制改 革工 作往往 滞后 于 经济体 制改 革 , 但 只是 在 经济改 革 中遇
且逐步完善 , 正充满活力大步跨 向繁荣和富强。 世界的发展很快, 推动中国 不断进步的改革开放工作也没有停歇, 进一步解放思想, 越来越重视从制度 上来 发挥 市场在 资 源配置 中的基本 作用 , 来越 重视 经济 、 会体 制改革 协 越 社 同进 行 , 加深入 的改 革经 济体 制 。 从现 实 的角 度 来看 , 更 但 改革仍 然 处于 滞
对于中国改革得失的看法
对于中国改革得失的看法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对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从此我国进入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其实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在此之前,中国社会封闭,基本与外部的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没有太多交流。
进行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就出现了一个转变时期,即由革命时代向和平建设时代、由阶级社会向公民社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暴露了很大不足。
下面就来分别谈一谈。
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我国进行的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并不是单单针对经济或其他领域,这是由当时的国情和问题所决定的。
改革之前我国的社会制度是先进的,但在这之下的各种体制却严重束缚这我国社会的发展。
这是因为,在我国之前只有苏联这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各领域的体制、方针、路线对中国产生了很多影响,中国在各方面向它进行了学习,但苏联的很多政策并不适合中国。
所以,中国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中国的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也是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
这是由当时的中国的国情决定的,那时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各方面的问题都会牵扯到经济领域。
所以,中国要想发展就要改革限制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就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进行改革,以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各领域的发展。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改革中心,保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是我国改革成功的首要经验。
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和关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则是因为改革充分的考虑了我国的国情。
我看改革开放得与失
我看改革开放得与失关键字:改革开放,成就,失误内容摘要: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同时在国际上也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令世人瞩目,特别是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作为“一枝独秀”之一更是格外引入瞩目,但是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面临各种矛盾和风险,有的还相当严重,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对于当前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进程,不应估计过高,但也应充满信心。
1978年,作为对中国的发展最具影响的一年被写进了中国的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一年召开,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还明确提出,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必须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掀起的热潮吸引着世界的眼光,走出去学习和引进来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设备和资金,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大变革在中国热火朝天地上演。
今年改革开放恰好走过三十年的光辉历程,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贫困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历史,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我们可以从餐桌上印证改革开放的成就,可以从衣着上印证改革开放的成就,也可以从人的文化素养上印证改革开放的成就。
1、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经济增长更加稳健1978年,我国GDP为3645.2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121亿元,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
2002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为102398亿元; 2006年,我国GDP又突破20万亿元,为211923亿元,折2.7万亿美元。
2002年,我国GDP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3.9%、日本的37.0%、德国的71.8%,2006年上升到相当于美国的20.0%、日本的60.6%、德国的91.3% 。
论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失败
论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失败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30年间,中国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国策,经济发展缓慢,其间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
在这个时期,虽然国力不济,但在科技研究方面,中国却创造了许多奇迹,例如原子弹、氢弹以及导弹的试验成功,还有中国人造卫星也唱响东方红遨游于太空,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重工业得到了重要发展,这是中国后来开放后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1979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排除万难,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中国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深圳开始,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终于从温饱线下挣脱出来了,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
1991年岁末,苏联宣布解体,接着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应声而没,中国却在这样的国际“大势”之下稳稳的存活了下来,自此之后,一跃成为社会主义世界的老大哥。
1997年,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框架下,被英国割占了近百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1999年,澳门也平安归来。
从此,中国的百年国耻算是得到了一个好的结局。
外侮即平,我们就该收眼关心内侮了,在经济大发展的温暖气候下,中国国内出现了诸多极其现实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贫富分化,由此而蹱现的腐败、安全等问题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地方政府为了彰显政绩,视GDP为一切,罔顾人情,甚至践踏法理者,比比皆是。
以集体利益侵犯公民权利,而其集体利益间却无众人之利益,集体已非集体,官气盛行,以一人代表集体之利益,腐败由是而生。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商者为图暴利,不惜以众人利益为鱼肉,自三鹿奶粉曝光之后,众多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丑行毕现,其间不乏官商勾结。
这样的问题我们是不应该去掩饰的,因为这影响的不只是当下的人,必将会牵连我们的子孙后代。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浅析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慢慢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硕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发了人们日趋普遍的关注。
虽然中国改革的成功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可是对于如何解释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走向问题,国内外经济学家却众口纷纭,熟悉相距甚远。
