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

合集下载

机电一体化概论

机电一体化概论

2.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 判断和决策,实现信息处理的工具是计算机, 因此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是密切相关 的。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的软件技术和硬 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技术等。 •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计算机信息处理部 分指挥整个系统的运行。信息处理是否正确、 及时,直接影响到系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促进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和变革的最活跃的因素。 • 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 技术等都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5.传感与检测技术
• 传感与检测装置是系统的感受器官,它与信息系统的输 入端相联并将检测到的信息输送到信息处理部分。传感 与检测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它的功 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传感与检测的关键 元件是传感器。传感器是将被测量(包括各种物理量、 化学量和生物量等)变换成系统可识别的,与被测量有 确定对应关系的有用电信号的一种装置。 • 现代工程技术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 并能经受各种严酷环境的考验。与计算机技术相比,传 感器的发展显得缓慢,难以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不少 机电一体化装置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或无法实现设计的 关键原因在于没有合适的传感器。因此大力开展传感器 的研究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机电一体化的高性能化
• 高性能化一般包含高速化、高精度、高效率和 高可靠性。新一代CNC系统就是以此”四高” 为满足生产急需而诞生的。它采用32位多CPU 结构,以多总线连接,以32位幅度进行高速数 据传递。因而,在相当高的分辨率(0.1μm)情况 下,系统仍有高速度(100m/min),可控及联 动坐标达16轴,并且有丰富的图形功能和自动 程序设计功能。为获取高效率,减少各辅助时 间这是一方面,而实现高速化的关键是CNC、 主轴转速进给率、刀具交换,托板交换等各关 键部分实现高速化。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概述

单元一机电一体化概述1. 1. 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门技术学科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技术学科。

1. 1. 3机电一体化的内容机电一体化包含了技术和产品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指机电一体化技术,其次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

1. 1. 4机电一体化的特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显著特点是多功能、高效率、高智能、高可靠性,同时又具有轻、薄、细、小、巧的优点,其目的是不断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多样性和省时、省力、方便的需求。

1.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1. 2.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组成传统的机械产品主要是解决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问题,而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解决物质流和能量流以外,还要解决信息流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输入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即所谓工业三大要素)按照要求进行处理,输出具有所需特性的物质、能量与信息。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功能包括变换(加工、处理)、传递(移动、输送)、储存(保持、积蓄、记录)三个目的功能。

主功能也称为执行功能,是系统的主要特征部分,完成对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传递和储存。

机电一体化系统还应具备动力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构造功能等其他功能。

加工机是以物料搬运、加工为主,输入物质(原料、毛坯等)、能量(电能、液能、气能等)和信息(操作及控制指令等),经过加工处理,主要输出改变了位置和形态的物质的系统(或产品)。

动力机,其中输出机械能的为原动机,是以能量转换为主,输入能量(或物质)和信息,输出不同能量(或物质)的系统(或产品)。

信息机是以信息处理为主,输入信息和能量,主要输出某种信息(如数据、图像、文字、声音等)的系统(或产品)。

1. 2.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机电一体化系统一般由机械本体、传感检测、执行机构、控制及信息处理、动力系统等五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通过接口相联系。

机电一体化概论

机电一体化概论

机电一体化概论第一章机电一体化概述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系统化.3•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含义: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徽电子技术,并将机核装置与电子设备以及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总称。

5•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

6.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功能:8•机电一体化一词最早于1971年出现在日本。

它是取机械学的前半部和电子学的后半部拼合而成,但是,机电一体化并非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

第二章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L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系统:传动部分、导向机构、执行机构、轴系、机座或机架。

2.机电一体化中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高精度、小惯量、大刚度、快速响应性、良好的稳定性。

9•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一种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的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13•常见的接近开关及其应用:电涡式接近开关(金属)、电容式接近开关(导体和非导体)、霍尔接近开关(磁性物件)、光电开关:透射型,反射型(统计产量,检测包装,精确定位等)。

16.在控制系统中根据系统信号相对于时间的连续性,通常分为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

18•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类型及计算机担当的角色:操作指导控制系统(助手)、宜接数字控制系统(DDC,决策者,操作者)、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SCC, 操作指导系统与DDC系统的综合与发展,决策人)、分级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DCS)、工厂自动化(FA)系统。

25•接口的分类(1)根据接口的变换和调整功能特征:零接口、被动接口、主动接口、智能接口。

(2)根据接口的输入\输出功能的性质:信息接口、机械接口、物理接口、环境接口。

(3)按照所联系的子系统不同:人机接口、机电接口。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总称。

是机械技术及信息技术相互交叉、融合的产物。

精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新形势。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使系统高附价值化,即多功能化、高效率化、高可靠化、省材料省能源化、并使产品的结构向轻、薄、短、小巧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和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

