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青少年犯罪范文.doc
青少年法律案例报道范文(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近日,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被告人小张,男,17岁,初中毕业。
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持刀将对方刺伤,致对方重伤。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下面是对此案的详细报道和分析。
二、案件经过2019年10月,被告人小张与同学小王因琐事发生纠纷。
双方争执中,小张持刀将小王刺伤,致小王重伤。
事发后,小张逃离现场。
警方接到报警后,迅速展开侦查。
经过调查,警方于次日将小张抓获归案。
三、案件审理此案由某市人民法院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小张进行了审理,并依法作出了判决。
四、案件分析1.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小张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离异,缺乏关爱。
这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不足。
小张初中毕业后,未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导致其文化素质较低,缺乏法治观念。
(3)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小张结识了一群不良青年,受到他们的负面影响,逐渐走上犯罪道路。
2.案件启示(1)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强化学校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预防青少年犯罪。
(3)净化社会风气。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判决结果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法院依法对小张作出了有期徒刑十年的判决。
六、结语此案的发生,警示我们青少年犯罪问题不容忽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我们应从多方面入手,共同关注青少年成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要依法严惩,以警示他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2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学秩序。
本案例选取一起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件,通过法律视角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法律教育的重视。
二、案情简介2019年3月,某中学发生一起校园欺凌事件。
关于少年法律犯罪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案例以某市未成年人甲为例,剖析少年法律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后果,旨在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背景某市未成年人甲,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甲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均为工人。
甲自小聪明伶俐,但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甲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在校园里,甲经常受到同学欺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三、案例经过1. 犯罪动机甲在沉迷网络游戏的过程中,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
他们常常谈论如何通过犯罪获取利益,甲逐渐被这些言论所影响,萌生了犯罪念头。
2. 犯罪过程(1)盗窃:甲在校园内盗窃同学财物,用于购买网络游戏道具和装备。
(2)勒索:甲以暴力威胁同学,勒索钱财。
(3)抢劫:甲与不良少年结伙,在街头抢劫行人。
3. 犯罪后果(1)法律后果:甲因盗窃、勒索、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2)家庭后果:甲的父母得知儿子犯罪后,痛心疾首,家庭陷入困境。
(3)学校后果:甲所在的学校对甲进行了严肃处理,将其开除。
四、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甲的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导致甲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2)学校教育不足:甲所在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甲的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网络游戏的普及、不良信息的传播等因素对甲产生了不良影响。
2. 犯罪特点(1)低龄化:甲仅为15岁,属于未成年人犯罪。
(2)团伙化:甲与不良少年结伙犯罪,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3)多样化:甲涉及的犯罪类型包括盗窃、勒索、抢劫等,作案手段多样。
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2. 学校教育(1)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例心得(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审理。
通过审理此案,我对青少年犯罪的法律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此案的心得体会。
二、案件概述本案被告人刘某,男,16岁,初中文化。
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持刀将同学刺伤,造成重伤二级。
案发后,刘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三、案例分析1. 青少年犯罪的法律特征(1)主体特征:本案被告人刘某系未成年人,符合我国刑法对青少年犯罪主体的规定。
(2)客体特征:本案侵犯了被害人的生命权,触犯了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3)主观特征:刘某持刀伤人的行为,表明其具有故意伤害的犯罪故意。
(4)客观特征:刘某持刀将同学刺伤,造成重伤,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2. 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本案中,刘某因故意伤害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2)民事责任: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刘某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
(3)行政责任:刘某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3. 青少年犯罪的法律教育(1)加强法治教育:通过法治教育,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制观念。
(2)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3)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责任: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心得体会1.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严重性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治安的重要隐患。
青少年犯罪不仅给被害人及其家庭带来痛苦,也对社会稳定和和谐产生负面影响。
