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https://img.taocdn.com/s3/m/099b4be4fe4733687f21aa35.png)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现代派这个名目是由一份名为《现代》杂志而起的,而这个杂志之名则又来自一个书店。
民国十九年,上海现代书局发行了一个文艺月刊,即名《现代月刊》,开始由叶灵凤等人主编。
这是个大型文艺刊物,水准相当高。
后来戴氏又创办《新诗》杂志,经常在这个杂志投稿者为李金发、施蛰存、穆木天、艾青、何其芳、李广田、路易士(即纪弦)等。
戴望舒曾出版诗集《我的记忆》,后改为《望舒草》、《望舒诗稿》,又有《灾难的岁月》等。
前面说过颓加荡诗派原出于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也是如此。
但看戴望舒《望舒诗草》后面所附诗论零札中所说的话便可知道:“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象。
”又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间,诗不能借重音乐,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韵和整齐的字句常会妨碍诗情,或使得诗情成为畸形。
”戴望舒也曾留学法国,与李金发有相当深的友谊,彼此诗风互相影响,不过以格律论,戴氏诗比李金发高出多了。
现引其《夕阳下》一首:晚霞在暮天上撒锦,溪水在残日里流金,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像山间古树底寂寞的幽灵。
晚山啼哭得紫了,哀悼着白日的长终,落叶却飞舞欢迎,幽夜底衣角,那一片清风。
荒冢里流出幽古的芬芳,在老树枝头把蝙蝠迷上,它们缠绵琐细的私语,在晚烟中低低地回荡。
幽夜偷偷地从天末归来,我独自还恋恋地徘徊,在这寂寞的心间,我是消隐了忧愁,消隐了欢快。
这首诗里“晚山啼哭得紫了”、“荒冢里流出幽古的芬芳”完全是李金发的句法。
不过在晚上啼哭之下,戴望舒要加说明是“哀悼白日的长终”,“荒冢流出幽古芬芳”是要把“枝头蝙蝠迷上”,便好懂得多。
照李金发的写法,他写了山哭、冢流芬芳以后,笔头便飏开去,并且飏到十万八千里以外,永远把读者系挂在空中,这就是两人不同之点。
又一首《雨巷》可称为戴望舒代表作: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纸油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于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与演变
![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4ded3760029bd64783e2ce5.png)
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与演变戴望舒诗歌创作历程表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是汉诗传统与欧洲现代主义诗艺不断融合的过程,是建构东方民族现代诗的过程。
它向现实主义的演变,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新诗的新发展。
标签:化古化欧;东方民族现代诗;现实主义的演变一、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中国新诗的成熟所谓现代诗派,大体上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
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现代派诗歌即现代诗派的诗作。
《现代》杂志构成了三十年代现代派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汇聚了沪、京、津等许多大城市的诗人群体,也集中刊发了一大批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1932年诗坛刮起“戴望舒旋风”,其诗论被现代诗派奉为金科玉律。
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刊发现代派诗歌的杂志还有(1934)卞之琳主编的《水星》,(1935)戴望舒主编的《现代诗风》,到了1936年,由卞之琳、戴望舒、梁宗岱、冯至主编的《新诗》杂志把这股现代派的诗潮推向高峰。
伴随之的是大量新诗杂志的问世,如上海的《新诗》、《诗屋》,广东的《诗叶》、《诗之页》,北平的《小雅》,南京的《诗帆》等,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
“1936~1937年这一时期为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的黄金时代。
”现代派诗歌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晶,它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
二、化古化欧,建构东方民族现代诗中国新诗早期代表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潮,或重在大面积的抒情。
或重于情感的直白,均缺少比较含蓄隽永的诗味,更缺乏对诗艺本质的探求,以致造成诗作的泛滥,使人们对新诗丧失了信任;而李金发代表的初期象征派诗,则大多晦涩难懂,其诗作往往跟不上理论的思考,也没能显示其诗派的优点。
这两种诗潮的弊病,引起了以戴望舒为首的现代派诗人的深刻反思。
“现代派”与戴望舒的现代诗分析
![“现代派”与戴望舒的现代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8a940dba0d4a7303763a5a.png)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五点 十四分。
▪ 如戴望舒的《乐园鸟》、《寻梦者》,卞 之琳的《白螺壳》、《入梦》,何其芳的 《失眠夜》等。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五点 十四分。
▪ 第三,与现代派诗在思想内容上的相对薄 弱而言,他们在诗艺的探寻上却颇有成就。
▪ 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 戴望舒被称为“现代派”诗人的“诗坛的
领袖”。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 《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分为三个时期: ▪ 1、从学习新月派到写象征诗。 ▪ 《我底记忆》第一辑《旧锦囊》中的12首
诗,有明显的格律诗倾向。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五点 十四分。
▪ 如:《残花的泪》 ▪ 寂寞的古园中,/明月照幽素,/一枝凄艳
的残花/对着蝴蝶泣诉: ▪ 我的娇丽已残,/我的芳时已过,/今宵我
流着香泪,/明朝会萎谢尘土。 ▪ 我的旎艳与温馨,/我的生命与青春 /都已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五点 十四分。
▪ 戴望舒的诗非常注重“意象性” 。 ▪ 在另外的一些诗中,戴望舒往往用模糊的、
跳动的、多义的意象组合去演绎渺远的意 绪。 ▪ 如《印象》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五点 十四分。
▪ 是飘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 它轻轻地敛去了 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 迢遥的,寂寞的呜咽, 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五点 十四分。
