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下
心理学中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狗实验
![心理学中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狗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76f0513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1f.png)
心理学中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心理学中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心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的狗实验是条件反射理论的经典案例之一。
通过观察和实验,巴甫洛夫揭示了动物行为中的条件反射现象,并为后来的心理学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
本文将介绍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以及其对心理学的贡献。
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主要侧重于对狗的唾液分泌作用的研究。
实验一开始,巴甫洛夫在狗的口腔中放置了一根导管,用于收集唾液。
随后,他开始用一块响铃和食物之间建立联系。
每当响铃响起时,巴甫洛夫就给狗提供食物。
这样,反复多次后,狗在听到响铃的时候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就算没有食物的刺激。
这一实验观察到了一种条件反射的现象,也被称为“巴甫洛夫反射”。
当狗连续多次听到响铃和食物的组合后,响铃逐渐成为一个无条件刺激,而唾液分泌则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狗已经习惯性地将响铃与食物的到来联系在一起,所以一旦听到响铃,就会自动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动物行为中的条件反射现象,将这一现象正式引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这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使得学者们开始关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其次,巴甫洛夫的实验也为之后的条件学习理论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对狗实验的观察,巴甫洛夫认识到,刺激的关联可以通过重复和联想建立。
这一观点与后来的条件学习理论相吻合,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学对于学习和记忆的研究。
此外,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也帮助人们了解了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反应。
他发现,当环境与刺激的联系改变时,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当狗听到响铃的同时并没有得到食物奖励时,响铃逐渐失去了引发唾液分泌的能力。
这说明环境对于条件反射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已经有过百年的历史,但其对心理学的影响仍然深远。
它不仅揭示了条件反射现象的存在,还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索人类行为和学习的规律。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2b429d0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f.png)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服从实验”的著名研究。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在权威压力下的服从倾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介绍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的背景、目的、方法以及结果,并对其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
一、实验背景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纳粹德国的大屠杀事件。
米尔格拉姆对此深感震惊,并产生了对人性的思考。
他想知道,在那种极权统治下,为什么那么多人能够听从命令,并执行残忍的行为。
这促使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人们在权威压力下的服从行为。
二、实验目的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个体在权威压力下是否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判断,听从他人的命令,并执行与自己价值观不符的行为。
通过这个实验,他试图揭示人类的服从倾向以及导致这种倾向的因素,为心理学领域对人类的道德行为以及权威与服从关系的理解提供线索。
三、实验方法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通过招募志愿者参与者进行。
实验设立了“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实验对象被随机分配至“教师”角色。
在实验中,“教师”被要求对“学生”进行记忆测试,每次学生回答错误,教师需要给予电击作为惩罚,电击的电压会逐渐增加。
实际上,学生是实验人员中的一个合作者,并没有真的接受电击。
四、实验结果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结果令人震惊。
在实验中,大约65%的参与者对“学生”给予了最高强度的电击,而且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给予了中等强度的电击。
这显示了人们在被认为有权威的人给出指令时,对于道德判断的放弃和服从的倾向。
五、实验意义与影响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对心理学和其他相关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权威对人类行为的巨大影响力,暴露了人们对权威和社会规范的高度服从性。
实验心理学下重点
![实验心理学下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d33b50890c69ec3d5bb759e.png)
