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名称的由来
河南南阳:南阳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春秋时期曾有5个诸侯国在南阳立国
河南南阳:南阳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春秋时期曾有5个诸侯国在南阳立国南都帝乡,四圣故里,千年玉都,月季名城,卧龙之地,灵秀之乡——这就是南阳。
南阳市,为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
在地理位置上,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南阳辖1市2区10县、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2个工区、1个综合保税区。
全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00万人,是面积最大的省辖市。
南阳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缘由神农氏发现,称之谓“灵气宛潜,富民宝地”而得名于宛。
宛是南阳的地貌生态特征,南阳是宛的地理方位坐标。
故宛名南阳,南阳名宛,伴随着南阳自古至今的辉煌历程。
南阳的名称由来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 272年),初置南阳郡,“南阳”意为“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
《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这里的南山,即指伏牛山。
新莽改南阳郡为前队[nì],更宛县为南阳县。
东汉,恢复南阳郡和宛县名称。
北周并宛县入上陌县,更名上宛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上宛为南阳县,南阳郡改为邓州。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4日,以南阳县城区为中心,设立南阳市。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建立南阳县,并设立南阳专区。
1968年5月29日,成立南阳地市革命委员会,取代南阳专区。
1979年11月1日,撤销南阳地区革委会,改为南阳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7月1日,撤销南阳地区,设立地级南阳市。
南阳的历史沿革南阳盆地,地处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西北部。
盆地面积三万六千平方千米。
伏牛山、桐柏山、大洪山、武当山等山环绕,中部为南阳平原。
海拔五十至一百五十米。
南连江汉平原,东北有方城缺口通往华北平原,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南襄隘道。
农业发达,盛产小麦、豆类、棉花、烟草等。
南阳盆地内主要河流有白河、汉水两大河流。
秦建南阳郡,和宛城是什么关系?“南阳”真的“在今襄阳一带”吗
秦建南阳郡,和宛城是什么关系?“南阳”真的“在今襄阳一带”吗南阳名称的由来:中国以南,汉水以北#南阳头条# 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设立南阳郡,郡治宛,其辖区相当于今湖北省襄阳、随州以北;河南省栾川、鲁山以南;信阳以西;湖北省均县、河南省西峡县以东地区。
因其位置在当时中国(指京都洛邑。
《解集》:“帝王所居为中,故曰中国。
)以南、汉水以北而居阳地(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故名南阳。
西汉南阳郡行政区划图考古发现:古宛城遗址在今南阳市内秦设南阳郡后,便在这里修建起规模宏大的南阳郡城亦称宛城。
汉代重修。
其建筑有内外两重。
外城,即郡城,有大城、廓城之称,《续汉书·郡国志》引《荆州记》说宛城:“城周三十六里”。
内城,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
大城、小城是相连结的,小城的西南两面都是大城。
这种布局,和当时的临淄、邯郸等城池大体相似。
小城是贵族、官僚的住所。
大城则是一般地主和平民居住的地方,还有集中经营手工业的区域。
当时南阳郡的大城城址,在今南阳市老城区的东北部。
古宛城遗迹——琉璃阁新中国建国后,在南阳区发现古城基址一段,仅残存东北角一部,即东墙的北段和北墙的东段,还有部分护城河道。
现两段总长280余米,高出地面25米,基宽17.5米,顶宽12米左右。
护城河道宽50——80米,其痕迹明显可见。
经考古工作者鉴定,这是秦汉时代南阳古郡城遗址。
在故郡城遗址的南面和西面,即今南阳市老城区东关的北部和北关的东部,还发现有大量的汉代瓦片、砖、陶片、陶制水道管、小瓦罐等遗物,文化层很深厚,当是人们密集的居住区之一。
在居住区的北面,又有冶铁、冶铜、制陶等遗址,还发现有人工修建的路面,上有车轮轧过的痕迹。
毫无疑问,上述居住区是在大城之内、小城之外,其北侧的冶铁、冶铜、制陶等遗址,则是大城内的一个手工业工厂聚集区。
这座规模宏大的古郡城,反映了当时南阳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
现在的南阳市,就是在秦汉南阳郡城——宛城的位置上发展起来的。
河南省南阳市的名字来源和历史沿革及区划变迁
河南省南阳市的名字来源和历史沿革及区划变迁南阳的名字来源和历史沿革及区划变迁转载:河南南阳临诊碎玉· 执业医师南阳这一地名,由来已久。
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指位于“成周”(周的国都洛阳)之南,汉水之阳的广大地区。
她“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
北控汝洛,南蔽荆楚,西通关陕,东连江淮。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
南召猿人,就是中原人类的始祖南阳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大地上繁衍生息,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南召猿人,就是中原人类的始祖。
从过去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的资料表明,南阳是此时期黄河流域文化分布的南界,也是长江流域文化分布的北界。
夏商王朝时期:南阳是夏商王朝经营南方和南方诸国北进中原的捷径,尧曾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帝其子曾封于南阳。
西周时期:南阳境内方国林立。
其中有申、吕、姬、曾、唐、甫、邓、鄂、谢、蓼、鄀、楚、郦等国。
为巩固周王室对南方的统治,周宣王派其舅申伯“于邑于谢”“南土是保”。
春秋时期:周平王虽然调军队戌申、戌甫,但挡不住楚国日益强大的步伐。
楚灭申、唐、邓等国后,在南阳市设宛邑,南阳称宛就是从春秋开始的。
战国时期:(秦、楚、齐、燕、韩、赵、魏),秦将白起攻楚占宛,南阳归秦,秦昭襄王35年(即公元前272年)设南阳郡,南阳名字自此始。
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全国设36郡,南阳为其一,仍为南阳郡。
当时的面积,除现今南阳市外,还有河南省的鲁山、叶县、舞阳、滦川的一部分和湖北的随州、枣阳一带。
西汉时期:全国划为十三部,南阳归荆州部,当时南阳郡辖36县,其中22县在今市内。