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和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无疑将会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切产生踊跃的作用。
一、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中国改革的实践说明,通过慢慢和局部的制度调整,聚沙成塔,由量变到质变,不仅有可能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变,而且有可能在转变进程中维持经济体制的相对有效性,从而在实现体制变革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加。
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但这一经验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是不是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原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变革和战略具有价值,既需要进行深切的理论探讨,也需要进行认真的实践总结。
这里只是从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些具体的策略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做法来熟悉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改革之初,人们只知道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不行,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但究竟什么样的体制行,需要改成什么样的体制,和先改什么后改什么等,人们并非清楚。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要求人们依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斗胆试、斗胆闯,对了坚持,错了更正。
此刻回过头来看,“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成为贯穿于整个中国改革进程的重要思想,也组成了中国渐进改革的最重要特征。
依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首先,需要“过河”是明确的,坚定的。
建国以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虽然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曾经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已经不能适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必需对其进行改革。
其次,过河的最终目的也是明确的,坚定的。
那就是要通过探索和成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富民强国。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与问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与问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这一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以及相关问题。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1. 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持续的经济增长。
改革以来,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成果的实现主要归因于市场化的改革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促使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2. 增加就业机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提供了工作机会,从而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
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深度参与国际贸易和全球产业链,并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进一步促进了就业。
3.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使得人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而提高了工人的收入。
同时,经济改革也带来了个体户、民营企业等经济实体的迅猛发展,让更多人有机会创业致富。
4. 加快城乡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的城乡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革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不断壮大,城乡差距减小。
政府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等举措,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1. 收入分配不平衡尽管经济体制改革为人民带来了较好的经济状况,但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以及行业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些问题的存在,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2. 企业竞争不充分市场经济改革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的不平等竞争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主要问题之一。
国有企业具有垄断的地位和资源优势,而民营企业则受到限制和歧视。
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得一些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造成资源浪费。
改革之前三十年和之后三十年
改革之前三十年和之后三十年:经济发展得与失茅于轼改革以来的三十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不论对中国友好的,敌视的,谁也不能否认。
我们身历其境的中国人更有亲切的体会。
除了年龄小一点的人,凡是三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亲眼看了这个变化。
我估计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国人都受益于中国的经济改革。
但是改革前的三十年,1949-1978,中国的经济如何总结,却有不少争议。
一方面是年轻人没有切身的体会,也由于这里牵涉经济学的理论问题,不容易弄清楚。
应该说,1949到1955的七年里中国的经济建设是很成功的。
日本侵华,八年抗战,再加三年内战,搞得中国遍体鳞伤,经济非常困难。
1949年和平来临,大家终于盼来了重新建设国家的机会,全国一片欢呼声。
那时候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专心致志,形势非常有利。
三年恢复期之后迎来了1952-1956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当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苏联的无私援助,大批苏联专家来华帮助我们建设。
计划中的156项建设项目能够顺利执行,人们生活得到快速改善。
每年都能够加工资,幅度达5-10%,物价有小幅度的通胀。
全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尽管1950-52年的抗美援朝对国家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但是经济建设并没有遭受太大的阻碍。
可是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思想此时也开始冒头。
1952年实施了粮食的统购统销,农村经济受到一定影响。
先是粮食统购统销,以后推广到棉花,油料作物,再后包括了鸡鸭鱼肉,三年灾荒后全面实施计划供应。
布匹,棉花,茶叶,肥皂,手表,脚踏车,几乎一切商品全都凭证凭票供应。
1954年以后实行农业合作化,在合作化运动后期农民被迫参加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生产积极性。
未等初级合作社巩固,接着组织高级社,生产资料统统都要入社,受到农民很大的抵触。
反对高级社的邓子恢被指责为小脚女人,毛泽东组织编写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组织大家学习。
最后就是1959年更激进的人民公社运动。
事实上到1955年农产品已经供应趋紧,小城市买不到猪肉,大城市也时有时无,1956年形势更差。
改革开放的得与失1
改革开放的得与失改革开放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点,十七大主题中也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
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三十余年前提出的构想一步步成为现实,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和问题。
三十年里,改革开放为我国政治、文化尤其是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光明的前景,是名副其实的“强国之路”。
