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引言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它涉及观察、描述和解释动物的各种行为模式。
这门学科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世界,而且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物福利以及人类与动物的互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物行为的分类本能行为本能行为是动物天生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不需要通过学习就可以表现出来。
例如,鸟类的筑巢、蜘蛛的织网等。
学习行为与本能行为相对的是学习行为,这类行为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经验获得的。
学习行为包括条件反射、习惯形成和模仿等。
动物行为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动物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
基因决定了动物的一些基本行为模式。
环境因素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同样重要。
食物的可用性、栖息地的条件、气候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动物的行为。
社会因素在群居动物中,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对个体行为有显著影响。
例如,狼群中的等级制度会影响每只狼的行为。
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动物行为通常是对环境的适应。
例如,北极狐的白色皮毛有助于它在雪地中隐蔽,而斑马的条纹可能有助于迷惑捕食者。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记录下各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顺序。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动物进行实验,以确定特定变量对行为的影响。
例如,通过改变食物的位置来研究动物的空间记忆能力。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的行为差异,来探究行为的进化和功能。
动物行为学的应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有助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比如确定迁徙路线和繁殖季节。
动物福利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需求,可以改善动物园和养殖场的动物福利条件。
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行为学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促进更加和谐的共存方式。
结语动物行为学是一个多方面交叉的学科领域,它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动物世界的认识,还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实际的利益。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发现和应用。
动物行为学
这些情况说明:雌性动物没有竞争的必要;相反,它有足够的雄性资 源供其选择。
④ 通常,等级高的雄性动物总是优先 与雌性交配。 如大西洋的一种象海豹,根据斗争的 胜负把它们编成1~10的顺序。经过统 计它们的交配次数,No.1交配次数最 多,以下依次递减。
案例:猕猴和狒狒
猴群内的争吵惹恼了有权势的雄猴时,先是长长地狠狠地盯着闹事的猴 子,若不足以平息风波时,便绷紧头皮,缩紧双耳,瞪大眼睛,这种姿 态是战斗前的准备——实际上是一种威胁的表情。
表情上的威胁仍无济于事,身 居领导地位的猴子便站起来, 全身绷紧,脖子上的毛也竖立 起来,若是狒狒,它会发出咕 咕浓浓的声音,并向前走几步, 用手掌在地上威胁地拍打几下, 然后再向前走几步。最后,若 对方还未屈服,就会追过去, 抓住闹事者,只是把它按倒在 地,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
△ 生活在非洲的一种夜鹰,到繁殖季节,雄鸟两翅膀各长出一根长 60厘米的羽干,斜竖在身体后方,交尾后立即折断……。(夜鹭的饰 羽等)。
★ 通过听觉,“求偶鸣叫” △ 昆虫的鸣叫 :蟋蟀等。 △ 鸟类的鸣叫:布谷鸟等。 △ 雄蚊对雌蚊飞行发出的低频声波特别敏感。 △ 两栖类鸣叫:青蛙等。
⑵占据领域 雄性动物在没有取得领地时很难得到雌性的青睐。
速出现逃避反应; 某些鱼类,当鱼群中某一个体受伤后也能产生警戒的化学物质。
3、繁殖行为 繁殖行为:动物在进行生殖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或活动。包括异性识别、
占据领域、求偶、交配、孵卵、育雏等。 补充: ① 性行为:一切有关实现交配生殖行为都是性行为。
② 性选择和自然选择: 达尔文指出:性选择是个体之间,主要是雄性个体间为取得和异性交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原因的科学领域。
通过观察和实验,动物行为学家试图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探讨动物行为背后的内在机制。
本文将介绍动物行为学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几个典型的动物行为案例。
一、动物行为学概述动物行为学是以动物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领域,它涉及动物在各种语境下的各种行为,包括觅食、求偶、育儿等。
人们饲养和观察动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动物行为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末才得以确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物行为学研究手段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从简单的观察和描述,逐渐演变为结合实验和生理学方法的研究。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动物行为学家通过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中的行为来获取研究数据。
观察法能够提供大量真实直观的行为数据,但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可操作性的限制。
2.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对动物进行人工控制实验来研究其行为。
实验法使得研究者能够在受控条件下观察和测量动物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例如,通过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小白鼠的行为,可以了解其对温度的适应能力。