如宛城(今卧龙、宛城)、杜衍(今南阳市西一带)、淯阳(今南英庄一带)、西鄂(今石桥镇西一带)、雉阳(南召县一带)、安众(今青华杨官寺一带)、新野(今新野县)、棘阳(今新野县高庙一带)、朝阳(今新野王庄乡一带)、穰(今邓州市东南一带)、涅阳(邓州市北、镇平南一带)、冠军(今邓州市张村乡一带)、乐城(今邓州王良乡一带)、博望(今方城县博望镇一带)、堵阳(今方城县一带)、平氏(今桐柏境内)、复阳(今桐柏吴城一带)、山都(今邓州构林一带)、郦(今内乡赵店一带)、博山(今淅川县丹江水库区)、析(今西峡城东一带)、丹水(今淅川荆关一带)。
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吗
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吗
南阳是1986年被国家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的。
南阳市,古称宛,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城之一。
它北控汝洛,南蔽荆襄,西通关中,东达江淮,自古为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现为南阳地区的首府,被誉为豫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阳古属豫州,地近夏都。
殷商时,武丁“奋伐荆楚”,把这里作为前哨阵地,遗留下来的遗迹有南阳市东北5公里的十里店遗址。
西周宣王封其舅父申伯于此,称申伯国。
春秋时,楚国崛起南方,向北扩张,楚文王灭申,置宛邑,始称宛。
战国后期,宛为韩地。
周赧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91年),秦伐韩拔宛。
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秦使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宛。
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秦置南阳郡,郡治于宛。
又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以北区域之阳地,故名南阳。
汉承秦制,仍置南阳郡治于宛。
三国时期,南阳属魏,置荆州治宛,称荆州城。
隋唐时期,宛改称南阳。
宋时称宛州,金正大三年(1226年)设申州,元初升申州为南阳府。
明代南阳为重藩,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定王的封国。
清代,驿道开辟,由北京至云贵,多取道于此,加之驿站紧靠城南关白河码头,南阳成了水陆交通的连接点,南船北马,商贾云集,手工业、商业相当昌盛。
使沉寂多年的古宛城又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
境内主要名胜古迹有宛城遗址、张衡墓、张仲景与医圣祠、诸葛庐、南阳府衙、南阳汉画馆、天禄、辟邪和王府山等。
希望能帮到您欢迎讨论~。
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宛
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宛展开全文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宛!西岭千秋雪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这里的“南阳”在西晋史学家陈寿著国家正史《三国志》上以及很多史料记载中证明就是指宛。
这在西晋时期是一种共识,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晋惠帝在看过《三国志》后当即下诏,命令全国百姓每家每户都要抄写《三国志》,做到了家喻户晓,根本就不存在争议。
然而,经后朝后代别有用心之人独断、臆想、推测,时至今日竟然被演变为“诸葛亮躬耕于隆中”,彻底否定了诸葛亮自己说的“躬耕于南阳”。
这将成为史学界的一大笑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诸葛亮自言“躬耕于南阳”就是指宛。
一、东汉班固撰《汉书》《地理志第八上》在南阳郡下明确记载:“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
” 这是王莽第一个说出南阳指宛的证史记载。
二,公元17年,新莽天凤四年四月,王莽改制时“改南阳郡为前队(音遂Sw),改宛县为南阳”。
这个证明秦、西汉时的南阳郡更名为“前队”,宛已经改名叫“南阳”。
三、《水经注卷三十一》记载:“(淯水)又南迳宛城东。
其城故申伯之都,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伐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
王莽更名郡曰前队,县曰南阳。
刘善曰: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
大成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
这里的“前队”即指南阳郡,“南阳”指的就是宛。
四、《后汉书·志第十天文上》:“俱攻破南阳,斩莽前队大夫甄阜……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
”这里的“前队”即指南阳郡,“南阳”指的就是宛城。
五、《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前出师表记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记载:“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困于南阳”。
这件事说的是曹操在南阳宛城被张绣打败,为流矢所中,二子遇害。
同一件事在《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记载:“张济自关中走南阳。
说说南阳市的来历
说说南阳市的来历南阳市因位于伏牛山南,汉水之阳(北)得名。
西周时,南阳属荆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称为“周土”。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设置南阳郡。
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已成为全国八大都会之一,已开始使用铁器,有了冶铁、蚕丝等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铸铜业发展迅速,工艺水平较高。
秦统一六国之后,“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使六国富豪和擅长经营的商人及手工业者云集南阳,促进了南阳经济的发展,尤其冶铁业发达,成为全国冶铁中心之一。
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西汉时,南阳水利与关中郑国渠、成都都江堰齐名,并称全国三大灌区。
还是全国著名的五都(南阳、洛阳、临淄、邯郸、成都)之一,全国设工官的9个地区和设铁官的46 个地区之一。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成就帝业,南阳被称为“帝乡”。
太守杜诗修治坡池,广拓田土,全郡可灌农田4万顷,这时的冶铁用水排,水力鼓风机鼓风,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特别是采用球墨铸铁,提高了冶铁工艺水平,这一技术的使用比欧州早1000多年。
当时南阳郡人口240万,为全国各郡之冠。
郡城周长36公里,比1990年市区面积还大。
汉代南阳人才辈出,灿若繁星。
不仅刘秀的28个开国元勋大多出自南阳,还涌现出张衡、张仲景闻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和医学家。
