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相关知识浅析

日本建筑相关知识浅析
日本建筑相关知识浅析

日本建筑相关知识浅析

发表时间:2019-12-12T10:56:50.36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8期作者:叶铭清夏晨[导读] 对于传统的延续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对外部和内部的精神内核的探索才是重点,这也是为什么安藤忠雄能成为一代建筑师的原因。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日本建筑世界有名,本文就日本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日本建筑与创新技术等方面就行了浅析,方便开展今后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日本;建筑;和谐;创新

1日本建筑的意境-禅意空间

自从佛教禅宗思想在日本的传入,便深刻影响了日本后续文化的发展。其中,建筑理念就深受“禅”的影响,慢慢地就衍生出一种独特的空间设计表达方式,即禅意空间。传统的日本建筑门窗构件中多用纸门和纸窗,而这种纸门、纸窗创造出的空间效果是在追求禅学的一种境界,纸本身就是一种透明而又不透明的材质,而就是因为它这种特性,使光影转落在纸窗或纸门上时,可以撇开自然的具象形状,通过斑驳的光影展开一幅超越自然的禅意画面,而透过纸射入室内的光显得如此的温柔,就犹如一种“禅悟”的朦胧之境。在日本现代的建筑设计中,依旧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让人无处不在感受着禅意空间的空灵之美,就像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其内部的展览空间多用玻璃幕墙来划分,SANAA试图通过玻璃来达到传统纸张材料的效果,光的变化可以减弱玻璃原有的性质,光在透过一层层的玻璃时受到的反射效果是朦胧的,并且更加空幻,整个空间就有了“禅”的味道。SANAA的作品注重人对空间的认知,他们善于运用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来塑造出轻盈、流动的禅意冥想空间。与此同时,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同样有“禅”的味道,安藤的作品言简意赅,他所塑造的空间是内敛的,在喧嚣的外围环境中创造一个静谧的自省空间[1]。安藤倾向于提炼有秩序的美学理念,透过自然因素来设计一个个完美的小空间,让人能在其中聆听到自然永恒的脚步声,就像安藤的“水之教堂”一般,整个建筑就是正方形的体块在平面上的重叠。环绕它们的是一堵“L”形的独立清水混凝土墙,墙壁显露着自然的质感,空间略显昏暗,尽头的十字架却是熠熠生辉,整个具象的自然抽象出神性的自然,随着十字架周围的景致随着四季的变化,留下生命时间的无常逝去,而有常就在于空间自然冥想的禅意,是一种经由建筑表达的自然意义。日本建筑设计师通过现代主义的手法来诠释日本传统的美学思考,即对于禅意空间的表达。

2日本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图1 住吉的长屋

从日本的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不变的依然是它的建筑理念,即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面对日本现代的都市化生活,很多建筑师都在思考如何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安藤忠雄就试着打破原来僵硬的模式,重新追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住吉的长屋就是他对于自然的呼喊之作,住吉的长屋最有特色的就是那个天井,这个天井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庭院,这个天井空间的存在是妨碍到在其中生活的人的活动的,一般的庭院天井是个独立的,丝毫不会干扰到人的行为活动,而住吉的长屋会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困难,明知如此,安藤为何这样呢?在他的理念里,他希望把自然融入到建筑中,小的空间里也需要一个存放自然认识的地方,有了自然整个空间才不会显得无力,有了自然的空间才是一个“大”空间。日本建筑多倡导这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运用自然中的因素来抽象构成建筑的一部分,使得整个建筑融入自然,形成和谐共生的状态。

3 日本建筑与创新技术

技术创新的目的是要设计施工快、解决方案多、建造成本省、完成质量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面对都市化加强的情况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同时,日本是个多灾国家,地震和海啸台风灾害频发,这就促使建筑企业去研究加强建筑的抵灾能力,以减少灾害带给人类和建筑本身的伤害。建筑相关技术的创新,也可以有效缓解日本趋向老龄化而缺少年轻劳动力的现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强度,可继续留用年龄大的工人,以降低社会的失业率。通过技术研究创新,机器工人的出现和模式化的装配式建筑已成为大流,对于善于创新的建筑企业而言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获得高额的利润。所以,在整个日本建筑行业中,技术创新是每一家建筑企业的首要战略,而一些大型公司相较于小的企业,创新资金投入占整个公司运营资本的大部分,对于他们而言,唯有积极主动的创新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他们所谓的创新更多的是对于一项新技术的迅速试验,在实际应用中还是需要由时间来检验,还需谨慎。