2. 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应对(1)完善立法: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打击青少年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2)加强执法:依法严厉打击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3)预防为主: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少年触犯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为了更好地了解少年触犯法律案例,本文将以一起少年故意伤害案为例,深入剖析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及预防措施。
二、案例概述(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5月,某市某中学初二学生李某,因与同班同学王某发生口角,心生怨恨。
在一次课间休息时,李某趁王某不备,拿起一把水果刀向王某刺去。
王某躲闪不及,左肺破裂,经抢救无效死亡。
李某作案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案件审理过程1. 起诉阶段李某被某市人民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提起公诉。
2. 审理阶段某市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
在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充分听取了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审查了案件事实、证据,并依法对李某进行了讯问。
3. 判决阶段某市人民法院认为,李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鉴于李某系未成年人,且有自首情节,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五年。
三、案例分析(一)犯罪心理分析1. 情绪冲动:李某在作案前,因与王某发生口角,心生怨恨,情绪冲动,难以控制。
2. 缺乏法制观念:李某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缺乏法制观念,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触犯法律。
3. 缺乏同理心:李某在作案过程中,对王某的生命安全漠不关心,缺乏同理心。
(二)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李某的家庭教育较为缺失,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他的关爱和教育。
2.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李某的不良行为。
3. 社会环境因素:李某生活在社会风气较为复杂的环境中,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培养孩子的法制观念。
2.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青少年触犯法律的案件(3篇)
第1篇一、引子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本文将以一起真实的青少年触犯法律案件为例,揭示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原因,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
二、案件回顾2019年7月,某市发生一起青少年团伙盗窃案。
犯罪嫌疑人小张(化名),17岁,初中辍学,沉迷网络游戏。
为了筹集游戏装备,他伙同另外两名未成年人,实施了多起盗窃行为。
案件发生后,公安机关迅速展开侦查。
经过深入调查,警方发现,这起盗窃案并非偶然。
原来,小张自幼父母离异,缺乏关爱,性格孤僻,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在游戏中,他结识了一群同样境遇的青少年,彼此之间产生了共鸣。
在团伙头目的带领下,他们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案件分析1. 家庭因素:小张的父母离异,导致他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在面对诱惑时,无法正确判断是非,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因素:小张初中辍学,学校教育对其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足。
同时,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心理。
3. 社会因素:网络游戏的普及,使青少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他们价值观扭曲,道德观念模糊。
4. 法律意识淡薄:小张等犯罪嫌疑人法律意识淡薄,对犯罪行为认识不足,认为盗窃行为无关紧要。
四、案件启示1. 家庭关爱: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足够的关爱,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2. 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 社会引导:社会各界要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法律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预防犯罪。
五、结语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关注青少年成长,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第2篇在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这不仅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法律案例青年(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3月,某市某区发生一起盗窃案,被盗物品价值人民币5万元。
警方通过侦查,锁定了嫌疑人李某,李某为一名青年,20岁,无业。
经过调查,李某曾因盗窃被警方处理过一次,此次涉嫌盗窃,性质恶劣。
二、案件经过2019年3月20日凌晨,李某进入某市某小区,企图盗窃一户人家的财物。
在翻墙进入该户人家时,李某被户主发现。
户主大声呼喊,李某慌忙逃离现场,但被警方当场抓获。
经调查,李某曾于2018年因盗窃被警方处理过一次。
此次盗窃,李某再次选择了盗窃,企图通过盗窃获取非法利益。
在审讯过程中,李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三、案件处理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案中,李某涉嫌盗窃价值人民币5万元的财物,属于数额较大的盗窃行为。
同时,李某曾因盗窃被警方处理过一次,属于多次盗窃。
根据以上规定,李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李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表示悔过,并愿意赔偿被盗财物的损失。
法院考虑到李某的悔罪表现,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决李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李某作为一名青年,却因盗窃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以下是对本案的几点分析:1. 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频发,涉及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多种犯罪。
这反映出我国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法律意识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2.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学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青少年法律案例打架斗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打架斗殴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校园安全和青少年身心健康。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校园打架斗殴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后果,并探讨如何预防和解决此类问题。
