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去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生就业去向
【关键词】就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大学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各种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的最终实施者。在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由“精英”、“专才”向“大众”、“通才”转变的关键时刻,各大高校正在创新工作思路,大胆实行教学改革,适当调整课程体系,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往往遵循统一的政策,各校改革在内容上往往是唯专业是重,在方式上往往如出一辙,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模式,使其具有传统办学特色的院校或专业已失去了往日的魅力,严重影响了本科就业率。笔者认为,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从自身办学特点出发,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作为指导方针,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评价标准。鉴于此,高校教育者必须在调查、分析本校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大胆预测未来几年就业流向趋势,及时调整课程体系设置,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培养具有工程能力的综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毕业生就业去向比较分析
表1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工程专业1994-2003年本科毕业生流向统计表,由表1可以看出水利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呈现以下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逐渐失宠
近年来,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有很大变化,从1994年到1999年变化幅度不大,基本在50%左右波动,从1999年之后迅速下降,到2003年为19.08%,不足1994年的1/3,这是由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工作环境和社会声望比较高,一时成为水利专业本科生的首选单位,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相对其它企业单位、设计院变成清水衙门。同时,政府管理部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对水利专业的本科生兴趣也在逐渐的降低,由此,政府管理部门、事业单位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魅力。
2.设计单位魅力四射,一跃成为水利专业本科生首选单位。1994年工程设计单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69%。在以后的几年中基本波动不大,但2000年以后,迅速上升。2003年达到28.95%,比1994年高出3.33倍,这主要是煤矿资源的日趋短缺,开发洁净能源——水电成为解决大中型城市缺电问题的主要途径,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水电站的投资力度,从而带动了设计单位迅速崛起,单位福利待遇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就赢得了就业生的青睐。3.科研、大专院校门槛逐渐升高,考研成为一时的潮流。
到科研,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从2001年以后比例大幅度下降,到2003年只有2.63%。这主要是因为研究生扩招以后,高校师资已趋于饱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对毕业生的要求相应提高,非博士、
硕士不招的情况,屡见不鲜。毕业生要想从事科研工作那就只能挤进考研的大军。从表1可以看出,未来几年,随着设计单位人员不断增加,考研必将成为未来水利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的亮点。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新课程体系设置模式
从以上分析可知,水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未来就业渠道以设计单位、考研为主,去管理部门、事业单位日趋下降,企业单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的科研设计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加大通识教育力度,以适应人才市场多元化的发展。
1.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完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从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知道,通识教育是指人们把对人类永恒的理想、完美的人格向往和追求赋予大学教育目标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前科技时代,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对古典人文修养和百科全书式学者的追求,到科技革命的今天,通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和洞悉科学思想的敏锐力,熟悉掌握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发展趋势,同时培养其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但是,农林院校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一批学科单一的理工、农林学科,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深度、广度都严重不足,通识教育被简单化为人文、艺术课程的简单教学。笔者认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跨专业综合性课程是通识教育的精髓所在,使人文、艺术和专业实行真正的“渗透”融合,旨在
培养具有高素质、综合性的人才。对水利专业的本科生除开设教育部规定的政治理论课外,应该将建筑历史与理论、三维动画设计、建筑绘画、虚拟现实技术、农业水利史等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悟,以独创性、发散性、模糊性的人文思维活动,以开拓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把专业知识与艺术、伦理、道德结合起来,为建立和谐社会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2.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力度,尤其是数学、工程制图的教学环节。
在当今科技时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各领域的研究已进入到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科学的研究正在日趋呈现出数学化的趋势。当然,水利行业领域也不例外,“数字黄河”、“数字长江”的油然而生,混沌分形理论、小波分析、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在水利行业中的嫁接,充分说明了数学在水利行业的地位。在高校研究生扩招之际,为了提高今后水利专业研究生科研创造能力,就必须从农林院校自身的特点出发,加强数学教育,培养学生“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在数学训练中提高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再次,加强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工作已刻不容缓。充分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让学生牢固掌握二次开发、三维渲染、建模及虚拟现实技术在水工建筑物设计中的应用,启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具有美学修养的设计师,是高校工作者义
不容辞的责任。
3.拓宽知识面,打破专业界限,贯彻实行“大工程”教育理念。在现代水利工程领域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在内的复杂系统知识,显然,通识型人才比“专精”学术的专业型人才更能适应现代工程对系统知识的需要。例如:三峡水利枢纽建设除水利专业知识外,还涉及到经济、文化、人文意识、工程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科研领域更是如此,康绍忠院士提出的“分根交替灌溉技术”是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土壤水动力学、植物营养学、农田水利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结晶。近年来,我校考取名牌院校的学生日趋增多,究其原因是学校根据农林院校的自身特点,凭借独特资源优势,注重多学科融合,学生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科研思维广,得到了其他高校导师的欢迎。因此,水利专业课程必须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为指导方针,按学科大类和“宽口径”来设置,进一步打破专业限制,贯彻执行“大工程教育”理念,实现由“工程科学理论的专业教育向重视工程系统及背景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变。
4.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为平台,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精英人才。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水利界发展的迫切需要。相对于基础科学的探索性,人文艺术的表现性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