4日本建筑业存在的问题其对建筑安全的影响日本建筑在施工进程推进中,由于受到地形,地质等相关因素的限制,一些具体施工上无法做到规范和标准,这对于建筑本身就会有一个不小的隐患存在。与此同时,由于工程实行分包制,不同门类的工匠混合一起作业,这种移动的作业方式,无法对工人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保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大提升了作业的机械化程度,通过一些机械设备的迅速化工作,降低了工作强度,但同时机械操作的失误,也会对建筑整体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论安藤哲学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论安藤哲学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论安藤哲学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摘要:在现代主义建筑的浪潮中,安藤忠雄并没有随波逐流,每一个作品都倾注了他的个性品质,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通过现代建筑的外形表现传达了一种内在美,一种哲学,很好地将传统美学融入其中并一直的延续着。这种建筑哲学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应该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启发。 关键词:安藤哲学传统美学延续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安藤作品中的禅宗哲学“直观”与“内省” 安藤忠雄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建筑师。集智慧和艺术天赋于一身,他所建的房屋无论大小,都非常实用,有着一种禅意;他有超强的洞察力,摆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学派及其建筑风格的影响,使他的建筑设计作品的传统美与实用性相统一。阅读安藤的建筑作品,扑面而来的是超脱浮华的深沉气质,从不足百平米的区区斗室到宏伟的都市构想,安藤的每个作品都带给我们一种东方式的平静和沉思。安藤忠雄展现给我们的是建筑在自然中丰富的表现力。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东方式的思维方式“禅”的眼光去阅读安藤的作品,去理解安藤的自然观,这不仅仅是因为禅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安藤正是这一文化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更重要的是禅对于自然的理解和态度,对于世界本源的哲学思考而早已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它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相融合,并最终形成安藤独特的东方式的建筑“哲学”。禅宗哲学包括“直观”世界和“内省”自身这两种认识活动的基础。在安藤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种禅宗意味的空间,一种封闭的,几何的空间。安藤试图创造封闭的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让住在建筑里面的人感觉不到世俗的喧嚣和工业化城市的干扰,他并不是注重建筑外在的形式变化,而是追求内在的人与自然情感的沟通。他想尽一切办法

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的相同与不同

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的相同与不同 ——以宫殿建筑为视角分析 姓名—— ——学院班级——学号: 电话:邮箱: 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文化源远流长,在物质与精神方面都有交集,中日建筑也有许多和而不同的地方。中国建筑样式繁复,装饰精致,布局对称,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观。日本建筑样式简洁,追求自然,布局大多不对称。本文以宫殿建筑为切入口,论述了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又从文化、环境、政治多角度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建筑;日本建筑;宫室建筑;相同;不同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共通处 日本的传统房屋分为几个阶段。古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中世纪: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近世则为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飞鸟时代,日本主要受南北朝影响,佛教盛行产生了宗教建筑高潮。其中包括法兴寺,法隆寺,四天王寺。在细节上使用的手法如忍冬叶装饰与我国敦煌的一些石窟采用手法相似。白凤时代,这时期的日本主要受到隋唐代影响。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特点过渡。镰仓时代,日本与宋元文化交流密切,这时期的日本留学僧带回了彻底的仿宋式建筑。到室町幕府时代,造园活跃,兴建楼阁成风,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隔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桃山时代出现了日本独特的优秀建筑如桂离宫。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共通原因 在中国建筑设计界有这么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能不去日本。有一位建筑师为一座大型仿古社区设计了一座唐塔,很多人看后惊叹,怎么把日本塔搬到中国来了。不得不说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的。这种共

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嬗变——日本建筑模式的启示

万方数据

2l 同时,由于日本人对自然的仰慕和多神教(神道教)的盛行,日本建筑一直以来十分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日本传统建筑中所蕴涵的自然生态观已渗透到街尾巷角,房前屋后,无处不在。除此之外,禅学对日本的各项艺术,包括建筑也有很大影响。而禅学中的佗、寂和涉三个原则也在日本建筑中深刻反映——佗(扣扩)、寂(誊伊)、数寄(寸誊)。佗指简朴,是与喧嚣相对的宁静,与明亮相对的幽暗,与华丽相对的简洁,与斑斓相对的素净;寂指冷寂,孤寂,是艳丽掩藏下的清静,优雅,时光流逝后的永恒;数寄是“好”的假借读音,指鉴赏力与风格,是雅兴和好奇心,对风雅、异性、和歌的倾心和爱慕,是对事物执著的永恒的眷恋。仔细品味日本传统建筑与这三个字,真是恰到好处。 二、日本建筑内部空间的美学 由内而外的看日本传统建筑,首先注意到的是纸。纸的属性较之玻璃大有不同,玻璃可以透过而直接看到景物,而纸只能隐约看到,但是人的其他感官会同时发生作用,这样就予人以想象的空间(图1纸门在日本建筑中的运用)。这与中国古建筑取格子窗分隔室内外大有不同,格子窗作用首先是一定程度隔绝视线,其次是让室内外景色产生交流,最重要的是,格子窗本身也是可观赏的装饰物。而纸则完完全全是景色的载体。 书先生所言“‘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像井底红尘、山头碧浪等等,也暗示‘毕竟无”“11。如此意境,不必依照自然外形的客观真实立意构形,却可以超越客观自然。光线透过纸张进入室内,使室内的光显得柔和而朦胧,仿佛是一片“悟”的化境。联想到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作品,多采用白色,轻盈剔透,似乎在用其他的材质在模拟纸张。尤其是玻璃展览馆,这一意向深刻流露,但玻璃本身的属性被最大程度的弱化掉了。层层玻璃对光的阻隔,圆角处的漫反射,最后达到的效果是近乎于纸,且更加虚幻。 日本传统建筑空间还有一个与中国不同的特点,即房间不直接采光。这些房间或者透过层层纸门,或通过游廊天井采光。这样的思路在SANAA的作品中也有反映。 三、日本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由外而内的观察日本建筑,不难发现其主题是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点与中国古代建筑是一致的。日本传统建筑中无论是宫殿建筑,宗教建筑还是世 俗建筑,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平民趣味——对大自然的热爱。匠师们似乎在作画——把自然环境作为 画卷,建筑是里面的景物。不止如此,即使在更小的范围内,如室内,打开的纸门是景框,里面是画卷,旁边未开的纸门则是悬挂画轴的墙(如图2所示)。日本匠师对建筑材料的选取,更是匠心独运,他们是使用各种天然材料的高手,竹、木、草、树皮,乃至泥土和毛石,不仅合理地使用与结构和构造,发挥物理上的特性,而且充分展现他们质料和色泽的美。竹节、木纹、石理,经过匠师们的精心安排,都以纯素的形式交汇成日本建筑特有的魅力旧1。 图2 四、日本建筑的尺度 图l纸门在日本建筑中的运用 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的高度较中国要矮一些,有另外,日本建筑对禅学和泼墨山水意境颇有讲人认为其原因是人的生理差别,这是一种曲解。中究。树影落于纸门犹如画卷,其画中禅意,正如钱钟 国传统建筑即使进入了室内,但还被看作是在地上, 万方数据