二、案例描述2019年5月,某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打架斗殴事件。
事件起因是两名学生因琐事发生口角,随后引发双方同学参与,形成了一场激烈的斗殴。
在斗殴过程中,双方使用木棍、椅子等工具进行攻击,导致多名学生受伤。
事发后,学校立即报警,警方介入调查。
三、事件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青少年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不足,导致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2.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低下。
3. 同伴影响: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不良行为往往在同伴间相互模仿、传播。
4. 自我约束能力差:部分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冲动,缺乏理智判断。
四、事件过程及后果1. 事件过程:在口角发生时,双方情绪激动,言语攻击升级,随后引发双方同学参与,形成了一场激烈的斗殴。
2. 事件后果:在斗殴过程中,多名学生受伤,其中一人重伤,学校、家长及警方高度重视。
经过调查,警方对参与斗殴的青少年进行了处罚,学校对涉事学生进行了处分。
五、案例启示及对策1. 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 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
3. 社会关注:社会各界要关注青少年成长,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杜绝不良风气的影响。
4. 预防措施: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良行为。
六、总结青少年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身心伤害,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李某,男,17岁,初中文化程度。
2019年5月,李某因家庭矛盾与父母产生争执,离家出走。
在流浪过程中,李某为了解决生活所需,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2019年6月15日,李某在夜间潜入某商场,盗走现金人民币5000元。
案发后,李某被商场保安抓获,并由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二、案件处理过程1. 侦查阶段: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展开侦查工作。
通过调取商场监控录像、走访周边群众等方式,迅速锁定了嫌疑人李某。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李某对其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2. 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对李某的犯罪事实进行了审查,认为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3. 审判阶段:人民法院依法开庭审理了此案。
在审理过程中,李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表示悔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法院认为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案件判决结果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李某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鉴于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具有自首情节,认罪态度良好,悔罪表现明显,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决李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四、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本案中的李某属于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2.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规定:本案中,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是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具体体现。
3. 犯罪预防与教育:本案的发生,提醒我们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健康成长关乎国家长远发展。
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成因、法律责任以及预防措施。
二、案例介绍(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5月,某市一名16岁的高中生小张(化名)因涉嫌抢劫被公安机关逮捕。
据调查,小张曾因家庭矛盾与父母发生争执,导致其对家庭产生怨恨。
为进一步报复父母,小张伙同同年级的王某(化名)策划抢劫。
2019年4月某晚,小张、王某两人持刀闯入一居民家中,抢走现金3000元。
案发后,两人逃离现场。
公安机关根据群众举报,迅速将两人抓获。
(二)案件处理结果1. 法院审理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小张、王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鉴于两人系未成年人,且犯罪情节较轻,依法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处小张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
2. 社会影响该案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对青少年犯罪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力度,切实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案例分析(一)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小张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他的关爱和教育。
这导致他在心理上产生了怨恨,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因素学校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使得部分青少年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网络、影视等传播媒介中存在大量不良信息。
部分青少年在接触这些信息后,容易受到负面影响,走上犯罪道路。
(二)法律责任分析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小张、王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应承担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小张、王某在抢劫过程中,给被害人造成了财产损失。
初中生触犯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在我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触犯法律,走上犯罪的道路。
本文将以一起初中生触犯法律的案例为切入点,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讨如何预防和教育青少年,以期让法治之光照亮他们的前行路。