解决产品(系统)采用微电子技术所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系统必须具有的目的功能:变换(加工、处理)功能;传递(移动、输送)功能;储存(保持、积蓄、记录)功能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要素(即相应功能):动力源(提供动力;内脏);控制器(控制;头脑);机构(构造;骨骼);检测传感器(计测;感官);执行元件(驱动;肌肉)接口:是各要素或各子系统相接处必须具备一定的联系条件接口变换、调整功能分为:零接口、无源接口、有源接口、智能接口接口输入/出功能分为: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环境接口工业三大要素:能量、物质、信息(省能、省资源、智能化)系统内部功能评价参数:1主功能:系统误差、抗干扰能力、废弃物输出、变换效率。

2动力功能:输入能量、能源。

3控制功能:控制输出/入口个数、手动操作。

4构造功能:尺寸重量、强度。

5计测功能:精度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流程:1根据目的功能确定产品规格、性能指标;2系统功能部件、功能要素的划分;3接口的设计;4综合评价;5可靠性复查;6试调与调试运动参数:用来表征机器工作运动的轨迹、行程、方向和起、止点位置正确性的指标动力参数:用来表征机器输出动力大小的指标。

力、力矩、功率。

品质指标:用来表征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品质的指标。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考虑方法:机电互补法;结合(融合)法;组合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类型:开发型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设计程序分为:总体设计、部件的选择与设计、技术设计与工艺设计总体设计:明确设计思想;分析综合要求;划分功能模块;决定性功能参数;调研类似产品;你定总体方案;方案对比定性;编写总体设计论证书设计准则要考虑:人、机、材料、成本等。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 机械系统设计
1.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含义 1.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含义
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于1981 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于1981 年提出具有通用性定义: 年提出具有通用性定义: • 即“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 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 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 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 它体现了机电一体化产品及其技术的基本 内容和特征,所以具有指导性的定义。 内容和特征,所以具有指导性的定义。 •
• 3)传感与检测系统: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 传感与检测系统: 程中所需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转 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 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 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 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 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 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传感与检测系统的 功能一般有传感器或仪表来实现, 功能一般有传感器或仪表来实现,对其要求是体 积小、便与安装与连接、检测精度高、抗干扰等。 积小、便与安装与连接、检测精度高、抗干扰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 展的趋势。国外将其称为微电子机械系统( 展的趋势。国外将其称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 ,MEMS),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 ,MEMS),或微机电 一体化系统,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 一体化系统,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 机电产 并向微米、纳米即发展。 品,并向微米、纳米即发展。
• 4)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 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 功能和性能要求, 功能和性能要求,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接受传感 与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 与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 运算和决策, 运算和决策,以对产品的运行施以按照要求的控 实现控制功能。机电一体化产品中, 制,实现控制功能。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信息处 理及控制系统主要是由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以及 相应的接口所组成。要求信息处理速度高, 相应的接口所组成。要求信息处理速度高,A/D D/A转换及分时处理时的输入 输出可靠, 转换及分时处理时的输入/ 和 D/A转换及分时处理时的输入/输出可靠,系统 的抗干扰能力强

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

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

按输出信 号性质分
模拟型
电阻型:电位器、电阻应变片等 电压、电流型:热电偶、光电电池、压电元件等
数字型
记数型:二值+计数器 代码型:编码器、磁尺等
传感与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目前检测与传感技术的发展落后于机电一体化其它相关技术 的发展,使得不少机电一体化产品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或无 法实现设计。
传感器发展方向:
➢ 传感与检测技术研究对象是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装置,将各种被测参 数转换为标准的电信号输入到信息处理系统中。
➢ 传感器是实现检测的核心,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 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被测量 敏感பைடு நூலகம்件
转换元件
基本转换电路
电量
➢ 敏感元件直接感受被测量,并以确定关系输出某一物理量。 ➢ 转换元件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物理量转换成电路参数量。 ➢ 基本转换电路将电路参数量转换成便于测量的电信号。
➢ 自动控制技术范围很广,包括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设 计、系统仿真、现场调试、可靠运行等从理论到实践的整 个过程。
➢ 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自动控制系 统分析与设计问题的古典控制技术发展较早,已趋成熟。
➢ 现代控制技术主要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研究多输入、多 输出、非线性、高精度、高效能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 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撑部件。
➢ 缩短传动链,提高传动与支撑刚度。
➢ 选用最佳传动比,以达到提高系统分辨率, 并尽可能提高 加速能力。
➢ 缩小反向死区误差,采取消除传动间隙、减少支撑变形 的措施。
➢ 改进支撑及架体的结构设计以提高刚性,减小振动,降 低噪声。
➢ 适应精密化、高速化、小型化及轻量化的发展趋势 。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特征: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特征: ①整体结构最优化:在传统机械产品中,为了增加功能,或实现某一种控制 整体结构最优化:在传统机械产品中,为了增加功能, 规律,往往靠增加机械机构的办法来实现。如果采用机电一体化系统, 规律,往往靠增加机械机构的办法来实现。如果采用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 从机械、电子、硬件、软件四个方面去实现同一种功能。 从机械、电子、硬件、软件四个方面去实现同一种功能。 ②系统控制智能化:这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的工业自动化技术最主要的 系统控制智能化: 区别之一。电子技术的引入,显著地改变了传统机械那种单纯靠操作人员, 区别之一。电子技术的引入,显著地改变了传统机械那种单纯靠操作人员, 按照规定的工艺顺序频繁重复的工作状况。 按照规定的工艺顺序频繁重复的工作状况。 ③操作性能柔性化: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引入,能使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各个传 操作性能柔性化: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引入, 动机构的动作通过预先给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由电子系统来协调。 动机构的动作通过预先给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由电子系统来协调。在生产 动作通过预先给定的程序 对象变更需要改变传动机构的动作规律时,无须改变其硬件机构, 对象变更需要改变传动机构的动作规律时,无须改变其硬件机构,只要调整 由一系列指令组成的软件,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由一系列指令组成的软件,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①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技术是促进机电一体化技 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术和系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术和系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③检测与传感技术:传感与检测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它 检测与传感技术:传感与检测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 的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 的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 ④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相联系,是机电一体化中 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相联系, 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 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 ⑤伺服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是直接执行操作的技术,伺服系统是实现电 伺服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是直接执行操作的技术, 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它对系统的动态性能、 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它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 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机电一体化是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过程逐渐形成和发展得一门新兴边缘技术学科。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它是由机械学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的后半部分组成的。