中日古建筑文化差异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共通处 日本的传统房屋分为几个阶段。古代:飞鸟时代、奈良 时代和平安时代(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中世纪: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近世则为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飞鸟时代,日本主要受南北朝影响,佛教盛行产生了宗教建筑高潮。其中包括法兴寺,法隆寺,四天王寺。在细节上使用的手法如忍冬叶装饰与我国敦煌的一些石窟采用手法相似。白凤时代,这时期的日本主要受到隋唐代影响。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特点过渡。镰仓时代,日本与宋元文化交流密切,这时期的日本留学僧带回了彻底的仿宋式建筑。到室町幕府时代,造园活跃,兴建楼阁成风,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 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隔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桃山时代出现了日本独特的优秀建筑如桂离宫。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共通原因 在中国建筑设计界有这么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能不去日本。有一位建筑师为一座大型仿古社区设计了一座唐塔,很多人看后惊叹,怎么把日本塔搬到中国来了。不得不说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的。这种共通性是多方面的。中国作为古时东方的中心,先后将汉字,儒学,佛教,律令,科技传入日本。日本的文化受到了中国文化全面的深刻的影响。日本最初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将汉字作为拼音开始的。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布局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等,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帕瑞克·纽金斯说:“当我们研究日本建筑时,我们发现,正如许多建筑艺术史实中所述,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共同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及相似的交通条件。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尽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适合日本群岛的环境气候条件,仍然被沿用下来。而且日本是一个积极对外开放的国家,除在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它总是在不断积极地吸收他国的优秀技术和文化,使之与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相融合,创造出适应本民族的新文化。 三:中国宫殿建筑与日本宫殿建筑的不同处 我们游览故宫或其他中国古建筑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中多有斗拱、出挑的屋檐,它们一开始都是作为房屋结构的一部分,用以支撑房屋,保证房屋的稳定性,而后来逐 渐退化为单纯的檐部装饰或者是等级的象征,如重檐,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等适用于不同的规格与等级之下。日本沿袭了榫卯连接的木结构建筑,但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华丽,它将结构直接暴露在外,不以复杂的工艺、技巧去装饰它,使房屋整体看上去简洁、质朴、自然,这与中国建筑截然不同。 在皇宫建筑中,日本所体现的也是崇尚自然,简单的思想。“日本之美”的代表桂离宫正是轻快,简素,与自然合二为 一。桂离宫内的御幸门是竹编的、相对不高的建筑,有一道竹篱笆与之相连。园内建筑的屋顶多为白木结构、草葺或树皮葺构建,墙体并无过多涂漆,花纹装饰。园内整体采用自然要素为主要建筑材料,既表现出了皇家的尊贵清雅又实现了与