一、案例背景2019年,某市一所初中发生了一起盗窃案。
犯罪嫌疑人小王(化名),一名15岁的初中生,因家庭贫困,渴望拥有一部智能手机。
然而,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无法通过正当途径购买。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王发现学校内一部价值3000元的手机无人看管,于是心生贪念,趁无人注意时将手机盗走。
二、犯罪过程1. 犯罪动机:小王的家庭条件较差,父母均为农民工,收入微薄。
在同龄人纷纷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小王内心产生了强烈的羡慕和渴望。
他认为,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可以让他融入同学圈子,提高自己的社交地位。
2. 犯罪准备:小王在盗取手机前,对学校环境进行了观察,掌握了手机存放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他选择了上课时间,利用教室内的混乱,趁机将手机盗走。
3. 犯罪实施:在确定目标后,小王趁无人注意,迅速将手机盗走。
他还将手机藏匿在学校附近的草丛中,以防被追查。
4. 犯罪后果:小王盗取手机后,将手机卖给了二手手机回收店,获得了1500元现金。
然而,不久后,手机失主报警,警方通过调查,很快锁定了小王。
最终,小王因盗窃罪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小王的家庭条件较差,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的教育。
这使得小王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
这使得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 社会环境影响: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如攀比心理、拜金主义等,容易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4. 自身心理因素:小王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种种压力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走上犯罪道路。
青少年的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篇将以一起青少年法律案件为例,探讨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原因及法律应对措施。
二、案件概述(一)案件起因2019年6月,某市一所高中发生了一起盗窃案。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7岁,系该校高一学生。
案发当晚,李某与同班同学王某(16岁)密谋,盗取了该校实验室的一台价值5000元的笔记本电脑。
次日,两人将电脑以2000元的价格卖给了他人。
(二)案件经过案发后,校方立即报警。
警方接到报警后,迅速展开侦查。
经过调查,警方发现犯罪嫌疑人李某曾因盗窃被警方处理过一次。
在审讯过程中,李某交代了犯罪事实,并表示愿意退赔受害人的损失。
(三)案件结果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李某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同时,李某需赔偿受害人损失3000元。
王某因未满16周岁,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三、案件分析(一)青少年犯罪原因1.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青少年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孩子性格孤僻、易冲动。
2. 学校教育不足:部分学校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诱惑时缺乏抵抗力。
3. 社会不良风气:网络、影视作品等媒体中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4. 同龄人影响: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盲目追求刺激、攀比心理。
(二)法律应对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 改进学校教育:学校要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3. 加强社会管理:政府要加大对网络、影视等媒体的管理,净化社会风气。
4. 完善法律体系:针对青少年犯罪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
四、案件启示1. 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 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增强法律意识。
青少年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案件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青少年法律案件为例,分析案件背后的原因、处理过程及预防措施。
二、案件简介2019年5月,某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7岁,系某中学高一学生。
案发当天,李某与同班同学王某因琐事发生口角,后双方发生肢体冲突。
在冲突过程中,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造成王某重伤。
案发后,李某逃离现场,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案件分析1. 案件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李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疏于对李某的关爱和教育,导致李某缺乏家庭温暖,性格孤僻,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2)学校教育不足。
李某所在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投入不足,导致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部分不良信息通过网络、影视作品等渠道传播,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2. 案件处理过程(1)立案侦查。
案发后,公安机关迅速开展侦查工作,锁定犯罪嫌疑人李某。
(2)刑事拘留。
公安机关对李某进行刑事拘留,并对其家庭、学校及社会关系进行调查。
(3)提起公诉。
检察机关对李某以故意伤害罪提起公诉。
(4)审判。
法院依法审理案件,判决李某有期徒刑三年。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2.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预防青少年犯罪。
3. 优化社会环境。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影视作品等渠道的管理,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 强化社会关爱。
社会各界要关注青少年成长,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结论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发生,既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响。
为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法律案件分析青少年(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凸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健康成长对社会稳定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部分青少年因各种原因走上犯罪道路,不仅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本文将从一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入手,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案件概述2019年,某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被告人小张,17岁,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持刀将对方刺伤,造成对方重伤。