实验心理学(下)复习第一章知觉直接直觉和间接知觉直接知觉:知觉具有直接性质,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间接知觉: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信息刺激做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事先对刺激的真正知觉。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基本验证方案答案(一)1、证明知觉直接性的实验,通常使用婴儿、刚出生的动物,或者某些由于生理生活环境缺陷无法习得某一方面经验的特殊人群作为被试,以期消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研究便是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
2、间接知觉的证据有不可能图形、特殊的三维图形和错觉图。
答案(二)直接知觉实验实验逻辑: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实验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
Gibson的视崖实验被试:3名6个月到14个月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实验仪器:视涯自变量为视涯的深浅一是浅滩(在桌子的一半下是有由白相间的格子图案构成的固体表面)二是深渊(是同样的模式,但和桌子下地面是相平的,玻璃覆盖了整个表面)间接知觉实验逻辑:创造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相互矛盾的情境,来分离只有经验信息参与或只有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时两种不同的知觉。
深度知觉间接论:先天盲人SB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是一个多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个假设--检验的过程;知觉是现实的当前的刺激与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定势、不可能图形、视错觉、主观轮廓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看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1、运动错觉:主要似动现象,即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
2、线条错觉:几何错觉、缪勒·莱尔错觉3、自然错觉:月亮错觉:即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顶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
为什么感觉较远的月亮看起来反而大些呢?——距离,所占角度变化——眼动效应,才是导致月亮大小变化的真正原因。
简单的心理学实验
![简单的心理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f3c5f90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67.png)
简单的心理学实验1. 斯特鲁普效应实验: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文字来测试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会展示一些单词,这些单词的颜色和实际描述的颜色不同。
例如,单词“蓝色”可能以红色呈现。
参与者需要尽快回答描述单词颜色的词汇,而不是阅读文本本身。
2. 镜像自我意识实验:将一面镜子放在参与者前面,然后让他们观察自己的形象。
当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外貌时,研究人员可以询问他们对自己的感受以及周围环境的感受。
3. 潜意识联想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参与者关注显示的黄牛,并提供与黄牛有关的单词。
然后,测试他们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以查看他们与黄牛相关单词的反应强度。
4. 音调实验:播放一首包含高音和低音的音乐。
研究人员可以询问参与者他们认为音乐表达的情绪,并了解高音和低音在情绪讯息中的作用。
5. 社交认知实验:展示一系列面孔,让参与者记住。
随后,将一些新的面孔混合到其中,让他们判断哪些面孔之前出现过。
这样可以测试他们对面部特征和社交情境的记忆和认知。
以下是几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1. 立体图形实验:让被试者观察两幅图形,一幅是立体的,一幅是平面的,然后询问被试者哪幅图形更有深度感。
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选择立体图形,即使两幅图形实际上是相同的。
2. 名字效应实验:让被试者进行一个关于某个主题的闯关游戏,在游戏之前告诉被试者的名字是“聪明的人”或“笨的人”。
结果发现,被告知自己是聪明人的人更容易通过游戏,因为他们的自我期望更高。
3. 语言框架实验:给被试者讲述两个故事,一个描述一个人善良,另一个描述一个人自私。
然后,让被试者回忆被述及的事件。
结果发现,被试者更容易回忆与善良和正面有关的事件,而忽略那些与自私和负面有关的事件。
4. 颜色意义实验:让被试者查看一个单词表,其中包括红色、绿色、蓝色等不同颜色的单词,然后让他们说出颜色而不是读出单词本身。
结果发现,当颜色与单词的意义发生冲突时,被试者通常会犯错,这表明我们的大脑更容易处理文本的意义,而不是它们的图像特征。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79692eb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bb.png)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记忆力的因素”,通过对实验参与者分组分别暴露于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记忆力测试,进而初步探讨不同环境条件对个体记忆力的影响,以及探讨环境因素的变化对记忆力的影响。
一、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2、实验对象本实验共选取6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女各半,年龄在18-25岁之间,且无神经系统疾病、头部外伤等危险因素的影响。
3、实验器材排除外部干扰的同时,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本实验使用双层玻璃制成的隔音窗与耳机、关闭灯光等硬件设备。
4、实验步骤(1)将6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人,分别为A组、B组、C组。
(2)为每组实验对象营造不同的环境条件。
A组实验对象被暴露在无声环境中,不会听到任何声音。
B组实验对象被暴露在高音环境中,将耳机佩戴于耳朵中,同时听到持续高音。