▪ 这断指上还染着油墨底痕迹, 是赤色的, 是可爱的光辉的赤色的, 它很灿烂地在这截断的手指上, 正如他责备别人懦怯的目光在我心头一样。
单纯浪漫到“现代”的过渡——戴望舒《雨巷》简析
![单纯浪漫到“现代”的过渡——戴望舒《雨巷》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011d6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a.png)
课例研究新教师教学戴望舒早期的诗歌以单纯的浪漫主义为风格,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系列灰暗、阴郁、枯槁的形象。
在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中,自怨自艾,无痛呻吟。
戴望舒认为“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
它重在自我表现,但不应直泻无余,“它的动机是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所以他“差不多把诗当作另外一种人生,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
”他的诗作的起点不是关注社会现实,而是侧重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写。
初期的作品多数是情诗,抒发一种低沉、伤感、愁苦的情绪,如“怀着热望来相见,希翼一诉旧衷情,偏你冷冷无片言,我只合踏着残英,远去了,自家悲怨。
”(《自家悲怨》)“泪珠儿已抛残,只剩下悲思。
”(《生涯》)这类作品充满了多愁善感和自怨自艾,预示着诗人诗作情绪的基本走向。
但戴望舒是一个自觉跋涉者,在后来的创作中,他既自然地汲取了西方象征主义主诡计朦胧的意象和阴郁的情调,又在诗作中力求表现潜意识的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同时“新月派”倡导的格律,那回肠荡气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与他产生共鸣。
1927年,他终于走进了“雨巷”时代,完成了由单纯的浪漫主义向“现代”诗派的过渡。
所谓现代,是现代人“用现代诗形”抒写“现代情绪”的园地,他们顽强的保持“自我尊严”,表现形式上追求“纯美”,也力求创新。
我们解读《雨巷》,就知作者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理论的影响,也接受了中国传经诗作的滋养,着重追求个人的精神境界与外部自然的暗合,《雨巷子》表面上是描绘一片风景,但作者绝不是纯粹地在写景,诗中出现的景是当时作者心灵的象征。
“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心中理想的象征。
这理想是美好的,又是难以实现的。
诗人希望过、追求过,姑娘也确实走近他,而最终不免像“梦一样飘过了”,这又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幻灭。
即“雨巷”中的“姑娘”是虚幻的,是现实不存在的东西。
在“雨巷”中,“姑娘”是那样的朦胧而不确定,似乎又确定存在过,固而引起读者深深的惆怅,诗人的情感,在诗中不是通过直接方式袒露出来的,而是靠象征,暗示的手法,使读者透过象征体的暗示,去体味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的心灵而产生共鸣。
第七讲 现代诗派与戴望舒的诗
![第七讲 现代诗派与戴望舒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aad3b2d984254b35eefd34e3.png)
是从乐园里来的呢, 还是到乐园里去的? 华羽的乐园鸟, 在茫茫的青空中, 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 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 可以对我们说吗, 华羽的乐园鸟, 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 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
抗战爆发以后,戴望舒积极投身抗日救 亡运动 经过艰难困苦的生活和侵略者铁窗血雨 腥风的磨练,他把抒写个人的苦难与书 写民族的苦难结合在一起,并表达了胜 利的信念,唱出了悲愤的强音 《元旦祝福》《狱中题壁》《我用残损 的手掌》《心愿》《等待》
费特列戈· 洛尔迦 艾吕雅 《见毋忘我花》《微笑》《霜花》《古 意答客问》《灯》
1934年到1945年是戴望舒诗歌创作的 第三个阶段——《灾难的岁月》时期 接受了瓦雷里、艾吕雅、许拜维艾尔、 洛尔迦等人的影响,创作上呈现出象征 主义、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融合 诗风明朗、雄强
三、戴望舒诗歌年到1927年是戴望舒诗歌创作的 第一个时期——《雨巷》时期 《我底记忆》:分为《旧锦囊》《雨巷》 《我底记忆》三辑 明显地带着新月派诗和中国旧诗词的影 响,高度重视形式美和音乐性
1927年到1932年是戴望舒诗歌创作的 第二个时期——《望舒草》时期 逐渐倾向于果尔蒙(Remy de Gourmont)、耶麦(Francis Jammes)、 保尔· 福尔(Paul Fort)等后期象征派诗人 自由自在、朴素亲切的诗风,放弃韵律, 转向自由诗体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的诗》: 《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纯然是现代 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 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 现代的诗形。
二、戴望舒的创作道路
戴望舒(1905—1950)一方面继承中国 传统诗歌的神韵,一方面又旁采法国象 征主义的芳芬,在30年代的中国诗坛上 创造了一种表达现代情绪、具有独特形 式的现代诗,从而领导了一个诗歌流派, 并标志着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原名戴朝寀,浙江杭州人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https://img.taocdn.com/s3/m/d87cfc1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5.png)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第一篇:戴望舒与现代诗派戴望舒与现代诗派一、现代诗派的定义及基本特征30年代初,出现了对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
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
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形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
诗作多表现诗人瞬间的情绪和遐想,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