案发后,小张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小张平日性格孤僻,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家庭环境较为紧张。
此次犯罪,小张供述称,其因一时冲动,没有考虑后果。
三、青少年犯罪成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在小张的案例中,其家庭环境紧张,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沟通,导致小张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
2.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但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小张所在学校虽然重视学习成绩,但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
3. 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部分青少年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如网络赌博、毒品等。
小张在案发前曾接触过网络赌博,受到不良影响。
4. 心理因素: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小张因性格孤僻,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四、对策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子女的成长,加强与子女的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子女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3. 净化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赌博、毒品等违法犯罪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学生法律犯罪案件(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学生犯罪案件尤为引人关注。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以一起中学生法律犯罪案件为例,分析其成因、过程及危害,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学生法律犯罪的关注,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案件背景2018年,某市发生了一起中学生抢劫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案发当天,李某与三名同学在放学后,预谋抢劫一名小学生。
在实施抢劫过程中,李某持刀威胁,将小学生抢走钱财。
事后,李某等人将抢来的钱财平分,并未归还。
三、案件过程1. 犯罪动机:李某等人之所以选择抢劫,源于对金钱的渴望。
他们觉得抢劫可以快速获取财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2. 犯罪实施:在实施抢劫的过程中,李某等人分工明确,一人负责看管受害者,其余两人实施抢劫。
李某持刀威胁,抢走了受害者的钱财。
3. 事后处理:抢劫成功后,李某等人将抢来的钱财平分,并未归还。
警方在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侦查,最终将李某等人抓获。
四、案件成因1. 家庭教育缺失:李某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
这使得李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学校教育不足:李某就读的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3.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李某等人所在社区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攀比、炫富等,使得他们过早地接触到金钱的诱惑。
4. 自我约束能力差:李某等人在面对诱惑时,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案件危害1. 危害社会治安:中学生抢劫案件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威胁,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2. 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中学生犯罪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伤害,还会对犯罪嫌疑人自身造成心理阴影,影响其健康成长。
3. 影响家庭和睦:中学生犯罪案件往往涉及家庭矛盾,给家庭带来痛苦和困扰。
六、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青少年中发生的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
这些案件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带来痛苦,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剖析一起发生在青少年中的法律案件,以期为青少年犯罪预防提供借鉴。
二、案件经过2019年,某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小张(化名),男,17岁,系某中学高二学生。
小张因家庭矛盾,与父母关系紧张,加之自身性格叛逆,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
一天,小张与同学小李(化名)一起到网吧上网。
两人因游戏纠纷发生争执,小张心生怨恨,遂与小李约好,次日放学后在学校门口等待小李。
次日,小李放学后如约来到学校门口,小张见状,拿起事先准备的水果刀,朝小李胸口猛刺一刀。
小李倒地后,小张见状慌忙逃离现场。
事后,小李被及时送往医院救治,所幸并无生命危险。
小张作案后,并未向家长和老师汇报,而是潜逃至外地。
警方经过侦查,最终将小张抓获归案。
三、案件审理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小张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情节严重,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鉴于小张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法院依法对其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四、案件剖析1. 家庭因素:小张与父母关系紧张,家庭矛盾成为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导火索。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和关爱,导致小张内心扭曲,性格叛逆。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存在一定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小张的心理问题。
同时,学校对学生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3. 社会因素:网络游戏的普及,使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此外,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部分青少年价值观扭曲,走上犯罪道路。