2、变量施肥的过程:获取土壤的信息,通过农业专家决策,指定变量施肥处方图并将变量数据输入到施肥变量播种机控制系统中实现变量施肥。

不同变量施肥系统包括:步进电机驱动、电控无级变速器驱动、电控液压马达驱动。

3、伺服系统的组成:输出各部分的作用:(1)控制器:控制器的功能是根据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比较的结果,决定控制方式。

常用的控制有PID 控制和最优控制等。

控制器一般都是电子线路或计算机组成等。

(2)功率放大器:控制器输出的信号通常都很微弱,需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才能驱动执行机构动作。

功率放大器主要由电子器件组成。

(3)执行机构:执行机构直接与被控对象打交道,最后执行控制器的指令,完成某种特定的动作。

执行机构要准确,迅速,精准,可靠地实现对被控对象的调整和控制。

执行机构主要由各种执行元件和机械传动装置等组成。

(4)检测装置:为了提高工作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伺服系统一般采用闭环控制。

检测装置是系统反馈环节,通过检测装置的测量,将执行机构的输出信号反馈到伺服系统输入端,实现反馈控制。

反馈信号一般为位置反馈信号、速度反馈信号和电流反馈信号,要经过多种传感元件进行检测。

用来检测位置信号的装置有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光电编码器等;用来检测速度信号的装置有测速发电机、旋转变压器、光电编码器等;用来检测电流信号的装置有取样电阻霍尔集成电路传感器等,可检测的装置要求是精度高、线性度好、可靠性高、响应快。

4、采样定理:为了保证在采样过程中不丢失原来信号中所包含的信息,采样频率必须按照香侬采样原理来确定,即要求; f≥fmax(L被来原信号f(t)的最高有效频率)在实际应用中,fn≥(5-10)fmax5、采样/保持电路的作用由于采样信号f※(t)在函数轴上仍是连续变化的模拟量,因此还需要A/D转换器将其转换成数字量。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

要求:能快速、精确地获得信息并在相应的应 用环境中具有高可靠性。
1.4 共性关键技术
2、信息处理技术 主要完成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 和决策等.其主要工具是计算机。
传感 器 A/D 计算 机 D/A 执行
装置
3、控制技术
关于软件方面的技术,主要以控制理论为 指导,对控制系统设计、仿真、现场调试、可 靠运行等。
数 控 铣 床
数控车床
焊接机器人
1.3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自动化技术之一!
过程自动化 自动化 机械自动化 办公室自动化
主要目标
机电一体化
1.3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1 2 3 4 5 6
检测传感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 伺服驱动技术 机械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
3、检测传感装置 检测产品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实现计测 功能。 要求:体积小、精度高、抗干扰 4、电子控制单元
处理、运算、决策,实现控制功能。 要求:高可靠性、柔性、智能化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
5、执行机构
包括机械传动与操作机构,接收控制信息,完 成要求的动作,实现主功能。
1.2 发展概况


