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5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有趣,富有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探究课文中的寓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同时,学生对故事情节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联系生活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道德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课文相关图片或插图。
3.学生分组讨论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相关图片或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有趣。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的寓意。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成语和道理的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生对本课课题感兴趣,但可能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有所畏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学会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道理,学会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与教师、同学互动,提高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辅助教学。
2.教材:准备课文文本,供学生阅读。
3.工具书:准备学生字典、成语词典等,方便学生查阅。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讲述了楚国商人陈涉用矛和盾的比喻来反驳国王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以及学会运用这个成语来表达矛盾的情况。
课文内容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学生对成语故事有一定的兴趣,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但在运用成语表达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准确地表达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成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
3.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跟读课文。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对成语“自相矛盾”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回答。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括的道理4、演一演这则故事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括的道理教学过程:导入: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
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一、自读课文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
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4、5句讲的是,当他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二、进一步理解课文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
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四、明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需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2.可以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体悟《自相矛盾》中的思维过程。
(难点)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过程第一关复习导入预习检测1. 看图思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守株待兔(1)指名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篇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3)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四、小表演。
五、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共含2课时)
教学设计御敌人的一种兵器)5.猜一猜:课题《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成语特点,引出寓言故事成语,达到引出课题的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猜测课题意思,帮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解感悟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鬻盾吾盾弗能夫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2.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课文全文)(1)指名学生回答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篇文言文)(2)这篇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全文节奏划分)先师范读,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3)上学期我们学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刚刚大家说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弄懂《自相矛盾》的大概意思。
(学生边读边理解文言文的大意)4.小组讨论交流文言文《自相矛盾》的大意。
(学生自由讨论)5.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自由交流)6.谁能连贯地说一说《自相矛盾》的大意?(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穿透!”集市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7.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矛”和“誉”。
(老师范写—板块二对比阅读,活学活用1.老师在一本寓言故事书上,看到了一篇这样的《自相矛盾》的故事。
(课件出示故事)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你们是喜欢文言文的《自相矛盾》,还是喜欢现代文的《自相矛盾》?(学生畅所欲言)3.师小结:文言文短小精悍,但难懂;现代文通俗易懂,但篇幅较长。
4.这篇文言文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写的。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5.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相隔几千年的文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
课文语言简洁、浅显,富有启发性,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对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自相矛盾》这篇课文,学生可能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成语的理解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文言文词汇和成语的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视频或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视频或课件,引导学生听或看《自相矛盾》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教师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和寓意。
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用到的成语必须包含本课的生字词。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5.拓展(5分钟)学生发挥想象,以“自相矛盾”为主题,编写一个寓言故事。
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朗读和点评。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15.自相矛盾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
”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矛: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
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
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
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
15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让学生初步了解围观者的思维过程,从故事的寓意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1.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围观者的思维过程,说出围观者为什么能使卖矛和盾的人“弗能应”。
教学策略认写字词本课采用随文语境识字的方法,其中“吾”容易错读成三声wǔ,“弗”容易错读成fó或fèi,教学时可把生字放到课文的语境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意思对应,如“坚”即“坚固”,“应”即“应答”;有一些词古今意思相同,如“莫”和“弗”都是“不”的意思;有些词古今意思不同,如“陷”意为“刺破”,“或”意为“有的人”等,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来猜测理解其意思。
写字时,“矛”的第二笔点不要漏写,最后一笔撇不要丢;“盾”下面是“目”;“誉”应该与“誊”区分开。
阅读理解运用抓关键词句法,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积累运用运用背诵的方法积累文言文。
运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初步读懂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板块一猜图导入,走进古文活动1猜图激趣,做好铺垫1.激趣:寓言故事不但有趣,往往还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2.课件依次出示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对应的图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3..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学生自愿举手发言。)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篇1学习目标: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学法:联系实际教具:小黑板学具:字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自相矛盾》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故事的内容。
3.理解“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点】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找文言文的出处或作者信息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走进第六单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习作要素是“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相矛盾》,这是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自相矛盾)设计意图:用单元篇章页导入,梳理本单元要素,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则文言文,掌握好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情境诵读播放情境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点拨:(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文言文,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相互纠正错误的读音。
(3)随机点名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①“鬻”读“yù”;“吾”读“wú”;“弗”读“fú”;“夫”读“fú”。
②结合注释,想想“鬻盾”中“鬻”的意思,“吾盾”中“吾”的意思,“物莫能陷也”中“陷”的意思,“或曰”中“或”的意思,“夫不可”中“夫”的意思。
