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民歌的奇葩 百花歌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大山深处访歌魂

大山深处访歌魂

⼤⼭深处访歌魂⼤⼭深处访歌魂长时期封闭隔绝在寂静的深⼭⽼林⾥,⼈们选择⼭歌⾃娱⾃乐便成必然。

放⽜娃习惯在⼭坡上喊号⼦,采药⼈喜欢在林间唱歌壮胆⼦,男⼥对歌是联络感情的最佳⽅式,即使⼀⼈独处也会哼⼏句情歌解忧散闷,三五⼈相聚做农活还会“对歌”提神,宴席上⼈们常常赛歌劝酒喝得醉眼朦朦。

⼭歌给⼈们带来欢乐,给⼈们带来幸福,在神农架,哪⾥有⼈,哪⾥就有歌声。

⼀实验初级中学的邓志义先⽣,可以称为神农架的“歌王”,他搜集整理的神农架民歌超过3万⾸。

通过多年的⾟勤耕耘,出版了《神农架⼭锣⿎》(与陈⼈麟合著)、《神农架花锣⿎》和《神农架夜锣⿎》。

邓志义最擅长的是唱花⿎歌。

同他在⼀起聊天,只要把话题转移到唱歌上,不知不觉地就会给你唱上⼏⾸。

要我唱歌不费难,不是挑花绣牡丹,挑花还要五⾊线,唱歌只要嘴动弹,不出银⼦不花钱。

出门就是⼀声歌,别⼈笑我穷快活,有⼈劝我多挣钱,有⼈劝我娶⽼婆,⾦钱⽼婆都不爱,⼀⼼要学花⿎歌。

据邓志义讲,过去神农架⼭区坡陡林深沟⾕纵横,交通极为不便,⼈们出⾏常常结伴⾏⾛在⼭间⼩路上,当他们⾛得举步维艰筋疲⼒尽时,就会借情歌解乏。

当男同胞看到路边上的蜂蝶俯⾝花蕊采蜜时,便会笑对⼥伴⼉即兴演唱:⼩⼩蜜蜂尖⼜尖,⼀翅飞到姐⾯前。

轻轻巧巧蛰⼀箭,⼜疼⼜痒⼜新鲜。

这歌好像兴奋剂⼀样,惹得⼥伴⼉抿着嘴笑,其他⼈也哈哈⼀乐,⽴马忘却了跋涉的疲劳。

有⼀天邓志义给我讲了个故事,⾄今令我记忆犹新。

故事发⽣在⽼家所在的⽣产队,队⾥的“会计”和“保管员”是亲弟兄俩,⼀天夜晚,男男⼥⼥⼏⼗⼈在⽣产队的保管室⾥撕包⾕,好⼤⼀堆包⾕坨⼦,队长⾮要⼤家撕完后才能回家,可夜深了,很多⼈打瞌睡⽽提不起精神来。

这时有⼈提议要唱 “花⿎⼦”歌来提神,当时在场的⼈,要数⽣产队会计最有⽔平了,⼤伙⼉都推让着要他先起个头。

他略加思索就带头唱道:“昨与姐⼉同过沟,闲暇⽆事把姐逗,姐说⽆钱休看货,郎要姐⼉等秋后,没得包⾕给黄⾖”。

当会计的弟弟托物于包⾕和黄⾖,把⽭头直指其当保管员的哥哥,挖苦他是怎样利⽤⼩⼩的职权勾引情妇的。

鄂南地区民歌初探

鄂南地区民歌初探

鄂南地区民歌初探
周红波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1)004
【摘要】鄂南地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歌,这是汉民族聚居地区不大多见的.这此民歌内涵很丰富,值得探索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思想内容和地方特色作一些探讨.【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周红波
【作者单位】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7
【相关文献】
1.探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视点——河南周口地区民歌与方言声调关系初探 [J], 李荣华
2.鄂南地区传统竹工艺品及竹制家具的保护与开发初探 [J], 齐铁军
3.鄂南地区观赏芳香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初探 [J], 李名钢
4.康巴地区民歌的合唱改编问题初探 [J], 秦勇明
5.初探连城地区客家民歌进小学课堂的可能性 [J], 罗雪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东北传统音乐地理概貌浅析

鄂东北传统音乐地理概貌浅析

鄂东北传统音乐地理概貌浅析鄂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地处长江流域,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传统音乐形式,如潜江大鼓、武汉关山月、鄂东北大调、恩施芦笙等,这些音乐形式在当地久负盛名,并且被传承至今。

本文将对鄂东北传统音乐的地理概貌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鄂东北地区包括湖北省的武汉市、黄冈市、黄石市等地,以及湖南省的咸宁市、随州市等地。

这里的地理环境多样,既有江南的水乡风光,也有湖北大地的山水风情,这种多样性为鄂东北地区的传统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这里的人们常用大自然的景色、动植物的形态、民间的生活习俗等元素来创作音乐,鄂东北的传统音乐在风格上独树一帜,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鄂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形式之一就是潜江大鼓。

潜江大鼓起源于湖北省潜江市,是一种由手鼓、大鼓、小鼓、镲、锣等多种乐器组成的传统音乐形式。

潜江大鼓早在唐代就已经形成,并在宋明清时期得到发展和传播。

潜江大鼓以其激昂的节奏和豪放的风格而闻名,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宴会娱乐方式。

在潜江大鼓的表演中,音乐家们会以歌唱和击鼓的方式来表现歌词的情感,歌词内容多涉及当地的战争史、农民生活和风土人情等。

潜江大鼓至今仍在潜江地区流传,而且还影响到了周边地区的音乐形式,为当地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鄂东北地区的传统音乐中还有武汉关山月、鄂东北大调等著名的音乐形式。

武汉关山月是湖北省武汉市的一种传统音乐,以其婉转悠扬的音乐风格和古朴清雅的歌词而著称。

关山月的歌词通常描绘自然美景和男女相思的情感,是一种充满诗意和抒情迷人的音乐形式。

而鄂东北大调则是湖北省黄冈市、黄石市等地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以其节奏欢快、活泼明快而著称。

鄂东北大调的演唱方式通常是合唱和旅唱,内容多涉及社会生活、劳动和婚丧嫁娶等方面,是当地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音乐形式都代表了鄂东北地区的传统音乐风貌,展现了当地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鄂东蕲春县大公村民间音乐文化现状考察