1.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0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1307年的24.66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了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的GDP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的人均GDP也由1978年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 200美元以上,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121。
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2008年奥运的成功举办,都显示了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有吸引力。
2.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脱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 148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占农村总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
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联合国2008年发展目标报告中称,中国通过深入有效的扶贫措施,已经提前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减半的目的,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
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对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改革开放的得失成败。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进程。
此外,改革开放还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
然而,改革开放也伴随着一些失去和代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
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给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同时,社会不公平现象也随之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此外,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文化传统的消失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对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进程,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
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应该正视改革开放的得失成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让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旅程。
读完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文章后,我对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非常震撼和钦佩。
中国的经济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开放政策,这个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
通过对外开放,中国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经济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农村改革。
通过取消集体农业制度,引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中国农村地区的农民得以拥有土地使用权和相应的自主决策权。
这一改革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激发了农村地区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另外,中国还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使国有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运作,提高了他们的竞争力。
同时,也通过改革降低了对国有企业的管制,并鼓励私有企业的发展。
这一改革措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自由。
然而,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中国也遇到了许多挑战。
其中之一是贫富差距的加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但也有很多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这个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采取措施来解决。
此外,中国的经济改革也面临环境保护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中国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并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法规,以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态平衡。
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难的过程。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我相信,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经济改革将继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经济改革的看法
对经济改革的看法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经济改革能够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让中国的经济更加强壮,更加稳定,更加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经济改革一直是其中核心部分。
本文将讨论经济改革的现状,以及提出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果。
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逐渐地从一个杂乱的相对封闭市场走向不断开放,市场化水平逐渐提高,经济市场繁荣发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由于政府抓住了市场机会和良好政策的支持,其成功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飞跃,同时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中国依然蕴含着很多潜力和机会,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难题和压力。
中国必须保持对全球市场的敏锐度和适应性,建立更加稳定、需要政策支持的市场化体系。
其次,我的看法是,中国的经济改革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需要继续在这方面加大力度。
首先,政府需要更好地明确经济市场的规则,优化制度和政策,加强对市场资源的整合。
其次,进一步增加对企业的支持和鼓励,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市场管理,优化营商环境。
我们需要让企业看到市场的巨大机遇和发展空间,才能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
再次,政府还应该坚定实施财税体制改革,以合理的财税政策来支持经济的发展。
另外,我们还需要尽快放开市场准入,进一步增加外资的投资,并加强与全球市场的联接,引导外资向更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
最后,随着中国的发展,经济改革也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需要抓住机会,加强改革和开放,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制度,开拓前路,争取更大的发展。
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维护经济改革的总基调,确保市场经济的核心地位,完善市场规则和制度。
唯有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才能不断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总之,经济改革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需要以市场化经济为核心,建立完善的市场化体系和品牌,将市场经济更好地发挥出来的优势,以强劲的发展势头,不断向前迈进。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历史上的经济变革可以说是极其复杂的,它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发展、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劳动人口的生活水平等。
历代经济变革所带来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受益、受损和改变。
首先是历代经济变革带来的受益。
