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赵素芬

在20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亚洲

四小龙的崛起始终是一个迷一般的奇迹,尤其香港这个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土地面积仅有109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经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今天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然而,香港的辉煌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过波折与风险、冲击与失败、机遇与挑战。但终于由战后初期的转口商港跃居为新兴工业经济城市,最后又步入多元化经济。

一、以经营转口贸易为主的贸易转口港

1842年英国依仗船坚炮利强占香港以后,利用香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推行了自由港的贸易政策。自由港政策的主旨是允许各国商品自由进出,免征关税并提出有利香港转口贸易的各种优惠政策。因此,在自由港各项政策的吸引下,世界各国的货物、资金、人才,逐步涌入香港,香港的转口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又带动了与转口贸易配套的航运、港口、仓储、银行、保险、邮电、通讯等行业,1931年,香港出口贸易总值达23.8亿港元。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大批的农民、市民逃往香港,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也流入香港,从而促进了香港各行业的发展,工业在香港也有了一定规模。直至日本投降后,英军重新接管香港,恢复了自由港政策,香港转口贸易再获重大发展。而此时,由于国内内战炮火又起,使得过去不少由香港逃向内地的商人返回香港,更有不少内

地资本家为逃避战乱,带厂、携资、连同技术涌入香港。这时欧美市场也逐步恢复,产品进出口贸易增加,香港的贸易转口额迅速扩大,1947年,香港出口货物总值达27.67亿美元,比战前最高年份1931年高出116%。

1949年,新中国成立,香港迅速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的中转站,英国政府看准香港的经济战略地位,及时采取了积极明智行动,率先承认新中国,推行制定了自由度更高的开放政策。规定,不仅商品可以免税自由进出,市区可以自由居住,资本自由流动,不受任何限制。此外,企业经营坚持信奉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原则,但在管理和税收方面一视同仁。在香港私人办企业,办理注册手续十分简便。总之,通过推行自由港的各项政策,使香港对内贸易额大幅上升,1949年增长66%,1950年增长74%,1951年比1947年增长三倍多,香港的转口贸易结构带动了战后香港经济恢复和发展。

二、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经济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在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对中国实行“贸易禁运”,香港对内地的出口及内地对外出口突然停滞,实践证明,香港以转口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是极其脆弱的结构。面对危机,在苦难中挣扎拼搏过的香港人,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出台经济策略,迅速转入以轻纺工业为龙头的工业化的产业结构。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对华禁运”是促使香港产业结构转变的直接原因,这是其一。其二,香港

自身的经济条件,促使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向工业化道路上迈进。如香港土地资源不足,农业发展没有后劲,金融业发展受到限制;但同时从国内上海等地迁入的有管理经验和技术基础的实业界为香港工业化的起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三,香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产业结构的转变,不失时机地占据了西方国家逐步放弃的轻纺、玩具、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重点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新兴工业部门的“空档”,抓住国际环境提供的千载难逢的良机,采取从纺织、印染业开始,逐步扩展到成衣、金属制品,塑料玩具,化工、电子行业。香港经济逐步走上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

实践证明,香港在50年代至60年代的产业结构的变革,意义十分重要:其一,是制造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至60年代末,香港的制造业已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0%,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其二,是伴随着高速度的工业化带动了房地产、建筑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从1960~1969年,香港平均本地生产总值增幅高达13.6%,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其三,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制造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47.7%。其四,有效地弥补了贸易逆差,维持了收支平衡,香港产品出口占总体出口的比重增加至八成左右。香港逐步成为亚洲地区轻工业制造中心之一。

三、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经济到多元化经济

进入70年代以后,香港许多工业产品的出口金额及数量都居世界之首;相反,西方国家出现经济衰退迹象,市场需求萎缩,香港由此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结构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这是香港在新的挑战面