鄂东蕲春县大公村民间音乐文化现状考察

鄂东蕲春县大公村民间音乐文化现状考察
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与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富有特色的音乐文化,地方音乐文化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广大的群众基础。

湖北省蕲春县大公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体裁的民间音乐,这些民间音乐内容丰富、体式古朴、声韵严谨、旋律优美。

本论文从民族音乐学、民俗学、社会人类学等方面着手,根据笔者实地考察以及平时所掌握的资料在哭嫁歌、山歌、采茶戏、锣鼓音乐四个体裁内容土进行介绍和分析她们的风格、民俗事项和社会功能等。

通过对大公村民间音乐现状的总体考察,使我们对农村现有的音乐文化有一个有深度的全面的了解。

研究大公村民间音乐现状不仅为了总结她的过去,更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音乐的留存已成为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笔者在论文中分析了传统民间音乐变化的原因,探讨了大公村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传统音乐文化怎样在不失原有优秀因子的基础上创新,如何使传统音乐文化更广泛地被现代人接受,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欣赏课《黄冈文化遗产-鄂东民歌》教案

欣赏课《黄冈文化遗产-鄂东民歌》教案
《茶乡情歌》(情歌)3”41(这是一首描述茶乡的少男少女在采茶时相互对唱的情歌,互相表达情感,体现了英山茶园风情。-英山茶园风情)
《大将王树声》(新民歌)(这是一首新民歌,红色革命歌曲特色明显,歌颂革命时期鄂东的英雄儿女-红安红色特色明显)
■山歌
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一种看法认为,凡是流传于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
■田歌
鄂东山歌还包括田歌。农民们长期在田畈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了排解田间劳动的单调和枯燥,提神醒脑,解乏消愁,就产生了诸如“插秧鼓”和“薅秧歌”之类的田歌。后来又加进了锣鼓,一群人在田里干活,几个人在田岸上敲锣打鼓,形成了一种节奏鲜明,舒畅愉悦的劳动场面。这种场面渐渐演变成农民祈求作物丰收的集体仪式。
欣赏过程和内容
(30分钟)
拓展环节(4分钟)
1、听赏《八月桂花遍地开》 ,看看它是属于哪儿的民歌。
2、条件可以的话学唱鄂东民歌和鄂东民歌的采集。
推荐歌曲《快到红安来玩》《罗田老乡》《白兰花开》《梦里常回大别山》《大别山歌》《红安将军县》等。
小结
(3分钟)
1、让学生总结今天学过的知识内容。
听赏了英山的《茶乡情歌》、罗田的《打板栗》等,了解民歌所表达的情绪和感情!
3、老师再做最后总结。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鄂豫皖地区大别山民歌,这是它的曲调确立的。因为这曲调,安徽的金寨县、湖北的红安县、河南的商城县和新县都曾说这首革命歌曲诞生在自己那里,因为这曲调所借用的原民歌《八段锦》(又称《小小鲤鱼跳龙门》)是流传在整个大别山的民歌调。也正是因为这曲调的地域性。
★鉴赏课

人类学视野下的鄂浠水民歌调查

人类学视野下的鄂浠水民歌调查

人翻 身。 ——《 大别 山区新四军》 盼 八 路 哥 ( )y些 来 呀 , 人 的 日子 实难 挨 喂 -一年 空欢 喜 ( 喂 ) 儿 ,早 无 米 来 晚 无 柴
( ) 呀 。 — — 《 盼八 路 》 十

以 及 《 民解 放换 脑 筋 》 《 郎 当 兵 去 》 《 是 人 、劝 、这 红 四 军 》 《 命 成 功 再 结 婚 》 《 女 放 哨》 民歌 都 、革 、妇 等 成 为 人 民 向统 治 阶 级 进 行 斗 争 的最 方 便 的精 神 武

生活。 三 、 映 社 会 的发 展 反
在 阶级 斗 争 、 命 战 争 中 民歌 都 是 人 民 手 中 的 革
有力武器 。 大 别 山 区 有 一 支新 四 军 , 安 八 团 见 了他 哧 得 保
伤心 .
新 四 军 向 前 进 向 呀 么 向 前 进 !打 土 豪 闹 革 命 穷
曲的 生态 与 自然 环 境 、 济 、 度 文化 、 神 文化 内 涵等 方 面进 行 论 述 。 经 制 精 [ 键 词 ] 水 民歌 ; 裁 ; 神 文化 内 涵 关 浠 体 精
本 文 用 人 类 学 田野 调 查 的 方 法 来 研 究 鄂 浠 水 地 区 的 民 间歌 曲 , 人 类 学 的角 度来 阐 释 这 个 地 区 从 的 民 歌 , 民歌 经 行 归 纳 , 利 于整 个 湖 北 地 区 民 对 以 间音 乐 的 整 理 和 发 展 ,对 原 生 态 民 间 音 乐 进 行 保 护, 为音 乐创 作 工 作 者 提 供 更 多 更好 的素 材 。 人 类 学 是 研 究 人 类 及 其 在 各 种 发 展 程 度 中 的 文 化 的科 学 , 括 人 类 的 躯 体 , 族 的差 异 、 明 、 包 种 文 社 会 构 造 , 及 对 于 环 境 之 心 灵 的反 应 等 问 题 的 研 以 究 。文 化 是 包 含 知 识 、 仰 、 术 、 德 、 律 、 俗 信 艺 道 法 风 以及 其 他 凡 人 类 因 为 社 会 的成 员 而 获 得 的 能 力 及 习 惯 。本 文 从 人 类 学 角度 对鄂 浠 水 地 区 民间 歌 曲的 生 态 与 自然 环 境 、 经济 、 度 文 化 、 神 文 化 内 涵 等 制 精 方 面进 行 分 析 。 鄂 浠 水 民 歌产 生 的 生态 与 自然 环 境 浠 水 位 于鄂 东南 , 山丘 陵 区 , 江 中 游 北 岸 , 低 长 面 积约 1 9 . 方 公 里 。 地 肥 沃 , 候 温 和 , 产 9 91平 土 气 物 丰富 , 向有 “ 东 南 粮 仓 ” 称 。 其 地 势 向东 北 向 西 鄂 之 南 倾 斜 , 河 斜 贯 中部 ; 江 有 巴河 、 溪 等 吞 吐 港 浠 沿 兰 口 , 城 为 鄂 东 地 区 公 路 交 通 主要 枢 纽 , 京 广 铁 县 以 路 为骨 干 的交 通 网点 , 横 交 错 , 通 八 达 , 县 人 纵 四 全 口一 百 多 万 , 辖 l 现 4个 镇 。南 北 朝 刘 宋元 嘉二 十 五 年 ( 4 ) 县 , 今 10 48建 迄 5 0余 年 。它 的 民 族 构 成 中绝 大 多 数 是 汉 族 , 数 民 族 人 数 稀 少 。浠 水 话 属 北 方 少 方 言 鄂 东 楚 语 。浠 水 县 的文 化 遗 址 、 土 的 多 件 文 出 物 、革 命 纪 念 地 和 文 化 造 址 都 能 使 我 们 清 楚 地 看 到 , 动 人 民不 仅 创 造 了 丰 富 的 物 质 文 明 , 且 创 劳 而 造 了具 有 中华 民族 特 点 的 精 神 文 明 。这 份 宝 贵 的文 化 遗产 中最 丰富 多 彩 的 一 部分 是 民歌 。 二 、 歌 中 反 映 人类 学 的 经 济 生 活 民 民歌 是 劳动 人 民 集体 创 作 ,表 达 自己 的 思 想 、 感 情 、 志 和 愿 望 的 一 种 艺 术 形 式 , 反 映 了 人 民 意 它 的生 活 , 人 民生 活 中 最 亲 密 的伴 侣 。 它 产 生 于人 是 民 的 劳 动 和 生 活 , 语 言 情 绪 的补 充 , 语 言 的延 是 是 续 , 动 中 为 统 一 节 奏 , 神 助 力 , 产 生 了号 子 和 劳 提 便 秧 田歌 之 类 的 民歌 , 牛 于 山 上 , 亢 辽 阔 、 犷 的 牧 高 粗 山 歌 也 就 唱 出来 了 , 还有 哭嫁 歌 、 调 、 歌 等 无 不 小 灯 是 劳 动人 民 的生 活 情 绪 的 自然 流 露 。 浠 水 民 歌 中有 大 量 反 映 人 民生 产 劳 动 的 民歌 。 如 《 秧鼓 》 插