无论是历史上的中央集权还是现代市场经济,都推动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了物品的价格,提高了社会福利,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竞争力,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使我们的国家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
其次是历代经济变革所造成的受损情况。
由于经济变革对社会结构、工作模式、生产要素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一定会有部分社会群体损失惨重,而往往是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受到剥夺性影响。
此外,如果经济变革过快或过度,也会给重要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从而导致资源、就业等普遍出现背离现实的状况。
最后是历代经济变革所引起的改变。
随着经济变革的进程,无论是经济理论还是经济政策,都会发生巨大改变,从而影响全社会的经济状况。
例如,随着委员制、工会制度的发展,历史上的主要劳动力形式——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等不断改变,社会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市场结构也正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总之,历代经济变革带来的失败和受损是不可避免的,但伴随着它们也带来了社会进步的机遇。
历史的变迁是觥筹交错的,
所以历代经济变革总的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历史车轮不可抗拒的推动力。
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改革成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市场经济改革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和分配关系,解决经济中的矛盾和问题,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
市场经济改革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关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市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1.市场对价格调节功能不足市场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和分配的信号,应该由市场机制自主调节,但是在中国,市场价格往往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控制,导致价格机制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我们急需采取措施来完善市场价格调节的功能,鼓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逐步减少政府的干预和控制。
2.市场竞争程度不够在中国,由于垄断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占据较大比重,因此市场竞争程度不够充分。
这导致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应该通过加强反垄断法律的实施,打破垄断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鼓励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市场,提高市场竞争程度,促进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效率。
3.市场风险管理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在中国,市场风险的管理仍然存在不足,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暴露和传导难以及时得到控制。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管机制,加强市场风险的预警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市场风险,保障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改革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为了提高市场价格调节的功能,我们需要逐步减少政府的干预和控制,鼓励市场价格自由浮动。
建立市场价格调节机制,并加强市场价格的监测和调控,保障市场价格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建立健全的市场价格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市场价格波动,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改革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改革不足及其原因分析20年前的今天,我国推行了一代改革开放政策,民族经济开始实现超越式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国民经济也已经走上了一个高质量的快速增长轨道。
但是,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到,有些领域的改革发展却远远不足,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原因。
本文将以2023年的社会为主线,从历史思考、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人才四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历史思考改革开放迄今已有近40年的时间。
在改革初期,人们热切地期盼着社会风气、文化氛围以及政治制度的新变革。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改革的热情逐渐消退,这也会给改革的发展带来新的障碍。
首先,在历史思考方面,人们开始怀疑改革是否足够合理和完善。
尤其是在财税制度、金融体系、土地制度等方面,很多问题都逐渐显现出来,但又往往无法获得更好的解决。
缺乏深入的历史思考,对于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会变得缺乏透彻性和深度。
二、经济体制在经济体制方面,尽管改革是唯一正确的方向,但是在具体实现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私有经济也发展缓慢。
这其中,处于既有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和非体制性因素的双重困境。
而私有企业的关键问题在于缺少长期、稳定的市场发展环境,经济运作的政策支持也容易波动。
当前,透明度和稳定性较差的市场体系限制了私营集体经济发展,从而导致民营经济无法真正壮大。
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关注和潜力投入。
同时也要加强与国际贸易的合作,帮助私企走向更高质量的国际市场。
三、政治体制在政治体制方面,我们的民主化进程也显著缓慢而又有限。
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得利益的考验下,很多基层民主参与机会被大幅削弱,各种行业利益团体成员的“邀约取消”更成为社会群众的普遍嘲讽对象,这也是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治体制改革还意味着必须解决权力机构之间的冲突和利益分配等问题。
这个问题确实十分复杂,但众所周知,一旦政治制度中出现权力本位、形式主义等弊病,就可能妨碍政治体制的有效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经济改革的得与失赵健08政教 08403104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经过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走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如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公共事业的公平缺失,等等。
如何一一克服这一系列难题,保证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能够同时实现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得与失两个方面对中国经济改革进行反思,为接下来的道路指明方向。
关键词:经济改革;收获;缺失;发展方向一、改革的措施中国经济改革的根本之处是经济体制的改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
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
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承包给农民家庭分散经营。
从1982年开始,取消了原来的人民公社制度,恢复乡(镇)、村政权机构。
同时,国家从1979年开始连续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从1985年起,国家取消了过去实行多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合同收购的新政策,把农业税由过去的实物税改为现金税,基本上确立了国家与农民实行等价交换的关系。
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
1978年夏,四川省率先进行6个企业扩权试点,1982年扩大到全国6000多个企业。
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此后,全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开始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深化企业改革自1984~1987年,国务院为增强企业活力,逐步深化企业改革,先后发布了13个文件,作出了给企业扩权的97条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也相继给企业下放了一些权力,使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通过1979~1986年的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已由80%下降到68.7%,集体工业由20%上升到29.2%,个体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已发展到 2.1%。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措施主要是:①搞活消费品市场。