(3)在完成以上步骤后,每组实验对象均进行记忆力测试,测试内容为阅读一段60秒的文字材料,离散复制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共进行3个测试。
5、实验结果(1)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将所有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通过总体的统计分析,发现A组实验对象记忆力表现最好,B组次之,C组表现最差。
二、实验分析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完成了一次探究“影响记忆力的因素”的实验。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发现,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个体记忆力有卓越的影响。
在这一实验中,A组实验对象表现最好,即使在没有声音的环境中,也让实验对象的注意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帮助实验对象集中注意力去更好地记忆。
进一步来讲,高音与低音环境对人的注意力的影响也非常大,降低了记忆力的发挥。
我们在实验进行时,还注意到实验对象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与体验。
实验对象在受到高音或低音环境时,产生了负效应,这与实验结果高度相关,因为在高音或低音环境下,实验对象的注意力与记忆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分散与干扰。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8874d1c5f61fb7360b4c65e6.png)
一、名词解释(4个)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
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
)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
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
(张一中,1998)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
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二节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二节内隐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71cfd70a763231126edb1106.png)
3、测验的纯净性问题 任务分离过于依赖所使用的特定记忆任务, 而传统所认为的记忆任务能够提供对内部加 工过程的纯粹测量是值得怀疑的,加工过程 与测验任务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特别是像词 干补笔和知觉辨认这样的内隐测验,不完全 是对无意识的、自动记忆过程的纯粹测量, 因为这些记忆任务的操作也同样受到意识的 控制;同样,回忆和再认等外显记忆任务也 不是对意识控制加工过程纯粹的测量,这些 任务的操作也受到无意识加工的影响。
(二)间接测验的实验逻辑——任务分离
任务分离逻辑的基本假设是:如果这两类测验的成绩表现出 同样的变化趋势,或者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那么这两类测 验中信息的提取依赖于同样的心理结构;如果两类测验的成 绩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甚至相反的趋势,则说明二 者依赖于不同的心理结构,完成不同的测验任务所需要提取 的信息是不同的,因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也不相同;这样, 用不同的测验任务便可以揭示不同的心理机能。 任务分离(take dissociation)指的就是同一自变量在不同测 验任务中产生不同结果的情形。
1代表控制组 2代表遗忘症病人
物体决定测验中,学习阶段设计一个任务诱 使被试按照物体的全三维结构信息进行编码 (如要求被试指出每一个物体是朝左还是朝 右),或者要求被试按照物体的局部特征进 行编码(如指出每一物体的水平线多还是垂 直线多)。在测验阶段,向被试快速呈现可 能和不可能图形,要求被试决定每个物体在 结构上是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其中一半的 被测物体时事先学习过的,另一半是新的。
任务分离通过控制自变量而比较两种不同的记忆任 务的效应,如果自变量影响被试在一项记忆任务中 的成绩,但不影响另一记忆任务(单一分离),或 者自变量对记忆任务的影响是相反方向的(双向分 离),可以认为两种记忆任务之间具有随机独立性, 即出现了实验性分离。单一分离预示着一种记忆中 介加工存在于一项记忆任务中,而在另一项记忆任 务中不存在的可能性;双向分离则表明存在两个分 立的加工过程,每一个加工过程都唯一地存在于一 项记忆任务中。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1b85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6.png)
游标卡尺(带有两脚规与毫米刻度的尺)式的触觉计,遮眼罩,记录纸。
实验程序
1、主试选定被试的左手背与前臂背面为测量区,前臂分为两区,自手背至肘的三个区域依次为A、B与C区。测量前,盖上蓝印,刺激在印内进行。 2、在实验之前,主试先发出指导语:“注意,当你感觉为两点时报告说“二”,感觉为一点时就说:“一”,如果不能确定是一点或两点时就说“不知道”。主试对第一种回答记为“+”,第二种回答记作“-”,第三种怀疑的回答记作“?”。主试不管被试作何种回答,都要按原定计划将一个系列实验做完。然后再重复这一系列实验,以取得确定的判断。 3、使用游标卡尺时,必须垂直地降落,并使两个尖点同时重力均匀地接触皮肤,接触时不超过两秒钟。主试先进事迹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然后再在被试者的非测验区练习几次。 4、正式实验时采用常定刺激法测定肤觉两点阈。实验序列的长度与起点,可以按照预备测验中的实际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定为从7至15毫米的长度为起点,随后每步变化为一毫米。每种间距可做20次,按随机表排列顺序。 5、让被试每做完100次试验休息5分钟。根据已有实验报导,被试有时会产生一种持久的两点后象(即尽管只有一点),或距离很近的两点刺激,被试也感到有两点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予被试以充分的休息,使他恢复两点的标准。为了验证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主试可以每隔数十次,可插进一次一点刺激,以证实两点后象。 1、进一步选定被试的面颊与前额为测量区,按上述程序进行试验。 2、再选定被试腹部、肩部、大腿等被掩盖处为测量区,进行试验的程序同上。
讨论
1、双眼与单眼在分辨远近深度知觉中有无显著差异,其原因何在? 2、深度知觉阈值的个体差异是否明显? 3、双眼视角差是否有极限值,超过此值时深度知觉是否也会受到影响? 4、研究深度知觉有什么理论与实践意义?
