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用地规划
【2019年整理】10农业用地规划
三、主要果树树种的适生条件
1、苹果树
适宜地区--一般冬季有1-3个月低于9℃的低 温地区均可种植,海拔高度的限制为800米;
坡度坡向--30度以下的阳坡和半阳坡。终年 不见阳光的阴坡不适宜栽种果树; 土壤条件--苹果树对土壤条件要求并不严, 但是,土层要深厚,对于过于粘重或砂砾很多的土 壤则需要进行挖坑换土。另外,苹果树的抗盐能力 弱,但轻盐碱土仍可栽值。地下水位应在地表2.5米 以下。造林密度株行距4×5米,495株/公顷,成熟 年产量18.8吨/公顷。
一、耕作田块配置
二、田间灌排渠系配置 三、田间道路配置
四、农田防护林配置
五、田间设施综合配置
一、耕作田块配置
(一)耕作田块的长度
(二)耕作田块的宽度 (三)耕作田块的规模 (四)耕作田块的外形 (五)耕作田块的方向 (六)耕作田块的质量
耕作田块的概念:
耕作田块是以田间 道路、护田林带、 末级固定沟渠所围 成的地段,是进行 田间耕作、生产管 理、轮作倒茬和平 整土地的基本单位.
(四)耕作田块的方向
1、要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 2、要有利于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的要求;
当耕作方向与等高线走向相一致时,可 以减少地面径流量和对土壤的冲刷量。 3、要有利于降低地下水的要求;
4、要有利于防风要求;
5、要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田间灌来自渠系主林带一般要求与主害风垂直布设,最大偏角 不大于45度; 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配置,这样才能使防风距 离最大。
为了便于耕作管理,主林带一般要沿田块的长 边布置,副林带沿田块的短边布置。
在平原农区由于田块基本是方田,林带沿田块 四周布置,可以防来自任何方向的风,实际上已 没有必要划分主、副林带。
第八章 农业用地详细规划-PPT文档资料
弯道半径不小于20m 不要片面求直占用大量农田,也不要片面 强调不占某块农田 应充分利用渠堤、沟岸,减少占地
通过低洼及排水不良地段时要保证填方量 最小,但需要有离地下水位1m以上的距离
干道、支道规划
重丘陵山区选线
山区道路要有足够的稳定性,道路的纵断 面、横断面、平面配合要适当,弯道半径不小 于20m。
山丘陡坡区:以同坡向的坡面为单元或以侵蚀
沟缘线来划分耕作区;当坡度大于8度时,道 路应绕山坡呈“S”形
农村地区道路工程规划
根据道路规划特点与田间作业需要对各级道路布置
形式进行的规划。搞好道路规划,有助于合理组织 田间劳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 干道——乡镇之间联系 支道——村庄之间 田间道路——村庄与田块之间 生产路——田块、田间道路
地形起伏较小、土层深厚旱 涝保收田面设计高程应重点依据 填挖土方量要求来确定;地形起 伏大、土层浅薄的坡耕地田面高 程设计,应根据地形特点,尽量 满足灌排设施布置要求;地势较 低的低洼地,田面设计高程应考 虑到水位要求,应高于常年涝水 位0.2m以上;地下水位较高的农 田,田面设计高程高于常年地下 水位0.8m以上
如何确定园地、林地、牧草地、水产 养殖地的规模与布局
稳定增加各类农用地面积
农业结构调整尽可能利用荒山、荒坡、荒滩、
荒水,原则上不占用优质耕地 控制园地发展规模,着重调整品种结构,加 强中低产园地改造,提高品质和效益 保护和经营好现有林地,禁止过度采伐和毁 林开垦 保护现有水面,禁止新的围湖造田和在行洪 区垦荒
不同地区耕地规划主要内容
平原地区水稻格田规划
盐碱化严重地区
丘陵山区梯田规划
平原地区水稻格田规划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有效利用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业生产、农村居住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一、背景介绍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在中国农村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出现的。
随着农村工商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被大量用于非农建设,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民收入受到较大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应运而生。
二、原则与目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和目标:1. 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农民福利的要求,实现农田面积、质量和产能的合理配置。
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
3. 强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划定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的边界。
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三、规划内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农田规划: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市场需求,合理划定农田用地的位置、规模和结构。
同时,要考虑到水源保护、水土保持和农田排水等因素,确保农田的产能和质量。
2. 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通过合理划定生态用地的范围和功能,保护和修复农村的生态环境。
例如,设立林地、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用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3. 农村建设用地规划: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居住需求,科学规划农村建设用地的布局和空间组织。
重点考虑农村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提高农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4. 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对农村土地进行合理整治和改造,提高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生产力水平。
包括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建设和农田固化等内容,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
四、实施和监督措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和监督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明确的规划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标准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标准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合理布局农村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利用、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社会经济的整体提升。
本文将从土地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内容以及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与意义农村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空间,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推动农村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规范农村土地利用已成为发展的重要环节。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出台,旨在推动农村土地的高效利用,统筹管理农村用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和方法1. 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综合利用原则: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适度集约原则: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鼓励适度集约利用农村用地,提高土地利用强度,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公平公正原则:确保土地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性,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 调查研究法:对农村土地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开发利用程度、土地生产力水平等信息。
2. 专家评估法:依托专家团队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估,确定土地的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
3. 综合评价法:结合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综合评估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目标。
三、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内容1. 农业生产用地:按照农田质量、耕地保护、农业类型等因素,规划农业生产用地的布局和利用方法,提高农业用地的效益和质量。
2. 农村建设用地: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包括农村住宅用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供应和布局,保障农民的住房和基本生活需求。
农业用地计划书
农业用地计划书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农业用地的详细计划,以确保农业用地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高效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农业用地对提高农业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1.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率,使其发挥最大的农业生产潜力。
2.保护农业用地的生态环境,维护土壤质量和农业生态平衡。