汉代达官贵人死后流行厚葬,南阳出土众多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一部“绣像汉代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从唐朝起,南阳设邓、唐二州。
经过贞观、开元之治,南阳农业兴旺,工商业繁荣。
李白在《南阳行》中说:“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明朝初年,南阳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柽的封地,永乐年间在南阳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间又建造9座郡王府,南阳城内皇亲贵胄,车水马龙,商业随之活跃,山、陕、江、浙、川、鄂客商纷到沓来,各种商务会馆、公馆在各地兴起,粮食、棉花、生丝、烟草、绸缎、油料、皮毛、木材、药材、铜器、铁器等大量涌入市场,并行销全国各地。
南阳地名的由来
xx地名的由来xx“南阳”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它是根据其内在的含义,即地质、地貌、地势、方位等因素而对地理实体的命名。
其中,“南”是指方位,“阳”则为地貌势态。
南阳之“南”字,在夏代就有方位的含义。
黄河流域素有“中华名族摇篮”之称,黄河两岸建立的历代王朝和封建诸侯国林立,在古人的概念中常称之谓“中国”。
既有中国之“中”,必有东西南北之“外”了。
南阳的地理位置处于当时中国的南边,故有“南”字之义。
古代称山南、水北为阳地。
我国地处北半球,山的南坡、水的北岸是向着太阳的,所以就有阳地的称谓。
南阳这一广大地区既在伏牛山之南,又在汉水之北,当属“阳地”。
汉代《释名,释州国》中说:“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也”。
古代的南阳地区,从夏代到春秋时期,封国林立,不相统属。
如申、吕、谢、邓、楚、应、郢、许、随、唐、蓼、郦、郗等国各自为政,多以国名称地名,还没有统一的区域性地名的要求,所以南阳尚未形成地域概念。
直到公元前七世纪早期,楚灭申、邓等国后,占有南襄盆地时,仍是以国名命地名。
随着楚国的发展,向北打破了封国林立的局面,为了使用上的方便,需要一个能代表这一地区地势地貌和历史特点的地名,“南阳”这一地名就应运而生了。
事实上,也只有楚国占领南起汉水,北至伏牛山南麓这一广大地区后,才会出现这统一的地区性地名。
其后,南阳这一地区一直是楚国、秦国、和韩国的角逐之地。
由于秦国在这一地区的胜利,于公元前277年初置南阳郡,这比秦统一六国后采用郡县制所设定的其他郡要早50年。
秦的南阳郡包括南襄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包括现在河南省的叶县以西,沿伏牛山向西到内乡、西峡一带;南则以大洪山为界,从湖北省的应城县向西直到郧县之间。
南阳这一地名从一出现,就是一个地区的概念,它泛指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的地理事物,而不是一城一县的地理概念。
而且不管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如何变化,如秦汉三国时的南阳郡(郡治在宛),晋代的南阳国,唐代的邓州南阳郡,宋代的南阳县,元明清三代的南阳府,虽所辖区域有大有小,但南阳这一地名一直沿用着,甚至隋代的南阳郡,郡治在穰,其名仍为南阳郡。
华夏始都南阳是九朝发祥地、五朝定都地,七朝迁都目的地
华夏始都南阳是九朝发祥地、五朝定都地,七朝迁都目的地南阳九朝(国)发祥地:一:夏朝发祥地:南阳是大禹封国,夏朝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南阳自古号称夏土。
据史书记载,南阳是夏王朝早期夏禹之国的诞生地和华夏始都地。
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唐代史学家杜佑的《通典》等史籍中都记载说,南阳和颍川是夏人居住的地方,是早期的夏禹之国所在地,邓林是夏朝的都城,邓被称为禹都。
中国实开于夏禹,而南阳为夏禹封国地和始都所在地,早期的夏人生活在南阳、颍川一带,南阳是夏之根,是夏王朝和华夏文明的诞生地和发祥地,夏人初期立国建朝并建都于此。
二:商朝发祥地南阳是商文化的发源地。
今陕西商县以东包括今西峡的地区叫商於。
传说商的始祖契是由有娀氏之女简狄吞玄鸟蛋孕而降生,“天命玄乌,降而生商”。
契作为大禹的心腹重臣,助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将商於作为封地赐于契,以拱卫以南阳为根基的大禹,所以契的部族后人被称为商族。
当时,契的部落人员活动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他们也因为契而被称为商。
南阳是先商的重要源地,是商王朝的诞生地。
三:楚国发祥地《史记·楚世家》说,“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从周文王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在丹江下游(今南阳淅川境)的“丹、淅之会”,建立起了新都丹阳。
楚人怀念故土,根据“山水阴阳,水北为阳”的理论命名为丹阳都。
楚国初期是周朝的诸侯国,但是周中期以後楚国脱离周王室而自立,拥有广袤的国土和附属国,实质上也算得上和周朝并立的一个朝代。
楚国八百年历史中,三百年间都于南阳淅川。
楚国以淅川为起点,统一南阳盆地,以南阳盆地为战略基地,向南逐步吞并土地丰茂的江汉平原形成了楚国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
然後向南大肆扩张领土,逐步占领了大半个华南地区。
长期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夏国际关系中的最大一极。
四:西汉发祥地之一西汉时,刘邦以南阳为战略後方,过武关道直下秦国,奠基汉朝。
南阳介绍-南阳简介PPT(经典版)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旅游景点
南阳府署
南阳府衙,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 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 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历经元、 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历史 时期,共历199任知府。
3、旅游景点
南阳市汉画馆
南阳市汉画馆是目前我国建馆最早、藏品最多、 规模最大的一座汉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 始创建于1935年10月。其后,三易馆舍,规 模日益扩大,现收藏汉画像石总量已达两千余 石。
始于唐宋鼎盛明清,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悠久 历史。制成品肉烂、骨酥、皮不破,食用时骨 肉自动分离,肥而不腻,味道鲜美。
新野板面
新野板面又称张飞板面,是南阳市传统的汉族 面食小吃。
曾因诸葛亮一把火烧出了名气的三国历史名城 新野的一道颇具历史渊源地方美食。以爽口、 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享誉周边。
羊肉烩面
南阳城市介绍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姓名:
日期:
目录/contents
1 历史渊源 2 城市概况 3 旅游景点 4 美食文化
1
历史渊源