浅析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

浅析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 发表时间:2012-05-10T11:19:44.58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赵红[导读] 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的发展概况 赵红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050228 摘要本文介绍了 CASBEE的概况;阐述了CASBEE-住宅(独户独栋)评价工具的评价内容和表示方法;分析了环境效率指标 BEE 的计算和 BEE 分级图、雷达图、柱状图在评价结果表达中的应用;总结了CASBEE-住宅评价工具的特点,对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环境 CASBEE 环境效率指标 日本是由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典型的岛屿国家,能源、资源十分匮乏,能源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的头等大事。特别是近年地球温暖化日益严峻、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日本政府很早就通过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引导全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与绿色建筑推广。在这方面日本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相当繁多,并且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软环境。 1.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的发展概况 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是在国土交通省支持下.2001年开始进行研究,主要由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JSBC开发,开发成员来自产(企业) 政(政府)、学(学术界)。自2002 年完成了最早的评价工具CASBEE- 事务所版,2003年7月CASBEE- 新建、2004年7月CASBEE- 既有、2005年7月CASBEE- 改造、2006年7 月出版 CASBEE- 街区建设, 2007年9月公布 CASBEE- 住宅(独户独栋)。2009年4月1日对其名称做了相应的变更,从“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更名为“建筑环境综合性能评价体系”。截止目前先后颁布了针对既有建筑、改建建筑、新建独立式住宅、城市规划、学校、以及热导效应、房产评估的评价标准并即将颁布针对都市的评价标准。 2. CASBEE评价体系 以“CASBEE住宅”为例来介绍一下CASBEE评价体系: 2.1评价内容和表示方法 “CASBEE住宅”评价工具 综合环境性能分项 自身的环境品质 Q(Quality) Q1:使室内环境舒适、健康、放心; Q2:长期持续使用; Q3:使街区房屋布局、生态系统丰富多彩给外部的环境负荷 L(Load) LR1:珍惜使用能源和水; LR2:珍惜使用资源、减少垃圾; LR3:考虑地球、地域和周边环境备注对于L,用 LR(LoadReduction,称为环境负荷降低程度) 来评价对减少环境负荷L所作努力的效果,LR 值越高越好,在计算BEE 值时将LR换算成L。Q得分高、L得分低为好。 由于是从上述各方面进行评价的,所以,用“CASBEE 住宅”评价工具评出的好住宅可以描述为:具备舒适、健康、放心(Q1)且能够长期持续使用(Q2)的性能,珍惜使用能源和水(LR1),努力使建设和拆除时都尽量不产生垃圾(LR2)来减轻环境负荷,在形成良好的地域环境中发挥作用的住宅(Q3, LR3)。6大项目下又分设中项目和小项目,其权重系数分别由各方面的专家讨论确定。多数小项目内又设有具体的评分点,6大项合计共有54个评分项目。 2.1.1评分和权重系数的设定 各评价项目均以5分为满分,分成 1、2、3、4、5 级进行评分,一般水平为3居中,最高为 5,最低为1。然后,再各自分别按其权重系数加总求和。。各大项间用统计方法 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 法设定权重系数,为:QH1:QH2:QH3=0.45:0.30:0.25;LRH1:LRH2:LRH3=0.35:0.35:0.30。 2.1.2评价指标 将评分结果按Q和L分类汇总,换算成 100 分满分,Q的分值高、L的分值低的建筑物就可获好评。在这里,Q与 L具有关联性,比如通过削减采暖制冷用能量来降低环境负荷,L值会降低,但这可能与忍受暑热寒冷相关联,同时也降低了环境品质Q 。因此,为了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CASBEE 将Q和 L的比值作为评价指标定义为环境(性能)效率:: BEE =Q /L BEE值的高低能够更好地反映对建筑环境的综合评价,只有当Q的分值提高 L的分值降低时, BEE值才会增大。 2.1.2评价结果的表示方法 “CASBEE 住宅”评价工具将评价结果用BEE分级图、雷达图、6大项的柱状图和简单的文字说明表示在一张纸上,直观明了。(1)用柱状图表示各中项和大项的得分:在柱状图中标出各中项的得分,并将该大项的计算结果标注在右上方,各大项和各中项的情况一目了然。6大项共6张柱状图,每一大项一张柱状图。 用雷达图表示各大项的得分情况:将各大项的得分标在雷达图的相应坐 标轴上,然后连成多边形,通过多边形的形状很容易看出各大项的优劣和均衡与否。 (3)BEE值的图形表示: BEEH 值的计算式为: BEEH=QH /LH=[25 (SQH-1)]/[25 (5-SLRH)] 式中: SQH 为 QH 的总得分;SLRH 为 LRH 的总得分 QH 值的换算公式为: QH=25 (SQH-1) LH 值的换算公式为: LH=25 (5-SLRH) 以 QH 为纵轴,以 LH 为横轴作图,将所求的 BEE 值标在图上进行分级和星级评定。若BEEH=2.7 落在 A 区域内,则评为 A 级(四星级),具有很好的建筑环境综合性能。 3. CASBEE住宅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CASBEE 住宅是个很有特点的评价工具,简单、综合性强、可信度高等等。

日本当代建筑的启示

天津大学 《日本当代建筑思潮及作品分析》课程报告 题目日本当代建筑的启示 姓名江明 学号 2513206070 学院建筑学院 指导教师刘彤彤 2013年9月6日

日本当代建筑的启示 ——以丹下健三建筑思想来理解对中国的启示 江明 摘要:通过对建筑师丹下健三这一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相关性的探讨,分析了丹下健三与柯布西埃、安藤忠雄等建筑师思想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及其成因,并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找到分析丹下健三建筑思想的线索,由丹下健三的建筑思想来分析日本建筑对中国建筑师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当代建筑;丹下健三;思想;理解;中国;启示 引言 丹下健三(1913年—2005年),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并由此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其重要作品有原爆和平中心、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山梨县文化会馆、圣玛丽亚大教堂、东京都新市政厅、东京草月会馆新馆等,另有部分位于北非和中东的建筑作品,如约旦哈西姆皇宫工程、阿尔及尔国际机场等。丹下健三的建筑创作生涯长达60余载,在建筑教育方面也有卓著贡献。1987年,丹下健三在74岁时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日本建筑师,也是第一位亚洲得奖人。对于日本近现代建筑发展来说,丹下健三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文中试图关注作为建筑师的丹下健三这一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相关性,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对其建筑思想进行探讨,来分析日本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师的启示。 1、丹下与柯布 丹下建筑思想中的现代性受到了柯布西埃的很大影响,他自建筑生涯伊始就拜倒在了柯布西埃的魅力之下,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柯布西埃的影踪:带有压迫感的大尺度、对混凝土的崇拜性的运用、强烈的立面韵律感和分割、底部架空以及显而易见的蓬勃生机。“我为各种(过去的遗产)所感动。伊势神宫、桂离宫让人感动,另外希腊、罗马、文艺复兴的建筑也大大地让人感动。与此相匹敌的现代建筑只有柯布西埃。我曾为他的马赛公寓和里昂的修道院所感动,而对其他的现代建筑师和这些人的作品则全然不为所动[1]。”丹下带着一种对柯布的热情从事着在日本的土地上建造“现代主义建筑”的工作。 然而,与其他一些同时代的建筑人不同,丹下对柯布西埃的学习并不止步在对其创造的新形式的学习上,而是指向了柯布西埃这么做的原因以及其中蕴藏着的含义。“在观察柯布西埃时,作为他的思想、他的概念虽是抛弃了样式主义,还是赤裸裸的,但他具有现代的样式,穿上了现代的衣服……可以说是把建筑的价值加以综合,所以这让人们感动。”丹下认为柯布西埃建筑的动人之处来自于他冲破传统样式的束缚,但并不反对最根本的美的准则,他在强调去除多余满足功能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新“样式”,而且赋予了它们一种工业时代的新精神。丹下灵敏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且将之贯彻到了自己的建筑工作中。也正因为如此,丹下作为一个现代主义的推崇者,却并没有站在传统的对立面,而是一直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令人感动的元素。对于丹下来说,这种元素最直接的来源就是日本的传统文化。 2、丹下与丹下 正如没有人能够从他(她)的生长背景中剥离开来一样,作为建筑师的丹下同样无法和作为日本人的丹下剥离开来。 早在二战期间,丹下还是一个东京大学学生时,就曾以其含有日本传统意向的竞赛方案连续三年获奖。1954年前后,日本建筑界展开了关于传统问题的热烈讨论。如果说丹下在战间的建筑探索是在日本的传统中注意现代建筑的话,此时的丹下已经转向了把传统融合在现代建筑之中。“……体现当代日本人对于自然和现实认识上的消极性以及逃避现实的软弱、