3.90年代后期开始为第三阶段,“智能化阶段”
① 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 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 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② 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 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③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 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 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 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
(3) 检测与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工作过程的各种参数、工作状态以及与工作过程有关的相应信息都要通过传感器进行接收,并通过相应的信号检测装置进行测量,然后送入信息处理装置以及反馈给控制装置,以实现产品工作过程的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产品要求传感器能快速和准确地获取信息并且不受外部工作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同时检测装置能不失真地对信息信号进行放大和输送以及转换。
(2) 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是指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工作过程中,与工作过程各种参数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有关的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分析等。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实现信息处理技术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计算机信息处理装置是产品的核心,它控制和指挥整个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行,因此,计算机应用及其信息处理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它包括目前广泛研究并得到实际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以及神经网络技术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工业生产过程的所有领域,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按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可以将其分成下述几类。
①数控机械类。主要产品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发动机控制系统以及全自动洗衣机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机械装置。
(2) 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同时,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工作的自动化,使得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例如,数控机床对工件的加工稳定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床提高5 ~6 倍, 柔性制造系统的生产设备利用率可提高1 .5 ~3.5 倍,机床数量可减少约50 %,节省操作人员数量约50 %,缩短生产周期40 %,使加工成本降低50 %左右。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控制功能基础上引入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地结合所构成系统的总称。

2. 机电一体化一般包含: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两层含义。

3.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按机电结合程度分类:✍机械电子化产品✍机械与电子融合的产品。

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机械本体、检测传感部分、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动力源。

5. 执行元件: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主功能(三个目的功能):变换、传递、储存。

6. 机械本体(构造功能):机械本体包括机架、机械连接、机械传动等,它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起着支撑系统中其他功能单元、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作用。

7. 动力源(动力功能):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能量供应部分,其作用是按照系统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使系统正常运行。

提供能量的方式包括电能、气能和液压能,以电能为主。

8. 传感检测单元(计测功能):对系统运行中所需要的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

9. 共性关键技术: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

10. 广义的接口功能有两种:一种是输入/输出;另一种是变换、调整。

11.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常用设计方法(三种)的区别:✍取代法(机电互补法):取代法就是用电气控制取代原系统中的机械控制机构。

✍整体设计法(融合法):将各构成要素有机结合为一体构成专用或者通用的功能部件(子系统),要素间的机电参数匹配比较充分。

✍组合法:选用各种标准功能模块组合设计成机电一体化系统。

12. 开发性设计、变异性设计、适应性设计有何异同:✍开发性设计:没有参照产品的设计,仅仅是根据抽象的设计原理和要求,设计出质量和性能方面满足目的要求的系统。

✍适应性设计(改进):是在总的方案原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现有产品进行局部更改,或用微电子技术代替原有的机械结构,或为了微电子控制进行局部适应性设计,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机电一体化全解

机电一体化全解

2.1 精密机械技术
四、轴系
轴系设计的基本要求
(1)旋转精度 (2)刚度 (3)抗振性 (4)热变形 (5)轴上零件的布置 (6)轴系的驱动方法
轴系的分类、特点和结构形式
2.2 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检测和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基础之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对传感器 的依赖性也就越大。 能将各种非电物理量转换成电量的传感器及其应用 技术便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 传感器是整个设备的感觉器官,其性能好坏直接影 响到工作机械的运动性能、控制精度和智能水平。
滚珠丝杠副的典型结构类型
单圆弧型
①按螺纹滚道截面形状分 双圆弧型 内循环 ②按滚珠的循环方式 外循环 端盖式外循环 插管式外循环 双螺母螺纹调隙预紧式 双螺母垫片调隙预紧式 ③按消除轴向间隙的调整方法 双螺母齿差调隙预紧式 单螺母增大滚珠直径法 单螺母偏置导程法
2.1 精密机械技术
二、机械导向机构
机械部分是主体,这不仅由于机械本体是系统重要的 组成部分,而且系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由机械装置来完成, 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是电子技术,这电子技术包括微电 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但重点是微电子技术,特别是微 型计算机或微处理器。
② 机电一体化将工业产品和过程都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看待,因此强 调各种技术的协同和集成,不是将各个单元或部件简单拼凑到一起。
1.6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1)智能化 (2)模块化 (3)网络化 (4)微型化 (5)绿色化 (6)人性化
总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性能上 高精度、高效率、高性 能、智能化 功能上 层次上 系统化、集成复合化
小型化、轻型化、多功 能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概述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概述一、机电一体化定义及特征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二、.机电与机械电气的区别: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