五、预防措施1. 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亲子沟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2. 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 社会关爱:社会各界要关注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青少年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然而,青少年犯罪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治安,也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本文将从一起青少年法律案件入手,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预防措施,以期提高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关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案例介绍2019年,某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抢劫案。
犯罪嫌疑人甲(男,17岁)、乙(男,16岁)和丙(男,15岁)三人因生活费用紧张,预谋抢劫某便利店。
在一次抢劫过程中,三人持刀将店主打伤,抢走现金5000元。
案发后,三人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刑事拘留。
三、案件分析1. 犯罪原因(1)家庭因素:甲、乙、丙三人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寻求通过犯罪来满足物质需求。
(2)学校因素:甲、乙、丙三人在学校表现不佳,学习成绩较差,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导致他们在行为上出现问题。
(3)社会因素:当前社会风气较为复杂,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如网络暴力、校园欺凌等,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扭曲。
2. 犯罪特点(1)犯罪动机以经济利益为主:甲、乙、丙三人抢劫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满足个人需求。
(2)犯罪手段较为简单:三人采取持刀抢劫的方式,手段简单粗暴。
(3)犯罪团伙化:三人相互勾结,形成犯罪团伙,共同实施犯罪。
3. 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培养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3)净化社会风气:社会要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青少年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4)加强法律宣传: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青少年对法律的认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初中生法律案例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初中生犯罪案件频发。
为了提高初中生法律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本报告选取了一例初中生法律案例进行分析。
二、案例简介(一)案件概述2019年10月,某市一所初中发生了一起盗窃案。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5岁)伙同同班同学王某(男,14岁)共同盗窃了学校教师办公室内的笔记本电脑一台。
经调查,李某和王某因沉迷网络游戏,急需用钱购买游戏装备,遂产生了盗窃学校的念头。
(二)案件处理1.学校方面:学校对李某和王某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
2.家长方面: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对李某和王某进行了家庭教育和关爱,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3.司法机关方面:公安机关对李某和王某进行了调查取证,认为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依法对其进行了刑事拘留。
后经审理,法院依法判决李某和王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三、案例分析(一)案件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李某和王某的家庭教育较为缺失,家长对他们的关心和关爱不足,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法律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3.社会环境影响:网络游戏、影视作品等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使他们容易受到诱惑,走上犯罪道路。
(二)案件启示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重视法律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净化社会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游戏、影视作品等社会环境的监管,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法律教育,引导他们遵纪守法。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重视法律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如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参加法治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青春期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校园霸凌案件尤为引人关注。
本篇将围绕一起发生在某中学的校园霸凌案件展开,探讨青春期法律问题。
二、案件经过2019年,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霸凌案件。
受害者小王(化名),14岁,因家境贫寒,经常受到同学嘲笑和欺负。
一天,几名同学在放学后,将小王带到学校附近的小巷子里,对其进行殴打、辱骂,并逼迫他交出身上的钱财。
小王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向家长求助。
家长得知情况后,报警处理。
警方介入后,调查发现,这起霸凌事件并非偶发,而是长期存在。
施暴者中,既有同班同学,也有其他班级的学生。
这些施暴者以强凌弱、以富欺贫为目的,对受害者进行言语侮辱、身体伤害和财物抢劫。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部分施暴者存在多次违法犯罪行为。
三、法律分析1. 施暴者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聚众斗殴罪是指聚众斗殴,情节恶劣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施暴者聚众斗殴,情节恶劣,构成聚众斗殴罪。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部分施暴者还涉嫌抢劫罪。
2. 受害者法律责任本案中,受害者小王并未参与任何违法行为,因此,不承担法律责任。
3. 学校及家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二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加强管理,维护学校秩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本案中,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疏漏,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校园霸凌事件,应对受害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同时,家长在发现孩子遭受霸凌后,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也应对受害者承担一定的责任。
四、案件反思1. 家庭教育缺失本案中,施暴者的家庭教育缺失是导致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学校管理不足学校在校园霸凌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方面存在不足。