戴望舒被称为现代诗派的“诗坛的首领”,他1927年所写的《雨巷》已经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势,1929年创作的《我的记忆》这首诗,就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1932年,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创刊(1935年5月终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和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因其而得名,1934年,卞之琳在北平编辑《水星》,1935年、1936年,戴望舒等主编的《现代诗风》和《新诗》月刊先后出版,把这股现代派的诗潮推向了高峰,伴随着这一高峰的,是1936年到1937年大量新诗杂志的问世,以至于作为现代派诗人一员的路易士认为“这两年是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一个不再的黄金时代”,达到了其创作的极盛期。
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也就越过了黄金时代而走向了衰退,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被40年代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
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现代》主编施蛰存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这里连用,七个“现代”来概括现代诗派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归结起来,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纯诗”的艺术观。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诗人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诗人](https://img.taocdn.com/s3/m/e9a4f02b6529647d26285255.png)
彷徨生哀怨惆怅也浪漫——从古典文化中走出来的现代雨巷诗人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1002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又称“雨巷诗人”。
他曾留学法国,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深刻影响。
他的诗歌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特别是法国象征诗派的一些艺术方法,为中国新诗注入了现代性品格。
但另一方面戴望舒无疑是被传统思想文化浸染得很深的文人, 在其诗作中透射出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深深的扎根于中国的传统的思想与文化的土壤,体现为对传统的纵向继承。
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的:在成熟的诗人身上,过去的诗歌是他的个性的一部分,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也受到现在的修改。
[1]置身于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戴望舒,不得不有意无意的与中国传统人文资源发生关系。
张亚权认为,戴望舒的诗歌“无论是意境的创造、情感的抒发,还是表现的技巧、选择的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
本文试从他诗歌的意象运用、表现技巧、思想内涵来分析他诗歌的传统人文资源。
但是在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人文资源?在我看来,传统人文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有形的可视的物质存在实体,一个是无形的可感知的精神存在。
物质层方面主要表现在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如刺绣、油纸伞、旗袍、陶瓷、红灯笼、古镇、雨巷、西湖、断桥等等;精神层面的则多体现在传统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中,如根深蒂固的儒道思想,丁香般的忧愁,牡丹般的华贵,梅、兰、竹、菊般的高洁等等。
现当代作家戴望舒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把这些传统的人文资源运用到作品中,达到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而使作品生动形象起来,也使传统人文资源的内涵价值得到提升。
一、民族化的传统意象中国是抒情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厚的抒情传统。
因为是“抒情”的,所以也是浪漫主义的,按照蓝棣之先生的说法,可以称之为“古典浪漫主义”传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55066c208a1284ac8504389.png)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二)现代派与现代诗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
《现代》发表各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
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
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
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
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
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
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派:(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家施蛰存。
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
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
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
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凤等。
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
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
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分析戴望舒与卞之琳的现代诗
![分析戴望舒与卞之琳的现代诗](https://img.taocdn.com/s3/m/5765ce5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f.png)
分析戴望舒与卞之琳的现代诗分析戴望舒与卞之琳的现代诗摘要:戴望舒与卞之琳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在诗歌创作上,他们都浸染着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意蕴;都通过意象表现了现代人的情绪;但主情的戴望舒和主知的卞之琳又有所不同,前者偏重表达感性的主观情绪,后者则注重表达知性的哲理思辨。
关键词:意象营造;回环艺术;主情;主知一、意象营造1.意象营造上,戴望舒和卞之琳都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