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机电一体化介绍》课件

《机电一体化介绍》课件
工业控制网络
如Profibus、Modbus等,用于实现分布式控制和数据传输。
可编程控制器(PLC)
用于自动化生产线和工业控制系统的逻辑控制和顺序控制。
检测技术
传感器技术
利用各种物理效应和化学反应, 将物理量或化学量转换为电信号 ,用于监测和控制机电一体化系
统的运行状态。
信号处理技术
对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滤波、 放大、转换等处理,提取出有用的 信息。
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汽车 、航空、模具、仪器仪表等领域,对 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 用。
数控机床通常包括数控系统、伺服系 统、主轴系统、刀具系统等部分,各 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用于自动化生产线 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执行各 种重复性或危险性任务,提高生
电子电路设计
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集成电路等,为机电 一体化系统提供信号处理和能源供给。
嵌入式系统
将微处理器嵌入到机械系统中,实现智能化控制 和数据处理。
传感器与执行器
用于检测和驱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各种物理量, 如温度、压力、位移等。
控制技术
控制算法
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用于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精确控制。
自动化生产线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食品等领域,能够大幅提高生产效 率、降低能耗和减少人力成本。
智能家居系统
1
智能家居系统是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家居设备 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家庭生活的智能化和舒适 化。
2
智能家居系统包括智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环 境控制等子系统,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 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定制化生产成为可能,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 产品的需求。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前景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概述

信息和检测等多种技术相互交叉融合而成
5)高可靠性,高稳定性
的新兴技术。
非接触传感器检测、无刷电动机驱
2)层次多,覆盖面广
动、简化的机械系统以及计算机在线监
覆盖了包括机械、电子、信息、计算 测、误差补偿和校正等技术提高了系统
机、控制和检测技术等多门学科。
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体小量轻,结构简化,方便操作
机电一体化概述
返回
1.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与实例
1.3
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及特点
1.4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概述
1.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返回
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是由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 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的。
2.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检测的精度和分辨力直接决定 系统所能达到的最高精度,其检测的信息全 面与否决定着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而检测 信息的准确度和灵敏度直接影响系统的精 度。
3. 计算机控制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主要是根据各种理论
和算法,通过计算机对信息进行运算、判 断与决策。
4. 接口技术
接口技术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
机电一体化概述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与实例
1.2.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例
2. 指针式石英钟
指针式石英钟的组成框图
指针式石英钟步进电动机原理图
机电一体化概述
1.3 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及特点
返回
1.3.1 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
1. 机械技术
与一般的机械装置相比,要求质量小、 转动惯量小、摩擦小、误差小、效率高、 精度高,同时要能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

机电一体化简述

机电一体化简述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及其工程路线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附加值与技术构成的关系
机械元器件为主,1948年出现电子元器件 发 展 历 程 机械元器件+电子元器件,1974年电子微处 理开始应用 机械元器件+标准电子电器硬件+软件, 1987年专用集成电路开始应用 机械元器件+标准电子电器硬件++专用硬件 +软件
对设计者的要求
开发性设计 要求设计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 的市场洞察力。 适应性设计 要求设计者对原有产品及相关的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 进步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变异性设计
要求设计者注意防止因参数变化可能对产品性能产生 的影响。
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时,应尽量以计算机为工具,充分利用计 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分析、模拟设计、优化设计、动态分析设计、可 靠性设计等现代化设计方法,以提高产品的效率和质量。 机电一体化设计同样也要遵循产品的一般性设计原则,即在保证 产品目的功能、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意味着,
动力源
动力
计算机 执行件
计测
控制
操作
传感器
构造
机电一体化产品五大功能
机构
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部件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部件又称为结构要素
例1 人体五大要素及功能
食 物
运作 内脏
外 界 信 息
感官
头脑
手足
计测
控制
动作
构造
骨骼
人体五大要素 人体五大功能
例2
CNC机床的内部构成
热、振动 热、振动、切屑
毛 坯 ( 物 质 )
由图知:在当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单纯的机械技术 的附加值越来越少,而微电子技术的附加值越来越高, 因此其经济效益也相应增高。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一、机电一体化概念机电一体化技术又称机械电子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机电一体化在国外被称为Mechatronics,是日本人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用英文Mechanics 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 的后半部分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新词,意思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现已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承认。

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习惯上把它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械技术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机械是现代工业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离不开机械。

机械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不论哪一种机械,从诞生以来都经历了使用—改进—再使用—再改进,不断革新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对于某一种形式的机械,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说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存在某些固有的缺点,这就迫使人们寻找新的工作原理,发明新型的机械.从而使得具有同一用途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种类。

机械本身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但是这种发展却是缓慢的。

各种机械发展到今天.单从机械角度对它们进行改进是越来越不容易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电子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从分立电子元件到集成电路(IC),从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并向其他学科渗透,把人类带人了一个神化般的世界。

信息技术(3C 技术)的主体包括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

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同机械技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古老的机械技术焕发了青春。