3. 生理学方法:生理学方法是通过测量和分析动物体内的生理指标,探讨其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比如,通过测量动物的激素水平和行为反应,可以研究动物的求偶行为和繁殖行为之间的联系。
三、典型的动物行为案例1. 迁徙行为:迁徙是一种长途跋涉的行为,许多动物都具有这种行为特征。
迁徙行为涉及到动物对季节变化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候鸟在冬季迁徙到南方寻找更适宜的温暖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2. 社会行为:许多动物都以社会群体的形式生活,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
例如,蚂蚁和蜜蜂具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和合作行为,每个个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整个群体的任务。
动物行为学
2.2行为生理学 行为生理学
• 动物的整个行为都受它体内的生理状况或是 激素的周期变化影响。 激素的周期变化影响。 • 比如一只白冠雀,春夏秋冬四季,其体内一 比如一只白冠雀,春夏秋冬四季, 些变化和体外行为的变化是相对应的, 些变化和体外行为的变化是相对应的,它先 是迁移,然后求偶、筑巢、育雏, 是迁移,然后求偶、筑巢、育雏,然后到秋 天再迁走。在行为上表现了一个周期, 天再迁走。在行为上表现了一个周期,并与 体内的生理周期相吻合, 体内的生理周期相吻合,主要是与体内的生 殖腺发育和激素水平相一致。 殖腺发育和激素水平相一致。所以说每年它 体内的生理周期相应地表现在外部, 体内的生理周期相应地表现在外部,就有一 个行为的一年周期, 个行为的一年周期,这在鸟类表现得尤为突 出。
• 双基因支配行为:蜜蜂有两个品种:( )卫生蜂(巢里 双基因支配行为:蜜蜂有两个品种:(1)卫生蜂( :( 面有死掉的幼虫时,它会把蜂房的腊盖咬开, 面有死掉的幼虫时,它会把蜂房的腊盖咬开,然后把幼虫 叨出去)。( )。(2)非卫生蜂(没有上述行为)。 )。用 表示 叨出去)。( )非卫生蜂(没有上述行为)。用ur表示 卫生蜂, 表示非卫生蜂。 卫生蜂,用 UR表示非卫生蜂。两个品种杂交后,F1代全 表示非卫生蜂 两个品种杂交后, 代全 是非卫生蜂,基因型为UuRr。其雄峰基因分 类: Ur、 是非卫生蜂,基因型为 。其雄峰基因分4类 、 UR、ur、uR。然后回交,F2代既有卫生蜂也有非卫生蜂, 代既有卫生蜂也有非卫生蜂, 、 、 。然后回交, 代既有卫生蜂也有非卫生蜂 还出现了两种新行为的类型, 还出现了两种新行为的类型,就是开盖不叼幼虫行为型和 不会开盖但会叨幼虫型,如果人为把盖打开, 不会开盖但会叨幼虫型,如果人为把盖打开,它会把幼虫 叨走;所以出现了两个新的行为型。该实验证明, 叨走;所以出现了两个新的行为型。该实验证明,卫生蜂 完全的卫生行为由两个基因控制,一个是开盖基因, 完全的卫生行为由两个基因控制,一个是开盖基因,一个 是叼走幼虫基因。只有这两个基因都是隐性时, 是叼走幼虫基因。只有这两个基因都是隐性时,才能表现 出完全的卫生行为,否则就是非卫生行为。 出完全的卫生行为,否则就是非卫生行为。
什么是动物行为学?
什么是动物行为学?【什么是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在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行为的学科。
该学科涉及动物如何与自己的环境互动和如何影响它们的环境。
了解动物行为学对于保护濒危物种、防止人类对野生动物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改善人类与宠物之间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动物行为学的起源动物行为学起源于人们对于野生动物行为的观察,这种观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变得更加系统和科学。
19世纪后期,一些科学家开始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和分类,将其作为生物学、生态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独立开来。
2.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动物行为学可以研究各种动物的行为。
它不仅仅限于野生动物,还包括家禽、家畜和宠物等。
在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中,有三个主要方面:(1) 行为进化:探索行为如何在物种进化过程中产生或改变。
为什么一些物种会选择特定类型的行为,而其他物种则不会。
(2) 行为生态学:探究动物行为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包括食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栖息地的选择以及交配和育儿行为。
(3) 行为生理学:研究行为如何与动物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作用,以及身体生理过程如何影响行为。
3. 为什么需要学习动物行为学学习动物行为学最重要的原因是了解动物行为在物种保存、动物福利和人类行为方面的作用。
在保护野生动物时,知道其行为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和自然栖息地。
同时,了解宠物动物的行为将有助于改善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并减少动物被遗弃或被虐待的数量。
总而言之,学习动物行为学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动物行为,并在保护、照顾和处理动物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
动物行为学
1.动物行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为了完成摄食排遗、体温调节、生存繁殖以及满足个体其他生理需求而以一定的姿势完成的一系列动作。
动物各种形式的运动(跑、游、飞、爬及各种其他的转移位置,动物在进食、求偶、甚至呼吸时的所作所为,以及身体某些部位的细微动作,如竖起耳朵等);无动作行为(鸣叫发声,身体的姿态,个体间的通讯和能够引起其他个体行为发生反应的所有外部可识别的变化,如身体颜色的改变、面部表情的变化和气味的释放等);心理活动。
动物行为是动物所做的有利于眼前自身存活和未来基因存活的任何事情。
动物行为是动物在个体层次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生理状况的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协调作用的结果。
行为是动物的重要表型特征。
生物学意义:借助于行为适应多变的环境,以最有利的方式完成取食、饮水、筑巢、寻找配偶、繁殖后代和逃避敌害等各种生命活动,以便最大限度地确保个体的存活和子代的延续。
行为的四要素:姿势,动作,心理因素,环境(生物,非生物)。
行为是姿势和动作的组合,即各种行为单元的组合;不同环境其组合各异,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为;同一组合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行为功能各异;心理因素影响组合及其表达。
行为分类:因果关系(性行为,对抗行为);功能(觅食,迁徙行为);历史因素或发生学(趋同,趋异行为);获得途径(先天的,学习的)。
动物行为的一般特征:主动性,定向性,可逆性,刚性,弹性,动态过程,动机是引起的行为变化的一类可逆的体内过程。
行为释放机制(刺激过滤机制):生物体内参与一个特定行为释放的各种结构成分(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之总和,以确保动物的某一特定行为型只能被某种适当的刺激所释放。