1、历史渊源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有 2000 多 年 的 建 城 历 史 , 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 南阳淅川是世界最大调水 工程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 首枢纽工程所在地和重要 的核心水源区之一。
方城羊肉烩面在豫南很有名,无论你走在豫南 的哪个小县城,总会不经意间就看到街边的餐 馆门面上写着正宗方城羊肉烩面。
羊肉汤鲜美清香,烩面劲道有力,吃起来满口 顺滑,。
谢谢大家
2、城市概况
南阳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因地处 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3
旅游景点
南阳的历史沿革
南阳的历史沿革南阳的历史沿革(一)、远古居民南阳,古称宛。
“绵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蹬汉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市区附近发掘的黄山、新集、八里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们就在南阳一代定居,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
原始农业,比较普遍地种植水稻,家畜以猪、狗为主,已有弓箭及石矛,制陶业发达,当时已有精美的彩陶。
从夏初到西周,古代申、吕之国为炎帝后裔,姓姜。
本是北方民族,炎帝时祝庸一支,迁在南方,夏初伯夷时封于吕,后又封申。
商代,武丁“奋伐荆楚”,以南阳为前哨阵地。
遗留下来的遗迹有南阳市东北五公里十里庙遗址。
(二)、倾西周扶东周的申国南阳封国的最早记录,是虞舜封吕。
吕国的第一个国君叫伯夷,他是炎帝的后代,系姜太公吕尚的先祖,他封到南阳后筑有吕城。
当时,由于吕的始封国君伯夷的儿子是掌四方之政的实权人物,因此吕国成为当时中原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吕国以后,还有夏封的南国;商武丁封的苑国,筑有苑城;周封的申国,筑有申城,到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年以后),因为申伯是周宣王的舅父,所以特别依靠申伯,命召伯虎给申伯修筑谢城,还为申伯建立府宅。
并召集已逃散的农奴,重新确立田赋定额。
把申伯说成是山神下界,镇慑一方,希望申国成为南方遵王化的模范。
这就使南阳这个地方在当时周王朝的政治地位得到不断发展。
周宣王之子周幽王,娶申侯之女为后,生下太子宜臼。
姬姓,姜姓婚姬往来,申侯成为强大的外戚。
后来,周幽王宠爱褒姒,改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宜臼被废,便逃依舅父申侯。
周幽王向申侯索要太子宜臼,申侯不理,周幽王便派兵讨伐申国。
申侯大恕,联合同族的缯国和西夷犬戎,围攻周幽主,把他杀死在骊山下,俘虏了褒姒,将周都镐京金银财宝掠夺而去,西周至此灭亡。
接着以申侯为首联合鲁、许等诸侯国,扶立他的外甥宜臼为周平王,迁都于洛邑,史称东周。
当时,申国是能左右朝政的,但因为攻镐京,杀幽王成了周的叛臣,威信一落千丈。
南阳简称“宛”的由来
南阳简称“宛”的由来从800万年前至约公元前2000年间,为中华民族史前文明时代,也就是漫长的洪荒时代。
传说中的远古部落酋长——三皇之一的神农氏遍尝百草为民选药,从原籍湖北随县厉山来到豫西南边陲一带,向民众传授耕作方法。
他见此区域群山环绕,奇峰耸翠,林木参天,一派虎啸豹跃之气;境内河流纵横,沃野穰源,花草铺地,山果累累,一派郁郁葱葱景象。
不禁连连赞曰:“此地真乃灵气宛潜,富民宝地”。
神农氏一言定音,此地有了正名——宛。
“宛”真正成为区域地名,大约是在春秋时期。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率兵北伐,先后灭掉吕、申、邓三国,完全占领了整个南阳地区之后,楚文王依据神农氏称吕、申、邓三国之地为“灵气宛潜,富民宝地”的传说,借“宛”字的吉祥之意,决定将吕、申、邓三国之地统称为“宛”,并设置“宛邑”。
自周文王演《周易》之后,中国先祖非常重视“五行”说,注重风水。
他们把山南水北地因背风向阳,适于人类生存繁衍,视为“居阳”之地。
大约春秋后期,楚人因循“五行”学说,就把宛邑更名为“南阳”。
“古宛南阳”这个地名,最早记载于《战国策·秦策四》一文中:“魏许秦以上路,以绝秦于楚。
魏战胜,楚败于南阳。
”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将宛作为地名记载,使之历史化、定型化。
此后,历经世事沧桑,南阳简称“宛”一直沿用至今。
“宛”为一字多音字,分别读为Wan和Yuan。
中国历史上如荆州古名称宛(Wan),北京市宛(Wan)平县,西域大宛(Wan)又分宛(Wan)西和宛(Wan)东两个地区。
唯南阳地区的古名宛念(Yuan),不念(Wan)。
《辞海》及《史记》中,都注释南阳古称宛(Yuan)。
“宛”字含义:曲折(宛转):辗转,同婉转;宛然:仿佛;姓,春秋时楚有宛春,见左传二八年;地名,汉代南阳郡有宛县,即今河南省南阳市,《史记》高祖记三年:“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
汉代南阳的历史地位
汉代南阳的历史地位王松轩 2018-06-28 15:48:08图片来源光影中国汉代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时代,也是南阳历史的鼎盛时代。
说起南阳的历史文化,人们自然会想到汉代。
汉代南阳基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成就,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一南阳建郡,始于战国后期。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初设南阳郡,郡府在宛(今河南南阳市)。
因为“在南山(今伏牛山)之南,汉水以北”(《资治通鉴》卷5),或者说“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南都赋》),所以称南阳。
两汉四百年间,南阳作为一个大郡,隶属于荆州。
西汉时统管36县,东汉时下辖37城。
辖区北起鲁阳(今河南鲁山),西至武当(今湖北丹江口),南抵蔡阳(今湖北枣阳)、随县(今湖北随州),东至比阳(今河南泌阳)、复阳(今河南桐柏),约近五万平方千米。
郡府均在宛城。
论自然环境,汉代南阳山环水绕,外有伏牛山、武当山、大复山(今桐柏山)、绿林山(今大洪山)诸山脉,犹如一座座屏障,护卫三面;内有丹水、湍水(今湍河)、淯水(今白河)、比水(今唐河)诸河流,排列成一副扇形,贯穿南北,由此构成一个盆地,中央是大片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很适宜人类生存。
论物产种类,汉代南阳物产丰富,各地遍种麦、稻、黍、菽、稷等农作物;有桑、漆、松、柏、槐、椿等林木;有牛、羊、猪、狗、鱼、虾、龟、鳖等动物;有橘、枣、栗、柿、梅、梨、石榴、樱桃、甘蔗等果物,还有大量的铁、铜等矿物。
这样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南阳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论交通条件,汉代南阳四通八达,若以宛城为中心,往北经过叶县(今河南叶县),可以直通洛阳;往西北经过武关(今陕西丹凤),可以直达长安;往西经过汉中,可以进入蜀地;往南经过襄阳,可以直通荆州(今湖北荆州);往东经过比阳,可以到达江淮。
这些道路相互沟通,构成便利的交通网络。
论人力资源,汉代南阳人口众多,根据当时的统计,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郡有359316户,1942051人;东汉永和二年(137),全郡有528551户,2439618人。
有趣的地名4——南阳,为什么叫南阳?