前者通过意象象征与暗示营造一种幽远飘渺的诗境;而后者往往用现代观念来观照,运用意象的意义比戴诗稍显晦涩。
戴望舒善于化用古典诗词,“弦柱间思忆华年”(《秋叶思》),“无边木叶萧萧下”(《秋蝇》),“渴的时候也饮露,饥的时候也饮露”(《乐园鸟》)等等,这些意象都饱含着诗人忧郁、迷惘的情绪,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幽远飘渺的诗境。
戴诗中,“丁香”、“木叶”是具有代表性的意象。
不同于古典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境,戴望舒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使具有古典韵味的意象具有现代韵味。
卞之琳诗中也有古典韵味的意象,“古镜”(《秋窗》),“孤泪”(《落》)等。
《断章》里的“水”、“桥”、“明月”、“窗”、“梦”等明显有古典韵味,但他往往融入现代意境,用这些意象构成一幅现代图式风景,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相独立又相对照的辩证关系,表达了内在的哲理思考。
2. 戴望舒卞之琳都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诗意,赋予意象别致的情趣。
戴望舒大都是在承袭传统诗词意象上,赋予这些意象以现代意义,表达现代情绪。
而卞之琳还往往直接将现代自然科学的意象融入诗中。
戴望舒在《诗论零札》中说:“旧的古典的应用是无可反对的,在它给予我们一个新的诗绪的时候”。
[1]这一诗歌理论在戴望舒的'创作中得到了实践。
戴望舒将西方象征主义手法来融合中国古典意象,既有中国传统诗词艺术的幽婉朦胧之美,又把古典意象作为传达具有现代特征的载体,表达现代人的情绪。
现代派诗戴望舒学习重点1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总体特点2
![现代派诗戴望舒学习重点1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总体特点2](https://img.taocdn.com/s3/m/a73390c8e009581b6bd9eb92.png)
现代派诗、戴望舒学习重点:1、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总体特点;2、戴望舒诗学观的发展及其诗歌的现代特征;3、30年代新智慧诗及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征;4、何其芳诗歌风格的变化。
一、现代派诗歌概述30年代,围绕《现代》、《水星》、《新诗》等杂志,出现了一股新的诗歌创作潮流,主要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废名、金克木、施蛰存、林庚、路易士、徐迟、陈江帆、禾金、李白凤、李心若、李广田、孙毓棠等。
他们的诗歌具有现代主义特征,加之他们的大本营是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所以时人称之为“现代派”。
现代派在艺术上与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派和新月诗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承袭关系,均反对感情的直白宣泄,追求“纯诗”境界。
施蛰存曾指出:“《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纯然是现代的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这是施蛰存心中的现代“纯诗”,它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所谓“现代生活”,指现代各式各样独特的生活形态,它“汇集着大船舶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场,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 乐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飞机的空中战,广大的竞马场……甚至连自然景物也和前代的不同了。
”这种“现代生活”,使诗人们深感迷惘,不知所措,在苦闷、忧郁、不安中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现代情绪,正是这种情绪,驱使他们进行诗歌创作,以诗表现这些莫名的现代情绪成为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路易士的诗句“都市的舞厅/我眩晕于惨绿的太阳/与涂血之魔柱/音乐之无休止的嚎哭/亦使我头儿昏沉。
”(《初到舞场》),表现的是诗人对于都市文明的不适感。
废名置身街头,感到“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街头》),寂寞笼罩着自我与世界,这就现代人的生存景况。
卞之琳以“倦行人”喻指现代都市知识者,表现现代理性对人的挤压,向读者说明现代生活到处是不归之路(《道旁》)。
戴望舒通过“我”与“记忆”间忠实关系的书写,表现了“我”作为“寻梦者”在现代生活中的愁苦、哀怨与迷惘情绪(《我底记忆》)。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https://img.taocdn.com/s3/m/16a45ce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9.png)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
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主将,其他代表诗人有施蛰存、金克木、林庚、路易士、何其芳、卞之琳、废名等,他们创作的很多诗都包含着先锋意识,植根于30年代的社会人生,受益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纯粹诗歌观念的辐照,与李金发为首的初期象征主义倡导的“纯粹诗歌”一脉相承。
(1)从诗歌内在审美机制的衍化角度来看,象征与情感的传达。
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歌创作,体现了30年代中国新诗对于20年代后期新月派和象征诗派的继承与超越。
他们善于借助感性对应物,用暗示象征的方式,在主客融会、双向同化的过程中超越客体的表象世界,传达内心各种幽微难明的个人化情意。
如戴望舒的《单恋者》中用找不到单恋对象来象征展现了一个可怜的单恋者塞满柔情的忧郁心灵,在现实的撞击下脆弱灵魂的迷茫痛苦。
(2)从主题内容上看,彷徨与失落的展现。
戴望舒的现代诗创作追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内转的创作风格,力图充分展现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更注重诗的内在特质,对于人的心理情感更为深入,诗歌的主题多为彷徨和失落。
在日常事物和平淡生活中捕捉诗意情思,这个主题在戴望舒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如《雨巷》通过遇到丁香一样的姑娘只是梦来表达了美丽忧伤的情绪,传达了个人的孤独情绪和可望而不可及的失落感。
(3)在诗歌技巧上,现代与古典的融合。
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它在中外诗歌的融汇点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其共同的审美原则是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之巧妙结念的朦胧美;在表现手法上反对即兴创作和直接抒情,运用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把心中隐约的、难以描述的情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在诗体形式上,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字句的节奏完全被情绪的节奏所代替,自然流动的口语准确地传达了诗人对复杂、精微的现代生活的感受。