关键刺激(key stimuli):释放动物某一反应所必需的刺激(信息);可以是单一的信息,也可以是多种成分按一定比例组合起来的复合信息;复杂行为的阶段性:欲求行为(appetitive behavior)阶段,动物寻找和探索目标,一旦找到目标,欲求行为结束;完成行为(consummatorybehavior)阶段, 完成该行为系统的生物学目的。
第十三章 动物行为学
第十三章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定义: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的要求,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动物的个体和群体所做出的有规律、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就是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的特征1、动态的过程例:猎豹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追击羚羊(捕食行为)行为并非都有身体的运动一只看上去完全不动的羚羊,屹立在山颠,这往往表示它是这个区域的主人,这是一种炫耀行为。
一只负鼠遇到敌害时假死,这时表面上静止,而体内新陈代谢加剧,为下一步逃脱在蓄集能力,是一种防御行为2、普遍具适应性意义动物的行为都是在长期进化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
例:#南极的王企鹅用富有脂肪的腹部皮肤将卵盖住,直到孵出幼鸟,它始终翘起足尖走路,绝不让卵落地这种行为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枯叶蝶静止是颜色体形极象一张干枯的落叶,很容易躲过敌害。
3、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1)遗传基础行为具有遗传基础,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行为差异的遗传基础,并利用标准的遗传学方法来确定差异的基因定位。
遗传不仅仅决定行为,也决定行为的发展与改变。
没有遗传基础,也就不会有行为。
(2)生理基础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内分泌系统有关。
#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参与。
外界的刺激被感受器感受,需要神经把信息传入到中枢系统。
通过协调,体内各种组织器官活动才能达到一致,从而控制动物的行为。
#许多行为也受激素的调控,特别是那些变化缓慢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例:性激素可以影响到鸟类的攻击和求偶行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综合作用于行为。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对动物行为的控制多是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同时也受环境因素制约例:鸟类的繁殖行为,不仅受性激素的支配,也受神经系统的控制,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环境信息和行为动机(一)动物行为中的环境1、体外环境:生物和非生物环境2、体内环境:体内各结构和功能状态及心理活动和生理现象(二)环境信息1、概念:体内外环境的变化2、分类:物理性环境信息和化学性环境信息(二)刺激和动物的感觉器官1、刺激①概念:能被该动物感知并引起动物发生反应的环境信息。
动物行为学
火鸡只能通过刍鸡的叫声才表现为抚育行为,对刍鸡的外貌和 活动则不予理睬。即便是一个安装了能发出刍鸡的叫声的小型 发声器的走样模型,也能引起火鸡的抚育行为。如果把雌火鸡 的听觉器官破坏掉,当刍鸡从蛋壳中孵出时,火鸡会把刍鸡杀 死。
雄性刺鱼的侵犯行为主要是由同性个体侧下部的鲜艳颜色诱发 的,而雄性刺鱼的形状,大小和体表特征对于诱发侵犯行为则 很少起作用。
例:单食性或寡食性的寄生动物常常只对从一种或少数几种寄
主身上发出的信息(如气味、特定形态等)发生反应,这样才 能保证它们顺利找到特定的寄主。
②侧抑制,不把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如果一个感觉细
胞因刺激发生了兴奋,当它传递这种兴奋的同时能够减弱,甚 至能够防止相邻的感觉细胞发生兴奋
中枢筛选:对接受到的刺激做出选择性接受
(2)生理基础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感觉器 官、运动器官和激素有关。
#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 参与。
外界的刺激被感受器感受,需要神经把信息传入到中 枢系统。通过协调,体内各种组织器官活动才能达到 一致,从而控制动物的行为。
#许多行为也受激素的调控,特别是那些变化缓 慢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意义在于减少动物对无关刺激做反应的能量 消耗
外围过滤:①对信息无感受能力:动物感受器只
能感觉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一定种类、阈值的刺激。外 围过滤具特异性或专一性。
例:很多夜蛾从蛹中羽化出来后,只能生活很短的时间,通
常不需要再吃食物,对它们来说,唯一的使命是寻找雌蛾交尾。 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唯一刺激就是雌蛾分泌的性信息素,它们的 嗅觉器官已经特化到只对这种单一的刺激起反应的程度。
五、动物行为的类型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
它涉及动物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及其他有关领域,涵盖了描述动物行为,解释其动机,探究动物习得及其适应性,比较不同物种行为差异,以及研究行为的遗传基础。
有自然史研究者、实验室研究者、和自然主义者,都在进行动物行为学研究。
动物行为学是从某种特定角度去研究动物,以及动物们之间通过行为所进行的互动。
这一门学科涉及到的范畴非常广泛,既有实验性的,也有自然史的。
实验性的动物行为学者通常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试图理解动物的行为是如何发展出来的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在当下的。
自然史的动物行为学者则采用观察性方法,观察不同物种间的行为,以便更正确地理解它们的环境中的动态机制。
研究者们常常利用放牧动物的行为作为一个可以进行研究的范例。
它们之间关系密切,被认为决定了种群的大小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活动。
不同物种的外在行为放牧动物也是非常有趣的研究,比如羚羊的调整行为,它们之间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以及其它物种的占有行为,即某些物种会通过占据某类资源,如栖息地,暂时避免其他物种的入侵。
人类也是一个有趣且重要的行为学研究方向。
研究者们可以观察和研究关于社会行为的问题,比如人际交往的态度,群体反应,行为的进化方式以及智能的发展,一些有趣的研究也在探究文化如何影响人类行为。
动物行为学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广泛的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方式研究同一个问题,同时往往也同时考虑了交叉学科的因素。
