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隆中对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影视剧片段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隆中对》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期评估教学效果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句式,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隆中对》相关的拓展知识,如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隆中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忠诚、智慧等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6.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了解了三国时期的相关拓展知识,拓宽了知识视野。同时,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1. 掌握了《隆中对》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语法,如:“卧龙”、“凤雏”、“三分天下”等。
2. 理解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战略构想,如:“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通过学习《隆中对》,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首先,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其次,强化历史意识,了解三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再次,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论证方法,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最后,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刘备和诸葛亮的崇高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这些目标的设定,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3 隆中对❶教案➷
第1课时
第2课时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隆中对》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可是课文长,难度大,重点多。
要想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不足之处
当然,这一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概括诸葛亮对策的要点时,表现为语言不够简练,要点不够全面,意识不到对话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老师再认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语。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量弥补这一缺失,力争把每一课都上到最好。
九年级语文上:第23课《隆中对》课件(人教新课标)
重点词语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 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 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 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 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邹城七中
隆中对
陈寿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 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 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 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 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 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本文节选自《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 晋 作者是 陈寿 字 承祚 , 朝安汉人,史学 家, 所著《 三国志 》共 65 卷,记载三国时 期 魏 、蜀 、 的历史。 吴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 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 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 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 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 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 贤若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 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 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 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Hale Waihona Puke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 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 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 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郡 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 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 不可与争锋。
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隆中对课件 新人教版
3.解题(jiě tí)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 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 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 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 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 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 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 策略,是指导(zhǐdǎo)刘备今 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 为刘备的国策。
zhòu
帝室之胄( )
第十页,共30页。
5.一词多义
(1)谓 (2)已 (3)然
谓为信然(xìn说rán)
()
谓先主曰( 对……说)
然志犹未已( 停止)
自董卓(dǒng
(
)
zh通u“ó)已以来”
已历三世( 已经
谓为信然(xìn 这rá样n)
(
)
但是
然志犹未已(
)
第十一页,共30页。
(4)信 (5)用
跨有荆益,建立根据地;和少数民 族搞好关系;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兵分两路,直取(zhí qǔ)中原。
第二十三页,共30页。
刘备
曹操
孙权
第二十四页,共30页。
2.朗读课文,分析(fēnxī)人物形象。
(1)课文描写的主要人物 是诸葛亮,请问 (qǐngwèn)作者对他进行
第二十五页,共30页。源自诸葛亮•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是怎 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tí chū)策略 的?
第十八页,共30页。
曹操
第十九页,共30页。
孙权
(1)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 (dé chū)
①战胜(zhànshèng)袁绍, 谋略出众。
②拥军百万,兵力雄厚。 此诚不可与争锋
第二十页,共30页。
2)从哪几方面分析(fēnxī)孙权?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3《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
1.背诵 第4段。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等有关回目,并与课文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
四、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五、学生齐诵第4段
(1)论曹操:曹操是“兴复汉室”的主要障碍,是刘备的头号敌人,也是诸葛亮出山后直至逝世前坚持讨伐的惟一目标(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权)。对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绍作反衬,突出了曹操的谋略出众,能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次写曹操军事力量的雄厚(“百万之众”);再次写曹操政治地位优越(“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得出结 论:“此诚不可与争锋。”这里所说“不可与争锋”,是指刘备的力量暂时还不能胜过他,因此,不能硬拼,要待机而动,不要误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锋。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二、精讲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一、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略施小技
8. 诸葛亮草船借箭——
用的是疑兵计
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他是我国人民心 目中智慧的化身
课前预习检查
• 给红体字注音。 • 陇亩(lǒng ) 倾颓(tuí ) • 猖蹶(chāngjué ) 存恤( xù ) • 夷越(yí ) 胄(zhòu ) • 殆(dài ) 沔(miǎn ) • 诣(yì )乐(yuè )毅 • 吴会(kuài )民殷( yīn )箪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 爱吟唱《梁父吟》。他身 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 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 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 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 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 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当时 驻扎
器重
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
判断句
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
( dān )度 (duó )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
亲自 田地 喜欢唱
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经常
当时的人 赞许
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
只有
友好
善,谓为信然。
说是确实这样
隆中对 陈寿
亮躬耕陇亩,
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 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 颍川徐庶元直与 亮友善,谓为信 然。
将军岂有意乎?