有趣的地名4——南阳,为什么叫南阳?晋启南阳“南阳”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时间在公元前625年。
这一年,“襄王有梦、神女无心”的周襄王被自己的弟弟王子带戴了绿帽子,还被叛军占领了国都洛阳。
周襄王跑到了郑国的汜地避难,后来这个地方就叫襄城,就是今天的襄城县。
晋文公重耳出兵勤王,杀王子带,迎周天子还都洛阳。
周襄王将今天的济源、焦作、获嘉这一区域赏赐给晋国,因位于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晋国称此为“南阳”。
晋启南阳,意思是指晋国占领这一要地,南望中原。
晋国长达一百五十年的的霸业从“南阳”开启。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国击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晋,韩国占据“南阳”,称此为“河内”,后在战国时期又叫“山阳”,汉献帝刘协曾封为“山阳公”,今为焦作市。
秦灭韩国,依旧称为“河内”。
新乡市获嘉县位庄乡有一个村叫“南阳屯”,前570年,晋大夫祁黄羊,任人唯贤,外举不避仇,荐自己的仇人解狐任南阳令,境内传为佳话。
这就是成语“大公无私”的来源。
明洪武八年(1375),冯氏一世祖从朔塞率兵南下,居此屯田,始名南阳屯。
南阳屯从侧面反映了“晋启南阳”的历史事实。
南阳古今沿革南阳这一地名,历史悠久。
北控汝洛,南蔽荆楚,西通关陕,东连江淮,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
夏商王朝时期,南阳是夏商王朝经营南方和南方诸国北进中原的捷径,尧曾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帝其子曾封于南阳。
西周时期,南阳属荆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称为“周土”。
楚灭申、唐、邓等国后,在南阳市设宛邑,南阳称宛就是从春秋开始的。
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派白起攻破楚国宛邑,改名为“南阳”,今为南阳市。
春秋战国时期,叫“南阳”的地方很多。
古人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鲁国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南阳指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魏国南阳一部分属韩国。
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亦称南阳,分属韩楚。
白起攻宛之战当白起刚刚成年的时候,父亲就把他送进军营,使他从小就受到军旅的熏陶。
南阳
加工出口
丰收的喜悦
山茱萸是名贵药用植物,果肉入药能使人容光焕发,益 寿延年。南阳所产山茱萸品质优良,占全国总产量的80 %以上,居全国之首。主要分布于西峡、内乡、南召三 县。建国前多系自然繁殖,现在人工种植越来越多。全 市有树600多万株,年产量50多万千克。
云雾缭绕老界岭
杜鹃染红老界岭
南阳白河源出自伏牛山玉皇顶东麓,流至襄樊注入汉水,是南阳的母亲 河。白河为古老的常年河流,流经河南省界内全长329公里,流域面积 12500平方公里,在南阳市区内流经河段总长25公里,自东北向西南, 自成半环形穿市而过,在市区形成了风光迷人的白河游览区。
白河游览区属湿地景观,并于2005年经国家验收申请并更名为白河 湿地公园。
南阳历史文化长久,人杰地灵。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及多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 化石、器物表明,远在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约七八 千年前,先民们以辛苦劳动和聪慧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发明了残暴的历史文明。周 代天子非常器重这片富庶的土地,曾分封了申、吕、谢、郦、蓼、曾、许等封国。 春秋时楚设宛邑,到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初置南阳郡”时, 才开端应用“南阳”这个名字。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固然朝代屡经 更迭,区划不断变改,但南阳这一地名,一直被保存着沿用着。
地处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带的西峡县,具有独特的气 候和水质条件,野生猕猴桃资源高达15万亩,被国内 外专家公认为猕猴桃最佳适生区。该地所产猕猴桃鲜 果以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个头适中、贮藏期长而 与驰名全球的新西兰猕猴桃相媲美。1999年被国家林 业局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名优特经济林猕猴桃之 乡”。 猕猴桃的Vc量及食用纤维素含量达到了优秀标准, 同时,猕猴桃中的Ve及Vk含量被定为优良,猕猴桃 脂肪含量低且无明固醇。与其它水果不同的是猕猴桃 含有宽广的营养成分,大多数水果富含一、两种营养 成分,但是每个猕猴桃可提供8%DV叶酸,8%DV铜, 8%泛酸,6%DV钙和鲜,4%DV铁和维生素B6, 2%DV磷和Va以及其它维生素和矿物质。 猕猴桃汁可 抑制黑素瘤和皮肤癌的发生;猕猴桃果实中含有精氨 酸,心脏病学家发现它可改善血液流动和阻止了动脉 血中血栓的形成;猕猴桃在天然抗氧剂含量方面居第 四;叶黄素,是猕猴桃中发同的一种重要的植化成分, 与防治前列腺癌和肺癌有关;猕猴桃是少有的成熟时
南阳地名调查报告
南阳地名调查报告南阳地名调查报告一、引言南阳,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阳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本次调查报告将深入挖掘南阳的地名背后的故事,探寻其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
二、南阳地名的历史渊源1. 南阳城南阳城是南阳的核心区域,也是南阳历史最悠久的地方。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南阳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左右,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