然而,由于研究者们有不同的视角,因此有时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由此可见,动物行为学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学科,它充满了未解之谜,有待研究者们深入探索。
最后,动物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能帮助我们对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我们自身和其他物种的共性,以及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
这门学科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动物及其环境,同时我们也可以可以从这些研究当中获取一些重要的科学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然界的动态变化,并能有效地应对今天持续不断的环境问题。
什么是动物行为学?它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动物行为学?它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动物行为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社交结构、通讯技巧等,旨在探究动物的生存策略,以及为保护濒危动物提供科学依据。
那么,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影响呢?
一、拓展我们对动物的认识
动物行为学通过观察和研究,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动物的行为模式和习性。
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动物如何繁殖、如何寻找食物、如何防御掠食者等信息。
同时,研究动物行为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并且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与动物共生。
二、为动物保护提供科学支持
动物行为学也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学科。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动物在野外的生存状态,从而提出更有效的保护策略和措施。
例如,通过研究熊猫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需求,可以帮助保护熊猫的生存环境。
三、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动物行为学还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很多模仿动物行为的机器人被广泛应用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同时,动物群体的
社交结构和沟通技巧也可以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组织社会和沟通交流。
四、提高我们的生态意识
动物行为学也是提高我们的生态意识的重要学科,通过观察和研究动
物的生态行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进而更好
地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
五、为人类健康提供借鉴
动物行为学还可以为人类健康提供借鉴。
例如,通过研究一些动物聚
集和流行病的传播方式,可以启示我们更好地应对人类传染病。
总的来说,动物行为学在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探索动物行为背后基本原理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是一门研究动物的行为学、生态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行为遗传学以及社会学的学科,涉及多种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涉及动物的改变和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
在动物行为学中,研究常见的概念有:行为类型、行为规律、行为发生趋势以及行为调节。
行为类型指的是动物的行为表现形式,可以是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行为规律指的是动物行为表现出来的规律性,这种规律包括生理规律、发育规律、季节性规律、空间行为规律以及时间规律等;行为发生趋势指的是动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趋势,这种趋势可以是偏性行为、随机行为或以近似正态分布表现;最后,行为调节指的是动物行为受其他物质、环境条件或其他生物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情况。
而动物行为的形成有多种机制可以解释,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机制就是适应性行为。
适应性行为是动物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发生的行为,它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情况的探索、学习和积累信息来增强其生存能力。
适应性行为模式和反射模式共存,反射模式是一种与环境变化无关的模式,而适应性行为模式则是与环境变化相关的模式。
另外,还有一种机制可以用来解释动物行为,就是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是一门用来研究行为的学科,它在研究动物行为的过程中探索和分析了行为的遗传特征及其遗传转移。
行为遗传学认为,一些动物行为都是由它们遗传的基因引起的,它们在受到环境因素的刺激时才会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动物的行为表现。
最后,另一个重要的动物行为机制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动物在群体中行为的一种反映,涉及的行为特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支持、社会表现感受等,它对动物的行为表现影响很大,因此,动物行为学在研究动物行为时也会结合社会行为这一方面。
总之,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多学科研究及其背后基础原理的学科,它会涉及一些机制和概念,比如行为类型、行为规律、行为发生趋势、行为调节、适应性行为、行为遗传学等,用于解释动物行为的形成过程,社会行为也是动物行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机制和概念,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行为表现,并为动物的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13-动物行为学
• 第一节 动物行为学概述 • 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发生 • 第三节 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动物行为学概述
• 什么是行为和行为学?