日本建筑的风格特色

日式建筑 日本建筑特色 日本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神社,遍布全国,约有十余万所,建造年代从古迄今从未中断。早期神社,模仿当时比较讲究的居住建筑,因为在观念上,神社是神灵的住宅,而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去揣摩神灵的生活,而且,建筑学当时也远远没有达到专为神灵别创一种神社型制的水平。因此,这些早期神社贴近朴实的人民生活,它们的建筑风格,可以代表日本建筑的基本气质。 日本神社 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帝冠式与和风样式的传统复兴等多种风格后,最终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从建筑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象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近年来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被重新认识并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之一,设计材料也呈多元化形式:木材给人带来温馨的感觉,并让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钢结构建筑则再现了自身的硬度和金属精巧细致的质感。 日本建筑中的室内空间,尤其是建筑的公共部分,却显得和外部空间十分的和谐与连贯,也就是说“灰空间”就是日本建筑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空间。所谓“灰空间”是指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建筑内外的界限,并将两者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日本建筑的现化代 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规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生存及工作空间,但同时也让“私人领域”减小,日本建筑界提出一条理论,即任何建筑都由“个人领域”展开,是所有空间造型的基本参数。也就是说,建筑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求,环境设计十分重要。这里的环境包括一切满足人们欲望的设施,如绿地、商店等。

日式建筑 结构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力学,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则在于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建筑师为追求美学设计的完美,尽可能利用装修手段将结构隐藏起来,但是近几十年来,建筑结构所体现的理性和技术的美感重新被认识,结构造型设计也就应运而生了,日本近年来的建筑中大面积玻璃的使用,使得建筑在实现对透明性追求的同时也大面积暴露了建筑的结构和设备。建立在理性的技术基础上注入感性的建筑思维的结构造型设计在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现了对现代空间造型技术的认同。 在“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影响下,现代建筑清一色地追求简洁明快,这样的造型却容易丧失材料的质感。近年来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被重新认识并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之一,设计材料也呈多元化形式:木材给人带来温馨的感觉,并让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钢结构建筑则再现了自身的硬度和金属精巧细致的质感。日式设计与民族性格 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无论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的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人是大和民族,大和民族是个忧患意识非常深重的民族。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 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汇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局面。比如他们把套在木桶外面的箍夸张加大,让它既是功能构件又是装饰构件,称之为“装饰性的使用结构部件”。又比如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 日本建筑“空间的无限定性”概念

浅析日本传统町屋建筑特色

浅析日本传统町屋建筑特色 学号:080907108 姓名:韩婷 专业:城市规划 指导老师:任君

浅析日本传统町屋建筑特色 摘要:日本民族具有的尊重自然、单纯、质朴的文化精神,使这个向来奉行拿来主义的民族,对其民宅建筑、神社、寺院、古堡的传统建筑风格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坚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日本建筑的主要特点。町屋是日本中世纪以来城市住宅的典型样式,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建筑风格及生活方式的坚持,使城市的古都风貌得以传承,这是日本传统建筑保护的一贯做法。 关键词:町屋,自然主义,木造 住居,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在这个意义上,它可以说是文化的结晶。……住在住居里的人,建设住居的人,以及围绕着这些人的社会,当所有这些元素和谐统一的住居诞生时,它就成为了文化。 町屋是日本中世以来城市住宅的典型样式,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作为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气候条件的产物.它的设计清晰地反映了日本传统的自然主义建筑观。 日本人在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受气候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把狭窄的居室进行了功能安排,比如,在唯一的房间进行“污”“洁”分区,分成铺素土的“土间”和铺席子草垫的“土座”:前者不脱鞋,烧火做饭;后者要脱鞋,吃饭睡觉。不久,他们也由此建立了以榻榻米为模数的空间分割,又在一个房间内,实现了多功能的叠加--白天会客、晚上睡觉。但直到明治维新,日本人在“和魂洋才”的西方文化渗透之下,才逐渐改进了他们居住的一些弊端,比如,厨房将终于摆脱了原有的跪坐式,变为站立式操作台,室内开始设立卫生间。 町屋为木格子架结构,是日本传统的连体式建筑,显示了日本传统城市住宅特有的空间意象。作为传统京都住宅,町屋相当于中国城市中的街屋或店铺住宅,町屋的特色是木造,楼高两层,狭长的基地,前店后住,中间是安静的庭院。当时的日本商人们和手工艺者将町屋作为他们工作和居住的场所。 以“京町家”为例,从形体、布局和室内装饰等多方面都显示了日本传统城市住宅特有的空间意象,及其对京都等城市的景观意象的影响,平与同时期的中国江南民居建筑进行了对比,以揭示影响传统人居环境设计的一些共同因素。 其特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1.木材的实用 町屋的建造特点在于木材,从高床式的地台到立面门窗、屋架无不以木为才。日本人对大自然内的灵性的探讨以及在发挥材料本性的表现方面十分独特,他们的建筑中充分发挥了材料本来所特有的材质、肌理、色彩等。 题本古代所有的建筑样式都是由木结构技术发展而来从最早8世纪的法隆寺到每20年就原样重修一次的伊势神宫都是如此。町屋最早是草顶和木屋顶,知道16世纪室町时代,日本的住宅屋顶仍是以草顶或木屋顶为主。日本盛产桧柏和杉等性能极佳的木材,它们纹理美观,用于建筑时大多不加任何油饰。桧柏和杉都是针叶树,材质柔软,切削时用锐利的刀具开成平滑的肌量,在这样的建筑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木的材质。除木材之外,日本匠师还是使用其它各种天然材料的能手。竹节、木纹、石理经过匠师们的精心安排,都以纯素的形式交汇成日本建筑特有的魅力。