鄂东民歌的艺术特点初探

鄂东民歌的艺术特点初探

鄂东民歌的艺术特点初探作者:陈思仪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8期【摘要】鄂东民歌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鄂东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口头创作的诗歌,是他们理想和智慧的结晶。

鄂东民歌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风土人情、婚姻恋爱等.本文就从鄂东民歌的基本体裁、唱腔特点,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对鄂东民歌的艺术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鄂东民歌;唱腔特点;表现手法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68-01鄂东民歌是鄂东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口头创作的诗歌,是他们理想和智慧的结晶,其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风土人情、婚姻恋爱等内容。

随着百姓文化生活的日益繁荣,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遍地开花,这为鄂东民歌的发展也创造了条件。

除了这些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原汁原味的老歌之外,还有许多近期新的作品也很具特色,它在保留了原来风味和唱腔特色的同时又加进了新的元素,让原本的鄂东民歌更具生命力与艺术性。

如2008在黄冈举办的鄂东民歌大赛就涌现出很多深受百姓喜欢的好作品,其中麻城为打造杜鹃旅游文化品牌,特别邀请了著名的作曲家王原平和词作家熊明修创作了《麻城杜鹃花》《麻城杜鹃红》两首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的原创歌曲。

《麻城杜鹃花》在央视《欢乐中国行﹒魅力麻城》大型文艺晚会上首次公开演唱就一鸣惊人。

一、鄂东民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每当传统节日时,鄂东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表演当地的各种节目,如“花挑”“彩龙船”这些极具当地特色的歌舞民谣;还有“老米酒,兜子火,过了皇帝就数我”中提到了东山饮食文化,介绍老米酒的酿造过程和喝酒时的情景,纵情地表达了鄂东人民喜悦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号子对人们的生产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组织、指挥劳动,同时还可以传授知识,鼓舞劳动的热情,解除人们的疲劳。

梨园奇葩 梨园奇葩别样红

梨园奇葩 梨园奇葩别样红

梨园奇葩梨园奇葩别样红《唱脸谱》是鄂教版初中二年级上册音乐教科书中的一首歌曲。

歌曲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戏曲音乐融为一体,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融入旋律之中,惟妙维肖地勾画出了一张张“美佳佳”的脸谱,依字行腔,韵味十足。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因此,笔者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创设多元化的情景与机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全员参与体验。

一、主导引入开课时,教师运用课件播放电视剧《穆桂英挂帅》片段,让学生带着对剧中人物的服装、头饰、脸谱等方面的好奇心进入课堂状态。

随后文字显示“京剧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于北京,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唱腔主要包括西皮和二黄,行当有生、旦、净、丑等”,并同时展示生、旦、净、丑的头像头饰。

学生们都瞪大眼睛,满面疑容,这些给他们带来了空前震撼的视听感受——他们对京剧中五彩斑斓的脸谱产生了好奇心。

于是笔者因势引导:“同学们,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我想知道不同的脸谱代表什么样的人物性格。

”“我好想唱好《唱脸谱》这首歌。

”“我想学演京剧,过把瘾。

”学生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求知的欲望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了。

二、规范歌唱翻开课本《唱脸谱》这页书,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内容丰富,淡化了枯燥的乐理读谱知识,方便了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了解。

学生在歌词中找到了“京剧中五彩斑斓的脸谱代表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

知道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种色彩的。

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典韦;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关羽;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张飞;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巨、坏人,如曹操等,由此,就把握住了每句歌词中蕴含的情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教师要作好典范,教师正确的范唱,可以使学生对新歌的风格、思想感情等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意境美、旋律美、歌词美,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积极性。

鄂西南民歌演唱风格研究——以《龙船调》、《黄四姐》、《花荷包》为例

鄂西南民歌演唱风格研究——以《龙船调》、《黄四姐》、《花荷包》为例

鄂西南民歌演唱风格研究——以《龙船调》、《黄四姐》、《花荷包》为例摘要:鄂西南民歌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船调》、《黄四姐》、《花荷包》是鄂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几首民歌,它们在旋律、节奏、韵律、演唱风格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针对这三首民歌的演唱风格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音乐特色和演唱技巧,并探讨了其在地方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鄂西南民歌;《龙船调》;《黄四姐》;《花荷包》;演唱风格;音乐特色;文化传承。