南阳城的名字源于其地理位置,位于中原地区的南方,因此得名南阳。
2. 南阳桥南阳桥是南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南阳的交通要道。
南阳桥的名字源于它位于南阳城的南部,并且横跨于汉水之上。
南阳桥的建造始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见证了南阳的繁荣和发展。
三、南阳地名的文化特色1. 古代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南阳是中国历史上文人雅士的聚集地之一。
在南阳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如曹操、曹植、荀彧等。
他们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南阳的地名中常常可以看到与文化名人相关的字眼,如曹操广场、曹植街等。
2. 历史遗迹的见证南阳地名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遗迹。
比如,南阳城墙、南阳古城等地名,都是南阳历史悠久的见证。
这些地名不仅反映了南阳的历史变迁,也展示了南阳的文化底蕴。
3. 民俗文化的体现南阳地名还体现了南阳独特的民俗文化。
例如,南阳的一些地名中带有“庙”字,如王庙、观音庙等。
这些庙宇是南阳人民虔诚信仰的象征,也是南阳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南阳地名的现状1. 保护与传承南阳地名的保护与传承是当地政府和居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南阳市政府加大了对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的保护力度,修缮了南阳城墙、南阳古城等地标建筑,同时也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以传承和弘扬南阳的历史文化。
2. 创新与发展南阳地名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南阳的重要任务。
南阳市政府鼓励当地居民和企业创新,将南阳的地名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南阳特色的旅游景点和商业区域。
南阳市情简介
南阳市情简介南阳古称宛,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峡三省交界处,东扶桐柏山,南临汉水,西依秦岭,北靠伏牛山,素称“南阳盆地”。
全市辖10县2区1个县级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1096万,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南阳是国务院较早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境内有四、五十万年前的“南召猿人”和新石期时代遗址,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盘古开天辟地、夸父追日、牛郎织女等上古神话传说,均发源于此。
秦时置南阳郡,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
及至西汉,南阳成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曾“商遍天下、富冠海内”。
到了东汉,南阳的经济、文化达到鼎盛,光武帝刘秀由此起兵创立东汉王朝,成就帝业,故有“南都”、“帝乡”之称,与京都洛阳并列为当时全国两大都市。
古往今来,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灿若星汉,仅载入史册的就达2000多人。
南阳是谋圣姜子牙、秦相百里奚、商圣范蠡、光武帝刘秀、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等历史名人故里。
智慧化身诸葛亮曾在南阳卧龙岗躬耕求志,著名历史人物文种、吴起、范仲淹、寇准、元好问等都曾在南阳任职。
南阳现当代名人更是层出不穷,彭雪枫、习仲勋、姚雪垠、冯友兰、王永民、二月河等都是南阳人士。
南阳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17名,占河南省籍院士总数的三分之一。
生态优良物华天宝南阳位于中国东西结合部、南北气候过渡带,这里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温适中,土地肥沃,自然资源蕴藏丰富,适宜农、林、牧、渔各业发展,被誉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境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水资源总量70.35亿立方米,水质良好,水资源蕴藏量、人均水量居河南省首位,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
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大体各占1/3。
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37%。
境内有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8个。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阳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阳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
夏朝初,禹把今南阳境内邓州作为都城。
商朝、周朝时,现南阳境内有申、邓、谢等诸侯国。
春秋时楚设宛邑,楚国属地,全国冶铁中心,屈原扣马谏王地,秦楚丹阳之战发生地,秦设南阳郡治宛城,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名相百里溪等历史名人。
三国时期,南阳是诸葛亮躬耕之地、刘备“三顾茅庐”发源地。
南水北调,源起南阳淅川。
南阳淅川是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区
之一。
南阳为豫陕鄂区域性中心城市、河南省域次中心城市。