日本建筑相关知识浅析

日本建筑相关知识浅析 发表时间:2019-12-12T10:56:50.36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8期作者:叶铭清夏晨[导读] 对于传统的延续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对外部和内部的精神内核的探索才是重点,这也是为什么安藤忠雄能成为一代建筑师的原因。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日本建筑世界有名,本文就日本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日本建筑与创新技术等方面就行了浅析,方便开展今后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日本;建筑;和谐;创新 1日本建筑的意境-禅意空间 自从佛教禅宗思想在日本的传入,便深刻影响了日本后续文化的发展。其中,建筑理念就深受“禅”的影响,慢慢地就衍生出一种独特的空间设计表达方式,即禅意空间。传统的日本建筑门窗构件中多用纸门和纸窗,而这种纸门、纸窗创造出的空间效果是在追求禅学的一种境界,纸本身就是一种透明而又不透明的材质,而就是因为它这种特性,使光影转落在纸窗或纸门上时,可以撇开自然的具象形状,通过斑驳的光影展开一幅超越自然的禅意画面,而透过纸射入室内的光显得如此的温柔,就犹如一种“禅悟”的朦胧之境。在日本现代的建筑设计中,依旧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让人无处不在感受着禅意空间的空灵之美,就像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其内部的展览空间多用玻璃幕墙来划分,SANAA试图通过玻璃来达到传统纸张材料的效果,光的变化可以减弱玻璃原有的性质,光在透过一层层的玻璃时受到的反射效果是朦胧的,并且更加空幻,整个空间就有了“禅”的味道。SANAA的作品注重人对空间的认知,他们善于运用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来塑造出轻盈、流动的禅意冥想空间。与此同时,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同样有“禅”的味道,安藤的作品言简意赅,他所塑造的空间是内敛的,在喧嚣的外围环境中创造一个静谧的自省空间[1]。安藤倾向于提炼有秩序的美学理念,透过自然因素来设计一个个完美的小空间,让人能在其中聆听到自然永恒的脚步声,就像安藤的“水之教堂”一般,整个建筑就是正方形的体块在平面上的重叠。环绕它们的是一堵“L”形的独立清水混凝土墙,墙壁显露着自然的质感,空间略显昏暗,尽头的十字架却是熠熠生辉,整个具象的自然抽象出神性的自然,随着十字架周围的景致随着四季的变化,留下生命时间的无常逝去,而有常就在于空间自然冥想的禅意,是一种经由建筑表达的自然意义。日本建筑设计师通过现代主义的手法来诠释日本传统的美学思考,即对于禅意空间的表达。 2日本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图1 住吉的长屋 从日本的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不变的依然是它的建筑理念,即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面对日本现代的都市化生活,很多建筑师都在思考如何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安藤忠雄就试着打破原来僵硬的模式,重新追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住吉的长屋就是他对于自然的呼喊之作,住吉的长屋最有特色的就是那个天井,这个天井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庭院,这个天井空间的存在是妨碍到在其中生活的人的活动的,一般的庭院天井是个独立的,丝毫不会干扰到人的行为活动,而住吉的长屋会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困难,明知如此,安藤为何这样呢?在他的理念里,他希望把自然融入到建筑中,小的空间里也需要一个存放自然认识的地方,有了自然整个空间才不会显得无力,有了自然的空间才是一个“大”空间。日本建筑多倡导这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运用自然中的因素来抽象构成建筑的一部分,使得整个建筑融入自然,形成和谐共生的状态。 3 日本建筑与创新技术 技术创新的目的是要设计施工快、解决方案多、建造成本省、完成质量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面对都市化加强的情况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同时,日本是个多灾国家,地震和海啸台风灾害频发,这就促使建筑企业去研究加强建筑的抵灾能力,以减少灾害带给人类和建筑本身的伤害。建筑相关技术的创新,也可以有效缓解日本趋向老龄化而缺少年轻劳动力的现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强度,可继续留用年龄大的工人,以降低社会的失业率。通过技术研究创新,机器工人的出现和模式化的装配式建筑已成为大流,对于善于创新的建筑企业而言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获得高额的利润。所以,在整个日本建筑行业中,技术创新是每一家建筑企业的首要战略,而一些大型公司相较于小的企业,创新资金投入占整个公司运营资本的大部分,对于他们而言,唯有积极主动的创新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他们所谓的创新更多的是对于一项新技术的迅速试验,在实际应用中还是需要由时间来检验,还需谨慎。 4日本建筑业存在的问题其对建筑安全的影响日本建筑在施工进程推进中,由于受到地形,地质等相关因素的限制,一些具体施工上无法做到规范和标准,这对于建筑本身就会有一个不小的隐患存在。与此同时,由于工程实行分包制,不同门类的工匠混合一起作业,这种移动的作业方式,无法对工人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保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大提升了作业的机械化程度,通过一些机械设备的迅速化工作,降低了工作强度,但同时机械操作的失误,也会对建筑整体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日本近现代建筑