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为了自身眼前的存活和(或)基因的延 续(即繁殖),在个体层次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生理状 况的改变所作出的整体性的外部可识别的变化,如宏观的运 动、体色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和气味的释放等。
第三节 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 动物的攻击行为 • 捕食行为和贮食行为 • 动物的防御行为 • 动物的社群行为 1.什么是社群行为 2.社群行为的意义 3.优势等级 ★优势等级系统的形成过程 ★影响竞争实力的因素 ★优势等级系统形成的意义
第三节 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 动物的社群行为 1.什么是社群行为 2.社群行为的意义 3.优势等级 4.昆虫的社会性:马蜂、蜜蜂、蚂蚁、白蚁
*激素影响行为的机制:激活效应和组织效应。
第一节 动物行为学概述
• 什么是行为和行为学? • 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行为的因果关系 2.行为的生理基础 3.行为遗传学和行为进化
★行为的基因决定:有些行为单基因支配,有的是 二基因支配,但更多的动物行为是由多基因支配 的。
★基因影响行为的途径:基因有直接影响行为的, 也有通过影响身体结构或生理来间接影响行为的。
1.行为的因果关系
2.行为的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与行为
*刺激的来源:来自于外界环境或内部环境。机体内部的刺 激有运动觉的和心理性的两种。
*刺激的阈值:在一个具体的反射活动中,它的阈值大小是 不变的;而在复杂的行为中,刺激的阈值是可以变化的, 受环境条件和动物生理状况的影响。一般来说,动物某一 种行为释放之后,会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提高释放行为的阈 值;相反,可能还会发生空放行为。
动物行为学
第二章
动物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1、反射 反射是指动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刺 激所作出的定型的快速反应。在同样的条 件下,同种动物对相同刺激所表现出的反 应型式都是完全相同的。 反射的这种反应不变性是基于反射活 动的严格的解剖学基础,即反射弧。一个 反射弧包括五个环节,即:感受器、传入 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行为动机的概念:行为动机是指动物行为的内存因素,它以
结构特征、生理状态和后天的经验作为基础,在表现某一特
定行为前内部的待机状况。 引起动物行为改变的因素:外因、内因和时间
– 外因:外部刺激,如正在求偶的野鸡,当敌害突然出现时,它们能放
弃求偶逃避敌害。 – 内因:个体发育、病伤、学习等,如血糖浓度和渗透压的改变与动物
可逆性是动机的独有特征,对个体发育, 伤病和学习过程来说,都不是不可逆的 过程。动物在同一时刻只能做一件事, 这就是说,两种行为不能同时发生。但 两种不同的行为动机却常常在体内发生 冲突,并导致动物表现处所谓的折衷行 为。
动机的测定
动机的强度及其变化
动机的测定方法
– 取食量
– 对苦味食物的忍耐限度
区别 趋性和向性不同,向性是指不能移动的生物 的定向或生长反应,或者是其身体某一部分趋近 (正向性)或避开(负向性)某一刺激源的反应。因此, 一般是在讨论植物定向生长的内容时才用向性这 个名词。 趋性也不同于反射,反射不是整个身体的定向运 动,而是身体的某一部分对某一刺激的定型反应。
4. 横定向:可使动物身体与刺激源方位保持 一个固定不变的角度,但不一定涉及动物的运 动。如光罗盘反应:夏天夜飞蛾总是绕灯光旋 转飞行。
完成行为 行为表现于满足欲望方面,把构成这种行为的对 象称诱因或目标。一如饥饿的老鼠在迷宫目标箱中找到食 物并放入口中而吃掉,这种使欲望得到满足的最终行为便 称为作完成行为。
动物行为学
第一章动物行为生物学概论动物的行为学是属于动物行为生态学的一门学科,近20 年来,人们对动物的行为作了大量的研究。
1973年,由于三位科学家作出了突出的成绩,第一次被授予行为生理学诺贝尔奖,标志着这一门学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日益受人关注。
行为学是以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和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动物的行为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呈现出多态、奥妙、神奇等特点,其本身又是遗传上重要的表现型。
动物的行为又是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从动物的行为跃迁到人的行为,又发展为人类的行为管理规范,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的转变。
脱离了动物的行为而偏面强调人的行为,无疑是十分不科学的。
行为生态学是当今生态学研究中最热门的分支学科之一,国际上对其开展的研究发展得十分迅猛。