法律案例高中(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18岁,某市一所高中二年级学生。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张某某在学校里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由于缺乏法制教育,张某某法制观念淡薄,性格孤僻,容易冲动。
2019年4月,张某某因琐事与同班同学李某某发生争执,在冲动之下,张某某持刀将李某某刺伤,造成李某某重伤二级。
二、案件经过2019年4月的一个下午,张某某和李某某在教室里因座位问题发生争执。
两人原本只是口头争吵,但张某某情绪激动,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声称要给李某某“好看”。
李某某吓得连忙逃跑,但张某某紧追不舍。
在追逐过程中,张某某用刀刺中了李某某的背部,导致李某某重伤二级。
事发后,张某某逃离了现场,并于第二天投案自首。
经鉴定,李某某的伤势构成重伤二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张某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三、案件审理该案由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
在庭审过程中,张某某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表示悔罪。
辩护律师提出,张某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且认罪态度良好,请求法院从轻处罚。
法院审理认为,张某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鉴于张某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且认罪态度良好,有悔罪表现,依法可以从轻处罚。
综合考虑案件情况,法院依法判决:1. 张某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2. 张某某赔偿李某某经济损失人民币五万元。
四、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分析:张某某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法律意识。
在家庭教育方面,张某某的父母过于溺爱,没有对其进行适当的法制教育,导致其法制观念淡薄。
在学校教育方面,张某某所在的学校法制教育薄弱,未能有效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2. 法律适用分析:法院在审理此案时,依法适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张某某进行了定罪量刑。
同时,考虑到张某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法院依法从轻处罚,体现了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3. 法律教育启示:此案给我们的启示是,加强法制教育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青少年犯罪范文篇一: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介绍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介绍摘要:青少年犯罪类型、银川最知名的刑事律师、找银川刑事辩护律师、欢迎阅读:法律直通车为您提供对刑事辩护系列的免费法律咨询问题解答,如果您遇到刑事辩护方面的问题,可以在向银川最知名的刑事律师咨询。
现有为您详解有关青少年犯罪类型的知识,欢迎阅读。
青少年犯罪类型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
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
1、从属性犯罪。
青少年由于思维尚不成熟及社会经验的不丰富,容易成为成人犯罪时控制的对象,并且青少年由于对奸坏的识别能力差,在作案时处于一种死心塌地的从属地位。
例如17岁的骆某在与成年人李某所进行的盗窃活动中,一次又一次的充当“放风”的角色,事后未得任何赃物,但仍心于情愿地去做,仅因为李某平时给他买两碗面条,在他不顺心时说两句安慰的话。
为了这个简单的原因,骆某甚至两三个月回家,与李某吃住在一起,连续做案十余次。
2、团伙性犯罪。
青少年以一定的特征如地域、性格、年龄、同学等形式一个个的团伙,经常聚在一起,形成一附和,或碍于情面不好推辞共同作案。
团伙犯罪的一大特征就是“一个老鼠坏一锅汤”,一个人带坏一群人。
例如徐某等四人合伙抢劫一案,除徐某外其余三人都是在校学生。
先是由徐某提出去打某某,在打人过程中又由徐某提议发生了抢劫他人财物的行为。
三名学生被捕入狱后,很是后悔,认识到不该和徐某这样的人混在一起。
3、报复型犯罪。
有些青少年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或因处理不及时,或因对处理结果不能理解,就采取同样的手段去对付别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例如在校生雷某在自己和同学遭到社会流氓殴打,并被抢走钱物,自己学校、,派出所报告又未得到及时处理后,出于一种报复心理,去打别人,抢夺别人财物和,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毁了自己的前程。
再例如17岁的卢某上学时被校警殴打,虽然学校及时进行了处理,但卢某认为处理不当,辍学后,携带木棍,到校将校警打伤。
4、冲动型犯罪。
青少年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够冷静,往往做出一些事后自己也感到后悔的事,例如17岁的杀人犯赵某,由于骑车与他相撞,在遭到殴打和辱骂后,失去理智,掏出随身所带的水果刀,连砍数刀,致人死亡。
被判无期后,深感后悔,希望用自己的例子教育别人。
5、无知型犯罪。
这一类型的青少年罪犯缺乏最基本的常识,甚至入狱后,对自己的罪行仍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例如抢劫犯胡某骑车与他人相撞,要求赔偿未得逞后,就强行抢走他人钱物,并始终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行为,再例如抢劫犯李某认为找别人要点东西,不给打两拳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认为自己是正大光明的找人要,又不是偷偷摸摸地去偷,怎能算犯罪。
此外还有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对性生理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出于对性神秘的向往而走上犯罪道路,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法律知识,或者你想找银川刑事辩护律师打官司,就上法律直通车。
作为国内最好的法律服务平台,法律直通车到目前为止已有上万专业律师律所加盟,服务覆盖全国大中小城市。
累积在线法律服务5万多件,在线法律咨询10万多起,成功推荐处理上千起诉讼案件。
篇二:浅谈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对策浅谈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对策内容摘要: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令人震惊: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已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阻力。
青少年犯罪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内因和外因;青少年犯罪的应对策略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令人震惊: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其中十四五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青少年犯罪已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阻力。