豫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城市规模位居河南第三。
吾土吾民之南阳
交
通
南阳是豫陕鄂的交通要道。宁西铁路、焦柳铁路在南阳交汇。 沪陕高速、二广高速、日南高速、许平南高速、南阳城区绕城高速、内邓高速、 焦桐高速、武西高速、和临三高速(临汾至三亚)等多条高速遍布南阳各地。 国道312、207、209等4条国道以及14条省道连接南阳各地。 南阳姜营机场为河南三大民用机场之一。 南阳西峡旅游机场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我国的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群
1)天台恐龙蛋化石群, 赋存层位为天台群中上部的赖家组和 赤城山组, 时代约为晚白垩世早期(塞诺曼期−土伦期); 2)西峡恐龙蛋化石群, 赋存层位为走马岗组、赵营组和六 爷庙组, 晚白垩世早中期(土伦期−桑顿期); 3)莱阳恐龙蛋化石群, 赋存层位为王氏群中上部的将军顶 组和金刚口组, 晚白垩世中晚期(科尼亚克期−坎潘期); 4)南雄恐龙蛋化石群, 赋存层位为南雄群园圃组和坪岭组, 晚白垩世晚期(坎潘2 期 汪筱林等: 中国晚白垩世陆相红 层与恐龙蛋化石群序列及其地层学意义 401期−马斯特里赫 特期)。
关于恐龙骨骼与恐龙蛋化石不共生现象
蛋化石和骨骼化石共生的现象, 以前较为少见, 就先前 发现的几个大型恐龙动物群来说, 如较早的禄丰蜥龙动物 群, 四川的蜀龙动物群和马门溪龙动物群, 骨骼化石如此丰 富完好, 但至今未见与其共生的蛋化石。推测原因可能为 侏罗纪时期云南、四川恐龙栖息的环境为湖岸或冲积平原, 气候潮湿, 恐龙蛋需凭借太阳光进行孵化的特性也能适应 这种环境, 因此, 恐龙将卵产在温热潮湿、日光充足的地区, 几乎全部孵化成功, 骨骼、蛋化石共生罕见的现象是不言 而喻的。
推测原因可能为侏罗纪时期云南四川恐龙栖息的环境为湖岸或冲积平原气候潮湿恐龙蛋需凭借太阳光进行孵化的特性也能适应这种环境因此恐龙将卵产在温热潮湿日光充足的地区几乎全部孵化成功骨骼蛋化石共生罕见的现象是不言关于恐龙骨骼与恐龙蛋化石不共生现象南阳盆地北为伏牛山西为秦岭武当山系东南为大别山系所以南阳盆地作为秦岭褶皱带华北地台扬子地台三大地质构造单元之间的沉积凹陷受中生代末期秦岭构造带的影响造运动和沉积作用构筑了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名称的由来南阳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
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及多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化石、器物表明,远在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约七八千年前,先民们以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
周代天子非常重视这片富庶的土地,曾分封了申、吕、谢、郦、蓼、曾、鄀、许等封国。
春秋时楚设宛邑,到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置南阳郡”时,才开始使用“南阳”这个名字。
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朝代屡经更迭,区划不断变改,但南阳这一地名,一直被保留着沿用着。
在历史的长河里,愈来愈丰富了她的涵义,在时代的演进中,充分显示着她坚强的生命力。
在这块土地上,养育着广大劳动人民,并出现了不少伟大人物,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社会创造了一定财富。
因而,使南阳成为国内外较有盛誉的名地。
“南阳”意思是说它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名。
南阳得名由来,文献记载较为明确,《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载:“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日南阳,《释名·释州国》载:“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也”。
以上三处记载,虽文字不尽相同,然表达含义基本一致。
“中国之南”中的中国应理解为“国中”或“中原”,“南山之南”中的南山即今伏牛山,“中国之南”和“南山之南”的“南”,都表示这一区域所处的地理方位。
而“有阳地”、“居阳地”和“汉水之北”,则又表示其所处方位具有“阳”性地望特征。
我国古代有一条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原则,即“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南阳位于汉水之北,又居伏牛山之南,具有方位“阳”性的双重特征。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周为申伯国,春秋属楚,战国属韩,秦取韩地赴汉水之北,洛阳颍川之南,置南阳郡治宛,以其在中国之南,居方城汉水之间故日南阳”。
这充分说明秦置南阳郡时,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南阳”这个名字的。
“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宛,即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态环境。
《说文解字》: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
其义:①“四方高中央下”,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②“屈草自覆”为芳草盖地,植被葱绿貌。
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起来,先后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吕、申两国也被楚文王所灭。
楚国占据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后,便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
宛之名,即自此而始。
其后,宛由地域名,演变成为“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时至今天,“南阳市”和“宛城区”均以“宛”为其约定俗成的简称。