难道没有意思吗
孙权据有江东,已 历三世,国险而民 附,贤能为之用,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 图也。荆州北据汉、 沔,利尽南海,东 连吴会,西通巴、 蜀,此用武之国, 而其主不能守,此 殆天所以资将军, 将军岂有意乎?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 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 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 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 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 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 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 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 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 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11.“以古为鉴(yǐ gǔ wéi jiàn),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 课文,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 可。
示例:选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 等。
第十八页,共23页。
(二)(2015,武威改编)
昔武王伐纣 迁/ 顽民于洛邑 得无/ 诸君是其苗裔乎? 1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张()shēnz(2h)ā先ng主)。遂诣.亮( 拜访(b)àifǎng)。 (3)盈.握之璧( 满,满满的。) (4)昔武王伐.纣( 讨伐,征讨。 )
第二十页,共23页。
14.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2)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夜明珠不一定出产在黄河(huánɡ hé)里;一手握不下的壁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 昆仑山中。 15.课文第3自然段中,刘备为求贤而 ___________(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 对人才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三要观顾点茅是庐(sān gù máo l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挟称持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xiéchí), ) 控制
(4)将军既帝室之胄.( 后代 )
(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大概 )
(6)不可屈.致.也( 招致、引来 )
(7)汉室倾.颓.( 崩溃、衰败 )
(8)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
第十四页,共2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教案3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隆中对
答话,即诸葛亮为X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目光长远,运筹帷幄,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X备:
忧国忧民,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2,。
本文的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X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
X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X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X不悦、X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2)详略得当
四、学生齐诵第4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段
2、填写本课配套册
个性化教学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参考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三课隆中对一、整体把握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
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
这篇课文虽属节选,但仍可从中看出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历史人物传记,叙事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选材得当、语言精炼。
课文这个特点十分突出。
例如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本来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
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需要贤人来帮助他;“卧龙”一喻和上文的“谓为信然”,说明诸葛亮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则表现了刘备对徐庶的重视和信任。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3《隆中对》教学参考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
《隆中对》一、背景常识。
1.“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
陈寿,西晋史学,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隆中对》历史背景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
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
他想寻找个好助手。
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
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
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
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
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
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
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
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字 孔明,三国时著 名政治家,军事 家,中国历史上 的名相。现在, “诸葛亮”这个 名字已经成为了 智慧的象征。
听读课文,给红色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 )h因ào屏人(
猖蹶( )
屯新野先(
主遂诣亮j(ué ) 倾颓(
陇亩(
)yì
乐毅( lŏn)g
欲信大义(
存恤( ) 颍川( yuè)
璋(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 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代朝臣, 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 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 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背景: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 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 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 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 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 分析。 “对”:对策,回答上级的提问。
x)ù
帝室之胄( 殆( ) 北据汉沔(
) bǐng ) tún ) tuí
) ) shēn
) zhòu
yĭng
dài
zhāng
miǎn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
亲自 田地 喜欢唱
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经常
当时的人 赞许
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
只有
友好
善,谓为信然。
说是确实这样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
经历三代 并列 依附
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被
作为 转折 谋取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kuài,西通巴、蜀,此用
好处
连接
到达
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
用兵的地方 然而
将军岂有意乎?
大概 用来 资助
难道没有取它的意思吗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 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 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 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 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 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 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 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 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通“以
一起 占据
连郡者不可胜数shŭ。”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尽
相比
小 表并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居然 战胜 从 成为
时机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xié天子而
而且 谋划
挟持
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确实 争胜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 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 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 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 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 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 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 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隆中对
陈寿
作者作品简介: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
四川南充)人。陈寿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
《三国志》简介: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 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刘关张三人 来到隆中,说诸葛亮游学去啦,他们只好失望 而归。当年冬天大雪,刘备再访,说诸葛亮访 友去啦,遇到了诸葛均、黄承彦,还是失望而 归。时间过得很快,三人第三次又来到隆中, 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这时 诸葛亮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恭敬地在台 阶下等候。张飞等久了,很生气,放起了火。 孔明醒来,备问起国家大事,诸葛亮见刘备三 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相助刘备共图大业 。
当时 驻扎
器重
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
判断句
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
可
一起
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
接近
委屈招来
应该屈尊
顾之。”
拜访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 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 “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 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 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 去拜访他。”
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
后代
布 广泛的罗致
思贤若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
占据
险要的地方 和好
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
安抚
修理政治
有变,则命一上将将jiàng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 带领
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dān食壶
益州险塞sài,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
险要的地方
凭借
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
来
昏庸懦弱
富裕
国富而不知存恤x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转折 爱惜
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土地上千里,自 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汉高祖凭着这 个地方而成就帝业。益州牧刘璋昏庸懦 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 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 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遇到贤明的君主。
本自然段借徐遮的口称诸葛 亮为“卧龙”,这是从侧面 表现诸葛亮的才干。
由是先主遂诣yì亮,凡三往,乃见。因屏
于是
拜见
总共
才 于是 屏退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溃败 窃取政权 蒙受风尘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
估计
通“伸”伸张 表转折 智谋方法
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因此 失败
停止
谓计将安出?”
认为计策 怎么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 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 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 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 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 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 少,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 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 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 《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 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 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 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 好,说是确实这样。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有什么作用?
说明诸葛亮有远大的抱负,有过人 的才能,为后文隆中对策作铺垫。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