在原有机械基础上引入电子计算机高性能的控制机能,并实现整体最优化,就使原来的机械产品产生了质的飞跃,变成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一代的机械产品或系统,这正是机电一体化的意义所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特别是微型电子计算机的空前发展,促进了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并使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今天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一般由机械本体、检测传感部分、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和动力源5个组成部分构成。
四大原则
四大原则
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组成要素其内部及相互之间都必须遵循接口耦合、运动传递、信息控制与能量转 换四大原则。
接口耦合:
两个需要进行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环节之间,由于信息模式不同(数字量与模拟量,串行码与并行码,连续脉 冲与序列脉冲等)无法直接传递和交换,必须通过接口耦合来实现。而两个信号强弱相差悬殊的环节之间,也必 须通过接口耦合后,才能匹配。变换放大后的信号要在两个环节之间可靠、快速、准确的交换、传递,必须遵循 一致的时序、信号格式和逻辑规范才行,因此接口耦合时就必须具有保证信息的逻辑控制功能,使信息按规定的 模式进行交换与传递。
机电一体化
机械微电子技术术语
01 发展
03 内容 05 组成要素
目录
02 研究目的 04 阶段 06 四大原则
07 选型与设计
09 就业前景 011 光
目录
08 课程简介 010 发展方向
基本信息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一种,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机械学 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机电一体化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 械设计》的副刊上,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被我们广泛接受和普遍应用。随着计算 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 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他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
原型阶段
成功的测试之后,就会建立一个原型。这里要特别的是模型特性,这些特性特指通过特别费力的仿真所决定 的特性,比如组件损耗(性能)。这些数据结果,为模型基础性分析提供服务,同时为进一步研发提供知识基础。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一、名词解释1、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等群体技术,实现多种技术功能复合的最佳功能价值的系统工程技术。

2、柔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是由两台或两台以上加工中心或数控机床组成,并在加工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物料流和信息流的自动化。

3、传感器:传感器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能把各种不同的非电量转换成电量,对系统运行中所需的自身和外界环境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将其变成系统可识别的电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

4、伺服电动机:伺服电动机又称控制电机,其起动停止、转速或转角随输入电压信号的大小及相位的改变而改变。

输入的电压信号又称控制信号或控制电压,改变控制信号可以改变电动机的转速及转向,驱动工作机构完成所要求的各种动作。

5、感应同步器: 感应同步器是一种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制造的高精度检测元件,有直线和圆盘式两种,分别用作检测直线位移和转角。

6、人机接口:人机接口(HMI)是操作者与机电系统(主要是控制微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主要完成输入和输出两方面的工作。

7、PLC: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简称PLC.是一种在继电器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的基础上开发出来,并逐渐发展成为以微处理器为核心,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型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广泛应用在各种生产机械和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中。

8、变频器:变频器是利用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通断作用将工频电源变换为另一频率的电能控制装置,能实现对交流异步电机的软起动、变频调速、提高运转精度、改变功率因素以及过流/过压/过载保护等功能。

9、通信协议:通信协议是指通信双方就如何交换信息所建立的一些规定和过程,包括逻辑电平的定义、应用何种物理传输介质、数据帧的格式、通信站地址的确定、数据传输方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向信号 (a) 脉冲+方向(b) 正脉冲+负脉冲实验五 步进电机单轴定位控制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步进电机及其驱动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2.学习和掌握步进电机单轴定位控制方法 3.学习和掌握PLC 单轴定位模块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步进电动机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换为相应的角位移或直线位移量的机电执行元件,即步进电动机输入的是电脉冲信号,输出的是角位移或直线位置。

每给一个脉冲,步进电动机转动一个角度,这个角度称为步距角。

运动速度正比于脉冲频率,角位移正比于脉冲个数。

步进电动机典型控制系统框图如图5.1所示。

图5.1 步进电动机典型控制系统框图位置控制单元可根据需要的频率和个数以及设定的加减时间控制步进电动机运动。

由于步进电动机需要正反转运动,因此定位单元的输出脉冲形式有“脉冲+方向”和“正脉冲+负脉冲”两种,它们均可控制步进电动机正反转运动。

输出脉冲形式通过参数设定来选择。

其脉冲形式如图5.2所示。

图5.2 定位模块的两种输出脉冲形式频 率 (HZ )脉冲数(PLS )f 1S 2S 3S 1由于步进电动机的电磁惯性和所驱动负载的机械惯性,速度不能突变,因此定位模块要控制升降频过程。

步进电机升、降频过程如图5.3。

图 5.3 步进电机升、降频示意图其中:f 1——设定的运行频率,应小于步进电动机的最高频率;S 1——设定的总脉冲个数;S 2——升频过程中脉冲个数,由加速时间和运行频率确定; S 3——降频过程中脉冲个数,由减速时间和运行频率确定。