1. 引言鄂西南民歌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西南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动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这些民歌中,《龙船调》、《黄四姐》、《花荷包》是最具代表性的几首,它们充分体现了鄂西南地区的地域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这些民歌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演唱风格、音乐特色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技巧。

本文主要就《龙船调》、《黄四姐》、《花荷包》这三首民歌的演唱风格进行研究,探讨其音乐表现和文化传承的内涵。

2. 龙船调的演唱风格《龙船调》是鄂西南地区非常著名的一首民歌,它源于龙舟比赛的歌唱。

这首歌曲通过歌颂龙舟运动的精神,表现了鄂西南地区人民的勇气和团结精神。

在演唱方面,《龙船调》的节奏感很强,音高变化频繁,适合快节奏、激情饱满的演唱风格。

演唱时要抓住旋律的主旋律,注意掌握气息,让声音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演唱时要注意发音清晰、抑扬顿挫的表达,增加歌曲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3. 黄四姐的演唱风格《黄四姐》是一首表现女儿离家远嫁的民歌,也是鄂西南地区的一首著名民歌。

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表现了女儿深情追忆家庭和亲人的离情,具有极强的感人力。

在演唱方面,演唱者要根据歌曲的主题和情感,选择适合的演唱风格,如慢板、抒情的方式表现黄四姐内心的感受。

演唱者要注意声音的柔和和低沉,让歌曲的效果更加感人。

山歌调研报告范文

山歌调研报告范文

山歌调研报告范文山歌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经过对山歌的深入调研,我整理出如下报告。

一、研究目的及背景:山歌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在中国各地均有广泛流传和发展。

山歌通过歌唱的方式,传承和宣扬着人们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

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山歌的传承现状,通过分析其特点与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

我们在十个县级市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收集到了500份有效问卷,并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县级市中的山歌传承情况。

三、调研结果:1.山歌传承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1%的受访者知道山歌的存在,37%的人有亲自参与唱山歌的经验。

然而,仅有21%的人能够准确说出山歌的起源和特点,这说明对山歌的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2.传承问题分析(1)青少年参与度低:调研显示,青少年对山歌的了解和参与度低,更喜欢现代音乐和网络娱乐,这会导致山歌传承中断的风险。

(2)老一代传承者减少:由于年龄的增长和逝去,老一代的传承者减少,他们所具有的山歌知识和技能可能会被遗忘。

(3)培训机构不足:目前,培训机构和专业老师的缺乏成为制约山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对策建议:(1)加强山歌教育:通过加强学校的山歌教育,培养青少年对山歌的兴趣和参与度,帮助他们了解山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2)打造山歌培训机构:政府应该投入资金,建设专业的山歌培训机构和团队,吸引更多有志于山歌传承的人才参与。

(3)利用新媒体传播: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推广山歌,吸引更多人参与和关注,提高传播效果。

五、结论:山歌传承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但也有一些可行的对策。

通过加强山歌教育、构建培训机构和利用新媒体等措施,可以推动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为山歌的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领导对本次调研的支持与关心!调研人员: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家乡传统民歌的创作和演唱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民歌的创作和演唱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民歌的创作和演唱调查报告传统民歌作为我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对于保护和传承家乡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家乡传统民歌的创作和演唱情况,我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的调查过程、结果以及对于家乡传统民歌的创作和演唱的一些思考。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家乡传统民歌的创作和演唱现状,以及对于传统民歌的态度和看法。

我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来收集数据。

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了关于民歌的了解程度、喜爱程度以及对于创作和演唱的态度等问题。

实地访谈则是通过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创作者和演唱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心得体会和创作思路。

二、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对于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得出以下几个结果。

首先,大部分受访者对于家乡传统民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在具体曲目和歌词方面的了解程度较低。

这说明了家乡传统民歌在年轻人中的传承和推广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创作和演唱方面需要注重对于传统民歌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年轻人对于民歌的认知和热爱程度。

其次,在问卷调查中,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对于传统民歌有较高的喜爱程度。

他们认为传统民歌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能够使人情感共鸣。

然而,在实地访谈中,一些传统民歌创作者和演唱者却表示,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年轻人审美观念的改变,对于传统民歌的接受度在下降。

因此,传统民歌需要与时俱进,创作一些符合现代审美的新作品,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最后,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中,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在传统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中应该保持原汁原味,不过度使用现代化的元素。

他们认为传统民歌的魅力在于其质朴和纯粹,不需要过多的修饰。

然而,一些受访的创作者和演唱者表示,适当地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如多样化的伴奏或编曲方式,可以更好地吸引现代观众的兴趣。

因此,在创作和演唱传统民歌时需要保持平衡,既要保持传统的特点,又要适应现代的需求。

农耕文化中一枝正在消亡的艺术奇葩——谷城“紫金山歌”的田野调查与思考

农耕文化中一枝正在消亡的艺术奇葩——谷城“紫金山歌”的田野调查与思考

大支流; 北河( 筑水) 发源于房县军店沟。当地民间流传语 “ 想用钱去前河( 即南河 , 通指玛瑙观至 白水峪 带, 从事河道运输等)想吃米到后河( , 即北河 , 通指房县入境至张朝铺一带的北河两岸 , 灌溉便利、 土地 肥沃) 。其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 阳光充足、 气候温和、 雨量适 中、 四季分明、 无霜期长, 适宜农作物 生 长。该县 因盛产水 稻 、 花 , 棉 其它 自然 资源丰 富 , 有“ 素 银谷 城 ” 之称 。 … “ 紫金 山歌 ” 因其 位于谷 城西南 山 区薤 山 山脉 , 保康 、 县接 壤 , 与 房 距离 县城 4 8公 里 的紫 金镇 最 为 普 及 而得名 , 紫金镇 有 2 7个 自然村落 ,625人 口, 图面积 为 3 85平 方公里 。它是 一个 群 山叠 伏多 陡峭 2 9 版 7. 声 喊得 应 , 半天 走不到 ” 山区乡镇 , 鄂 、 通 往 四川 、 巴一 带 古 “ 路 ” 的 是 豫 兴 官 口的 “ 马店 ” 也是 南 北 骡 , 文化传播的汇集点。这里山青水秀、 人杰地灵 , 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化积淀, 紫金山歌” 而“ 更是 因其所赋予 “ 韵之声 ” 闻名 于鄂西北 地 区 , 由于山 区交通 和经济相 对 比较落后 , 流 的机遇 相对 较 少 , 某种 程 楚 而 并 交 在
3 4
李素娥 : 耕文化 中一枝 正在 消亡的 艺术奇 葩 农
风 俗仪 式歌 。地处 薤 山 山脉 的紫金 地 区 目前还 较 完好 的保 存 了 吊丧 “ 闹夜 ” “ 、 转棺 ” 的习 俗 , 闹夜 转 棺 ” “ 的歌 当地人 称之 为“ 歌 ” “ 孝 、 阴歌 ” 紫 金 山歌 ” 。“ 因其 劳动 生 产 山 歌 、 祀 仪式 山歌 与 爱 情 生 活 山歌 、 祭 风 俗 小调 山歌 于地域 相 生相 伴共 存 , 统称 为 “ 被 紫金 山歌 ” 在这 里笔 者 依 据 当地 民众 的 习称 “ 金 山歌 ” ( 紫 予 以陈述 , 变 了传 统音 乐 理论对 民歌划分 的习惯 ) “ 改 。 紫金 山歌 ” 观 地 记 录 了山 民“ 口唱我 心 , 者 歌 客 我 饥