3.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三、计划内容1. 农业用地分区根据农业用地的功能和土地质量特点,将农业用地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1 农田区农田区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区域,根据土地质量不同,划分为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三个子区域。
对于高产田,将重点发展粮食作物种植;中产田则适合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低产田则可用于畜禽养殖。
1.2 林业区林业区主要用于经营森林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并提供木材和其他森林产品。
可在林业区设置采伐区、保护区和培育区,合理利用林木资源。
1.3 水田区水田区主要用于稻谷种植,根据水资源情况和土地特点,可规划建设灌溉系统和水利设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2. 农业用地管理为了合理管理农业用地,需制定以下管理措施:2.1 土地整治对农业用地进行整治,包括土地平整、疏浚排水渠道、灌溉设施的建设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作物产量。
2.2 农田水土保持加强农田水土保持,推广防护林和草地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和农田退化,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2.3 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作物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2.4 农业生态保护建立农业生态保护体系,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农业用地利用规划根据农业用地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利用规划,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1 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作物特点,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发展适宜的粮食、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第10章-农业用地规划4-3
(一)平原地区1、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布置•(1)灌排相邻布置:即灌水农渠与排水农沟相邻布置。
•(2)灌排相间布置•(3)灌排合渠2、田间临时渠系的布置(1)纵向布置毛渠布设方向与灌水沟,畦的方向一致,间距50-80米;双向控制,间距加倍。
(2)横向布置毛渠布设方向与灌水沟,畦的方向垂直,间距50-100米;双向控制,为其两倍,长等于农渠宽度,200-400米。
(二)山丘地区(三)低洼排水地区田间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与间距• 1.地下水埋深为1-1.5米—作物生长期要求在0.7-0.8m以下,考虑地下水位的曲线影响和排水沟内的流水和淤积情况,再加0.3-0.5米。
• 2.考虑当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使沟深与沟距相适应—在非盐渍地区,一般沟深1-1.5米,沟距可用200米左右,在盐渍土地区,间距适当缩小。
(四)井灌区的机井布局•井灌区的田间灌溉网布置取决于井数、井距、井位的布置。
• 1.井数的确定—如果地下水丰富,单井出水量大,利用地下水可以浇完全部土地时,井数的确定,可按单井灌溉面积去除井灌区总面积来计算。
—井数=井灌区面积/单井灌溉面积2. 井距的确定3.井位确定及布置形式•①考虑地形因素,应把井位确定在地形较高部位,以便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
•②考虑地下水流向,在地形平坦地区,井网多按网络布置。
在近河地区,可沿岸成直线状排列。
•③在地下水天然水力坡降较大的地区井网应垂直地下水方向排列。
四、田间道路规划四、田间道路规划(一)农业生产中运输特点•1、货运量大(产量+秸杆+施肥量)•2、运输距离短•3、运输工具落后•4、运输任务季节性强(作物收获时运输量大)•5、费工多(主要由人、畜力承担)•1、分布密,占地过多。
•2、路线弯曲、布局不合理。
•3、技术状态不良,不利于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运输工具的要求。
(二)目前农村道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三)田间道路规划要求•1、田间道路应保证居民点,生产中心到农田具有方便的交通联系、路线直,运输距离短;•2、田间道路沿田边布置,必须与田块、渠道、林带、排水沟等项目进行综合规划;•3、尽量减少道路跨越沟渠,尽量减少桥涵等工程建筑物,以求节省农田基本建设投资;•4、尽量减少道路的占地面积;•5、田间道路应和农村主干道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统一的农村道路网,道路的平、纵、横三面应满足道路路线设计的技术要求。
农业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手册
农业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手册第一章农业土地利用概述 (3)1.1 农业土地利用的定义与意义 (3)1.1.1 定义 (3)1.1.2 意义 (3)1.2 农业土地利用的类型与特点 (3)1.2.1 类型 (3)1.2.2 特点 (3)1.3 农业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4)1.3.1 现状 (4)1.3.2 发展趋势 (4)第二章农业土地资源评价 (4)2.1 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与指标 (4)2.2 农业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5)2.3 农业土地资源潜力评价 (5)第三章农业土地利用规划 (6)3.1 农业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6)3.1.1 农业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6)3.1.2 农业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 (6)3.2 农业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步骤 (6)3.2.1 农业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6)3.2.2 农业土地利用规划的步骤 (7)3.3 农业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要求 (7)3.3.1 数据要求 (7)3.3.2 技术要求 (7)第四章农业土地开发与整理 (8)4.1 农业土地开发的概念与类型 (8)4.2 农业土地整理的方法与措施 (8)4.3 农业土地开发与整理的效益评价 (8)第五章农业土地利用管理 (9)5.1 农业土地利用管理的法律法规 (9)5.2 农业土地利用管理的政策措施 (9)5.3 农业土地利用管理的监督与检查 (9)第六章农业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10)6.1 农业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0)6.1.1 农业土地利用的概念与意义 (10)6.1.2 农业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0)6.1.3 农业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6.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0)6.2.1 政策法规措施 (10)6.2.2 技术措施 (11)6.2.3 经济措施 (11)6.3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11)6.3.1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 (11)6.3.2 农业生态环境评价 (11)第七章农业土地利用与水资源管理 (11)7.1 农业土地利用与水资源的关系 (12)7.1.1 农业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的影响 (12)7.1.2 水资源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12)7.2 农业水资源管理策略 (12)7.2.1 完善水资源法律法规体系 (12)7.2.2 加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12)7.2.3 推广节水技术 (12)7.2.4 加强农业水资源保护 (12)7.3 农业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13)7.3.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3)7.3.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3)7.3.3 加强农业水资源监测与评价 (13)7.3.4 推广农业水资源保护技术 (13)第八章农业土地利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3)8.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与原则 (13)8.1.1 意义 (13)8.1.2 原则 (13)8.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与措施 (14)8.2.1 方法 (14)8.2.2 措施 (14)8.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评价 (14)第九章农业土地利用与农业现代化 (15)9.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15)9.1.1 内涵 (15)9.1.2 特征 (15)9.2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土地利用的关系 (15)9.2.1 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土地利用的要求 (15)9.2.2 农业土地利用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16)9.3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16)9.3.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16)9.3.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6)9.3.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6)9.3.4 推进农业制度改革 (16)9.3.5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6)第十章农业土地利用与农村发展 (17)10.1 农业土地利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17)10.2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 (17)10.