3.集中识字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预设1:“吾”的读音容易和“语”“悟”混淆,是“我”的意思;“弗”的读音容易和“佛”“费”混淆,是“不”的意思。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有趣,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学会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多媒体教学设备3.课文PPT4.学习小组分组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课文PPT,引导学生跟随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如:楚国人为什么卖不出矛和盾?楚国人最后说了什么?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并对答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避免自相矛盾?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讲述了楚国人卖盾和矛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相互抵触的道理。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富有启发性,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它来分析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他们对于成语的运用和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成语的含义,并学会运用成语来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诚实待人的品质,学会用成语来分析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和用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学会运用成语来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相关成语卡片:用于教学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
3.教学用具:如计时器、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标题《自相矛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阅读结束后,邀请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如:“楚国人为什么卖不出盾和矛?”“成语‘自相矛盾’用来形容什么情况?”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猜画谜引入,激发兴趣.以游戏的形式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别攻下"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寓意"关,最后评出"最佳闯关小勇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具准备:ppt课件五、教学程序:(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听说咱们班的学生个个聪明绝顶,所以老师准备考考大家,有信心吗如果猜对了,电脑博士会奖励你们一本书。
请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成语。
(课件演示)2、大家果然是名不虚传。
看看电脑博士送给我们的是什么书(课件出示)3、什么是寓言谁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谈谈。
寓言往往假托浅显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预习的不错。
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
4、今天咱们就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
(课件出示)先认识一下作者韩非子。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说,介绍了他的国度、称号。
你说,介绍了他文章的特点。
你说,介绍了他的著作。
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
5、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异常!瞧,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自相矛盾》去看个究竟吧!听说咱们的字写得非常漂亮,愿不愿意现场展示一下你真勇敢,第一个把手举起来了!请上来。
(生板书)其余同学在下面写。
都写的不错。
大家齐读课题。
6、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指导书写生字“矛、盾”和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成语的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成语的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8、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引出《自相矛盾》。
二、初读指导1、布置课内预习。
轻声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拼读生字表中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三、精读与感悟《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2、成语中的矛和盾仅仅是指那个楚国人买的兵器矛和盾吗?3、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在交流讨论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预设:“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导朗读好人物语言。
这个楚国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结果怎样?“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周围人怎样看他?你又怎样看他?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文章为什么到这就结束了?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四、小结五、拓展与延伸1、用今天学到的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个成语故事。
2、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更多的成语。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自相矛盾》这篇课文,掌握其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其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相矛盾的现象,提倡诚实守信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结构。
2.难点:分析课文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发现作者的用意。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2.教学PPT或图片3.教学笔记和作业布置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活动:通过引入自相矛盾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活动:听取教师讲解,思考自相矛盾的具体表现。
2. 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活动:朗读课文,讲解生词,解释词语意思。
•学生活动:跟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15分钟)•教师活动:分析课文中的自相矛盾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意。
•学生活动:讨论课文中的自相矛盾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4. 拓展(10分钟)•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拓展内容,丰富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5. 总结(5分钟)•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自相矛盾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回顾课文要点,对自相矛盾的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课堂作业•教师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自相矛盾这一概念,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分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第一课时) 教案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15自相矛盾》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
故事中,楚国人夸大其词地宣传自己的矛和盾,引起了孔子的疑问,最后楚国人无法自圆其说,尴尬离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言文的理解也有了初步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通过故事悟出道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懂得诚实待人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3.道理的阐述与引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
3.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情促行,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
2.课文动画视频。
3.生字词卡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发音。
呈现(10分钟)1.展示课文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矛盾点。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氛围。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楚国人为什么最后无言以对?”巩固(10分钟)1.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楚国人自相矛盾的原因。
2.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
拓展(10分钟)1.学生举例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分享自己的感悟。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导学案
(2)了解“楚人”。
三、自我提升
1.了解事情的经过。
(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五年级下册第15课导学案(2课时)
班级
时间
主备人
审Hale Waihona Puke 人学习内容15.自相矛盾
课型
新授课
上课人
学习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总结梳理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
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难读、难懂)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指导。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学
习
流
程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新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二、探究合作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精品导学案教案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5.用自己的话说说 个人便答不上话来
故事的内容。
了。
6.想一想:你 从 (3)讨论交 流后汇
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报,其他学生补充。
道理?生活中有没 ① 这 个 场 面 可 以
有类似的事情? 用“哑口无言”来
形容。
②矛——利 (无不
陷) 盾——坚(莫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能陷)
③完全就是自相矛
盾。
分钟)
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 解 文 言 文 的 方
2.指导学生理解文 法。
言文的大意。
2.自己先初步理
3.倾听汇报第一、 解,再在小组内学
言文的方法后,教 师相机在黑板一侧 板书方法。
二句,相机指导。 习交流。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 )相机指导学生 3.汇报交流学习所 2.学生在小组内学
区分“陷”古今意 得。
指导。
3.练习书写生字。
四、尝试背诵,布 置作业(用时:3 分
钟)
1.总结全文,尝试 背诵。 2.布置作业:把《自 相矛盾》的故事讲 给父母听。
1.尝试背诵和讲故 事。 2.讲故事给父母 听。
背诵时,教师 可给予提示。
充。
的意思。
不要急于总结,要
4.指导学生汇 报 (2)组长汇报第一、 把时间给其他学生
对第三、四句的理 二句的意思。其他 补充。[来源:学*
解。
学生补充。
科*网]
(1)相机引导学生 (3)交流总结:楚国
联系上下文猜测 有个卖盾和矛的
“或”和“弗”的 人,夸耀他的盾说: 4.理解文意要鼓励
意思。提示:如果 “我的盾很坚固, 学生发挥想象大胆
习字词(用时:18 文。
文,画出字词,自 在本课“夫”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课外搜集、整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话讲给同学们听。
重点
理解
二、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选自《》作者是时期家。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物莫能陷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4)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译文: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2)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3)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4)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走进
课题
读了课文题目“自相矛盾”后,我猜想:
课前预习
一、把课文读两遍,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一、给加的字注音。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助读资料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