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技巧与创作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技巧与创作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技巧与创作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家乡传统民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与风格。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以了解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技巧与创作方法,旨在推广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了多位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者与创作者进行深入交流。

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他们在演唱和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与方法,以及对于传统民歌的理解与态度。

三、演唱技巧调查结果1. 声音控制:调查结果显示,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者注重声音的控制和表达。

他们通过深呼吸和正确使用气息来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2. 发音准确:演唱者一致认为发音准确是演唱民歌的基本要求,要尽可能将传统民歌的语调特点表现出来。

3. 情感表达:在演唱中注重情感的传递和表达,通过语音的运用、表情和肢体的配合,使歌曲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四、创作方法调查结果1. 借鉴传统:创作者们普遍认为,在创作民歌时需要借鉴家乡传统民歌的风格和元素,例如运用特定的音阶、节奏和旋律。

2. 融入现代:创作者们也强调了在创作中融入现代元素的重要性,以使民歌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听觉需求。

3. 探索创新:一些创作者提倡创新与变革,尝试着将传统民歌与其他音乐元素结合,创造出更具个性和独特性的作品。

五、对传统民歌的理解与态度在调查中,大多数被访者对家乡传统民歌怀有深厚的感情与尊重。

他们认识到传统民歌的独特魅力与文化意义,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艺术遗产。

六、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技巧与创作方法。

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传统民歌的认识,也为后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广家乡传统民歌,让更多人了解、欣赏与参与其中。

(本文总字数:673字)。

论大别山风情民歌的特点及风格

论大别山风情民歌的特点及风格

论大别山风情民歌的特点及风格大别山风情民歌多以山歌、茶歌、灯歌、秧歌、劳动号子为主,同时还流行许多轻松愉快、曲调优美的民间小调。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人民创作了一大批红军歌曲和革命民歌,如《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等。

著名的民歌《歌唱二郎山》原本唱的也是大别山,是从歌唱大别山移植过来的。

大别山风情民歌不仅历史悠久,影响面也甚广,并且在长期的流传、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一、大别山风情民歌的地域特点(一) 大别山民歌是大别山先民在独特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创造的一门艺术大别山风情民歌所表现的艺术内容来自于大别山人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因此,跟大别山地区的生产生活内容紧紧相连。

而表现的艺术手法,也必然受到其生产生活条件的影响和限制。

《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生发于大别山人内心深处的民间音乐,是劳动的创造,是生活的结晶,是情怀的抒发,是感情的宣泄。

情歌是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主要抒发了青年男女由相爱而激发出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

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爱情的各个方面,它包括赞慕、初识、试探、诘问、初恋、相思、热恋、起誓、离别、送郎、思念、苦情、抗争、失恋、逃婚等。

大别山情歌内容健康,感情真挚,构思奇特,曲调优美。

如“我与情哥一个垸,桁条相搭屋相连,别人说我跟哥好,实实在在没沾边。

没吃羊肉惹身膻。

” “一条板凳坐两人,郎把脚儿翘姐身,问声乖姐肯不肯,隔条裤子隔条裙。

好比湖北隔南京。

”情趣韵味无限,艺术表现精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些情歌从各个方面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们的伦理观和对封建礼教的挑战。

情歌中还有一些调情、偷情、嫖情等似乎不合法度的恋爱生活,虽有轻薄之嫌,却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青年男女对旧伦理的反抗。

荆南“花歌”

荆南“花歌”

荆南“花歌”□孙守让一荆南指荆州南部,包括现在湖北省洪湖市、监利县南部和石首市、江陵县东部。

在荆南地区,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样式——“花歌”,歌咏“爱情”的歌曲,是流行于荆南的民间小调。

民间小调一般具有口头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往往是通过口耳相授的方式传播的,不大可能保留纸质文本。

一首歌如何产生,如何流传,流传的范围,流传的时间等往往难以考定。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花歌”大范围流传的下限应该在20世纪60年代。

当时革命歌曲一统天下,“花歌”乃旧时代的靡靡之音,因而它的流传受到极大的遏制,但是私下演唱不断。

经过“文化大革命”,“花歌”基本上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以后,这些民间小调又开始活跃在民间堂会或为普通民众的红白喜事服务的演出中,但是和流行歌曲相比,终究是“小众艺术”。

监利县柘木乡赖晓平先生集数年之力,走村串户,走访民间“花歌”传唱人,抢救即将失传的民间文艺作品,收集了几十首流行于当地的“花歌”,为保留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笔者的家乡位于湖北省洪湖市南部,小时候经常听到已婚的女人们在劳作过程中或劳作之余唱“花歌”,《十月怀胎》《四季相思》等妇女们喜爱的歌曲。

男子则特别喜欢唱《十二月探妹》,一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这首歌的曲调,尽管我当时不清楚他们唱的内容是什么。

这些优美的小调,旋律悠扬流畅,风格细腻柔婉,清雅秀丽,直到现在,我都清晰地记得其中一些歌曲的曲调。

荆南“花歌”主要表现年轻人的爱情。

《绣荷包》写女孩为远去的情郎绣装小物件的荷包,从正月绣到十月,“十月里小阳春,缎子荷包绣完成,绣到情哥出远门”。

通过对绣荷包这种行为的铺陈和描写,表达了女子对情郎的深情厚谊。

在这些歌曲当中,大多是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表现在语言上非常直白,表现了民间女子直率勇敢的性格特点。