实验心理学II04 记忆
![实验心理学II04 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c29aece8cc17552706220857.png)
精选ppt
29
巴特利特的生平简介
Bartlett (1886.10.20 — 1969.9.30)
1914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学 研究室任教,1922年任主任 ,1931年正式成为剑桥大学 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年创 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 用心理学研究所。1932年被 推为皇家学会会员,1948年 被授予 “勋爵”,是英国实验心 理学家第一人。
Roediger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 与内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 测验所要求的认知程序(或过程)不同而已。这 种观点包括4个基本假设:
¬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知 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
-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要求的提取过程不同,结果,这两 类测验从学习时不同的加工过程获益也就不同;
精选ppt
3
短时记忆的容量
记忆广度(memory span)法 以数字材料为例,向被试朗读或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
,呈现速度为每秒一个数字。呈现一次后,让被试立 刻按原来呈现的顺序把数字写下来。被试所能正确写 下来的最长系列叫做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同一长度的数字系列 连续呈现,每种长度各呈现3个系列。正确再现一个 系列得1/3分,3个系列全部正确再现者得1分。以得1 分的最长系列的长度为基础,在加上从其他长度系列 所得的分数就是所求的记忆广度。
特 点 感觉寄存器
短时存储器
长时存储器
登记信息 注意之前的
要求注意
背诵
信息的保持 信息的形式
容量 信息的丧失
痕迹存在 提取
不可能
继续注意、背诵
复述、组织
输入的刻板 语音的、可能是视觉的、 大部分是意义的、某些听
心理学实验的操作步骤
![心理学实验的操作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3439488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5.png)
心理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心理学实验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
合理的操作步骤是进行心理学实验的关键,它们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设计心理学实验。
第一步:确定研究问题心理学实验的第一步是确定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应该明确、具体,可以是关于人类心理过程的一般性问题,也可以是关于特定行为、认知、情绪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研究问题的确定需要考虑实验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期望。
第二步:制定假设制定假设是心理学实验的关键一步。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猜测或推测,需要明确概括研究目的和预测研究结果。
假设可以是有方向性的(即预测研究结果的方向),也可以是无方向性的(即不预测研究结果的方向)。
制定假设需要结合对现有研究的综述和理论研究。
第三步:确定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心理学实验的核心。
实验设计决定了研究的可控性和内外部效度。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随机对照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因果关系设计等。
在确定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被试的选择、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的使用、实验条件的控制等因素。
实验设计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排除干扰因素,使得结果的解释更为准确。
第四步:确定变量在实验设计中,需要明确研究中涉及的变量。
变量可以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操作或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或测量的变量。
在确定变量时,需要考虑变量的操作性、可测性和重要性。
第五步:制定实验流程制定实验流程是心理学实验的重要一步。
实验流程包括实验的具体步骤和顺序,以及实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
制定实验流程时,需要考虑实验的安排、实验的时间长度、实验中各个阶段的顺序等因素。
实验流程的制定应尽可能简洁明了,确保实验的进行顺利。
第六步:招募被试和实施实验招募被试和实施实验是心理学实验的关键环节。
被试的选择需要符合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同时需要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在实施实验时,需要按照实验流程进行操作,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记录实验数据。
心理学实验设计 ppt课件
![心理学实验设计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13da2faef8941ea76e05ee.png)
目的,那就不要把设计复杂化了)
心理学实验设计
❖ 根据实验自变量的多少区分为:单因素实验设计、 多因素实验设计(课堂只讲两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实验设计中根据自变量水平的多少区分为:双组 设计、多组设计。
❖根据各被试组的类型不同区分为:独立组设计、相关组 设计(包括配对设计、被试内设计);对应对随机化 设计与区组设计。
❖举例:
[被试分配、统计方法]
①高恐惧水平者比低恐惧者更趋于与他人沟通。
②对于缺失同样信息量的汉字,内嵌缺失的汉字比 外围缺失的汉字更易被识别出。
③针对社交障碍者,团体辅导比个别辅导更有效。
❖在此类“呈现两个不同量值或属性”的情景中, 两组均接受实验处理(均为实验组,只是不同的处理)。
心理学实验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
❖ 考察“在相同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对该段时 距估计的影响”
2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1分)。自变量为作业的 任务难度,区分为低难度、中等难度及高难度三 个水平。每组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2分)
❖因变量为时距估计的长短与准确性,分别用被试 对时距的估计值、以及估计值与真实值之差的绝 对值作为其反应指标。(2分)
❖附“被试的分组情况”
心理学实验设计
❖ 考察“语调在6-10岁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认知中的作用”
3 实验材料(略,按实验的真实需要来编制) 4 实验程序(略,按实验的真实需要来安排)
❖如有必要,请说明计分方法(如本题中“正确率”
的计算)
5 数据处理(略,只需按实验目的拟出适宜的统 计方法)
❖ 课外作业:查阅一篇实验报告论文,简要摘录 文中关于研究方法的内容 [ 被试构成、实验设计、 实验材料、实验程序、统计方法 ],并注明出处。 (限700字)
心理学小实验
![心理学小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5f41d7c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6.png)
心理学小实验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两个简单的心理学小实验,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以及其他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差异。
实验一:反育儿对许多人来说,反对育儿可能听起来毫无意义或不道德。
但是,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个实验中的问题时,可以看到其中隐藏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请考虑以下两种情况:情况一:你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受到一个没有孩子的朋友的建议,他认为你应该拥有自己的孩子,并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成为一个优秀的家长。
根据一些研究,这两种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不同的。