南阳家常饮食民俗南阳由于处在中原与荆楚的交接线上,其饮食风俗兼有南北方的特点,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区以及古镇因自然环境和历史的差异,加之各地传统文化积淀的不同,故而有着彼此各异的饮食习惯。
南阳民间的饮食,以小麦、玉米、高粱、红薯、大米、小米、豆类、黄酒、米酒、茶为主,不论城乡均日食三餐,喜欢吃馍。
一般是早上吃稀饭,中午吃面条,晚上吃稀饭或面条。
家常便饭是稀饭、面条、米汤、干饭。
四时节日、接待宾客或闲暇时候,注意细做而食,适当改善生活,如包饺子、做卤面、炸油条等。
南阳民间饮食中蕴涵有丰富的文化内容,特别是以小麦面粉为主料的饮食制作,更是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南阳日常饮食由食和饮两部分构成,其食制通行一日三餐,俗称“一天三顿饭”。
三餐之名,南阳民间因区域广袤而出现一些差异。
早餐,有的称“早饭”,有的称“早起饭”;午餐,有的称“午饭”,有的称“晌午饭”;晚餐,称“晚饭”,多数称“喝汤”等。
正餐之前的饮食统称“垫”,零食叫“零嘴儿”。
在一日三餐中,南阳民间多食用以下食品和饮品:糊涂稀饭的一种。
其原料为红薯、红薯干、红薯面、玉米面或高粱面。
做法是:先将红薯切块,放入水中,再把红薯面搅成糊,待红薯或红薯干煮到八成熟时,将红薯面糊(或玉米面糊、高粱面糊)倒入锅内搅匀,也叫红薯糊涂。
包谷糁稀饭的一种,亦称玉米糁。
先将玉米籽磨碎成糁,待水烧开后,将用水搅成稠糊状的玉米糁倒入锅内搅匀,然后用文火慢慢煮10到20分钟即成。
传统吃法是在里面放红薯或红薯干,称红薯包谷糁,吃起来甜中带香,是南阳民间早、晚常吃的一种食品。
面疙瘩稀饭的一种,用料是白面(即小麦面)。
做法是先将白面搅成糊状,待水烧开后,一手端面糊,一手拿筷,将面糊慢慢倒入锅中,筷子在锅中朝一个方向较快地搅动,这样面糊就成了一个个米粒大小的面疙瘩,煮熟即成。
有甜、咸之分,不放盐就叫甜面疙瘩,如果放入用香油、盐腌好的葱花,则成为咸香可口的咸面疙瘩。
也有将鸡蛋搅开后放入甜面疙瘩中的吃法,称“鸡蛋面疙瘩”。
面条面食的一种,有汤面条、捞面条和蒸面条等数种吃法。
原料一般为白面。
杂面条面条的一种,是用小麦面掺绿豆或黄豆面擀成的面条。
绿豆面和黄豆面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但它松散,不易成团,掺些小麦面后,面条的韧性就会增加。
里面放入红薯叶或芝麻叶,是南阳民间常吃的一种面食。
如今芝麻叶绿豆面条则成为一种风味独特的面食,颇受人们欢迎。
汤面条面条的一种。
将面条下入开水中,放入自己喜欢的调料,可做出多种风味。
如加入炒羊肉,再搅点面糊,就成为味道鲜美的羊肉糊汤面。
若加入猪肉炒萝卜,再加少许辣椒,搅少许面糊,南阳民间习称这是肉糊锅面条,是过去节日才能吃的美味佳肴。
捞面条面条的一种,又分为热、凉两种。
热捞面条就是将煮好的面条捞出,浇上已做好的浇头(带汤的肴)即成。
浇头种类较多,如蕃茄鸡蛋、蒜苔或芹菜炒肉等。
凉捞面条,亦称凉面条,就是将煮好的面条捞出放入凉水中冰一下,然后拌以蒜汁、黄瓜丝等,凉爽可口,是夏季人们常吃不厌的主食。
浆面条汤面条的一种。
即在浆中下入面条。
浆的原料是扁豆、豌豆或绿豆,其做法是将豆子用水浸泡至膨胀,然后将其磨成浆,再过滤去渣。
取浆汁在锅中煮沸,放入花椒、大小茴香、盐、葱、姜、花生、芝麻等,最后下入细面条或芹菜段,煮熟后淋上香油即成。
它稍带酸味,清香可口。
酸菜面条汤面条的一种,即在面条中下入酸菜。
做酸菜的原料有白菜叶、蔓菁菜、萝卜缨、莲花白菜(也叫包心菜或包包菜)、红薯叶、辣菜等。
酸菜的做法是,将菜洗净煮熟后沥去水,趁热放入缸内,用石块压实,加适量清水或做豆腐的浆水,后封上缸口,一星期后即可食用。
因其味酸,故称“酸菜”。
酸菜面条以其特有的微酸爽口之味,颇受人们的喜爱。
南阳以淅川酸菜最为有名。
包皮面面条的一种。
即白面和红薯面混合做成的面条。
做法是将白面擀成面片后,将和好的红薯面摊在上面,用白面将其包住后擀成宽面条。
此面条的外面是一层薄薄的白面,内层是红薯面,是粗细粮搭配的一种吃法,主要是为了节约白面。
现已基本绝迹。
窝窝头馍的一种,将发好的红薯面用手捏成圆锥状,馍顶尖圆,馍底凹窝,放锅内蒸熟。
它是过去民间粗粮的习惯吃法。
这种馍又因其形状像扑克牌中的“A”,颜色灰黑,故又有“黑桃A”的美称。
也有用玉米糁掺红薯面做的。
用高粱做成的窝窝则叫“红桃A”。
包子馍的一种。
有豆包和菜包之分,即在馍中包入豆馅或菜馅而成。
豆包子:将绿豆或豇豆加红枣煮烂,拌入适量的砂糖,做成球状,将发好的红薯面或白面擀成一个个小圆片(也可用手捏),包入豆馅,蒸熟即成;菜包子:其做法同豆包子,因其内包的馅是菜,故名。
它有荤、素馅之分。
豆包、菜包是南阳民间喜爱的一种食品。
卷煎亦称菜蟒、菜卷儿。
将和好的面擀成薄面片儿,摊上调好的菜馅,从一边卷起成卷煎,两手各执一端往中间挤,放入锅内蒸熟。
因表皮起皱,类似蟒身,故又名菜蟒。
菜盒将两层圆面叶夹菜,捏边后炕熟即成。
煎饼面糊加入鸡蛋、盐、葱花、五香粉等,在锅内刷油烙成。
摊煎饼以绿豆面最佳,白面次之。
花卷馍馍的一种,是粗细粮混合吃的一种馍,用料有红薯面、高粱面或白面。
把发好的白面擀成圆片,上面摊上发好的高粱面或红薯面,从一边卷起成粗条状,然后切成一个个大小适度的馍。
因切面成条状花纹,故称花卷;又因其花纹如狐狸头上的花纹,故又有狐狸头馍的别称。
油旋馍烙馍的一种。
先将和好的白面擀成圆片,上放香油、盐、五香粉、葱花,从一边卷成条状后,再从一头盘成圆锥状,压平后擀成圆片,放入锅内烙熟,烙时要翻几次。
此法烙成的馍成一圈一圈的螺旋状,故称油旋馍。
此馍吃起来外焦里软,咸香可口,是一种人人喜爱的特色食品。
馄饨用很薄的面皮包肉馅儿,用水煮食之,汤内可放青菜、海带丝。
馄饨的汤很讲究,要汤清味鲜。
扁食一种面食,亦称饺子。
将白面和好擀成薄薄的圆片(或切成梯形面片),包上馅后下锅煮熟,捞出即成。
有荤馅饺子和素馅饺子之分,放肉的馅成荤馅,不放肉的馅叫素馅。
做饺子馅的原料有多种,如萝卜、白菜、韭菜、豆腐、鸡蛋等。
它是城乡人民爱吃的一种特色食品。
米饭小米蒸的叫“干饭”,稻米蒸的叫“大米干饭”,稻米加绿豆蒸的叫“二米饭”,高粱米蒸的叫“桃秫干饭”,玉米粒蒸(或煮)的叫“包谷糁干饭”。
大锅菜也叫杂烩菜,以杂为特点,主要用料有肉、粉条、白菜、萝卜、豆腐等,随意而为,没有严格的规定。
这种菜做起来省事,是过去农村过年时必吃的一种菜。
过去以粗粮为主,“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
现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粗粮细做,在民间已成为一种美食享受一、食品南阳日常饮食由食和饮两部分构成,其食制通行一日三餐,俗称“一天三顿饭”。
三餐之名,南阳民间因区域广袤而出现一些差异。
早餐,有的称“早饭”,有的称“早起饭”;午餐,有的称“午饭”,有的称“晌午饭”;晚餐,称“晚饭”,多数称“喝汤”等。
正餐之前的饮食统称“垫”,零食叫“零嘴儿”。