如《送情郎》这首歌写男子在晚上来到情人的房间,男女双方情深义重,天亮的时候,两人情意绵绵,依依不舍。

最后女子嘱咐男子:“送郎送到大路口,说声情哥慢些走,五月端阳奴等候,时间长哒怕出丑。

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与创新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与创新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与创新调查报告一、引言家乡的传统民歌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旋律、悠扬的歌词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许多传统民歌一度陷入沉寂。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瑰宝,我们进行了一次家乡传统民歌的演唱与创新调查,旨在了解当代演唱和创新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现状调查1. 参与者我们邀请了来自本地区的20位民歌演唱者和音乐爱好者,他们对家乡的传统民歌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研究。

2.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涵盖了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对传统民歌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传统民歌演唱与创新的看法。

访谈则着重探讨了参与者对传统民歌的情感体验和其对未来的期望。

3. 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对传统民歌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并希望通过演唱与创新来传承和发扬家乡的传统文化。

然而,许多参与者也表达了对传统民歌未来发展的担忧,主要原因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减弱。

三、传统民歌演唱的现状1. 传统演唱方式的保留许多参与者表示,他们尽可能地保留了传统的演唱方式,通过正确的发音和节奏,以最真实的形式传达出民歌的魅力。

他们注重苦练基本功,使得演唱更加专业和传神。

2. 传统乐器的运用参与者普遍认为,传统乐器是民歌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积极使用家乡特色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等,以增加演唱的艺术性和独特性。

3. 场景和服饰的选择为了更好地还原传统文化的魅力,参与者在演唱时选择了传统的场景和服饰。

他们选择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舞台,并穿戴上传统的服饰,使得演唱更加贴近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传统民歌的创新发展1. 融合现代元素一些参与者尝试将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颖且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他们通过添加流行的编曲和节奏,使传统民歌更加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进而推广传统文化。

2. 跨界合作为了拓宽传统民歌的受众群体,参与者积极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展开合作。

地方音乐色彩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体现——以鄂中南民歌为例

地方音乐色彩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体现——以鄂中南民歌为例

2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0点,走进生活中,进而展现出地方音乐的色彩,而演唱者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为体现出地方音乐色彩,也应该注意作品来自于什么地方,它在声腔、音调等细节方面有什么特征,然后应用合适的发声技巧,表现出民族音乐的特色。

比如以荆州江陵田歌《伙计调》为例:“日头落土又转东,拜上老板要收工,伙计们!哎——”其中的伙计是对工友的称呼,如果换做兄弟,工友就有些不伦不类,此外最后的这个“哎”字,声音力量不能用的过多,要有无限延伸的感觉,浓郁的生活气息便展现出来。

(二)应用民族特色的咬字吐音处理,体现地方音乐色彩民族声乐起源于民歌,其精髓也是民歌,而民歌是来源于人民实际的生活情感表达和对事件的记录传递,因此民歌与当地的语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因此想要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展示出地方音乐色彩不仅要在音调语言上进行学习,还要对当地的咬字吐音进行研究,实现准确的发声。

演唱者在进行演唱的时候,要甄选出并充分掌握其中极具特色的几个咬字吐音技巧和方言进行演唱。

鄂中南地区民歌中,是以南风、楚生为底蕴,以汉族民歌为核心,非常的婉转悠扬,从其发展历程来看,鄂中南的民歌是由春秋时期的《楚辞》,经汉代乐府民歌的相和歌、再到南朝乐府的西曲歌到唐宋时期的《竹枝歌》,形成的楚歌体系,在创作的过程中鄂中南民歌大量采用了当地的方言土语,多重章叠句的结构和比兴手法十分普遍。

优秀的民歌声乐作品地域风格都十分明显,尤其是咬字吐音方面与民歌的地方音乐色彩关系及其密切。

一名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唱者在对民歌进行演唱或改变时一定会注意其独特的方言应用和咬字吐音技巧的展示,而地道的民歌也离不开方言的参与和配合。

方言的咬字吐音技巧对于民族声乐演唱的作用在音符和谱面上看不到,但是在实际的演唱效果中体现非常的明显。

比如鄂中南民歌《嗺咚嗺》的演唱中,根据作品的适当把其中的几个关键字用方言演唱,特别体现出这个曲目咬字吐音的方言特色,更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也更生动的诠释除了民歌索要表达出的内涵,将听众直接拉进了情境之中,产生了良好的体验。

从荆楚“歌诗

从荆楚“歌诗

从荆楚“歌诗古人如何唱歌,除了文字资料遗留以外,音声几无可追觅。

我国伟大的音乐学家杨荫浏独辟蹊径,开创性地从《诗经》的歌辞结构中首先破解了古远的音乐曲式之谜,认为:“在《国风》和《雅》两类歌曲中间,我们可以看到十种不同的曲式”,“从《诗经》第一类《国风》的歌辞中间,最容易看出民歌曲调的重复和变化情形。

从第二类《雅》――包括《小雅》和《大雅》――的歌辞中间,也可以看出,在贵族文人的写作后面,有着民间的歌曲为基础;它们的结构形式,大体与民歌相同,是出于民歌的体系。

”吟天,当我们对遗存在湘、鄂古婚俗和古丧俗中的《诗经》唱辞――“歌诗”加以仔细分析时,不仅要惊叹杨先生深刻的学术洞察力及其真知灼见,还可能通过存活的音乐实例进一步丰富其对《诗经》曲式研究的内容,寻求《诗经》曲式研究的可拓展空间。

一、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的《诗经》曲式杨先生在《诗经》的“国风”和“雅”两类歌曲中看到了十种曲式,并发现其中存在着“民歌曲调的重复和变化情形”,是从歌辞结构角度引发并以辞曲同步为原则的。

倘若将杨先生所论及的十种曲式与其所举辞例做相互对照,可以进一步知道杨先生在具体论说中所说的“一个曲调”,其对应的歌辞单位应是重章复沓的一章或者一段。

如《桃夭》,为四言四句一章,全歌共做三次重章复沓,杨先生说它是“一个曲调的重复”,即每章用同“一个曲调”,共重复了三次。

《殷其雷》也有三次重章复沓的歌辞,每章六句:各章的前四句均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尾字换韵,而第五、六句则不做任何改变的重复。