《日本近现代建筑》 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日本近现代建筑(36学时,0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日本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建筑发展过程,强化社会背景下对建筑发展的多方面演变过程分析,包括重要建筑事件、技术的发展过程、个人作用的历史价值等,意图展示一个经过整理的,比较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当代状态。对于近代部分,将中日发展过程进行比较,探讨日本近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的启示(对于中国建筑发展的现状);对于当代部分,将日本DESIGN 纳入西方建筑界的背景分析其重要人物、重要作品和重要思想流派的内在原因。 二、课程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在现代建筑部分注重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选择部分学生按小组进行比较深入的案例分析,并在课堂正式发言,要求TEAMWORK和中间过程与教师讨论一至两次,强调发表内容的形成过程。要求适当阅读推荐参考资料,要求提交的课程论文在中间过程与任课教师有至少一次研究思路沟通,确保课程论文的深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带*为机动的内容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 六、学时分配: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沙永杰,“西化”的历程——中日近代建筑发展过程比较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本书用作近代部分的代用教材,现代部分尚无正式出版物可用作教材)

主要参考书(序号,编著者姓名,教材名称,出版社,版次,出版日期)1.童寯,日本近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吴耀东,日本现代建筑,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 3.武云霞,日本建筑之道——民族性与时代性共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7 4.[日]山口广,近代建筑史(建筑学大系5),彰国社,1992 5.[日]村松贞次郎,日本近代建筑の历史,放送出版会,1977 6.相关重要杂志:《新建筑》(日本),《GA Japan》

浅谈日本建筑抗震技术

浅谈日本建筑抗震技术 摘要:日本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频繁的地震灾害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快速发展、完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本文将介绍日本建筑抗震技术体系的各个方面,希望能为同样是地震重灾国的我国,提供借鉴,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思考。 关键词:耐震,减振,免震,强震观测,振动台 0引言 据我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1月3日4时20分,在智利中部发生7.1级地震。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大地震。地震一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日本是世界公认的地震重灾国,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1]如图1、2所示。然而,频繁的地震灾害,却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快速发展、完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自1998年至2007年,日本共发生震级为6.0以上的地震199次,约占全球同等规模地震总数961的20.7%左右,但由其导致的灾害死亡人数仅占世界的9%(中国却占约30%)。由此可见,日本抗震技术体系的先进与完善。 图1 全球地震分布图2 日本周边发生过的地震 1.日本的地理概况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由于日本列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按照地质板块学说,太平洋板块比较薄,密度比较大,而位置相对低一些。当太平洋板块向西呈水平移动时,它就会俯冲到相邻的亚欧板块之下。于是,当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两大板块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从而产生火山爆发、地震等。 2.日本建筑抗震发展历史 由于日本地震多发,很早日本就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早在一百多年前,1891年浓尾大地震砖结构建筑被毁严重时,就开始探讨采取什么措施,来抵御地震破坏。 20世纪初,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近似分析地震动影响的静力计算法。日本从美国引进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后,不久,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创始人、东京大学教授佐野利器于1914年发表了《家屋抗震结构论》。首先提出了“抗震结构”的概念,并创造性提出了用“静态”的水平力,代替“动态”的地震力的“度震法”,来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为现代结构抗震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浅谈日本集合住宅

内容提示:文章归纳总结了20世纪后半叶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剖析了日本集合住宅的特点,介绍了日本结合住宅的一些理论探索和尝试,以启发对集合住宅诸多课题的思考。 延伸阅读:尝试特性理论探索节能集合住宅 1集合住宅的历史回顾 1.1集合住宅的起源 集合住宅的起源目前尚不清晰,然而聚居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从迄今的考古成果中得知,公元前1580~1085年在埃及首都锡韦的壁画上描绘着的4层建筑,应该是现有历史资料中最早的多层集合住宅。引自《建筑中文网》 1.2集合住宅的早期发展 欧洲的集合布局入门指南结构化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1f10343872.html,/zyzs/198.html 冷热循环模具注塑技术工作原理与技术优点https://www.360docs.net/doc/1f10343872.html,/zyzs/198.html 拆电极的原则UG电极设计模块各基本功能https://www.360docs.net/doc/1f10343872.html,/zyzs/188.html 住宅有着悠久的历史,集合住宅的普及开始于古罗马时代。在发掘出的古代城市的遗迹中,奥斯蒂亚是保存完好的遗迹,有密集的城市住宅地,其中有许多集合住宅,高5层,规模从小到大,呈街坊型形态,即沿四周道路、围绕中庭建造,但居住性不会很高。1952年马赛公寓作为集合住宅典范问世后,以美国纽约为首,欧美、亚洲各国相继开始大量建造集合住宅。 2日本集合住宅规划设计的发展 2.1第一阶段大量建设时期(1950年~1970年) 2.1.1居住为中心的都市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日本,展开了大规模的集合团地开发运动。最早开发的千里新城在大阪近郊,配置了铁道线和新干线,可以和大阪互通有无。其中设有公园、污水处理中心、大学、医院等设施,以英国的新城计划为范例,按照邻近住区理论和人车分离理论等规划了新城,实现了日本第一个以居住为中心的都市。 2.1.2都市中心型集合住宅 20世纪60年代后,集合住宅在开发区位上,城市中心地区租赁住宅的开发逐渐取代了郊外住宅开发;在生活形态上,从单一类型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形态转变为多样化居住形式,人们更加重视住宅本身的机能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而不十分注重住宅的面积大小。对于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集合住宅的需求量就会增加。配合都市中心的再开发,都市中心型集合住宅日渐增加,出现了低层高密度、高质量、多功能、多元化的集合住宅。 2.1.3丰富多彩的集合住宅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对战后大量化、经济化、快速化的集合住宅造成的单调、庞大、重复的都市住宅空间进行了反省和探讨。随着经济高度增长期的结束,住宅自身出现了巨大转变,住宅设计更加注重价值观和生活形式的多样化,集合住宅也丰富多彩起来。