许多人可能会更愿意接受情况一中的朋友的建议,而不太愿意接受情况二中的朋友的建议。
这可能是因为对于许多人来说,领养孩子似乎比自己生育孩子更加困难,甚至可能是不道德的。
事实上,这种差异得到了一些有限的科学支持。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政治保守派倾向于更加支持生育而不是领养,而政治自由派则倾向于支持领养而不是生育。
但是,反育儿实验确实展示了个人价值观和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实验二:约束桶实验约束桶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不同剩余时间条件下的任务表现。
参与者必须从一个桶中取出螺丝钉,并将其涂满色彩并放回桶中。
他们必须在不同的时间限制下完成该任务。
另外,参与者分为三组,一组无时间限制,第二组有一个时间限制,第三组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时间限制。
结果发现,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参与者涂满了大量的螺丝钉,但是在有时间限制的条件下,涂满的螺丝钉数量显著降低,并且在最严格的时间限制条件下表现最差。
这项实验告诉我们,时间限制和任务表现之间存在关系,尤其是对于高度压力的任务。
此外,这项实验还揭示了如何在压力条件下更好地管理时间,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结论:这两个简单的实验是心理学中的两个经典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并提醒我们个人价值观和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此外,这些实验为我们设计有针对性的行为和认知训练提供了基础。
心理学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心理学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c56709c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2.png)
心理学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引言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心理学家可以观察和测量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认知和情绪反应。
设计一个有效的心理学实验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原则与步骤,帮助读者掌握设计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技巧。
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原则1. 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在设计心理学实验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和问题需要明确而具体,以便为实验设计提供明确的方向。
2. 确定实验变量实验变量是实验中需要测量或对其进行操作的因素或特征。
在设计心理学实验时,需要明确定义和操作实验变量,并确保实验变量与研究目的和问题相关。
3. 确定实验假设实验假设是对实验变量之间关系的预测或猜测。
在设计心理学实验时,需要明确并提出可验证的实验假设,以便在实验结果中进行验证和分析。
4. 控制实验条件在心理学实验中,为了得到准确和可靠的结果,需要控制实验条件。
这包括控制实验环境、参与者的特征、实验材料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确保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设计心理学实验时,需要选择和使用有效和可靠的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
这些材料和工具应该能够准确地测量所需的实验变量,并保证测量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6. 确定实验设计类型心理学实验可以采用多种实验设计类型,如随机对照实验、配对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等。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类型。
7. 确定实验样本和受试者招募方式在设计心理学实验时,需要确定实验样本和受试者的招募方式。
实验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并且能够满足研究目的和问题的要求。
8. 确定实验过程和步骤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和步骤需要明确和具体。
在设计实验过程时,需要规定实验参与者的任务、实验材料的使用顺序、实验的时间安排等,以确保实验的一致性和可控制性。
心理学实验设计的步骤步骤一: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在设计心理学实验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76ea9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6e.png)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表现,通过对不同实验组的心理学实验进行设计和观察,来分析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二、实验背景。
心理学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计实验,可以更加客观地观察和分析人们的心理活动。
本实验将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条件,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以期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心理学数据。
三、实验内容。
1. 实验一,情绪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激发,观察他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理表现。
实验对象将被分为愉快、悲伤和中性情绪三组,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反应、情绪表达和认知能力,来分析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理变化。
2. 实验二,社会压力。
本实验将对实验对象进行社会压力的实验,通过模拟社会压力情境,观察实验对象在压力下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
实验对象将分为高压力组和低压力组,通过观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激反应和情绪调节能力,来分析社会压力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3. 实验三,注意力分配。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对实验对象进行注意力分配的实验,通过不同的任务和干扰条件,观察实验对象的注意力分配情况和认知表现。
实验对象将分为单任务组和多任务组,通过观察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度、任务完成情况和错误率,来分析不同注意力分配情况下的心理变化。
四、实验方法。
1. 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对象应为成年人,无严重心理疾病和认知障碍,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材料的准备,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情绪激发材料、社会压力情境模拟材料和注意力分配任务材料。
3. 实验流程的设计,根据实验内容,设计详细的实验流程和步骤,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可靠性。
4. 实验数据的收集,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和实验任务完成情况等方式,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整理。
五、实验预期。
通过以上实验设计,我们预期可以获得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学数据,分析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更加客观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5.实验心理学下_第五讲
![5.实验心理学下_第五讲](https://img.taocdn.com/s3/m/c8e01b106edb6f1aff001fd1.png)
结果: 结果:在双眼和单眼 观察条件下,都保持着 观察条件下 都保持着 大小知觉恒常性,双眼 大小知觉恒常性 双眼 观察时甚至出现超估 现象,而用单眼人工瞳 现象 而用单眼人工瞳 孔观察及单眼人工瞳 孔加上减光筒观察时, 孔加上减光筒观察时 由于排除了周围环境 中可供参考的东西, 中可供参考的东西, 知觉大小便趋向于视 角的规律, 角的规律,即恒常性 消失 。