然而,在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则显得非常薄弱,甚至于还停留在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水平上,对于动物行为的机理,行为的生理特点和所具有的生态学意义则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
第一节动物行为生态学及其生态学意义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如奔跑,飞翔、游泳,或动物的位置转移、觅食、求偶、呼吸以及其它一些细微的身体某一部分动作。
此外,动物的动作还包括一些观察不到的动作,称之为无动作的行为,如注视、思考、体色变化、简单的心理活动和器官的分泌行为,总之,动物的行为是批动物的动作和动作的变化,动物对环境的反应以及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的总称。
一:动物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动物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2)动物的行为具有可逆性。
(3)动物的行为具有定向性,是指动物的行为有其明显的指向和目的,它们行动是为了维持生命和繁衍后代。
两种动物的行为绝不会完全相似,即使是同一动物的同一类型行为也能够区分为许多不同的形式,然而,每一种动物的行为又有各自的范围,因此,对于不同类群的动物,或是亲缘关系较远的动物,在极为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行为类型,就称之为“行为趋同”,而将那些在形态上难以区分、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它们的行为却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加以识别,这种现象称为“行为趋异”。
《动物行为学》课件
增加研究投入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动物行为学研究的投 入,支持相关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领域性和领地性
研究动物如何通过占领和保卫一定的地域或领地来确保繁殖成功,以及领地标记行为、领地争夺等。
捕食行为与反捕食行为
捕食行为
研究动物如何捕获和吞食猎物,包括捕 食者的搜索、追踪、攻击和吞食等行为 。
VS
反捕食行为
研究动物如何避免被捕食,包括隐藏、伪 装、警告和逃避等行为。
领地行为与资源竞争
最初,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主要基于观察和描述,随着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等 学科的发展,动物行为学逐渐引入了实验方法和定量分析,研究手段更加丰富和 精确。如今,动物行为学已经成为了生物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要点一
总结词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模型模 拟法等。
领地行为
研究动物如何通过占领和保卫一定的地域或 领地来确保自身的生存和繁衍,以及领地标 记行为、领地争夺等。
资源竞争
研究动物如何争夺食物、水源、栖息地等资 源,以及如何通过竞争获取优势地位。
群居行为与合作行为
群居行为
研究动物如何在群体中生活,包括群体形成 、群体组织、社会等级和亲缘关系等。
合作行为
Part
04
动物行为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野生动物保护
动物行为学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 过对动物行为的深入研究,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野生动 物的需求和生存威胁,制定出更有效的保护策略。例如 ,通过观察和研究鸟类的迁徙行为,人们能够更好地保 护候鸟的迁徙路线和繁殖地。
动物行为学
3、动性和趋性的区别
A 、无方向运动------动性(趋性的最简单型式) 如:鼠妇,喜好潮湿的环境总是无方向的乱爬,
爬到潮湿地点时就不动了。 B 、有方向运动------趋向刺激来源或离开刺激来 源(真正的趋性)
趋光性 趋热性 趋化性 趋地性
(二)非条件反射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 环境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包括条件反射 和非条件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结构:
了解生活习性、行为规律,探索自然奥秘。 有效防治措施 → 控制动物危害 有益动物利用、珍稀濒危动物保护 探讨某一生物学现象为什么会发生 基础学科:促进仿生学、生理学、遗传学、 进化论、分类学、生态学、人类自身行为的
起源、形成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动物的行为 鸟为什么孵卵?答案将依提问的不同侧重点
长这么帅,我容易嘛?
(2)听觉通讯:听觉器官发达的动物之间的 通讯方式。如回声定位、求偶、报警、召唤、 炫耀等。
喂!喂!喂!我在这呢!