戴望舒诗歌欣赏
![戴望舒诗歌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b36d8550be23482fb4da4cba.png)
戴望舒诗歌赏析一、戴望舒:现代诗派的旗手戴望舒,本名戴朝寀,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国文学,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曾与同学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译诗;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932至1935年游学法国,进一步领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精髓;回国后与卞之琳、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提倡“纯诗”创作,是20世纪30年代与新格律派、革命诗派鼎足而立的另一重要诗歌流派——现代诗派的领袖人物。
以他为中心的现代诗派的崛起,标志着象征派诗歌在中国的彻底本土化和成熟,以对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精华的有效承继和对西方象征派诗歌观念和技艺的有效化用,及两者的完美融汇,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派诗艺的发展。
出版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诗集。
同样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同样致力于更具现代意味的象征诗的创作,与初期象征派诗歌的领军人物李金发相比,二人所受教育的不同、进入诗歌领域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前者的创作只是一次对西方象征派诗艺生涩的、失败的移植和试验,而后者则显然具备了更多博采新旧、融汇中西的能力,使象征派诗歌这一现代诗歌艺术不仅牢牢扎根于中国的国土,而且迅速地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戴望舒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他开始诗歌创作之时,正是新月派极大影响诗坛创作之风时,其成名之作《雨巷》于1928年8月发表于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以其流畅的用韵和古典的音乐美,被盛赞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并为戴望舒赢得“雨巷诗人”的美誉时,我们很轻易就能看到新月派“三美”主张对诗人的影响。
虽然后来诗人很快就“开始对诗歌底他所谓‘音乐的成分’勇敢地反叛了”(杜衡:《望舒草序》),但植根于本土的诗创作起程显然使戴望舒在选择更适合表现“现代人的现代情绪”的西方象征诗派的精神和技艺之时有了清晰的指向性,与李金发式盲目的模仿和无选择的移植有了质的区别。
戴望舒与现代派诗人的创作2
![戴望舒与现代派诗人的创作2](https://img.taocdn.com/s3/m/d1b07c7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5.png)
戴望舒与现代派诗人的创作2戴望舒与现代派诗人的创作一、现代派和《现代》杂志新月派和象征派日渐式微之后,取而代之崛起的现代派使中国文坛上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文学浪潮又掀起了一个潮头。
现代派形成于30年代初,因《现代》杂志而得名。
1932年5月,施蛰存受托于现代书局创办《现代》文艺月刊,现代派诗人在此刊物上形成了第一次集结。
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戴望舒为盟主和领袖,以《现代》杂志为中心,以戴望舒、施蛰存、林庚、艾青、何其芳、徐迟、玲君、陈江帆等诗人为代表的新兴的现代派诗潮。
《现代》杂志的“现代诗歌意识”体现了新诗对浪漫派、初期象征派的超越,实现由象征派到现代派的美学转折。
具体表现在:1,诗歌观念的现代性:施在《又关于本刊中的诗》中,曾以“现代”标榜,称《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
他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
”现代人:这是一批都市的漂泊者,在30年代阶级对垒、阵营分化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他们大都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是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和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
这批现代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特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结。
同时在审美趣味上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又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即受到晚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等诗中的伤感情结与朦胧意境影响。
现代情感对于传统的取代。
2,诗歌意识的现代性。
现代心理科学潜意识在诗歌情绪中的引入。
聚焦于内心世界,抒写自我情绪感觉。
3,诗歌传达的现代性。
“隐藏与表现”之间理论的提出,为诗歌表现“朦胧”的辩护,表现了现代派诗歌美学追求的成熟。
喜欢运用通感、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4,反对“坦白奔放”与过分“神秘不懂”,对于接受者审美尺度的“中和”,是对浪漫派、李金发的初期象征派的双重超越,体现追求东方民族现代诗的艺术走向。
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https://img.taocdn.com/s3/m/0447fb5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2.png)
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导言:戴望舒(1905年-1950年),中国现代诗人,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派开山之祖”。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当时文坛和读者的赞誉。
本文将从戴望舒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与中国现代诗派的关系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戴望舒的生平经历戴望舒1905年出生于中国江西乐平。
早年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对文学和诗歌的热爱。