海 神 尼 普 顿
身 到 三 个 隐 藏 的 侧 面 人 像 吗 ? 体 的 紫 罗 兰 : 你 能 在 叶 子 中 间 找
隐 藏 的 拿 破 仑
节约时间的暗示:斯坦福心理学家罗杰 谢泼德创作 谢泼德创作。 节约时间的暗示:斯坦福心理学家罗杰•谢泼德创作。
几 个 孩 ? 小
二、错觉
(4)趋合(或闭合法则)(law of closure)。轮廓闭合的对象比 (4)趋合 或闭合法则)(law closure)。 趋合( 轮廓不全的对象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轮廓不全的对象易被看成一个整体,但我们对自己十分 熟悉的对象,即使轮廓缺少一部分, 熟悉的对象,即使轮廓缺少一部分,仍然将它知觉为一个 整体。例如“Hello”的不完全写法 的不完全写法。 整体。例如“Hello”的不完全写法。
长度与透视
戴氏错觉
3、形状错觉 、
以线条为背景,几何图形在主观上发生变形的现象。 以线条为背景,几何图形在主观上发生变形的现象。
几何错觉量与年龄之间关系的研究 莱博维茨等以波氏错觉为材料 发现早期, 等以波氏错觉为材料, 莱博维茨等以波氏错觉为材料,发现早期,错觉强度随 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大约过18岁以后达到叫稳 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大约过18岁以后达到叫稳 定状态。 定状态。
三、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心理学(二)
![实验心理学(二)](https://img.taocdn.com/s3/m/67f2ad6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d.png)
实验心理学(二)引言概述: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通过设计精确的实验来探索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实验心理学的五个重要领域,包括感知与知觉、学习与记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感知与知觉:1. 对感官刺激的接收:研究人员会通过实验来探索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过程,例如视觉和听觉。
2. 知觉的组织和解释:科学家研究个体是如何通过对感官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来构建对现实的认识。
3. 感知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实验心理学家关注感知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在人类行为和决策中的作用。
学习与记忆:1. 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来研究个体如何通过条件反射学习。
2. 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强化:研究人员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实验来探索动物和人类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
3. 记忆过程: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记忆的过程,如编码、存储和检索,来揭示记忆的工作原理。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1. 个体差异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个体差异对人格和行为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科学家研究人类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情境和他人的行为。
3. 亲社会行为:实验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在互助、合作和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心理机制。
发展心理学: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来探索儿童在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认知发展。
2. 社会性发展:实验心理学关注儿童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研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3. 青少年身份发展:科学家通过实验来研究青少年时期的认知、情感和身份发展。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1. 心理干预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来评估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在帮助个体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情绪和情感调节:研究人员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节情绪和情感,以维持心理健康和提高幸福感。
心理学著名实验
![心理学著名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8491d57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7.png)
心理学著名实验
1.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齐姆巴多领导,以模拟监狱为背景,研究人们在权力、群体压力等情境下的行为。
结果显示,参与者在短时间内就表现出了惊人的行为变化,甚至出现了身心问题。
2. 朗格维特饥饿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布拉姆·朗格维特领导,研究饥饿对人类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结果显示,长期饥饿会导致情绪不稳定、认知能力下降等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威胁极大。
3. 那不勒斯婴儿实验:由意大利心理学家雷内·斯皮策领导,研究婴儿对母爱的需求和依赖。
结果显示,缺乏母爱的婴儿会出现严重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对婴儿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4. 米尔格拉姆听从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领导,研究人类对权威的盲从和听从。
结果显示,被试者在被要求执行不道德行为时,往往会盲目听从权威,忽略自己的道德判断。
5. 海滩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索洛蒙·阿什领导,研究人类对社会压力和群体影响的反应。
结果显示,被试者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出现与自己判断不符的行为和决策。
6. 钥匙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领导,研究人类对自由和限制的反应。
结果显示,被试者在被限制行动自由时,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反抗等行为,对心理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7. 虚假的药物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比克领导,研究人类对虚假信息的反应。
结果显示,被试者在相信自己服用了有效药物
后,往往会出现对疾病和症状的改善,说明心理和信念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什么是实验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36933bd76a20029bc642d52.png)
什么是实验心理学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案例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不过实验心理学往往不包括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实验。
近年来,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表明,它与专门研究某一方面的心理学,如学习心理学等略有不同,它更多地是研究心理学的一种方法学。
19世纪以前,心理学的问题多半是在哲学领域内讨论的,所用的是思辨和经验概括的方法。
当时流传着一种信念,认为实验的方法对研究心理现象是不适用的。
文艺复兴以后,在欧洲出现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潮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孕育着19世纪末叶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前者如由洛克开创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哈特利的联想主义和拉美特利等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等;后者如生理学上关于神经传导的研究、脑功能定位的争论和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的建立,生物学上的进化论,化学中的原子论,以及大学里各种实验室的设立等。