通过对商业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和减少流转环节的改革,改变了过去消费品统购包销的制度。
②建立生产资料市场③发展资金市场。
④在一些大中城市进行开办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试点。
⑤改革价格体系。
深化改革的长远目标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总目标,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为前提,实现国家由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的转变,把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和商品经济的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最终实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长远目标。
二、改革的反思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革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提并论的。
新中国已从建国以来的“一穷二白”成长为世界舞台上颇具分量的角色。
而30年的经济发展带给中国社会最大的变化,除了中国人在衣食住行上的改变外,更是思想观念的变化。
从清一色的蓝灰色中山装,到牛仔裤、西服,再到各式各样的奇装异服;从柴米油盐的凭票供应,到可乐、汉堡、牛排,以及各国美食遍布大街小巷;从集体宿舍到福利分房,以及住房商品化;从一个人生老病死都在同一个地方,到人员大范围流动;中国人正享受著改革开放带来的未曾有过的自由度和选择权。
但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中国当前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问题。
历史上农业的发展,制约着其它部门的发展,经济发展在农业基础上,我国的农业问题要靠自己解决,不能依靠国际贸易。
中国是怕旱不怕涝。
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问题待解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问题?市场经济追求效率,机器排挤工人,对劳动者的需求下降,即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加。
历史上,计划经济下实现“低工资、高就业”,背上冗包袱,国有企业为40%,是为了维系社会稳定。
现在市场经济追求‘大市场、小政府’,精减三千八百万-四千万吃财政饭的人。
民与官的比例为1:30。
中国的农村存在严重的隐形失业现象,耕地者只需1亿,乡镇企业容纳1亿-1亿三千万,还有一亿七千万-二亿的富余人口。
失业过高会比通货膨胀引起更尖锐的社会不稳定问题。
3、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问题。
构成个人收入的途径是多元的,基尼系数在0-1间,= ,改革前,城市为0.11,农村为0.13,改革后,1994年,城市为0.36,农村为0.41,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居民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越高,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系数越低,居民收入差距越小,效率公平兼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为减少差距,对收入高者收税,对低收入者规度最低工资,给以补贴、失业救济金等。
注重公平则效率低,注重效率则差距大。
只要采用市场经济,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发达地区经济基础高,多从事技术密集、资本、资金、劳动力密集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市场容量大。
不发达地区以土地等自然资源、劳动力密集的,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为主。
4、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一般是两个问题:1)产业结构高级化;2)优化。
我们的产业结构是重型,第二产业处于重要地位,第三产业处于薄弱地位,农业的市场化,科学化程度弱,生产率低。
在第二产业中如何调节一些传统企业:纺织,机械,如何加强高新,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中金融、旅游业、服务业等等如何发展。
第二产业在第一产业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二为基础,反过来第三产业促进第、二的发展,这几个问题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不可忽视。
三、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伴随着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挑战也接踵而来。
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固然取得高成就,但是起点低,取得经济高增长是较容易的,如同跳横杆一样,当经济达到一定高度时,再取得高速增长谈何容易。
如果我国经济达到一定高度,而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再增长谈何容易。
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如果要保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再要增长谈何容易。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保持生存,解决温饱时,环境一定程度破坏可以容忍,但从长远的目光看,从承担的责任看,不能再破坏环境了。
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加快,逐渐与世界接轨,现如今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技术含量低,小规模的港澳台资本,而是资本雄厚,高科技支撑,管理者道,有强大竞争力的欧、美、日的跨国公司的竞争,这时的挑战将是巨大的。
外资的大量涌进,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缺乏经验的国家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冲击。
外资的涌进,必然带来一系列外来的理念,文化等东西,对于这些东西的涌进,我们根本没时间也没经验去考察它的合理性,只好一并接受。
于是我们就一直处于这种模仿别人的环境中,长达三十年,渐渐地失去了自我,丢掉了很多自己的优秀传统,变得不伦不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暴露出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法制不健全,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
然后我们才开始去健全法制,完善体制,修改制度,加强管理,但所有这些,明显太滞后。
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已经形成很久了,都已经被人们默认了,成了潜规则,这时你才说不行,显然很难取得效果。
这正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腐败不堪却打不改的原因。
很多东西已经形成并被接受,想要改变已经很难。
最近“十二五”提出要调整经济结构,引导经济转型。
这说明中央已看到我们经济发展的畸形。
之前我们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所以今天我们要改变。
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经济发展的健康和稳定。
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六大报告在这一基础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又做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就是“两个必须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第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认识和有效调控收入差距。
特别注意:效率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初次分配为主要效率;公平要通过政府调控来实现,再分配注重公平。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是从经济发展的全局而做出的,具有长期指导性的筹划和决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
明确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程,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的发展事业才能更好的进行,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片光明的。
参考文献【1】李实,2003,《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2】林毅夫、刘培林,2003,《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3】陆铭、陈钊,2004,《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