7

2 实践中课题

前的新的战略性选择。

进入70年代,香港除以纺织成衣为先导的香港制造业外,又迅速成长起一批电子,钟表等新兴工业部门。

80年代以后,经济多元化更趋成熟,金融商业、信息、航运、旅游、房地产等行业继续崛起,尤以对外贸易和金融业发展迅猛,其对外贸易总值跻身于世界八强。香港经济发展进一步国际化。然而这些新兴部门要求大量的资金、技术、产品附加值高,原有劳动密集型的部门由于工资上涨的压力,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削弱。显而易见的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已经不再适应香港经济的发展,新形势要求产业结构必须作适时的调整。随着一些新的工业制造行业如电子工业迅速成长,新的高值高质产品不断出现,必然引出原料多元化,市场多元化,行业多元化的局面。这种局面的打开,必然促进工业多元化的发展与工业多元化战略的制定和推行。而工业多元化的发展,不仅提升了香港工业产品档次,而且有效地避免了欧美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并有效地应付了东南亚有些新兴工业国家的竞争对手,从而加速了香港整体产业结构经济多元化。

香港产业结构的这次转变,主要表现在制造业的绝对发展和相对比重降低、而金融、贸易、通讯、运输等第三产业的绝对和相对比重上升。进入80年代后,香港经济经过了高速发展的十年,但各产业之间的发展速度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从1980年至1990年,制造业由305.49亿元增长到888.25亿元,增长了1.91倍;建造业由85.7亿元增长到307.3亿元,增长了3.86倍;运输、仓储、通讯业由96.45亿元增长到495.04亿元,增长了4.13倍;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由292.92亿元增长到1091.35亿元,增长了2.73倍;

社区社会个人服务业由160.66亿元增

长到824.72亿元,增长了4.13倍。由

此可以看出,各行业之间的发展并不平

衡,制造业和建造业增长较慢,这在事

实上形成了多元产业的轮廓,其中制造

业比重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内部结构的调

整和工业即制造业向大陆迁移。截止

1994年6月底,港商在大陆直接投资项

目12万个,占大陆全部外来投资额的

62.5%,累计达3719亿港元。(香港

《经济导报》1995年第5期)

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趋势对香港经济

发展的影响深远,一是金融、房地产、

旅游、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香

港经济进一步国际化,这对于香港充分

利用世界经济资源来发展自身经济,充

分享受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香港对

内地提供重要的金融和管理服务有重要

意义。二是制造业、金融业、贸易、旅

游、房地产形成了香港的五大支柱产业。

香港负债少,财政储备高,是数以千计

的外国公司继续利用香港作为他们的经

营基地的重要条件。三是第三产业目前

已吸纳了一半以上的就业人口,并且为

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维持了香港的收支平衡,有效地

弥补了有形贸易的逆差。

另外,香港这一次产业变革还证实

了一点,即: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发展为制造业以外的金融、贸易、旅游、

房地产等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城市有相

对突出的主功能和主导功能。城市只有

在综合调整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发挥有

聚集性和专门性的多功能和主功能的作

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的中心地位。

四、香港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

题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与健全

从总体上看,香港产业结构的演进

是顺利、及时的,但是存在着一些突出

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发展路

向不明确,香港产业结构的工业化和多

元化,从趋势上看是上升的,但从转变

的状态和过程看,却是被动的、随机的,

产业发展路向不够明确,导致每次转化

都付出很大的代价。二是产业成长基础

不稳,结构先进程度不够高。一般而言,

经济发展都是以主导产业为基础,产业

成长一般是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服务业顺序演进的。然而,香港产业结

构由于其城市经济的特殊基础与功能服

务型的产业结构现状,使制造业在本地

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自80年代以来急剧下

降,轻型化的结构没有及时向高级化和

重工业演进,制造业不能独立支撑服务

业各业的发展,使服务型产业结构失去

成长的稳固基础。香港经济原有的部分

优势正在弱化。三是产业先进程度不够

高。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最主要标志,

在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

的比重和作用。而香港多年来一直对科

技的开发与应用既缺乏宏观的规划,也

没有实质性的支持。四是香港面临着周

边环境日趋激烈的竞争。实践证明,产

业结构对城市职能具有决定作用,城市

形成和发挥自己的功能,必须通过产业

结构体现出来,即城市的功能寓于城市

的产业之中。香港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

表明,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缺乏一个既

有战略规划,又有发展计划与具体措施

指导的产业政策。另外,在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的发展中,迫切需要政府的投入、

支持和保护、扶助,以有效地克服投资

高、风险大的不利因素。这就需要在未

来产业发展与调整中,有一套明确有效

的政策来规划指导。这种政策要重点保

证瓶颈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

展,使企业向规模化和组织化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

责任编辑 许冬梅

82

实践中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