虽然1834年韦伯作了关于两点阈和重量差别阈限的测定,1860年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提出了心理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心理物理法,1875年詹姆斯在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为演示用的心理学实验室,但由于冯特对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作了组织和提倡的工作,所以人们仍把1879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实验室,作为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并把冯特称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
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心理学要寻求的是如何把意识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元素。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的心理实验就是在控制条件下用内省法,凭直接经验把意识内容分析成心理元素。
他们主张一个人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充当被试。
被试所要描述的是由刺激引起的意识状态而不是刺激本身,否则就是犯了“刺激错误”。
zhlzw.com中华勵志网他们认为一切感觉都具有下列基本特性:品质、强度、广延性、持续性和清晰性。
为了保证经验清晰和报告准确,必须进行实验,因为实验不仅是在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是可以重复的。
实验心理学课件PDF
![实验心理学课件PDF](https://img.taocdn.com/s3/m/9ed640b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5.png)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 展机制,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同时,它还致力于探索心理现象与生理、环境等 因素的相互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01
实验设计:实验心理学通过设 计各种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常用的实验设计包括随机对照 实验、双盲实验、交叉设计等 。这些设计有助于控制实验条 件,减少误差,提高研究的内
选择反应时
呈现两种或多种刺激,要求被试根 据不同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并 测量反应时间。
辨别反应时
呈现两种或多种相似的刺激,要求 被试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异,并测量 反应时间。
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任务
在噪音背景下呈现信号,要求被 试判断信号是否存在,并测量被
试的判断标准和反应偏向。
感受性测量
通过改变信号的强度或噪音的水 平,测量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感
发展历程
实验心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随着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实验方法逐渐被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20世纪初 ,行为主义学派兴起,推动了实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此后,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学派的出现不断丰富 和完善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和行为表 现。它关注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变化,以及这些反应和变化与生 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观察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仪器收集数据的 过程,是实验的基础。
实验心理学强调实验方法的重要性,但观 察也是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实验和观察 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
变量与控制
自变量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心理物理学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阈限,又称感觉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法的核心概念。
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2.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1)极限法的特点。
极限法认为人对阈限一下一无所知,但是阈下知觉的存在表明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此其已被淘汰,或采取其变式阶梯法。
误差方面,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2)绝对阈限的测定实验过程: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寻找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当被试回答说不清时即?时,意义与之前的判断相反。
阈限计算:转折处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阈限,绝对阈限就是系列所有阈限的平均值。
(3)差别阈限的测定实验过程: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即刺激是固定的,其强度大小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又称变异刺激,即刺激的强度按由小而大或由大而小顺序排列。
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照递增或递减系列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应发生转折。
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三类反应,当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时记录“+”;当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记录“=”;当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时记录“-”;表示怀疑可记作“?”。
阈限计算: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取平均上下限的不肯定间距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是主观相等点,理论上应与标准刺激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称为常误。
2.恒定刺激法(正误法)刺激通常都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选定几个固定刺激与最小变化法实施上无大差异,不同在于阈限值的计算上恒定刺激法的特点①所使用的刺激恒定不变,适合不能逐渐调整的刺激②刺激随即呈现,机会均等,因此能避免学习误差和期望误差③统计时此种方法要求出引起反应的总体次数,而不是某种平均值④实验前要预备实验选定的刺激范围并准备好刺激呈现的随即顺序表3.平均差误法(均误法、调整法)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1)平均差误法的特点①需要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能更好地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②只能对可以连续变化的刺激进行测量(2)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测定Ⅰ绝对阈限。
平均差误法求绝对阈限时,只要设想标准刺激的强度为零来调节比较刺激,使比较刺激的大小变化到刚刚觉察不到或觉察到,然后平均比较刺激每次的值即可。
Ⅱ差别阈限。
实验过程: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