20世纪20年代,他随家人迁居上海,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他在上海大学学习期间,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一起探讨艺术与文化的命运。
随后,他加入了“勾连会”,积极参与文艺思潮的交流与讨论。
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与中国现代诗派的关系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与中国现代诗派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诗派逐渐形成,其中以新月派、白话派和宫廷派较为著名。
戴望舒对这些派别的诗歌创作都有较深的研究和接触。
在新月派的影响下,戴望舒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自省意识。
例如,《长亭》一诗中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疑问。
他的诗歌还受到白话派的影响,倾向于用白话表达思想和情感,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例如,《相思》一诗中直接而质朴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他还受到了宫廷派的熏陶,注重对诗歌的韵律和音韵的追求。
例如,《古诗会议首》中的作品既古拙又流畅,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造诣。
三、戴望舒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戴望舒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和突破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他创作的诗歌风格开创了新的可能性,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形式与内容。
他独特的诗意表达方式,将现代思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呈现形式,使许多读者对现代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批评,启发了一大批后来的诗人。
他的创作主张注重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承继与创新,这对当时的文学青年具有重要启示。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诗人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诗人](https://img.taocdn.com/s3/m/bbc43c21ccbff121dd36836d.png)
彷徨生哀怨惆怅也浪漫——从古典文化中走出来的现代雨巷诗人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200702441002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又称“雨巷诗人”。
他曾留学法国,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深刻影响。
他的诗歌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特别是法国象征诗派的一些艺术方法,为中国新诗注入了现代性品格。
但另一方面戴望舒无疑是被传统思想文化浸染得很深的文人, 在其诗作中透射出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深深的扎根于中国的传统的思想与文化的土壤,体现为对传统的纵向继承。
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的:在成熟的诗人身上,过去的诗歌是他的个性的一部分,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也受到现在的修改。
[1]置身于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戴望舒,不得不有意无意的与中国传统人文资源发生关系。
张亚权认为,戴望舒的诗歌“无论是意境的创造、情感的抒发,还是表现的技巧、选择的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
本文试从他诗歌的意象运用、表现技巧、思想内涵来分析他诗歌的传统人文资源。
但是在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人文资源?在我看来,传统人文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有形的可视的物质存在实体,一个是无形的可感知的精神存在。
物质层方面主要表现在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如刺绣、油纸伞、旗袍、陶瓷、红灯笼、古镇、雨巷、西湖、断桥等等;精神层面的则多体现在传统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中,如根深蒂固的儒道思想,丁香般的忧愁,牡丹般的华贵,梅、兰、竹、菊般的高洁等等。
现当代作家戴望舒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把这些传统的人文资源运用到作品中,达到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而使作品生动形象起来,也使传统人文资源的内涵价值得到提升。
一、民族化的传统意象中国是抒情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厚的抒情传统。
因为是“抒情”的,所以也是浪漫主义的,按照蓝棣之先生的说法,可以称之为“古典浪漫主义”传统。
现代派诗人 戴望舒
![现代派诗人 戴望舒](https://img.taocdn.com/s3/m/fd0530feaef8941ea76e050f.png)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日
(一)写作背景
主要翻译书目
《少女之誓》法国 沙多勃易盎著,1928,开明书店 《鹅妈妈的故事》法国 沙.贝洛尔著,1928,开明书 店 《天女玉丽》法国 保尔.穆杭著,1929、尚志 《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光华 《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 伊可维支着,1930,水 沫书店 《麦克倍斯》(话剧)英国 莎士比亚著,1930,金马 《青色鸟》法国 陀尔诺夫人著,1933,开明书店 《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 梅里美著,1925、中华书 局 《比较文学论》法国 提格亨著,1937,商务印书馆 《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 波德莱尔著,1947,怀正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 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 的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 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 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 己的手掌已,从而感觉到祖 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一)写作背景及情感