他的主要表现在于: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自认为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针对这些变化,下面我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首先我认为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1、从犯罪动机来看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都很盲目,具有冲动性,在不知不觉中就步入了犯罪的深渊。
这一点我们先从青少年的心理和身理来分析,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冲动性。
再加上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
所以往往并不是策划好了的犯罪,而是在无意中就做下了血腥的傻事。
如令人震惊的成都建筑职中学生刘飞杀人案。
20XX年10月13日上午,刘飞在电话中与周浩发生纠纷。
当日中午,周邀人找到刘飞理论,双方发生打斗,在打斗过程中,刘飞拔出随身携带的小刀朝周的胸部猛刺,随后又持路边店铺的一把菜刀追杀周浩。
最终,周浩因心脏破裂引起失血性休克死亡。
此案例中的刘飞在打斗过程中就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一时冲动拔刀相向,甚至还持路边店铺的菜刀追杀周浩,由此可以看出其心理的不成熟,由于他的逞强好胜,在冲动中将一件小事酿成了命案。
2、从犯罪过程来看,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所以青少年犯罪大多在一念之间,它具有突然性。
可以这样讲,大多数青少年犯罪都没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罪的意图,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上述案例中的刘飞和周浩其事件起因就相当简单,犯罪过程极其突然。
刘飞就是因为周浩问责的刺激,一时可能想不通,继而萌发了伤人的念头。
而且不计后果,从而酿成了命案。
3、从组织结构来看,青少年犯罪具有团伙性,这源于青少年本身的合群性。
崇尚江湖义气,在犯罪中往往组成团伙以聚力壮胆。
从河南省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一项调杳表明,在受调查的538人中,参与团伙作案的有309人,占60.5%[5]。
从各地情况看,团伙作案普遍呈增多趋势。
并且许多犯罪团伙有向犯罪集团发展的趋势。
团体内不仅有头目、有名称,而且有纪律,实施犯罪时有计划、有分工,对社会危害较其他犯罪更严重。
随着社会人、财、物的大流动,青少年犯罪团伙流窜作案逐年增多。
4、从犯罪心里学来看,青少年的犯罪主体大多具有报复争胜的念头。
这源于青少年虽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立,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力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构成犯罪。
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在湖里后埔某网吧上网,因其盗用他人帐号上网被管理员发现而被赶出网吧,20XX年1月4日,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纠集了两名身份不明的男青年到该网吧为其被赶出的网吧的事出气,到网吧后该三人将网吧管理员李某打成轻伤,将另一管理员黄某的手划伤,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杨某某。
检察机关经审查以寻衅滋事罪对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批准逮捕。
由此可见青少年的报复心理有多严重。
我个人认为这类案例与暴力电影并不是毫无干系的。
5、从犯罪的手段来看,青少年犯罪趋于智能化、成人化、暴力化。
智能化是指青少年在犯罪中所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并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
例如伪造证件、信用卡,利用高科技手段破译、盗用他人密码,窃取钱财。
这是因为青少年头脑灵活,好奇易学,对当代科技的了解较为普及。
不少青少年能利用电脑、电信等现代技术进行犯罪活动。
如电脑黑客的犯罪,虽然为数不多,但破坏性大、后果严重,不容忽视。
成人化是指犯罪手段极为成熟老练。
之所以这样,很大部分是从电影、录像、电子游戏和黄色刊物中模仿出来的,还有的是经成年犯、累犯的传授、教唆而来的。
暴力化则是指青少年在作案中不计后果,手段越来越残忍。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通过分析身边的案例,我觉得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综合为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
1、内因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
它在于青少年的人格还未健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处于发育时期,都还不成熟。
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极差,意志、情感薄弱;情绪易亢奋。
这主要表现为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其生理发育十分迅猛,其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面临着以是上的独立意识与经济上的对外依赖、渴望成熟而身以发育不完备、希望走向社会而自身又很难完全适应社会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使青少年易冲动、义气用事,并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如果引导不当,青少年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另外,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些青少年受封建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的毒害热衷于江湖义气和拉帮结派,他们为了朋友义气可以两肋插刀并置校纪国法于不顾,往往因此触犯法律。
在众多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讲义气而触犯刑律的。
2、外因则是促成青少年犯罪的导火索,是促成青少年品格不健全的重要因素,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
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不时的腐蚀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由于当今就业压力大,社会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上学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
这就使青少年的教育有了盲区,在加上个别家长也大谈读书无用论,这也降低了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学校教育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同时,严重的就业困难,使一些青少年整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在加上我们的大多数人不能正确认识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逐渐形成;还有就是社会上偷盗、抢劫、黄赌、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以及影视、互联网传播的不健康、暴力、淫秽等丑恶东西的潜移默化。
这些都大大影响着青少年稚嫩的心理,不经意间就诱导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调查,我们的家庭教育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这就严重影响了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二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容易畸形;还有就是过分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养,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最后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