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有两种:①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②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这里的主观相等点等于各个比较刺激的平均值(3)误差的控制。
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刺激的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大于或小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剂的次数也应各占一半。
刺激的呈现应当最好采用拉丁方设计平衡各种误差。
3.韦伯定律△φ/φ=C△φ差别阈限大小φ刺激的强度水平 C韦伯分数4.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ψ=Klgφψ心理感觉的量值 K固定的系数φ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5.史蒂文森定律(幂定律)S=bI a S感觉量 b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 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2)数值估计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例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10,然后让被试者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不同强度比较刺激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的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6.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1.信号和噪音。
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主试呈现的刺激,有时只呈现”噪音”刺激(N);有时信号刺激和噪音刺激同时呈现(SN)。
让被试对信号刺激做出反应,被试每次都要判断所接受到的:(1)仅仅是噪音背景;(2)在噪音背景上叠加了信号。
在这两种情况下,分别可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加噪音(SN)分布(即信号分布)和噪音(N)分布。
7.信号&噪音信号——刺激噪音——信号所伴随的背景8.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1.辨别力指标d’—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度量2.判断标准—反应偏向的度量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对于已经形成分布印象的信号,如果我们将击中率作为虚报率的函数,当决策过程标准由保守向大胆方向移动时,我们将得到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在一条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中(简称ROC曲线),不同的点代表不同赏罚值激励出的不同判定标准,而每个点的斜率就是β,判别力指数d':即观察者的敏感性,也是信号和噪音分布之间的距离,对应感觉过程,ROC曲线与对角线间的最大距离d' = (MSN -MN)/σN= ZSN-ZN(M是信号分布的平均数)①似然比β判断标准β:做出决策的分界线,人根据最优原则主管划定的标准,对应决策过程,ROC曲线上点的切线斜率β = OSN /ON(O是正态表中的纵坐标值)②报告标准C判断标准Cx:表示判断标准的另一种方法,其实际表示判断标准截点处的刺激的物理强度,也就是感觉阈限CX = IS– (IS-IN)/ d' × ZS信号检测论的应用(1)有无法当主试呈现刺激之后,让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给与口头报告。
(2)评价法也较多重决策法,呈现刺激的方式同有无法一样,要求被试根据自信度给出更细腻划分的有无的等级评价,得出的评价将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连续体。
(3)迫选法被试进行判断之前,信号和噪音都呈现数次,让被试再对它们进行判断。
一般多用二项迫选法,即呈现一次噪音一次信号。
第六章注意1.过滤器理论(早、中、晚)1.单通道模型—早期选择模型(双耳分听实验)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注意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2.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追随耳实验)重视中枢系统的二次选择3.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注意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2.资源限制理论—卡内曼提出。
把注意看作心理资源,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3.特征整合理论—特雷斯曼提出。
其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①前注意加工阶段(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同时加工)②特征整合阶段(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是系列加工)4.任务定义注意:定义:因为注意的概念是以任务定义的,如果被试正确的执行了任务那么不论正确执行任务需要哪种内部机制,被试都被认为注意了某一刺激而非其他刺激,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和刺激维度的反应。
常用于关心注意的结果而非注意本身的实验中。
关键问题;避免任务定义注意与注意机制的混淆,避免维度任务定义注意于维度值任务定义注意的混淆,4.注意的研究方法1.提示范式2.搜索范式3.过滤范式4.双任务范式5.电生理学研究方法,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5.事件相关电位(电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应用于注意分散任务的研究,不随意注意的研究,有关早期选择理论的研究。
6.警戒(加工定向注意)是持续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第七章知觉1.直接知觉&间接知觉的研究历史1.直接知觉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最具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
①其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不过格式塔心理学并未明确指出完形是属于经验上的完形还是刺激本身的完形,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并不能算是纯粹的直接知觉论。
②吉布森指出完形应是刺激的完形,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觉的刺激物说。
视崖实验2.间接知觉论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
①19世纪中叶,赫尔姆霍茨提出了知觉经验论。
②一个多世纪后,布鲁纳发展了这一知觉经验论,被称为假设检验说。
2.不可能图形。
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3.知觉恒常性1.大小2.颜色3.形状——从不同角度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在视网膜上的影像不同,但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
4.暗适应&明适应&视敏度。
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一分钟就能适应。
视敏度—只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闪光融合频率:时间上的视敏度,物理上闪烁的光在主观上引起的感觉介于闪烁与稳定之间时的频率融合后产生的感觉连续光的亮度等于正相和负相的亮度诚意所占比例后相加。
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①相的强度——光线越强,融合越困难②相的差异——相越接近,融合越容易③刺激面积——刺激面积小,容易融合④网膜部位——眼睛周缘部位比中心区域更容易察觉闪烁5.临界闪烁频率(CFF)。
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
视错觉:①运动错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刺激物本身没有活动,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②线条错觉(如缪勒—莱尔错觉原理)③自然错觉(如月亮错觉)6.视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原则)1.接近法则视野中,空间位置相近的信息容易合成一组,构成轮廓。
接近用于空间视觉,时间和听觉等方面。
2.相似法则在形状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以及在亮度和色彩方面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