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 (17)第十一章农业土地利用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18)1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与特点 (18)1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 (18)11.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土地利用效益 (19)第十二章农业土地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 (19)12.1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意义 (19)12.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土地利用的关系 (20)12.3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土地利用策略 (20)第一章农业土地利用概述1.1 农业土地利用的定义与意义1.1.1 定义农业土地利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和土地资源的特性,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过程。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布局优化策略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布局优化策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与布局变得愈发重要。
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水平,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展开回答,探讨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布局优化策略。
一、科学规划农业用地科学规划农业用地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策略。
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特点,合理划定农田的用途和规模,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性。
同时,注重优化农田的空间布局,增加农田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合理规划农村产业布局农村产业布局的合理规划是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应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确定农村产业的布局方向,并合理安排不同产业的空间布局。
通过培育有竞争力的农村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可以将农村土地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同时,乡村旅游还可以促进农村文化的传承和乡风文明的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四、构建农村产业集群构建农村产业集群是改善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重要措施。
通过将具有相关产业的企业或农户集中在一个区域,形成农村产业集群,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产业协同发展。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的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五、加强农村土地的保护与节约利用加强农村土地的保护与节约利用是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应优先保护好农田和耕地资源,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的占用。
同时,加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节约利用,通过推行农田水利设施、精准农业等管理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产能力。
六、完善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完善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布局的基础保障。
应加强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与协调,确保农村土地利用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村土地规划标准
农村土地规划标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土地规划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证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制定与实施农村土地规划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农村土地规划的必要性、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标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规划标准、农村住宅用地规划标准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村土地规划的必要性农村土地规划是指针对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为农业发展、农民安居乐业提供有力保障的一项工作。
其中的规划标准是保障农村土地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依据。
农村土地规划标准有助于实现以下目标:1.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通过规划标准的制定,能够合理规划农业用地、农村经济发展用地、农村生活用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并明确其利用方式和界限,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2.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规划标准能够指导农村土地合理配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转变,增加农民收入。
3. 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通过制定农村土地规划标准,可以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用地和环境保护用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4. 保障农民权益。
规划标准应该注重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合理划定农村土地使用权界限,防止土地非法占用和农民土地权益受损。
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标准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标准是在农村土地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制定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标准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用地规划标准。
根据不同土地类型的农业适宜性,合理规划农业用地,推动农民科学种植、高效生产。
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规划标准。
合理规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鼓励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发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 农村生活用地规划标准。
根据农村人口规模、农村居民生活需求等因素,制定农村生活用地规划标准,确保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4. 农村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标准。
合理规划农村公共设施用地,如学校、医院、文化娱乐设施等,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农业农村用地规划标准
农业农村用地规划标准农业和农村用地规划标准1. 引言农业和农村用地规划标准是指在农业和农村领域内,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本文将从农田规划、农村建设、农产品加工等多个维度探讨农业和农村用地规划标准。
2. 农田规划标准农田规划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的农田规划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农田规划标准包括耕地面积分配、农田排灌设施规划、农业机械通行标准等。
例如,根据土地质量和作物需求,耕地面积分配应综合考虑土地的质量、生产潜力和农户的经济状况,确保农民能够持续地进行农业生产。
3. 农村建设规划标准农村建设规划标准是指为了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农村建设规划标准包括农村居住区规划、村庄公共设施规划、农村旅游发展规划等。
例如,在农村居住区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居住需求和生活习惯,同时合理规划公共绿地、道路交通和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4. 农产品加工标准农产品加工标准是指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农产品加工标准涵盖农产品加工工艺、产品质量标准、卫生安全标准等。
例如,对于农产品的采摘、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确保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
5.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是指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土壤保护标准、水资源利用标准、农药使用标准等。