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这是中国历史上 一个黑暗的时代。反动派血腥屠杀革命者,造成 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 年,一下子堕入了夜的深渊。相当一部分青年, 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 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 情感: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 苦,作者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对这种心情的宣泄,其中交 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 情怀在当时还是有一定普遍性的 。
戴望舒是什么派诗人
![戴望舒是什么派诗人](https://img.taocdn.com/s3/m/b253e0c5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9.png)
戴望舒是什么派诗人
戴望舒属于现代诗派。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扩展资料
作品
诗歌合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后人辑);《戴望舒诗集》(戴望舒生前版本已轶);《戴望舒诗存》
理论合集:《小说戏曲论集》;《读李娃传》
翻译作品:《少女之誓》法国沙多勃易盎著、《鹅妈妈的故事》法国沙.贝洛尔著、《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两次战争间法国短篇小说集》、《意大利短篇小说集》、《小城》等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一、现代诗派的定义及基本特征30年代初,出现了对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
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
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形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
诗作多表现诗人瞬间的情绪和遐想,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
戴望舒被称为现代诗派的"诗坛的首领",他1927年所写的《雨巷》已经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势,1929年创作的《我的记忆》这首诗,就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1932年,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创刊(1935年5月终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和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因其而得名,1934年,卞之琳在北平编辑《水星》,1935年、1936年,戴望舒等主编的《现代诗风》和《新诗》月刊先后出版,把这股现代派的诗潮推向了高峰,伴随着这一高峰的,是1936年到1937年大量新诗杂志的问世,以至于作为现代派诗人一员的路易士认为"这两年是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一个不再的黄金时代",达到了其创作的极盛期。
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也就越过了黄金时代而走向了衰退,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被40年代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
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现代》主编施蛰存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
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这里连用,七个"现代"来概括现代诗派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归结起来,现代诗派的基本特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纯诗"的艺术观。
即施蛰存说的"《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
这是一种典型的诗的"贵族化"立场,和早期的象征诗派一脉相承。
如果早期白话诗追求的是诗的散文化和明白易懂,实现诗的平民化,那么现代诗派重视的是"现代诗是诗",仍然追求诗的朦胧美,走的还是"诗的贵族化"那一路。
至于诗和时代、人民、生活等外在的、非诗本身所拥有的东西,就更不在他们的考虑和主张之内了。
其理论以戴望舒的《论诗零札》为代表。
2、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
即现代人所感受的现代情绪。
所谓现代人,实际上指的就是远离现代斗争的漩涡,而又对生活怀有迷茫幻灭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所谓现代情绪,就是这群人所特有的精神状态,最典型的就是都市怀乡病。
这些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人,大都是游离在政党和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他们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来自农村在都市中感受到了传统和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成了都市中的飘泊者和流浪汉,生存在传统和现代、都市和乡村之间。
他们感受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痛苦,也体验到了西方唯美派、象征派诗人笔下对都市的沉沦的深刻绝望,以及颓废的世纪末情绪,五四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是摧毁了他们的纯真信念,所以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他们转向了微茫的乡愁(对自己出生的田园、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的皈依),"辽远的国土"就成为了他们诗中出现率很高的意象,象征着现代派诗人灵魂的归宿地和梦中的理想世界,这是一群寻梦者,但是他们梦幻中的乌托邦在地球上并不存在,所以,诗人们的潜在的危机,是不可避免地经受乐园梦的破灭,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的情调和诗绪。
最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的,就是戴望舒的《乐园鸟》,这是现代派诗歌中最好的收获之一。
此外,他的《寻梦者》《单恋者》《夜行者》,也都写出了中国现代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努力挣扎的无奈和哀伤,这诗情是现代的,也是中国的。
现代派的诗在内容上存在着一种悲观虚无的思想,现代派的诗人,有的是一颗青春的病态的心,所以,在这些诗人的笔下,中心往往是一个"孤零零的我",远离时代和斗争,咀嚼自己小小的悲欢,所以大都内容苍白、基调消沉。
3、诗艺的突破和创新。
即拥有现代的词藻和现代的诗形。