杨先生谓之“一个曲调的后面用副歌”,这“一个曲调”,指的显然是每一章的主体段落――前四句三五四四言体歌辞所配置的旋律,而“副歌”则指每一章之第五、六两句不变的四言体歌辞的旋律。

《丰》、《大明》、《斯干》也有不同内容不同长度的重章复沓的歌辞段落,但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组合、不同的表现方式。

杨先生所说的“各自重复”和“有规则”或“不规则地交互轮流”的“两个曲调”,也是指两个不同结构的歌辞段落各自所应当配置的两个不同的旋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东南民歌的奇葩百花歌的调查报告1985年笔者听说鄂东南的大冶、阳新两地交界处,有人哭嫁时,会哭一百朵花,前去搜集,不曾收到。

1986年3月至2004年5月笔者先后八次共25天,前往阳新县大王镇李清村,住在李振兴家中,采访了民间歌手:李青(女)、李祥明、李祥生、费如意(女)等20余人,调查了阳新和大冶两县市的李清、中庄铺、曹家堍、三角岭、石林书、冯家新屋下、大冶城关等村镇,采访、调查工作意外的顺利,才得以做此报告。

笔者直接从民歌手采录有鼓书艺人演唱的《报百花》、道士演唱的《叹百花》、哭嫁的《哭百花》、斗趣的《百花打屁》等民歌。

这些唱“花”的歌名称、曲调、演唱形式(即民俗事象)等不一致。

但它们的文学内容大致相同,唱的都是“百花”。

故笔者将它们统一称为《百花歌》。

《百花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反映了楚民间文化的遗存,对研究楚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百花歌》的价值,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其实用价值中最明显突出的就是娱乐价值。

“娱乐性是民歌最本质的功能”,农民特别是比较偏僻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不发达,民歌是他们最好的娱乐方式,笔者在搜集《百花歌》的过程中深有感触。

每当采访歌手时,邻近的农民都赶来参加,他们在听了别人的演唱后,自己也不甘落后,马上唱几首,气氛好不热。

譬如:1990年3月19日晚,笔者向李清村鼓书艺人李祥明采访《百花歌》时,鼓一敲,板一打,听众很快就由刚开始的10人到33人,大家都聚集在李振兴的堂屋中,围着煤油灯而坐,年龄最大的80余岁的老太太,最小的有3、4岁的小孩,从晚上8:10开始到12:00结束,自始至终是热闹的氛围。

结束时,大家还舍不得离开。

采访《哭百花》、《叹百花》时,场景还不只是如此,听众都争先恐后地演唱,越唱越热闹,气氛十分活跃,人人喜笑颜开。

当时这里属于两县市交界地带,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交通不便,这类活动是主要的娱乐活动,因而如此吸引人。

经过了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身心在这里可以得到愉悦。

如果说《报百花》、《哭百花》、《叹百花》娱乐的功能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百花打屁》歌其娱乐价值就显而易见了。

如:“大麦开花打的是长沙屁,苦荞开花打的是滚子屁,荞麦开花打的是菱角屁,玉榴开花打的是拖尾屁,石榴开花打的是破皮屁,碗豆开花打的是滚子屁,绿豆开花六角屁,黄豆开花屁又香……”诙谐的语言,特殊的表现手法,由慢渐快的节奏;演唱者:活泼、风趣;听者:笑容满面,笑语喧喧。

《百花歌》既娱乐他人,也娱乐自己。

女歌手李青,经常一个人哼唱《百花歌》,下面就是她一个人唱时的歌头:“六十婆婆一个落脚女,名叫杏元年纪十六正,将要离娘去婆家,哭九十九朵花来表明。

”她的两个姑娘早已出嫁,歌中的“落脚女”杏元,是她为了自娱而假设的,多在烧火做饭、做针线活时所唱。

通过演唱而消除个人的忧愁和疲劳。

因此,《百花歌》可以说是一种最好的娱乐的民间文学样式,既能消愁解闷、使人快乐,劳动之后恢复体力和精神,又能够“寓教于乐”,使人们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诗人的愿望应该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又对生活有帮助”。

民间诗人,民歌手也是这样。

《百花歌》就是很好的例证,它在娱乐中传播了一些花卉常识、生产知识、文史知识、医药知识以及人伦常识,给人们的生活以很大的帮助。

知识性,是《百花歌》的主要特色,也是其实用价值所在。

介绍和传播当地常见的各种植物的花卉常识是《百花歌》的一个共同特点。

粮食、蔬菜的花,树木、水果的花,其他各种花卉等均予以了介绍,例如:叙述粮食蔬菜的花朵有:“大麦开花众不同,一条槽子顶威风”(《叹百花》),“大麦开花一撮穗”(费如意哭《哭百花》),“大麦开花打的是长沙屁”(《百花打屁》)等,对同一农作物的花,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了介绍,还有“辣椒开花尖对尖”、“茄子开花头朝下”、“碗豆开花一根线”等概述了蔬菜开花的知识。

叙述树木水果之花的有:李青演唱的《哭百花》“松树开花长又长,多开丫担毛须黄”、“枫树开花叶杈杈,树大丫多结刺元”、“枇杷开花尖对尖,枇杷树高叶又大”、“苹果开花鲜又鲜,苹果长大圆又圆”等,《报百花》、《叹百花》亦有这方面的内容。

叙述园艺花卉的有“茶花”、“杏花”、“牡丹”、“海棠”“荷花”、“桂花”、“菊花”、“水仙”、“石榴”等。

不论是李青演唱的《哭百花》、费如意演唱的《哭百花》还是《叹百花》、《报百花》都不乏这些花卉。

叙述山上、路边野花的有:“枸杞开花柳叶青,结起果来红又红”、“巴芒开花一把帚,巴芒蔸儿多开杈”、“刺拱开花刺乱乱”等。

介绍和传播生产知识的主要是《叹百花》,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耐旱怕雨又骄傲”、“红花草籽开满花、农人忙着背犁耙”、“兰花草籽开兰花、农夫妇女把田插,稻谷午时来开花,越是淋来越发达”、“桐子开花身生叶、浸种下秧都晓得”(方言读“dāi”);《哭百花》中亦有这方面的知识“秧桃开花紫红色,秧桃长大把秧栽”等。

介绍和传播医药知识的仅仅是《叹百花》,象“枣子开花小而黄,身上肢好营养,枣子开花果实红,一味解凉好药方”、“金银花开香又香,养血止渴好药方”、“半边莲花沟壑生,入药可治人肝炎”、“锯草开花白又香,给人多以肺腑凉”、“蒲公英乃黄色花,苗禾入茶健胃大”等知识,穿插于歌中,对保护当地民众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作用。