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和使用时机,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6. 农业科技标准农业科技标准是指为了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农业科技标准包括新品种选育标准、农业机械质量标准、农业气象服务标准等。
例如,在新品种选育标准中,需要考虑新品种的适应性、病虫害抗性和产量稳定性等指标,确保新品种的实际应用效果。
农业用地建设规划意见书
农业用地建设规划意见书尊敬的领导:根据我对农业用地建设规划的调查和分析,在制定农业用地建设规划意见书之前,首先要明确农业用地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1.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
2. 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农村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各方面需求。
3. 保护农民利益和农村环境: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原则:1. 科学规划:根据区域农业发展情况,合理规划农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2. 系统整合: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农田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3. 生态保护:尊重自然资源的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农业耕作方式的可持续发展。
4.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尊重农民的意愿,确保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5. 合理安排农业用地规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农业用地的规模和结构。
基于以上目标和原则,我建议在农业用地建设规划上采取以下措施:一、科学规划用地规模和布局:在制定农业用地规划时,应根据农业发展需求和资源承载能力,科学确定用地规模,并合理布局,在区域上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完整。
注重农民意愿,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农业用地的规划与农民利益保护相结合。
二、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效益和抗旱能力。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确保农业用地的水资源供应。
三、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注重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和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系统。
同时,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农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农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方法 (3)第2章农业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2.1 土地资源概况 (4)2.2 土地利用结构 (4)2.3 土地利用效率 (4)第3章农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5)3.1 总体目标 (5)3.2 阶段目标 (5)第4章农业土地利用需求预测 (5)4.1 农业产业发展趋势 (6)4.1.1 产业结构调整 (6)4.1.2 技术创新与应用 (6)4.1.3 政策导向 (6)4.2 土地需求预测方法 (6)4.2.1 定性预测方法 (6)4.2.2 定量预测方法 (6)4.3 预测结果分析 (6)第5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 (7)5.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原则 (7)5.1.1 综合利用原则 (7)5.1.2 生态保护原则 (7)5.1.3 效益优化原则 (7)5.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7)5.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 (7)5.2.1 数学模型 (7)5.2.2 评价指标体系 (8)5.2.3 模型求解 (8)5.3 优化方案设计 (8)5.3.1 优化目标 (8)5.3.2 优化方案内容 (8)5.3.3 保障措施 (8)第6章农业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 (8)6.1 农业土地资源保护策略 (8)6.1.1 强化农业土地资源管理 (8)6.1.2 实施耕地保护制度 (9)6.1.3 推进农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9)6.2 农业土地资源开发途径 (9)6.2.1 创新农业土地开发模式 (9)6.2.2 提高农业土地利用效益 (9)6.2.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9)6.3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9)6.3.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9)6.3.2 农业土地生态修复 (9)6.3.3 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9)第7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9)7.1 农田水利设施 (10)7.1.1 概述 (10)7.1.2 建设内容 (10)7.1.3 技术措施 (10)7.2 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 (10)7.2.1 概述 (10)7.2.2 建设内容 (10)7.2.3 技术措施 (10)7.3 农业科技支撑 (10)7.3.1 概述 (10)7.3.2 建设内容 (11)7.3.3 技术措施 (11)第8章农业土地利用政策与制度 (11)8.1 政策体系构建 (11)8.1.1 政策目标 (11)8.1.2 政策框架 (11)8.2 土地管理法规 (11)8.2.1 农用地保护法规 (11)8.2.2 农业土地使用法规 (12)8.2.3 农业土地流转法规 (12)8.3 政策实施与评估 (12)8.3.1 政策实施 (12)8.3.2 政策评估 (12)8.3.3 政策监督与改进 (12)第9章农业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 (13)9.1 组织与管理 (13)9.2 资金保障 (13)9.3 技术支持 (13)第10章农业土地利用规划监测与评价 (13)10.1 监测指标体系 (13)10.1.1 土地利用效率指标 (13)10.1.2 农业生产效益指标 (14)10.1.3 生态环境效益指标 (14)10.1.4 社会经济效益指标 (14)10.2 评价方法与模型 (14)10.2.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4)10.2.2 综合评价模型 (14)10.3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与调整建议 (14)10.3.1 评价结果分析 (14)10.3.2 调整建议 (15)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农业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黄龙溪农业用地规划方案
黄龙溪农业用地规划方案1. 项目背景黄龙溪是中国南方一个风景秀丽的乡村,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农业,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特制定此农业用地规划方案。
2. 总体规划本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合理规划黄龙溪的农业用地,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具体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农业种植区将黄龙溪的耕地和果园区划为农业种植区,根据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合理规划不同作物的种植区域。
- 对于耕地,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主,如水稻、小麦和玉米,以满足当地居民的主要粮食需求。
- 对于果园,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主,如柑橘、芒果和荔枝,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加。
2.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了提高农田的灌溉条件,可行性中提出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设灌溉渠道,保障耕地的水源供应。
- 建设小型水库或塘泊,储存雨水,以备干旱季节的灌溉使用。
- 建设排水渠,防止农田水浸泡和水浸灾害的发生。
2.3 农业生产与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规划将提倡农业生产与科技创新相结合,通过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 引进现代化的农业种植与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
- 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2.4 乡村旅游开发黄龙溪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规划将针对农业用地规划中的旅游资源,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开发措施:- 修建村庄的美化和改善,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 建设休闲度假村和农家乐,提供住宿和休闲服务。
- 提供农业体验,如采摘、亲身参与农田工作等。
3. 工期和投资估算本规划的工期预计为3年。
预计总投资为XX万元,其中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占总投资的30%;农业生产与科技创新投资占总投资的40%;乡村旅游开发投资占总投资的30%。
最新10农业用地规划
一、耕作田块配置
(一)耕作田块的长度 (二)耕作田块的宽度 (三)耕作田块的规模 (四)耕作田块的外形 (五)耕作田块的方向 (六)耕作田块的质量
耕作田块的概念:
耕作田块是以田间 道路、护田林带、 末级固定沟渠所围 成的地段,是进行 田间耕作、生产管 理、轮作倒茬和平 整土地的基本单位.