现代派诗人在艺术上主要受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以及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拥有现代的词藻和诗形。
现代的词藻:在30年代的现代派诗创作中,"文言语词入诗"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对于这些字,他们没有"古"的或"文言"的概念,只要适宜于表达一个意义、一种情绪,那怕只是完成一个音节,他们就采用了这些字,所以说是现代的词藻。
如"乃自慰于一壁灯光之温柔"(李广田《灯下》)这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现代的诗形:现代诗派在30年代又重新举起了"诗的散文化的旗帜",强调打破诗的格律,他们认为,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而整齐的格律会妨碍诗情,就象削自己的脚去穿别人的鞋一样。
这似乎是对早期"作诗如作文"的白话诗的响应,实际却有不同的意义,因为他们仍然重视诗的思维和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诗的韵律,追求诗的朦胧美,走的还是诗的贵族化的路子。
正象废名所评价的那样,他说:现代新诗的内容是诗的,形式则是散文的。
但是,现代诗的现代诗形更体现在表层的形式上,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
使现代诗歌趋于成熟境界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诗人们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自觉继承,他们找到了传统诗歌中和西方诗歌相亲和的部分,如"亲切"和"含蓄",从而找到了把传统纳入现代的合法性依据,从而获得了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化和诗学背景的支撑。
但是他们的继承还是有选择的,主要继承和发展的还是晚唐五代时期李商隐和温庭筠一路"纯粹的诗"的传统,因为温庭筠、李商隐诗中的那种幻象的美感和朦胧的意境,和他们的美学倾向正相吻合,表现出了一种回味深长的品格。
总之,现代派诗在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二、戴望舒(1905-1950)--现代派诗歌创作的艺术尝试 1、生平:戴望舒,原名戴梦鸽,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被称为现代派诗人的领袖。
先后出版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共存诗90余首,既反映了20-40年代的历史风云,也记载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道路。
2、艺术探索的阶段从思想发展的阶段性来看,戴望舒的诗作可以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诗艺探索的阶段性来看,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早期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的发展过程。
第一个阶段:创作的早期,以《我底记忆》中的"旧锦囊"一辑12首诗为代表,这些诗作写于1922-1924年,是他的少年习作。
第二个阶段:向现代诗过渡的阶段,既吸取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也受到了新月派格律诗的影响,注重音乐性,句式大体整齐,押韵且韵位固定,追求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就是著名的《雨巷》。
第三个阶段:创作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戴望舒摆脱了音乐的束缚,运用自然进展的现代口语,服从诗人情绪展开所需要的内在节奏,向以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体诗形式转化,以情绪的节奏代替了字句的节奏,诗风转向"厚朴"。
《我的记忆》这首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收获。
诗集《望舒草》收录了戴望舒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诗人找到了"新的情绪和表达这情绪的形式",因此成了中国现代派诗人的领袖和当时新诗创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的杰出代表。
第四个阶段:后期创作(1937年后创作)。
他早期和成熟期的作品,多写的是爱情苦闷和个人的忧郁,离时代很远。
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戴望舒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诗的内容和歌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39年所:写的《元日祝福》,是这种变化的标志。
此后所写的一批著作,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在民族苦难中审视个人的不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如《狱中题壁》表达了对抗日义士的歌颂,《心愿》,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和信心,《偶成》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苦痛和对光明的向往,这首诗接受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的影响,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3、《雨巷》1927年11月,戴望舒的成名作在《小说月报》发表,从此名噪一时。
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诗人隐居在江苏小城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表现诗人热切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诗中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衬托了一种彷徨、惆怅的心理情绪,从而间接地透露出痛苦和迷茫的时代氛围,典型地抒写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和彷徨的心态。
诗的中心意象"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又在"雨的哀曲"里梦一般消失,留下一份难消难解的雨中愁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默彳 (chi)亍(chu)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象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yi)的篱墙,/走进这雨巷。
颓圮(pi)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中感伤性词语的大量和反复采用,突出呈现了诗人孤独、愁怨、感伤、惆怅的情绪,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部分知识青年对现实的失望和理想破灭的苦闷、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