(3)化学通讯:利用化学物质作为信号来传 递信息
得让大家 知道这棵 树是我的! (在自己的 占领区插 上一面旗
帜)
(4)电通讯
深海中的鱼类,依靠产生电场和电场变化来 测定周围物体,有些电信号的功能和聚集信 息素相似。
中枢过滤:外周过滤不够时,需要中枢神经系统才能过 滤掉(嘈杂的大街上两个人谈话)
6、 超常刺激:有时候动物发出的自然信号, 对于信号的传递着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比一 个正常的刺激更能够有效的释放动物某一特 定行为的非常信号叫超常刺激。
“咱们”的宝宝长大了?!
杜鹃(最不负责任的父母)和它的养父母
动物行为学
三、行为学研究法
主要是研究行为功能和行为进化问题,这些问题的 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动物为什么会在特定的社会和 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型。
示例:Niko Tinbergen研究黑头鸥将破蛋壳从巢 中移走的现象。
二、比较心理学研究法
对动物的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特别重视研究动 物的学习过程和行为发育过程,特别强调行为 机理的研究。
示例:B.Turpin1977年研究大鼠早期社会经验 对环境选择的影响
优点:受试动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可控,而且 可以精确获得各种处理对行为影响的资料和结 论。其次,实验可重复,实验人员可以操纵 1~2个参数,以便确认其对动物行为影响,其 他非可控变量的干扰则可以避免。
提出的新概念:广义适合度、进化稳定 对策等
五、动物行为谱
建立一种动物的行为谱是行为学的重要 研究内容之一,行为谱就是一个物种正 常行为的全部名录或记录。只有全面掌 握了动物的正常行为,才能涉及一些有 意义的实验以便研究行为的因果关系。
举例:三刺鱼的求偶和生殖行为谱
第二章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
(3)K.LORENZ (1903-1988) 研究鸭雁 分类及行为,尤其是对印记行为的研究。
二、行为学研究领域和内容
研究领域: 1、生态行为学(ecoethology):主要研究动物
的行为与其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着重研究一个亲缘类群或同一生境内的 各个物种。 重要分支:社会生态学和动物社会学
十年长期观察动物。他曾长期观察昆虫纲膜翅 目泥蜂科的泥蜂(细腰蜂)。
实验法:要想了解行为的因果关系就必须 借助实验手段。有些疑问,如泥蜂封洞与 产卵过程中,如何找到巢穴的问题。再如 雌沙蜂如何知道每个幼虫洞穴内需要多少 食物的问题,单靠观察法无法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
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
又称近日节律。
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显示昼夜节律。
人体生理功能,学习与记忆能力、情绪、工作效率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
昼夜节律与人类的活动关系密切。
生理节律遭扰乱,会导致食欲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事故增多;施用药物时间不同,疗效也不相同;毒物作用时间不同,其毒性表现也不一样;肿瘤细胞对X射线的敏感性也有昼夜差别。
一般来说,人类的生命力以午夜最低。
异相睡眠
人们通常是白天工作、学习,晚上睡眠。
睡眠可分为: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
人们入睡后初期70-120分钟内,属于慢波睡眠。
异相睡眠在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并常常伴随有眼球运动、四肢和脸部肌肉抽动等表现。
异相睡眠持续约5-15分钟,然后又转入慢波睡眠,如此反复转换下去。
在整个睡眠过程中,这种反复转换4-6次。
就整个睡眠时间来说,慢波睡眠占四分之三左右,而异相睡眠占四分之一左右。
人做梦总是在异相睡眠阶段发生的,所以在一夜的睡眠当中,大概要做3-5次梦。
而且回忆梦里内容的,往往是最后一次异相睡眠中做的梦。
亲代抚育(parental care)
双亲对后代的保护和喂养。
在很多动物中,后代发育成长的先决条件是靠双亲创造和提供的。
亲代抚育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直接抚育表现为保卫、喂食、护卵和照看后代,此时亲代和子代是互相接触的。
间接抚育则表现为筑巢、造茧、贮存食物、把卵产在安全和食物丰富的场所等,但亲代和子代不发生接触。
亲代抚育的生物学意义是增加后代的成活机会,保证亲代最大限度地把基因传递给后代。
记忆
记忆就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
记忆从人反复感知一定的客观事物,借以形成较巩固联系的识记过程开始,经过保持过程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联系。
识记和保持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恢复,这就是再认或回忆。
有人把记忆分为三个阶段(或称三种记忆系统):①瞬时记忆阶段②短时记忆阶段,为时不超过1分钟③长时记忆阶段