指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以下 及耕作田块内的临时渠道(毛渠、毛 沟、灌水沟、畦等)。
(一)一般要求
1、要与其他有关规划项目紧密配合,结合 田块、林带、道路的配置综合考虑;
2、要考虑地形条件和机耕要求,尽量利用 田间原有工程设施,以减少工程量和财力 消耗;
3、布置田间渠时要注意与上一级渠道的水 位衔接,以利灌溉和排水。
林带透风系 林数 带= 背1风 米面 处范围平均风 旷野 1米处平均风速
林带透风系数0.35以下的为紧密结构, 0.35-0.6为疏透结构, 0.6以上为透风结构。
(1)紧密结构:由乔木、亚乔木和灌木组成, 三层树冠,树叶茂密,几乎不透风,防风距 离较短,相对有效防护距离为10倍树高。
(2)透风结构:只由乔木组成,不搭配灌木, 防风距离最大,风害地区多采用这种结构。
(1)机械化较高的条件下,田块的宽度要 便于机械顺利作业。
(2)考虑灌溉要求,通常田块的宽度在 200-300m之间。
(3)风害地区考虑护田林的间距,一般树 高10-12米,有效防风距离是树高的25- 30倍,即护田林带间距在250-350米左右。
2、需要排水地区耕作田块的宽度要结合 排水沟的有效间距来确定,以保证地下水 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
(3)疏透结构:由数行乔木、两侧各配一行 灌木组成,上下透风均匀,相对有效防护距 离为树高的25倍。适用于风沙严重地区。
农业用地规划
(一)耕作田块的长度 从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灌溉效率和合 理组织田间生产三个方面综合配置田块的长度。
(1)从机械作业效率分析:机械作业效率随着 田块长度的增加而提高,但不成正比例。当田 块长度在500米左右时,行程利用率达到90% 以上。
农业用地规划
(2)考虑灌溉和排水要求:在灌溉区,耕作 田块作为灌水地段,因此要根据末级固定渠 道要求、适宜长度和控制面积来确定田块的 长度。根据相关试验,农渠长度在400-600 米是最适宜的。
田块外形通常力求规整,符合几点要求: 1、田块最好的长方形、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平行 四边形; 2、田块的二个长边要呈平行和直线; 3、不能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田块的短边设计得太斜。 4、不能把田块设计成形状不规整的三角形和多边形。
农业用地规划
农业划
农业用地规划
3、布置田间渠时要注意与上一级渠道的水 位衔接,以利灌溉和排水。
农业用地规划
(二)平原地区
1、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的布置形式 (1)灌排相邻布置:即农渠和农沟相邻布置。这 种布置形式适用于有单一坡向的地形和排水方向一 致的地区。
农业用地规划
(2)灌排相间布置:农渠向两侧灌水、农沟承泄两侧 的排水。这种布置形式就是把灌溉渠道设在高处,排 水沟设在低处,在平坦或有一定起伏的地区较适用。
第一节 耕地规划
一、耕作田块配置 二、田间灌排渠系配置 三、田间道路配置 四、农田防护林配置 五、田间设施综合配置
农业用地规划
一、耕作田块配置
(一)耕作田块的长度 (二)耕作田块的宽度 (三)耕作田块的规模 (四)耕作田块的外形 (五)耕作田块的方向 (六)耕作田块的质量
农业用地规划
耕作田块的概念:
课件—农业园区农业用地规划
2021/4/14 星期三
57
2021/4/14 星期三
58
2、岗田按岗头部分地块的宽窄分为宽岗 头和窄岗头两种形式:
2021/4/14 星期三
33
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
2021/4/14 星期三
34
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 毛沟、农沟、斗沟、支沟、干沟
2021/4/14 星期三
35
干渠的布置
(一)居高临下 “渠道走得高,高低都能浇”
2021/4/14 星期三
36
1.“盘山开渠,水不低头”-沿等高线布置
2. (多见于分水岭与山溪或河流间的狭长地带,渠线长而 缓)
单向控制时,毛渠间距等于灌水沟、 畦的长度,双向控制时,毛渠的间距 是灌水沟、畦长度的两倍。
毛渠长度与条田宽度相近。
2021/4/14 星期三
55
2021/4/14 星期三
56
(三)山丘地区
1、岗田、旁田、冲田:
丘陵山区的农田,按其地形部位不同, 可分为岗、旁、冲三种类型。
岗田是位于岗岭上的田块;旁田为山冲 两侧的坡上梯田;冲田在两岗之间地势最低 处的耕地。
4)毛渠的长度与条田宽度相近。
2021/4/14 星期三
53
(2)横向布置:灌溉水直接由毛渠输给灌水 沟或畦,毛渠的方向与灌水的方向相垂直。 这种布置形式一般适用于较窄的灌水地段。
水流
农渠→毛渠→灌水沟、畦
特点
无输水垄沟;毛渠⊥灌水沟、畦面垂直
2021/4/14 星期三
54
布置规格
灌水沟、畦长度一般为30~50m。
2021/4/14 星期三
29
(三)耕作田块的规模
根据上述耕作田块的长度和宽度的确定, 耕作田块的规模大约在10-13.33公顷。
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制定
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系统地统筹考虑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合理确定和规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空间结构和布局格局,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力。
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制定,是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农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高效性。
那么,如何制定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呢?一、了解土地资源现状制定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首先要对农田土地资源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研。