一般情况下,S 2=S 3。

步进电动机驱动器将位置定位模块的输出脉冲信号进行分配并放大后驱动步进电动机的各相绕组,依次通电而旋转。

驱动器也可接受两种不同形式的脉冲信号,通过开关来选择,定位模块和驱动器的脉冲形式要相同。

另外,为了提高步进电动机的低频性能,驱动器一般具有细分功能,多个脉冲步进电动机转动一步,细分系数一般为1、2、4、8、16、32等几种,通过拨码开关来设定。

步进电动机驱动生产机械的运动部件。

位置定位模块、步进电动机及驱动器种类很多,本实验中采用的是三菱FX2N 系列PLC 中的双轴定位模块FX2N-20GM ,该模块与PLC 相连,可以单独或同时控制两个步进电动机,步进电动机和驱动器为和利时产品。

实验系统结构框图如图5.4所示。

图5.4 实验系统结构框图工作原理:PLC及20GM实现对步进电动机系统的通电控制和定位控制,步进电动机通过丝杆带动工作台做直线运动。

步进电动机转动一步机械实际移动的位移量称为脉冲当量,脉冲当量是数控系统中很重要的参数。

实验系统中,步进电动机与丝杆直接连接,因此,脉冲当量的计算公式为:脉冲当量=丝杆螺距/{3600 /(步距角×细分系数)}在实验系统中,丝杆的螺距为5mm,步进电动机的步距角为1.80,细分系数为所设定的数据。

正限位和负限位开关的安装位置由丝杆的导程确定,保证丝杆不被损坏,即当这两个开关的位置确定后,定位模块保证工作台的运动只能在这两个行程开关之间进行。

原位开关用来确定机械坐标原点的位置。

位置控制模块回原点操作,就是使机械原点和电气原点统一。

三、实验步骤(一) 系统通电和准备1.在断电的情况下,按图5.5接线(虚线框外的连线已接好);2.征得老师同意后,合上电源开关;3.利用PC机上的编程软件“FXGP/WIN-C”向PLC输入PLC控制程序(此时,PLC 处于中止运行状态);4.利用PC机上的定位软件“FXVPS-E”向20GM输入定位程序(此时,20GM的状态开关拔向手动位置“MANU”);5.将PLC设置为运行状态,运行PLC,Y20输出1,KA1得电,接触器KM2的主触头闭合,驱动器SH-20403得电;6.将20GM的状态开关拔向自动位置“AUTO”,运行20GM;7.按“复位”按钮,X轴原位,此时的位置为坐标原点,记下该位置A。

(二)基本定位1.设定步进电动机细分系数为8(实验中已按该系数进行了脉冲当量的计算和设定);2.设定相对于A点的目标位置(单位为mm,正值在A点的右边,负值在A点的左边)和运动速度(单位为cm/min),把它们用参数设定的方法分别输入到位置量寄存器D2(实验程序定义)和速度寄存器D4(实验程序定义)中,具体设定方法:主菜单→监控/测试→改变当前值→设定D2、D4的值;3.按“启动”按钮,X轴以设定的速度运动到指定的位置B,观测运动速度,运动结束后,测量A到B之间的距离,与设定位置比较;4.重新设定目标位置和运动速度,重复3;5.复位,设定目标位置为D2=0,工作台在A点不动。

(三)细分1.使细分系数不为8;2.设定位置值和运动速度;3.按“启动”按钮,X轴以设定的速度运动到指定的位置B,观测运动速度,运动结束后,测量A到B之间的距离,与设定位置比较;4.复位,设定目标位置为0,工作台在A点不动。

5.实验结束后,断开电源。

图5.5 实验系统接线图四、注意事项1.A点一定通过回原点得到;2.系统中坐标为相对坐标,因此运动前后的位置值要不同,工作台才有移动;3.回原位后,测量一下A点到左边行程开关之间的距离(负向位置最大值)和A点到右边行程开关的距离(正向位置最大值);4.位置值设定为正时要小于正向位置最大值,位置值设定为负时要小于负向位置最大值。

五、实验用仪器工具PC机1台PLC 1台20GM 1个RS232电缆线1根编程电缆1根断路器(QF1、QF2)2个继电器(KA2)1个接触器(KM2)1个驱动器(SH-20403)1台步进电机(56BYG250E)1台六、实验前的准备1.预习实验指导书,并画出PLC控制程序和20GM定位程序。

2.计算不同细分系数对应的脉冲当量。

七、实验报告要求1.画出PLC梯形图,并写出指令代码;2.写出定位程序;3.计算并分析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4.完成思考题。

八、思考题1.影响步进电机单轴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什么叫前极限、后极限、机械原点、电气原点?3.如果设定速度和位置值不变,问当细分系数变大或变小,但脉冲当量没有做相应调整时,运动速度和运动位置会怎样变化?为什么?4.系统中采用的是相对坐标还是绝对坐标?实验六交流伺服电机单轴定位控制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交流伺服系统的使用方法;2.学习和掌握交流伺服电机单轴定位控制程序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伺服电动机也称为执行电机,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将电信号转换为轴上的转角和速度,以带动控制对象。