反映和传播人伦常识的则要算《哭百花》了,它大约包括三大内容:一是母女情;二是劝喻女儿到婆家如何为人;三是祝福。

“兰草开花翠绿色(方言读“sái”),我跟我儿分离何撒得(方言读“dái”)”、“竹子开花艳儿青,嫩笋出林节节高,我跟我儿莫离开五夜(方言读“yā”)”、“菊花开花美似金,我跟我儿莫离身”、“杏子开花绿艾艾,我儿是我裙边带”等唱出了母女情深,难舍难分的天伦之情;“明豆开花成双对,恭贺我儿到婆家,好好心情对女婿(方言读“sèi”),凉帽取得高挂起,绣鞋捡在踏板上”、“黄豆开花结到脚,恭贺我儿到婆家,结倒公婆缘,细姑小叔要团结”、“蚕豆开花结脚,恭贺我儿到婆家,婶娘伯娘要和睦”、“四季豆儿开花紫红色,恭贺我儿到婆家,敬重公婆记心怀”等等,教育女儿到婆家要好好地做人。

还有“柏树开花柏树深,恭贺我儿到婆家,荣华富贵多子孙”则是祈求“多子多福”的民俗心理的反映。

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哭百花》亦不可避免地保存有消极的东西,如:“包脚絮裤要放下”、“人人不要高笑女,说笑人前莫应声”等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具体反映,象这样的糟粕,我们在研究时要严格区分开来。

传播文史知识的是《报百花》,其演唱的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并且多是一些名著中的内容,限于篇幅。

恕不——举例说明。

《百花歌》寓知识性于娱乐中,而且传播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它可以说是一部流传于民间,指导人们生活的教科书。

地方性特色突出,这是《百花歌》的主要特色之一,还是楚文化遗存的具体表现。

《百花歌》正如古人评价《楚辞》时谈的那样,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地方色彩十分浓厚,综观《百花歌》它们所唱的花的植物,据演唱的大致顺序可分为六类:(1)粮食,(2)蔬菜,(3)水果,(4)园艺花卉,(5)树木,(6)野外花卉。

而这些植物都是当地所常见的,女歌手李青讲:“我所哭的花,都是我们这里有的,好多还是吃得的”,当笔者采访记录到“荆硬(方言读“ēn”)(据音记录)开花泥金红,荆硬长大摘下来”时,问她们荆硬是什么东西,她说是可以吃的,形如石榴,并随口打了一个谜底是:“荆硬”的谜语:“黄土罐,装大麦,不打霜,吃不得”。

正因为是当地常见的花朵、植物,所以李清村的农民一般都可以唱十几朵花的花歌来。

在语言上,全部用的是方言土语。

象:“苞谷”为“玉榴”、“南瓜”为“变瓜”、“树枝”为“丫担”、“中药”为“茶”和常用口头熟语词“奉呈”、“富贵双全”、“鹿鹤同春”、“百种百发”等。

韵脚上,押的是方言音韵,如“十一月桂花香千里,攀龙附凤功名取”,“里”方言读lēi,“取”方言读“cēi”,两字押韵;“扁豆蔓生是结英,籽菜拿来一起吃”,“吃”方言读“qiá”与“荚”jiá押韵,还有“色”读“sái”,“悦”读“yuái”。

“说”读“xuái”等等。

大量地使用方言口语和描写当地常见的植物,这就构成了《百花歌》的民间文学和楚天风味的特色。

使用方言口语既便于表现地方性的题材,又增加其群众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没有虚构的成份,是现实生活的忠实记录。

因此,在记录时,笔者大都是据音记录的,至于各种植物,花卉的学名,还有待于进一步考究。

在艺术上,《百花歌》成功地运用了楚歌独特的表现方法,运用的是楚地流传极广的山歌野唱形式——扬歌。

《百花歌》有头有尾,中间演唱的内容相对稳定,所谓“头”即歌头——序歌。

内容多为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譬如《哭百花》的歌头就有:(1)我回来又笑又是哭,回来是做姑娘的份,我只能叫大姐和细老妹。

娘伯娘要我把百花开明,哪个姑娘的名字把我表花名,让我叫儿来又叫乖,我自己不能乱充大(tāi);(2)“我回来一回又一回,婶娘伯娘你来答对,我还是把百花来开明,哪个名字把我表花名?”这两段歌头均是女歌手李青在演唱《哭百花》时信口唱的,事先未作任何准备,实乃即兴之作,这说明民间歌手有着过人的聪明才智。

“歌头”与正文在内容上可以说没有多大联系,但是它却是传统的“起兴”手法的运用。

女儿乃是母亲心中的花朵,《哭百花》以“花”作比,反复咏叹,铺陈,充分体现了楚歌传统手法“赋、比、兴”的运用。

《百花歌》唱腔高亢,具有音域宽广,高下往返,真假声相结合的特色,个别字在演唱时拖得很长很长,韵味无穷,不论是道士的《叹百花》,还是哭嫁的《哭百花》,歌喉婉转,唱得亲切感人。

催人泪下,悲中有喜,死人——白喜事,哭;女儿出嫁——红喜事,亦要哭,哭得如此之动情,内容之丰富,充分体现了楚人善哭的特点。

甚至地方剧种《楚剧》就是以哭腔为特色,谓之“大悲亚”、“小悲亚”。

《百花歌》中的《报百花》、《叹百花》的全部和《哭百花》的大部分均为七言句式,句式匀称,这不正是春秋后期突破四言式的束缚后,形成的自由而富于变化,多样而匀称统一的楚歌形式之一吗?飘溢着浓厚的楚地风韵。

《百花歌》出现在民间文化中,不是偶然的,如前所述《百花歌》的主要搜集地点和流传地区。

都在大冶市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周围的15公里之内,正属于古矿冶遗址群之中,而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全国最大的红铜生产基地,是青铜时代的一种区域文化。

如今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说话声高,咬字重,几个人凑在一起谈话,象吵架似的,外地人嫌他们说话吵闹,喊人时,最后一个字多为拖腔。

这与《百花歌》唱腔的形成不能说没有联系,这一带的人,几乎人人都能唱出几首类似的民歌,这些或许是《百花歌》的繁衍土壤吧!《百花歌》既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一幅描绘楚风楚俗的风俗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