包括土地资源的面积、品质、地貌、土壤等情况,以及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因素的分布情况,了解不同地区的农田资源特点,为后续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分析农业发展需求在了解土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分析未来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和目标,确定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三、确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根据农田土地资源现状和农业发展需求,将农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根据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利用价值确定各功能区的规划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布局各功能区的空间位置和互动关系,保障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在确定了各功能区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后,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耕地、林地、草地等农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五、制定农田用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制定农田用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农田用地的整体布局和空间组织、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布局、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为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提供具体指导。
六、推进农田用地规划实施在确定了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后,需要积极推进农田用地规划的实施。
包括加强对农田用地规划的宣传和培训,推动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组织和指导农田用地规划的实施工作,保障规划的顺利执行。
农业用地管理办法
农业用地管理办法农业用地是指国家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在保障农业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农业用地,我国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办法,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
一、农业用地规划为了合理利用农业用地资源,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用地规划。
农业用地规划应遵循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和可持续利用原则,合理划分农业用地的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发展方向。
同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需求,科学安排农作物的结构和布局,确保农业用地的高效利用。
二、农业用地保护农业用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必须加强对农业用地的保护。
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业用地保护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利,禁止非农业建设占用农业用地,严格控制农地流转等方式,保护好农业用地资源,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农业用地整治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田土地的质量和效益也需要不断提升。
要加强农田水利和排灌设施的建设,改善土地的灌溉条件;加大土地平整和改良力度,提高土壤肥力和产出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不断的农业用地整治,提升农业用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四、农业用地监管为了保障农业用地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的农业用地监管制度。
加强对农业用地的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违法占用和破坏农业用地的查处,维护农地资源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耕地质量和面积的监测评估,确保农业用地的整体质量和量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五、农业用地流转农业用地流转是指在不改变土地属性的情况下,将农民承包的土地流转给他人经营。
对于农业用地流转,要依法合规,注重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避免违法短期性流转;注重流转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流转过程合法有序;注重流转后的农田质量和产出效益,促进流转土地的高效利用和持续发展。
在农业用地管理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加强监管和协调,共同推动农业用地管理工作的开展。
合理规划农田的方案 (2)
合理规划农田的方案农田规划是指科学地规划耕地,使其达到最优的利用效果。
合理的农田规划可以使耕地增产、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规划原则1.综合考虑各类资源,确定质优、量足、适用的土地类型;2.以耕地集约利用和土地长期有效利用为方向,发挥农业优势和特色,优先考虑粮食、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等农业生产;3.坚持“三农”政策,重点考虑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4.依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等因素,科学编制农田规划;5.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6.重视生态保护,防止土地生态环境破坏。
农田规划要素1.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农田土地质量评价,了解土地品质,合理选择种植作物;3.确定农作物布局,根据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进行科学安排;4.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造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6.相关政策制定,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农田规划实施步骤1.初步调查和分析: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对该区域的土地资源、气候、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2.农田规划编制:确定规划方案、编制规划图、明确建设内容和标准;3.规划评审:进行规划方案的专家评审和公众听证,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规划方案;4.批准发布:经过规划评审和意见征询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批准发布;5.实施管理:按照规划编制的方案和建设标准,做好实施管理工作。