伺服电动机分交流和直流两种,本实验中采用是交流伺服。

交流伺服电动机典型控制系统框图如图6.1所示。

图6.1 伺服电动机典型控制系统框图伺服驱动器是专用来对伺服电动机进行控制的电气系统,通过改变输入信号达到改变电动机的速度和转角的控制。

目前伺服驱动器的输入有两种形式:一是模拟量控制式,这种方式的驱动器,通过改变输入电压的大小控制转速或转角;二是数字控制式,这种方式驱动器与步进电动机控制相同,通过脉冲信号实现转角、速度和方向的控制。

由图6.1可知:系统为一个半闭环系统,位置控制单元给出位置理论值,伺服驱动器将理论值和从电动机轴上测得的实际值进行比较,控制电动机运动。

位置定位模块、伺服电动机即驱动器种类很多,本实验中采用的是三菱FX2N系列PLC 的高速输出功能实现脉冲输出和方向控制,伺服电动机和驱动器为松下。

实验系统结构框图如图6.2所示。

图6.2 实验系统示意图工作原理:PLC高速输出端输出脉冲和方向信号,实现对伺服电动机系统的通电控制和定位控制,伺服电动机通过丝杆带动工作台做直线运动。

伺服电动机转动一步机械实际移动的位移量称为脉冲当量,脉冲当量是数控系统中很重要的参数。

伺服系统的脉冲当量的计算公式如下:脉冲当量=丝杆螺距/伺服电动机每转所需脉冲数在实验系统中,丝杆的螺距为5mm,伺服电动机每转所需脉冲数为10000(pls/r)。

正限位和负限位开关的安装位置由丝杆的导程确定,保证丝杆不被损坏,即当这两个开关信号接入到交流伺服控制器的相应的输入端或送到位置控制器时,就可保证工作台的运动只能在这两个行程开关之间进行。

原位开关用来确定机械坐标原点的位置。

位置控制模块回原点操作,就是使机械原点和电气原点统一。

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6.3所示。

图6.3 实验电路原理图脉冲频率 (HZ )总脉冲数 (PLS )Y0或Y1X10工作原理:合上QF1和QF3,PLC 通电、交流伺服系统接通控制电压,PLC 使输出Y21为1,KA2得电,触头使KM3线圈得电,主触头闭合,伺服系统强电接通,然后PLC 使Y4为1,给交流伺服使能,此时,交流伺服完全准备好,可以执行定位控制。

定位脉冲信号由PLC 的Y1发出,方向由Y3控制。

三菱FX2N 系列PLC 只有两个高速输出端Y1和Y0,使用专用脉冲输出指令“DPLSY ”发送脉冲信号,其指令形式为 :前、后限位开关直接接入交流伺服驱动器的专用输入端,进行限位保护。

三、实验步骤1.在断电情况下,按图6.4接线(虚线框外的连线已接好); 2.征得老师同意后,合上电源开关; 3.将面板上“工作方式”旋钮旋至“点动”; 4.输入PLC 程序,然后运行;5.按“启动”按钮,接触器KM3的主触头闭合,伺服电机得电,延时2秒输出Y4 ,使伺服电机准备好;6.将“工作方式”选择开关旋至“手动”位置,按“正向”或“反向”按钮,将Y 轴进行手动调整 ;7.将面板上“工作方式”选择开关旋至“自动”,读取此时指针指向的标尺位置A ; 8.依次给数据寄存器D0输入表6.1中的数据,按住“正向”或“反向”按钮,直到Y 轴移动到位置B 自动停止(正向时运动使工作台远离电动机),测量位置A 到位置B 的距离并记录在表中。

表6.1 实验数据与记录黑色图6.4 实验系统接线图四、实验说明及注意事项1.直流5V、24V电压的极性不能接反,否则要损坏行程开关和交流伺服驱动器;2.前、后极限开关和原位开关有正负极性,一定要将黑色接线柱一端接电源负,而另一端接交流伺服信号端和PLC的输入端。

五、实验用仪器工具PC 机1台PLC 1台RS232电缆线1根断路器(QF1、QF3)2个接触器(KM3)1个继电器(KA2)1个伺服电机(MSMA042A1G)1台驱动器(MSMA043A1A)1台六、实验前的准备预习实验指导书及相关教材。

七、实验报告要求1.画出PLC梯形图,并写出指令代码;2.计算并分析实验结果,根据上述参数计算出脉冲当量理论值,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脉冲当量的实际值,如有误差,分析误差的原因。

八、思考题1.试简述Y轴回原位的动作顺序;2.影响交流伺服电机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如果要Y轴移动60mm,输入脉冲数是多少?4.图6.1所示的交流伺服驱动单轴位置控制系统属于下列的那一种:开环位置控制系统、闭环位置控制系统、半闭环位置控制系统?- 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