亲缘选择:指对有亲缘关系的一个家族或家庭中的成员所起的自然
选择作用。
亲缘选择主要是对支配行为的基因起作用,它所增加的有时不是个体的适合度而是个体的广义适合度。
适合度:是衡量一个个体存活和生殖成功机会的一种尺度,适合度越大,个体存活的机会和繁殖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
广义适合度:是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布自身基因(或与自身相同的基因)的能力大小,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身基因传递给后代的个体,则具有最大的广义适度(不一定是通过自身繁殖的形式)。
所谓亲缘选择就是选择广义适合度最大的个体,而不管这个个体的行为是不是对自身的存活和繁殖有利。
----解释各种社会行为进化和利他行为进化进化稳定策略(ESS)的研究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多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
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就可以成为ESS(Ecological Stable Strategies)。
广泛应用于:仪式化战斗问题,求偶场问题,生境选择问题等
ESS解释了一个由许多独立的自私实体所构成的群体(种群)是如何能最终
变成一个稳定的、有组织的实体。
博奕论用于争斗行为的研究
1.一只动物所采取的最好的战斗对策往往取决于种群中其他个体的行为表现。
2.进化过程将导致一个种群产生一个进化稳定策略。
3.利用最适模型可以对争斗行为的投资和收益作出评价,并能计算出什么样
的对策能够获得最大的净收益。
两性冲突和性选择
雌雄性的基本差异在于配子的大小。
雌性个体成为雄性个体相互争夺的资源。
雄性个体可以靠于多个雌性个体交配而增加其生殖成功率;雌性个体则最终
选择一个具有优质基因和占有高质量资源的雄性作配偶。
动物的亲代抚育和婚配制度
(1)资源分布(如产卵地和食物等)和雌性个体的时空分布都能影响动物使自身
达到最大生殖成功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2)物种的生理特征也决定亲代抚育方式和婚配制度。
如体内受精和以乳汁哺
幼的生理特点决定着雌性在亲代抚育中的主导作用;体外受精、保卫领域
和喂养后代的繁重任务决定了雄性必须参与亲代抚育工作。
(3)物种之间的亲代抚育方式上的差异是同婚配制度的差异相关的。
动物的婚配制度大体可分为:
一雄一雌制;一雄多雌制;一雌多雄;混交制
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当雄性个体有能力独占一部分优质资源和多个雌性个体时,会出现一雄多雌。
当一种婚配制度对一性最有利时,对另一性不一定有利,因此两性在婚配制度的选择上可能存在着利益冲突并采取折中的解决
办法。
亲缘选择和广义适合度
Maynard Smith (1964) ---- 群选择和亲缘选择
W. D. Hamilton (1964) ---- 社会行为的遗传理论
亲缘选择:指对有亲缘关系的一个家族或家庭中的成员所起的自然选择作用。
亲缘选择主要是对支配行为的基因起作用,它所增加的有时不是个体的适合度而是个体的广义适合度。
适合度:是衡量一个个体存活和生殖成功机会的一种尺度,适合度越大,个体存活的机会和繁殖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
广义适合度:是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布自身基因(或与自身相同的基因)的能力大小,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身基因传递给后代的个体,则具有最大的广义适
合度(不一定是通过自身繁殖的形式)。
所谓亲缘选择就是选择广义适合度最大的个体,而不管这个个体的行为是不是对自身的存活和繁殖有利。
----解释各种社会行为进化和利他行为进化
自私基因理论
1)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作为遗传物质基本单位的基因。
只有基因才是最稳定的,并能通过复制和以拷贝的形式保持“永恒的”存在,基因之所以能成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就在于它的永恒性2)等位基因存在着你死我活的竞争,即争夺后代染色体上的位点。
只有那些靠牺牲其等位基因而增加自身生存机会的基因才能被自然选择所保留。
动物的行为可以是利他的,但基因决不会利他。
3)从发生在最低水平(即基因水平)上的选择出发,才是解释进化的最好办法。
动物群体生活和群体的最适大小
群体生活给动物带来的利是增加安全性和增加取食机会;弊是加剧个体间的资源竞争和更易吸引捕食者。
最适种群大小受到以下两种限制:
(1)群体中不同的个体受益程度不同,因此它们对最适群体大小的要求不同。
(2)理论上的最适大小的群体常常是不稳定的,因为较小群体中的个体如果能加入到最适群体中,将会增加它的适合度。
昼夜节律:动物的活动和生理机能与地球的昼夜相联系,出现大约每隔24小时重复进行的现象,称为昼夜节律。
根据昼夜活动的特性,可以分为四类:白天活动的,称昼行性,如多数鸟类。
昆虫、一部分哺乳类;黄昏或晨曦活动的,称晨昏性,如夜鹰;黑夜活动的,称夜行性,如猫头鹰;不规则活动的,称无节律性,如多数土壤动物。
群居意义
]有效猎食;有效逃避捕猎者群力合作御敌;警报(信息素、鸣叫、竖尾 — 白色);更多生殖机会;]共同抚育后代;对后天学习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