农田规划的重要性农田规划的实施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它还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乡村振兴。
同时,农田规划还可以推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
因此,农田规划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得到重视。
结语合理规划农田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一环,它能够使农业生产更为高效和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农业用地规划【内容提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用地是粮、棉、油、果品、林副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如何集约利用农业用地,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农业用地规划的重要任务。
本章主要介绍农业用地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重点内容】掌握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
【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农业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农业用地规划的主要内容,掌握农业用地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本章主要内容●耕地规划●园地规划●林地规划●牧草地规划●水产用地规划第一节耕地规划我国耕地概况耕地是指人类经常实施耕翻、耕耘、平整等耕作措施的土地。
耕地是可受人类控制的生态系统。
1、耕地构成●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996年,全国农用地面积为65545万公顷(98.32亿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526万公顷(5.29亿亩),其他为未利用地。
耕地面积为13004万公顷(19.51亩),其中,旱地占74.4%,水田占25.5%2、耕地质量●质量较好,一般和较差的耕地大约各占1/3。
●全国现有低洼地约6000万亩,盐碱地1亿亩,风沙干旱地1.4亿亩,水土流失地1亿亩,红壤低产地约为1.8亿,坡耕地4亿亩。
3、耕地利用●采用多熟制和集约利用,复种耕地约占1/2,复种播面占总播面的2/3,复种土地上生产的粮食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4。
4、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耕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耕地肥力下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田生态系统特点耕地生态系统又称农田生态系统。
指在耕地(农田)范围内,以作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
特点:1、生物群落简单2、缺乏自动调节能力3、开放物质循环4、需要投入辅助能源耕地利用应遵循的原则:1、保护和珍惜耕地2、集约利用耕地,不断提高耕地生产力3、建设结构合理、“三效益”统一的农田生态系统,建成以农田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包括农田、水域,人工林、家畜家禽等系统在内的复合农田生态系统)耕地内部规划是在既定耕地面积前提下,如何组织耕地合理利用。
是对耕作生产要素的系统配置和整体优化,包括耕作方式、地块、水系、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等的系统配置。
任务:1、严格控制耕地面积,保证粮食生产2、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内容:●耕地利用组织形式●耕作田块规划●田间灌排渠系规划●田间道路规划●农田防护林规划●田间设施综合规划一、耕地的组织形式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1.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2.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一)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
轮作田区是指作物轮换种植的基本单元。
实行条件:1、具备本地区科学的轮作制度;2、种植计划比较稳定,年际间作物种植面积变幅不超过5-10%;;3、土地使用范围稳定和产权明晰,土地集中连片,农田基本建设标准较高,以保证年际作物产量较为均衡。
不足之处:灵活性差,不适宜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是在同一块耕地上按时间先后安排作物的轮作顺序,特点:各田块之间不存在作物的轮换关系,而且这种耕地组织形式对田块大小没有特定要求,很适合当前农户经营的特点。
比较灵活,较为普遍。
不足之处是作物配置分散,年际间作物种植比例和作物产量不稳定。
二、耕作田块配置耕作田块是最基本的耕作和管理单位,对耕作的其他要素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有直接影响。
(一)耕作田块的长度适宜的田块长度,应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合理组织田间生产过程●提高灌溉效率●平整土地。
田块长度的确定:考虑机械作业效率;考虑灌溉要求,要根据末级固定渠道要求的适宜长度和控制面积来确定田块的长度。
农渠长度一般为400—600米是适宜的;考虑到地形条件;1、机械作业要求田块长度决定着拖拉机组的工作单程:工作单程长(或称拖拉机开行长度),机组转变次数就减少,则机械作业效率就高。
反之,则机械作业效率就会降低。
不同机组情况不同;2、灌水组织工作和土地平整的要求●田块长,提高机械效率,但对灌水和土地平整造成一定困难。
1)田块过长,平整工程量增长,2)田块过长,沿长边配置渠道,流量流速增大,可能引起冲刷,增大输水距离和输水损失,易造成上段多,作物受浸,下段作物受旱,3)从排水来看,为控制地下水位低于临界深度以下,使水尽快送到斗沟、支沟,因此农沟不宜过长。
所以,田块长度可在500-800米,平原长些,丘陵地区短些,旱作地区可长些,灌区短些。
(二)耕作田块的宽度1.平原地区宽度的确定:以便于●机械作业●灌溉:末级固定渠道的间距,200-300m●防护:田间林带的间距。
一般为树高25-30倍。
平原地区田块宽度可在200-400m左右。
水稻地区可窄些,旱地可宽些。
2.需要排水地区的宽度的确定:以排水沟间距来确定。