日本现代建筑

用心于简单之中 —日本现代建筑课程回顾与收获 日本建筑在我国的建筑学教育尤其是建筑史教育中常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我的求学经历而言,在建筑历史课程中日本古建筑一般作为中国古建筑的补充和对照来讲解,而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又常因对欧美建筑的关注而相应忽略和淡忘了。日本现代建筑课程的开设无疑给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日本建筑发展的机会,回顾一学期对日本建筑的学习,我不仅收获了有关日本建筑风格和特点方面的知识,更对如何尊重和传承民族建筑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台湾建筑学者汉宝德先生十分强调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我深服其言。不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难以了解其建筑,不了解一个国家的建筑也难以全面的欣赏其文化。无论是探讨古代建筑,抑或是现代建筑,其实都与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时当地的文化息息相关。“用心于简单之中”,这是我通过课程学习对日本建筑文化的一个感触。在“简单”中发现美,寻找简单的美,这是我对日本传统建筑做法乃至整个日本艺术的看法。这种于简单中见精致,于朴素中见真情的执着追求集中表现在选料、住宅布置、结构和细部设计等方面。 先从选料说起。中国古代官式建筑中的金柱总会在表面涂油刷漆,一眼看去并不知道它的原材料是什么。如今的仿古建筑正是得益于这一特点,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和较低的工艺要求的基础上用钢筋水泥现浇出一座仿古木建筑来。我们进入内部,欲依偎歇息时一股冰凉从背后传来,这才提示我们建造它的真实材料。注重色彩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但在达到“美”的这一境界的过程中多走了一步。相反,日本建筑乐于展现材料自身的美。一直以来,日本传统文化习惯把来源于自然的材料看作“第一自然”,而把对天然材料的选择和再设计加工看作“第二自然”,正如我们在伊势神宫这样的神邸到普通百姓的传统茶室所见到的,无论是磨光磨平或是保留原样,日本人对待材料的态度是乐观积极的,他们不试图改变它、掩饰它,因而体现出材料自身的美感,是一种简单的美,也是一种真实的美。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杂谈(新版)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 杂谈(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742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杂谈(新版) 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中国建筑界一直关注日本建筑界的发展动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马国馨院士的《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 《日本建筑论稿》包括《日本建筑文化浅析——吸收与创造》和《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这些很有分量的长篇论文,还有关于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及日本女建筑师的专题研究,还涉及日本的野外博物馆、日本桂离宫及其大修、日本的村山水、赖特和日本等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显示了作者的渊博学识。本书最吸引人

的当然是作者对日本建筑近现代步伐和新时代新发展的精彩论述。马国馨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其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其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其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本书论述的“日本建筑国际化”亦是读者感兴趣的问题。80年

谈谈日本建筑文化

浅谈日本建筑文化 [摘要] 一直以来,日本文化善于吸收和包容外来文化,不仅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在不断发展中与时俱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思想在建筑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使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享有声誉。看日本建筑,感受日本建筑文化。 [关键词]日本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文化;传统;融合;内核;外缘 日本这个与中国有着一衣带水的特殊的地缘关系的民族有着尊重自然、单纯、质朴的文化精神,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这个向来奉行拿来主义的民族对神社、寺院、住宅府邸、茶室甚至古堡等传统的建筑风格的创造有着根深蒂固的坚持。式和自然理念的一种坚持精神。我们知道文化创造的本质是发现、选择、吸收和创造,而且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不管是在幽静的小城还是在繁华的都市,不管是服饰、茶道、插花艺术还是建筑遗迹,我们都能从这些精致的细节当中感受似曾相似的文化底蕴。正因为日本与中国文化交流上的频繁,使日本在许多领域上的文化深受着中国的影响。建筑领域无不例外。然而,在对日本传统建筑的探析中所捕捉到的东西也让我们看到了日本民族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精华,是其恰到好处地融合于自身的地域文化,继而逐步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意义及生命力的建筑的强大功力。透过日本建筑,看日本建筑文化,值得我们品味。 日本的设计理念: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电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经济来源。此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以致日本设计受到政府的关注。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理念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符号或图形的认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 日本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神社,遍布全国,约有十余万所,建造年代从古迄今从未中断。早期神社,模仿当时比较讲究的居住建筑,因为在观念上,神社是神灵的住宅,而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去揣摩神灵的生活,而且,建筑学当时也远远没有达到专为神灵别创一种神社型制的水平。因此,这些早期神社贴近朴实的人民生活,它们的建筑风格,可以代表日本建筑的基本气质。 当代建筑已进入了一个缤纷灿烂的多元化时代,现代技术文明赋予了建筑创作以广阔的天地。然而与此同时,建筑界开始重新审视决定建筑的主要因素——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其发展更新的因素。 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种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