一般在200米左右。
(三)耕作田块的规模1.一般规模在150-200亩(10—13.33hm2):根据上述的长宽。
2.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不同地区,经营方针不同,种植作物不同,地块规模差别大。
一般在平原机械旱作地区,为发挥机械效率,地块规模较大,在丘陵水田地区,规模不可能太大。
(四)耕作田块的外形1.设计原则:为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创造良好条件,田块力求规整。
●田块最好是长方形、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平等四边形;●田块的两个长边要呈平行和直线;●不能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田块的短边设计得过斜;●不能把田块设计成形状不干规整的三角形和多边形。
2.不规则地形下的设计不同形状地段的田块设计各种形状的耕地外形(五)耕作田块的方向是指田块的长边方向。
主要考虑以下要求:1.光照条件: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2.有利于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为减少地表径流与土壤冲刷量,提高机具的使用效率,在坡地上田块方向应沿等高线方向配置,在土壤粘重和过湿情况下,地块长边沿等高线呈一定角度布置。
3.有利于降低地下水要求:田块长边垂直于地下水流向,以利于截排地下水。
4.有利于防风要求:为达到最好的防风效果,应使主林带与主害风向垂直。
耕作田块的长边应与主害风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
5.方便交通:(六)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要求耕作田块内土壤、坡向和坡位一致。
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田间灌排渠系:指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以下及其所围成的耕作田块内的临时渠道(毛渠、毛沟、灌水沟、畦等),即田间调节网。
下面介绍田间明渠的配置要求:一般要求1)要与其他有关规划项目紧密配合,要结合田块、林带、道路的配置综合考虑:一般应将田间沟、渠沿田块界线配置,做到田块规整,便于耕作和灌溉。
2)要考虑地形条件和机耕要求:因地制宜,因各地自然条件,各种作物的要求不同合理布置。
3)尽量利用田间原有工程设施,以减少工程量和财力消耗4)布置田间渠时应注意与上一级渠道的水位衔接,以利灌溉和排水。
(一)平原地区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有两种情况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的布置形式和田间临时渠系的布置形式。
1、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布置1)灌排相邻布置:即灌水农灌与排水农沟相邻布置适用于一面坡地地形区。
2)灌排相间布置:农渠向两侧灌水、农沟承接两侧的排水。
适用于小地形起伏地区。
有利于两面排水,减少渠道渗漏损失,但修渠工程量大,减少了田面宽度,对机耕效率有影响。
3)上灌下排与灌排合渠:上灌下排也叫竖向结合形式,即排水沟为暗沟,暗沟上面为灌水渠。
节约耕地,但投资大,不便于控制地下水位,影响作物产量和增加灌溉用水量。
2、田间临时渠系的布置1)纵向布置:毛渠布设方向与灌水沟,畦的方向一致,间距50-80米;双向控制,间距加倍。
2)横向布置:毛渠布设方向与灌水沟,畦的方向垂直,间距50-100米。
双向控制,(二)山丘地区南方山丘地区的耕地根据地形特点和所处部位,分为冲田、塝田、岗田三种类型。
岗田为位于岗顶上的耕地,地势高,两边坡水,主要怕旱。
冲田是两个山岗之间的低平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易涝易渍。
塝田是冲岗之间坡地上耕地,地面倾斜,坡度较大,多等高修成梯田,塝田怕旱。
龙胜龙脊梯田渠系配置:◆岗田的排灌渠系布置:一般沿岗脊布置斗渠,在斗渠两侧开农渠,排灌结合。
在岗头部分按宽岗头和窄岗头布置。
⏹宽岗头:农渠垂直等高线布置,毛渠沿等高线呈水平方向布置⏹窄岗头:斗渠垂直等高线布置,农渠也垂直等高线布置,毛渠沿等高线随弯就势布置。
◆冲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排为主,结合灌溉。
⏹小冲田不开冲心沟,呈“月”字形布置。
⏹在大冲田内,一般增开冲心沟,呈“用”字形布置。
⏹上小下大的冲田,排水布局在上部呈“月”字形,下部呈“用”字形布置。
◆旁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灌为主结合排水。
一般采用斗、农两级渠道。
斗渠平行等高线布置,农渠垂直等高线布置。
(三)低洼排水地区主要是确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考虑不同作物对地下水深度的要求和土壤质地。
(四)井灌区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井数、井距和井位1、井数的确定如果地下水丰富,单井出水量大,利用地下水可以浇完全部土地时,井数的确定可以按单井灌溉面积去除井灌区总面积计算。
井数=井灌区面积/单井灌溉面积2、井距的确定:一般按单井灌溉面积确定井距,也可以按单井影响半径(影响单井出水量的距离)确定井距。
井距为单井影响半径的两倍。
3、井位确定1)考虑地形因素:把井位确定在地形较高部位,以便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
2)考虑地下水流向:在地形平坦地区,井网多按网络布置。
在近河地区,可沿岸成直线状排列。
3)在地下水天然水力坡降较大的地区,井网应垂直地下水方向排列。
(五)喷灌区(自学)思考题:如何布置管道?如何布置喷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缺乏,应大力发展喷灌,主要涉及管道和喷头的布置。
四、田间道路布置农业生产中运输特点:1、货运量大(产量+秸杆+施肥量)2、运输距离短3、运输工具落后4、运输任务季节性强(作物收获时运输量大)5、费工多(主要由人、畜力承担)目前农村道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1、分布密,占地多,2、路线弯曲、布局不合理3、技术状态不良,不利于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运输工具的要求。
是田间生产和运输的动脉,联系县与乡、乡与村、村与田间的通道,其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
(一)田间道路的种类1.机耕道或拖拉机路:连接乡(镇)和村或主要居民点的道路,供拖拉机和车辆行使,服务几个村,旱作区路宽在6米左右,水田区要窄些。
2.主要田间路:由居民点通往田间作业的主要道路,路面宽一般在4~6米,一般多设在耕作田块的短边,服务于一组田块。
3.辅助转眼间路(田间小道):联系主要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运输的作用,服务于1~2个田块,路宽2米左右,一般沿田块长边布置。
(二)田间道路配置要求1.要保证居民点与田间有方便的交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